《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重点笔记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背考点附录
第九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
例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倾向,但并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是“能不能”的问题;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是“愿不愿”的问题。
例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二)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比如,行为成分与认知成分相分离,外在的行为不一定是内在的真实态度的体现,或者口头表达的态度常常不能付诸行动,即知行脱节。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
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识。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_____A : 知识经验B : 观念和信念C : 道德认识D : 道德观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填空题品德是许多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物” ,在品德形成过程中被称为“催化剂”的是____。
参考答案: 道德情感3、单选题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_____A : 从众B : 服从C : 认同D : 内化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4、单选题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4-8 岁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属于下列哪个阶段?_____A : 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B : 他律阶段C : 前道德阶段D : 自律阶段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这里考察的知识点是教育心理学中品德发展一章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5、简答题简述道德判断与评价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从他律到自律; (2) 从效果到动机; (3) 从律他到律己; (4) 从片面到全面;(5) 从笼统到具体。
6、填空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分为____和不良品德行为两种。
参考答案: 过错行为7、单选题皮亚杰认为,_____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A : 10B : 9C : 12D : 18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皮亚杰认为,10 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 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 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椐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利用群体的约定: 三、利用群体的约定: ——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 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 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 定对个体有一定的约束力。 定对个体有一定的约束力。 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的发展的水平 与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定 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②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 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主要观点: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 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儿童的学习不必 经过直接反应,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的 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 中进行体验学习。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 榜样或示范者,学习的主体称为观察者。观察学 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 机过程四个部分。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前面“影响人格发展的因 、家庭教养方式(前面“ 已讲过) 素”已讲过) 2、社会风气 、 3、同伴群体 、 内部条件: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 3、道德认识水平(直接影响道德判断水平) 、道德认识水平(直接影响道德判断水平)
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实验: ①目的:测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②材料:道德判断故事 ③程序:分三个等组。一道德判断有进步, 给予强化;二道德判断有成人做榜样,积 极强化;三有榜样,无强化。→无榜样、 无强化测量其判断。 ④结果:二、三好于一;三最好。 ⑤结论:成人榜样起作用,而强化作用不 明显。且道德判断不是年龄差异,而是个 体差异,受榜样影响。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试述根据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如何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由于儿童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教师对儿童道德思维和行为水平的预期应符合儿童的年龄,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有所不同。
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要的满足,很容易造成看似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对于处于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的学生,讲解遵守法规问题多半是没有好效果的。
(2) 开展道德两难故事讨论,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道德情境,有利于儿童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
利用假想的或真实的道德两难情境,进行道德推理训练,可以使儿童学会综合考虑当事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以及道德情境条件,经过权衡,做出适当的道德选择。
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扮演海因茨和药剂师,对道德两难情境做出判断。
(3) 按照“加一原则”提升儿童道德推理水平。
科尔伯格从理论上提出,在引导儿童发展其道德认知能力时,一次只提升一个阶段。
儿童与比自己高一个阶段,至多高两个阶段的人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道德推理水平。
(4) 及时进行道德教育。
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
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
2、单选题下列基本要素符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四句话含义的一项是_____。
A : 知、情、信、行B : 知、情、意、行C : 知、情、体、行D : 知、信、意、行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3、填空题 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 道德行为4、单选题—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_____A : 与生俱来的B : 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 : 是遗传得来的D :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8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圣才出品】
第8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8.1 复习笔记一、态度与品德的概念1.态度的概念(1)态度的定义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人、情境或任何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
(2)态度的构成一般而言,态度包括以下三个成分:①认知成分,与表达情境和态度对象之间关系的概念或命题有关;②情感成分,与伴随概念或命题的情绪或情感有关,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③行为倾向成分,与行为的预先安排或准备有关。
态度受到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各成分之间关系的影响。
根据各成分的强度、范围或包含的内容,可以区分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在态度上的差异。
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态度,既可以分别考查态度的三个成分,也可以同时考查态度的三个成分。
2.品德的概念(1)品德的定义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
(2)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的概念、命题、规则等。
道德认识的产物是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发展,道德价值观念作为认知结构中的一种成分,又会影响进一步的道德认识。
②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它伴随着道德观念并渗透到道德行为中。
个人在对自身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判断时,都会出现与这些判断有关的情感。
③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是支配行为的力量。
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离开了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就无从表现。
④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品德成分。
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是社会、教育者要求个人达到的目标,更因为道德行为体现了人类行为的高度复杂性。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通过对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其构成成分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同质性的,有时甚至难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核心讲义 教育心理学(第10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12章
第10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1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态度的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①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②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等。
一般认为,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但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③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如“有问题想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想去打篮球”,“想去教室看书”等等就属于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并不是实际的行为,但有可能导致相应行为的出现。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理解这一定义,应注意:①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③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2)品德的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a.定义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总结大全
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校教育:学校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如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社会舆论、社交圈等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4.个人经历:个人的亲身经历也会对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产生影响,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悲喜交加的经历等都会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有所塑造。
5.个人认知:个体的认知水平也会影响其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对事物的理解和解读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态度和品德。
二、教学原则:1.个别性原则: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品德。
2.感知与体验原则:借助感官,使学生感知到美好的事物,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3.激发兴趣原则: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情感教育原则: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品德,使学生在情感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5.鼓励与奖励原则:通过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品德。
6.个人和集体的结合原则:在教学中,既要注重个体的发展,又要注重集体的进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态度应用到实践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实践态度和品德。
8.公平与公正原则:在教学中要重视公平与公正,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袒个别学生,保障每个学生的发展权益。
9.身心健康原则: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态度和品德,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 内部 培训班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二节 中小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他人设定的外在 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 效果,不关心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 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 值标准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 的愿望。
1 2
3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 自己就认为是对的,否则就是坏 的。
三 ( 20 岁 以 上)
6
普 遍 伦 理 取向
认为个人一贯依据自己选定的道 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换言之, 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 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
①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取决于外在要求。 • 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②习俗水平:道德价值着眼于社会要求。
• (二)认同
– 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 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 行为的特点: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不受外界压力控 制。
• (三)内化
– 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 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 行为特点: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 • • • • •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质量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控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1、道德认识
–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圣才出品】
第10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1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态度的实质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①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②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等。
一般认为,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但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③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如“有问题想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想去打篮球”,“想去教室看书”等等就属于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并不是实际的行为,但有可能导致相应行为的出现。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a.定义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b.道德认识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评价两部分第一,道德价值观念,是对涉及他人利益的行为的价值的概括化。
在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中,某些行为的价值高于另一些行为的价值。
个人按照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题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 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新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新版1、填空题;;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态度定势、____。
2、填空题;;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依照由低到高分别为____、____和____。
3、填空题;;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4、单选题;;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_____A: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B: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C: 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D: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5、单选题;;_____是指学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10岁之前)只关心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A: 主观道德B: 客观道德C: 他律道德D: 自律道德6、单选题;;道德认知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儿童道德认知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的研究者是_____。
A: 维果斯基B: 皮亚杰C: 科尔伯格D: 奥苏贝尔7、单选题;;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问题进行判断的心理学家是_____A: 皮亚杰B: 科尔伯格C: 班杜拉D: 奥苏贝尔8、单选题;;科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依赖于个人的_____A: 认知能力的发展B: 学习能力的发展C: 自控能力的发展D: 交往能力的发展9、单选题;;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_____A: 知识经验B: 观念和信念C: 道德认识D: 道德观10、单选题;;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_____。
A: 习俗水平B: 前习俗水平C: 后习俗水平D: 权威水平11、单选题;;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_____。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问题: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个孩子的问题更严重?为什么?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在他自己房间里,有人叫他 去吃饭,他便走向餐厅。在餐厅门背后有一把椅 子,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盘子里有15只杯子。 约翰不知道门背后放着东西,他推开门,门撞到 了托盘,15只杯子全都撞碎了。
意向
外
倾向
显 行
偏好
为
问:“ 你们这一代知识分 子一九四九年为何没有离 开内地?”
杨绛: “很奇怪, 现在的 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 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
杨绛(1911-2016 )
二、品德的概念及心理成分 •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 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 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 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 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 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 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 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 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背考点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背考点
关键词:态度;品德;皮亚杰;科尔伯格
1,态度——内不准备状态——不是行为本身。
2.态度——知情(核心)行。
3.品德——知情意行(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4.皮亚杰——对偶故事——无律;他律;自律。
5.他律——服从他人;根据破坏数量判断行为好坏。
6.自律——协商;根据想法评定错误。
7.科尔伯格——两难故事——前习俗(惩罚服从,相对功利);习俗(寻求认可,遵守法规);后习俗(社会契约,普遍伦理)。
8. 惩罚服从——行为是否受到惩罚。
9.相对功利——是否对自己有利。
10. 寻求认可——取悦他人。
11.遵守法规——严格按照法规。
12. 社会契约——法规可协商。
13. 普遍伦理——个体良心。
14.态度品德形成过程——依从、认同与内化。
15.依从——从众;服从。
16.态度与品德培养——说服;榜样;约定;辨析;评价。
教育心理学 第8章 品德的形成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德的过程。
品德发展过程就是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
行为观念,进而依据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表现出稳定的道德规范
行为的过程。
(6)品德发展是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
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认为,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指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
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道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
人为了使人从事期望中的行为而直接施加的一种外部压力,即一
般的奖励与惩罚。间接的外部压力指情境压力,是指当个体处于
一个井然有序、循规蹈矩的情境中时所产生的很难不服从的潜在
压力。
[引个性特征的影响
一股来说,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人,更容
易表现遵从。另外,不同国籍和种族的人,其文化背景不同,其
(一)社会规范的遵
从
(1)含义
遵从是社会规范学习的初级接受水平,也是规范认同和内化的基础。社会规范的遵从一般
指行为主体在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县至有抵触的
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现象。外界的要求与个体的内在
需要并不一致,依从是迫于外在压力或为了满足某种安全的需要。
(三)品德与道德
(3)品德与道德
的关系
[简述品德与道
德的区别与联
系]
两者是由区别的概念。
口]首先,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内容虽然具有
社会性,但因其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特征,其形成和发展还受到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
制约。
0其次,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填空题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
这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在____。
参考答案: 习俗水平2、单选题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_____A : 从众B : 服从C : 认同D : 内化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单选题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4 ‐8 岁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属于下列哪个阶段?_____A : 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B : 他律阶段C : 前道德阶段D : 自律阶段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他律道德阶段 (2~8 岁) :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4、单选题道德认知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儿童道德认知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的研究者是_____。
A : 维果斯基B : 皮亚杰C : 科尔伯格D : 奥苏贝尔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5、填空题在科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____。
参考答案: 前习俗水平6、填空题内化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和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自觉性主动性7、单选题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_____A : 依从B : 接受C : 认同D : 内化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皮亚杰的成对故事
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在他自己房间里,有人叫他 去吃饭,他便走向餐厅。在餐厅门背后有一把椅 子,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盘子里有15只杯子。 约翰不知道门背后放着东西,他推开门,门撞到 了托盘,15只杯子全都撞碎了。 有一个名叫亨利的男孩,一天,他妈妈外出了, 他想从橱柜里拿些果酱吃。他站在一把椅子上, 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够不着, 当他试着去取果酱时,碰倒了一只杯子,杯子落 在地上摔碎了。
3.后习俗水平
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 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 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 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 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3.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儿童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 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 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 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权益。 (6)普遍的伦理取向阶段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相同之处: 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
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
两者的区别: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 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 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 行为完全自律。
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10-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含义与结构1、态度的含义(1)阿尔波特(G.W. Auport)(2)通过经验组织的、个体对有关态度对象与情景施加方向性或动力性影响的心理的和神经的准备状态(3)三层含义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指它是一种反应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第二:态度与能力的区别:态度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愿不愿意第三: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2、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一一的观念和信念(2)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3)行为成分:指行为的准备或行为的预备倾向二、品德的含义与结构1、品德的含义(1)道德的含义:道德(moral)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2)品德的含义:品德(moral trait)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3)道德与品德的含义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体现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的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2、品德的心理结构(1)知: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评价能力,它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情:道德情感,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行: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标志和体现。
意:道德意志。
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
具有调节作用。
第二节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对偶故事举例(2)问题: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问题更严重些,为什么?(3)阶段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小于5岁的儿童所作的判断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的,以行为的结果为标准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惩罚或者得到奖励。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_____A : 外化B : 内化C : 行为D : 从众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2、填空题 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 道德行为3、单选题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_____。
A : 初二年级B : 初三年级C : 高一年级D : 高二年级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初中生道德动机的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在一起,以多变性为主,随年龄增长,总的趋势是向稳定性发展,多变性减少。
初中生在活动中,容易被“诱因”引起的欲望所驱使,道德动机简单,情境性动机、情绪性动机、兴奋性动机突出,动机容易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化水平提高,理智性动机发展,兴趣趋向稳定,道德动机向稳定性发展。
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
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4、单选题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法制观念取向者属于下列_____时期的特征。
A : 前习俗水平B : 习俗水平C : 后习俗水平D : 道德成规前期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5、单选题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4 ‐8 岁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属于下列哪个阶段?_____A : 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B : 他律阶段C : 前道德阶段D : 自律阶段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
解析:他律道德阶段 (2~8 岁) :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定义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注意:第一,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如讨厌捣乱的学生。
第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任务;如学生爱护公物。
第三,通过学习形成的,非天生。
态度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
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对人或物的认识。
如喜欢美女,某门课程情感成分(核心成分):伴随认知产生的情感成分。
如对美女、课程的喜爱行为成分:行为的倾向。
见到美女会朝美女靠近,对喜欢的课程不断的学习(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区分道德和品德:道德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指社会道德规范如法律、行为准则和学生守则。
品德是一个人内心的品质,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的特诊,是心理学研究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品德结构的核心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情感如对忠臣的崇拜,对佞臣的讨厌道德意志能否坚持、抵御诱惑道德行为与道德有关的行为衡量道德品质的标志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客观、简答)※(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阶段:无律水平(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5岁以前他律水平(权威阶段):5-8岁,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不关心动机如打碎15个杯子的错误严重,打碎一个杯子的错误不严重自律水平:9-11岁可逆阶段(平等阶段):一定程度的自律规则是共同约定的,可修改;考虑到行为动机进行评判如见到老人认为大家平等,没必要让座。
公正阶段:自律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更多从动机判断行为更多考虑老人的特殊,认为让座是平等的。
口诀:前权可公(钱权可攻)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9岁前)第一,服从与惩罚阶段。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 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2) 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3) 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 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5)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奖励有物质的 (比如奖品) ,也有精神的 (比如言语鼓励) ;有内部的 (比如自豪、满足感) ,也有外部的。
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
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比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比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
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2、单选题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_____A : 从众B : 服从C : 认同D : 内化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口诀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的口诀:1. 《态度品德三阶段,顺从依从第一步》一要顺从听指挥,表面接受没深想。
别人咋说就咋干,盲目跟从没主张。
二是依从看好处,行为规范有导向。
为得奖励或表扬,被动模仿不走样。
最后认同心所向,主动自觉有理想。
价值观念内化成,稳定态度放光芒。
2. 《品德态度成长路,三阶段来细讲述》一为顺从很懵懂,老师家长说啥从。
好比木偶被牵动,不知为啥跟着弄。
二到依从讲条件,奖惩诱惑在眼前。
为了好处去表现,心思还没太完全。
认同阶段大转变,内心真正受感染。
主动接受价值观,行为思想都规范。
3. 《小孩品德发展中,三阶段要记清》顺从开始很简单,大人话语是标杆。
让做啥就做啥,不去思考对与冤。
依从随后也出现,利益驱动在里面。
为得好处才改变,不算真心的信念。
认同最终才完善,自主选择不敷衍。
深刻理解价值念,态度品德定长远。
4. 《态度品德三阶段,成长规律在里边》顺从阶段像小船,随风飘荡没航线。
别人指挥就照办,没有自己的观点。
依从阶段像风筝,有线牵着才飞行。
为了奖励向前冲,动力来自外环境。
认同阶段像雄鹰,自由翱翔在天空。
内心坚定有方向,品德高尚展雄风。
5. 《品德态度分三段,清晰明了记心间》顺从之时像幼芽,脆弱易折随风斜。
别人要求全接纳,自己想法没萌发。
依从阶段像小树,有点根基盼呵护。
利益驱使向前赴,自觉意识还不足。
认同好比参天木,根扎大地心不浮。
价值内化真领悟,优良品德永不枯。
6. 《态度品德成长记,三个阶段要明晰》顺从初始很随意,大人之言全听去。
就像小羊跟群走,自己思考没头绪。
依从接着来相聚,奖惩作用常考虑。
好比馋猫为美食,行动并非源心底。
认同最终心落地,主动接纳成一体。
观念稳固志不移,优良品德常树立。
7. 《小孩品德成长路,三个阶段来相助》顺从阶段很无助,盲目听从没自主。
他人意见全照做,如同迷路小麋鹿。
依从阶段稍进步,为了好处去付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态度的实质及结构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3)道德行为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两者的联系
(1)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2)二者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构成。
2、两者的区别
(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四、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10岁以前)和自律道德(10岁以后)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五、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自觉纪律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部的需要。
六、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
2、认同
3、内化
七、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八、儿童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