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重点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态度的实质及结构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3)道德行为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两者的联系
(1)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2)二者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构成。
2、两者的区别
(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四、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10岁以前)和自律道德(10岁以后)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五、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自觉纪律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部的需要。
六、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
2、认同
3、内化
七、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八、儿童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