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材习题解答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教案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教案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燃烧的条件”,是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的内容。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燃烧的基本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的基本条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燃烧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燃烧的基本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火柴、蜡烛、酒精灯、铁丝、棉花球等。

2.实验药品:酒精、澄清石灰水等。

3.课件:燃烧的条件的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如氧化反应、氧化剂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现象,让学生对燃烧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防火、灭火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新)人教版化学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新)人教版化学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学,本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探究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加到探究实验中,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拟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及灭火原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控制变量法及实验结论的推导【教学难点】实验的标准操作【教学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剪刀、水等。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了燃烧的一些相关知识,可能大家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次上,今天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用实验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二、推进新课燃烧的条件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可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起来了,而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可观察到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都可以燃烧。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将薄铜片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片的中部,可观察到:刚开始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都没有燃烧,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到达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点燃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与桌面不留空隙,观察到蜡烛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人教版上册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人教版上册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 3焚烧的条件【知识与技术】(1)加深对焚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认识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研究的过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研究。

【过程与方法】(1)经过活动与研究,初步学习利用对照思想设计研究实验,并对获取的实验事实进行剖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别人进行沟通和议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着手实验感觉实验研究的过程,体验实验研究的乐趣,发展擅长合作、勤于思虑、谨慎务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要点】经过实验加深对焚烧条件的认识。

【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知识点焚烧的条件【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 150 页,并分组进行实验活动,而后达成以下填空:实验一:分别将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察看到的现象是 __蘸有酒精的棉花球焚烧,蘸有水的棉花球不燃烧__。

实验二: (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察看到的现象是 __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焚烧 __,说明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__可燃物 __;(2)将一小片 (相同大小 )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双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察看到的现象是 __乒乓球碎片先焚烧,滤纸碎片后焚烧 __。

实验三: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此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察看到的现象是__用烧杯罩住的蜡烛很快熄灭,另一支蜡烛正常焚烧 __。

经过沟通议论实验结果获取焚烧的条件有:实验一:__焚烧需要可燃物 __;实验二:__焚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__;实验三:焚烧需要 __氧气 (或空气 )__。

物质焚烧需同时知足这三个条件。

【合作研究】1.实验一中,假如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说此中的原由吗?答:假如加热时间够长,蘸有水的棉花球也会焚烧。

原由是:棉花球中的水受热蒸发掉了,棉花也是可燃物,在酒精灯上加热时会燃烧。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七星关区层台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
研讨课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钱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三、实验用品
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锅钳、薄铁片、三角架、小木块
四、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
六、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包括:
1.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选择题:从四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并解释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燃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学会节能减排。
5.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பைடு நூலகம்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理解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2.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能够分析燃烧实验结果,总结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5.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灭火器的使用。
然后,我会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燃烧的条件”。通过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如何影响燃烧过程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讲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加深学生对于燃烧的了解与认识。

实验器材
•铜钢丝网
•蜡烛
•小木棍
•长颈三角瓶
•化学脊椎架
实验步骤
1.将铜钢丝网垂直安装在化学脊椎架上。

2.将蜡烛点燃,并将其固定在小木棍上。

3.将小木棍固定在铜钢丝网的正下方。

4.用一个长颈三角瓶盖住小木棍,并用胶水密封长颈三角瓶与铜钢丝网的接口。

5.待瓶内空气被点燃后,拿起整个实验器材观察。

实验原理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围绕这三个条件展开,实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节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被点燃时,产生的火焰会引燃烧瓶中的氧气。

如果火焰温度足够高,将可以自己保持着然后烧掉蜡烛外部的一部分空气。

当点燃木棍时,三角瓶内便充满了CO2气体,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定理,火焰在不含氧的环境下
是无法燃烧的。

废气中的CO2便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净化。

实验结论
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可以说明,当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料才能够发生燃烧。

同时也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化学中的燃烧原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实验思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燃烧的三大条件对于燃料的燃烧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燃烧的现象,因此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与条件十分必要。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初中化学人教2011课标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条件2、在探究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练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过程,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奇心较强,对探究实验比较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操作。

但由于本节课的实验都离不开“火”,若操作不当,会失火,危险性很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让同学们人人都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实验的每一步。

同时每个实验台上都准备了盛有水的水槽、湿抹布等等来防止意外的发生,以保证安全。

另外,我们班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盲目一味地做实验,不善于观察实验现象,更缺乏对所做实验进行总结的能力。

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引导他们总结实验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比如在验证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氧气,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将两只高低不等的燃着的蜡烛,用烧杯扣起来,结果两只蜡烛不但熄灭而且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

学生感到很困惑,因此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验证,然后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终于寻找到了正确答案。

原来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密度变小,自上而下下落先接触到高的蜡烛。

同学们开心地笑了,活跃了课堂气氛。

天水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利于今后化学的学习。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四、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导入【引入新课】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200 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

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

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

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燃烧是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

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3.灭火的原理:课堂导学:[讨论交流]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②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实验探究一]实验内容1(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实验现象]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交流]1.你认为该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吗?你认为该如何改进?上述实验中,如果蘸水的棉花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归纳总结]加热时间较长时,蘸水的棉花也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当蘸有水的棉花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与空气接触,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从而导致棉花燃烧。

[实验探究二]实验内容2(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实验现象]①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②刚开始滤纸碎片与乒乓球碎片均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而此时滤纸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讨论交流]如果将该实验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现象: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

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

举一反三: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氧气(或空气)。

(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检验设计的可行性,老师进行指导)[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⑵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回顾:⑴什么是燃烧?⑵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引入前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燃烧的条件,今天将利用实验活动时间再次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过程。

(二)展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质疑探究1、探究活动一⑴讨论:①我们知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也就是燃烧受三个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设计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时要用到什么方法?②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分别如何控制变量?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②可燃物:取相同状态、相同形状、相同量的可燃物和不可燃物在相同的条件下点燃;与氧气接触:用相同的可燃物一个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一个没有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点燃;温度达到着火点:取形状大小相同的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在相同的温度下点燃。

2、探究活动二⑴阅读P实验内容1.,讨论:150如果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蘸水的棉花也燃烧。

加热时间长了,棉花上的水蒸发完后,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也会燃烧起来。

实验内容2.⑴,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步实验?⑶学生阅读P150⑷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证明乒乓球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实验内容2.⑵,讨论:⑸学生阅读P150①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大小要相同?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铜片的两则,加热铜片的中部?②若将乒乓球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⑹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只改变可燃物(改变着火点);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说明可燃物质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教学内容分析】《燃烧和灭火》是科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内容。

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懂得什么是燃烧,什么是缓慢氧化,什么是自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条件(理解)。

2.知道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和危害(了解)。

3.知道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了解)。

【过程与方法】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燃烧条件和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利与弊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通过对生活中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教学难点分析】本节的难点是燃烧与缓慢氧化、爆炸及自燃的区别。

通过燃烧条件探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播放一段录像:(1)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2)放几幅火的画面【提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创设情境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增强知识的现实意义。
-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如烹饪、取暖等,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问题驱动:提出与燃烧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篝火需要吹风?”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燃烧事故。
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实验演示: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助燃物的作用、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
2.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燃烧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6.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燃烧条件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安全问题。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习题练习课件)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习题练习课件)

存在着大量的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
,当遇火或温度较高时,会发生燃烧
甚至爆炸。
(3)实验室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灭火的原理是 隔绝氧气

7.某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实验,如图所示, 在铜片上放仪器 a,请回答:
(1)仪器 a 的名称是 烧杯 。
(2)罩上仪器 a 的作用是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罩上烧杯可以
化学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01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3.培养实验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 球、滤纸、蜡烛。
【实验内容】
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3.(德州中考)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①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B.①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对比说明红磷着火点高于白磷
4.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B )
6.(三明中考)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 活有密切的联系: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 烧,说明燃烧需要 氧气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 着火点比红磷的 低 (填“高”或“低”)。
(2)加油站、仓库等地方要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是因为这些地方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84%

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新人教版

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新人教版

燃烧的条件知识与技术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熟悉,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明白什么是可燃物、什么是不可燃物?3.体验实验探讨的进程。

进程与方式通过探讨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培育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

2.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

重点探讨燃烧的条件。

难点探讨燃烧的条件。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木条纸等。

一、引入新课师: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咱们的生活离不开火,同窗们请你们谈一下火都有什么作用?生:火的用途。

师:在化学上咱们把着火的现象称为燃烧,火能够造福人类,同时也带来灾难,但如果是咱们明白了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够减少乃至避免火灾,让燃烧更有利的为咱们服务。

这节课咱们就一同探讨物质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二、活动探讨师:同窗们,在你们的桌子上有几种物品:棉花、酒精、蜡烛、水、木条、纸、小乒乓球、滤纸、铜片和一些化学实验仪器:酒精灯(简单介绍它的利用方式)、火柴、坩埚钳(教师简单介绍它在这节课上的利用方式)。

师:今天咱们就用这些物质来做实验探讨燃烧的条件。

请同窗们用棉花别离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此实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生:蘸酒精的棉花着火了,蘸水的棉花没有着火。

师:通过此实验,能够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什么?生:物质必需是可燃物。

(板书)1.燃烧的条件:师:那么,可燃物燃烧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适才的实验同窗们清楚的看到了纸、小木条和煤都在能够在空气燃烧,究竟是空气的什么物质在支持它们燃烧呢?生:纸、酒精都在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在支持它们燃烧。

师:那么同窗们所说的氧气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同窗们感觉回答起来很困难,是吗?在科学上,真理是要用实验来证明的,下面咱们用实验来证明它。

演示:燃着的纸和小木条在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熄灭。

【化学】九年级教案: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含答案).doc

【化学】九年级教案: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含答案).doc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燃烧与灭火(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 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重点)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合作探究探究点 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 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9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案《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9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案《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活动3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教学。

本节内容以学生已有经验为起点,安排贴近生活。

本单元处于课标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能源与资源的利用部分,对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

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通过实验现象及相关证据收集推测燃烧需要的条件,使学生体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液化气、天然气、纸张、蜡烛等的燃烧。

知识储备:第一单元学习了红磷的燃烧,第二单元学习了木炭、硫粉、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

能力储备:第六单元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CO2是否与水反应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素养目标(即教学与评价目标)【教学目标】1.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

(知识与技能)2.探究物质燃烧三个条件的实验操作技能;设计或改进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过程与方法)3.能运用燃烧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目标】1.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建构模型、运用理解控制变量法的能力(定量的探究水平)。

2.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燃烧条件的认知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认知水平)。

3.通过改进实验,诊断并发展学生从绿色化学等角度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精神(价值水平:学科价值、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七、教学过程【教学进程】问题 造能力 课堂测评教师发布课堂测评试题,收集数据,答疑解惑。

学生5分钟内完成并提交通过大数据分析课堂测评情况,及时反馈学习质量水平,掌握学生的思维梯度达成情况。

诊断并发展学生课堂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课堂测评】1.应用燃烧的原理解释下列成语,其中不合理的是 ( ) A . 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的 B . 火上浇油--隔绝空气C . 风助火威--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D . 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2.小明旅游时经常使用一种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制成的锅煮面,轻便易携带,你觉得煮面时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是( ) A . 面汤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B .面汤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 C .面汤使纸锅的着火点降低了D . 加热时面汤蒸发吸热使纸锅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3.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的本质。

实验器材•试管•黄磷•氧气气源•火柴实验步骤实验一:比较白磷和黄磷的燃烧情况材料准备: - 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白磷和黄磷,各加入适量水。

- 加热试管,使得磷完全被水汽蒸气包围。

- 关闭锅塞,停止加热,试管静置冷却。

- 从其他试管中获取氧气气源。

实验过程: - 因为白磷在空气中的自燃性能够表现出来,因此可以用火柴逐步加热白磷,观察白磷自燃开始的温度范围。

- 将火柴逐步加热至黄磷表面,观察黄磷的燃烧。

实验结果: - 白磷在较低温度下即可自燃燃烧,而黄磷需要通过火柴引燃后才能燃烧。

且燃烧后白磷生成的氧化物蒸发产生白色烟雾,而黄磷的氧化物则没有烟雾生成。

实验二:氧气与磷的燃烧材料准备: - 取两只试管,加入氧气气源。

- 对于一个试管,加入磷并倾斜烧杯上方,用火柴点燃磷。

- 对于另一个试管,加入氧气后向其中放入干燥的球状结构的过滤纸丝,将火柴点燃过滤纸,放入试管内。

实验结果: - 磷在排放的燃烧气体中燃烧,氧气可以促进燃烧,加速剧烈度。

- 过滤纸燃烧后,只生成少量氧化物,且不发生燃烧爆炸。

实验三:圆片铝与氧气的燃烧材料准备: - 取一个试管,加入氧气气源。

- 取一小块圆片铝,将其放入试管中,并用火柴点燃铝后,立即塞住锅塞。

实验结果: -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铝会粘连在试管内壁,形成白色烟雾,有连续细碎的爆炸声发出。

注意事项•圆片铝与氧气反应后可能出现爆炸,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清醒。

•实验后必须做好卫生和清理工作。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新版)湘教版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新版)湘教版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燃烧条件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
知识点梳理
1.燃烧的定义与特点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涉及氧化过程。
-燃烧的特点:发光、放热、产生气体。
2.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
-可燃物: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石油等。
3.在实验操作前,详细讲解安全规范,强调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
4.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观察细节,提高观察能力。
5.实验后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通过集体智慧解决难点问题。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选择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介绍与燃烧相关的拓展知识,如不同物质的燃烧特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燃烧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燃烧条件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的理解与掌握。
2.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规范及注意事项。
难点:
1.燃烧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深入理解。
2.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采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展示燃烧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燃烧条件及其化学变化。
2.设计互动提问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记忆。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新版)湘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一、教材分析
关于燃烧现象的产生并维持燃烧的一般知识,在小学自然或科学课程中同学们已经接触过。

此外从日常生活和社会事件中,都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有关燃烧现象的感性认识。

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与小学科学课程和生活常识的简单重复,在初中化学中,重新学习和探究重点在于对“条件”的探究。

所谓条件至少应该包括与燃烧现象的发生、控制和终止等有关的三个方面,才能够算是一组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认识燃烧条件;(二)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重难点分析
(一)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设计
1.突破建议:在设计方案上应做到不限于课本素材的更加开放,讨论方案合理性应该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突破样例:
【投影】燃烧条件的实验
【复习提问】通过前面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水上白磷、水上红磷、水下白磷燃烧情况的对比得出了燃烧条件,现在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呢?
(2)为什么相同条件下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呢?由此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3)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方案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呢?
【生】思考回答。

(1)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比如玻璃、水等。

(2)因为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而白磷达到了,所以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到氧气,所以没有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激发兴趣。

【投影】实验用品: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埚钳、薄铜片、三脚架、小木块(也可另选物品)。

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分别设计3个方案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生】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

(1)可燃物
方案一:将石子和棉花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方案二: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

方案三:将玻璃棒和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
(2)温度达到着火点
方案一: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滤纸和小煤块
方案二: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棉花和木块
方案三:取一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
(3)氧气(或空气)
方案一:点燃两根蜡烛,其中一根用烧杯扣住。

方案二:将酒精灯点燃,然后用灯帽盖灭。

……
【引导提问】坩埚钳分别夹一小片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观察现象。

哪一个碎片更快燃烧?说明了什么?这种方案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思考回答:方案不太严密
(1)可燃物所处酒精灯火焰部位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
(2)可燃物大小、厚薄等不同;
(3)不环保。

【师】应该如何改进呢?
【生】三脚架上放一块薄铜片,分别放上两种不同的可燃物(相同大小),两种可燃物距离铜片中心位置相同。

点燃酒精灯加热铜片的中间,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反思,初步学会控制变量对比。

讨论交流,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阅读课本150页,将实验方案进行完善。

(二)实验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1.突破建议:燃烧实验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会兴趣盎然,但也包含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

存在着发生着火、烫伤、烧损衣物等事故的可能性。

因此在设计和选取实验方案时,首先必须着眼于安全。

其次,所选取的实验方案除尽可能的微型化、小剂量外,还必须事先设计好有效的应急措施。

后者也可以成为实验内容或探究的主题。

建议在评价时,把安全意识和安全措施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2.突破样例:学生讨论并完善实验方案后,投影展示:
【温馨提示】
(1)每小组准备好一块湿抹布和一个装有水的水槽,备用。

(2)燃烧物不要过大。

(3)小组实验完以后要确认火焰熄灭后再做下一实验,观察实验要从侧面观察,防止火焰烧到身体。

【生】小组按照方案,合作完成探究。

将实验现象、结论和方案填写在课本150页上。

【生】交流展示。

【师】激励评价。

【教材P150问题与交流】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分析: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因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蘸有水的棉花球当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便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分析: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

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