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心理学 第五章 犯罪动机和犯罪人格
《犯罪心理学教程》课件第五章当前犯罪态势和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第六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在因素的影响
(一)破裂家庭 破裂家庭:由于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 离婚、遗弃或其他原因造成一方或双方 不在的家庭。
(二)行为不端的父母成为子女犯罪的榜样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 止、道德水准、社会信仰、行为规范、价值观和社会态度 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 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父母的一言一行都 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发展,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 习的行为。
三、犯罪的亚文化 (一)亚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不同,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某一主体文化中较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概念构成要素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社会可以辨认出的组成部分,在某些方面不是在所有方面 不同于主体社会; (2)作为主体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至少服从该社会的一部分 准则和法律; (3)作为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集团,它们为其成员规定了自己 特有的行为规范; (4)它们是一个发挥功能的单位,它们至少能够为了某一个目标而 作为一个整体行动; (5)它们意识到自己是在某些方面与主体社会离异的单位。 两种含义:第一,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体文化的 一套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第二,由奉行这些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 和行为模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
(二)犯罪亚文化 亚文化是一种独立文化或反文化,往往会导致违法犯罪行 为或越轨行为,常与犯罪联系在一起,且很容易在社会经 济地位较低的下层社会阶级的青少年形成,以致有“犯罪 亚文化”、“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概念。 犯罪亚文化: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信 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 象的综合体。 犯罪亚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犯罪亚文化属于亚文化,但 二者不能等同。只有亚文化沿其负向走向极端发展,成为 极端亚文化即犯罪亚文化,才能影响产生犯罪心理和行为 。犯罪亚文化具有反社会的性质。 亚文化的熏染性,导致形成青少年亚文化犯罪群体,使青 少年犯罪趋向严重化和团伙化。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情绪性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 • • • 强烈的欲求与满足方式的不当 人格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萌发犯罪意向,形成犯罪动机 确定犯罪目的,产生犯罪决意
(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 一般而言,强烈欲求是动力,但是否具备 自我调控能力,选择合法还是非法途径实 现欲求满足,是其行为合法与否的关键。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2008年5月22日许霆案有了 终审结果,广东高级人民法院最 终认定许霆犯盗窃罪,判处有期 徒刑5年,并处罚金2万元。 2006年4月21日晚,许霆拿 自己的银行卡(170多元)去取 钱,本只想取出100元,不想在按 错键后取款机竟然吐出1000元, 而卡上仅被扣去1元。面对如此 大的诱惑,许霆难以自制,从2006 年4月21日22时许到4月22日晚11 时30分止, 分171次共计恶取款 17万5千元。
个人(潜在)需要
诱因
动机
(二)犯罪动机形成的基本条件
• 1、强烈的、不正当需要是基础 • 内容上:违反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脱 离自身实际。 • 满足方式上:非法手段
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对行为的调控作用
个体对主客观力量 进行对比并判断作 案成功的可能性
欲求及情绪的强弱对 犯罪的影响
犯罪
(四)确定犯罪目的,形成犯罪决意
• 确定犯罪目的,即当事人主观希望实现的 目标(特指故意犯罪)。 • 当犯罪动机和目的都明确时,就进入犯罪 决意阶段。此时犯罪的决定和决心已下。 行为手段的选择 行为时机的捕捉
情绪方面
主导心境
消极的负面情绪 占据主导地位
不良的意志(行为)
• 行为的动力性:强烈、畸变的需要;不良 的兴趣;错误的价值观和信念。 • 行为的特征:不良的行为习惯;参与错误 的行为活动。 • 行为的调控系统:自我意识、道德意识和 法律意识 • 意志的品质:薄弱;自制性差;易盲从或 草率。
第5章 犯罪动机
2.2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
萌芽阶段(无意识化) 演化阶段 (意识化) 成熟阶段(对象化)
3.犯罪动机的冲突与变化
3.1犯罪动机的冲突 3.1.1 概念 3.1.2 形式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3.2 犯罪动机变化
★ 异化 ★ 退化 ★ 恶化
3.3犯罪动机冲突与变化的原因
3.3.1主体因素 : 3.3.2外部因素
第五章 犯罪动机
1
第四章 犯罪动机
1
犯罪动机概述
2
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犯罪动机的概念 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个体进行 犯罪行为的直接的心理动因,是促使个 体实施犯罪行为满足其需要的内部力量。 1.1.1动机与犯罪动机 1.1.2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1.1.3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
1.2 犯罪动机的特征
有害性
特 征 隐蔽性 复杂性
对应性
动态性
低级性
1.3犯罪动机的功能
激发
犯罪 行为
引导
推动
维持
2.犯罪动机的形成
2.1犯罪动机的形成机制 2.1.1内在需要引发的犯罪动机
2.1.2外部诱因激发的犯罪动机
2.1.3消极情绪积累培养的犯罪动机 2.1.4不良个性倾向诱导的犯罪动机
主体因素 外部因素
生理状态
环境变化
目标变化
情绪状态
被害人 态度
• 马某,1981年5月4日出生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2000年考入云南大学。 2004年2月13日至15日三天内用事先准备好的榔头杀害其四名同班同学,并藏 尸于寝室壁橱。2月17日逃窜,3月15日在海南省三亚市落网。在公安机关对 马某的讯问笔录中,马某说杀人是因为与这些同学打牌时吵架,同学指责其 作弊,而自己根本没有作弊,认为受到了侮辱,并且还是自己平时认为对自 己不错的同学的侮辱,因而产生极端愤怒导致杀人。该案在社会上引起极大 震动。据记者调查,马某家庭比较贫困,从小看着母亲替人烫衣挣钱维持生 活的马某立志好好学习,出人头地。从小学到高中,马某始终成绩优异,高 中时曾获全国奥林匹克物理大赛二等奖,家人视其为骄傲。自中学起马某就 住校,很少回家,也不与外界接触,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虽然马某 成绩很好,但因家庭的贫困也曾受过同学的嘲笑,他自己也很自卑,很少与 同学交往,支撑他坚持读书的信念就是考上大学后一切就会改变。然而到了 大学的马某发现大学并非他想象中的那样,贫富差距更明显,同学们并不以 学习成绩好为骄傲。作为来自农村的孩子,他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同学圈子, 因而更加自卑,几乎没有朋友,孤独的马某为了不让父母替他操心,从不把 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父母,整个大学期间的寒暑假他都不回家,独自在外打 工挣学费、生活费。生活的艰辛、朋友的缺乏、前途的不明确,让马某始终 生活在困顿、孤独、彷徨之中,长期以来形成了内向、敏感的性格,如何改 变自己的命运始终是他最关注的事情。另外,从马某的日记中,还发现,他 的父母经常争吵,使得他的脾气中也有不少暴躁的成分。在遇到一些事情时, 他总是一个人思考,一个人应对,不向他人透漏,包括他的家人、老师以及 为数很少的朋友。 • 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某的犯罪动机以及影响其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了犯罪行为与犯罪者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犯罪行为中,不同的动机驱使犯罪者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犯罪者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
一、经济动机的犯罪心理经济动机是犯罪的常见动因。
对于一些因贫困、无业或经济压力巨大而感到绝望的人来说,通过犯罪来获取物质利益成为他们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以下心理特征:1. 贪婪和自利。
犯罪者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贪婪和自利心理。
他们对金钱的极端渴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一切。
2. 社会排斥感。
这类犯罪者常常因为自己的经济困境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他们感到受到不公平对待,从而产生对社会的仇恨和反抗心理。
3. 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由于这类犯罪者在经济上极度困顿,他们对犯罪行为的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面对追求经济利益的机会,他们更容易被物质的诱惑所蒙蔽。
二、权力动机的犯罪心理权力动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在追求权力、地位或控制感的同时,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自身的欲望。
这类犯罪者常常具备以下心理特征:1. 自傲和自大。
犯罪者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傲和自大的心理。
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具有能力和智慧,因此应该享有特权。
2. 控制欲望强烈。
这类犯罪者渴望在社会中发挥统治力量,通过犯罪行为实现对他人的控制。
他们对权力的渴望背后隐藏着对他人的操纵欲望。
3. 渴望公开认可。
这类犯罪者对外界的认可和赞美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相信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那些无法在合法渠道中获得的成就。
三、心理动机的犯罪心理心理动机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追求心理满足和情感上的宣泄。
他们的动机通常是由个人内心的痛苦、冲突或心理障碍驱使的,以下是心理动机的犯罪者常具备的特征:1. 内心痛苦。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内心的痛苦,比如抑郁或焦虑,他们通过犯罪行为来暂时减轻心理痛苦,并在这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第一章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全面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水平(4)有助于提高犯罪矫正的质量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人):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课题:(1)犯罪心理的成因(2)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3)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4)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刑法学、犯罪学、心理学);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描述、相关(变量关联)、因果联系(不同变量实验)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实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5、个案研究法6、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犯罪动机的 名词解释
犯罪动机的名词解释犯罪行为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并且其背后隐藏着各种不同的动机。
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因、根源或动力。
犯罪动机的了解和解读对于犯罪学研究和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犯罪动机进行解释和分析,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角度来探讨不同犯罪动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心理学角度解析犯罪动机心理学认为,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常常与其个人的心理特征和内部冲突有关。
心理学家通过对大量犯罪案例的研究发现,主要的犯罪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报复动机。
有些犯罪者会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来报复曾经伤害过他们或引起他们不满的人或机构。
这种动机包含了恐惧、愤怒和仇恨等情绪因素,并表现为对施暴者的报复或对某一特定群体的攻击。
二是得利动机。
经济利益是一些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
他们通过抢劫、诈骗、偷窃等手段获取金钱或物质财富。
得利动机的产生往往与个体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和经济情况等因素有关。
三是实现权力和控制的动机。
一些犯罪行为是为了追求权力、满足支配欲望和获得控制感。
这种动机使得一些人主动或被动地选择违法行为,以达到支配他人、操纵局面的目的。
四是心理负荷和应激的动机。
一些人在面临巨大压力、心理困境或心理疾病影响时容易选择犯罪行为。
这种动机常常与个体的情绪、适应性和应对机制有关。
二、社会学角度解析犯罪动机社会学认为,犯罪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因素对个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其犯罪动机的产生和选择。
一是社会不平等的动机。
社会不平等是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社会资源、机会和收入分配不均时,一些个体倾向于通过犯罪行为来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产生了犯罪动机。
二是社会认同的动机。
个体的社会认同感是犯罪动机的重要来源。
当个体缺乏自尊、社会认同和归属感时,他们可能会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求被接纳、受人尊重的感觉。
三是社会文化的动机。
社会文化因素对犯罪动机的形成和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讲述
第二节
一、屡犯概述
屡犯心理
(一)、屡犯的概念 屡犯就是多次违法犯罪,经司法机关惩处、屡 教不改的犯罪人。 (二)、屡犯的类型 1、屡犯一般指累犯和惯犯。 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 罪行为人,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之后,在5年内又 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惯犯,又称“惯行犯”、“常习犯”,即犯罪 成为习性的罪犯,其特点是反复实施同一犯罪并习 以为常。
第一节
初犯心理
三、实施犯罪时的心理 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之后,进行作案前的准 备,一旦时机到来,便进行犯罪活动。由于是第 一次实施犯罪,对作案环境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一般会有以下心理表现: 1、恐惧 2、情绪紧张 3、侥幸心理 四、犯罪后的心理 1、心情不易恢复平静 2、悔罪心理 3、侥幸心理进一步加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初犯概述
(三)、初犯心理的特殊性 在犯罪心理学中,加强对初犯心理的研究 及控制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初犯是屡犯的基 础,如果对初犯心理特点及规律深刻揭示并有 效预防和矫治,就杜绝了其发展为屡犯的可能。 从心理学角度讲,“第一”往往在人们心 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第一次经历” 的心理状态也与后继行为的心理状态迥然不同, 如果给予正面强化,则对这种行为起到激励作 用,负面强化则会使之产生畏惧和退缩。
二、犯罪前的心理特征
1、犯罪动机斗争激烈、持久 初犯动机斗争的形式一般表现为趋避冲突, 而且由于趋避双方力量相近,因而斗争激烈、持 久,犯罪人很难立即产生犯罪决意。 2、犯罪决意慎重 犯罪决意即犯罪的决心、决定,是行为人作 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后决定的过程。 3、初犯意志薄弱 初犯在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 制力等意志品质方面表现得较为薄弱。
犯罪心理第五、六章
小
个体生活的具体环境。包括: 家庭环境消极因素 学校环境消极因素 居住环境中的不良因素 工作环境和职业性质的消极因素 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与犯罪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时空因素。
包括: 地域因素 季节因素 时间因素 自然灾害因素
情景因素
直接影响犯罪人形成犯罪动机的现场周围环境因 素。 A、现场侵害对象的态度和特点 B、现场其他人的态度和特点 C、现场条件和气氛 D、机遇
二、综合动因系统的要素分析
(一)主体因素 指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生理状况、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 1、生理因素 1 年龄 2 性别 3 神经类型 4 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2、心理因素 5 个性倾向性 6 性格结构 7 控制系统缺陷 8 个性异常 3、行为因素 9 错误的活动 10 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 11 有害的行为习惯 12 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
强调犯罪是由后天学习得来的。 1、塔尔德的模仿论(画小人)
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因模仿 而引起,犯罪行为也是模仿而来的 。其模仿法 则是: A、距离法则 B、上至下法则
C、插入法则
2、萨瑟兰的不同接触论
个体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向与己关系密切的人 学习来的;当一个人认为犯罪的结果是利大于 弊时,他就会犯罪。 “维护正义”
现场条件和气氛
机遇
社会环境因素是指社会生活中影响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可以分为大社会环境因素和小社会环境因素。
大社会(宏观)环境因素 个体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影响着犯罪心理的性质和类型,以及全社
会犯罪率的高低。包括: 政治环境消极因素 经济环境消极因素 精神文化环境消极因素 法治环境消极因素
题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的地位
主体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因,是犯罪心 理形成的根据;
刑法学中的犯罪心理与犯罪动机
刑法学中的犯罪心理与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和犯罪动机是刑法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对于深入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和原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和犯罪动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犯罪心理1.1 犯罪心理概述犯罪心理是指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特点包括:冲动性、自我中心、欲望的实现、欠缺道德约束、心理扭曲等。
犯罪心理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犯罪类型和案件中的犯罪心理存在一定的差异。
1.2 犯罪心理的成因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的成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的身体、性格、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会对犯罪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形成犯罪心理。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等,这些因素也会对犯罪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心理因素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
1.3 犯罪心理的应用犯罪心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律预防、犯罪侦查、犯罪审判和犯罪改造等。
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法律预防措施。
在犯罪侦查阶段,对犯罪心理的分析可以提供侦查思路和线索,有助于破案。
在犯罪审判中,犯罪心理的考虑可以影响对犯罪者的定罪和刑罚量刑。
在犯罪改造阶段,犯罪心理的研究可以为犯罪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提供依据。
二、犯罪动机2.1 犯罪动机概述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目的。
犯罪动机的本质是犯罪者对于某种利益的追求。
犯罪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情感动机、权力动机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有所不同。
2.2 犯罪动机的类型2.2.1 经济动机经济动机是犯罪行为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动机之一。
犯罪者为了获取财产、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而实施犯罪行为。
常见的经济动机包括盗窃、抢劫、贪污等。
犯罪者通过犯罪手段获取金钱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
– 年长 – 女性 – 单身 – 受过良好教育 – 有住院史,曾被诊断患有非常严重的精神障碍 有住院史,
四、作为特殊辩护的精神障碍
• 被告在力争免除刑事责任,或者证明自己 的能力或责任能力降低时,常使用几种特 殊的精神障碍作辩护。
个体在受到极度创伤性压力亲身体验到真实的或威胁性的死亡或者严重伤害经历威胁自己人身安全的时间或者目击伤害威胁他人身体安全等或致他人死亡的事件或者得知家人或其他朋友发生意外或暴力致死或者被严重伤害或威胁生命之后个体特异性症状发展的结果
第五章 犯罪与精神障碍
赵景欣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主要内容
• • • • • 关于精神疾病的界定 精神障碍与暴力犯罪 患有精神障碍的被告人和罪犯 作为特殊辩护的精神障碍 危险性与风险评估
• 诊断反社会人格障碍之前,必须通过观察到以下 诊断反社会人格障碍之前, 行为中的至少三种, 行为中的至少三种,以证明漠视和侵犯他人权利 是个体一贯的行为方式: 是个体一贯的行为方式:
– 不遵守社会规范或刑法,而且这种行为成为频繁被捕 不遵守社会规范或刑法, 的理由; 的理由; – 易激惹性和异常的攻击性,表现为屡次斗殴或伤害行 易激惹性和异常的攻击性, 为 – 一贯的无责任感,反映为工作表现差或拖欠债务 一贯的无责任感, – 冲动性或不能提前计划(所有年龄段均出现该特征) 冲动性或不能提前计划(所有年龄段均出现该特征) – 欺诈,反映为经常撒谎、使用假身份,或者为了获得 欺诈,反映为经常撒谎、使用假身份, 个人利益或享乐而欺骗他人 – 不顾他人或自己的安全,不考虑后果 不顾他人或自己的安全, – 对所犯错事缺乏自责和罪恶感,表现为对伤害、虐待 对所犯错事缺乏自责和罪恶感,表现为对伤害、 或偷窃行为的满不在乎或合理化辩解。 或偷窃行为的满不在乎或合理化辩解。
了解刑法中的罪行心理学和犯罪动机
了解刑法中的罪行心理学和犯罪动机刑法中的罪行心理学和犯罪动机在刑法领域中,深入了解罪行心理学和犯罪动机对于犯罪行为的理解和犯罪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罪行心理学和犯罪动机的介绍,探讨它们在刑法实践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些相关案例分析。
一、罪行心理学的概念和重要性罪行心理学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罪犯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
了解罪行心理学有助于揭示罪犯的动机、行为决策、心理变化和行为模式,从而为司法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 罪犯心理评估与定罪罪行心理学在刑法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罪犯的心理评估,可以辅助法医人员和心理专家了解罪犯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从而判断罪犯是否具备犯罪心理和能力。
此外,对于一些精神障碍患者或未成年犯,罪行心理学的研究也对于定罪和制定刑罚具有重要意义。
2. 罪犯心理干预与矫治罪行心理学还可用于对罪犯进行心理干预和矫治。
通过了解罪犯的心理问题和动机,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心理治疗方案,帮助罪犯重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降低再犯率。
二、犯罪动机的概念和分类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的动因和目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犯罪动机可以分为内因动机和外因动机。
1. 内因动机内因动机是指源于罪犯内心的动机,如对权力的欲望、寻求刺激、保护自己等。
这些内因动机多与罪犯的个体差异、性格特征和人类本性有关。
2. 外因动机外因动机指的是与环境和社会因素相关的动机,如经济利益、社会压力和社会认同等。
这些外因动机与罪犯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密切相关。
三、案例分析与应用为了更好地理解罪行心理学和犯罪动机的作用,以下是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1. A案例:杀人案A是一个曾经多次作案的连环杀人犯。
通过对A的心理评估,发现他有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和自卑心理,这些心理问题成为了他犯罪的内因动机。
另外,A也受到社会的排斥和经济压力,这些外因动机促使他选择了杀人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
因此,在对A进行定罪和制定刑罚时,考虑到他的心理问题和动机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一大难题,对于我们了解罪犯的心理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索罪犯的内心世界,并从中找出潜在的动机因素。
本文将讨论心理学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了解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
一、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犯罪行为则是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犯罪行为既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
1.1 心理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心理因素可以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特征,也可以是外界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刺激。
个体的性格、人格特征、心理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环境等都可以影响一个人是否会参与犯罪行为。
例如,具有攻击性、冲动、自卑等不良心理特征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
1.2 犯罪行为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犯罪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伤害,也会对犯罪者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犯罪者常常有心理创伤、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有的人会出现反社会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
因此,犯罪者的心理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和治疗。
二、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犯罪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心理动机。
心理学研究者通过深入探讨罪犯的心理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犯罪行为。
2.1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包括经济压力、家庭关系压力、职业压力等。
一些研究发现,社会压力过大是一些人参与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
罪犯可能因为无法承受社会压力,选择了非法手段来解决问题。
2.2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一些罪犯参与犯罪行为的潜在心理动机之一。
一些心理疾病患者可能具有冲动控制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使得他们更容易参与犯罪行为。
2.3 刺激追求一些罪犯参与犯罪行为是为了寻求刺激。
这种心理动机使得他们对于非法行为充满了好奇心和渴望,从而驱使他们进行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知识
犯罪心理学知识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为了更好地理解犯罪、预防犯罪以及对犯罪者进行有效的改造和治疗,犯罪心理学应运而生。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者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它试图揭示犯罪者在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的心理过程,以及这些心理过程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是驱使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
它可能源于多种因素,比如经济需求、报复心理、寻求刺激、精神疾病等。
例如,一个人因为经济拮据,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可能会产生盗窃的动机;而另一个人因为长期遭受他人的欺凌和侮辱,产生了强烈的报复欲望,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对于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如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他们可能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和道德约束,更容易产生犯罪动机。
犯罪人格也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犯罪人格是指那些具有犯罪倾向的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征。
这些特征可能包括冲动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低自尊、冷漠无情等。
具有犯罪人格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并且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更倾向于采取犯罪行为来解决问题。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都会犯罪,环境和个人的选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在犯罪行为的产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的忽视、虐待、家庭冲突等,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增加犯罪的风险。
社会环境中的贫困、歧视、不良社交圈子等也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促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比如,一个生活在贫困社区的青少年,周围的朋友大多有违法犯罪的经历,他很可能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犯罪是一种获得财富和地位的途径。
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他们可能会经历紧张、恐惧、兴奋等情绪。
一些犯罪者会在犯罪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紧张和焦虑,导致他们的行为出现失误;而另一些犯罪者则可能因为过度兴奋而失去理智,做出更加残忍和恶劣的行为。
犯罪心理学_第五章不同犯罪类型的心理学分析
• 躯体机能缺陷
心理因素
• • • • • • • • 态度:不负责任、对抗、傲慢固执、自私 思维与认知 注意 情绪 性格与气质 智能与经验 记忆 无意识因素
必 然 性
三个层次
心理品质层次
• 骄傲逞能、判断错误、不负责任、玩 忽职守、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自私 自利等。
动机与意志层次
• 主观与客观相背离、相脱节; • 个人获利的不良动机。
心理状态层次
• 疏忽大意、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
1.4过失犯罪的心理结构
概念
• 行为人在非故意的心理状态下,促 使其采取过失行为,并导致危害结果发 生的多种消极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 的组合。
1.2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异同
相同点:
₤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 皆受犯罪心理的支配;
₤ 具有罪过。
差异
(1)心理结构的形式和内容不同
(2)心理状态不同
• 过失犯罪:对结果发生持否定态度,对已经发 生的 危害结果,多数人态度是后悔和反省。 • 故意犯罪: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
(3)心理机制不同
职业盗窃犯的作案过程(续)
此外,作案时要机警冷静:要非常小心 谨慎,战战兢兢,不可稍有松懈。 作案是一种挑战,要讲求技术,要努力 研究,要不断的检讨分析,作案方式随 时要改变,以避免警察的注意,从作案 中尚可获得成就感,喜欢看其犯罪行为 报导于报纸头条,打击警察、作弄警察 最有成就感。
2.1.8 盗窃犯罪之防治(一)
2.1.4 盗窃犯的人格特质
较多的偏差行为 较差的自我概念、自我认同、自我满意 较不满意家庭生活、家庭适应亦较差 常有逃学、作弊、打架、偷窃等行为, 难与同学相处 较外向、较有人格适应问题 有偏差价值观
司法心理学(重点笔记)
司法心理学(重点笔记)第一篇:司法心理学(重点笔记)第一讲犯罪心理学研究什么?1、什么是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一)犯罪心理学要研究犯罪心理;(二)————————犯罪行为;(三)—————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及原因;(四)—————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五)犯罪心理学要研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3、什么是心理分析法?在案件侦查中,心理分析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心理分析就是依据心理与其外部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和客观后果,去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在案件侦查中,心理分析法主要包括:(1)确定犯罪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的;(4)了解案犯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的特征、背景。
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嫌疑人提供依据。
第二讲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1、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主体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机能系统,在不同的条件下对犯罪心理起着不同的作用。
影响犯罪心理的主体因素主要包括主体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这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在因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是个体对客观现实中的一些不良刺激的积极吸纳、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存在于主体外的客观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情境因素。
犯罪心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系统,由于构成要素及其构成方式的不同而导致个体形成不同的犯罪心理或发生不同的犯罪行为,并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什么叫犯罪心理
什么叫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是指对犯罪行为和罪犯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个体在犯罪行为中的心理过程、动机、认知、情绪和人格特征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与犯罪心理相关的关键概念和内容:
1.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指导了犯罪者的行为,包括欲望、报
复、财务利益、权力或控制欲等。
犯罪心理学致力于了解不同类型犯罪背后的动机。
2.犯罪人格特征: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如冷
漠无情、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冲动和攻击性等。
这些特征可能与他们的犯罪行为有关。
3.犯罪心理过程:犯罪心理过程指涉及个体思考、决策和行
动选择的心理过程。
犯罪心理学试图了解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的决策过程、风险评估和行动规划。
4.反社会行为:犯罪心理学关注反社会行为和犯罪之间的关
系。
反社会行为包括侵犯他人权利、攻击性行为、违法行为等,这些行为可能是犯罪行为的前兆。
5.犯罪心理评估:犯罪心理学可用于进行犯罪心理评估,以
便了解和预测个体的犯罪风险或制定相应的矫治计划。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并提供对犯罪者的心理干预和矫正措施的指导。
它在犯罪预防、法律实践和刑事司法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犯罪心理学并不是为犯罪行为辩护或为罪犯找借口,而是旨在深入理解犯罪行为并找到更有效的应对方式。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犯罪动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犯罪动机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犯罪动机”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
较之一般合法行为的动机更复杂,具有以下特征:(1)主要受社会性因素制约;(2)后天形成,在犯罪活动中发展变化;(3)犯罪人不良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4)大多为犯罪人所清楚地意识到,且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往往经历一定的动机斗争或冲突;(5)具有复杂性,往往不只是某种单一动机起作用。
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1)按内容,可分为物欲性犯罪动机、性欲性犯罪动机、情感性犯罪动机、信仰性犯罪动机等;(2)按性质,可分为生理性犯罪动机和心理性或社会性犯罪动机;(3)按社会性质,可分为消极犯罪动机、中性犯罪动机和积极犯罪动机;(4)按复杂程度,可分为单一型犯罪动机和复合型犯罪动机;(5)按形成特点,可分为情境性犯罪动机和预谋性犯罪动机;(6)按意识性,可分为有意识犯罪动机和无意识犯罪动机;(7)按产生过程的特征,可分为渐变型犯罪动机和瞬间型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从萌芽到确立,经历犯罪人的需要→犯罪意向→犯罪愿望→犯罪诱因→犯罪动机形成的过程。
犯罪人需要转化为犯罪动机须具备两个条件:(1)违法犯罪需达到一定强度。
最初的需要仅使犯罪人产生不安与躁动,因强度不足,尚未明显地反映在其意识中,只是一种犯罪意向。
随着犯罪人需要强度的增加,犯罪意向逐渐转化为犯罪愿望,即犯罪人明确认识到活动内容并企图加以实现的需要。
当犯罪愿望进一步增强,并指向具体对象,能够激起犯罪行为时,即转化为犯罪动机。
(2)存在外部诱因。
当环境中存在能满足犯罪人愿望的对象,犯罪愿望受到犯罪诱因或某种刺激物的诱引时,犯罪愿望即转化为犯罪动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精神病犯罪人
缺乏作案动机或者犯罪动机 作案动机的奇特性 动机所指向的目标不确定性:多为亲属朋友 动机缺乏利己性 动机具有冲动性和无意识性
案例:
阿龙是个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的小伙子,在一 家事务所工作,他也爱好文学,虽然多年奋斗 ,却没有很好的收成,平时显得闷闷不乐。28 岁了,早该是结婚的年龄,可阿龙谈了几个总 是不欢而散。究其原因,原来他有一种“洁癖 ”,他要找的姑娘必须身上一个污点都没有。 阿龙一次次的失恋,使他的心态和人格发生了 障碍。 当年6月上旬,阿龙躲在一家属楼上,见一个 衣着华丽的妇女从楼上经过,他捧起摆在楼道 上的一盆仙人掌向该妇女扔去,虽未砸中,但 破碎的花盆碎片将该妇女的腿部打伤。
中旬,他在火车站尾随一女青年至某立交桥处,抓 住该女青年,用手术刀将其脸上划了两刀后逃走。 下旬,他遇到两名衣着时髦的妇女,夺过妇女手中 刚打满开水的热水瓶,两名妇女均被烫伤。 7月的一天深夜,他从一条街上经过,路遇刚从舞 场出来的一名青年妇女,该女衣着俏丽,他便尾随 至某立交桥口,抓住该妇女后用手术刀在其脸上划 了两刀后逃走。 8月的一天夜里,三位女工下班回家,正巧遇上骑 着摩托车的阿龙,阿龙突然举起一支玩具洒水枪向 三名女工喷射,并迅速疾驰而去,洒水枪中射出的 是浓硫酸,三名女工均受轻伤,其中一个脸部多处 灼伤。 接着8月和9月阿龙用同样的手段作案多起,受害 者均为年轻漂亮、衣着入时的青年妇女或女中学生 。阿龙承认,他憎恨一切女人,尤其是年轻、风流 、漂亮的女人。有一种很强的报复心理。
1、少年人的特有犯罪动机:
好奇动机 娱乐动机 自我显示动机 寻求刺激的动机 要求独立的动机
动机的特点: 动机的产生容易为外界刺 激引起-犯罪动机直观性 、勃发性、非实现计划预 谋 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 向恶性转变的情况较多 有强烈的情绪性和情感性
/u74/v_MTk0NDI4NzE.html
犯罪目的来分:贪利动机、报复动机、性动 机、恐惧动机、好奇动机
犯罪动机的形成源自张某,女,29岁,机关干部,有一个幸福的三口 之家,忠厚老实且深爱她的丈夫。丈夫是一家公 司的技术骨干,收入颇丰,女儿在幼儿园上全托 ,周末接回家。 作为白领阶层,张某对于精神层面的需要非常的 强烈。觉得丈夫不够情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 ,她遇到英俊潇洒的李某(男,35岁,无正当职业 ,未婚)。后来两人一间钟情,发展出婚外情。
法制在线——雪城大黑案
/b/1885 7811-1589703887.html
谢谢
之后不久,李某就给了张某几包老鼠药,教唆张 某杀死自己的丈夫,还威胁张某如果不干,他就 杀死张某的全家。 张某拿到毒药之后,开始犹豫不决。一方面丈夫 对自己很好,另一方面如果不动手,家人也不安 全。后来她下定决心下毒。一次丈夫感冒,她在 给丈夫的清汤面中放了毒药,但是又临时后悔, 将丈夫的面打翻。李某得知后,毒打的张某一顿 ,张某一气之下,趁李某不注意用凳子狠击李某 后脑部,将李某杀死。
第五章 犯罪动机与人格
讨论:
导致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物质需要 性需要 安全的需要 爱的需要/报复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 实现自己志向的需要
犯罪动机的定义
犯罪动机是指推动犯罪人实施
犯罪行为的内部驱动力,只要 是故意犯罪行为,都是在犯罪 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犯罪动机的分类
情境性犯罪动机和预谋性犯罪动机 意识到的犯罪动机和未意识到的犯罪动机 主导性的犯罪动机和从属性的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的形成三阶段
第一阶段:当犯罪的某种内在的需要或者欲 求被犯罪主体明确的意识到,或者外在的诱 因的出现激活了犯罪主体的某种需要,且需 要与抽象的犯罪手段和侵害目标相联系而形 成故意犯罪的意向和想法,就意味着犯罪意 图的形成。 ……唆使张某谋杀自己的丈夫
第二阶段
当犯罪意图与具体的犯罪手段或侵害目标相 结合,犯罪主体经过内心的动机斗争和冲突 后选择犯罪动机而下定决心要实施犯罪时, 犯罪意图就转化为犯罪决意。 ……拿到毒药,下定决心毒杀丈夫
3、激情犯罪的动机
激情犯罪:在激情的状态下实施的犯罪行为 特点: 犯罪动机是一瞬间的 具有一定的无意识性 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和危害性 在青少年中更容易发生 犯罪行为发生后,当事人往往产生后悔心理。
激情犯罪—马加爵案件
二、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大量调查显示,犯罪人的性格大多存
第三阶段
犯罪决意形成后,在犯罪目的的指引下,行 为人常常会进行犯罪预备,如制定犯罪计划 、准备犯罪工具、了解作案目标等。犯罪动 机进一步形成强化或受到抑制。 ……犯罪动机转化
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犯罪动机不明的两类人: 青少年和精神病犯罪人
/b/1886 7760-1589703887.html
在某种缺陷,这种性格缺陷,正是犯 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电影《门徒》
犯罪人的主要人格特征
攻击性 冲动性 敌意 不能延迟满足 追求刺激的倾向 外倾性格 缺乏焦虑 过分神经质
犯罪人的人格与犯罪
反社会型 偏执型——多为报复犯罪 狂躁型——多为情景暴力犯罪 贪婪型——多为财产犯罪 色情型——多为性犯罪 虚荣型——多为青少年和妇女犯罪 易受暗示型——多为青少年犯罪 攻击型——暴力犯罪,犯罪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