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读后感800字

合集下载

楚辞读后感精选范文

楚辞读后感精选范文

楚辞读后感精选范文屈原,一个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辞,犹如无处无形的风,时时拂过读者的心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楚辞读后感精选范文,希望大家喜欢!楚辞读后感范文(一)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

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恐脩名之不立”。

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

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託彭咸之所居”。

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二、思君与怨君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

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楚辞》读后感。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深深地打动了我。

读完《楚辞》,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到了楚国人民的激情和坚韧。

《楚辞》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楚国人民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离骚》这篇诗。

诗中作者屈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楚国的忠诚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心声融入到诗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这种真情实感让我为之动容,也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楚辞》中的诗歌表达方式独特而丰富,充满了音韵美和意境美。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每一首诗都像一幅画,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读完《楚辞》,我对古代文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楚辞》中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了爱情、忠诚、乡愁等各个方面。

这些诗歌描绘了古代楚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展现了他们对家园的深情厚意。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楚国的文化和风貌。

读完《楚辞》,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打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阅读这些经典之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楚辞》读后感800字全面版

《楚辞》读后感800字全面版

《楚辞》读后感800字看到楚辞最开始想到的是屈原—一个以死亡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人,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爱国者。

他有理想,有目标,有政治抱负,却也因此被敌对,被流放。

他殷切的盼望着君主睿智、国家强盛,盼望着自己才华得以施展,能有所建树,但他最终只剩无助和孤独,对他来说,人生都如浮萍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一个人经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他孤独、劳累,但自己却那么渺小,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自己的生命都无力改变,他找不到路,回不去郢都,只能用自己的生命来体现他对国家、对人民的爱,只盼着灵魂能够飞回故乡去。

“纷吾即有此内美兮,有重之以修能”年轻的屈原,器宇轩昂,才华横溢,他有朝气,自信,是不屈的斗士,“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光阴似箭,唯恐抓不住飞逝的时光,希望岁月来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美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体现了他为了国家强盛矢志不渝的精神。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分,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苟余情其信婷以练要兮,长颇颔亦何伤。

”等等在现在社会同样适用,人们忙着争名夺权,追逐利禄,猜忌着别人,彼此间勾心斗角,相互嫉妒,忽视了本该有的追求,抛弃了内心原本应该拥有的纯真和善良,这些话也告诫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保留内心真正的美好和善良,让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意思是,趁你年轻还未衰老,施展才华还有大好的机会,没错,当下的我们,还年轻,还有时间和机会去追寻、去奋斗,去实现理想,不应该在该努力拼搏的年纪而懈怠,更不应该向自己认输。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苟不直,吾宁死”又是何等的坚定,这些更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在《楚辞》中还有许多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最应该学习的是屈原那浓厚而炽热的爱国之情,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应当真切的爱着自己的国家,还应该学习屈原那坚贞不屈,不卑不亢的高尚品德。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说实话,初读《楚辞》,我是有点懵的。

那些古雅的文字,拗口的词句,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纱,让我难以看清其真容。

但随着我一点点地深入其中,竟也咂摸出了一些别样的滋味。

就拿屈原的《离骚》来说吧,我仿佛能看到屈原那孤独而坚定的身影。

他满心的抱负,却不被楚怀王所理解,被那些奸佞小人所排挤。

他在楚国的朝堂上,大声疾呼,想要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可他的声音,却被淹没在一片阿谀奉承和勾心斗角之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这一句让我感触特别深。

屈原长长地叹息,泪水沾满了衣襟,他哀叹着百姓生活的艰难。

我仿佛看到他走在楚国的大街小巷,看到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看到那些破败的房屋,他的心都碎了。

他是真的关心百姓啊,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他想要为百姓做些事情,想要让楚国变得强大,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他的理想,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粉碎。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屈原对于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美好,那是坚定不移,哪怕是死上九次,也绝不后悔。

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想想我自己,有时候稍微遇到点困难,就想着退缩,跟屈原比起来,真是惭愧得很。

再说说《九歌》吧,这里面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和神秘的气息。

那些神话中的人物,在屈原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

像是湘君和湘夫人,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心生向往。

我能想象到,在那波光粼粼的湘水边上,湘君焦急地等待着湘夫人的到来。

他精心准备了一切,心里满是期待和欢喜。

可湘夫人却迟迟未到,湘君的心里该有多失落啊。

他在江边徘徊,望着远方,那眼神里的期盼和忧伤,仿佛能穿透纸面,直直地戳进我的心里。

还有《天问》,屈原对天地万物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从宇宙的起源到历史的兴衰,从神话传说到人间百态,他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让我应接不暇。

我读着这些问题,感觉自己的脑子都要被搅成一团浆糊了。

但同时,我也佩服屈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不满足于现有的答案,敢于对一切提出质疑,这种精神真的太了不起了。

屈原的《楚辞》读后感

屈原的《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当我翻开《楚辞》这部古老的诗歌集,仿佛被时光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楚国,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沉淀。

我深入其中,探寻每一首诗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楚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集,它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深深地吸引了我。

它不仅展现了屈原等人的卓越才华,更反映了楚国文化的繁荣和多彩。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被屈原的作品所打动。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人民和理想的深深忧虑和执著追求。

他的辞赋中,流露出一种高洁的情操和激昂的情感,使人深受感染。

屈原在《楚辞》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象征、隐喻、对比等,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他善于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使得诗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屈原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辞赋中,充满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同时,我也对楚国的文化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楚辞》这部诗歌集,我了解到了楚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感受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阅读《楚辞》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诗歌的力量和美感。

通过屈原等人的笔触,我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到了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这部诗歌集教会了我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如何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楚辞》这部诗歌集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楚国文化和历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探寻这部诗歌集的内涵和价值,让它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读后感楚辞精选五篇

读后感楚辞精选五篇

读后感楚辞精选五篇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

读了楚辞,大家懂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读后感楚辞,欢迎大家来参阅。

读后感楚辞1一部《楚辞》,凝结了一个文人的辛酸血泪;一部《楚辞》,映现了一个忠臣的风雨沧桑;一部《楚辞》,成就了一个伟人的辉煌璀璨。

——题记为了人民,屈子奔走驱驰,孜孜以求,他践行着一个读书人所应有的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国家,屈原呕心沥血,汨罗江畔,他完成了一段无愧生命的艰辛历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寄《九歌》以安国,歌《离骚》以明志,凝《九歌》以绝世。

昔日的楚国重臣,为国家鞠躬尽瘁,为人民死而后已。

国为重,家为轻,民为重,个人为轻,这是三闾大夫一生至死不悔的信则。

奈何“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是“乌虖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

阘茸尊显兮,谄谀得志”!坚守,誓言不灭,梦想不灭,人格不灭,这,就是屈原。

在世俗黑暗下,一腔热情终究被残酷现实浇灭,终究化作“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一腔愤懑与无奈。

屈原就是屈原,有着一份不被庸人所理解的傲骨,一切的一切,都倾注在一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惊天壮语之中。

他的赤诚之心,炼就了他的坚贞之节,而他的坚贞之节,正铸创了屈子的永世不朽!静静的汨罗江畔,晓风残月,江阔云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三闾大夫一人独行至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与渔父之一番震世对答,虽非诗词绝唱,亦为旷世绝吟,浩浩之音,直入碧落,响遏行云,震地动天,穿越时空,凡四方之士无不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凡四方之民,无不愤然以怀。

心,已经碎成了一地,又让屈原如何重新拾起?于是屈原没有妥协,愤然纵江,惊起一江浪潮,惊醒一世俗子,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泪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为耀眼的最后一笔,不是败笔,而是绝笔。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楚辞》读后感篇1以前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楚辞,但是总没有读过相对完善的全集,最近因为写论文要拓展阅读一些资料,便把楚辞放在了阅读计划中。

这本书注释有的相对繁杂,有的又失之简略,不算是最好的初级读物,作为研究级的初等读物倒是可以。

在阅读古代文学的时候,我不太喜欢学术式的读法,但又不能过分感性蜻蜓点水,总的来说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

比如读《论语》,读杨伯峻先生的注译,感觉非常好,也有学术上的启示,也会刻意挑出一两个问题拓展研究一下,但不会针对大量问题找几十种资料来参考。

我也做过少量的专题学术研究,学习使用严谨的方法讨论问题,得出看似正确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我追求的方向。

还是希望自己能感性地与作品接近,但在叙述中不要出现知识性的硬伤。

文学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考证与解读,考证务求详实,解读则多自由,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解读者呢?且从平凡的阅读者开始吧。

《楚辞》在诗歌发展历程中是一种极其特别的文体,可以说“空前绝后”,集中取得了成绩(尤其集中在屈原身上),后代很难有大范围的发扬。

这种文体就像一个绝顶高手,发了一阵大招以后就成为了传说。

学习汉语的人从古到今当然都无法绕过楚辞,通行的语文教材也不可能忽略,但是一般的阅读者总与之隔阂较深。

以现行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节选的《离骚》虽然是高考必考内容,学生却背诵困难理解更困难。

不仅楚辞,《诗经》也差不多。

真正喜爱《诗经》的读者如今并不普遍。

这种情形首先跟《诗经》与楚辞距离我们的时代过于遥远有关,尤其是现代文成为主要表达工具以后,许多词语都被束之高阁,成为了语言上的“文物”,缺少使用,自然不能普及。

然而,了解过去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冲动,我们总会一再回望过去,接近那些优美的辞章,并且总会有人从中获取幸福。

谈论《离骚》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足够长,足够丰富,足够荡气回肠,说实在的,我这样的平庸读者配不上这样的作品——很难平视,不免仰视。

大学的时候在湖边背《离骚》,重庆的空气很少流动,因此全身呼吸不是特别顺畅,湖水也不是活水,现在想来都有些气闷。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楚辞读后感1读楚辞,最想说的,是《九章》。

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

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

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

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

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

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

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

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

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

《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提起《楚辞》,我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浪漫的世界。

说实话,刚开始读《楚辞》的时候,真的有点头疼。

那些生僻的字词,复杂的句式,让我感觉像是在走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

但慢慢地,当我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琢磨,一句一句地去理解,我发现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

就拿屈原的《离骚》来说吧,那真叫一个精彩!屈原把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还有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全都融入到了这长长的诗篇里。

他一会儿说自己要像神仙一样骑着飞龙到处遨游,一会儿又感慨自己在人间的不得志。

我仿佛能看到他站在汨罗江边,风吹起他的长袍,他满脸忧愁,嘴里念叨着那些诗句。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质的坚持。

他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意思就是那些坏女人嫉妒他长得漂亮、品德好,就到处造谣说他的坏话。

这多像我们生活中那些见不得别人好,到处搬弄是非的人啊!屈原可不管这些,他就是要保持自己的正直和善良,绝不和那些小人同流合污。

还有《九歌》,那里面描写的神灵可太有意思了。

比如说湘君和湘夫人,他们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相互思念的感情,让人觉得又甜蜜又无奈。

想象一下,湘夫人满心欢喜地去和湘君约会,结果等了半天湘君都没来,她那个生气、失落的样子,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和朋友约好了见面,结果被放鸽子的心情?再说说《天问》,屈原一口气提了那么多问题,从天地开辟问到历史兴衰,从神话传说问到人间万象。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总是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屈原也是这样,他对一切都想要探究个明白,这种求知欲真的太让人佩服了。

读《楚辞》的时候,我还发现里面有好多美丽的景色描写。

比如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轻轻吹过,洞庭湖的水波荡漾,树叶纷纷飘落。

闭上眼睛,我好像就能感受到那凉凉的秋风,看到那波光粼粼的湖面和飘舞的树叶。

这可比我在公园里看到的秋天美多了!《楚辞》里的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
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读完《楚辞》,我深受震
撼和感动。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其中的《离骚》、《九歌》等篇章,以其辞藻华丽、意境深远而著称。

作者屈原通过对自然、
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描绘,展现了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追问。

读者在阅读时,会被其绚丽的词藻和深刻的思想所吸引,仿佛置身
于一个绚烂多彩的世界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情和对生命的热爱。

除了艺术风格之外,《楚辞》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也令人感动。

作者通过对生命、爱情、忠诚等主题的探讨,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离骚》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
示了权力斗争和人心险恶的残酷现实,表达了对社会黑暗面的不满
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九歌》中,作者通过对爱情、忠诚的歌颂,展现了对真挚情感和高尚品德的追求。

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依
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总的来说,读完《楚辞》,我深受震撼和感动。

它不仅以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给予了当代读者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懂《楚辞》,感受到它的魅力,从中汲取智慧,指引自己的人生。

楚辞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楚辞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楚辞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读楚辞,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楚辞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方便大家学习。

楚辞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1看到楚辞最开始想到的是屈原—一个以死亡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人,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爱国者。

他有理想,有目标,有政治抱负,却也因此被敌对,被流放。

他殷切的盼望着君主睿智、国家强盛,盼望着自己才华得以施展,能有所建树,但他最终只剩无助和孤独,对他来说,人生都如浮萍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一个人经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他孤独、劳累,但自己却那么渺小,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自己的生命都无力改变,他找不到路,回不去郢都,只能用自己的生命来体现他对国家、对人民的爱,只盼着灵魂能够飞回故乡去。

“纷吾即有此内美兮,有重之以修能”年轻的屈原,器宇轩昂,才华横溢,他有朝气,自信,是不屈的斗士,“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光阴似箭,唯恐抓不住飞逝的时光,希望岁月来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美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体现了他为了国家强盛矢志不渝的精神。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分,非余心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苟余情其信婷以练要兮,长颇颔亦何伤。

”等等在现在社会同样适用,人们忙着争名夺权,追逐利禄,猜忌着别人,彼此间勾心斗角,相互嫉妒,忽视了本该有的追求,抛弃了内心原本应该拥有的纯真和善良,这些话也告诫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保留内心真正的美好和善良,让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意思是,趁你年轻还未衰老,施展才华还有大好的机会,没错,当下的我们,还年轻,还有时间和机会去追寻、去奋斗,去实现理想,不应该在该努力拼搏的年纪而懈怠,更不应该向自己认输。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提起《楚辞》,我仿佛就被卷入了一场古老而神秘的梦境。

起初,我只是怀着好奇与敬畏,轻轻地翻开了那泛黄的书页,却未曾想,就此走进了一个绚丽多彩、情感丰沛的世界。

《楚辞》里,那些优美的词句就像一幅幅灵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屈原的悲愤、宋玉的哀怨,都透过文字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

我看到了屈原在汨罗江畔孤独徘徊的身影,听到了他对楚国命运的声声叹息。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屈原在《离骚》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的不屈抗争。

他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一句,仿佛是他内心的呐喊,让我感受到了他在困境中坚定前行的决心。

想象一下,屈原独自一人,走在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上,四周是迷雾重重,不知道前方究竟有多少艰难险阻。

但他没有退缩,没有放弃,那坚毅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真理和正义的渴望。

他不停地走着,哪怕衣衫褴褛,哪怕身心俱疲,也要去追寻那一丝光明。

还有他对自己身世和品德的描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他把自己比作香草美人,那种高洁的品质和自信的姿态,让我不禁为之赞叹。

就好像在一个满是尘埃的世界里,他独自绽放着纯净的光芒,不被世俗的污浊所沾染。

他精心地呵护着自己内心的美好,不断地修炼自己的才能,只为了能够为楚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我读到《九歌》时,又被其中浪漫而神秘的氛围所吸引。

那些神话中的神灵,在屈原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

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真挚与无奈。

他们在江边守望,期待着与对方相见,那细腻的情感就如同我们身边那些平凡而又动人的爱情一般。

我仿佛能看到湘夫人精心打扮,满心欢喜地等待着湘君的到来,可最终却只有失望和落寞。

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怀着希望,下次还是会用心地准备,只为了那短暂而美好的相聚时刻。

再说说《天问》,那一连串的问题,真的是让我脑洞大开。

屈原对天地万物、历史传说的质疑和思考,让我也跟着他的思路一起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阅读《楚辞》的过程中,
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浓厚的民族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
对命运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楚辞》中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豪情,表现了古代楚国人民的
深沉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对自己悲惨遭
遇的描写,表现了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展现了一种坚韧
不拔的精神。

而在《九歌》中,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楚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一种豪放不
羁的性格。

在《楚辞》中,我还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浓厚的民族情感。

诗歌中对楚国的赞美和对楚国人民的歌颂,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民族
的深厚感情。

同时,诗歌中也流露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族命
运的关注,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

总的来说,《楚辞》是一部充满了激情和豪情的诗歌集,它展现了古代楚国人民的深沉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对命运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阅读《楚辞》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楚辞》,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丰富内涵。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化瑰宝。

它汇集了中国古代楚国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我有幸读到了这部经典之作,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和辛酸苦辣。

《楚辞》是楚文化的代表之作,是楚国人民的心灵追求与感悟的写照。

它的创作历时千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完成。

《楚辞》共分九篇,513篇,其中《离骚》堪称《楚辞》的巅峰之作。

《离骚》以屈原的剧烈命运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命运的感慨与思考。

《离骚》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而成为后代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阅读《楚辞》时,我深深地被诗人的矫情狂放所感染。

在这谈情说爱的诗歌中,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被赋予了崇高的精神内涵。

《离骚》中的“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自惭形秽比窈窕,衰柳残花黄烟萝。

”等著名句子,尽显屈原之诗歌造诣高超,思想深刻,语言凝练简洁又不失华丽。

这使我十分欣赏这位千古第一才子。

《楚辞》不仅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部史册反映了楚国艰难卓绝的历史经验,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奋斗与进取。

在当今时代,我们同样需要发扬《楚辞》中所弘扬的精神,努力拼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楚辞》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

我们需要像屈原一样,不断地追求真理,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我们需要像《九歌》一样,竭尽所能,造福于人民;我们需要像《离骚》一样,保持对命运的警惕和对自己的反思,不断地挑战自我。

总之,阅读《楚辞》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对人生奋斗和追求成功的决心和勇气。

我相信,《楚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资产,更是后人探索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启蒙和研究的重要来源。

阅读《楚辞》,读懂古人,了解自我,体悟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血脉,历史和现实的融合,文化和科技的交融,让人无比感慨和敬畏。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楚辞》,我对古代楚国的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于古代文学的艺术表现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

下面是我对《楚辞》阅读后的一些感悟。

1. 关于楚国人民的生活《楚辞》中描绘了古代楚国人民的生活与情感,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生动而真实的形象。

在《招魂》一篇中,屈原通过描写古代楚国人民的悲苦和痛苦,表达了自己对于楚国日益衰落的忧心忡忡之情。

诗中流露出的对于家园的眷恋和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让人深感古人的忠诚与爱国之情。

而在《渔父》中,渔父的洒脱与豁达令人敬佩,也给人以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通过阅读《楚辞》,我感受到了古代楚国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执著,他们不仅仅面对生活的困苦,更是通过诗歌表达情感与追求心灵的慰藉。

2. 关于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其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首先,《楚辞》以婉约、豪放、激昂的语言表达方式,将古代楚国人民的情感与思想倾诉得淋漓尽致。

诗中富有感染力的音韵与对比手法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在阅读时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其次,《楚辞》中的诗歌形式多样,有篇、章、辞、赋等不同体裁,使整个作品更为丰富多样。

这种丰富的诗歌形式不仅展示了古代楚国人民的生活与情感,也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关于古代文化与情感的传承《楚辞》中所表达的古代楚国人民的情感和思想,不仅仅是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通过对《楚辞》的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楚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对于家园的热爱。

他们对于自己的国家和家族的忠诚,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追求,这些丰富的情感和思想都在《楚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古代楚国人民的生活与情感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也可以从中找到人类情感与思考的共通之处。

关于读后感楚辞范文

关于读后感楚辞范文

读后感楚辞关于读后感楚辞范文篇一:楚辞读后感我们缅怀每一位先贤的方式似乎只剩下了仰望,正如我们阅读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时永远怀着和其他读者同样的情感——敬佩一样,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的先贤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感情的人,而他们的作品也只是对自己生活的反省和回忆。

适合我们缅怀先贤的方式大概只能是仰视了吧,不要觉得这个姿势难受,我们可以找一堆蹩脚的理由让我们舒服一点,比如我们的时代太过和平了,我们的时代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在为生存忙碌,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各自安好??好像,我们的时代不需要英雄,我们是一个务实的时代。

爱国的故事在时间的河流里打起太多的浪花,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情感,唯一不同的也只是登台的人。

这些“量产”的人事虽然繁多,但从不会觉得枯燥,因为后来者看向他们的目光里只有敬意。

是他们,让这个遵循规则的历史的车轮在轮转时发出巨大的声响,是他们,让被生活所支配的活着的人类感受到人性的伟大。

那些在岁月侵蚀下的身影,依旧同样挺拔。

然而,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的他此时却风骨傲然的从我的脑海路过。

那个身影的名字,叫作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有着高贵的血统且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的他,似乎从降生的起就注定了不平凡。

他生活的氏族是和楚国皇室有着血脉关系的楚国三大王族屈、景、昭中的屈,贵族的身份和教育为他增添了“内美”和才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他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被提拔为左徒、三闾大夫,入则与怀王商议国事,出则迎接宾客、应对诸侯,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坏消息来的更快。

在他忙于为他的大王修改宪令时,志向远大而能力有限的楚怀王轻信了小人的挑拨,在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将屈原贬谪,在扼杀屈原的同时,也为楚国敲响了丧钟。

人的遭遇就是这样,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而且有时候,做选择的并不是你自己。

屈原的第一次流放是在公元前313年,拒绝了他建议的怀王为了秦国的六百里土地,与齐国断交,且贬谪屈原,结果楚国丢掉了汉中的土地。

楚辞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0篇

楚辞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0篇

楚辞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0篇读书不但可以滋润读者的心灵,充实读者的精神世界,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面对生活的状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楚辞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楚辞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

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

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

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

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

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

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

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

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声,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

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

屈原的生命,该是一个臻子永恒的过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

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丽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赐你一死。

可你忙于政务,又怎能留国王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们都活了几千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涛涛滚滚汹涌澎湃,但它淘不尽,淘不尽高尚的灵魂。

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中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
厚的情感。

读完《楚辞》,我深受其感染,感慨万千。

首先,《楚辞》中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考。

作者们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现出
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考,让我深受触动。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也应该学会用
一颗豁达的心去面对,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样才能更好地
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其次,《楚辞》中的诗歌充满了对爱情的歌颂和对友情的珍惜。

作者们在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友情的珍视,这种情感让人
动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的爱情和友情,用一颗
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最后,《楚辞》中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振兴。

作者们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振兴,这种爱国情怀
让人感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一颗爱国之心,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为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我们的民族更加伟大。

总之,《楚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希望我们能够在生活中学会用一颗豁达的心去面对,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珍惜身边的爱情和友情,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楚辞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楚辞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楚辞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楚辞瑰丽宏伟,音律绝佳,涵义深远,沉重又典雅。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楚辞读后感800字,更多楚辞读后感800字请关注读后感栏目!篇一:楚辞读后感800字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

《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

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

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篇二:楚辞读后感800字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读后感800字看到楚辞最开始想到的是屈原—一个以死亡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人,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爱国者。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楚辞》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楚辞》读后感800字1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

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恐脩名之不立”。

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

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託彭咸之所居”。

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二、思君与怨君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

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

于是他又吟咏“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介子忠而里枯兮,有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悠悠”。

在这段文字中即提到明君,又提到昏君,还提到先寐后寤,可是悔之已晚的晋文公。

这是多么的委婉曲折而有愁肠百结啊。

在诸文中,直接出现怨句“君无度而弗查”、“惜壅君之不识”、“与余言而不信兮”、“施黄棘之枉策”。

甚至想到要选择一个明君来施展自己的抱负。

也有如慈父般的眷眷之情:“恐皇舆之败绩”“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何不改乎此度”。

如此的拳拳,如此的百转千折,最后选择依然是为国沉躯。

三、去与留“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借灵氛之口,屈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呼唤,即离开楚地,另奔汤、禹、武丁、齐桓之类的明君,乘“方壮”之年,“远逝而自疏”,周游上下,立一番功业。

可是,就在“忽乎吾将行”之时,用仆悲马怀,顾而不前来来表达自己最终的抉择。

即使是在流放且毫无起用征兆时,“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最后“鸟飞返乡,狐死首丘”。

在《招魂》一文中,也借用巫阳之口,一再重申此种抉择。

四、坚守自志与随波逐流借助女媭责备的口吻和厉神占卜的梦境,屈原向我们展示了发自内心的另一种声音——“何不变此志也?”,并用了鲧“直以亡身”的实例,这其实也是一种现世的深切关怀,即可以荣享富贵,又可以朋友相交,至少可以温饱终日。

可是同时,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发出嘹亮的呐喊:“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离愍而不迁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宁逝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常态”。

最终在《渔父》一文中明确抉择:“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五、执着与逍遥在《九章.悲回风》中,屈原为我们展示了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

在《渔父》一文中,更是通过渔父这一艺术形象给我们明确展示了“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的游戏立场。

在给予明确回应,之后,还留给我们莞尔一笑的神情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余音。

足可饶梁三日。

可是,同样最终是皎皎于世,最终,屈原无法只忘情于个人的逍遥,不能放任对楚国的责任感,最终离去!纠结、挣扎、抉择、自沉、殉国,由这些组成的的内心,经历后的抉择,你能不感动吗?《楚辞》读后感800字2我第一次读《离骚》的时后,还是在升入四年级之前的暑假,那个时侯丝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释意,一点一点的阅读、背诵。

在我对楚辞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凭借着一种感觉,我爱上了楚辞。

直到现在我明白,那种感觉就是对屈原的敬佩和尊重。

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无可否认的天才诗人,佢的人生充满了浪漫。

在佢的诗中,有高冠长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飞驰云端的远游,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诗永远是梦与眞的结合,分不淸哪些是实,哪些是虚,与庄周梦蝶颇有些神似。

唯一不同的是,庄子是飘逸的,而对于屈原来说,佢的责任感成了桎梏,牵绊住了佢的手脚,使佢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辞》是以屈原的毕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诗都浸透著诗人的血泪。

直到今天,透过凄美忧伤的诗句,还能体会到屈原的执著、痛苦、愤怒和思念。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个颜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风雨中默默的坚守著自个的理想,用枯槁的躯体紧紧抱住祖国的土地,谛听著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

我曾在许多箇无人的静夜裏背诵楚辞,那种凄冷的美感,使夜闲的月光更加皎洁冷淸,奇寒彻骨。

从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样冷,那样静。

对我来说,楚辞的艰深晦涩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径上幽静美丽的风光,彻底折服了我,把我带进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游的飞机上,我都会温习楚辞。

优美的诗句,使旅途不再艰苦漫长。

我从心底裏热爱那些诗句,每时每刻都不曾忘记。

在我困惑迷茫的时后,楚辞中的词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灵,给了我勇气和信心。

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

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而且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自从第一次翻开那本书开始,我就和美丽的楚辞结下了不解之缘。

直到现在,对楚辞的热爱依然不变。

希望每一天,我都能拥抱那些可爱的诗句,在阳光中品味楚辞中语言的魅力。

《楚辞》读后感800字3读楚辞,第一篇是《离骚》,震撼;第二篇是《九歌》,惊艳;第三篇是《天问》,迷茫;第四篇是《九章》,沉痛。

其实最想说的,是《九章》。

其中有一篇《惜往日》据说是公认的“伪作”,《橘颂》是其中很特殊的一篇(看过的就知道了)。

剔掉这两篇,剩下七篇,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

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大学的生活如果用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表达,那么“大一是呐喊,大二是彷徨,大三是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其实我觉得《九章》大概也可以这么概括一下,《涉江》是呐喊、《抽思》是彷徨、《哀郢》是伤逝、《怀沙》是朝花夕拾。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

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

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

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

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

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

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

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

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

在这里,对于楚王的抱怨、对于奸臣的抨击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少了。

反反复复写的,只是孤独的流浪。

失去家园的痛楚,可能比政治下野还要深刻的多。

有家不能回,有路不能行。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高大的房屋可以变成丘陵,楚国最繁盛的东门也可以转瞬荒芜,这不但是对于楚国一国命运的描写,更是上升到了对于整个历史循环的质问之中。

如果说《抽思》中的孤独还是屈原个人的身世之感,那么《哀郢》中的孤独就是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的一次拷问。

明知道答案是什么,可他还是不得不去思考。

这种深切的悲哀一直延续到《悲回风》。

《悲回风》也是《九章》中很特别的一篇,因为它没有情节,完全抒情,文章也特别长,可以看作是一首“咏叹调”。

而且在这一篇里,第一次看到了屈原的死志。

然而他却是在挣扎,要不要一死呢,死有没有用呢?我以前从没想过,在教科书里比天还高大的“屈原”会在自尽之前这样痛苦的挣扎。

在这一篇里,楚国的影子没有了,奸臣的影子没有了,百姓的影子没有了,连他自己的肉体也没有了。

他仿佛只是一个灵魂,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为找一个出路。

可是,没有出路啊,知道什么叫“哀莫大于心死”么,一路读来,我终于理解了他的心思,屈原是不得不死,并不光是因为愚忠、因为国破家亡,而是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值的他留念的东西。

像屈原这样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人,降生在这个世界上便是错误。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

《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

然而《怀沙》,突然一改低沉,用了简洁的短句,铿锵有力、干脆利落地写下了他的绝命词。

没有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楚王、群臣、百姓、自己,又回来了。

这就好像是对于一生的回顾,给自己做最后一个定义。

然后他说,“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

人的生命上天早就安排好了,至于我,大限应该也到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