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田园诗人鼻祖——陶渊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田园诗人鼻祖
——陶渊明的“真”、“善”、“美”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他因贫而出仕,目睹了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归园田居》(其一)写于陶渊明从彭泽令挂印辞归的第二年,真实地描绘了淳朴的田园真景,反映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体现了诗人纯真高远的人格美。正是这种高洁的人格和求“真”的美学追求,使得陶渊明田园诗的社会意义,较之当时的某些游仙诗和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有着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陶渊明;真;善;美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杰出诗人,鲁迅先生曾称之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头等人物”。他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先河,发现了诗歌中“真”的艺术境界。他的田园诗,如一股清新明快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于六朝的玄言云雾,给整个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本文从《归田园居》(其一)入手,从美学角度讨论陶渊明的真、善、美。
一、真
陶诗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真”字。诗人的一生,是执着求“真”的一生,诗人的作品字字句句无不闪现着人生的体验和情感的露珠。所以元好问说他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其中“真淳”二字可谓道出了陶诗的艺术魅力和精神风貌。何谓“真淳”呢?“真”即真实,与“虚伪”相对。然而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陶渊明对“真”有更为现实、更为深刻的理解。“真者,所以受于天地,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渔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在陶渊明看来,“真”就是自然,就是不拘于俗,就是自由自在,自然而然。体现在诗作中就是描真景、抒真情。
《归园田居》(其一) 写于陶渊明从彭泽令挂印辞归的第二年,描写了真实自然的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田园淳朴真景的描摹。当陶渊明终于摆脱官场羁绊投身于田园时,他是满怀着欣喜观察身边景物的,呈现在他眼前的田园风光洋溢着自由的气息和活力。“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诗人笔下的田园之景极其平常,可正是这平常景物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自然的图画。没有都市雕梁画栋的富丽堂皇,却有榆柳绿荫掩映下草屋的古朴;没有牡丹芙蓉的争奇斗艳,却有桃李列于堂前的绚烂。这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家园,这就是没有争斗、丑恶的心灵的家园。深巷中传来的狗吠和鸡鸣打破了村庄的宁静,透露出乡村生活的情趣和活力。这一切都始终贯穿着一种“真”意。草屋、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都充满了村野气息。然而,就是这样平凡、淳朴的生活,才是陶渊明所追求的自然的“真”的生活。
读这首诗,总觉得有一种读诗如见其人的感觉诗人的音容笑貌,仿佛在眼前闪现的诗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字游戏,而是诗人的生活及真情实感的抒发。因为这
首诗属于陶渊明的个人抒情之作,并没有直接的政治讽谕目的。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质性,也决定了他遵循真创作原则。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诗中的感情是相当真实的。他作诗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而是在生活中有了感触便诉诸笔端,坦率地写下自己的感情,既非矫饰,也无矫情,一切都如实道来,真挚而自然。
二、善
《归园田居》(其一)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归田后的感受。在诗人看来,世俗官场就好像“尘网”、“樊笼”,束缚人的天性;只有像飞鸟、游鱼那样回归大自然,才能获得自由,才能觅得人生的真谛。在诗人心目中,只有恬静农村是当时世界上的净土,是官场的对立物。诗人把隐居田园的生活和官场对立起来,以离开樊笼为乐。自由是审美的天国,诗人摆脱约束回到自然之中,也就看到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创作出真淳、宁静的田园生活意境,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抒发个人内心的善良,也是这首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从陶诗的精神内涵来看,则指陶诗淳美、自然的田园意趣。诗人作品,处处表现出这种善良观,时时流露出对自然主义、人本主义的迫求与向往。他自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他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纯真”,反对束缚个性的人。他以“善”为美,以“恶”为丑;热爱恬静淳朴的田园,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具有“抚剑独行游”的傲岸性格,其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骨气。
三、美
描真景、抒真情是陶渊明淳真质朴的人格美在审美追求上具体体现。
陶渊明一生追求自然,“抱朴含真”,而陶诗“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陶诗“真淳”的特性具体体现为:第一,“任真”、自然的质性,“抱朴含真”的人生追求。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陶“少有高趣,……颖脱不群,任真自得。”陶本人也坦言,“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那么, 真率质直的人格美是《归园田居》(其一)的另一个主要特色。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正是在豪华落尽的平易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描写之中,让我们看到了陶渊明的真淳,看到了陶渊明纯真高远的人格美。
马克思曾引用布封的话说:“风格就是人”。即是说,诗的风格就是人格。钟嵘在《诗品》中也说:“每观其文,想其人德”。说的也是“文如其人”一的道理。《归园田居》(其一) “真”的风格,恰恰是陶渊明人格的鲜明反映。而陶诗艺术风格的形成,与陶渊明的性格、气质和生活境遇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而言,陶渊明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学观念对他的一生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少时,猛志逸四海”;“出仕,有志不获聘”;“归田,猛志固常在”,叙述了诗人的一生是为实现“大济苍生”的志愿而奋斗的。但是,诗人生当东晋后期政治上最腐朽的年代,整个官场充满贪婪争夺,诈伪奔竞.污浊不堪。诗人在官场混了几年,感觉不适合自己,一直以为是“误入尘网中”,直到“复得反自然”,才得以摆脱。可因此,归隐后诗人的思想受老庄的影响更为明显。不难想象,曲折的人生使陶渊明的文学思想也变得十分复杂。孔子提倡的“善”与“美”统一的艺术标准和老庄主张的“自然全美”的美学思想,对陶的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历代诗人学陶者很多,但真正学到陶诗“真善美”本质特点的,似乎不多。究其因,就是缺乏陶渊明那种高洁无瑕的人格和“直写胸中意”的本色,也缺乏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因此一般田园诗人,只是田园风光的欣赏者和农事劳动的旁观者(如王维等),而陶渊明却是一个决绝仕途,躬耕于田亩之中的实践家。他是第一个从农村劳动的田园生活中,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有深刻意义的美,并且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境界的人。个人的生活境遇不同,思想感情当然不同,因而陶诗所蕴含的内涵,比其他单纯地“吟赏”农村自然风光的诗作要宽广得多,深刻得多。
《归园田居》(其一)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对仕途污浊生活的冷漠和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这些诗句,既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诗人人格美的集中表现,而却是一般田园诗人所没有的。因此,我们说,人格美正是陶诗艺术美的基础,思想“真”正是其艺术“真”的精髓,内心“善”才能有如此的心境,也正是这种高洁的人格和求“真”的美学追求,使得陶渊明田园诗的社会意义,较之当时的某些游仙诗和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有着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