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学 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读后感
《消费社会》读后感:需求、欲望与消费对消费问题的重视: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对作者的思想也还只是一知半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消费在平日的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自己也是习以为常,“消费”问题从来都没有引起过我的重视。
读《消费社会》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它告诉我了与消费有关的具体知识,而是促使我去思考自己曾经视之理所当然的“消费”。
在阅读本书之前,“消费”于我而言无非就是生活中十分琐碎的日常采购活动,实在过于普通很难成为我思考的对象。
但经老师对消费的讲解和阅读了《消费社会》后,顿觉“消费”问题的严肃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的思考与反思。
自己平时也爱看一些名家的哲学著作,其论述的问题总是形而上的,且大都语言晦涩,有一种很强的距离感和疏远感。
虽然《消费社会》的语言同样晦涩,但不同之处在于其论述的问题与自己周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感觉自己不可不读,且读起来总有一种紧迫感,深感问题之严肃。
从需求到欲望:需求是欲望的基础,欲望是需求无节制地滋生。
需求与欲望的界限往往十分模糊,人很容易在满足需求的无意识之中陷入了欲望的深渊。
区别需求与欲望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即需求有度,而欲望无穷。
需求的满足带来的是快乐,欲望的满足带来的则是新的欲望,即欲望的膨胀。
古人有云“欲不可去也,但求可节”,虽然欲望不可消除,但宜将其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欲望并不是洪水猛兽,除之而后快,而是要防止其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膨胀。
需求到欲望的演变有很多种途径,比如人与人之间不顾自身情况的攀比,虚荣心的泛滥,还有无处不在的广告标语的潜移默化以及电视节目中所谓的明星效应等,都让需求在无意识中慢慢演变为欲望,并在不断地满足中慢慢膨胀。
欲望的癌变似增殖:作者在文中提到人们目前的消费不再局限于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物品的全套含义,交换价值逐渐被象征价值取代。
而在我看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则是欲望的膨胀,因为交换价值针对的是有限的需求,象征价值背后隐藏的则是难以穷尽的欲望。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把所有经济上的满足都给予他,让他除了睡觉、吃蛋糕和为延长世界历史而忧虑之外,无所事事,把地球上的所有财富都用来满足他,让他沐浴在幸福之中,直至头发根:这个幸福表面的小水泡会像水面上的一样破裂掉。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消费社会》读书笔记进入20世纪,伴随着现代工业大步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时代(消费社会),人们开始追求消费,环境遭到破坏,资源几度紧张。
然而进入消费社会后,人类的麻烦远不止这些,政治的非政治化、文化生产结构的改变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当代社会人类社会层面和个人精神层面原有的理念与观念。
当代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符号学研究的核心代表人物让·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第三章中,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分12个小节,详细全面地展开了对消费社会产生的大众文化的揭露和批判。
由于该章节中,涉及到相关概念及作者自己的定义较多,故现将各小节结构笔记整理如下:1.新潮——或过时事物的复兴⑴消费的历史性和结构性定义:即在否认事物和现实的基础上对符号进行颂扬。
⑵人们参与了对某些结构的历史性分解活动,即在消费符号下以某种方式同时庆祝着真实自我之消失和漫画般自我之复活。
2.文化再循环⑴再循环:它为每个不想被淘汰、被疏远、被取消资格的人,提供了使他的指示、学识,总之他在就业市场上“可利用的材料”“重见天日”的必要条件。
①时尚再循环:a.使人们成为消费社会真正的成员b.但这并不意味着持续的进步:时尚是任意的、变幻的、循环的而且对个体内在品质毫无裨益。
c.它又具有某种深刻约束的特性,而其必然后果便是个体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或者遭到淘汰。
②知识再循环:a.在科学的掩饰下进行的b. 暗含着和时尚一样高速、强制而任意的转型过程c.若对经验和人们玩起“指导性废弃?”游戏,我们所要接触的就不是一个科学积累的理性过程,而是一个非理性且孤立于其他一切过程的消费的社会过程。
(何谓“指导性废弃”?)③医学再循环:对身体的重新发现a.之于男人:保健b.之于女人:注意饮食和美容c.之于大家:意味着度假……这些再循环都是模拟范例,一种被用于流通的自然符号的消费,一种再循环了的自然没有那种独特的、象征着与文化对立的本原存在⑵文化观念①\u0001 传统的文化:a.继承下来的著作、思想、传统等遗产b.考证和理论思考的持续方面——考证的超验性和符号的功能。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篇一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最近读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我这心里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咱先来说说这消费社会,哎呀,简直就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大怪物”!它就像一个有着无穷魔力的漩涡,把咱们都卷进去了。
也许你会说,消费有啥不好,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多爽!可你想想,真的是这样吗?就拿我自己来说吧,看到一双漂亮的鞋子,心里就像有只小猫在挠痒痒,“我得买,穿上肯定美炸了!”结果呢,买回家穿了几次就扔一边了。
这难道不是被消费社会给“忽悠”了?我觉得我们可能都在追求那些所谓的“符号价值”,而不是真正的需求。
鲍德里亚说的那些观点,有时候真让我觉得脑袋要炸了。
比如说,商品不再仅仅是商品,而是一种象征,一种身份的标识。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买东西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怎么样?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也许在这个消费社会里,我们都在盲目地奔跑,追求着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好好想想,自己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可能有时候,我们得对那些诱人的广告和促销说“不”!不然,我们就会像陷入泥潭一样,越陷越深。
不过话说回来,消费也不是一无是处啦。
它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满足感,只是这种感觉是不是能长久,我心里还真没底。
总之,读了这本书,我对消费社会是又爱又怕,又迷茫又想搞清楚。
这一路思考下来,还真是不容易啊!篇二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唠唠我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那些事儿。
当我翻开这本书,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鲍德里亚的观点,那真是犀利得像把刀,直直地戳进消费社会的心脏。
你们说,我们为啥总是不停地买买买?是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我看未必!就像我上次,为了赶时髦买了个新款手机,结果发现跟我原来的手机也没啥太大差别。
这不是浪费钱吗?也许在消费社会里,我们都被商家的套路给套住了,他们不断地制造出新的需求,让我们觉得不买就落伍了。
鲍德里亚还说,消费已经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消费社会学 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学》读书报告在消费社会学一书中,尼古拉·埃尔潘回顾了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社会学家有关消费的经典分析,重点探讨了三种理论,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
第一个理论是年轻一代对物质生活的向往逐渐被热爱自然、崇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热衷于各种社会交往活动所取代。
第二个理论是着重探讨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人流拥挤以及暴力犯罪。
第三个理论强调消费者在上产各自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的互相依赖关系。
本书共有六章,消费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轴心展开,第一个轴心以家庭生活为特征,在本书中体现为第一第二章,分别探讨低收入家庭和有闲阶级的家庭消费生活;第二个轴心是关于大众消费的争论,在本书中体现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个轴心是探索在工业产品的广泛传播与工业产品的集体使用之间,体现在书中第五章和第六章关于节庆商品和与消费相关的集体价值观的变迁的研究。
我想从有闲阶级和炫耀消费、无意识消费、消费的合法性这几个方面结合作者书中的主要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有闲阶级和炫耀消费有钱和有闲是根据个人愿望和品位进行消费的两个条件。
有闲阶级指有资产,不需要拥有固定职业,生活休闲以社交娱乐为主的阶级。
有闲阶级在心理上与劳动阶级不同,他们处处要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他们不仅要过着有闲的生活,而且要通过生活方式方面的炫耀来显示自己的阔气。
消费高档商品对于有闲阶级、上流社会的人们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向下层的老百姓展示他们高不可攀的私生活,这具有一种广告作用。
以服装为例,2018秋冬大秀今年3月在伦敦、纽约和米兰落幕,这种大秀每年举办两次,可仅仅是这样短暂的时间,流行趋势就会发生变化。
某一种或某一类高档商品对有闲阶级的吸引力转瞬即逝,不论这样的潮流是有闲阶级自己选择的还是服装设计师们为他们选择的。
上流社会的人们被迫接受时尚的操纵,即使当下的服装风格与他们的气质和身材并不相符。
社会尤其不允许他们穿戴上一季的货品,即使这些服饰与他们十分相宜,并且依旧光鲜。
消费社会读后感
消费社会读后感《消费社会》是一本由法国社会学家让·巴迪厄所著的著作,通过对当代社会的消费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消费对人们生活、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消费社会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被无处不在的消费触及,不管是在电视广告、网络购物还是社交媒体上,消费的诱惑无处不在。
我们不仅被商品本身所吸引,更被消费所带来的快感、满足感所吸引。
然而,巴迪厄却指出,消费并非单纯的满足需求,而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与我们的身份认同、社会地位、文化价值观等息息相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消费行为不再是简单的满足需求,而是成为了一种社会表达和自我实现的手段。
在阅读《消费社会》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在消费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社会所塑造,我们的消费行为也成为了社会力量的一部分。
我们不仅仅是消费者,更是被消费的对象。
我们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更是在展示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这种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整体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受到社会的影响,不断地追求新的商品、新的体验,以满足社会对我们的期待。
然而,巴迪厄也指出了消费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追求消费满足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人际关系、精神追求等。
我们沉湎于物质的世界中,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我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被消费所左右,我们的生活被商品所填满,而我们的内心却变得空虚。
这种消费社会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大隐患。
在读完《消费社会》后,我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意识到消费不仅仅是满足需求,更是一种社会行为。
我不再盲目地追求物质的满足,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平衡和精神的追求。
我也意识到了消费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会更加理性地对待消费,不再被消费所左右。
我会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精神追求,将生活的重心放回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篇一:《消费社会》读书笔记】《消费社会》读书笔记第一章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逻辑是物性而非人性的工具理性逻辑。
诉求于感官的媒介让人们得以获得越来越多的直接感官刺激,信息爆炸让人们得以获取永远不能吸收的信息量,人们的感知于是扁平化。
媒介即信息。
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肤浅性就是信息媒介的偏向。
在信息时代,人们生存所需的信息环境中,必须通过人体五感直接从现实中而非借助于媒介来获取并分析的部分越来越少。
在无限量的信息中,人们得以完全依靠感知和习得已被构建乃至被规范的信息符号而生活,于是人们便完全依靠感知和习得已被构建乃至被规范的信息符号而生活。
人们生活在彻底的由符号构成的媒介环境中。
真相的展现不再明晰,而人们却也不再需要其明晰的展现。
生产力的增长一旦到了一定的界限,便几乎整个地被由增长来医治增长的顺势疗法所吸收、吞噬。
’ ‘与其说是为了增强积极的满足感,倒不如说是一种对技能不良的个人或集体的支出。
’‘消费社会的主要代价,就是它所引起的普遍的不安全感。
’安全感将是丰盛消费社会中人们不公义性的关切重点。
也会是稀缺资源、争斗之物、特权象征。
第二章消费理论‘真实的平等转变成了在物以及社会成就和幸福的其他明显标志面前的平等。
‘不管是哪种社会,不管它生产的财富可支配的财富量是多少,都既确立在结构性过剩也确立在结构性匮乏的基础之上。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平衡是不存在的。
平衡是经济学家理想的神话。
’ ‘不平等的功能就是增长的本身。
增长的内部自治相对于这种社会结构的决定性,是软弱的而且是次要的。
’ 人总是在“不消费”一些他们必然获得的一些要素的同时“消费”一些他们不自然获得消费物。
而在消费社会中,被文化化的越来越多,自然的越来越少,在被文化化的生活环境下,往往人们“消费”的要比“不消费”的多得多。
因为在被文化化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应当“不消费”的要素也是被文化化的,于是其应当性就非常可疑。
‘原始社会特有的集体性的“缺乏远见”和“浪费”是实际的丰盛符号。
《消费社会》读后感
《消费社会》读后感第一篇:《消费社会》读后感《消费社会》读后感在《消费社会》的简介写到本书的主要目的即“揭示了大型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止的消费欲望,而且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各个阶级进行了社会进行了划分。
”让·鲍德里亚直接否定了工业社会强大的生产力所创造的人类社会的全面“丰盛”。
他认为,社会所谓的物质增长有大量的虚拟成分。
当今看起来的消费社会的“丰盛“是建立在大量的符号消费,信贷消费等虚拟成分之上的。
1.越拉越大的贫富差距,并且作者明确指出贫福差距几乎是不可能调和的,因为生产本身就是不平均的,必然导致了分配的不平均。
各种调和机制,如国家,税收,在维护社会稳定上肯定是起积极作用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我是这么理解的,假如人类的生产总值都是为人类服务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富人将得到更多,那么穷人的所得就更少。
而富人的消费到了一定程度是很难再有提高,而穷人则得不到消费的满足。
所以贫富差距的拉大也直接制约消费社会的“丰盛”。
2.环境的破坏。
环境的破坏必然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生存压力,生存压力的提高,竞争的提升,毒品,酒水等的消费量必然会提升,更不用说军事。
这在表面看起来也是一种消费的增长。
3.浪费。
消费社会的发展让人类陷入了无比要浪费的怪圈。
生产力发展到现在,大部分有消费能力的人都具有相当的剩于资产可用于消费,当然这是相对于以前而言。
可消费对象就那么多,消费者就陷入了反复的同样的消费过程中。
比如服装的消费,最典型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消费。
这样的浪费从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一种增长。
经济能否继续增长是否等于丰盛呢?这种理想主义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
“丰盛”具有的丰富内涵,包括幸福等元素,是不能用单纯的经济增长来替代的。
作者引用了另一位学者的观点,原始社会才是“丰盛”的社会。
,在一种绝对“贫困”的条件下,没有私有财产,不被物所困,出在一个不被其他控制的自由条件下,才是真正的“丰盛”。
我对此观点有点怀疑,绝对“贫困”还能“丰盛”么?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当今社会的“丰盛”不是真正意义的“丰盛”。
《消费社会》——丰盛社会中的混乱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丰盛社会中的混乱”读书笔记本节放在整本书的末尾,起着总结全书的作用。
本节分为三个小点来阐述混乱的三种形式“暴力”“非暴力亚文化”以及“疲劳”。
其中,“暴力”与“非暴力”亚文化都是从对消费社会的反抗角度来阐述的,但是看待“暴力”与“非暴力亚文化”都可以从双重性原则角度来解释,一方面作为对消费社会的反抗,另一方面又被纳入消费程式中被消费。
而在讲到“疲劳”的时候,则是把他看作为一种对社会关系束缚的积极应对形式来看待的,不同于社会心理学以及匈雷尔·德·芬的解释。
但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解释,暴力与非暴力亚文化或者疲劳,都是“被消费的”,可以被作为一种文化特征被区隔,而且往往出现在受教育与特权人手里,从属于交换或名誉地位的社会仪式中。
并且无论是满足还是不满足的反应紧紧围绕着消费社会的核心向心发展,众多的混杂现象也一起构成了消费社会的特征。
一、暴力消费社会并非完美无瑕,丰盛的外表下,这个系统一直在承受着脆弱性的威胁,暴力问题被丰盛和安全掩盖起来,但他却是真实存在、无法控制的。
我们通常认为这种暴力行为是与丰盛社会相矛盾的,这些暴力行为也是不可理解的、荒谬的,这种看法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种社会化的道德假象中,认为一切行为、事件都有其目的性,个体和集体的选择都有其理智合理性。
在这样的道德假象中,自然任何暴力行为都不能被理解。
但其实,丰盛社会是一种新的约束机制,消费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不得不接受另一种形式的训化,这并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与自由社会相并行的一种机制,在这种机制里,暴力行为或非暴力的消极形式都是对丰盛社会的一种排拒行为。
消费社会有一种官僚结构,即消费社会下的积极运作模式即为欲望的不断满足,从而获得幸福感的一种积极的制度体系,但这种体系忽略个人的体验,暴力的心理根源就是对消费社会的焦虑、负罪感、排斥、及各种深刻地不兼容,不同于那些贫穷滋生的暴力,这是曾经被总体积极性取消掩蔽、删除了的欲望消极性在行动上的体验。
消费社会读后感
消费社会读后感《消费社会》是一本由法国社会学家让·巴迪厄所著的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当代社会的消费现象和消费文化。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消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本书中,巴迪厄通过对当代社会的消费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消费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他指出,消费不仅仅是满足生活必需品的需要,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现象。
在当代社会,消费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和身份认同的表达。
人们通过消费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通过购买高档奢侈品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和地位,通过购买时尚潮流的产品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品味。
消费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之一,它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表达。
在这本书中,巴迪厄还深入分析了消费社会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消费社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更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和快速满足,他们变得越来越功利和自私,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
消费社会的崛起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社会的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日益加剧。
消费社会还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危机。
消费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和快速满足的过程中,忽视了精神世界和内心的需求,导致了心灵的空虚和精神的贫乏。
消费社会让人们迷失了自我,忽视了内心的声音,变得越来越浮躁和虚无。
读完《消费社会》,让我对当代社会的消费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意识到,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现象。
在当代社会,人们通过消费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通过购买高档奢侈品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和地位,通过购买时尚潮流的产品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品味。
消费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之一,它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表达。
《消费社会》读后感
《消费社会》读后感篇一《消费社会》读后感哎呀,读完《消费社会》这本书,我这心里头可真是五味杂陈呐!你说这消费社会,是不是像个无底洞啊?咱们好像一直在买买买,可到底买了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呢?也许是商家太会忽悠,也许是我们自己心里那点小虚荣在作祟。
反正看着满柜子的衣服、鞋子,我就忍不住想:“我真的需要这么多吗?”现在的广告,那可真是无孔不入!到处都在给我们洗脑,说这个好,那个棒。
就像那手机,每年都出新的,功能好像也差不多,但大家就是争着去换,好像不换就跟不上潮流似的。
我就纳闷了,这到底是为了方便生活,还是为了满足那所谓的面子?消费社会里,好像什么都能用钱买到快乐。
去旅游,去吃大餐,去买各种奢侈品。
可我觉得吧,有时候这种快乐太短暂了,就像烟花一样,一闪而过。
难道真正的幸福就只能靠消费来获得吗?我看未必!想想小时候,没啥钱买玩具,自己做个小弹弓都能玩得不亦乐乎。
现在呢?玩具一堆堆,却找不到那种纯粹的快乐了。
这消费社会是不是把我们的快乐标准都给提高了?不过话说回来,消费也不是一无是处。
它确实推动了经济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利。
但我们是不是也得醒醒,别被消费牵着鼻子走?不然,可能到最后,我们拥有了一堆东西,却丢了自己的灵魂。
你说呢?篇二《消费社会》读后感嘿,读完《消费社会》,我这脑袋里简直像炸开了锅!这消费社会,咋就这么让人又爱又恨呢?你瞧,满大街的商场、网店,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买买买”似乎成了我们生活的主旋律。
咱先说说那衣服吧,每季都有新款,不买好像就out 了。
可我就想问了,难道去年的衣服今年就不能穿了?这不是浪费吗?也许是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总觉得穿得不够时髦会被笑话。
还有那些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得像火箭。
刚买了个新手机,没多久又出新的了,难道我们就得不停地追?我觉得这可能是商家的套路,故意让我们不停地消费。
但是呢,消费也不是全是坏事。
比如说,消费能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作者:波德里亚翻译:刘成富全志钢南京大学出版社《消费社会》这本书我读了一遍,总体上的感觉还是有点比较难以理解。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西方社会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有能力进行消费了,但随之带来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例如环境破坏资源紧缺等。
但是现代社会我们面临不仅仅是这些问题,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出现了:消费异化现象。
消费在很多场合下并非是指“物”的消费,而是一种想象性的消费和仪式化的消费。
即:消费不再是单纯的消费了,即使是在消费物,物也理所当然的被赋予了很多意义。
现在就我所理解的东西进行一下梳理,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章物得礼拜仪式“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
”现代人的消费观已经有所改变,消费不再是对物本身功能的需求,而是在消费物所代表的符号。
这些符号包括身份、地位、财富等的象征。
就像老师上课讲的那个例子,富裕的人们不再是被人包围着,而是被物包围着。
戴名表、开名车、住别墅、穿名牌等等成为了他们体现自己身份的手段。
比如因为你有一块名牌的表,不是说你这个表真的比我的这块好多少,而是因为这块表代表着你的身份、地位、以及在这个社会生活的层次。
那么看似丰盛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呢?作者告诉我们其实这种丰盛是建立在大量的符号消费的基础上的。
这种丰盛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越拉远大的贫富差距;信用卡透支,先消费后还钱;浪费现象,很多有消费能力的人都有剩余资产可用于浪费;集体环境的破坏:噪音、空气和水污染;社会负担变得沉重。
总之,消费社会的主要代价是它所引起的不安全感。
作者说,消费者与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利益、投资、责任的关系,而是好奇心的关系。
消费尺度不是对世界认识的尺度而是缺乏了解的尺度。
因此,这也是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特点:在空洞大量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受很多信息,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便是事实,人们的感知过于扁平化。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读书笔记作为一个纯粹的理科生来说,从高二文理分科以后就很少接触这些很理论的研究,读这本书确实是有点费力的。
这应该只能说是试读,不求完全了解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深刻的剖析,但求能从这些深刻的文字中得到一些启示。
我想仅仅只是感受大师的魅力,努力靠近大师的思想也是很好的一件事。
一开始简单翻看了这本书,书如其名,主要都是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书中很多名词概念都不清楚,看着着实是有点头疼的。
我又去网上查了一些对这本书的介绍和评价,想尽快得了解这本书的重点。
“这部专著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
内容包括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文化等。
”这是豆瓣上对这本书的简介,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不然可能看完了都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在表达什么。
下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书评,读了他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我建立了一点把这本书读下去的信心。
下面简单说说一些我有点理解的东西。
书中讲了一个概念:整个消费社会对消费者的异化。
消费者通过消费创造了整个消费社会,却最终陷入在消费社会的影响下成为社会控制的木偶。
是一种“再循环”。
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这里,所谓“物对人的包围”是指包围消费者的商品是以整体的面目出现的,这样,我们能理解当今的消费者在买进某个产品的同时,必须连带购进与之匹配的一系列产品,这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意义的齐备,为了意义的完整。
消费者会由于喜欢某一类产品而扩大到所有同类产品,商家正是利用这种特性向消费者进行个性化推荐,科技的发展更是助长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当你在某宝上买过一件衣服,下次打开会发现出现的全部都是同款类型风格的衣服,甚至同类型的包,配饰,买过一支笔,下次处出来的就是类似的本子等等。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11123807 徐翀作者:让·鲍德里亚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译者:刘成富、全志刚消费变体【P74-75】对地位和名望的追求是建立在符号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的。
现在大资产阶级张扬的消费倾向是一种非常“现代”的反消费症候,就是一种消费变体。
这样的亚消费战略使人们被符号形势上的颠倒所蒙蔽,在奢侈的基础上被消费。
当物品的使用价值被贬低之后,他们才可以被当做符号来开发,物品的所有者只是为了表示他们在坚持这某种态度。
就像文中提到尽管临近森林汽车毫无用途,可是附近的人家都还是有自己的车,偶尔在环形路上跑上几公里,这被当地人认为是一种美国式生活的象征,这里的汽车使用价值几乎为零,可他们是一种标志和符号。
区别或类同?【P76-77】个体的个人需求以集体语境为索引的,其中基础逻辑是在编码符号之下区分个性化的逻辑。
个体在寻找自我独特性的行为中产生的类同类同,是指拥有相同的编码,分享那些使您与另外某个团体有所不同的那些同样的符号。
这一区分系统的功能是它取消了每个人本来的内容、本来的存在,取而代之以可作为区分符号进行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差异形式,这种差异锻造了团体整合的差异“作用”。
在一个团体里,差异被整合成被承认的,被更好地接受。
编码和革命【P77-78】消费系统应该是一种无意识的一体化调节机制,它可以把个体包括到差异的体系中区、包括到符号编码中去。
要解决社会矛盾,就一定要区别分化,让矛盾有差异。
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他们,从而负担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
结构范例【P79-80】广告利用了自恋式和诱惑的思考模式邀请个体进行自我取悦,消费社会中个体的自恋不是对独特性的享受,而是集体特征的折射。
女人在自我创造的同时其实是在自我消费,她和自己的关系也变成了一种被消费的关系。
以对美、美丽、品味等真实品质的自行为基础的自我娱乐是自发关系,而自我消费时她与自己的关系是靠符号来表达和维持的,这些符号就是女性范例,这些符号才是真正的消费物品。
《消费社会》读后感(一篇)
《消费社会》读后感(一篇)《消费社会》读后感 1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之前我虽没看过,但这个词早在我的生活中存在已久。
我们总是批判我们的社会是被消费裹挟的社会,总是批判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但我们究竟在批判着什么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消费洪流,来抵御我们无穷的欲望呢?看他的书,是需要勇气的,我经常看着看着,就不自觉地颤抖。
他成功地让我看着我身边环绕的所有人工制品,而深感毛骨悚然,就像看完一场恐怖电影般草木皆兵。
他说“这个时代,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是的,人类被服务的欲望没有消减,只是我们使唤的奴仆从以前的人变成了现在的物。
但是,经久不衰的是物,生存然后__的,是我们自己。
一代一代的文明留下的,没有一个人,而留下了,那么多的物,它们非动物也非植物,但它们给人一种大量繁殖的热带丛林的感觉。
再往后,连物的实际存在,都开始退场了。
真正占领世界的,是符号。
这像是一场巨大的阴谋,你路过的每一个玻璃橱窗,你看过的每一个电视广告,单个地看它们,你有着压倒性的自信去嘲笑、评点或无视。
然而,当它们所有,都是一个整体呢?所有的物,合谋出了一个你无处可逃防不胜防的世界。
你的工作本身已经不再能直接地赋予你身份,赋予你身份和地位的,是消费。
这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生产主人公的传奇,已经让位给了消费主人公。
消费社会,是工业__的产物,它带着某种丰盛的香气,带着某种全民的__,普照大地。
鲍德里亚认为,丰盛作为消费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不但是消费社会得以产生的大前提,而且还作为一种理想,为这个社会所追求。
而正是这种理想,促使得每个人都希望在丰盛中获得更多的物,以满足自身的欲望,抓住丰盛本身。
然而这种丰盛,真的只单纯的是社会的进步吗?它能实现因为物资过剩,而带来全民的幸福和平等吗?在鲍德里亚那里,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种丰盛的实现,首先就是建立在社会资源占用的不平等之上的,而且从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社会资源的占有方,是为了实现全民的幸福平等来创造这种丰盛。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随着后工业时代和消费社会的来临,包括旅游在内的休闲活动也被彻底地裹挟进大众消费之中。
波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里,休闲已经成为文化记号和被消费的对象。
休闲是不可抗拒的责任伦理。
因此,休闲和休闲中的自由是不可能的。
波德里亚同时批驳了休闲之中人人平等的神话,从特殊的需求理论出发来界定社会。
这种理论用鲍德里亚自己的话来表述,就是人们添置洗衣机等生活用品不仅是“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且被“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并愿意为后者掏钱,《消费社会》一书的出发点就是讨论和研判这类社会现象。
GDP背后不是生产能力而是消费能力、消耗能力或者说浪费能力。
不是由消费拉动生产,而是由消费拉动消费,由消耗拉动消耗,由浪费拉动浪费。
在那本书的结论中,他已经提出了现在这部作品的计划:“从一开始就必须明确指出,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不仅于物,而且于集体和世界),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
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他那独特的见解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而且又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区分的新的社会等级。
消费表面上看虽然是由个人的需求引起,但是消费的社会逻辑却比个人的需求复杂得多。
自工业革命和19世纪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以来,有关幸福和平等的神话是消费社会生长的社会逻辑。
在此,他特别提出了“福利的平等意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就是在幸福和平等的神话之上滋长起来的。
据说,“幸福概念的意识力量,并不是来自与每个个体为实现本人幸福的一种自然倾向。
从社会历史观来看,这是由于幸福的神话将平等神话收藏并转化到现代社会之中了。
”福利和消费的神话既是便于操作的,同时也和“需求”的概念紧密相联,这两者的结合更增加了其诱惑力,所以鲍德里亚说,“福利与需求的互补神话,对不平等客观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决定性,具有一种强有力的吸收与消除意识的功能。
福利国家和消费社会里的所有的政治游戏,就在于通过增加财富的总量,从量上达到自动平等和最终平衡的水平,即所有人的福利的一般水平,以此来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篇一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哎呀,读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我这脑袋瓜里就像塞进了一团乱麻,理也理不清。
你说这消费社会,咋就这么让人摸不着头脑呢?也许在这个花花世界里,我们都成了消费的奴隶。
瞅瞅那些铺天盖地的广告,一个个都跟妖精似的,拼命勾引着我们的钱包。
我就想问了,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我想起有一次,我逛街的时候,看到一双超级炫酷的运动鞋,那价格贵得离谱。
可当时我就像着了魔一样,觉得穿上它我就能飞起来。
结果呢,买回家穿了几次就扔一边了,这不是浪费钱吗?可能这就是鲍德里亚说的,我们消费的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符号价值。
再说说那些时尚品牌,每年都推出新款,好像不买新款我们就out 了。
可这新款和旧款真有那么大差别吗?我觉得未必!也许只是商家的套路,让我们不停地买买买。
但话说回来,消费也不是一无是处吧。
有时候买个新东西,确实能让人开心一阵儿。
就像我买了那台新手机,拍照效果超好,让我能随时随地记录美好瞬间。
这难道不是消费带来的快乐吗?总之,读了这本书,我是又困惑又纠结。
这消费社会,到底是福是祸呢?我也说不准,还得继续琢磨琢磨。
篇二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嘿,朋友们!读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书真的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
你知道吗?在这个所谓的消费社会里,我们都被忽悠得团团转。
就拿买衣服来说,每次走进商场,那些琳琅满目的衣服让我眼花缭乱。
我总是想,这件好看,那件也不错,结果买了一堆回家,发现很多根本就穿不了几次。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消费满足吗?我看未必!鲍德里亚说,我们消费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一种象征和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我那疯狂追求名牌包包的闺蜜。
为了买个包,省吃俭用几个月,真的值得吗?也许在她看来,那个包包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可这真的能让她变得更快乐、更有价值吗?不过,我也在想,消费也不完全是坏事吧。
比如说,出去旅游消费,能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又或者买一本好书,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消费社会读后感
消费社会读后感《消费社会》是法国社会学家让·巴迪厄于1970年出版的一部经典著作。
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消费现象,并对消费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消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消费社会》中,巴迪厄认为,消费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消费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
消费不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更多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品味。
巴迪厄指出,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
通过对消费社会的深入分析,巴迪厄揭示了消费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到了广告、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人们不再只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商品,更多的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到了社会的规范和潜规则的影响。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消费行为往往是盲目的,缺乏理性和自主性,这也导致了浪费和过度消费的问题。
在阅读《消费社会》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在消费中的盲目性和不理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受到了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盲目的消费行为。
在购物时,我也常常受到了广告和媒体的影响,盲目地购买了一些并不需要的商品,这不仅浪费了金钱,也浪费了资源。
通过阅读《消费社会》,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消费中的盲目性,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理性地对待消费,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商品。
除此之外,《消费社会》还让我对现代社会的消费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
人们通过消费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消费不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更多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品味。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这本《消费社会》将会解答你的这些疑问。
让你换一种视角去理解:第一,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是什么;第二,消费社会是怎么产生的;第三,消费社会是怎么欺骗和操纵我们的;第四,消费社会会带来哪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鲍德里亚认为,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我们就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就是以消费为中心,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不仅是物品,还包括人的身体、心理、观念。
福特主义通过降低成本、降低售价的方式促进了消费;后福特主义,通过小批量小规模的生产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继续促进消费。
在这两种主义的前后影响下,消费逐渐取代了生产,成为了社会的中心,整个社会就进入了消费社会。
同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爆发了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方案,也就是鼓励消费的方案,这也进一步地推动了消费社会的到来。
作者认为,消费社会有四个很明显的特征:第一,物质极大丰富;第二,符号消费;第三,大众传媒驱动;第四,消费行为的无限循环。
生产力极大提高了,永远都会有各种新商品等你购买。
很多人都把这种物质的极大丰富,看成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正常的现象,但我们没有注意的是,这种丰富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丰富的反面就意味着过剩,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东西。
消费社会让你不那么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注重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
你购买了什么商品,就能体现你是什么样的个性,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
所以,为了体现自己的品位,我们都在拼命地用“买买买”的方式,来融入某个向往的群体或阶层。
在消费社会里,人的消费需求,不是自己主动产生的,而是被电视广告、杂志等一系列大众传媒手段刺激产生的。
广告让成功在我们眼里,变成了一个真实可信、容易实现的幸福。
大众传媒的这种影响,强有力地推动了人们追求商品符号价值、主动消费的趋势。
就连我们的身体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宿命,成为了被消费的物品。
消费社会利用广告来引诱甚至威胁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一种自恋式的投入,让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需要不断投入和消费的物品。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一开始,我觉得消费嘛,不就是花钱买东西嘛,这是多简单的事儿。
但是鲍德里亚就像一个魔术师,突然把幕布一扯,让我看到了消费背后那套复杂又让人有点毛骨悚然的逻辑。
在这个消费社会里,商品可不仅仅是用来满足我们实际需求的东西。
比如说,我本来只需要一双能走路的鞋子,可是现在呢,各种品牌、各种款式的鞋子琳琅满目。
商家们给鞋子加上了各种各样的概念,什么限量版、明星同款、代表某种独特风格等等。
这就好像是给鞋子施了魔法,让它们从简单的走路工具变成了一种能够彰显身份、品味和个性的“神器”。
我有时候就在想,这鞋子还是那双鞋子,为啥加上这些概念之后,我就觉得自己穿上它就能变身时尚达人了呢?这就是鲍德里亚说的符号消费吧。
而且啊,消费社会似乎总是在创造需求。
我本来没有觉得自己缺个什么智能手环,但是广告里那些人戴着手环,又能监测健康,又能接收消息,看起来特别酷。
然后周围人也开始戴了,我就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也需要一个,不然就好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
就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走进了商家设计好的消费陷阱里。
书中还提到消费对人的异化。
我觉得这个特别深刻。
比如说,我们为了买更多的东西,拼命工作赚钱。
结果呢,我们好像变成了赚钱和消费的机器。
我们的生活被商品包围,却越来越少去关注真正让自己内心充实的东西,像和家人朋友的关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
就好像我们是为了消费而活着,而不是消费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鲍德里亚的分析也让我对广告有了新的认识。
广告就像是消费社会的大喇叭,整天在那喊:“快来买这个,这个会让你变得更好!”它把那些产品和美好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我们深信不疑。
我每次看到那些特别诱人的广告,就觉得自己像是被催眠了一样,心里痒痒的,恨不得马上掏钱。
这本书也有点像一盆冷水,把我从消费的美梦中浇醒。
让我意识到,在这个到处都是诱惑的消费社会里,我们得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能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商品和概念牵着鼻子走。
我们得问问自己,到底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盲目地跟着潮流买买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社会学》读书报告
在消费社会学一书中,尼古拉·埃尔潘回顾了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社会学家有关消费的经典分析,重点探讨了三种理论,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
第一个理论是年轻一代对物质生活的向往逐渐被热爱自然、崇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热衷于各种社会交往活动所取代。
第二个理论是着重探讨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人流拥挤以及暴力犯罪。
第三个理论强调消费者在上产各自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的互相依赖关系。
本书共有六章,消费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轴心展开,第一个轴心以家庭生活为特征,在本书中体现为第一第二章,分别探讨低收入家庭和有闲阶级的家庭消费生活;第二个轴心是关于大众消费的争论,在本书中体现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个轴心是探索在工业产品的广泛传播与工业产品的集体使用之间,体现在书中第五章和第六章关于节庆商品和与消费相关的集体价值观的变迁的研究。
我想从有闲阶级和炫耀消费、无意识消费、消费的合法性这几个方面结合作者书中的主要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有闲阶级和炫耀消费
有钱和有闲是根据个人愿望和品位进行消费的两个条件。
有闲阶级指有资产,不需要拥有固定职业,生活休闲以社交娱乐为主的阶级。
有闲阶级在心理上与劳动阶级不同,他们处处要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他们不仅要过着有闲的生活,而且要通过生活方式方面的炫耀来显示自己的阔气。
消费高档商品对于有闲阶级、上流社会的人们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向下层的老百姓展示他们高不可攀的私生活,这具有一种广告作用。
以服装为例,2018秋冬大秀今年3月在伦敦、纽约和米兰落幕,这种大秀每年举办两次,可仅仅是这样短暂的时间,流行趋势就会发生变化。
某一种或某一类高档商品对有闲阶级的吸引力转瞬即逝,不论这样的潮流是有闲阶级自己选择的还是服装设计师们为他们选择的。
上流社会的人们被迫接受时尚的操纵,即使当下的服装风格与他们的气质和身材并不相符。
社会尤其不允许他们穿戴上一季的货品,即使这些服饰与他们十分相宜,并且依旧光鲜。
我认为这是因为此时这些“过时的”服饰和元素已经开始向下层阶级流动,并逐渐普及,引发全社会人们的时尚追随。
上流社会的人们要做的是时尚的引导者而不是时尚的追随者,因此,不管他们有多青睐上一季的商品,他们也不得不被迫放弃某些个人品味,去引领下一次的时尚潮流。
除了高档商品,有闲阶级的子女也是炫耀的工具,父母鼓励他们在非生产性、非营利性活动中展示自身的智慧和体能,比如在艺术活动和体育运动中,而父母就为子女们提供物质保障。
在中国,富二代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在湖南台著名综艺《变形计》的一期节目里,有一位父亲给儿子买了20多辆奥迪,让孩子“随便挑一辆上车”。
这样的行为,用凡勃伦的理论解释,就是有闲阶级“获得尊荣并保持尊
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还是不够的。
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提出证明,因为尊荣只是通过这样的证明得来的。
”一般看来,最有资格代替富一代享受有闲,消费金钱的人就是他们的子女,所以保证自己的下一代获得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是证明有闲阶级尊荣地位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无意识消费
大众文化、传媒和广告对消费者,尤其是普通消费者的无意识世界的影响可以解释商品对大众的蛊惑以及消费的乐趣。
因此,无意识消费就产生了。
无意识消费主要是指消费者在面临大量选择的时候,受到那些正常情况下不会进入消费者日常考虑范围内的信息的驱使,在有意识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其他地方时所发生的消费行为,而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几乎不会进行任何相关的信息处理与策略选择,甚至消费者本人事后对自己的行为都感到不可思议。
比如上海世博会期间出现的盲目排队现象、去看电影时人人都捧着一桶爆米花、双十一时购物车里加入了几千块钱的产品、日本核泄漏后疯狂抢盐等等,我认为这都是无意识消费的表现。
无意识消费行为大多数是一种依习惯行事,我们潜意识认为上海世博会这种国际级大型盛会必然出现排长队的现象,于是看到最长的一条队伍,不管它通向哪里,先排上队再说。
这是我们习惯认为的事情,可是谁想到那条队伍的终点是公共卫生间呢?这种依习惯行事的特点就是人们很少或根本不进行信息搜寻和选项评估。
人们受到广告、传媒信息、与他人的交流甚至是小说、音乐等共同文化的影响和触动,在遇到排队或者其它现象的时候,往往直接在脑海中搜寻关于其的记忆,然后不做思考和评估,直接将曾经出现过的行为进行无意识地重复,进而就形成了习惯性行为。
三、消费的合法性
只要我们不是狭隘界定“生产”的含义,那么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消费是一种生产性活动,并且,它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生产,而且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
因此消费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合法性,任何消费,都不是纯粹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文化的活动,烙上了文化的印记。
什么是可以消费的,什么是不可以消费的,什么是恰当的消费,什么是不恰当的消费,总是遵循了某种社会合法性的逻辑。
作为消费者,我们每一次的消费,也在生产着这种社会合法性,同时,合法性是动态的,我们还能通过消费创造新的社会合法性。
比如说,激进的消费者可以通过某种消费发明(如另类的服装),挑战旧的社会合法性,并通过把这种发明转变为大众时尚而最终洗脱污名,获得新的社会合法性。
相比较于什么是可以消费的,我认为人们对于什么是不可以消费的关注的更多。
进来美国枪击案频繁发生,美国公民也开展游行示威行动,希望政府可以加强枪支管控。
而在中国,三公消费也一直是谈论的热点,公务消费本是国家政治统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职能发挥的基本保障。
可我国的公务消费一度面临失度失当、浪费严重甚至使用不合法,公私不分,滋生腐败。
这严重阻碍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挤占了民生资源,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侵蚀政治合法性和有效性。
消费作为一种社会
意义上的生产,被法律和社会规则约束着,也正是因为如此,消费活动才能得到有效管控和制约,社会稳定才有保障。
四、总结
当代著名消费社会学家波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指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
……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在波德里亚看来,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社会。
消费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把消费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把消费分层放在与经济、声望、权力和职业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一个各种商品充斥的丰盛社会,生产者通过商业化的商品和服务,国家通过非商业化的商品和服务对消费者进行操纵,作者通过此书提醒我们正视社会分化的问题。
然而同时,大众消费正在兴起,大众渐渐不在追随上层社会和有闲阶级层次的消费和文化,而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和商品,同时还有可能对上层社会进行批判,从而颠覆整个消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