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学 - 梁丽萍
[原创]当代国际冲突中的宗教因素
当代国际冲突中的宗教因素当代国际冲突中的宗教因素梁丽萍(山西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内容提要]宗教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是冷战后国际和地区冲突的焦点之一,具体表现为宗教因素引发民族冲突与地区冲突,以及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的结合破坏世界和平。
但是,宗教冲突决非纯粹的宗教战争,宗教冲突的真正根源在于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运动,在于各种政治集团和社会力量围绕利益问题所做的争夺。
注重宗教因素与国际冲突的关联,客观分析其间的互动规律,并由此制定相应的文化策略,应该成为国际问题研究和宗教问题研究的共识。
[关键词] 宗教因素国际冲突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中,宗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随着“冷战”的结束,宗教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成为国际冲突和地区冲突的重要焦点, “世界宗教已经培育了具有巨大权利和资源的宗教精英和政治精英,他们有能力动员军队和人民,能够形成跨文化的认同感和效忠感,或者能够提供根深蒂固的神学基础和合法的社会基础。
在这些方面,世界宗教毫无疑问构成了前现代时期最强有力的和最重要的文化全球化形式”①。
“9·11”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宗教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美国学者甚至将宗教因素作为“了解历史、政治、社会甚至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②一、宗教因素的两极性作用宗教,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坐标之一,同时,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自然物崇拜、原始宗教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成熟宗教再到当代社会种种具有“非神学”特征的新宗教、准宗教运动,无不对其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纵观人类的文明史,宗教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不能等闲视之的社会力量。
但宗教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功能却需要冷静分析。
社会学家莫顿(P. K.Merton) 在其社会分析的理论中曾建立了独创性的“功能分析图式”(paradigm) 。
他认为,社会功能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它的两重性,就其社会作用而言,任何社会系统,都不只有正功能,因为有些事情的后果,常会带来负功能(dysfunction) ,也就是说这些后果,会减少社会的适应与调适能力。
对关于质性研究方法争议的思考和社会科学研究中质性研究的重要性
学期论文课程名称:科学研究方法导论任课教师:李媛姓名:曹旭专业班级:德语1101学号:3110000338对关于质性研究方法争议的思考和社会科学研究中质性研究的重要性摘要:由于理解不够,评价标准存在异议,质性研究遭到许多质疑,很多研究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
本文就对质性研究的争论展开,深入探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差异,逐步展示二者差异的内在原因,并对争议和质疑作出解释。
同时,通过对比,量化研究的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不足将被揭示,质性研究的必要和优势显现出来而且需要强调。
最后,本文将对质性研究的发展和与量化研究的结合作简要叙述。
关键词: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社会科学混合研究方法1.质性研究的一般概念质性研究发源于很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和学科传统,简单地说:“质化研究的产生是源于西方思想从启蒙运动以来人的‘理性’作用日渐被肯定,从而导致大部分学者相信“我思”能够作为建构人的知识及认识世界‘阿基米德点’。
后又由于科技发展 ,科学方法逐渐被确定为知识的基础,‘我思’遂转变为‘思想方法’”(梁丽萍 2004)。
质性研究,根据陈向明学者的定义,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 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 2000)。
质性研究是对人(社会)的生活、故事、行为、组织(包括社会、国家)的运作等,所进行的研究,强调的是经由当事人的经验和角度了解社会现象,展示出一个观察社会的新视角,这种研究范式有利于破除现存的偏见或刻板印象,有可能挑战既有的、主流的学术理论和观点,同样也富有争议。
2.质性研究的一般特点质性研究在了解事件及行为时,强调借助对事件整体背景的了解去解释事件,相对保持研究情境的自然状态。
质性研究倾向于将事件放在其发生场景或网络中通过对事件发生始末做通盘整体的了解。
质性研究重视意义的解释性理解,透过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
2008年出版图书
本书教你挖掘和积聚内心深处的巨大心理能量,让你的心理强大起来,帮你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作者为康有为的学生。
本书是中国学者在西方刊行的第一部中国经济思想名著,也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一部;韦伯在《儒“它打动人们的心灵、塑造人们的思想。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而美妙的书。
”撒切尔夫人如此评价道。
本书将激发仁和时本书主人公都是事业有成的80后在中央台《青年创业中国强》节目中展示自己创业的新项目,并接受国内顶尖企业家、风险“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美学大师 朱光潜《周易》是一部多数人看不懂但又极想看的书。
看不懂是因为符号繁杂、内容深奥;极想看是因为它占筮功能笼罩其上的神这是一部全新的胡雪岩传记。
胡雪岩12岁外出务工,先后就职于粮店和火腿加工厂,跳槽到金融行业,数年后担任银行CEO…全书通俗易懂,激情幽默,文风风趣。
人活一世,为了什么?为了金钱?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曾国藩传记,全书以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视角下笔,展道德常常能填补指挥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所谓“三分管人,七分做人”就是说领导要想做好管理,必须要先从自我的修炼与提高开始。
蒙田,法国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其随笔是16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
他认为人是热爱生活的,爱生活就要顺乎天性,人的天性在于追求作者理查德.福提,剑桥大学教授。
这部惶然巨著,福提教授将为我们打开DNA深处的残存记忆,去了解我们的过去,了解那些成为自己祖先的生命。
同时,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命从无到有、2012 年不是世界末日。
那么以后呢?宇宙正试图杀了你。
不过,不是针对你个人的,它也准备杀了我。
它准备杀掉所有人,而且不费吹灰之力。
各种各样的危险潜伏在地球周围,而地球还处在宇宙充满敌意的注“这是我一年中读到的最好的书,也是最有趣、最有益的书。
”《老师的谎言》自1995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
社会工作考研参考学校及书目
考研参考书目09年中山大学社工考研书目120422 公共管理(1)101政治理论(2)201英语(3)615公共管理学(4)824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社会工作1)101政治理论(2)201英语(3)627理论基础(B)(4)836社会研究方法和社会统计学(B)复试专业课:复试专业课:615公共管理学:①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公共管理导论》(第2版),欧文•E•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24理论基础(A):①《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②《社会学》,戴维·波普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候钧生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④《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627 理论基础(B):①《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04)年。
②《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候钧生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③《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24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①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②袁卫、庞皓、曾五一:《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③黄良文:《统计学原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833 社会研究方法和社会统计学(A):①《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②《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李沛良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③《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著,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④《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2005。
⑤《人口统计学》,刘铮,邬沧萍,查瑞传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1年第1版。
836 社会研究方法和社会统计学(B):①《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
民主社会运行中的宗教价值阐释
民主社会运行中的宗教价值阐释梁丽萍提要: 在现代社会,民主是超越民族国家与各种不同文化界限的普世政治价值。
但民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限制,如民主的价值导致个人地位的绝对化,民主给少数人假借民意独行专政的机会,导致所谓 民主的暴政。
而宗教能够为民主社会的发展提供伦理资源的支持,并在一定范围内分担政治治理的压力。
但宗教对于民主社会的发展既有功能担当,又产生负面影响,而宗教积极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政治以怎样的态度评判宗教,更取决于宗教将何种价值观融入政治活动领域。
关键词: 民主社会 民主政治 宗教价值 政教分离作者梁丽萍,女,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太原 030006)一、现代社会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架构宗教与政治分属于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
宗教是人类用来诠释自己与世界的一种神圣理论,是与超然界(transcenfence)、神圣界(the sacr ed)、及终极(ultimacy)有关的信仰、仪式和组织体系。
而政治是人们凭借公共权力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活动过程,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 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宗教与政治,虽有各自的使命与领域,但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涉及人的心灵诉求的信仰问题从来没有单纯地局限在人的精神领域,而是与社会政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如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原始宗教的起源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形成密不可分。
在那个时代, 宗教是人的宇宙观的主要棱镜,几乎是人解释世界的唯一手段。
通过仪式,即把共同感情维系起来的途径,宗教成了达到社会团结的手段。
这样,宗教作为思想和机构,就包含了传统社会中人生的全部。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宗教与政治的互动更为紧密,一方面,作为政治实体的代表∃∃∃国家,更追求和强调统治其国民的至高主权,自然要求社会的宗教结构与政治结构相适合;另一方面,宗教的花朵虽然盛开在天国,但其枝干却扎根于尘世,因为,无论宗教多么虔诚地处理人与天国的事务,总要不可避免地涉及尘世,总是需要或主动或被动地与世俗政权打交道。
《政治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政治社会学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政治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政治社会学知识,学会用政治社会学的方法、视角和知识理解和分析社会政治问题。
通过给学生讲解中西历史上的政治社会学家的不同思想以及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学最新前沿理论,让学生运用政治社会学的技能分析我国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现象。
二、课程教学要求1.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社会学的兴趣,理解政治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指明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完整性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使学生对政治社会学拟定提纲的具体步骤进行进一步了解。
3.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图表、幻灯片及录像教学软件等;4.教学过程中要求运用综合知识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5.因学时有限,而内容较多,因此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部位占总学时,但仍然是大纲要求掌握内容。
学生自学部分,采用由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式;6.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政治学、社会心理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政治文化、政治行为、意识形态以及公共事务的治理等为教学的重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与答疑解惑、课堂讨论、课后阅读与思考、同学与同学间及老师与同学间的及时沟通、交流等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学时)1. 教学内容掌握政治社会学的基本含义及其与政治学、社会学的区别于联系,掌握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 重、难点提示重点了解政治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通过话语阐释制造政治认同:对电影政治作用的思考
通过话语阐释制造政治认同:对电影政治作用的思考作者:李新来源:《公关世界》2020年第18期摘要:政治认同能够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社会稳定。
大众传媒作为制造政治认同的重要技术要件,通过营造传播语境阐释意识形态话语制造政治认同,电影通过塑造角色,使观影者在影片中产生意识形态、价值观上的共鸣,从而向观影者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中的声音、画面刺激着人的视觉和听觉,通过情感共鸣制造国家认同。
关键词:话语阐释制造认同电影政治作用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一)文献综述早在1960年路辛·派伊( Lucian· Pye)首次使用了“政治认同”( political Identity)一词。
孔德永、卢业美,2008;梁丽萍,2009;等学者认为政治认同是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产生于内心深处,代表着对所属政治系统的情感。
李清聚认为价值观影响政治认同达成并为政治认同提供精神支持。
政治认同背后反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及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反射。
(二)研究意义电影反映的是艺术同现实的关系,电影的演进显现不断触碰时代的内在渴望与多维度的表达。
新中国背景下的电影和政治关系密切,每一部电影都是当下政治文化生活的缩影,或是人民的某种政治诉求,或是国家的某种政治主张,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某一领域的话语。
必须紧紧依托电影的主流理念及价值观的传播功能,积极利用优质电影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激发并引起听众或者观众对电影背后蕴含的主流价值观念深刻意义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从而促成价值观念的认同,制造政治认同。
发挥电影这一大众传媒在政治认同实践中的驱动力,可以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众认同感,增强其在社会价值观念领域中的正向的引领作用。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一个具有共同信念的价值规范,我们需要以政治认同为诉求来培育核心价值观。
(三)核心概念界定1.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传递的是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
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观念与制度分析——以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为视角
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观念与制度分析以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为视角傅㊀丽,梁丽萍∗∗作者简介:傅丽,山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梁丽萍,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要:安全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应对源自国内外的各种安全威胁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依法治国㊁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在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研究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治理具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性意义,当前要消解国内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危机,应对境外意识形态渗透㊁防范 颜色革命 的风险,就需要克服以往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观念和制度问题,对意识形态治理理念㊁主体和模式等方面提出规范化㊁科学化㊁法治化的现代化要求.由是观之,从整体上实现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集中国家安全资源和力量㊁统筹协调安全工作,及时捕捉㊁综合研判安全情报信息,快速应对安全危机,也亟需在观念上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同时,在制度上构建党的领导㊁政府主导㊁社会协同㊁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结构,依靠法治手段确立安全治理的现代化模式和具体制度,以此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键词:安全治理,治理体系,现代化,意识形态安全国家安全是一国的基本利益,是国家既不受外部威胁或侵害,也没有内部混乱与隐患的客观状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国家安全正面临着全方位㊁多领域的威胁或冲击,各类非传统安全因素在国内外安全局势中的影响作用更加凸显,党和政府履行安全职能,保障国家免受各种干扰㊁威胁㊁侵蚀或颠覆,就亟需将国家安全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范畴之中,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以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㊁社会安定有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界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到国家安全领域,为促进安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中共中央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由此,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落实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都对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健全及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99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范畴,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内核因素.在客观意义上,意识形态安全意味着 对所获的价值不存在威胁 ;从主观意愿上,其表明 不会有价值受到攻击的恐惧感. 1 就我国而言,意识形态安全所保障的安全利益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信仰体系中的安全状态,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始终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统合各种社会观念与思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内容兼具价值功能和实践功能,其影响范围涵盖了国家㊁社会整体和公民个体等不同层次,国家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治理观念及其指导下的治理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而,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之于整体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研究有着重要的代表性意义.一㊁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求国家安全是 国家政权㊁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㊁人民福祉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2 是 国家拥有维持其生存㊁稳定和发展所需的与免遭内外严重安全威胁的处境 . 3 冷战结束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 政治安全在各国安全战略中的地位相对下降,非传统安全的外延 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拓展 . 4 我国在新时期倡导的 总体国家安全观 认为,当前影响或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是复合的㊁动态的,因而思考国家安全及其治理体系问题需要突破原有的边界设定,以更加深入而广泛的视角分析传统因素之外㊁对一国乃至人类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构成深层次威胁的非传统因素.秉承这一理念,就应当将治理理念引入国家安全领域,5 使之更加趋于体系化㊁制度化㊁规范化㊁法治化,以克服我国现有安全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国家安全治理及其现代化的需求.(一)国家安全及其治理体系治理 本是政治社会中有意识㊁有组织地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6 与管理不同,参与治理的主体应当对自身的主体性有积极的认识,治理所遵循的也应当是相对稳定的制度规范,因而国家治理较之以往的统治或管理则更具公平㊁公正㊁民主㊁法治的属性.国家治理体系就是用制度来治理国家系统工程,体系间的各部分应当紧密衔接㊁相互协调. 7 就主体而言,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不仅要依靠政府的主导,而且应调动市场主体㊁社会主体及公民个体的有效参与,形成多元共治的主体结构.就结构及功能而言,国家治理的制度结构最首要的在于其运行功能,体现在国家体制的各部门依照既定制度行使职能㊁进行分配和制约,以及结构体系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其次是维持功能,体现在对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全稳定的维护方面;再次是调试功能,体现在主体对国家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与改进等方面,形成结构相匹配㊁功能相促进的治理权力运作结构.就国家治理的程序而言,治理体系既包括制度的创001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1 2 3 4 5 6 7 A m o l d W o l f e r s .D i s c o r da n d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B a l t i m o r e :J o h n sH o p k i n s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962,p 15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2条.徐以骅㊁章远:«试论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路径和范式»,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英]巴瑞 布赞㊁[丹麦]奥利 维夫㊁迪 怀尔德:«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王伟光:«把治理引入国家安全领域 安全治理研究评介»,载«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2期.杨海:«习近平国家安全风险防范思想初探»,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0期.李培林:«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社会治理»,载«社会治理»2017年第7期.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观念与制度分析设或规范的制定过程,也包括制度的执行过程㊁监督过程乃至责任的追求过程,形成周而复始㊁良性循环的治理程序结构.由于国家安全属于公共产品,因而安全治理体系的建立㊁健全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㊁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履行安全保障职责㊁改善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的必要条件.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构建包含自然和人为的㊁内部和外部的㊁保障机制和保障活动等种种构成要素,在内容上应集政治安全㊁国土安全㊁军事安全㊁经济安全㊁文化安全㊁社会安全㊁科技安全㊁信息安全㊁生态安全㊁资源安全㊁核安全等于一体.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党的领导㊁政府主导㊁社会协同㊁公众参与的协调配合,建立集中统一㊁高效权威㊁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以增强安全统筹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完善依托于事先防范㊁事中控制㊁事后处置相衔接的国家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在结构上需要编织法律法规制度㊁体制机制㊁力量运用㊁操作规程及跨国合作等环节相互统筹的安全防控网.总之,国家安全治理就是要在总体安全观的指导下,围绕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建构符合公共性价值要求的制度体系,走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推进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二)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及其要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安排下,国家安全治理体系也至少须包含现代化的安全治理观念㊁治理结构以及治理模式等现代化要求,并以此来积极应对国家安全领域的新情况㊁新问题.安全治理观念的现代化是指国家安全治理所遵循的基本认识㊁基本理念和根本宗旨等所组成的具有系统性㊁全面性㊁前瞻性的安全战略思想体系,是向着符合当前国内外安全形势㊁充分反映安全治理规律与价值的方向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实现安全治理观念的现代化要求其始终以 总体国家安全观 为思想基础,正确认识时下正在经历的深刻复杂变化以及我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秉承 全面㊁共同㊁合作㊁可持续 的宗旨,以维护国家安全㊁促进世界繁荣.国家安全治理结构的现代化既包括国家安全治理组织系统结构及其安全功能运行对现代安全形势的应对与管控,又涵盖了国家安全治理主体的方法和能力对当前安全问题的调整与适应.国家安全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要求搭建强有力的国家安全统筹平台,建构相互间较为稳固㊁高效的安全治理主体结构关系,合理设计不同层次主体在安全治理活动中的职能与行为模式;实现国家安全治理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共治的结构性转变,以系统的运行效果为目标,构建中心明确㊁多方参与㊁协同治理的主体及其效能体系.国家安全治理模式的现代化是指合理统筹国家安全治理中不同领域㊁不同层面的治理主体㊁组织㊁制度㊁法律㊁体制㊁机制㊁程序㊁流程㊁文化㊁价值等的全方位变革.实现国家安全治理模式的现代化,一方面要求在政治安全㊁经济安全㊁社会安全等领域全面实行制度化㊁科学化㊁规范化㊁程序化的治理;另一方面要求国家安全治理㊁地方安全治理和全球安全治理这三个层面共同形成发展与安全并重的共同安全模式.国家安全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的现代化过程离不开法治化标准的支撑与维护.在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中, 法治精神 是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内涵,一方面,静态的安全法律制度建设为国家安全治理提供制度依据;另一方面,动态的安全法治体系在执法㊁守法㊁司法等层面为国家安全治理提供制度保障.依法维护国家安全,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治理的重要保障,安全治理的制度设计要遵循法治思维㊁遵守法律制度,才能最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安全治理的实际效能.101(三)当前国家安全治理体系构建及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新时期,我国正处于安全作用领域的全面拓展阶段,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所涉及的领域更加宽广,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多变,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日益上升,网络空间的发展不断催化安全问题升级㊁变异.为维护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在不断建构中也显现出观念和制度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在国家安全治理的观念层面,一方面,长期以来一直以弹性逻辑替代制度逻辑,这一内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安全领域的 运动式 治理模式中,这一问题在国家治理的其他领域也普遍存在,但在 总体安全观 的要求下,应当对治理对象有全面㊁系统的研判和一以贯之的治理,建立安全治理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国家安全治理中应有的互动逻辑始终为管控逻辑所替代,体现为国家安全工作中社会动员和有效沟通的欠缺.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的职责,但所依靠的力量却不仅仅局限于政府,调动人民群众主体性是有效进行安全治理的主要方式,也是社会共同体对国家安全需求的回应.制度逻辑和互动逻辑在国家安全治理及其现代化过程中的实现都有赖于安全治理观念的转变.在国家安全治理的观念制度层面,一方面,现有的治理结构尚未实现各类资源的协调与整合,导致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组织管理在不同地域㊁不同领域出现不均衡㊁不稳定的情形,基层安全治理始终存在漏洞,有效的社会动员普遍缺失;另一方面,当前的安全治理模式太过依赖传统的治理工具,仍然以行政手段㊁强制手段甚至临时性手段为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法治手段和社会自我净化㊁调节手段,导致安全治理的 碎片化 ㊁ 随意化 ㊁ 利益化 和 单向化.总之,国家安全治理的绩效最终取决于制度供给和制度执行的能力,安全领域出现的种种新特点㊁新问题对国家安全治理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现代化镜像国家安全治理体系中存在的阻碍现代化的各类问题,在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中依然存在,并且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因而,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中的现代化问题及其在观念和制度双重领域的具体分析,可以成为对照整体国家安全治理体系中观念与制度现代化的一种更为生动㊁直观的镜像.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灵魂,是凝聚政治认同㊁整合社会思想㊁为国家政权提供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前提.作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之一,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对相关领域是否受到来自于内部或外部的威胁㊁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被动考量,还应包含对意识形态支撑国家政权合法性能力㊁主流价值观凝聚公民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的影响力的积极判断.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类威胁也呈现出许多现代化特征,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便需引入更适合现代化要求的新观念㊁新方法,需要及时将 治理理念 引入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中,建立国家主导㊁社会多元参与的主体体系,逐步推进意识形态相关利益整合的制度化和法治化,促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及优化发展.(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中的现代化问题意识形态安全是一国主流意识形态不受威胁㊁占据主导地位㊁统领社会多元思想的稳定状态.意识形态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现实生活在人 头脑中的反映; 8 意识形态也是人们社201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5页.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能动作用;意识形态还是连接政治和社会的纽带,不仅能够系统地㊁自觉地反映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而且还能 为族群中的成员提供强大的黏合作用9 ,成为社会活动中的潜在支配力量.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在总体上应当是安全的,但在许多方面仍潜藏着诸多隐患,一旦被催动,将会危机国家整体的政治信仰㊁指导思想和道德秩序.首先,全面深化改革中,社会分层及其结构变迁催化了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在其价值追求和精神目标等方面产生了较明显的分歧.信仰危机㊁道德失范㊁ 宗教回归 乃至价值信念缺失㊁社会公正感下降等感性意识形态现象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其次,当代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交往频繁,深刻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与文化的交流融合并存.西方国家利用 民主 ㊁ 人权 等观念的输出㊁宗教渗透的延续㊁社会生活方式的移植等手段谋求意识形态霸权,策动 颜色革命,这对我国的政治思想㊁信仰认同及社会主义价值观都构成了威胁.再次,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传播对这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及其主导地位构成新的挑战.当前,各类网站已经成为各种思潮挑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场域,这种跨时空㊁跨国界的信息传播具有快速㊁多向㊁互动的特征,对异质思想及社会矛盾中折射出的不同意识具有集中和放大的效应.外部势力通过互联网进行侵犯,霸权主义在网络空间继续延伸.面对种种新的变化,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必须依靠科学的㊁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从观念到体制乃至具体的方式㊁手段较之以往都应有所改观.在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中,国家安全治理的问题也有更加细致的表现,一方面,不能及时通过组织管理和社会动员实现互动逻辑在巩固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地位㊁抵御网络压力和渗透威胁过程中的运用,致使大量的基层与群众资源游离于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网络之外.另一方面,仍旧缺乏一种能够适应动态安全治理需求的长效机制,以随时应对来自于国内外的思想浪潮和社会舆情而做出适当的反应,这与当今信息和思想的传播速度极不匹配.(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观念现代化分析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在精神层面上反映一国及其社会的核心利益,解决与社会观念相关的问题和威胁.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㊁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自身的治理观念,认识意识形态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战略价值,发现并遵循意识形态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根本规律,为具体制度的现代化提供指导和依据.首先,意识形态是凝聚社会现实力量的重要信仰资源,因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与社会文化多元并存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必须强调意识形态认同和 一元指导思想在多元文化思潮中的主导性地位和作用; 10 同时,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需要在话语表达㊁义理阐释和论证机制方面进行革新,促进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念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统一.其次,意识形态安全是动态的安全㊁动态的稳定,因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要遵循制度逻辑,树立以人为本㊁可持续发展的安全观,尊重社会个体或群体的精神需求和安全需要,注重政治信仰㊁宗教信仰㊁文化信仰㊁哲学信仰㊁科学信仰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转化,注重社会思想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最终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和优化发展.301 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观念与制度分析9 10 [美]哈罗德 伊罗生:«群氓之族 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刘伯宸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55页.韩源㊁张华春㊁邓攀:«论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中的指导思想一元化问题»,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7期.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再次,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维系国家系统的社会控制力的政治资源,因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必须遵从互动逻辑,从发展的角度拓展主流意识形态要素资源,培育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性与广纳性,把凝聚社会认同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信仰权力关系的建构来确保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思想统一性,在转型期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利益.(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制度现代化分析意识形态作为非传统安全因素在国家安全治理体系中具有凝聚政治认同㊁整合社会思想㊁为国家政权提供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 中国梦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凝聚社会共识㊁汇聚民族力量.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主体㊁结构㊁内容与策略等方面建立具体的制度规范,依照法治的要求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主体和管理体制方面,应当建立国家主导㊁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模式,分别落实国家㊁社会㊁公民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向来复杂敏感,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国家主导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培育社会主体的主体性自觉意识,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化效果,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模式上实现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同治理.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结构方面,第一层次,应注重加强意识形态与社会客观规律的契合程度,意识形态建设要适应经济与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第二层次,应着重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意识与实践之间良性互动需求的满足程度,建立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㊁外化于行的循环模式;第三层次,还需关注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精神文化领域中其他部分的兼容程度,传统文化㊁宗教信仰㊁科学精神㊁人文关怀等要素都应统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旗帜之下,各自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内容和策略方面,具体包括核心价值体系的产生㊁宣传㊁社会思潮管控及意识形态风险评估等方面.要主动构建中国话语权,反击各类错误言论信息的干扰和攻击,缓解网络信息因其自主性㊁开放性而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压力.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此外,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要求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治理方式由革命动员型向法治型转变,言论自由的边界需要法律规范来设定,社会作用的嵌入需要合法性授权的支撑,打击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需要执法㊁司法的规范性依据.总之,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预警器,保证意识形态安全需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治理观念和制度保障为依托,坚持不懈地坚守思想防线.三㊁我国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分析将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中观念与制度的现代化分析延伸到整个国家安全治理体系之中,进一步在 治理 理念下研究国家安全及其现代化问题,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国家安全问题,这不仅是基于国内外安全关系变化的防御性对策,也是对国家治理和安全建设的发展性探讨.通过安全治理观念㊁治理体制㊁治理模式等全面的现代化发展,最终实现传统与非传统安全要素在实现国家安全利益中的作用,切实维护国家与社会安全.(一)我国国家安全治理观念的现代化分析401。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_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歧异与整合
第16卷第1期(2004年1月)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 SCIEN CES JOU RN AL O F CO LL EG ES OF SHA NX IV o l.16N o.1(Ja n.2004)[收稿日期]2003-09-14[作者简介]梁丽萍(196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歧异与整合梁丽萍(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摘 要]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所代表的不仅是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所收集的资料的不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属于不同的科学思考典范。
量化研究遵循实证主义的方法,重视知识的客观性,强调科学方法的普遍性及妥当性;质化研究以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俗民方法学、符号互动论等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主体性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期望把握更真且具人味的真理。
20世纪80年代以后,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逐渐被整合到同一个研究之中,称之为多元方法。
多元方法之科学哲学上的取向是寻求值得信赖的解释,所以,它被视为一种基于质化研究的非线性式的三角交叉检视法。
[关键词]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多元方法[中图分类号]C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4)01-0025-04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所代表的不仅是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所收集的资料的不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分歧更在于其哲学、意识形态及认识论上的不同假设,也就是说,它们在科学思考上属于不同的典范。
量化研究遵循实证主义的方法,重视知识的客观性,强调科学方法的普遍性及妥当性;质化研究以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俗民方法学、符号互动论等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主体性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期望把握更真且具人味的真理。
20世纪80年代以后,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逐渐被整合到同一个研究之中,称之为多元方法。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作者:梁丽萍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5年第10期梁丽萍(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 330004)[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素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角色扮演法[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8-0036-02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它仍是在由教师主持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
这种教学模式既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还要强化学生的“中心”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主要表现为以尊重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和学生主体地位为基础,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影响学生和改造学生的目的。
如在中医学专业课堂上,会以中国医学史、中国近代医学史及现代中医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内容为案例,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相关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在教育教学中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
习近平指出:“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特质就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质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认同与政治参与
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认同与政治参与
梁丽萍;卫丽萍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党外知识分子是相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而言的.党外知识分子具有人数众多、结构复杂,社会联系广泛,知识层次高,民主意识、参政意识与创新意识较强等群体特征.党外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所参加的党派,具有较高的认同;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具有自主型、组织型的特征,且其参与层次较高,参政范围十分广泛.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与政治参与对社会的政治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引导,不断提高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总页数】5页(P73-77)
【作者】梁丽萍;卫丽萍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3.5
【相关文献】
1.武汉地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状况和政治认同的调查与分析——以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班调查为基础 [J],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
2.新形势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群体政治参与决策机制研究 [J], 蔡有清;罗伟刚
3.新形势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群体政治参与决策机制研究 [J], 蔡有清;罗伟刚;
4.新时代青年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特点与统战策略探析 [J], 郁熠铭
5.动态性与实践性: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政治参与的逻辑联系——兼论政治认同的功能 [J], 杨绘荣;张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Building Polit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and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Politi c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作者: 梁丽萍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 山西太原
出版物刊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主题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现代化
摘要:政治文明可以概括为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三个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原则 ,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具体来讲 ,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质是强化政治意识文明的关键 ;规范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 ,构建政党行为文明 ,是建设政治行为文明的核心 ;坚持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强化政治制度建设的中心。
党的十六大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意味深长 ,意义重大 ,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已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视为一个全面、完整的指标体系。
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将有力地推进我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01政治社会学的学科范畴
❖ 具体研究方法
❖ 系统研究方法 ❖ 历史研究方法 ❖ 心理研究方法 ❖ 角色研究方法 ❖ 团体研究方法 ❖ 比较研究方法 ❖ ……
32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 学林出版社1999年。
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何俊志等译,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 三联书店1989年。
7
第一讲 政治社会学的学科范畴
8
一、政治社会学的学科属性
1、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宏观分析研究(西方民主政体的历史、结构和文化 特征/现代非民主政体的历史、结构和文化特质)
25
本迪克斯
政区和国家中的选民行为 经济和政治决策权力 政治运动和利益团体的意识形态 政党、团体、寡头政治和政治行为的心理联系 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
26
洛比埃
政治社会与历史模式 政治社会与经济环境 政治生活的社会学 政治变迁
15
二、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社会学试图向人们介绍政治的社会环 境,即政治与社会其他事件是如何相互制约 和影响的。政治领域及其行为者并非脱离社 会事物的孤立的因素,而视这个领域是与所 有的社会机构(如家庭)以及经济有着密切 的联系的,运用这种特别的方法来进行这方 面研究,就是众所周知的政治社会学。
——奥罗姆《政治社会学》
16
政治社会学试图探究和解释政治和社会 现象之间的关系,将政治置于其社会脉络 中来考察。……探究和解释政治和社会之间、 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之间、社会行为和政 治行为之间的关系。
——拉什《政治社会学导论》
17
政治社会学“是指对社会结构与政治制 度之间,亦即社会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 的研究。……它的基本目标是分析社会结构 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提出一个政治 行动纲领。
天主教耶稣会与基督宗教在中国社会的扎根
作者: 梁丽萍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出版物刊名: 宗教学研究
页码: 92-97页
主题词: 基督教;中国;耶稣会;天主教;传教活动
摘要: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基督教向中国的突进大致有四次,形成了三次峰谷,而从基督教的第三次来华才与中国文化开始了碰撞与交流。
而思想的契合、学术的切入和伦理的示范是耶稣会将基督教信仰融入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有效途径。
耶稣会来华传教的成功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只要沟通和传播手段恰当,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完全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与融合。
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
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
佟世平
【期刊名称】《《朝阳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3(000)001
【摘要】对大学生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共识.要进一步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一、思想政治教育起源对我们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在前,政治教育产生在后.奴隶社会形成以后才有政治教育,而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已有思想教育。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佟世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全方位性 [J], 张国良
2.需要层次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探讨 [J], 邢利伟
3.试论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红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J], 刘晓霞
4.试论教育目标层次性在优z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J], 朴树阁;李松艳;
孙志新
5.基于层次思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次目标选择 [J], 甘为;成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政治社会学概述一、政治与社会(一)政治的内涵第一,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政治”概念。
中国古代“政”与“治”大都是分开使用,所谓“政”,主要是指国家权力、制度、法令和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教化以及对国家的政治管理活动。
所谓“治”,有时指一种行为;有时指一种与动荡相对的安定和谐的状态。
第二,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政治”概念。
从一开始就指向在城邦公民的参与下所进行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近代以后,西方对政治概念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取向:(1)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马基雅维利、韦伯。
(2)公共决策及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伊斯顿。
(3)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庞顿、吉尔。
(4)利益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本特利第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2)各阶级之间的斗争;(3)核心是国家政权;(4)科学与艺术。
(二)社会的内涵第一,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概念。
《旧唐书·玄宗上》记载:礼部奏请千秋假日三日,及村闾社会。
此处是“社会”一词最早连用的地方,意为:村民集会的意思,指一定数量、规模的人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结合。
第二,西方历史文化中的“社会”概念。
16世纪以来被广泛使用的市民社会概念的母体。
两大派别:社会唯实论或实体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代表人物:斯宾塞、杜尔克姆、齐美尔、斯莫尔、帕森斯。
社会唯名论,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代表人物:卢梭、洛克等。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1)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合。
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但它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总合;(2)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
“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三)政治与社会相互关系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第一,政治起源于社会,是社会自身的调控器。
劳动生存利益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利益配置合理与否关系着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劳动生存利益的配置与调控便需要有个公共权威性的力量,也即政治。
第二,政治对社会秩序具有维护作用。
任何社会都必须在一定秩序范围内才能生存和发展,政治就是适应调整各阶级间的关系从而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
政治越发展,它调整控制社会生活的作用就越强,具体表现为:(1)政治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的关系。
(2)政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3)政治调整统治阶级与同盟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政治对社会的意识形态起着支配作用。
第四,社会决定着政治的发展,政治促进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二、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发展(一)古典阶段的政治社会学理论政治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古典阶段大约是指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启蒙运动时期这一时间跨度。
代表人物: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时期西塞罗、奥古斯丁,中世纪时期托马斯·阿奎那,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等。
柏拉图的政治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等著作里,最早提出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国家有三种必要职能:供应基本的物质需要、保护和管理。
履行这三种职能的分别为工人、军人、从事管理的统治者。
执行不同的职能需要不同的才能,不同才能的人就构成了社会的等级。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中,首先,他将政治与社会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其次,探讨了社会分层的政治效应、政治稳定以及革命发生的社会基础,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不平等。
西塞罗在政治社会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是《国家篇》,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务,是人们在正义的原则和求得共同福利的合作下所结成的集体。
理想政体应是“混合政体”,即以当时罗马元老院为首的奴隶主贵族共和国。
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是《君主论》,将神学与政治分开,把政治权力作为政治研究的核心,而不是以道德伦理为中心。
这种区分使从科学意义上研究政治与社会成为可能,为政治社会学走向系统化、科学化提供了前提。
17、18世纪是西欧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政治思想对社会革命起到了推进作用。
一方面,从人性出发来解释国家的起源和本质,不仅指出了国家起源的社会性同时还进一步指出以革命方式取代不合理国家制度的合理性,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把思维焦点集中到了资产阶级国家制度本身的健全和完善上面,提出了自由、法治等基本思想,这样就把对政治问题的探讨引入了具有理论和实际双重意义的科学研究。
他们把政治和社会作了进一步区分,并加以发展和论述,这对日后政治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9世纪是政治社会学系统思想基本确立的时期,孔德和斯宾塞,以社会改革为目的,试图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整体加以研究,首倡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和实证来进行研究的新思路。
(二)近代时期的政治社会学理论P13~15近代时期主要指19世纪后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时间。
第一,精英主义的政治社会学理论。
帕累托、莫斯卡、米歇尔斯。
第二,托克维尔的民主理论。
第三,马克思·韦伯的政治社会学思想(三)当代政治学理论的发展利浦赛特的《政治人》首次给出政治社会学之学术研究的思路,指出社会政治学的核心任务是分析民主政治的社会条件。
该书基本观点就是稳定的民主政治是冲突和一致的平衡。
当代政治社会学理论纷呈,但有几个理论流派影响较大。
第一,新制度主义的政治社会理论。
重视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基本观点:其一,在看待社会系统与政治系统关系问题上,它认为政治机构本身就是一个有着自身利益和要求的集体行动者,它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直接影响到政治活动的结局。
其二,在看待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集体偏好与个体偏好关系上,它认为宏观现象并不一定等于微观现象的“和”,部分的个体偏好往往会被埋没在这种集体的加总中,而建立在个体偏好叠加基础上的集体偏好往往和个体选择的初衷大相迳庭。
其三,它认为行为并不等于同于决策。
其四,应该更多的考虑政治行为所具有的仪式、教化的功能以及官员政治行为动机源于责任、奉献和义务的一面。
第二,法团主义的政治社会理论。
阶级和谐与有机统一对社会是必不可少的。
最有影响的学者是菲利普·施密特,他指出:法团主义可以被界定为利益代表的体系,在此体系中,构成单位被组织成一些单一的、义务性的、非竞争的、层级有序的、功能有别的有限团体,这些团体由国家认可并被赋予其在同行中的垄断代表权,以此作为交换,国家对其领导人选择、需求和支持的表达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法团主义不是关于行动,而是结构的学说,它的目的是要提供社会结构的若干理想类型。
法团主义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不同利益如何得到有序的集中、传输、协调和组织,并用各方同意的方式进入体制,以便使决策过程有序吸收社会需求,将社会冲突降低到不损害秩序的限度。
法团主义所确定的制度理念是建立一个纵向的合作结构。
第三,公民权责理论。
主要包括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三个部分。
公民权责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体依赖向国家层次集中,缓解了阶级冲突,促进了公共权威与公民权益的直接联系,使社会认同与依赖结构趋于集中化,个体逐渐脱离局部性的组织单位转向更大的政治单位- 国家。
马歇尔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两种相互冲突的结构:其一是阶级结构,其二是公民权结构;前者的原则是不平等- 财产拥有权的不平等分配,后者的原则是平等- 现代国家中的成员享有各种权利的平等资格。
公民权责研究关注公民和国家的制度关系,国家授予社会成员一种前所未有的地位,拥有此地位的人在权利和义务上平等。
而公民政治和社会权利的发展,减缓了财产差异造成的地位差异,个人的财产不再是他们权力地位的决定因素。
三、政治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基思·福克斯的观点:在社会科学中,政治社会学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对多种政治行为体的认可,包括政党、压力集团和社会运动,这些行为体处于广泛的社会背景之中。
第二章现代国家与社会一、国家的内涵(一)国家的含义首先区分国家与社会、政府和法律这三个概念的差别。
其一,国家与社会比较而言,西方学者常把国家作为社会对立的范畴,国家不同于社会的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家具有主权;二是国家专指公共领域。
社会没有主权专指私人领域。
其二,就国家与政府比较而言,政府是执行国家功能的机器,它把国家的思想付诸实践。
其三,就国家与法律的比较而言,语义和概念上似乎是清楚的,但是关于谁是本源却从在着争论:国家至上与法律至上。
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概念:第一,社会共同体说。
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康德;黑格尔:国家是一种“绝对精神”,国家除了联合没有别的目的。
在当代西方政治学家眼中,国家通常都是被看做特定政治生活共同体。
第二,国家契约说。
发源于伊壁鸠鲁,到17、18世纪,社会契约说经由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形成了系统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此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自然状态下生活的不方便或不安全,人们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人类摆脱自然状态而进入国家状态。
所以,国家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的社会组织。
第三,国家统治说。
一些政治学家看到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统治的一面,并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国家。
博丹指出:国家是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联合体,这一联合体由最高权力及理性统治着。
龚普洛维奇,狄骥。
第四,国家要素说。
“三要素说”,由人民、土地、主权者三个要素所构成;“四要素说”,由人民、领土、主权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实施阶级统治;(2)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3)一种特殊暴力机器。
(二)国家的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坚持国家构成的“四要素说”。
首先,一定的国家必定由一定的人口组成,而且国家中的人是划分不同的阶级、划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依据;其次,一定国家总有一定领土,在一块固定的区域内,由某个政府管理之下的一种人民共同体就是国家;再次,一定国家总有自己的政府,政府是所有国家机关的总和,国家的意志正是通过政府来贯彻执行的,政府与国家共始终;其四,一定的国家总有自己的主权,这是构成国家的最重要因素,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共同体、其他社会管理组织的一个标志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