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幻灯片PPT课件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幻灯片PPT课件
3
常见的渗漏原因 1.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和浓度过高, 包括药物酸碱度、浓度、渗透压;药物对细胞代谢功 能的影响。
2.机械因素 主要涉及液体、注量、速度、时间、压 力及静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静脉输 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轻 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 坏死,甚至造成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脉液体针、 血管的选择和针头的固定方法及穿刺技术
概念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的药
物或刺激性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 血管通路。
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 0.1%~6%。
渗出是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 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1
渗出的分级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 皮 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11
药物的外渗的处理原则 一、常规处理 1.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 变。如:肾上腺、氯化钙、氯化钾等外渗治疗。 2.冷敷:主要用于充血性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 伤,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 如:20%甘露醇、4%碳酸氢钠等渗漏早期。
12
3.药物湿敷 临床上常用硫酸镁作为静脉外渗湿敷药 物,主要用于长期静脉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氯 化钾、氯化钠等药物所致注射部位的静脉壁炎性渗出 引起的炎性反应。 4.理疗 采用上述方法处理药物外渗的同时,还可配 合采用红外线局部照射及超声波等理疗治疗。
6
2.避免机械损伤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减少皮下探测 血管的次数,尽可能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 激和损伤,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避免针头滑 脱或刺破血管壁。拔针后要用指腹同时按压皮肤和血 管两个穿刺点3分钟,防止血液渗出血管,造成皮下 淤血。

高危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共22张PPT】

高危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共22张PPT】
高危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优选高危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主要内容
1 概念 2 常见刺激性药物的分类 3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原因 4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预防 5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及对症处理
概念
药物 外渗
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药液渗 漏在静脉以外的软组织。一般表现为肿胀、胀 痛、中度或重度疼痛,常为烧灼、刺痛、局部 红肿、抽无回血,皮肤暗紫、变硬。
用 使5用0%套硫管酸针镁静溶滴液甘热露敷醇患处时,,有应消同炎时去用肿7的5%功的效。酒精纱布湿敷上段血管,因酒精具有催眠和消毒防腐的作用兼有局部麻醉及止痛功效,因此可以预防和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多巴胺外渗的预防与处理-2
处理方法:
1.外渗后立即用含酚妥拉明5mg的生理盐水10~15ml充分浸润注射.酚妥拉明 为α受体阻滞剂,能阻断α受体的兴奋作用,扩张血管,使周围血管痉挛解 除,改善微循环。
2.外渗早期可采用酚妥拉明稀释液(生理盐水50ml加酚妥拉明40mg)湿敷或25%
硫酸镁湿敷,以减轻局部组织化学反应,减轻患者疼痛,防止发生局部组织坏死。 由于水肿组织抗病能力减弱,易受细菌侵袭,甚至发生局部感染,且水肿组织的再 生能力和修复功能减弱,发生损伤后不易愈合。因此液体外渗后的及时处理显得尤 为重要。
药液外渗的防护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责任心,经常巡视患者
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熟悉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穿刺的次数,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 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 陷或有张力无弹性;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目录
• 药物外渗概述 •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 药物外渗的案例分析 • 药物外渗的护理建议
01
药物外渗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药物外渗是指静脉注射时,药物从血管内漏出到血管周围组 织,引起局部疼痛、肿胀、坏死等不良反应。
分类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和渗透时间,可分为急性外渗和慢性外 渗。
对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中心静脉导管输注,以减少药物对外周血 管的刺激;对于一般性药物,可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
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
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糖尿病、பைடு நூலகம்管疾病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 当的输注方式,并注意调整药物的输注速度和浓度。
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
加强培训
定期对护士进行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方面的培训,提高护士 对药物外渗的认知和操作技能。
03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常规处理方法
停止输液
保留针头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
拔出针头前,尽量不移动针头,以免增加外 渗范围。
抬高肢体
局部冰敷
将发生外渗的肢体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 减轻肿胀。
使用冰袋或冰毛巾敷在外渗部位,以减轻疼 痛和肿胀。
局部封闭和湿敷治疗
局部封闭
对外渗部位进行封闭注射,以抑制药液的扩散和促进药液的吸收。
湿敷治疗
使用药物外渗湿敷剂或硫酸镁湿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抬高肢体和早期活动
01
抬高肢体:抬高发生外渗的肢体,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02
早期活动:外渗处理后,可适当进行早期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外渗药 物的吸收和代谢。
03

药物外渗预防处理PPT课件

药物外渗预防处理PPT课件

药物外渗的危害
01
02
03
局部组织损伤
药物外渗可引起局部组织 红肿、疼痛、炎症等反应, 严重时可导致组织坏死。
全身影响
某些药物外渗后,可引起 全身性不良反应,如过敏 反应、中毒症状等。
治疗延误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治疗延 误,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和康复。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血管因素
血管弹性差、血管硬化、血管 痉挛等血管病变,可增加药物
案例三:静脉留置针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总结词
静脉留置针外渗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问 题,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VS
详细描述
静脉留置针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固定不牢 、患者活动过度、血管条件差等。预防措 施包括加强固定、合理选择血管和穿刺技 术、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等。处理方法包括 拔除留置针、抬高患肢、冷敷或热敷等, 若出现皮肤坏死等严重后果,应及时就医 。
外渗的风险。
药物因素
药物的渗透压、酸碱度、浓度 等理化性质,以及药物的输注 速度和温度,都可能影响药物 外渗的发生。
技术因素
输液操作技术不熟练、穿刺技 术不佳、固定不牢固等,也可 能导致药物外渗。
患者因素
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活动 程度以及配合度等个体差异, 也可能影响药物外渗的发生。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03
立即停止注射
01
立即停止给药,并保留针头,避 免拔出,以防止药物进一步外渗 。
02
通知医生,评估外渗程度,确定 后续处理措施。
评估外渗程度
轻度外渗
外渗面积小,皮肤颜色正 常或略红,温度正常,疼 痛轻微。
中度外渗
外渗面积较大,皮肤红肿 明显,温度略高,疼痛较 重。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优选全文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优选全文

ppt课件
16
2.疾病因素
①昏迷、休克、肺心病、病危患者,由于微循环障碍,血管 通透性增加
②癌症患者长期输液及反复使用化疗药物,静脉脆弱 ③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致外周血管病变 ④静脉压增高的患者等
ppt课件
17
3. 药理学因素
用于治疗的药物刺激强、浓度高、局部与 药物、接触时间长。
ppt课件
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常见的药物如下: TPN、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5%碳酸氢钠、氨基 酸、脂肪乳、50%葡萄糖、KCL、VC、多巴胺、间羟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浓度、渗透压、 刺激性及化学毒性有关。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3) 普通药物 外渗后仅有肿胀且很快吸收或经热敷吸 收,无明显局部刺激作用。但个体有差异。
35
4.防感染
小水疱未破溃的应减少摩擦,防破裂感染,可用碘 伏涂抹,大水疱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不剪去表 皮,再用碘伏外敷。凡感染、溃疡或坏死创面应按外科换 药处理
ppt课件
36
5.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1)设法吸出或去除渗出液,如果保守治 疗仍持续疼痛或发生溃疡,可考虑早 期手术切除以加快愈合,避免长期疼 痛。
ppt课件
33
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外渗的患者用酚妥拉 明10mg、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同时用山茛菪 碱针剂外敷效果良好
ppt课件
34
3.化疗药物、TPN、20%甘露醇及5%碳酸氢钠渗漏 ①立即停止输液, ②早期局部一般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 ③应用拮抗剂 ④局部封闭
ppt课件
ppt课件
15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药物名称
渗透压mosm/L
TPN
甘露醇 5%碳酸氢钠
1400
1098 1190
50%葡萄糖
2526
美国INS药物渗出分级标准
0级:没有症状 1级: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伴有 (无)疼痛 2级:皮肤苍白,水肿在2.5-15cm,皮肤发 凉,伴有(无)疼痛 3级:皮肤苍白,半透明状,水肿大于15cm, 皮肤发凉,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 感; 4级:皮肤苍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 渗出,皮肤变色,瘀斑,或肿胀,水肿大 于15cm,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 中度-重度疼痛
6、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根据药物的性质,采用适 当稀释,减慢速度、穿刺部位 保暖、提高药液温度等措施, 可减少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
谢 谢 !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6
外渗后立即用含酚妥拉明 5mg的生理盐水10~15ml充分浸润 注射.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滞剂, 能阻断α受体的兴奋作用,扩张 血管,使周围血管痉挛解除,改 善微循环。由于酚妥拉明作用持 续时间较短,而浸润注射本身对 肌肉组织就是一种机械损伤。
(1)抬高患肢,促使血液回流,减轻局部肿胀程度。 (2)用0.25%~0.5%普鲁卡因封闭疗法,以缓解肿胀部 位的发炎损伤症状,并纠正其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这是 防止葡萄糖酸钙外渗部位坏死最关键的一步。 (3)局部湿敷香丹(复方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 由丹参和降香组成,为中医活血化瘀要药,能减轻局部 淤血,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还有强心、耐缺氧、镇静、 抗炎、抑菌等作用。因此,局部湿敷香丹注射液是防止 葡萄糖酸钙外渗部位坏死的重要环节 (4)镁离子可直接舒张周围血管平滑肌,引起交感神 经节冲动传递障碍,从而使血管扩张。用50%硫酸镁溶 液热敷患处,有消炎去肿的功效。 (5)TDP灯局部照射,具有消肿、止痛,减少渗液、活 血化瘀等作用,达到消炎去肿的目的。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1、药物因素 (1)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2) 速度过快 (3)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
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通 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3
输液外渗的高危药物
高渗液体如: 50% 葡萄糖注射液、20% 甘露醇、 10%葡萄糖注射液、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右旋 糖酐
10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①给药期间刺激 或毒性药物刺激 静脉内壁造成静 脉炎。(变-渗增)
11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②药物由脉管系统渗 出扩散至周围组织, 致局部炎症反应可 形成红肿硬结形成 脓肿,称化学性蜂 窝组织。
12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③局部炎症进一步发 展、药物毒性作用 过强或致局部血管 严重收缩均可造成 局部组织糜烂坏死, 称为渗出性坏死。
20
预防措施
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力争一针见血, 避免 刺破血管。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避免药物浓度过高和输液速度过快对血管的损伤 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巡视观察 加强告知 *对静脉输入高危药物时充分告知患者及陪护,让其了解、
认识静脉输液基本的、必要的医学和护理知识, 做到相互 配合,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务人员,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降低纠纷发生的风险。
其他:造影剂、静脉高营养药物、血液制品、某 些抗生素等。如:乐凡命、脂肪乳、氨基酸、柔 红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万古霉素。
5
容易外渗人群
1、不会表达的婴幼儿, 2、感觉迟钝的老年人, 3、麻醉未清醒者 4、应用镇静剂的人,躁动患者等。
6
2、机械损伤:
原因多为: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 刺, 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 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 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 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拔针后按压针 眼不正确 (凝血不正常)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 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留血管, 以减少穿刺的 次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药物的浓度(稀释程度)。
④药物毒性作用及变态反应
四、影响药物外渗的因素
① 专业知识缺乏,不了解药物特性,使用方法等 ② 临床经验不足,对外渗判断能力差 ③ 被动输液治疗,输液工具选择不当 ④ 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穿刺部位选择不当 ⑤ 责任心欠缺,巡视不到位 ⑥ 药物外渗风险宣教不到位
下列情况应考虑外渗
化学性药物-药物的种类
发疱性
长春瑞滨、长春新碱、表柔比星(表阿霉素) 多柔比星,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氮芥
刺激性(强刺激性)顺铂、奥沙利铂、卡莫司汀、紫杉醇、吉西他滨、 铂类、依托泊苷
刺激性(中等刺激)甲胺喋呤
非发疱性(非刺激性)氟尿嘧啶、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塞替派
发疱性
刺激性
目录
CONTENTS
0 1
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分类
0 2
药物外渗的分级、分期
0 3
药物外渗发生机制、临床表现
0 4
影响药物外渗的因素
05 药物外渗处理原则、预防及处理措施
PART 01
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分类
一、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
药物渗出
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 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II 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渗漏2-3天后,沿 静脉走向条索状 肿胀、发红、疼 痛,可出现发热
III 期 组织坏死期
局部皮肤变性坏 死黑痂和深部溃 疡肌腱,血管外 露或感染
PART 03
药物外渗发生机制、临床表现
三、发生药物外渗的机制
输液针头尖端刺破血管壁 药物刺激引起静脉收缩、血流缓慢,稀释能力下降 液体静压增加,从进血管的针眼处渗漏 高渗性、高pH值或其他刺激性的输入液体或药物刺激血
去甲 肾上 腺素
多巴 胺外

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 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等) •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 变性坏死。
葡萄 糖酸

氯化 钾注 射液
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 高渗药物:(20%甘露醇、造影剂、50%GS葡萄糖、脂肪乳) • 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或黑色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
4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淤伤、 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15cm ,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疼痛,任何容量的 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肤红润、 肿胀、发热、刺 痛,无水疱和坏 死
造影剂外渗
甘露醇外渗
造影剂外渗
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 化疗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卡氮芥、氮烯、环磷酰胺、氟尿 嘧啶、顺铂等
•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 苍白、灰白,继之(烧伤样改变)黑红、紫黑、黑痂或继发感染。
ADM渗出
表阿霉素
不同类型化疗药物的临床表现
非刺激性
PART 02
药物外渗的分级、分期
二、药物外渗的分级
0级: 没有症状
根据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 的标准,将药物外渗分为5级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 伴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cm之间,皮肤发凉,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药物外渗
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 外的周围组织。
注射造成局部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 积的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 医疗事故。
一、药物外渗分类
非化疗性 药物
非化学性药物-药物的种类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胺碘酮、垂体后叶素、等 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等 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高渗造影剂等 其它药物:胺碘酮
• ②癌症患者反复化疗,血管脆性增加。
• ③糖尿病:糖、脂肪代谢障碍,致外周血管 病变。
• ④静脉压增高:如静脉血栓、上腔静脉压迫 综合症及乳癌术后
四、影响药物外渗的因素
3、药物性质
①药物酸碱度(pH值)。药物PH值:>9或<5 (正常人PH值 7.35-7.45) ②药物的渗透压。240-340mOsm/L,渗透压影响 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运动,渗透压越大,静脉刺 激性越大
发疱性
渗漏后可以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溃烂 (长春瑞滨、长春新碱)
刺激性
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 (奥沙利铂、紫杉醇、吉西他滨、铂类、 依托泊苷、甲氨蝶呤)
非发疱性 (非刺激性)
无明显发疱及刺激作用的药物 (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环磷酰胺)
PART 04
影响药物外渗的因素
四、影响药物外渗的因素
管壁,损伤血管内皮,引起液体扩散从而造成外滲 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滲透压降低 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
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 约8-10h变性坏死
病人主诉注射部位有尖锐的刺痛或烧灼感 注射部位有肿胀 静脉推注时有阻力 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护士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观察 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是否出现局部隆起、 输液不通畅。 2.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 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 3.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 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患者有 无胀痛感。
临床表现:①静脉颜色发白,呈条索状延伸,有时会呈树枝状蔓延。 ②如持续使用同一静脉,时间过长会引起整条注射静脉色素沉着,呈条索 状硬化,甚至失去弹性。③临床使用血管收缩剂时,静脉通路在保持通畅 的情况下,以两条通路轮流注射,令一条用0.9%生理盐水封管备用,可以 有效减少血管活性药的静脉刺激作用。
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其他因素
疾病因素
药物因素
生理因素
四、影响药物外渗的因素
• 1、生理解剖因素 • ①老年人血管硬化或脆性大,血流缓慢,药物起始局部药液浓度相对高,刺
激作用增强。 • ②小儿血管壁薄,血管腔细小,比成人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
四、影响药物外渗的因素
• 2、疾病因素
• ①昏迷、休克、肺心病:微循环障碍,血管 通透性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