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因素对中介语可变性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介语可变性在文体方面的研究

中介语可变性在文体方面的研究
化 、 理 方 面 , 文 主 要 从 中介 语 可 变性 在 文 体 中方 面 入 手 , 讨 中介 语 可 变 性 在 文 体 方 面 变 化 的 体 现 方 式 以 心 本 探
及影响因素, 并提 出它对 日常交 际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 : 33 H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8- 6 8 2 1 )4— 14— 2 10 23 ( 0 2 0 0 6 0 介意他的社会地位 的表现。 直 以来 , 波 夫模 式 作 为 社 会语 言 学 研 究 的 模 板 , 拉 长
期被 国内外语 言研 究者使 用 , 特别 在 中介 语 的可 变性 研究 中, 拉波夫模式广泛被运用。这 当然证 明它在 中介语 的研 究
中时是有许 多优势 存在 的 , 它能 够解 释许 多 中介 语 的可 变
性。例如 , 拉波夫把对语言 的注意程度 分为 下面这 几类 : 非 正式 言语 、 正式言语 、 朗读 、 朗读词汇表、 朗读最小对立体 、 这 五项是按照从低到高 的程度排列 。这就 给语 言研 究 提供 了 很多便利 。由于文体体现了人们对语 言的关注程度 , 以拉 所 波夫提 出的这个框架就 能很好地解 释人们在 日常 生活语 言 运动 的时候为什么会 出现各种变化 , 比如从语言 的正式性 逐



中介语可变性在文体 方面的研究现状
中介语是由 SH kr 17 ) 出 , 来解 释第二语 言 习 e ne( 92 提 用 得过程 的。可变性是中介语 的一个重要 属性 , 它在二语 习得 中有很多方面的体现 , 如可变性对性别 的研究 。在第二语 言 习得 中 , 中介语扮 演 的角色 越来 越 重要 。围绕 中介语 的可 变、 不可变 以及对可变性 的认 识 , 内外 学者展 开 了各种 各 国

影响中介语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探析

影响中介语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探析

影响中介语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探析作者:龚茂莉铁金丹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39期摘要:中介语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介于他们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形式。

这个语法系统携带了他们母语的特征以及目标语的特征,是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

它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学习者的母语、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或阶层、文化程度、民族、语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共同推动和制约着中介语的形成。

在少数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中介语也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母语迁移和民族文化认同最为显著。

母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这些影响有时是被动的,但有时是主动的。

学生故意把本民族语言的特征带到英语中来,只是想表明他们是属于这个民族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中介语;少数民族高校;影响;社会文化因素中图分类号:H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61-03一、中介语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语言学习者会获得一种介于他们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形式。

当他们错误地把母语规则运用到目标语当中或者没能完全掌握目标语系统而错误地运用语法规则的时候,这种现象就产生了。

他们为自己建构了一个在某些方面与其母语和目标语不同的系统。

这个系统有很多种称呼,但是被使用得最广泛的一个术语是由Selinker提出的,他将之称为中介语。

中介语是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gage)之间的语言体系,它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研究表明,二语习得过程中,二语掌握到一定程度时表现出来的是母语中介语。

其实,我们英语学习者平时所说的“Chinglish”就可以算作是中介语。

除非是长期居住英语国家的人,否则任何一个学习英语的人在他所习得的英语中或多或少都会带上母语的痕迹,他所说的英语就是他基于个人学习的基础上所建构的母语中介语。

影响中介语作文的文化因素

影响中介语作文的文化因素

Cultural Factors Affecting Interlanguage Writing 作者: 高广霞
作者机构: 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264005
出版物刊名: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页码: 80-82页
主题词: 中介语;中介语作文;文化思维模式
摘要:中介语是用来描述介于二语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过渡语言体系。

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介语作文的特点,由文化因素引起的中介语作文发展是有规律的。

为减少和避免中介语作文的石化,语言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中西学生的交流,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中介语影响因素之文化分析

中介语影响因素之文化分析
介语 系统既非学习者标 准的母语 , 也非学习者所学到的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既然 中介语被称为一种独特的语言 系统 , 系统性则是其 最重要 的特征 一 它具备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性和功能, 有 自成体系的系统 的语音 、 词 汇和语法规则 , 尽管其中包含 了 各种 系统性错误 。学习者 自己创造 了这些规则 , 并能运用这 套规则系统去生成他们从未接触到 的话语。 因此 中介语 的概念 可表述为 : 它是外语学 习者 自己创造
Ke ywo r d s: i n t e  ̄ l a n g u a g e ; i n l f u e n c ng i f a c t o r s ; c lt u u r la a n a l y s e s


前 言
( 二) 中介 语 的主 要 特 征

中介 语 ( i n t e  ̄ l a n g u a g e ) 研究 “ 有 利于 揭示 中国学 习者 习 得英语的规律 , 有利于科 学地指导语言教学工作【 l J , ’ 。将 中介 语 的产生归咎 于学习者本身 的外语 学习策略或努 力程度不 够、 甚 至是外语学 习的天 赋和能力 , 或者是教 师教学 方式 的 原因都是不够全面 的。 其 实中介语 的形成不仅有学 习者 自身 的因素 , 也包括其学习 目 标语 时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相对 而言 , 民族文化因素的影 响尤其不可忽视 。 二、 中介语概述
在实践中可综合使用错误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从文化角度把握中介语变异和发展的阶段性系统性和规律性深入剖析学习者的母语中介语和目标语在语言规则结构及不同语境下的表述形式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因此而造成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确定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影响程度分析成因引起学习者的有意注意帮助学习者选用合适的学习策略减少母语规则和语境等文化迁移提高学习者的外语水平

语言变异与文化因素及社会心理_熊艳

语言变异与文化因素及社会心理_熊艳
二% 语言变异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指的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 是尚 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直接受物质 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制约并与行为文明交融互摄! 互为表 里! 也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在生成言语和理解言语时的大 脑的神经心理活动是一种微观行为! 而人为了完成社会交际 的言语行为是一种宏观行为!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这说明 对语言现象! 包括语言变异进行社会心理分析是有理论基础 的$ 语言产生变异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由语言的心理 属性所致! 从社会心理观察语言变异可以拓宽我们对语言的 理解$ 处于开放% 转型时期的现代中国! 其社会心理呈现出复 杂多样的态势$ 这种多元的社会心理促使语言发生变异$ 作 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表征! 流行语总是最为敏锐地反映着社 会心理的变迁$ 所谓 &流行语#! 指的是在某一时期% 某一 地域或特定人群中! 迅速盛行! 广为传播的语汇$ 它从特定 角度表达着人们的社会心态! 真实地反映出一些社会现象$ 流行语已经不仅仅是语言! 它浓缩了种种社会焦点! 是 社会心理的符号$ 作为一种独特的流行现象! 其议题和焦点 的丰富性% 新颖性% 流变性都充分表明! 当今中国青年人的 社会心理在总体上正朝着一种日益开放和理性的方向迈进$ 语言既然是社会心理的表征符号! 我们可以根据某些与社会 心理密切相关的语言表达变异来了解社会心态$ 留心观察身 边的语言事实! 我们不难发现超乎寻常的形容词最高级形式 的 叠 用 现 象 $ 比 如 ’ &顶 级 超 豪 华 九 寨 沟 三 日 游 ’ !!" 元# 人 # $梦 之 旅( ((神 州 国 旅 总 社 的 宣 传 广 告 %% &最 顶 级 音 乐会#% &最顶级电脑#% &最顶级音响#% &最绝的字谜#% &绝顶级之作#% &绝顶级明星企业家# 等等大量出现在旅 游% 娱乐宣传中$ 如果不考虑修辞效果! 单从意义表达的角 度来看! 上述词语可以表述为’ &豪华九寨沟三日游#% &最迷人的音乐会#% &最新款的电脑#% &绝佳效果的音响# 等等$ 上述叠用现象除了名实不符之外! 也许还与浮夸和吹 嘘的社会心理有关$ 这种社会心理有着一定的传承性! 使人 们不禁想到文革时期的 &最最# 表达形式$ 如前所述! 处于开放% 转型时期的现代中国! 其社会心 理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 当今新词新语大量产生和迅速普 及是求新求奇! 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心理的反映$ 现代汉语方 言中 $以及世界语言中% 大量使用委婉语和谐音禁忌语无不 与避邪图吉的社会心理有关! 而语言中词语模的形成 $如’ && 盲 # ( ((&文 盲 #% &机 盲 #% &法 盲 #% &科 盲 #% &歌 盲#% &舞盲#% &棋盲#% &电脑盲#% &京剧盲# 以及 && 星#% && 工程#% &炒 &# 等%! 则印证了 模仿求同的社会 心理$ 三% 问题与思考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 与文化共生% 共存$ 语言的社

浅谈汉语词汇变异中的特殊现象——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

浅谈汉语词汇变异中的特殊现象——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

浅谈汉语词汇变异中的特殊现象——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作者:尹胜,刘亚男,田明明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9期收稿日期:2013—05—10作者简介:尹胜(1991—),男,内蒙古集宁人。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刘亚男(1993—),女,吉林四平人。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田明明(1990—),男,山东滕州人。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尹胜,刘亚男,田明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摘要: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词形变异、词性变异和词义变异。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涵盖了词汇变异的一般情况。

影响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和心理语言因素。

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的研究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比较少见,这是汉语中介语理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汉语中介语系统的变异进行研究是有重要社会价值的。

对汉语中介语系统的变异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汉语中介语系统,而且也可以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减少学习汉语的阻碍。

关键词:中介语;词汇变异;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H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9—0139—02对外汉语词汇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汉语词汇研究的文献有很多,研究的范围足够广,但大都是立足于母语学习者的角度去进行研究的,很少有立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角度去进行研究。

有关汉语中介语词汇的研究为数不多,至于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汉语逐渐成为地区性或者国际性语言,因此,带来了汉语学习的热潮。

对于很多国家的学习者而言,汉语是一门很难学的语言。

就目前关于汉语中介语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要求,所以,进一步深化汉语中介语词汇部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言、文化变迁、世界文化联系如何相互作用?

语言、文化变迁、世界文化联系如何相互作用?

语言、文化变迁、世界文化联系如何相互作用?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概念,文化的变迁导致了语言的演变,而语言又反过来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文化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语言、文化变迁、世界文化联系如何相互作用。

一、语言对文化变迁的影响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会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一些传统的语言词汇渐渐被淘汰而被新的词汇所代替;又例如,随着国际间的交流增加,许多外来词汇也被引入到本国语言中。

语言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文化的变迁,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创新。

二、文化对语言演变的影响文化的变迁对语言的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相应的,它们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例如,某些语言中诠释“时间”的方式与某些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不同文化中的先进技术、文化艺术等元素也会被本土语言吸收,造就出新的语言表达形式。

因此,文化的变迁既促进了语言的丰富,也促使了语言的演变和革新。

三、世界文化联系对语言和文化的影响随着世界各地的交流和合作愈加频繁,世界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也变得日益活跃。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对语言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语热”、“韩流”、“日系”等外来文化元素的影响十分明显。

同时,英语、汉语等多种语言也成为全球通用的交流语言。

这些交流和融合也激发了语言和文化的创新、演变和革新。

总之,语言、文化变迁、世界文化联系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国际文化影响,还是微观层面的语言变迁和文化创新,都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开拓和进步。

我们应该珍惜多元文化,掌握多种语言,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包容,共同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

中介语变异的多种因素分析

中介语变异的多种因素分析

4.1影响中介语变异的几个主要因素
a.语境
b.语言功能

影响中介语 变异的因素
1.语言因素
c.语言迁移
d.场景 2.非语言因素
e.学习者个体特征(社会阶
层、性别、年龄、种族等)
f.学习者心理过程
(主要指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
g.谈话对象、话题和社 会规范
语言因素
a.语境 b.语言功能
c.语言迁移
中介语可变性
水平变化
垂直变化
学习者内部变化
学习者之间的变化
系统变化
非系统变化
2.2中介语可变性的分类
Ellis对中介语的可变性进行了如下分类
中介语的可变性
系统可变性
非系统可变性
个体变异 可变性
语境 可变性
语言运用 可变性
自由 可变性
定义

系统可变性:它是指是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 言变异形式, 可根据环 境等因素对其运用情况 进行预测的中介语变化。 Ellis将这种语境分为语 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 和心理语言环境(psycholinguistic context)。
b.语言功能

相关实验: 一个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是Schachter。 Schachter(1986)重新分析了Cazden等(1975)的研 究对象中一名叫Jorge的学习者使用否定句的情况。 Jorge的中介语中出现了四种否定形式,Cazden等 分析数据时并未考虑语言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对应关 系,因此认为Jorge对否定句的使用呈自由变化。但 Schachter从“语义一语用”功能的角度出发,对 Jorge的否定句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

文化因素对中介语可变性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中介语可变性的影响

Ke r s:nel g a e y tma cvrain utrl ikn atr ;lann tl nec l rlc mmu ia o y wo d itr u ;sse t ait ;c l a n igp t n er igsye;itrut a o n a g i o u t h e u n ct n i
S HAO h U.
( o i agae col Wla n e i Si c d eho g hnnnBac , hn 323 Ci ) F ̄g Lnug ho, l nU i rto c ne n cnl y oga r h Wua 402 , h a n S I I v sy f e a T o Z n n
1 中介语的系统可变性
同; 不同学习方法、 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人其习得
过程会有差 异 。系统可变性 与非系统 可变性 的区别 主 中介语的可变性 (aai y 是 第二语 言习得 中 vi l ) rbi t 要在于中介语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限于篇幅, 本 个重要而又颇具争议 的研究课题 。中介 语 的可变性 文只探讨前 者一 系统可变 性 。E i 1 中介语 的可 us 【对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横向可变性和纵向可变性 ; 系 变性进行 了如下分类 / 图 1 / : 统可变性和非系统可变性。横向可变性是指学习者每
t e n tr s o tda g a e h au e fi e n u g ,w ih ma e i e t e n t y e :s s ma c v r t n a d n n y t ma c v r t n n h c y b d n i d i wo tp s y t t ai i n o —s s i f e i ao e t ai i . i ao

探索语言演变中的社会因素与文化影响

探索语言演变中的社会因素与文化影响

探索语言演变中的社会因素与文化影响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演变不仅仅受到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因素和文化影响的塑造。

本文将探索语言演变中的社会因素与文化影响,并分析它们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首先,社会因素在语言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因素包括人口迁移、经济发展、政治变迁等。

人口迁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它会导致不同地区的人群相互交流,从而促进语言的交流和演变。

例如,在中国的历史中,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导致了不同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发展也会对语言演变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语言使用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从而推动语言的演变。

此外,政治变迁也会对语言产生影响。

政治统一或分裂会导致不同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语言的演变。

其次,文化影响也是语言演变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例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文和英文在语法结构、词汇选择等方面的差异。

文化还会影响语言的词汇和语义的演变。

随着文化的变迁,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语言的词汇和语义的演变。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新事物的命名和描述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反映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除了社会因素和文化影响,语言演变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科技进步、全球化等。

科技进步为语言的演变提供了新的媒介和工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这加速了语言的演变。

全球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深,语言也随之发生演变。

例如,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变种和口语。

总之,语言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和文化影响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文化对语言的社会变异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的社会变异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的社会变异的影响1、由精神文化整合而产生的文言和口语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把各种不同的活动的整合为统一的网络。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层面整合主要针对具体的物质活动和风俗制度,一般不会牵连到语言。

精神文化的整合由于缺乏具体的象征,结果把语言使用也纳入到了它整合的范畴中。

牵涉到精神活动的语言要接受文化整合,其他时候使用的语言不受影响,仍按语言的一般规律发展变化,两者逐渐产生了脱节。

前者在有文字的社会一般都有规范的文字记录;后者大多只有口语:因此,两者脱节在文明社会里大多表现为言文分离。

如:欧洲的古拉丁语当作罗马帝国的行政管理的语言使用的时候,书面语和口语保持着统一。

罗马帝国经济上和政治上解体之后,拉丁语的口语反映着各独立地区政治经济生活的不同和变化,逐渐变成了当代罗曼语族的各独立语言。

但是,原罗马帝国广大地区在精神上仍然共同遵奉着帝国时代整合而成的前提模式,这一模式以拉丁语的书面语为象征,作为原罗马帝国不同地区在宗教、哲学、文学及科学等精神活动中的共同用语。

这造成欧洲中世纪的言文分离。

古代阿拉伯语是《古兰经》所用的语言,《古兰经》是阿拉伯民族在七世纪经历了一次最强烈的精神整合之后确立下来的精神活动模式,它的最后写定直接导致了阿拉伯书面语跟口语的分离。

阿拉伯人认为世界上只有真主的存在才是唯一的存在,因此之后真主所用的语言才是唯一的阿拉伯语。

阿拉伯穆斯林诵读《古兰经》必须用它七世纪最后写定时-模-样的古典书面语,这种书面语的其他使用还包括正式演讲、诗歌、报纸社论和新闻广播以及学校授课等等而阿拉伯语的口语却依据不同国家有了不同发展,不同国家之间无法沟通。

汉民族用于整合精神活动的大一统模式大约产生于汉代。

汉武帝即位后,马上着手精神统一,最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董仲舒将诸子百家和儒家各派统统综合于孔子和《春秋公羊》的名义之下,以此为统治思想和精神活动的模式。

史记成书于“独尊儒术”还刚刚不久的时代,司马迁写书的材料有许多都是从广泛游历,结交朋友的实地调查得来的,写作的语言也仍然明白好懂为第一原则。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塑造了语言的形式、用法和含义。

以下是文化对语言的几个主要影响方面:
1. 词汇和表达方式:文化影响了语言中的词汇选择和表达方式。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生活方式,这些因素会反映在语言中。

例如,不同文化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和敬语用法,以及特定的词汇来描述其传统、风俗和文化特点。

2. 语法和句法结构:文化也对语言的语法和句法结构产生影响。

某些语言可能更倾向于使用被动语态,而其他语言则更偏向主动语态。

某些文化可能强调时间的精确度和顺序,因此语言中可能包含更多的时态和时间状语。

文化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也会在语法结构中反映出来。

3. 礼貌和语境:不同文化对礼貌和语境的看法也会在语言中体现。

例如,某些文化中对待长辈或陌生人的用语要求更为正式和尊敬,而其他文化则更加随和和亲密。

语言中的敬语用法、称谓和礼貌用语都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4. 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每个文化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这些方式可以是基于文化价值观、历史背景和习俗的独特表达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比喻、象征和成语来表达观点和情感。

5. 文化间的翻译和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和跨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转换不同文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使用和表达也需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以避免误解和冲突。

总之,文化与语言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塑造了语言的形式和使用方式。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浅论关于文化因素对中介语可变性的影响

浅论关于文化因素对中介语可变性的影响

浅论关于文化因素对中介语可变性的影响论文摘要:中介语的可变性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一个重要而又颇具争议的话题。

中介语具有可变性,这种可变性常表现为系统可变性和非系统可变性两种,其主要区别在于语言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

由文化因素而引起的中介语变异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解释和预测的。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思维模式不同,容易导致习得规则和顺序的不同。

研究中介语的系统可变性对语言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中介语;系统可变性;文化思维模式;学习风格;跨文化意识1中介语的系统可变性中介语的可变性(variability)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个重要而又颇具争议的研究课题。

中介语的可变性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横向可变性和纵向可变性;系统可变性和非系统可变性。

横向可变性是指学习者每一特定阶段的中介语体系并非是稳定不变的,学习者的语言运用(performance)与语言能力(competence)并非完全对等,学习者在其语言知识不变的前提下,在实际交际中会产生不同的表达。

例如,对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末尾加“S”这一语法规则,中国学生一般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就已经掌握,且在书面语或演讲中能够正确使用和表达,但在平时用英语交谈时,却有可能忘记加“S”;纵向可变性是指尽管学习者能够遵循基本一致的语言习得过程,但每一位学习者的具体习得过程仍存在差异,例如:成人和儿童的习得顺序不同;不同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人其习得过程会有差异。

系统可变性与非系统可变性的区别主要在于中介语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

限于篇幅,本文只探讨前者一系统可变性。

Euis对中介语的可变性进行了如下分类//图1:在这里,Ellis将系统可变性分为语境可变性和个体差异可变性两种。

其中,语境可变性是指学习者由于不同的任务、环境而产生不同形式的中介语变异,这种语境包括语言语境(1inguisticontext)和情景语境(situationalcontext)…。

浅谈语境特征对中介语变化的影响

浅谈语境特征对中介语变化的影响

浅谈语境特征对中介语变化的影响作者:白晶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7期摘要:中介语是用来描述介于二语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非连续性的语言体系。

语境特征对中介语的成因及变化有巨大的影响。

从中介语和语境特征的介绍出发,通过对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对中介语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的深入探讨,提出外语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中介语;语境特征;二语习得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21-02一、中介语理论与语境特征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被称为族际语、过渡语言、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从结构上看,这种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学习者要学习的目的语,而是介于两种语言之间的语言,因此被命名为中介语。

Selinker是最早使用中介语这一术语的学者。

他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来研究中介语,并认为中介语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所经历的认知过程的产物。

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特点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灵活性、能动性和系统性。

灵活性指的是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固定的,都可进行改变和完善。

中介语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能动性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在获得新的语言规则之后,总会主动地修改自己已建立的中介语体系,逐渐使中介语系统向目的语靠近。

系统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虽然会出现错误,但所犯的错误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中介语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语言系统的本质,从而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和外语学习过程的规律,为外语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安排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要对中介语的成因及变化进行研究,首先就要探讨中介语是在何种条件下产生并发展的,学习者习得的语言是在何种条件当中发生改变的,这就离不开对语境的研究。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相关研究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相关研究
式 ,学习风格)★ ? 第五章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对教学的启示(四点)★
第一章 中介语的可变性
? 1.1中介语的定义 ?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其有限的
目的语知识基础上 , 在第二语言习得 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 目的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 。第二语 言习得者的语言应当被看作是一个内 在的语言系统 , 这个语言系统在结构 上处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中间状 态, 是一种自然语言 , 有系统性(中介语 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具有内部系统性 , 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发展也是 规则有序的 )和可变性
第二章 中介语可变性的分类
2.1系统可变性
系统可变性是指人们可以解释和预 知的可变性 , 是有规律可循的。 Ellis认 为系统变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 言变异形式 ,可根据环境等因素对其运 用情况进行预测的中介语变化。
例如, 研究者们发现学习者会使用 N o+ Verb 和don 't+ Verb 两种方式来 。 表达否定形式 , 如,Mariana no coming today和Don ' t sit in that one chair 。 他们发现, ?? No+ V erb 往往被学习 者用以进行否定的叙述 ; 而don 't+Verb 则用以进行否定的要求
4.2 学习风格
?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来 的一种整体性的、持久的 ,并具有个性 化的认知方式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 Keefe( 1979) 将学习风格描述成学习 者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方式 , 以及对 学习环境做出的反应和与学习环境相 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倾向性的 方式, 这种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2学习风格 4.2.1学习风格的分类

论语言学习环境对中介文化风格形成的影响

论语言学习环境对中介文化风格形成的影响

论语言学习环境对中介文化风格形成的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非英语专业组、英语专业组和留美学生组的汉语请求表现,验证了二语对一语的影响。

通过对比英语专业组的汉英请求表现和留美学生组的汉英请求表现,验证了中介文化风格假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

本研究调查结果同时显示留美学生组的中介文化风格特征比英语专业组更为显著。

导致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是被试所处的语言学习环境不同。

总之,目的语环境有助于中介文化风格的形成。

标签:语言迁移语用反向迁移请求言语行为中介文化风格一、引言自从Blum-Kulka(1991)提出“中介文化风格假说”来解释双语者两种语言间双向互动的中介文化样式的发展以来,国外一些学者陆续对移民人群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假说在目的语环境中成立。

Kecskes&Papp(2000)通过分析匈牙利英语、法语、俄语等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写作表现,发现经过沉浸式和特殊式外语教学,他们的外语学习对自身的母语写作能力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因而这一假说也在强化的外语接触学习环境中得到了支持Cenoz(2003)。

通过针对西班牙英语学习者的西班牙语请求表现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在母语环境中同样存在中介文化风格。

在国内,范燕妮&李柏令(2011)、范燕妮(2011)通过对比英语流利组与英语不流利组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请求表现,证实了英语对汉语的语用反向迁移,并验证了中介文化风格假说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同时他们还指出了,由于语言背景、文化距离等因素,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中介文化风格并不显著,仍处于形成过程中。

现有研究已初步证明,无论是在目的语环境还是在母语环境(即外语学习环境)中,都有可能产生中介文化风格,但目前尚无针对不同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否影响中介文化风格特征显著性的对比研究。

本文在范燕妮&李柏令(2011)、范燕妮(2011)的研究基础上,将留美中国学生增加为研究对象,考察语言学习环境因素是否会影响英语学习者的中介文化风格的显著性。

中介语可变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介语可变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介语可变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多语言环境的普及,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中介语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时形成的一种临时语言体系,它既受母语的影响,也受目标语的影响,包含了学习过程中的误解、错误以及对目标语的逐步掌握等方面内容,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和教育都有重要的影响。

中介语可变性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经常通过非生产性错误、漏洞和暂时性的翻译,将目标语和母语联系起来,产生一种可变的语言表达。

因此,中介语可变性是中介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探究中介语可变性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可以指导教师进行语言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水平。

同时,深入研究中介语可变性现象,更有助于认识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并为第二语言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中介语可变性现象及其产生原因,以对中介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具体来说,本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探究中介语可变性现象:通过收集和分析语料库,探讨中介语可变性的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归纳中介语可变性的共性特征,以及不同母语学习者在中介语可变性方面的表现差异。

2.研究中介语可变性的产生原因:从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等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中介语可变性产生的原因,比较不同学习者对中介语可变性的反应,对中介语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知识构建提供新的认识。

三、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方法包括:1.语料库分析:设计语料库收集系统,收集一定数量的母语为中文的中介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产生的中介语可变性样本,分析中介语可变性的表现形式和分布。

2.统计分析:通过SPSS等数据工具分析语料库中的数据,并与其他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介语可变性现象的特点,探究产生中介语可变性的条件和原因。

3.调查问卷:制定问卷,对母语为中文的高中学生和大学英语学习者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学习者对中介语可变性的认识和反应,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中介语的可变性和影响它的文化因素

中介语的可变性和影响它的文化因素

中介语的可变性和影响它的文化因素
廖彦婷;周雄
【期刊名称】《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0(015)002
【摘要】中介语是用来描述介于二语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非连续性的语言体系.本文探讨文化对于中介语的影响,即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中介语可变性的影响.了解文化对于中介语的影响对于语言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92-94)
【作者】廖彦婷;周雄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F426.61
【相关文献】
1.文化因素对中介语可变性的影响 [J], 邵黎黎
2.影响中介语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探析——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J], 龚茂莉;铁金丹
3.中介语的系统可变性及其文化因素 [J], 宋潇潇;唐德根
4.文化因素与中介语的可变性 [J], 周立
5.影响中介语作文的文化因素 [J], 高广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文化因素对中介语可变性的影响(作者 :___________单位 : ___________ 邮编 : ___________ )论文摘要:中介语的可变性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一个重要而又颇具争议的话题。

中介语具有可变性,这种可变性常表现为系统可变性和非系统可变性两种,其主要区别在于语言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

由文化因素而引起的中介语变异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解释和预测的。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思维模式不同,容易导致习得规则和顺序的不同。

研究中介语的系统可变性对语言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中介语;系统可变性;文化思维模式;学习风格;跨文化意识1中介语的系统可变性中介语的可变性 (variability)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个重要而又颇具争议的研究课题。

中介语的可变性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横向可变性和纵向可变性;系统可变性和非系统可变性。

横向可变性是指学习者每一特定阶段的中介语体系并非是稳定不变的,学习者的语言运用 (performance) 与语言能力 (competence) 并非完全对等,学习者在其语言知识不变的前提下,在实际交际中会产生不同的表达。

例如,对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末尾加“S”这一语法规则,中国学生一般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就已经掌握,且在书面语或演讲中能够正确使用和表达,但在平时用英语交谈时,却有可能忘记加“S”;纵向可变性是指尽管学习者能够遵循基本一致的语言习得过程,但每一位学习者的具体习得过程仍存在差异,例如:成人和儿童的习得顺序不同;不同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人其习得过程会有差异。

系统可变性与非系统可变性的区别主要在于中介语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

限于篇幅,本文只探讨前者一系统可变性。

Euis 对中介语的可变性进行了如下分类//图 1:在这里, Ellis将系统可变性分为语境可变性和个体差异可变性两种。

其中,语境可变性是指学习者由于不同的任务、环境而产生不同形式的中介语变异,这种语境包括语言语境(1inguisticontext)和情景语境 (situationalcontext)。

例如,上图中当主语是名词时,说话者往往会忽略“be”动词,而当主语是代词时,这种情况就少得多了。

再如:(1)Mr.SmithlivesinGloucester.(2)Mr .SmithwholiveinGloucestermarriedmysister.这两个句子说明,学习者往往在简单句中比较注意在第三人称单数后面加“ S”这一规则,但在复合句中却容易被忽略。

至于情景可变性,则主要取决于说话者的社会背景、所处的场合以及对话者。

社会语言学家Labor 在其著名的美国英语中“R”音过度使用的调查中指出,说话者因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及说话场合的不同,在“R”音使用上存在眷明显的变异。

这一研究显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中介语语体可以按一个单一的尺度进行分类排列,该尺度由对言语的关注程度来衡量”。

Tarone 则在 Labov 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能力连续体范式” (capabilityconitnuumparadigm) 概念,他进一步说明了中介语变异的系统性//图 2。

这个连续统一体的两端是形式迥异的语体,一端是随意体形式,另一端则是小心翼翼地用语法规则来规范的标准体形式,其间是逐渐过渡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语体形式。

个体差异的可变性则是指学习者由于个人因素差异,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习得顺序和习得规则以及中介语变体。

与此同时,社会语言学中的“变异学派”已搜集了大量的语言素材并进行了大量的定量分析,说明不同年龄、社会阶层、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的人们使用语言时会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是有规律的。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变异同样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而呈现规律性。

例如,Asher 和 Garcia 的研究发现,发音能力与年龄 ( 到达目的语国家时的年龄) 成反比,年龄小的习得者其发音趋近于本族语者,年龄越大差异越大。

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知识与他们的语言结构知识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如同年龄、学习动机等因素一样是影响中介语形成和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变异也是系统的有规律可循的引。

2文化因素与系统可变性对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

人类学家 EdwardTay-l0 于 1871 年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关于文化的定义是权威性很高、影响很大的之一,他认为“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本文取广义的文化观。

广义的文化观主张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文化,它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

第二层次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

第三层次是心理层次,包括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人类认知的外显形式,人类所有的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征;文化又影响和规约着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这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均有体现,它们又分别以语义文化、语构文化和语用文化相对应。

文化不仅影响一门自然语言的发展,同时母语文化也会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从而形成母语文化的迁移。

王初明教授提出的“补缺假设”说明:语言形式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正确流利使用的前提,由于学习环境缺少与外语表达方式相匹配的真实语境,在外语理解、习得和使用的过程中,母语语境知识介人补缺,从而激活与母语语境知识相配套的母语表达式。

这里所谓的语境既包括上下文、话题这种语言语境,也包括社会文化语境,母语文化迁移由此发生,而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则由于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的中介语的变化和发展虽然是相互有别的,但却是系统的有规律的。

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从一定程度上来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习得顺序和过程,以及中介语的变化和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一定程度”是因为文化较之年龄、动机、天赋、学习策略等其他个体因素而言的,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相对较小。

另外,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文化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他所处的文化或是他本人的文化观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因此,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相对的,并非“文化决定论” 。

下面仅从文化思维模式和学习风格两个方面人手,对文化对中介语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予以分析。

2.1 文化思维模式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内面便是思维模式,要获得某种语言的“神韵”,关键在于对其思维模式的认知。

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自然、人与社会相统一,中国人把世界看成一个生生不息、不断运动发展着的有机整体,人的生活习性和生产活动要顺应自然,进而推动人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要效法自然。

儒、道两家皆主张这种人与自然相通、和谐的世界观。

而西方的传统思维方式则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对立与分裂,认为“人是一个小世界” ,人与外物不是一个整体世界,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是与大世界同存的另一个世界。

西方世界因为物质与精神相分离而推崇精神,使理性世界从感性世界中独立出来,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中注重对立、对抗,人作为社会主体始终不可能消融到世界客体中去。

总之,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直觉具象思维和理性逻辑思维;二是整体思维和分散性思维;三是辩证思维和形式逻辑;四是以主客体相统一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和以主客体相分离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五是曲线型思维和直线型思维。

具体到语言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1.1 语言结构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以一种隐藏的内在的句法、逻辑关系相互衔接,以神统形,其语义和语用因素大于语法因素,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例如,清代王士祯的著名诗句:“一蓑一笠一孤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了了数字一幅秋江独钓图跃然纸上,全诗除最后一句有一个动词外,前三句均为名词排列。

而英语则是形合语言,不论句式还是篇章都有形态标志,结构清楚,脉络分明。

例如:“( 如果 ) 天下雨,我就不去”,在标准英语中应译为“ Ifitrains ,1willstayathome ”,其中“ if ”是不可或缺的。

2.1.2空间知觉和空间概念空间知觉(spaceperception) 是动物 ( 包括人 ) 意识到自身与周围事物的相对位置的过程。

主要涉及空间定向知觉以及对事物特性的感知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觉¨¨。

空间知觉的一部分,如对物体形状、大小的感知,是人生来就有的,而它的选择性、恒常性则显然受到人的知识与经验的影响,所以,是他后天性的。

空间概念是生物与外界的关系除肉体界限以外的另一个“有机体的领域”(organism ’sterritory),其具有的“领地性”要求自己有一领地范围并对这一范围加以维护的行为(EdwardHall ,1959) ¨¨。

人的空间观念也是后天习得的。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人口状况使得人们的空间知觉和空间概念差异很大。

中国人口密集,个人所占空间相对狭小。

而对于那些人口密集度远远低于中国的国家而言,他们对“个人空间”的要求就相对较高,加之多半有崇尚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的传统,在交际中非常重视对私人空间的维护,这从公共场所中的“一米线”中可见一斑。

身体经验 ( 体验 )(bodilyexperi-enc~) 影响思维模式,这种空间知觉投射到心理层面就表现为心理距离,这就是身心相互印证,“身在心中”(thebodyinthemind) 的概念投射¨¨。

西方文化中把诸如年龄、婚姻状况以及个人收入视为隐私就是空间距离的心理反映。

人们在交际时也注意相互维护和尊重,而汉语在这方面的限制就要宽泛得多。

2.1.3 交际风格 Hall 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 (higll —contextcul-tures) 和“低语境文化”(1ow-contextcultures)两种,并习惯于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际行为。

东方文化属高语境文化,在交际中语境传递了很大的信息量,因而显得含蓄变通。

例如,汉语中谦词、敬词、通假字的应用以及词性的多变性等。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低语境文化,信息传递溢于言表,直截了当,这在他们的谈判风格、合同文书中表现得相当明显。

上述三点差异,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会表现为对表达能力的影响、阅读能力的影响以及交际能力的影响上,从而影响中介语的变异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