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合集下载

高危药外渗应急预案

高危药外渗应急预案

一、预案概述为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应对高危药物外渗的能力,降低外渗事件对患者造成的伤害,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使用高危药物的患者,包括化疗药物、抗生素、抗凝药物等。

二、预案目标1. 减少高危药物外渗事件的发生率;2. 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危药物外渗事件;3.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患者痛苦;4. 提高医护人员应对高危药物外渗的技能。

三、应急预案1. 预防措施(1)医护人员在用药前应充分了解高危药物的特性,包括药理作用、毒副作用、外渗风险等。

(2)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尽量避免使用高危药物注射部位。

(3)合理配置药物,确保药物浓度适宜,减少药物外渗风险。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5)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2. 发现外渗(1)医护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注射部位,发现疑似外渗症状时,立即停止输液。

(2)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肿胀等不适感,观察注射部位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

(3)对肥胖患者,可用手适度按压注射部位,观察是否有凹陷或张力无弹性。

3. 处理外渗(1)立即停止高危药物输注,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2)遵医嘱给予局部封闭治疗,如冷敷、热敷、局部封闭等。

(3)遵医嘱给予抗过敏、抗炎、止痛等治疗。

(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外渗范围扩大、症状加重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预防复发(1)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2)定期检查患者注射部位,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调整治疗方案,降低高危药物外渗风险。

四、应急预案实施与培训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高危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能力。

2.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

3. 对外渗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查找原因,完善应急预案。

五、应急预案的监督与评价1. 医院成立应急预案监督小组,负责监督预案的执行情况。

2. 定期对预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案。

3. 对违反预案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医院应急预案汇编-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医院应急预案汇编-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医院应急预案汇编-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
应急预案及流程
标题:医院应急预案汇编-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引言概述:
医院是一个人们生病就医的重要场所,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有时会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情况,这种情况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医院应急预案中应包括对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以确保患者安全。

一、发现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迹象
1.1 观察患者的静脉输液部位
1.2 注意患者的不适症状
1.3 询问患者是否感觉异常或疼痛
二、立即停止静脉输液
2.1 通知护士或医生停止输液
2.2 将输液管处置妥当
2.3 告知患者停止输液的原因及后续处理
三、处理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部位
3.1 用干净的消毒纱布覆盖外渗部位
3.2 避免用手触摸外渗液
3.3 将外渗部位固定好,避免继续扩散
四、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4.1 报告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情况
4.2 提供患者的相关信息和输液记录
4.3 配合医生进行后续处理和治疗
五、记录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情况
5.1 记录患者的症状和处理过程
5.2 记录医生的处理意见和治疗方案
5.3 定期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
医院应急预案中应包括对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医护人员应熟悉这一流程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因静脉药物外渗而造成的不良影响。

高危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程序

高危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程序

高危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程序
高渗性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1、应立即停止高渗性药物的输注,护士应及时了解药物的名称、剂量、输注方法,及时评估患者药物外渗的部位、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

药物外渗轻度者,给予喜疗妥外用或1mg/ml的酚妥拉明溶液局部湿敷,并报告主治医师及护士长。

2、药物外渗严重,局部皮肤出现紫黑是应立即给予局部封闭。

护士长或值班医师指导护士即用酚妥拉明给患者做皮下封闭或用水胶体敷料外用。

抬高患肢,减轻因药物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

3、因药物外渗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师及时给与清创、换药处理。

密切观察局部情况并做好记录。

4、护理人员应准确评估外渗药物的损失量,如损失量超过原药量的10%,在重新输注时应遵医嘱补足损失量。

5、外渗部位未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或周围及远心端再行注射。

外敷时注意保持患者衣物、床单的清洁、干燥。

6、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一、概述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从其容器中逸出或漏出,进入外部环境的情况。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药物的浪费、污染和患者用药失效等问题,因此,建立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应对和处理药物外渗事件。

二、应急预案
1. 应急预案目标
(1)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降低风险;
(2)快速、有效地应对和处理药物外渗事件;
(3)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浪费和污染;
(4)规范化地记录和报告事件,以便后续分析和改进。

2. 应急预案内容
(1)明确责任:确定相关人员的责任和职责,包括药剂科、护理部、质控部门等;
(2)事件报告:建立药物外渗事件的报告机制,要求相关责任人员及时上报事件;
(3)现场处置:制定统一的现场处置方案,包括与患者的沟通、对患者的观察、有关检查与救治的方案等;
(4)药品回收:建立药物回收的程序,确保被外渗药物的安全处理和处置;
(5)安全通报:对药物外渗事件进行内部通报,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三、应急程序
1. 药物外渗的初步判断
(1)检查药物包装:观察药物包装是否破损、漏液等现象;
(2)检查药物标签及有效期:核对药物标签是否清晰可辨,有效期是否过期;。

应急预案药物外渗

应急预案药物外渗

一、目的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减少药物外渗事件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药物外渗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疗机构内因输液、注射等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药物外渗事件。

三、事件分类1. 轻度外渗:局部皮肤出现轻微红肿、疼痛,不影响正常活动。

2. 中度外渗:局部皮肤出现明显红肿、疼痛,活动受限。

3. 重度外渗: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坏死、溃疡等严重并发症。

四、应急预案1. 发现药物外渗(1)立即停止药物注入,拔除针头。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了解外渗药物种类、名称、性质。

2. 初步处理(1)轻度外渗: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进行局部冲洗,保持清洁。

(2)中度外渗:局部用冰袋冷敷,每次30分钟,每天3-4次。

(3)重度外渗:按以下程序处理:a. 局部清洗: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进行局部清洗,清除坏死组织。

b. 抗感染: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c. 湿敷:用无菌纱布或无菌棉球蘸取0.5%碘伏溶液,湿敷于外渗部位,每天3-4次。

d. 营养支持:根据医嘱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3. 密切观察(1)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变化,如红肿、疼痛、水疱、坏死等。

(2)观察患者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恶心等。

(3)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4. 记录与报告(1)详细记录患者外渗情况、处理措施及效果。

(2)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药物外渗事件。

五、预防措施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对药物外渗的认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输液、注射等治疗过程安全。

3. 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4. 严格执行药物配伍禁忌,避免发生药物外渗。

5.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药物外渗。

六、总结本预案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药物外渗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各级医护人员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本预案,确保医疗机构内药物外渗事件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得防范及应急预案一、药液渗漏得防护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得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得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得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得破坏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得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得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得就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得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与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得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得危害与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得皮肤,怀疑外渗得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得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得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得护理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与吸收。

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

(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化疗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一。

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化疗药的输注,报告主管医生与科护士长
2.护士应及时了解渗出药物的性质,评估外渗的部位面积、药物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
3.准确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若损失量超过原药量的10%,应遵医嘱重新输入损失量
4.外渗时立即在护士长指导下用0.5%的利多卡因及地塞米松做皮下封闭
5.轻度外渗者,第一天皮下封闭2次,间隔时长为6—8小时为宜,以后酌情处理,同时做好护理记录
6.各班交接、观察外渗处的情况,并做好护理记录
7.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超过外渗部位皮肤2—3CM,时间应保持24小时以上8.患儿疼痛,可遵医嘱给予冷敷。

但禁止给患儿行热敷
9.外渗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请外科会诊,给予清创、换药处理
10.抬高外渗肿胀的肢体
11.外渗部位未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周围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

12.护士在整个化疗药处渗处理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二。

应急程序:
立即停止应用化疗药物→了解化疗药物的性质→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皮下封闭→记录过程→严密观察患者皮肤→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禁用热敷→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抬高患肢→做好心理护理。

医院应急预案汇编-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医院应急预案汇编-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医院应急预案汇编-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引言概述在医院日常工作中,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是一种常见但危(wei)险的情况。

及时有效的应急预案和流程可以匡助医护人员迅速处理,减少患者的损失和风险。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针对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一、预案制定1.1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各个医护人员在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时的责任分工,包括护士、医生、药师等。

1.2建立紧急联系方式:建立医院内部的紧急联系方式,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1.3定期演练和培训: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处理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

二、应急流程2.1即将住手输液:一旦发现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即将住手输液,避免继续给药。

2.2拔除针头并压迫止血:将外渗的针头拔除,用干净纱布或者棉球进行压迫止血,避免出血过多。

2.3观察患者症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以便进一步处理。

三、处理措施3.1冷敷局部:对外渗部位进行冷敷,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

3.2局部处理:对外渗部位进行局部处理,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3.3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进一步处理措施。

四、医疗干预4.1就医治疗:将患者送往急诊科或者相应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

4.2补液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补液疗法,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4.3协助医生处理:协助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干预。

五、事后处理5.1记录和报告:对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报告医务部门。

5.2患者安抚:安抚患者的情绪,告知患者家属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匡助。

5.3总结经验:对本次事件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结语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医院应急预案汇编-患者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对于医护人员处理患者意外情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药物外渗渗出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渗出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渗出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一、应急预案
1、用药过程中时应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渗出时应立即停止,尽可能回抽皮下药液。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按照渗出的级别和严重性制定治疗方案,遵医嘱执行。

4、对于少量非刺激性药液渗出,应进行持续性的观察与评估,渗出部位可采用湿热敷,不必用药。

渗出量较多,症状严重者应遵医嘱局部用药或50%硫酸镁湿热敷、喜辽妥外用、局部冰敷制动。

5、发疱剂及刺激性药物外渗后,该肢体的远端不能再留置导管。

6、持续性观察与评估外渗部位,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和肢端血运情况等,并做好记录。

7、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流程
发现药物外渗/渗出一立即停止药物输注一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一执行治疗方案一持续观察一做好记录一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编写《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2009版。

突发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突发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概述药物外渗是指在药物注射或输注过程中,药物未按预期进入血管内,而是渗漏到周围组织。

这种情况下,药物可能对周围组织造成刺激、损伤甚至坏死。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务人员应对药物外渗的能力,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组织架构1. 应急指挥部:由医院院长担任总指挥,分管副院长担任副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应急小组:由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急诊科等部门人员组成,负责具体实施应急预案。

三、应急预案流程1. 发现药物外渗- 立即停止药物注入。

- 由护士或医生对针眼处进行挤压,尽量将外渗药物挤出。

- 评估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

2. 紧急处理- 将患者转移至安静、舒适的环境。

- 抬高患肢,制动。

- 通知医生和护士长。

- 汇报医院应急指挥部。

3. 医生评估- 评估外渗药物的性质、局部反应等。

- 评估患者病情,决定治疗方案。

4. 治疗方案- 局部用硫酸镁湿敷或中药外敷。

- 如有破溃、感染,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 严密观察患者皮肤、局部反应等。

- 做好心理护理。

5. 记录与报告- 详细记录药物外渗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处理过程等。

- 向医院应急指挥部报告。

6. 总结与改进- 对药物外渗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应对药物外渗的能力。

四、预防措施1. 规范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静脉穿刺成功。

2. 合理选择血管:选择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

3. 加强沟通:与患者沟通,告知药物外渗的风险,取得患者配合。

4. 提高警惕:医务人员应具备识别药物外渗的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

5.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患者皮肤,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五、应急物资1. 硫酸镁湿敷包2. 中药外敷包3. 无菌敷料4. 针头5. 按压敷料6. 消毒液六、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药物外渗的能力。

通过以上应急预案,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外渗的应对能力,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医疗风险。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引言药物外渗是指药物从容器中渗漏出来,导致药物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药物外渗可能由于容器的破损、设计不当、贮存条件不恰当等因素引起。

为了降低药物外渗对患者用药和医疗环境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程序至关重要。

一、应急预案1. 建立应急响应团队首先,医疗机构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应急响应团队,以便能够快速响应药物外渗事件。

应急响应团队由医院药剂师、临床药师、质量控制专家等组成。

他们应该接受过相关培训,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危害和处理方法。

2. 规定应急预案流程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流程是解决药物外渗事件的关键。

首先,团队成员应当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赶到现场,实施紧急措施。

这一过程包括阻止药物外渗进一步扩散,收集药物外渗的信息,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环境的卫生。

3. 与相关部门合作药物外渗事件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应急响应团队应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应对事件。

这些部门包括医院管理部门、药监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

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关系,以便快速解决问题。

4. 不断改进预案应急预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改进。

药物外渗事件的处理经验和教训应该及时总结和反馈给团队成员,以便在下次事件中更好地应对。

二、具体操作程序1. 接到报告后立即赶到现场一旦接到药物外渗的报告,应急响应团队的成员应立即赶到现场,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他们应该配备必要的工具和装备,以确保工作的安全和高效。

2. 阻止药物外渗进一步扩散在赶到现场后,团队成员应立即采取措施,阻止药物外渗进一步扩散。

这包括关闭泄漏药物的容器,搬离受污染的物品,或者用吸收剂或防护屏障将药物外渗固定在一定范围内。

3. 收集药物外渗的信息团队成员应该收集药物外渗的详细信息,包括药物名称、规格、数量等。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同时,应该对外渗药物进行标识和记录,以便后续处理和处置。

4. 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环境的卫生在处理药物外渗事件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环境的卫生。

药业外渗的应急预案

药业外渗的应急预案

一、引言药物外渗是指在药物注射过程中,药物误注入皮下组织而非血管内,导致局部组织受损的一种现象。

为保障患者安全,减少医疗风险,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的目标1. 确保患者安全,减轻患者痛苦。

2. 及时、有效地处理药物外渗事件,防止病情恶化。

3. 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外渗的识别、预防和处理能力。

三、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药物注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药物外渗事件。

四、应急预案的组织与职责1. 成立药物外渗应急处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护士、医生、药剂师等。

2. 应急处理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预案的执行。

3. 医护人员应熟悉本预案内容,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

五、应急预案的流程1. 发现药物外渗-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注射。

- 护理人员应立即向值班医生和护士长报告,并迅速采取以下措施:a. 保持患者安静,抬高患肢。

b. 对局部进行冷敷,以减少药物扩散。

c. 评估外渗药物的名称、性质和剂量。

2. 评估外渗情况- 根据外渗药物的名称、性质和剂量,评估外渗程度。

-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外渗,可采用局部冷敷、抬高患肢、局部封闭治疗等措施。

- 对于重度外渗,应遵医嘱给予抗过敏、抗炎、止痛等治疗。

- 如有坏死组织,应进行清创处理。

4. 观察与记录-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局部症状、全身反应等。

- 及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措施。

5. 心理疏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等情绪。

六、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能力。

2.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七、应急预案的监督与评估1. 应急处理小组定期对预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2. 根据监督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预案。

八、结语药物外渗应急预案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和程序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和程序

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确保生命体征逐渐平 稳。
05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控制
加强培训
针对药物外渗相关 知识和技能进行培 训,提高医务人员 的专业水平。
对新员工要进行全 面系统的培训,确 保掌握相关知识和 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药物 外渗的危害、常见 原因、预防措施、 应急处理方法等。
建立严格的制度和流程
建立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和程序 ,明确责任和流程。
避免在静脉窦、静脉瓣等特殊部位进行穿刺。
合理使用药物
了解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根据 药物说明书正确使用。
对于高渗性、刺激性药物,应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血管。
使用药物前,检查药物的质量 和有效期,避免使用不合格或 过期药物。
03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立即停止输液
输液器针头立即拔出,避免外渗药物继续进入组织。 避免在原部位重新穿刺。
注射时,使用无菌 棉球或棉签,避免 使用非无菌物品。
提高穿刺技术
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确保一 次性穿刺成功率高。
提高穿刺速度和准确性,减少 血管损伤。
熟悉血管位置和分布,选择合 适的血管进行穿刺。
选择合适的血管
注射前,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 对于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可采用热敷、按摩等方法改善血管条件。
面罩吸氧
发现药物外渗引起患者呼吸困难时,立即停 止输液。
给予患者面罩吸氧,以改善呼吸困难症状。
紧急气管插管
密切观察
在必要时行紧急气管插管,以保持患者呼吸 道通畅。
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确保呼吸平稳、血压 稳定。
休克的抢救
立即平卧
患者发生休克时,立即取平卧位。
心肺复苏
在必要时行心肺复苏,以维持患者循环功 能。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和程序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和程序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和程序—、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1.药物因素精心整理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

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

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精心整理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

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

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精心整理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9.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

立即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精心整理浓度。

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

冰袋冷敷1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

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十生理盐水2m卜5m1。

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精心整理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3.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精心整理24h后热敷,但对长春新碱和血管收缩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精心整理理疗仙人掌外敷治疗(适用于高渗性药物)精心整理方法:取新鲜仙人掌每次约100克,去刺,洗净捣烂,用干净纱布外包覆盖于患处,每天1~2次。

患者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患者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患者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一、目的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的问题,降低局部组织损伤,确保患者安全,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医院所有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药物外渗的情况。

三、应急预案1. 发现药物外渗(1)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

(2)观察患者症状,询问患者感受。

(3)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物种类及浓度等信息。

2. 报告和沟通(1)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2)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情况,取得其配合。

(3)如需其他科室协助,及时通知相关科室。

3. 处理措施(1)根据药物外渗的种类、性质、刺激强度,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

(2)给予局部湿热敷、冰敷、局部封闭等处理。

(3)对化疗药物、高渗性药物、强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等特殊药物外渗,按照专用处理流程进行。

(4)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变化,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4. 记录和归档(1)详细记录药物外渗经过、处理措施及效果。

(2)将相关资料归档,以备查阅。

四、处理流程1. 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

2. 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物种类及浓度等信息。

3. 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如需其他科室协助,及时通知相关科室。

4. 根据药物外渗的种类、性质、刺激强度,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

5. 给予局部湿热敷、冰敷、局部封闭等处理。

6. 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变化,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7. 详细记录药物外渗经过、处理措施及效果。

8. 将相关资料归档,以备查阅。

五、注意事项1.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输液情况,预防药物外渗的发生。

2. 提高护士穿刺技术,减少药物外渗的风险。

3.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观察和护理能力。

4. 定期培训护士,提高其对药物外渗的处理能力。

5.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确保处理流程的顺利进行。

六、总结患者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及时、有效地处理对减轻患者痛苦、防止局部组织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加强护士培训和患者教育,可以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一、背景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由于输液管理疏忽或技术失误,导致化疗药物渗漏到周围组织,而非正常血管通路。

化疗药物外渗会导致局部皮肤损伤、疼痛、炎症反应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组织坏死、感染等并发症。

为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成立化疗药物外渗应急处理小组,负责预案的组织实施、协调和监督。

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主管医生、护士、药剂师等。

三、应急预案及程序1. 发现化疗药物外渗(1)护士在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注,并立即报告主管医生及护士长。

(2)护士应立即将患者移至安静、舒适的床位,保持患者舒适体位。

2. 评估外渗情况(1)护士应迅速评估外渗药物的名称、剂量、输注方法等,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过敏史等。

(2)护士应观察患者外渗部位的颜色、温度、疼痛程度等,准确评估外渗药物渗出量。

3. 处理措施(1)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输注,并更换输液针头。

(2)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和患者情况,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如局部封闭、冷敷、湿敷等。

(3)对于局部疼痛明显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4)密切观察患者外渗部位的变化,如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等,做好护理记录。

4. 护理措施(1)加强患者教育,告知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2)提高护士的输液技术,确保穿刺成功,避免药物外渗。

(3)合理选择输液部位,避开关节、血管等部位。

(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外渗。

四、预防措施1.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护士对化疗药物外渗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输液过程安全。

3. 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避开关节、血管等部位。

4. 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外渗。

5. 建立化疗药物外渗报告制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五、总结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化疗药物外渗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各级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本预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药液外渗的应急预案

药液外渗的应急预案

药液外渗的应急预案药液外渗是指在药物注射过程中,药液从血管内渗漏至周围组织中的现象。

这种情况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风险,并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确保医疗操作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利益,在发生药液外渗时,医护人员必须立即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

本文将探讨药液外渗的应急预案,以确保医疗团队的高效应对。

一、明确预案目标和原则应急预案的目标是尽快发现、防止和管理药液外渗事件,以减少患者健康风险。

预案的原则包括:1. 快速反应:医护人员应迅速察觉药液外渗现象,并立即采取行动。

2. 稳定止血:止血是最紧急的措施之一。

当发生药液外渗时,医护人员应尽快停止药液流动,以减少药物进一步渗漏的危险。

3. 护理受损组织:如果已经发生了药液外渗,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处理受损组织,减少患者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

4. 评估和记录:应急预案需包括对患者状态的全面评估和详细记录,为后续医疗提供参考。

二、应急响应措施1. 停止注射:一旦发现药液外渗,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将针头从患者体内抽出。

这样可以防止进一步药液流入组织。

2. 压迫点位:对于药液外渗的部位,医护人员应立即施加压迫,并保持至少5分钟。

这有助于减少出血和进一步渗漏。

3. 吸出渗漏药液:使用注射器,医护人员可以轻轻吸出已渗漏的药液。

避免猛力抽吸,以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更大伤害。

4. 冷敷:通过冷敷可以缓解疼痛和减少肿胀。

将冰袋或冷敷贴敷于受损组织上,每次持续15-20分钟。

5. 护理受损组织:随后,对于受损组织的护理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应使用无菌液体进行清洁,并根据需要施用适当的药物。

6. 观察和记录:患者应密切监测,并详细记录发生药液外渗的状况,包括外渗的药物种类、时间、部位和止血措施等。

三、应急预案的持续改进药液外渗的应急预案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反应和患者的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改进的建议:1. 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了解药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并定期进行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临床表现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1)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2)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3)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

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溶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溶液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等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

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有关。

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病人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等。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

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五、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

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

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发生渗漏时,如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4、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

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

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9、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

立即用%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

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

冰袋冷敷1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

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十生理盐水2m-5m1。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

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

六、药物外渗的护理对策1、小范围外渗:(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

(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3、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4、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七、各种处理方式的做法冷敷适用于蒽环类药物如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多西他赛等化疗药物外渗。

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组织细胞代谢率下降,可以使药物外渗的量及正常细胞对药物摄取减少,以达到减小渗漏范围的目的。

可以局部用冰袋冷敷(4℃~6℃)48~72小时,六小时一次,每次20~30分钟。

热敷适用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异长春花碱,长春瑞滨,草酸铂等药物外渗后。

局部温热敷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和摄取,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冷敷须在6小时内进行,24小时后热敷,但对和血管收缩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理疗远红外线275W15-30分钟/次,2次/天超短波30分钟/次1次/天,Ⅱ、Ⅲ期伤口换药后进行药物湿敷1、50%硫酸镁湿敷50%硫酸镁湿敷适用于阳离子溶液外渗的药物如10%氯化钾、5%碳酸氢钠、10%葡萄糖酸钙,方法:将50%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1次,持续湿敷。

2、如意金黄散+麻油如意金黄散外敷加冰敷法:具体做法是:取如意金黄散适量用凉茶水(亦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调和后均匀涂抹在纱布上敷于患处,用一层塑料薄膜封闭在纱布上,以便持续发挥作用。

l日数次,直至全愈为止。

3、仙人掌肉捣碎+冰片仙人掌外敷治疗(适用于高渗性药物)方法:取新鲜仙人掌每次约100克,去刺,洗净捣烂,用干净纱布外包覆盖于患处,每天1~2次。

4、酚妥拉明局部湿敷(适用于血管收缩性药物)方法:取酚妥拉明1ml(10mg)加生理盐水50ml,取4层纱布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每次局部湿敷30分钟,每天早、中、晚各1次,持续湿敷,湿敷时间均为3~7天。

5、马铃薯外敷法适用于各种药液渗出的外敷。

将马铃薯洗净,切成透明的薄片,贴于肿胀处,用胶布固定,每1-2小时更换1次。

6、绿茶7、六神丸+蜂蜜甘露醇药液渗漏的护理甘露醇一旦发生渗漏后,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针对损伤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1、热敷:促进外渗于组织的药液消散吸收。

20%甘露醇渗漏引起的组织损伤可采用654-2湿敷,配合酚妥拉明局封效果好,也可采用50%硫酸镁湿敷。

2、封闭疗法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

常用%普鲁卡因或生理盐水局部封闭。

3、中西药制剂依照中医祛瘀活血消肿方法制成的制剂,对药物渗漏引起的水肿、淤血、疼痛疗效好。

如:烫伤膏外涂肿胀部位治疗输液外漏效果好。

4、照射疗法可用红外线照射10分钟左右,使局部组织干燥,用浸有庆大霉素8万U、654-210mg的纱布敷于外渗处,在用紫外线照射20分钟左右,每天2~3次,可达到预防感染、抗炎收敛,促进微循环的效果。

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1、病理因素由于高热、脱水都可以使血管周围内外环境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血管壁的渗透性和脆性,局部感染和末梢循环差可引起局部组织的代谢障碍及供养不足,从而导致局部酸中毒,诱发血管壁的损伤,此时选择粗直的血管,两人操作,用5ml注射器,接4号半的头皮针头,边穿刺边抽回血,防止假性堵塞,此法成功率较高。

2、机械因素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可采用留置针。

3、药物因素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溶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4、穿刺部位不当如耳后,枕静脉,可逆向穿刺,指导家长适当的约束患儿,可抱起,同时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

处理措施找出外渗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在使用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时,尽可能的选择粗且直的血管。

同时应用微量泵使药物均匀的进入到血管,对于机械因素引起的外渗,我们采取适当约束,将患儿的双手包与包被中采用对侧卧位,即穿刺部位与卧位相反,对于已穿刺的静脉可逆向穿刺即逆心穿刺,由于头皮静脉无静脉瓣此种穿法可避免重复穿刺而引起的外渗现象,对于生理病理,穿刺部位不当引起的外渗可采用更换穿刺部位,加强按压时间,保护静脉等。

脂肪乳外漏1、脂肪乳外漏,形成脂肪小滴,在输注部位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或组织阻塞,毛细血管中可见脂肪栓子,引起皮肤红肿、胀痛、出血、渗出、水肿、坏死及纤维性变等2、局部用酒精擦敷皮肤部位,扩张血管,抑制血中脂肪栓水解为游离脂肪酸。

透明质酸酶是能水解透明质酸的酶,可促使皮下输液或局部积贮的渗出液或血液加快扩散而利于吸收,常稀释后以细针头在渗出处分5处注射。

为避免局部组织坏死,可将透明质酸150~300μm加入%的普鲁卡因注射液10~15ml中,做局部封闭以促进弥散、吸收。

3、5%酒精棉球消毒外渗处皮肤,再将季德胜蛇药碾成粉加硫酸镁注射液调匀成糊状存于有盖小瓶内,然后用棉签将药涂于外渗处皮肤上,面积要超过外渗边缘2~3cm,厚1~2mm,再用清洁纱布包上,胶布固定,盖上瓶盖。

每隔4h 换药1次。

血管活性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1多巴胺是α、β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它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

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多巴胺外渗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坏死2外渗后立即用含酚妥拉明5mg的生理盐水10~15ml充分浸润注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