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临床思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验:血沉增快、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自 身抗体阳性
抗菌素治疗无效,激素治疗有效
恶性肿瘤常见病因
总体比重有上升趋势 常见病种:
— 淋巴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 各种实体性肿瘤
恶性肿瘤特点
中老年多见 热程中等,不伴畏寒寒战,无明显毒
血症状 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贫血
FUO其它原因
肉芽肿性疾病——肉芽肿性肝炎、结节病、 炎症性肠病、颞动脉炎
临床意义: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等。
波状热(undulant fever) 特点:
1)、体温逐渐上升达39 ℃ 或以上,持 续数天后又缓慢下降至正常。
2)、持续数天后又缓慢上升,如此反复 多次。
临床意义:常见于布鲁氏菌病。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特点:
1)、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
发热的临床思维
定义 程度之分 时间之分
发热
发热机制:
(1)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外源性 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物。外缘性 致热原指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 产物、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及原虫等;无菌性炎 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体内致热产物主要包括抗原 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多核苷酸、 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排除生理性发热、伪装热)
↓ 获取详细完整的病史
(热型、热程、伴随症状、既往 史与个人史)
↓ 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
(常见体征的演变、新体征的出现)
↓ 实验Leabharlann Baidu检查
伴随症状与体征
1. 寒 战
•以某些细菌感染和疟疾最为常见 •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感染者罕见有
寒战,一般也不见于风湿热。
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寒战与输液反应相鉴别:
3.皮疹、粘膜疹
玫瑰疹、柯氏斑、搔抓状出血点、慢性移行性红斑、皮下 结节等
认识几种特征性皮疹
4.淋巴结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可见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兔热病、弓形虫病、 HIV感染,以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等
•局部淋巴结肿大可见于: 局限性感染、恶性淋巴瘤、恶性肿瘤的转移等
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肿大:
•16%~30%的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约70%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但少数病人仅有深部
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危象、痛风发作、 血卟啉病
神经功能性低热
伪装热
常见于女性,一日内体温多变,无规律性 热程长(可超过6个月)但无消耗性改变 脉搏与体温不成比例,皮肤温度与体温不成比例 观察下测量肛温可明确诊断
FUO的临床思维
一、常见病因 二、诊断步骤 三、治疗原则
确定FUO
体温及其波动
正常体温:正常人体温:口表(舌下)36.3℃ ~37.2℃,肛表(肛
测法)36.5℃ ~37.7℃ ,腋表(腋测法)36℃ ~37℃。
体温变异:
— 24小时内下午>早晨稍高 —剧烈运动,劳动和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24小时内体温波动
<1℃ —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稍高于正常 —高温作业,体温也稍升高 —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相对低于青壮年
感染性发热常见病种
结核病、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感染性心内膜 炎、败血症、布氏杆菌病、腹腔内脓肿或其他部位 脓肿、胆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其他感染性疾 病
——“TTEBACUM”
其他感染性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巨细胞病毒感染 艾滋病 梅毒 莱姆病 疟疾 弓形虫病 深部真菌感染 SARS,禽流感
调节中枢:下丘脑前部
常见热型
稽留热(continus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
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临床意义: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
寒及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1)、体温>39 ℃
2)、波动>2 ℃ /24小时内 3)、最低水平>正常体温
•输液后不久即开始
输
•输液前无反复发作的病史
液
•颤抖更剧烈,而无明显的乏力、纳差、萎
反
应
靡等全身毒血症表现
•停止补液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处理后,10~
15分钟内寒战即可终止。
2.面 容
伤寒面容、酒醉貌、蝶形红斑、口围苍白等
口 •多见于:大叶性肺炎、间日疟、流行
唇
性脑膜炎等
疱 疹
•一般不见于:小叶性肺炎、干酪性肺 炎、恶性疟和结核性脑膜炎
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常见病种
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干燥综合征、肌炎和/或皮肌炎、混合性结缔 组织病、结节性多动脉炎、播散性嗜酸粒细 胞胶原病 、药物热等
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特点
女性较多,热程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 无明显毒血症状
体重下降,贫血,多发性关节炎,肝脾淋 巴结肿大,皮疹
感染性发热特点
起病急,多为急性发热 高热伴寒战及感染中毒症状 皮疹、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感染性实验室检查的阳性发现 在抗生素应用、病灶切除、脓肿引流后,
体温复常,全身情况随之改善
抗菌素无效常见原因
耐药菌感染 二重感染 迁徒性感染灶 非感染因素
— 药物热、感染后变态反应、“后继热” ,病毒感染 — 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 — 同时存在非感染性疾病
2)、高热期与无热期相互交替。 临床意义: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原因不眀发热
Fever of unknon Oringin,
FUO
经典定义:
— 热程> 2~3周 — 数次>38.3℃ — 经入院1周检查未能明确原因
FUO的临床思维
一、常见病因 二、诊断步骤 三、治疗原则
FUO疾病分类
感染性(40%) 结缔组织-血管性(20%) 肿瘤性(20%) 其他(10%)
(2)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外源性致热原均能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
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白细胞使之形成并释放内源性致热 原(又称为白细胞致热原)IL-1(IL-1α、IL-1β)、 IL-6 、TNF、干扰素、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等 (3)非致热原性发热 见于: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 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等;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抗菌素治疗无效,激素治疗有效
恶性肿瘤常见病因
总体比重有上升趋势 常见病种:
— 淋巴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 各种实体性肿瘤
恶性肿瘤特点
中老年多见 热程中等,不伴畏寒寒战,无明显毒
血症状 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贫血
FUO其它原因
肉芽肿性疾病——肉芽肿性肝炎、结节病、 炎症性肠病、颞动脉炎
临床意义: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等。
波状热(undulant fever) 特点:
1)、体温逐渐上升达39 ℃ 或以上,持 续数天后又缓慢下降至正常。
2)、持续数天后又缓慢上升,如此反复 多次。
临床意义:常见于布鲁氏菌病。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特点:
1)、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
发热的临床思维
定义 程度之分 时间之分
发热
发热机制:
(1)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外源性 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物。外缘性 致热原指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 产物、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及原虫等;无菌性炎 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体内致热产物主要包括抗原 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多核苷酸、 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排除生理性发热、伪装热)
↓ 获取详细完整的病史
(热型、热程、伴随症状、既往 史与个人史)
↓ 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
(常见体征的演变、新体征的出现)
↓ 实验Leabharlann Baidu检查
伴随症状与体征
1. 寒 战
•以某些细菌感染和疟疾最为常见 •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感染者罕见有
寒战,一般也不见于风湿热。
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寒战与输液反应相鉴别:
3.皮疹、粘膜疹
玫瑰疹、柯氏斑、搔抓状出血点、慢性移行性红斑、皮下 结节等
认识几种特征性皮疹
4.淋巴结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可见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兔热病、弓形虫病、 HIV感染,以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等
•局部淋巴结肿大可见于: 局限性感染、恶性淋巴瘤、恶性肿瘤的转移等
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肿大:
•16%~30%的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约70%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但少数病人仅有深部
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危象、痛风发作、 血卟啉病
神经功能性低热
伪装热
常见于女性,一日内体温多变,无规律性 热程长(可超过6个月)但无消耗性改变 脉搏与体温不成比例,皮肤温度与体温不成比例 观察下测量肛温可明确诊断
FUO的临床思维
一、常见病因 二、诊断步骤 三、治疗原则
确定FUO
体温及其波动
正常体温:正常人体温:口表(舌下)36.3℃ ~37.2℃,肛表(肛
测法)36.5℃ ~37.7℃ ,腋表(腋测法)36℃ ~37℃。
体温变异:
— 24小时内下午>早晨稍高 —剧烈运动,劳动和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24小时内体温波动
<1℃ —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稍高于正常 —高温作业,体温也稍升高 —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相对低于青壮年
感染性发热常见病种
结核病、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感染性心内膜 炎、败血症、布氏杆菌病、腹腔内脓肿或其他部位 脓肿、胆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其他感染性疾 病
——“TTEBACUM”
其他感染性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巨细胞病毒感染 艾滋病 梅毒 莱姆病 疟疾 弓形虫病 深部真菌感染 SARS,禽流感
调节中枢:下丘脑前部
常见热型
稽留热(continus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
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临床意义: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
寒及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1)、体温>39 ℃
2)、波动>2 ℃ /24小时内 3)、最低水平>正常体温
•输液后不久即开始
输
•输液前无反复发作的病史
液
•颤抖更剧烈,而无明显的乏力、纳差、萎
反
应
靡等全身毒血症表现
•停止补液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处理后,10~
15分钟内寒战即可终止。
2.面 容
伤寒面容、酒醉貌、蝶形红斑、口围苍白等
口 •多见于:大叶性肺炎、间日疟、流行
唇
性脑膜炎等
疱 疹
•一般不见于:小叶性肺炎、干酪性肺 炎、恶性疟和结核性脑膜炎
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常见病种
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干燥综合征、肌炎和/或皮肌炎、混合性结缔 组织病、结节性多动脉炎、播散性嗜酸粒细 胞胶原病 、药物热等
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特点
女性较多,热程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 无明显毒血症状
体重下降,贫血,多发性关节炎,肝脾淋 巴结肿大,皮疹
感染性发热特点
起病急,多为急性发热 高热伴寒战及感染中毒症状 皮疹、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感染性实验室检查的阳性发现 在抗生素应用、病灶切除、脓肿引流后,
体温复常,全身情况随之改善
抗菌素无效常见原因
耐药菌感染 二重感染 迁徒性感染灶 非感染因素
— 药物热、感染后变态反应、“后继热” ,病毒感染 — 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 — 同时存在非感染性疾病
2)、高热期与无热期相互交替。 临床意义: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原因不眀发热
Fever of unknon Oringin,
FUO
经典定义:
— 热程> 2~3周 — 数次>38.3℃ — 经入院1周检查未能明确原因
FUO的临床思维
一、常见病因 二、诊断步骤 三、治疗原则
FUO疾病分类
感染性(40%) 结缔组织-血管性(20%) 肿瘤性(20%) 其他(10%)
(2)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外源性致热原均能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
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白细胞使之形成并释放内源性致热 原(又称为白细胞致热原)IL-1(IL-1α、IL-1β)、 IL-6 、TNF、干扰素、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等 (3)非致热原性发热 见于: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 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等;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