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之阅读部分

合集下载

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小学1-3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归纳

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小学1-3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归纳

识字与写字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认1600个字、写800个字认2500个字、写1600个字认3000个字、写2500个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独立识字,能借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基本笔画与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能硬笔熟练书写正楷,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感受阅读的乐趣。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讨论中,提出看法,作出判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

尽管是低调亮相,但大家对于这件教育界的大事保持了高度的关注。

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有较大的调整变化,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

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总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主要变化总体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相比“实验稿”,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党中央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里,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价值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二、课程基本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

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

提倡教学尽可能要做到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价值教育。

“教学建议”的第三条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在任何情况下,语文教学都要坚持这一教学思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2011年与2001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学段目标与内容对比-推荐下载

2011年与2001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学段目标与内容对比-推荐下载

2011年与2001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学段目标与内容对比附录: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 年版)小学语文阅读部分(一)第一学段(1—2年级)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二)第二学段(3—4年级)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第三学段(5—6年级)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四学段)新旧版本对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四学段)新旧版本对比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 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 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 恶、美丑。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 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 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 学写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 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 字 的习作。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 象 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 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 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
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 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
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
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 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新课标对小学各年段的阅读要求

新课标对小学各年段的阅读要求

新课标对小学各年段的阅读要求总体目标: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总目标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

下面,我就按照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谈一下各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

第一学段——低年级(1——2年级)阅读教学一、阅读教学目标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这一条是二年级下学期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接手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老师,他们对新班级常常有三个方面的期望: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一定的学习兴趣。

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应该做好以下方面: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一,正确的读书姿势。

读书时,书斜立,脚放平,身坐正。

其二,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的习惯。

其三,认真倾听的习惯。

其四,主动交流的习惯。

二、基本的学习方法:其一,勾画生字的方法。

把要求学会的生字和要求认识的生字,用不同记号标示出来。

其二,标示自然段的方法。

其三,朗读的基本方法。

如词语连读、遇到标点符号要停顿、不要唱读等。

其四,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课文的方法。

这类词句大体有三类:一是新词或新句式;二是关乎课文中心意思的词句;三是拥有引申含义的词句。

比如《家》一课: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就这一课来看,需要理解的词句一是新词“祖国”;二是关乎课文中心意思的词“家”;三是有引申含义的词“花朵”;四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完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完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五)具体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三学段(5~6年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三学段(5~6年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
2008年05月08日星期四12:06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4
5
6
7
8
9
1060篇(段)。

11
于100
1
2
素材。

3
表述。

4
5
6
7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
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及五上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及五上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写字姿势正确,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运用“PISA”国际阅读测评,打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门

运用“PISA”国际阅读测评,打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门

语文2014·11读此类文本的规律和思路:联系图文进行分析、推测、比较、判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直至解决问题。

第三步,设疑深入,学以致用。

这部分结合大家喜欢的购物方式———网购,直击生活中的运用,服务生活。

第四步,点拨提升,回归本真。

最后,我再次让学生明确———“生活处处有语文”的道理。

我们学习非连续性文本,当然不是依图解题,而是汲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己所用。

回顾教学的过程,笔者有了很大收获。

1.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非连续文本阅读的主要任务是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原始的信息联系起来。

然而,这些信息往往存在于图表中,或隐藏在某些数据里。

这就要学生能够进一步判断作者的意图,学会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解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诀窍,联系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

2.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能力必将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娱乐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阅读教学不再是单独的课堂行为,应在不同的阅读情境中,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教与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总之,语文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的非连续文本阅读,为我们阅读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

让我们一起努力,引领学生欣赏窗外更多别样的风景。

(责编韦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非连续性文本”。

何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类阅读有什么特点,如何叩开这扇阅读的大门,这种种疑惑必定会给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思考,新的挑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PISA ”国际阅读素养测评的概念和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根据上面的表述,可以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定义为: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资料,然后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阅读速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阅读速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阅读速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不同年级的阅读速度要求不同。

1. 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在日常生活和语文学习中养成阅读的兴趣。

背诵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2. 第二学段(3~4年级):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3. 第三学段(5~6年级):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阅读速度要求可能会根据不同版本或不同地区的要求而有所差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整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整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8最新修订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

语文课程要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的生存发展能力和提高民族素质发挥基础性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吸收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华,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和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汉语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学会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际,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评价标准及评价办法

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评价标准及评价办法

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评价标准及评价办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学段(5-6年级)阶段目标所要求的阅读能力提出的要求为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评价标准,包括以下九项:1.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2.能借助词典阅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

3.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4.阅读能抓住要点,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有自己的感受。

5.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6.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7.诵读优秀诗文,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想像诗文描绘的情境,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9.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结合上述标准的具体要求,高年级阅读能力评价的基本要素如下:●阅读方式:包括学会默读,具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阅读古诗文时能够读出诗文的声调、节奏。

●阅读策略:包括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句的意思;阅读能抓住要点;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想像诗歌描绘的情境。

●阅读兴趣:包括喜欢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和爱好;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习惯:包括借助词典阅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有自己的感受;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息渠道尝试进行研究性阅读。

●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古诗文60篇(段)。

(一)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阅读行为调查问卷的设计与使用1.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阅读行为调查问卷的项目及题目设置小学生语文阅读行为调查问卷分为小学生语文阅读方式、阅读策略、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四个子项目,每个项目设计7个题目,共计28个题目。

各子项目题目设置具体如下:阅读方式(共7题)(1)阅读古诗时,我常常会有节奏地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由这一表述,我们看到了核心素养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要求,也看到了思维品质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

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表述中,第6条侧重于感性思维的培养,第7条侧重于理性思维的培养,它们都是对“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直接对应。

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则是为集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服务的。

其课程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时代发展对语文课程的必然要求理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和有效处理社会问题、科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是促进学业进步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有依据、负责任、有条理地进行表达,运用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进行探究和发现,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作品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指向理性的审辩思维、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模型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2022 年版课标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任务群单独设置,是对时代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回应。

黎鸣曾指出:“逻辑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琴弦。

”本任务群的设置,关乎国民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提升,具有极高的内在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培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培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这一课程愿景,并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进行了内涵界定和目标分解。

在课程目标和教学活动之间,需要有坚实的课程内容作为支撑,这样才能将国家设置的“制度课程”转化为师生践行的“体验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学段学习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学段学习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学段学习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抒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7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学段---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上课之前,让学生放声把课文反反复复地朗读几遍,读得字字正确,句句通畅,入情入
境,达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情发自吾胸”的境地。

当学生读熟了,读透了,读出了味道,读出了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上对话。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

”,读通是第一课时的特点及重点,放手试读,出
声读,有意识地训练默读,读中动笔画生字词,难读句段;读中交流,提供学生学习方法;难处回读,指导、示范,达到正确、流利的效果。

反复的度,长课文一般在3-5遍,短课文5-7遍,不能打折扣。

然后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效果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
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如何指导朗读
关于朗读的指导,很多老师感到困惑。

一些公开课堂上,我们常看到教师要么对学生的朗读束手无策,不知怎样评价,不加指导;要么只是在技巧上进行程序化的指导,比如“停顿一下”,“快一点”,“慢一点”,“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请你带着这种感情去读。

”“他读的不够好,你再读读好吗?”我认为,这样的指导只是让学生的朗读停留在文字表面,无法涉及文字的精髓。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从重点词句入手,结合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体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达到“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

”学生的读才会有根。

他山之石,为我攻玉,我们不妨多参考名家指导朗读的片段。

支玉恒老师的《第一场雪》的朗读指导,是比较经典的。

在学习“雪后美景”一部分时,支老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儿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个学生读得还可以,支老师颇为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呢?”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
另见靳家彦老师的《珍珠鸟》片段:
师:我们读这个课题,脑子里一定闪现出来,这课书要讲一种小动物,是讲什么呀?
生:鸟。

师:我们读珍珠鸟,只能这样读,可我们把它放到句子里,就有各种各样的读法。

生:读: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他强调是鸟,他这样读。

谁读得和她不同。

生,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她强调的是送我一对。

生: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你强调的是什么。

生:什么都应该强调。

生: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朋友)
师:还有别的读法吗?
生读。

师:强调的是珍珠鸟,不是翠鸟,不是其他鸟,听老师读。

师: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生:强调了一对。

师:词放到句子中,有不同的理解,看你怎么读,如果把它放到文中,又有不同的理解。

……
师:我们把这个句子放到段落里去读,就又有新的体会了。

……
师:把这个段落放到全文当中去读,就会发现,他不仅仅是作者喜爱珍珠鸟,他还有深的意思,是什么意思?读了全文才知道,哦,原来作者要说这个。

整个指导过程细腻灵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如行云流水,学生的读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由此看来,陈宫的朗读指导失意理解和感受为前提的,技巧应该服务于情感与内容,正所谓“情到深处无技巧”。

只有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朗读训练巧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首先,强化默读意识。

从本学期起,学生进入高年级段,默读要由第二学段的“初步学会”变为“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明显提高。

既然默读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掌握离不开训练,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去除那些可有可无的环节,舍得时间、多给机会让学生默读,每篇课文、每堂阅读课都让学生受到默读训练。

其次,培养默读习惯。

任何一种技能,必须通过训练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

默读与朗读的反应机制不同,默读时对文字符号的感知是眼脑直映,因此默读不能出声,不能以单个的字为认读的单位。

正是基于此,在学生刚刚学习默读的低学年段,就提出了必须养成“不出声,不指读”的习惯。

到了高学年段,要提高默读速度,只有在继续保持这种习惯的基础上,在一次又一次的默读实践中,学会快速捕捉文本信息,最终形成技能和习惯。

还有,提高默读效率。

如果默读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读一边圈注,学生才能在默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才能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也只有这样,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效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
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

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具有多样性,对文本的感受往往是独特的、多元的。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感染与尊重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有
机结合起来。

教材选取典范精美的文学作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力求通过大量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给学生的心灵以丰富而全面的滋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效的、综合的影响,追求“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境界。

●课后练习的设计,又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自主体悟、自由表达的空间:《变色龙》课后练习5“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金蝉脱壳》课后练习4“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诺贝尔》课后练习4“选出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部分,有声有色地读一读”。

诸如此类的练习设计,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阅读的个性化,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引导学生想自己所想,悟自己所悟,传递着深切的人文关怀。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诵读也是朗读,其跟朗读相比,还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

其次,要"精思",眼到,心到,口诵,耳闻,心想。

第三,更注重自我陶醉。

朗诵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诵读是个体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

也就是说,老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诵读,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陶醉在诗歌的情景当中。

●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11.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关于学生的阅读量,
经计算,《课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至少为400万。

其中小学阶段(1~6年级):145万;初中阶段(7~9年级):255万。

各阶段分配如下:
第一学段(1~2年级):5万
第二学段(3~4年级):40万
第三学段(5~6年级):100万
第四学段(7~9年级):255万
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差不多是小学的两倍。

尽管,升初的孩子确乎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但是,他们深陷于各学科的题海的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他们在初中阶段乃至高中,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去阅读。

所以,小学阶段,让学生博览群书,使之有量的积累,非常重要。

当然,对于喜爱看书的孩子来说,这个400万的阅读量,其实在小学阶段就已经达成了。

400万是个什么概念?一部《安徒生童话》,字数30万多一些;一部原著《三国演义》,65万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