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之阅读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学段---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上课之前,让学生放声把课文反反复复地朗读几遍,读得字字正确,句句通畅,入情入

境,达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情发自吾胸”的境地。当学生读熟了,读透了,读出了味道,读出了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上对话。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读通是第一课时的特点及重点,放手试读,出

声读,有意识地训练默读,读中动笔画生字词,难读句段;读中交流,提供学生学习方法;难处回读,指导、示范,达到正确、流利的效果。反复的度,长课文一般在3-5遍,短课文5-7遍,不能打折扣。然后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效果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

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如何指导朗读

关于朗读的指导,很多老师感到困惑。一些公开课堂上,我们常看到教师要么对学生的朗读束手无策,不知怎样评价,不加指导;要么只是在技巧上进行程序化的指导,比如“停顿一下”,“快一点”,“慢一点”,“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请你带着这种感情去读。”“他读的不够好,你再读读好吗?”我认为,这样的指导只是让学生的朗读停留在文字表面,无法涉及文字的精髓。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从重点词句入手,结合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体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达到“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学生的读才会有根。他山之石,为我攻玉,我们不妨多参考名家指导朗读的片段。

支玉恒老师的《第一场雪》的朗读指导,是比较经典的。在学习“雪后美景”一部分时,支老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儿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个学生读得还可以,支老师颇为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呢?”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

另见靳家彦老师的《珍珠鸟》片段:

师:我们读这个课题,脑子里一定闪现出来,这课书要讲一种小动物,是讲什么呀?

生:鸟。

师:我们读珍珠鸟,只能这样读,可我们把它放到句子里,就有各种各样的读法。

生:读: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他强调是鸟,他这样读。谁读得和她不同。

生,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她强调的是送我一对。

生: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你强调的是什么。

生:什么都应该强调。

生: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朋友)

师:还有别的读法吗?

生读。

师:强调的是珍珠鸟,不是翠鸟,不是其他鸟,听老师读。

师: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生:强调了一对。

师:词放到句子中,有不同的理解,看你怎么读,如果把它放到文中,又有不同的理解。

……

师:我们把这个句子放到段落里去读,就又有新的体会了。

……

师:把这个段落放到全文当中去读,就会发现,他不仅仅是作者喜爱珍珠鸟,他还有深的意思,是什么意思?读了全文才知道,哦,原来作者要说这个。

整个指导过程细腻灵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如行云流水,学生的读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由此看来,陈宫的朗读指导失意理解和感受为前提的,技巧应该服务于情感与内容,正所谓“情到深处无技巧”。只有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朗读训练巧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首先,强化默读意识。从本学期起,学生进入高年级段,默读要由第二学段的“初步学会”变为“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明显提高。既然默读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掌握离不开训练,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去除那些可有可无的环节,舍得时间、多给机会让学生默读,每篇课文、每堂阅读课都让学生受到默读训练。

其次,培养默读习惯。任何一种技能,必须通过训练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默读与朗读的反应机制不同,默读时对文字符号的感知是眼脑直映,因此默读不能出声,不能以单个的字为认读的单位。正是基于此,在学生刚刚学习默读的低学年段,就提出了必须养成“不出声,不指读”的习惯。到了高学年段,要提高默读速度,只有在继续保持这种习惯的基础上,在一次又一次的默读实践中,学会快速捕捉文本信息,最终形成技能和习惯。

还有,提高默读效率。如果默读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读一边圈注,学生才能在默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才能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也只有这样,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效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

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具有多样性,对文本的感受往往是独特的、多元的。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感染与尊重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有

机结合起来。教材选取典范精美的文学作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力求通过大量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给学生的心灵以丰富而全面的滋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效的、综合的影响,追求“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境界。

●课后练习的设计,又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自主体悟、自由表达的空间:《变色龙》课后练习5“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金蝉脱壳》课后练习4“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诺贝尔》课后练习4“选出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部分,有声有色地读一读”。

诸如此类的练习设计,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阅读的个性化,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引导学生想自己所想,悟自己所悟,传递着深切的人文关怀。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诵读也是朗读,其跟朗读相比,还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

其次,要"精思",眼到,心到,口诵,耳闻,心想。第三,更注重自我陶醉。朗诵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诵读是个体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就是说,老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诵读,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陶醉在诗歌的情景当中。

●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11.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关于学生的阅读量,

经计算,《课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至少为400万。其中小学阶段(1~6年级):145万;初中阶段(7~9年级):255万。各阶段分配如下:

第一学段(1~2年级):5万

第二学段(3~4年级):40万

第三学段(5~6年级):100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