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质量和密度》单元教学计划
初中质量和密度教案

初中质量和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质量、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密度的概念,密度的计算公式,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密度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质量、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实例等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密度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质量知识,介绍质量的单位、测量方法等。
2. 密度的概念: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 密度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推导密度的计算公式,讲解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4. 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鉴别伪劣产品、设计容器等。
5. 密度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工程、科研等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质量、密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质量和密度的计算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通过以上教案,教师可以有效地传授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质量与密度适用年8年级级所需时4 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主题单元内容是在质量、天平和量筒的使用、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及密度知识的应用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物质属性的深入学习,同时为力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这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元学习重点:质量及质量的测量、密度的探究及其应用单元学习难点: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密度概念的建立及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本单元划分为四个专题:质量;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密度知识的应用。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及体积。
2.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4.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质量与密度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质量与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质量与密度的概念、特性以及测量方法。
具体包括:1. 质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 密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3. 质量与密度的关系;4. 密度公式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2.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3. 掌握质量与密度的关系,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质量与密度的关系;2. 教学重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秤、量筒、水、物体;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用电子秤测量其质量,用量筒测量其体积,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和密度之间的关系;2. 讲解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电子秤进行测量;3. 讲解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量筒和水进行测量;4. 讲解质量与密度的关系:质量与密度成正比,质量越大,密度也越大;5. 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密度 = 质量 / 体积,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电子秤进行测量。
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量筒和水进行测量。
质量与密度关系:质量越大,密度也越大。
密度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七、作业设计1. 请用电子秤测量一个苹果的质量,并用量筒测量苹果的体积,计算苹果的密度;2. 请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质量与密度来解释?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通过讲解和例题,让学生掌握了质量与密度的关系以及密度公式的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其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物质的质量和密度之间的关系,或者尝试用其他方法测量密度,如使用沙子代替水进行测量。
质量和密度教案范文

质量和密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
2. 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
2. 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3.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质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难点:密度的计算方法和实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采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天平、砝码、测量容器、密度计等。
2. 教学课件和资料。
3. 实验报告表格。
一、质量的概念与测量1.1 质量的定义1.2 质量的测量工具1.3 质量的计量单位二、质量的计算与应用2.1 质量的计算方法2.2 质量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2.3 质量单位换算三、密度的概念与计算3.1 密度的定义3.2 密度的计算公式3.3 密度单位四、密度的应用与测量4.1 密度的应用实例4.2 密度的测量方法4.3 密度计的使用五、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5.1 实验目的与步骤5.2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5.3 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5.4 实验结果分析六、质量与密度的关系6.1 质量与密度的关系原理6.2 质量与密度关系的应用6.3 质量与密度关系的实验验证七、质量与密度的测量误差分析7.1 测量误差的概念7.2 测量误差的来源7.3 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八、质量与密度的实验设计8.1 实验设计的原则8.2 实验设计的方法8.3 实验设计的评价九、质量与密度的教学案例分析9.1 教学案例的背景9.2 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9.3 教学案例的效果评价十、质量与密度教学的反思与改进10.1 教学反思的内容10.2 教学改进的方法10.3 教学改进的实践效果十一、质量与密度的学习策略指导11.1 学习策略的概念11.2 学习质量与密度的策略11.3 学习质量与密度的方法指导十二、质量与密度的学习评价12.1 学习评价的原则12.2 学习评价的方法12.3 学习评价的实施十三、质量与密度的学习拓展13.1 质量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13.2 质量与密度的相关学科联系13.3 质量与密度的学习资源推荐十四、质量与密度的教学研究动态14.1 质量与密度教学研究的新进展14.2 质量与密度教学研究的成果14.3 质量与密度教学研究的展望十五、质量与密度教学的资源整合与共享15.1 教学资源的整合原则15.2 教学资源的整合方法15.3 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六、质量与密度的综合应用6.1 质量与密度在工程中的应用6.2 质量与密度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6.3 质量与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质量与密度的实验探究7.1 实验探究的质量与密度关系7.2 实验探究的质量与密度变化7.3 实验探究的质量与密度问题解决八、质量与密度的教学策略8.1 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8.2 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与评价8.3 教学策略的改进与优化九、质量与密度的教学案例分享9.1 教学案例的背景与实施9.2 教学案例的创新与亮点9.3 教学案例的效果与反思十、质量与密度的教学研究综述10.1 质量与密度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10.2 质量与密度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10.3 质量与密度教学研究的挑战与展望十一、质量与密度的学习指导与支持11.1 学习指导的策略与方法11.2 学习支持的资源与工具11.3 学习指导与支持的实施案例十二、质量与密度的学业评估与反馈12.1 学业评估的标准与方法12.2 学生反馈的收集与分析12.3 学业评估与反馈的改进策略十三、质量与密度的跨学科整合13.1 跨学科整合的概念与意义13.2 质量与密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13.3 跨学科整合的实践案例与启示十四、质量与密度的教学创新与技术应用14.1 教学创新的理念与实践14.2 信息技术在质量与密度教学中的应用14.3 教学创新与技术应用的未来趋势十五、质量与密度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15.1 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与方法15.2 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与机制15.3 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的实践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探讨了质量和密度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质量与密度的概念、测量、计算、应用,到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再到质量与密度的关系、质量与密度的教学策略、教学案例分享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质量和密度》物理教案

《质量和密度》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 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应用。
3. 质量与密度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质量与密度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质量和密度。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质量和密度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质量的教学:讲解质量的概念,介绍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电子秤等)和测量方法,进行实验演示。
3. 密度的教学:讲解密度的概念,介绍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 质量/ 体积),进行实验演示。
4. 质量与密度的关系:讲解质量与密度的关系,进行实验演示。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质量和密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质量和密度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质量和密度概念的理解。
2. 通过课后作业和综合练习,评价学生对质量和密度计算方法的掌握。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天平、电子秤、测量容器、测量尺等。
2. 多媒体教学资源:PPT、实验视频、图片等。
3. 练习题库:相关质量和密度的练习题和测试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介绍,实验演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质量与密度第一二节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质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3、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及托盘天平的构造。
4、对常见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培养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通过了解质量知识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换算。
【教学难点】质量是物体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
【教学准备】天平、立方体、圆柱体、多媒体课件【课时按排】1课时【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
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二、讲新课1、质量(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
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
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
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
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
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第五单元质量和密度 教案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质量和密度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2)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记住水的密度。
(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调节天平,会使用天平测质量。
(2)会用量筒、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美的欣赏能力。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质量、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定及应用。
难点:密度的概念。
三、知识梳理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内容1、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概念。
一切物体由物质构成;物体有质量物质有密度。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小质量的物体要用测多知少法。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质量和密度》物理教案

《质量和密度》物理教案第一章:质量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质量的定义和特性能够运用质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1.2 教学内容质量的定义和单位质量的特性:不变性、守恒定律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秤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实物和模型进行质量的直观展示1.4 教学活动引入质量的概念,讲解质量的定义和特性演示质量的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质量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的变化讨论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制作物品等1.5 教学评价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评估学生运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章:密度的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密度的定义和特性能够运用密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2 教学内容密度的定义和单位密度的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密度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密度的测量工具:密度计、秤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实物和模型进行密度的直观展示2.4 教学活动引入密度的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和特性演示密度的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密度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密度的变化讨论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制作物品、鉴别物质等2.5 教学评价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评估学生运用密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章:质量和密度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质量和密度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质量和密度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2 教学内容质量和密度的关系公式:质量= 密度×体积质量和密度的单位换算关系质量和密度的应用:测量物体的质量和密度、鉴别物质等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实物和模型进行质量和密度的关系的直观展示3.4 教学活动讲解质量和密度之间的关系公式和单位换算关系进行质量和密度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和密度的变化关系讨论质量和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物体、鉴别物质等3.5 教学评价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质量和密度关系的理解程度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评估学生运用质量和密度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章:质量和密度的实验探究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进行质量和密度的实验探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4.2 教学内容质量和密度的实验方法:比较法、转换法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4.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实物和模型进行质量和密度的实验探究的直观展示4.4 教学活动讲解质量和密度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质量和密度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4.5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质量和密度实验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的理解程度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评估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章:质量和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质量和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运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2 教学内容质量和密度在制作物品、购物、鉴别物质等方面的应用质量和密度的测量工具和仪器在实际中的应用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实物和模型进行质量和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直观展示5.4 教学活动讲解质量和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演示质量和密度的测量工具和仪器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和密度第六章:质量的测量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质量的测量6.2 教学内容质量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天平、电子秤、台秤等质量的测量误差和精确度质量测量的实际操作技巧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质量测量工具的使用6.4 教学活动讲解不同质量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演示质量测量工具的操作过程学生分组进行质量测量实验,练习使用测量工具讨论质量测量结果的误差和精确度问题6.5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和练习评价学生对质量测量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通过测量实验评价学生进行质量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七章:密度的测量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密度的测量7.2 教学内容密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密度计、阿基米德原理等密度的测量误差和精确度密度测量的实际操作技巧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密度测量工具的使用7.4 教学活动讲解不同密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演示密度测量工具的操作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密度测量实验,练习使用测量工具讨论密度测量结果的误差和精确度问题7.5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密度测量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通过测量实验评价学生进行密度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八章:质量和密度实验设计8.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设计质量和密度的实验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质量和密度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实验设计的过程8.4 教学活动讲解质量和密度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演示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8.5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质量和密度实验设计的过程和结果的理解程度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评估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九章:质量和密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质量和密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能够运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9.2 教学内容质量和密度在工程、环境、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实例质量和密度测量工具和仪器在实际中的应用采用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质量和密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9.4 教学活动讲解质量和密度在工程、环境、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演示质量和密度测量工具和仪器在实际中的应用分析讨论质量和密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9.5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质量和密度在不同领域应用的理解程度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评估学生运用质量和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十章:质量和密度综合练习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能够运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10.2 教学内容质量和密度的综合练习题质量和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练习、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进行解决10.4 教学活动讲解质量和密度的综合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解决实际问题讨论解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0.5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和练习评价学生对质量和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讨论评价学生运用质量和密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第一章:质量的概念1.1 教学目标理解质量的定义和特性。
质量和密度单元教学计划

(1)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
关键
(1)天平的使用(2)密度(3)密度的测量
(1)天平的使用(2)密度(3)密度的测量
(1)天平的使用(2)密度的测量
课时安排
第一节质量1课时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1课时
质量和密度单元教学计划
单教学内容
本章贯穿两个重要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通过讲述质量和天平的使用方法,以及密度概念的引入和测量,使学生对物质及其属性有进一步定量的认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备注
(5)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第二节密度1课时第五节复习和总结1课时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1课时单元测试2课时
教学措施与方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助协作的精神。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及时评价,加深学生对托盘天平的使用,不断地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以增强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第五章质量和密度单元备课

第五章质量和密度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质量》是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 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 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 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密度这一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它反映了物质属性的概念, 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
它既是后面学习和理解比热容、电阻等物质的属性的基础, 又为今后学习压强、功率等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
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 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 通过实际操作, 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2. (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2)知道密度的定义, 公式和单位,(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会查密度表。
(4)记住水的密度。
(5)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 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2)通过观察和操作, 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并能正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 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 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 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 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2020111

《质量与密度》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定义和密度的概念,掌握质量与密度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质量与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数据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的定义和密度的概念,质量与密度的测量方法,质量与密度的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质量与密度的概念,运用质量与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质量与密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质量的定义和密度的概念,介绍质量与密度的测量方法,讲解质量与密度的计算公式。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质量与密度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与密度的测量过程。
4. 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四、思维导图1. 质量与密度质量的定义密度的定义质量与密度的测量方法质量与密度的计算公式2. 实验与观察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3. 练习与巩固练习题答案解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不足《质量与密度》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定义和密度的概念,掌握质量与密度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质量与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数据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的定义和密度的概念,质量与密度的测量方法,质量与密度的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质量与密度的概念,运用质量与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质量与密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质量和密度》教案

《质量和密度》教案质量和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和密度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 掌握测量物体质量和密度的方法,并学会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质量和密度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 掌握测量物体质量和密度的方法,并学会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密度的概念并学会在实验中测量。
2. 理解密度的应用及其实际意义。
四、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1)引入活动:通过让学生手拿不同重量的物品来感受物品质量的轻重差别,引发学生对质量的认识。
(2)讲解概念:给出物质质量定义,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和基本单位。
(3)应用实践:利用天平测量不同物品的质量,并让学生完成一些实际问题的计算。
2. 密度的概念(1)实验活动: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密度的概念并理解密度的计算公式。
(2)理论知识讲解:通过图例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基本单位及计算公式。
(3)应用实践:教师布置一些应用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并分析得出结论。
3. 应用实例通过介绍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实例,如建筑工程实践、船舶浮力、汽车美容鉴定等,巩固学生对质量和密度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活动教学法2. 实验教学法3. 情境教学法4. 问题教育法六、教学效果评估1. 实验报告:学生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2. 组内互评:组内互相评价实验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3. 课堂作业:出示案例让学生分析计算并完成作业。
七、教学资源实验性用具:刻度尺、扁平板、直尺、密度试剂等多媒体课件:示意图、实验图表等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对于学生的掌握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均有一定的提升。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掌握了质量和密度的基本概念,但是对于复杂实际应用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下一步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强化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
同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质量和密度》教案

《质量和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单位及换算。
(3)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会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4)会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的过程,学会测量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理解密度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质量和密度的概念。
(2)质量和体积的测量。
(3)密度公式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密度概念的建立。
(2)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天平、砝码、量筒、水、不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铁钉、铁锤、木板、木块等,提问学生:这些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一样吗?从而引出质量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质量的概念(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
(3)换算关系:1t = 1000kg,1kg = 1000g,1g = 1000mg。
(4)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通过举例说明质量的属性,如把一块铁压成铁片,它的质量不变;把一杯水结成冰,它的质量不变;把一个物体从地球带到月球,它的质量不变。
2、质量的测量(1)测量工具:实验室中常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天平的使用①认识天平的结构:横梁、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平衡螺母、托盘等。
②天平的使用方法:a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5章质量与密度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5章“质量与密度”的复习。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密度的概念、密度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质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密度公式的应用。
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天平、砝码、测量容器等)。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为什么冰块漂浮在水面之上?”引发学生对质量与密度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10分钟)引导学生复习质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密度公式的应用。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课堂讲解(15分钟)针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重点讲解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通过举例、剖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密度公式的含义和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师可在此期间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六、板书设计1. 质量的概念、测量方法2. 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3. 密度公式及其应用七、作业设计(1)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铜块,密度为8.9g/cm³,求铜块的质量。
(2)一块质量为150g的铝块,密度为2.7g/cm³,求铝块的体积。
答案:(1)铜块的质量为1780g。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质量和密度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常用的物理量。
学生应该掌握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量物体密度的基本技能。
此外,通过了解物质的属性和密度知识的应用,学生可以认识到密度知识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及其建立过程,密度的计算,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以及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难点是密度概念较为抽象。
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通过对一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从中悟出物理道理,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本单元的研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应该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学生应该经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过程,熟悉使用天平的方法,研究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此外,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的物质属性认识得到新的拓展。
通过天平、量筒使用的技能训练,学生可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课标相对应,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1、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掌握密度的单位。
2、通过实验操作,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理解密度与物质的组成、结构、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4、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专题问题1、密度是什么?怎样计算密度?设计2、怎样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PPT课件、多媒体、实验所需器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质量与密度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质量与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质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 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3. 密度公式的应用;4. 质量与密度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2. 掌握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 了解质量与密度的关系,能够运用质量与密度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质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 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3. 密度公式的应用;4. 质量与密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一桶水的质量,让学生思考质量和密度的概念。
2. 质量的教学:讲解质量的定义,介绍质量的测量方法,如使用天平、秤等工具,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测量质量的过程。
3. 密度的教学:讲解密度的概念,介绍密度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4. 密度公式的应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5. 质量与密度的关系:讲解质量与密度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质量与密度的联系和区别。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质量和密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质量和密度的作业题,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计算题:已知一桶水的质量为20kg,求该桶水的密度;2. 应用题:解释生活中一个有关质量和密度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浮起来。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质量和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物质的鉴别、密度的利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密度公式的应用”这一部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6、质量与密度单元教学计划

设计
通过实验探究天平的使用,建立密度的概念,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课
时
分
配
序号
内容
课时
课型
1
质量
1
探究
2
密度
2
探究
3
测量物质的密度
1
探究
4
密度与社会生活
1
新授
5
单元复习自评,组内同伴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单元检测。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
第六单元
内容
质量与密度
总课时
6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光的折射现象。3、光的折射特点。
教材分析
本章继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之后,介绍质量与密度,为八年级下册力学部分打基础。
学情
分析
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科学探究能力能力,因此,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多次使用天平的机会。密度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应给予充分重视。
质量和密度单元教学设计

质量和密度单元教学设计哎,今天咱们来聊聊质量和密度这两个有趣的概念。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块小小的铁块比一大块海绵重得多呢?这就是质量和密度在搞事情。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厨房里做饭,手里拿着一个大西瓜,噢,那个重得让人心疼的家伙。
可是如果你拿的是一根香蕉,嘿,那可是轻飘飘的。
明白了吗?质量就是物体的“重”,而密度则是“重”和“体积”结合起来的感觉。
密度高的东西,即使体积小,仍然给你一种厚重感,像个小胖子。
而密度低的,就像轻飘飘的小仙女。
说到这里,不妨想象一下,咱们把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篮球放在一起。
一个是小巧玲珑,一个则是硕大无比。
乒乓球的质量轻得像风一样,可它的体积却小得可怜。
相反,篮球的体积大得让人咋舌,虽然它的质量也比乒乓球重不少。
这种质量和体积的组合就是密度的魅力所在。
密度就像是一个小魔法师,能够决定一个物体在我们心中的“分量”。
再来个生活中的例子。
你去海边玩,浮在水面上的那些大石头可不是随便就漂的。
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能浮吗?嘿,正是因为它们的密度小于水。
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水上游戏,谁能把球抛得更远,谁就能笑得最开心。
水的密度比很多物体都要低,所以那些小家伙们就像有了翅膀一样,轻松漂浮。
而当你把石头放到水里,咦,怎么它沉下去了呢?这就说明它的密度比水大,咱们说“沉得像块石头”,没错,这就是意思。
嘿,记得小的时候,大家都爱捡贝壳,有些贝壳轻得像梦一样,而有些则沉甸甸的,放在手里像块小石头。
你说,这些贝壳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这就跟密度息息相关。
那些轻盈的贝壳,体积大但质量小,所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夏天的微风。
而沉重的贝壳,密度高,质量大,仿佛是海浪带来的大礼物,实打实的存在。
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不能光看数字,没意思对吧?我们得动手做实验,亲自去体验。
找几个不同的物体,比如玻璃杯、橡皮球和苹果,咱们逐个称重、量体积。
看吧,咱们用水把苹果放进水里,发现它没沉下去。
这就是密度的魅力在发光发热。
沉的东西让我们感受到重的实在,而轻的东西则像是在和我们开玩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密度公式的应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难点:学会科学探究,会设计实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密度的物理意义,应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做好科学探究的实验步骤的分析、引导
学法建议
通过生活经验引导、分析,科学实验探究全过程的实践,使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的意义
单元教学
计划
节次
教学时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第1节
1
质量及其测量
怎样实用天平
第2节
2
密度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第3节
2
凸密度的测量
量筒的使用方法
第4节
1
密度与社会生活
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复习、测试
4
单元教材地位
本章主要是通过对质量和密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及其测量,天平的使用方法,什么是密度,怎样测固体、液体的密度,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和探究的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应用密度知识解释简单现象的能力。
单元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初步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的单位,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
会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理解密度的概念,会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水的密度及其物理意义。
会用量筒测液体和固筒的使用
通过实验探究风的形成,了解密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会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