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历史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内容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是以中国历史为主线,涵盖从新民主主义到改革开放的一个时期。

本教材以党史为主线,以历史为线索,从不同的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发展变化,掌握认识党的历史,建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历史观。

第一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5课时)红旗上飘扬的金色大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给了一代人一个深刻的印象。

从辛亥革命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史终于迎来了新的篇章。

本章节主要说明的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胜利过程以及取得胜利的条件和原因。

其中重点是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和贡献,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探索(21课时)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本章主要涵盖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探索过程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并介绍了党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方案,如三大改造,土地改革等。

此外还对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和“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实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发展(24课时)本章重点是阐述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包括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等各个方面。

此外还介绍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国家的基本方针,将延续中国革命发展的新篇章。

第四章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16课时)本章主要介绍抗战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建立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方面的实践。

其中包括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政治协商、和平民主、联合战线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实践。

第五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14课时)本章主要阐述的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文化事业进行的规划和实践。

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工作,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振兴等。

第六章党的建设与文化建设(10课时)本章主要阐述党在新时代下对党的建设工作及文化建设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材名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适用对象:八年级学生教材内容:本教材主要涵盖了八年级上学期的历史知识,共分为六个单元,包括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中国古代民族与文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科技与思想、世界历史。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培养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 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4.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与思想的发展,培养对科技进步和思想发展的思辨能力。

5. 了解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文明成就,促进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全面了解和价值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单元一:古代希腊教学内容:古希腊地理、政治、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利用图片、地图、文献、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演示。

2. 单元二:古代罗马教学内容: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建筑、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古罗马的重要事件和文明成就。

3. 单元三:中国古代民族与文化教学内容:中国古代主要民族和其文化特点的介绍,包括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材料来展示,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4. 单元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学内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封建王朝的建立、皇帝的权力、官员的选拔等。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5. 单元五:中国古代科技与思想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就,以及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的介绍。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思考。

6. 单元六:世界历史教学内容: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文明成就,包括世界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了解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 掌握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和地区分布。

教学重点:
1. 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点。

2. 西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3. 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难点:
1. 各种古代文明的区分和联系。

2. 古代文明的传播和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中学历史》第一册。

2. 精心准备的课件和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古代文明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学习:
1. 讲解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西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腊罗马文明。

3. 介绍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

4. 模拟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三、训练: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各种古代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四、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文明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和启示。

五、作业: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研究课题,巩固学生对古代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影响,明确古代文明对当今世界的意义和启示。

同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结构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的整体结构清晰,以时间线为主轴,按照历史时期的发展顺序进行编排。

教材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若干课,每课下又分为若干子目。

这种结构使得教材内容条理分明,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二、内容涵盖与编排本册教材的内容涵盖了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和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在编排上,注重历史事件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突出重点和难点。

对于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教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配以相关插图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四、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师在使用本册教材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

例如,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同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图表、地图、文物图片等多媒体资源,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五、学生学习评估本册教材注重学生学习评估,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和测试题。

这些题目涵盖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有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随堂测试或阶段性测试,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师用书及教学资源本册教材配备了教师用书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PPT、教案、教学视频等。

教师用书提供了详细的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主开发一些实用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练习题等。

这些教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七、与其他版本比较分析本册教材与其他版本的比较分析表明,其在内容涵盖、编排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简介(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分册)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简介(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分册)

教 材 编 写 的 指 导 原 则
3.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念,贯彻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 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对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范 围,设计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及具体内容。 4.体现教材的时代性,既要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 指导思想,又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并要体现当 代社会的进步以及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 需求,适应学生发展过程中应提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需求。
评审专家认为历史教材主要特点有: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了历 史叙述与阐释中,做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 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比较全面系统,深 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 展格局,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 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 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 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 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旁设: 辅 助 部 分 的 栏 目 类 型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实现国家主 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教材工作 事关重要,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教 材建设,提出要把教材建设作为一 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以高度的 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实抓好。 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涉及 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教材、涉及民族 问题的教材,要不断强化统筹管理。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中小 学教材建设。2009年,中央宣 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对中小学教材编写进行专题研 究,指示教育部要组织编写德 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教 育部在颁布了新课标后,着手 组织这三科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初中部编历史教材教案

初中部编历史教材教案

初中部编历史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改革政策和建设成就。

2. 分析秦汉两代皇帝的政治手段和统治方式,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掌握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文化成就,理解秦汉时期的兴盛和衰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对统一帝国的建立影响。

2. 理解汉武帝的文化繁荣和铁蹄统治。

3. 掌握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和影响。

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小组合作讨论、图片资料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通过展示秦始皇的兵马俑和汉武帝的汉长城图片,导入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二、学习秦汉时期的背景和历史事件:
1. 介绍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2. 分析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对统一帝国的建立影响。

3. 解读汉武帝的改革政策和文化建设,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讨论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变化:
1. 小组合作讨论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治方式和政治手段。

2. 分析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探讨其兴盛和衰落原因。

四、总结秦汉时期的兴衰:
1. 总结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秦汉时期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时期兴盛和衰落的短文,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论证。

六、课堂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生学习的收获和问题,并指导学生在复习时的重点。

(完整版)最新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最新整理)

(完整版)最新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最新整理)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百家争鸣局面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五四运动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現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政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5课三大政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经济体制改草第9课对外开放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四单元民族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钢铁长城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埃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第3课古代印度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阴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与法兰克王国第8课西欧庄园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査士丁尼法典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第12课阿拉伯帝国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第15课探寻新航路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第18课美国的独立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第2课俄国的改革第3课美国内战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第10课《凡尔赛条的》和《九国公约》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第六单元冷战结后的世界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易组织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初中历史部编教材教案

初中历史部编教材教案

初中历史部编教材教案
课题:《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
教学目标:
1. 了解封建制度的定义及特点;
2. 理解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具体运作;
3. 掌握封建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封建制度的定义;
2. 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实施;
3. 封建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封建制度的复杂性;
2. 思考封建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继承和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封建制度吗?它在古代中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样的?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解封建制度的定义及特点;
2. 分析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具体实施情况;
3. 探讨封建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有何利弊?如何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封建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封建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的小论文。

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封建制度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较为全面地思考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下节课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封建制度下的社会阶级结构及其演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电子课本教材(高清PDF版)_时期_中国_统一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涵盖了从夏商周到秦汉统一的历史时期,包括夏朝建立、西周分封制、春秋战国之变等重要事件。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你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按时间顺序向您介绍每个阶段的重要事件。

第一章:夏商周三代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起和西周的繁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国家开始走向统一。

同时,这一时期也有许多广为人知的故事,如大禹治水、商汤灭夏、伐周等。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和变革的时代。

这一时期,各国争霸,战争肆虐。

但也孕育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如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等伟大的思想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章:秦汉统一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的崛起及其后的汉朝。

在这段时间里,秦始皇完成了对六国的征服,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而汉朝则继承了秦朝的基业,开疆拓土,使中国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2023部编历史纲要上教材的新变化

2023部编历史纲要上教材的新变化

2023部编历史纲要上教材的新变化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2023年的部编历史教材也不例外,它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教育的新理念,也反映了历史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3部编历史纲要上教材的新变化,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二、新变化概述1.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023部编历史教材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强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教材中增加了古代经典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相关内容,以及传统哲学、道德观念、科技成就等方面的介绍。

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 强化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新教材加强了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的宣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海洋意识。

在国家主权方面,教材详细介绍了中国疆域的变化和历史沿革,强调了中国对领土完整的维护;在海洋意识方面,教材增加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与海洋相关的内容,强调了中国在海洋事业上的重要地位。

3. 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新教材更加突出地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特别是在经济方面,新教材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这些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成就,从而更好地认识当下的中国。

4. 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

在历史意识方面,新教材强调学生对历史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在历史思维方面,新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方法和技能;在历史价值观方面,新教材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当下、展望未来。

三、具体变化分析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新教材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思想文化”一章中加入了“儒家思想”部分,详细介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核心思想和现代意义;在“文学艺术”一章中增加了古代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瑰宝。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纲要上下+3本选必)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纲要上下+3本选必)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2课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20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必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拨与管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选必2)》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第6课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选必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二单元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第三单元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碰撞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最新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新)

最新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新)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局面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五四运动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現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政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5课三大政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经济体制改草第9课对外开放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四单元民族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钢铁长城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埃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第3课古代印度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阴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与法兰克王国第8课西欧庄园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査士丁尼法典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第12课阿拉伯帝国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第15课探寻新航路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第18课美国的独立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第2课俄国的改革第3课美国内战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第10课《凡尔赛条的》和《九国公约》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第六单元冷战结后的世界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易组织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

最新部编教材历史初中教案

最新部编教材历史初中教案

最新部编教材历史初中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课题: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
教材:部编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2.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
3. 能够分析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1.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2.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

教学难点:
1. 夏商周时期社会变革和发展趋势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然后提出问题:你觉得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是怎样的?
二、讲授(15分钟)
1. 教师讲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介绍当时的贵族、平民和奴隶等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

2. 教师讲解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包括君主制、封建制和农耕经济等内容。

三、讨论(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趋势,探讨社会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归纳总结夏商周时期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夏商周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根据教材内容,写一篇关于夏商周时期社会生活的读后感或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社会变革和发展趋势,提高了历史认识和分析能力。

但在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当时的社会生活。

部编(统编)人教版初中上册历史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部编(统编)人教版初中上册历史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部编(统编)人教版初中上册历史教材分析
及重难点
教材背景
本教材是以中国历史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材,采用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和北大等知名专家的编写与评审。

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知,提高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分析
本教材内容结构清晰,知识点覆盖面广。

文本配图并用,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但内容深度偏浅,难以引导学生深刻掌握历史知识。

重难点
1. 祖先的迁徙:此部分内容考察地理和历史知识,学生需掌握大陆分裂演变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以及不同民族的演变和融合。

2.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此部分内容较为繁琐复杂,但极其重要,学生需要掌握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并对比分析各制度之间的区别。

3.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部分内容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各时代的文化发展和演变,以及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总结
虽然本教材存在内容深度不足的问题,但仍是一本优秀的历史教材。

建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使用课外辅助教材,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部编人教版简介本教材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部编教材。

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等内容,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材结构教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导学活动:引入每个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课文研究:通过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3. 拓展阅读:提供更多相关的历史材料和文献,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索。

4. 知识归纳:总结每个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复和巩固所学内容。

5. 自主研究:提供一些学生自主研究的任务和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 学案设计:为教师提供一份详细的教案,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材特点本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系统性: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演变过程。

2. 富有趣味性:通过丰富的图片、故事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强化记忆:通过知识归纳和练,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所学知识。

教材价值本教材对于学生的历史研究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影响,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推荐意见我认为这本教材在八年级历史教学中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然而,在使用教材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适当选择和删减内容,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以上是对《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部编人教版》的简要介绍和评价。

希望该教材能够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局面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XXX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会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长久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配合来感触感染历史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位隋唐时期:繁华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单位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代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交际通第三单位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度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度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代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代君主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怒潮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XXX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XXXXXX的黑暗统治第四单位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五四运动第14课XXX诞生第五单元从XXX合作到XXX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第16课XXX开辟井冈山道路第17课XXX长征第六单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面疆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第24课群众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八年级下册第一单位中华群众共和国的建立和現固第1课中华群众共和国建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政革第二单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产业化的起步和群众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5课三大政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第三单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经济体制改草第9课对外开放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四单元民族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钢铁长城第16课自力自主的宁静交际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位科学手艺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学手艺的成就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九年级上册第一单位古代亚非文化第1课古代埃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第3课古代印度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阴第4课希腊城邦和XXX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第三单位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XXX的兴起与法兰克王国第8课西欧庄园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査士丁尼法典第四单位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度第11课古代日本第12课阿拉伯帝国第五单位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第15课探寻新航路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第六单位本钱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第18课美国的独立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群众的对抗斗争第2课俄国的改革第3课美国内战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第二单位第二次产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9课XXX与十月革命第10课《凡尔赛条的》和《九国公约》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五单位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第19课亚非拉国度的新发展第六单元冷战结后的世界第20课结合国与世界易组织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第22课不竭发展的现代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 学 示 例
历 史 示 意 图 应 用 案 例
三、教 学 示 例
历 史 示 意 图 应 用 案 例
三、教 学 示 例
历 史 示 意 图 应 用 案 例
新王朝 建立 推翻、瓦解 旧王朝
政治清明 阶级矛盾小
农民起义Biblioteka 社会经济 文化发展阶级矛盾 激化 农民起义洗礼示意图
地主阶级 兼并土地 压迫农民
第一单元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活动课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原始的农耕生活 华夏之祖 寻找历史
二、新 旧教材的 课题和子目 对比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 夏、商、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看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二、新 旧教材的 课题和子目 对比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
部编本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初步印象
呼市第十八中学 田晓宇
1 2 3
教材整体印象 新旧教材课题、子目对比
教学示例
一、教材整体印象
1.“点 线 结 合”
点:重要的历史史实; 线: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有限而准确的知识 阶段特征更清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 课 元朝的统治 第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4 课 明朝的统治 第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第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2 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Thanks For Appreciation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 课 东汉的兴亡 第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 第16 课 三国鼎立 第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1 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2.《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涉及 涨海) P65 3.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4.《三国鼎立形势图》 P65 P76
当前历史教学的改革体现在: 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
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
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索
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
由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
感 谢 观 看 和 聆 听
二、新 旧教材的 课题和子目 对比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活动课四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教材整体印象
2.突出 历史 时序性和空间性
增加了东汉、两晋和五代等历史时期;
历史地图增多,上册用了18幅地图; 下册用了17幅地图
一、教材整体印象
3. 重 视“以史为鉴”
三、教 学 示 例
地方教材《内蒙古历史与文化》七上
地 方 教 材 应 用 案 例
嘎仙洞
1.大窑文化 红山文化 2.秦万里长城 秦 直道
4.拓跋鲜卑
盛乐古都 平城 洛阳
5.北魏六镇
3.“昭君出塞,汉匈和亲”
6.柔然、敕勒
三、教 学 示 例
国 家 主 权 意 识 教 育 案 例
1.《秦朝形势图》 P43
突出 治乱兴衰 的历史事件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八王之乱;安史之乱;
北宋重文轻武;
详述 历朝 农民起义
清朝前期的兴盛 等
教材涉及 秦末、东汉末年、隋末、唐末、 元末和明末等多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
二、新 旧教材的 课题和子目 对比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