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育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教育观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方法,最为后人称道的,
主要包括:
“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
“因材施教”、
“尊师爱生”、
“践行兼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方面。
这在当代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据史书记载,孔子一生教育培养了三千多学生。但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约有七十余位。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赏识的优秀弟子。他们是: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
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先进11·3)从学生们的年龄及其籍贯看,大致可以推定孔子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吸收了三批重要的学生。
第一批是孔子30岁到45岁之间所收的早年学生,这批学生比孔子大约要年轻七八岁到十五岁之间。他们大都是在鲁国出生的青年。这批学生有:
仲由(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
颜由(季路,颜回之父)鲁人。
曾点(曾参之父)鲁人。
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过牢。
孟懿子(鲁国贵族)。
南宫敬叔(鲁国贵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
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
第二批是孔子45至60岁左右,由出仕鲁国到周游列国期间所收的弟子。这批学生年龄大多少孔子三十岁左右,以鲁国和卫国年青人为主。孔子游历列国,停留最长时间是在卫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这一期间,孔子开始在政治上(51岁为鲁中都宰,54岁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和学术上都取得很大成就,颇有声望,因此得以举荐他的学生出仕于多国,诸如举荐冉求、冉雍为季氏宰,举荐子路为季氏宰及卫国大夫孔悝(kuī)为邑宰,举荐子贡代表鲁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
这批学生有:
冉求(少孔子29岁)鲁人,助季氏聚敛,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端木赐(子贡,少孔子31岁)卫人,利口巧辩,善于外交。
冉雍(仲弓,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
颜回(少孔子30岁)鲁人,《论语》称:“回也,屡空”,“贤哉,回也”。高柴(子羔,少孔子30岁)卫人,《史记》载:“柴也愚,长不盈五尺”。宰我(前522-458),与子贡大抵同年辈,鲁人,利口辩词,与孔子辩三年二丧。孔子斥之为“不仁”。昼寝,孔子斥之为“朽木不可雕”。
商瞿(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传《易》于瞿。
第三批是孔子晚年在60至70岁之间所收的弟子。孔子游历多国,68岁返鲁定居,专心整理修定六经。所收弟子来自于多国,而多以言语、文学见长。这一时期大多是学问型弟子,得传孔子诗书六艺之学。
这批学生有:
卜商(少孔子40岁)卫人,魏文侯师,后世有“子夏之儒”;
曾参(少孔子46岁)卫人,传孝经,后世有“子思之儒”(子思即孔伋,是曾子弟子,孔子之孙);
有若(少孔子43岁)鲁人,又称有子。
言偃(少孔子45岁)吴人,后世有“子游之儒”;
颛孙师(少孔子48岁)陈人,孔子曾说过:“师也过、商也不及”,“师也辟”等,后世有“子张之儒”;
樊迟(少孔子36岁)齐人,问稼,孔子斥之为“小人”;问仁,孔子答以“爱人”。
原宪(少孔子36岁)宋人,隐而不仕。谓:“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
1、“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主张打破一切界限,让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他所吸收的学生中,论阶级身份以及资质,都是相当复杂而多元的。他对自己的学生,不分长幼、贫富,不论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有的学生两代同师,或父子、或叔侄均来求学的,如颜由、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等;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对优秀的学生,孔子固然赏识喜欢,而对性行顽劣者,他也同样悉心教诲。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7·7)。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在孔门弟子中,真可谓诸色人等皆有:
既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南宫适、司马牛等;又有卑贱贫穷出身的子弟,如:颜回、闵子骞、原宪、曾参、子路、冉耕、冉雍、公冶长等。既有资质高、品行好的学生,如:颜回、子贡、子夏、子游等;又有资质鲁钝的学生,如:高柴、曾参、子路等;还有品德较差的学生,诸如:宰我、冉求、原壤、子张等。孔子莫不尽心教导,循循善诱,一视同仁。
2、因材施教
由于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其门下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因此便能针对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把他们培养成为各色各样具有独特表现的人才。
①深入了解学生
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格为人、资质才艺,十分了解;对他们的优长与缺点,也非常清楚。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处论及孔门弟子的性格特点。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原文】
雍也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让他
“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
孔子说:“冉求有才能,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先进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yàn。
【译文】
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
“师也过,商也不及”;
先进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