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知识点总结

农业生态知识点总结

农业生态知识点总结1.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组成单位。

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包括了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部分。

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可以提高农作物和动植物的产量,并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业生态系统不仅受到栽培和养殖方式的影响,还受到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因此,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相应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对外部干扰的抵抗和适应能力。

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产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耕作和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并且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3.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是指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成部分之间所进行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营养循环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促进营养循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营养循环的研究和管理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指由耕种与做草地转化而成的生态系统,它是人工干预的农业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中包括了土壤、植被、微生物和许多种的动物组成部分。

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管理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并且减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对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

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866)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5第二章§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最小因子定律: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对耐性定律的补充: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866.海格尔)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971.奥德姆)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3、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二、知识点☆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途径。

利用生态学及系统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提高其整体效益。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包括:农业生物部分(农作物、家禽等)、环境部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①理论实用性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其研究内容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在农业区划、区域综合开发治理、农业资源利用、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②学科交叉性农业生态学时介于农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很强。

从知识内容和研究对象上涉及到很多学科和内容。

且农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③研究统一性农业生态学强调适用于不同学科的共同思想和共同语言,强调适用于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通用方法。

④宏观层次性农业生态学区别于一般的个体生态学、作物生态学及动物生态学等有明确界限的微观生态学,它的宏观性及伸缩范围很大。

4.农业生态学的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5.生态学的发展:①以研究生态系统为中心的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1935年,英国,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一、引言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本文将介绍农业生态学的重点内容供大家复习参考。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 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对象,由土壤、作物、农田生物多样性以及人为因素构成。

其中,土壤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作物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农田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2. 农村生态系统农村生态系统由农田生态系统、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产业连同其相互关系构成。

农村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特征1. 生产功能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等活动,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和能源等生产资料。

2. 保护功能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环境免受农业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

3. 美化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农田景观和乡村环境可以提供农村旅游和休闲服务,为人们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1. 土壤质量和保护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保护土壤的肥力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2. 农药使用与环境风险农药的过度使用对农田生态系统和水体等环境产生潜在威胁。

合理使用农药和开展生物防治是减少环境风险的重要措施。

3. 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需求量大,因此科学管理水资源是保障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合理利用灌溉水、开展水源保护等措施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

四、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策略1.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注重与自然生态规律相协调,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

2. 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包括发展农村产业、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旨在实现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农田生态工程农田生态工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和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旨在修复农田生态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定义和基本概念1.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探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优化与调控方法。

2.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类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

3.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遗传资源的变异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可持续农业:是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公正和经济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5.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传统农业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整体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层次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系统和生物圈等层次。

3.功能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这些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4.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5.自适应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1.生物要素:包括作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

2.非生物要素: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

3.人为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

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相互影响: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生物也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

2.适应性:生物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包括形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和行为适应性。

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位置和作用是相对稳定的。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产生影响。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1.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领域的具体应用。

2.生态型: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

3.生活型: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4.生境:也叫栖息地。

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

6.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8.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中和适应位置。

9.种群:指分布在一定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10.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状况。

11.生命表: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12.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值或最大密度,成为系统的环境容量,常用K表示13.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

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扩散对策等。

其中生殖对策是最为重要的。

14.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即群落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5.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种类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即优势种或全部种类的变化。

16.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指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生态系统间、景观单元间)的过渡带17.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1、五大危机:环境、能源、资源、粮食和人口等五大危机(1960s))。

3P问题:十大生态环境问题: ①沙漠化日益严重;②森林遭到严重砍伐;③野生动物大量灭绝;④人口剧增;⑤饮水资源越来越少;⑥渔业资源受到破坏;⑦河水污染严重;⑧大量使用农药;⑨全球气温明显上升;⑩酸雨现象。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3、生态学体系:按照生态学研究的尺度划分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或景观生态学4、生态学研究方法:(1)对环境的研究:环境因子的测定法和控制法。

(2)对生物的研究:分类技术、数量统计方法和实验方法等。

(3)研究生态学的三大类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和数学模型。

(4)研究系统的三大理论:白箱、黑箱和灰箱。

5、农业生态学概念: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农业生态系统)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个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及其控制管理以便达到最大生产力和最佳生态效果,这样的一门学科称为农业生态学。

6、农业研究内容:农业生物多样性重建、保护与利用,食物系统的能流、物流和价值流形成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与运行机制等.7、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8、基本内容(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3)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

(4)农业生态系统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类型,分布及特点。

(5)农业生态发展及演替规律。

(6)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9、农业生态学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战略性10、系统(system)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2)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3)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

11、系统的结构特点(1)系统都有边界;(2)系统具有层次性,即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系统本身也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3)构成系统的组分间有一定的量比关系;(4)系统的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排列位置关系。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它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平衡的调节,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位理论、群落边界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食物链与能量流原理、物质循环原理、信息传递原理等。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景观等层次的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流动等方面。

4、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节:包括系统稳定性、恢复力、可持续性等。

5、农业生态规划与管理: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与维护,农业生态安全与风险管理,农业生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

三、研究方法1、观察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实验与模拟:通过实验和模拟,探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规律和机制。

3、定性定量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精细分析。

4、系统分析与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把握。

四、应用前景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农业生态学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食品安全与质量:通过监控农产品生产过程和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3、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农村发展与社区建设: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区建设。

五、复习题1、什么是农业生态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2、列举几种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3、描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第一章:1、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湿地退化、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2、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3、三“P”危机:n(人口问题)、Poverty(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n环境问题)4、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1866年德国学者XXX提出)5、生态文化:建立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建立起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改变以往那些不良观念,以生态学的思想与方式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

6、生态方法论:整体观、层次观、关联观、协同观、动态观。

7、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

8、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工具:农业生态体系;理论根蒂根基:生态学原理;方法根蒂根基:体系论。

9、系统:系统论创始人XXX: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配合完成一定的功能。

注:功能→系统的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整合特性),不但包括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还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效应(增强、减弱、原来没有)→所以各组分功能之和不等于系统的整体功能或效应(1+1≠2)10、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流、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布局、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单定义: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

特点:1)组分上:无生命和有生命2)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3)时间变革上: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4)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5)外部关系上: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11、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 (3)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 (3)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1. 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调控与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多个领域。

2. 内涵:-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农业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的生物要素,如农作物、畜禽、渔业等,还包括非生物要素,如土壤、气候、水、肥料等。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目标: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稳定和生态平衡。

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农业阶段:- 特点:以人力和畜力为主,依赖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 代表性技术:轮作、休耕、有机肥料使用等。

2. 现代农业阶段:- 特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追求产量最大化。

- 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3. 可持续农业阶段:- 特点: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

三、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 观察法:- 实地调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直接观察。

- 长期定位观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跟踪。

2. 实验法:- 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同处理,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

- 模拟实验:在受控条件下,模拟农业生态过程,探讨其内在规律。

3. 数学模型法:- 建模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模型等。

- 应用:预测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4. 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获取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信息。

- GIS: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

- GPS:定位农业生态系统的具体位置。

5. 系统分析法:- 系统理论: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 系统工程:设计和管理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其整体功能。

四、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种群: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动态和遗传多样性。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有哪些?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物种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辅助能,初级生产中的能流,次级生产的能流2、种群个体的分布有哪些类型?在自然界较普遍的是那种类型?分布类型:成群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是聚集分布。

3、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有何特点?(1)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2)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3)养分保持能力弱,流失率较高(4)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4、农业生产有哪三种农业区位?其含义是什么?自然区位,妒能的农业经济区位,生态经济区位。

5、什么是食物链的富集作用?食物链富集是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6、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边界特征。

7、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资金流与能流、物流的关系。

(1)耦联关系:资金流与能物流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或出售农产品时发生耦联关系,流量成正比,流向成反比(2)独立关系:独立的资金流,通过纳税、还息、还贷、交费、交罚款等方式离开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是不能和能物流发生直接关系的。

独立的能物流,如公共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并未伴随有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从而导致成本外滩和收益外泄,易出现经济外部性问题,脱离了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8、作物生产力估算的四个层次。

光能生产力、光温生产力、气候生产力、土地生产力9、食物链“加环”类型并简单举例。

(1 )生产环: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2 )增益环: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如猪、鸡粪- 蚯蚓- 饲料- 促进猪、鸡的消化(3 )减耗环:捕食性天敌的引入,减少生产消耗,增加系统生产力(4 )复合环:具有两种以上的功能。

(完整版)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完整版)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

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

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成:1.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农业生态学 学习要点

农业生态学 学习要点

农业生态学学习要点
需要熟练掌握的概念: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光补偿点、贝格曼定律、阿伦定律、生态幅、有效积温、黄化现象、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年龄椎体、竞争排斥原理、同资源种团、物种多样性、生活型、边缘效应、演替、食物链、林德曼效率、生态平衡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2.光谱的生态作用及动植物的适应
3.光强度的生态作用及植物对光强度的适应
4.光周期及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5.有效积温法则及计算
6.生物对低温和高温的生态适应
7.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植物对干旱的适应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1.种群的密度特征的调查方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特征
3.年龄椎体的类型和应用
4.种群空间分布特征和应用
5.种群增长曲线
6.世代重叠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和逻吉斯蒂增长模型的计算
7.集群和竞争(排斥竞争原理)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1.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多度、盖度、频度等,优势度、重要值
2.群落成员分析:优势种、亚优势种、关键种等
3.多样性指数:辛普森指数、香农-威纳指数
4.生活型的划分、生活型谱的生态学意义
5.群落垂直格局
6.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7.群落形成过程
8.原生旱生演替和水生演替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 食物链与食物网
3. 生态系统的功能
4.碳循环、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5.林德曼效率
6.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7.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和生活环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与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相互交错成网的多条食物链。

现存量:指在某一特定的观察时刻,单位面积地段内有机体的数量,可以用个体数目、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库:指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物质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r——对策生物:是指生育力高,亲体具有良好保护幼体行为的生物。

物质循环:泛指生物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转化。

初级生产力:是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生物量的速率。

营养级:是食物链上的不同链节,每个链节上的生物都构成了其下一个链节生物的食物来源。

生态金字塔:把生物群落的众多生物按所属的营养级加以分类,然后将个营养级按其总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者能量的多少绘成长方形横柜,自下而上顺序排列,即形成所谓的金字塔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多层次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生态位:是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应对特性。

系统:是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能效率:是指人工投入单位辅助能量所获得的有效产出能或能量报酬。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次级生产: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生物量形成的生产过程。

肥力结构:指(形成产量的)自然肥力、再循环肥力和外源肥力所占的比例。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利用了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特性,利用了生物间生态位的差异,从而提高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率。

生态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食物链的浓缩作用又称生物放大作用。

农业生态学必考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必考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

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

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第二章第一节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

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成为生态系统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3、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环境组分由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构成。

生物组分可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

4、农业生态系统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目标,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比较,示意图见p13)(1)系统组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系统中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消费者。

(2)系统输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如降雨、日照、生物固氮等,还有社会的输入,如人力、机械、花费、农药、信息、资金等。

(3)系统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

(4)系统功能: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加大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有更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系统更加开放。

(5)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方式,而且由农民直接实施人工调控,还受社会工业、交通、科教、经济、法律、政治的间接调控。

5、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1)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 2)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互补)6、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湿地退化、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2、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3、三“P”危机:Population(人口问题)、Poverty(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Pollution(环境问题)4、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5、生态文化:建立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建立起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改变以往那些不良观念,以生态学的思想与方式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

6、生态方法论:整体观、层次观、关联观、协同观、动态观。

7、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

8、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基础:生态学原理;方法基础:系统论。

9、系统: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注:功能→系统的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整合特性),不但包括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还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效应(增强、减弱、原来没有)→所以各组分功能之和不等于系统的整体功能或效应(1+1≠2)10、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单定义: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

特点:1)组分上:无生命和有生命2)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3)时间变化上: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4)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5)外部关系上: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11、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特点:(1)组分上: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类——大型消费者,同时是管理者、调控者;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结构上:系统的组分及其量比关系、空间分布等都受到人类的调控,使农业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3)外部关系上:输入: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输入,如肥料、农药、薄膜、农业机械、人力、信息等输出:农产品的大量输出,水土流失等(4)功能上:系统开放程度高,自身稳定性减弱。

(5)调控上:自然调控、农民直接调控与社会经济间接调控。

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生态因子:指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起作用的各种因子。

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大气圈: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碳、氢、氧、氮等元素;保护地面生物的生存条件水圈:降水量、大气湿度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直接的生理与生物学作用。

土壤圈:提供生物生存的场所提供生物适宜的生存条件;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和转化的场所。

3、生态因子作用定律⑴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元素。

这种元素不但直接限制植物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因子的效应。

(即最小养分定律)⑵Blackman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对植物生长也具有限制性作用⑶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性范围,即有一个生物学上限与下限。

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4)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耐性范围的趋同适应,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相似的生物类群。

4、生境(栖息地):在环境条件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此小区域称该生物或群落的生境。

(简单: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5、生态型: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耐性范围的趋异适应,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6、.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出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

(即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地位与角色)同一生境中每一个物种都有一个特定生态位意义:在研究物种进化、竞争、资源利用等方面有理论价值生态位理论说明:(1)同一生境中的群落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2)同一生境中能够生存的相似物种相似性有限,会发生生态位分离(3)为了减缓竞争,同一生境中同时存在两个或多个物种时,尽量选择生态位上有差异的类型。

7、种群:种群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8、种群的增长模型:(1)种群在无环境限制条件下的指数式增长特征。

种群在不受环境条件限制下,即食物充足、无种内竞争、无天敌、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并且光、温、湿等环境条件处于最适状态,种群以指数方式增长,此时的种群增长率最大,称作内禀增长率。

种群增长率稳定不变,不受种群自身密度的影响。

类型:A 离散种群增长型:种群的增长是一代一代进行的,各世代相互分离,没有重叠(世代分离的种群)。

N t+1=λN tλ是模型的重要参数:λ>1,种群密度上升;λ=1,种群稳定;0<λ<1,种群下降;λ=0,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灭亡。

B 连续种群增长型:种群的增长呈连续状态,各世代间有重叠,种群中同时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共存(世代连续的种群)。

即以种群大小Nt对时间t 作图,种群增长曲线呈“J”字型。

(种群增长的初级阶段)⑵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Logistic增长模型(即S型)Logistic增长方程的重要意义:1、它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2、是渔业、林业、农业等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经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9、种群间的相互作用:中性作用、负相互作用、(竞争(分直接干涉型和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捕食作用、寄生作用)、正相互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协作、互利共生)。

10、化感作用(他感作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有利或不利的作用,一种特殊的种间关系。

生态意义:(1)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植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2)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农林业生产管理中,利用化感作用控制田间杂草和病虫害,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措施。

植物化感物质产生途径:茎叶挥发、茎叶淋溶、根系分泌、残体腐解。

11、作物自毒现象:连作后产量降低,是造成作物连作障碍的一个原因。

12、生物防治:利用自然的或经过改造的生物、基因或基因产物来减少有害生物的作用,使其有利于有益生物如作物、树木、动物和益虫及微生物。

(一)农田害虫的生物防治:以虫治虫(捕食、寄生)、以菌治虫。

(二)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放线菌抗菌素、真菌抗菌素、细菌抗菌素、噬菌体。

(三)农田杂草的生物防除:以虫防草、微生物防治杂草、动物和植物防除杂草。

13、种群的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为适应环境而采用的不同进化对策,表现在体型大小、生理功能、繁殖方式、迁移方式、寿命长短等方面,也称生态对策。

能量分配原则:生物采取的任何一种生态对策,都意味着能量的合理分配与权衡,并通过能量使用的协调,来促进自身的有效生存与繁殖。

生活史对策的类型:生物按其栖息环境和进化对策分为r—对策型和k—对策型两种。

属于K选择类的生物:个体较大,寿命较长,存活率高,要求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其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

(虽然种间竞争能力强,但增长率r 低,自平衡时间长,容易灭绝,如大象、恐龙等。

)(属于r选择类的生物与属于K选择类的生物相反)。

14、农业生态系统r—K对策类型者的合理配置:利用r-生物加速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损失,增加次级产品的输出;利用K-生物稳定农业生态环境15、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16、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中各物种在水平空间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交错区:相邻的不同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边缘效应:交错区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相邻群落有所增加,且系统生产力也相应增大的效应。

(2)群落的垂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同一群落中不同类型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层配置,即成层性,最基本的外貌特征。

(3)时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即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的有序变化二是:群落演替。

17、自然生物群落的演替:指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环境随时间发生有序变化的现象。

主要标志:物种组成上质的变化。

特点与趋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可逆过程。

依据演替发生的最初场所性质:分为原初演替与次生演替。

原初演替: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形成的演替(演替进程慢,上千年)。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群落被破坏后的地面上进行的演替,如撂荒地、火烧后的森林地(演替进程快,几十年或十几年)。

18、顶极群落:在一个地区内,植物群落相继替代,通过一系列的演替阶段,最后达到与该地区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群落。

19、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一)群落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

(由物种的丰富度与均匀度构成)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均匀度:指一个群落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即反映分配的均匀程度。

(二)群落稳定性包括两个不同的特征方面:抵抗力: 指群落在受到干扰时维持物种相互结合及各物种数量关系的能力。

恢复力:指群落受干扰后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

注意:群落的稳定性有一定限度,而非无限。

(三)两者关系:群落多样性是影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稳定性。

20、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的多样化或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包括3个主要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数学表达式:通常采用多样性指数表示生物多样性的数量特征,以下介绍常用的辛普生指数)。

SD=1-∑(P i)^ 2(0≤D≤1-1/S)i=1D为辛普生多样性指数,Pi为群体中物种i个体所占的比例,S为种类数目。

2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区域内(即景观)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景观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包括:(1)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