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洛普的叙事功能》word版
电影叙事学
问题没有得到解决A3b 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案A4b
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案A2b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意义
•结构主义文论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理论流派,在西方虽然已成为 过去,但仍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其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启示: •1、它突出了文学结构(“语言”)的意义,强调只有在一个整 体结构系统中才能真正了解认识文学作品(“言语”)的内涵, 强调透过具体文学现象深入把握文学内在的普遍本质的研究方法。 •2、它强调关注作品的语言形式和语言技巧,以一种具有穿透力 的眼光探究语言形式本身的潜含意义和整体象征意义。这对传统 批评方法是一个有意义的补充。 •3、重新突出了语言学、符号学与文学研究的联系,开拓了文学 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新视野。
三十一个“功能”
•在普洛普对俄罗斯民间故事的研究中,数量浩繁、千差万别的民间故事被他 总结为6个叙事单元,这6个叙事单元又具体划分为31种叙事功能:
•1炉边缺少一位家庭成员; •2英雄听到一个禁令; •3这个禁令被违犯了; •4反面人物进行了一次试探或侦察; •5反面人物得到有关他的受害人的情报;
斯特劳斯与普洛普研究方法的区别:
•1、普洛普关注故事的横向组合关系,列维·斯特劳斯主 要关注故事的纵向聚类关系,也就是在历时性和共时性 这两个向度中,更加侧重于共识结构的探讨; •2、普洛普强调研究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即功能不同,列 维·斯特劳斯却主张把某种功能和一个特定的主题联系 起来,于是,他把神话尽可能简化分解为最小的基本单 位(比如俄狄浦斯杀死父亲)。
•28假英雄或反面人物被揭露; •29假英雄被赋予一个新面孔; •30反面人物受到惩罚; •31英雄完婚并登上王位。
第四章叙事符号学概要
第四章、叙事符号学格雷马斯将普罗普角色-功能逐渐完善为三种关系相连结的六角行动元模型:A) 欲望关系(离合型结构)将主体与客体相联系。
这条主轴是基本叙述性陈述(EN),即状态陈述的基础。
状态主体(S1)根据此状态陈述与价值客体(O)连结(∨)或分离(∧)。
连结或分离的行为陈述,即转换行为与状态陈述相对应,确保后者的转化。
此后,主体动元被分为状态主体和行为主体(或操作主体)(S2)。
作为基础的基本叙述性陈述:S1∨O与S1∧O 由此发展为叙述阵子(PN),确保基本叙述性陈述的转化操作。
总而言之,在叙述阵子中,必须存在这样一种双重交替:状态陈述层面的交替和行为陈述层面的交替。
这种基本叙述性陈述迈出了将行动元与其叙述路线联系起来的第一步。
B) 交流关系(契约型结构)通过主体及其价值客体将赠与者或发出者(Destinateur)与接收者(Destinataire)相连。
在知道方面,发出者建立起一个被认可的、最终呈现为路线的契约。
发出者使得主体产生意愿,接收者收取客体(赠与物),反过来,接收者能够确认主人公完成了他的契约。
相对于主体和客体,发送者与收取者处于高一级别的位置(应该轴线)。
C) 斗争关系可以同时阻止欲望关系(主体的意愿)和价值客体的交流-传送。
在能够这条副轴线上,辅助者(帮助主体者)与反对者(阻挠主体行动者)相对立,格雷马斯称他们为“形势”参与者。
A、B两条基本轴线将叙述、发送者与接收者的等级位置,以及四个动态性行动元连结起来。
在讨论行动元与行动者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得出两条规律:同一个行动者可以占据多个行动元极;同一个行动元(A)的位置也可以被多个行动者占据。
行动者的主题角色同样值得注意,它是指某个整体的模式使“人物”的不同组成得以定位。
总之,将人物放在其行动元角色的叙事层面考察,与放在其主题角色和象征的语义层面考察同样重要。
后者明确了人物的心理、生理、性格、社会属性。
对传统心理叙事而言,性格征象(行动者层次)是行动的(因果)源头。
叙事学心得笔记
“叙事学”学习笔记心得叙事是人的本性叙事的“人为性”故事——话语底本——述本叙事学的两种取径所指的叙事学能指的叙事学一、普洛普:“叙事功能”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100篇俄国民间故事虽然戏剧性的人物(dramatis personae)的名称(还有属性)发生了变化,但其行动方式或功能并没有变化。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故事常常会赋予不同的人物以相同的行动方式。
这就使得按照戏剧性的人物的功能来研究故事成为可能。
行动方式1、沙皇赐给主人公一只苍鹰,该苍鹰背着主人公到达另一国度。
2、老人送给苏申科一匹马,这匹马载着苏申科到了另一国度。
3、巫师给伊凡一只船,船将伊凡运至另一国度。
4、公主给伊凡一个指环,一个年轻人从指环里出现,将伊凡背到另一国度。
31种功能1、家庭某一成员离家出走;2、对主人公发布某种禁令;3、违反禁令;4、对手进行试探;5、对手获得他想捕获的对象的情报;6、对手设置圈套,企图占有受害者的东西;7、受害者受骗,不自觉地帮助了敌人;8、对手伤害家庭里的某一成员;9、主人公接到请求或命令,被允许或被派遣出发;10、寻求者主人公同意或决定作出反应;11、主人公离家出发;12、主人公经受考验;13、主人公对未来施与者的行为作出反应;14、主人公获得有魔力的器物;15、主人公迁徙到被找对象的住处;16、主人公与对手交锋;17、主人公被留下某种标记;18、对手被击败;19、灾祸被消除;20、主人公归来;21、主人公被追逐;22、主人公从追逐者手中获救;23、主人公回家或抵达另一王国未被认出;24、假主人公提出无理要求;25、主人公被委派困难的任务;26、完成任务;27、主人公被辨认出来;28、假主人公或对手被揭露;29、主人公获得新的外表;30、对手受惩罚;31、主人公结婚或荣登王位。
研究俄国民间故事的四个原则1、“人物的功能在故事中是一个稳定的、持续不变的因素,它们不依赖于人物如何实现这些功能。
小说叙事学 叙事语法
(一)基本序列: 基本序列是由三个功能构成的,功能与功能之间 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三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 的整体,它们是:
11
(1)一个功能以将要采取的行动或将要发生的事件 为形式表示可能发生变化。(情况形成) (2)一个功能以进行中的行动或事件为形式使为种 潜在的变化可能变为现实。(采取行动) (3)一个功能以取得结果为形式结束变化过程(达 到目的) 布雷蒙进一步提出,上述三个功能并不是必然地 连续发生,这种逻辑只是一种可能的逻辑。例如 当情况形成以后,可以采取行动,也可以不采取 行动,而在采取行动之后,可能达到目的,也可 能达不到目的。 布雷蒙几点启发:
1. 在叙事文学中可以区分出两个层面,具体 内容的层面和抽象结构的层面。 2. 在分析中叙事结构的层面可以从文本中分 离出来。 3. 叙事功能是叙事结构的基本要素,正是叙 事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基本的结 构类型。
9
10
三、布雷蒙:叙事逻辑
布雷蒙的起点是普罗普的终点。普罗普把叙事功 能看作叙事结构的基本要素,但他基本上是依据 时间顺序来考虑功能之间的关系。布雷蒙把这方 面研究向前推进一步,他提出了一个“叙事序列” 的观念作为叙事的基本单位,并用它来说明功能 与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布雷蒙把叙事序列又分 为“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
5
1、 沙皇赐给一名英雄一只雄鹰,雄鹰驮着 他去到另一个王国; 2、 一位老人送给苏申柯一匹骏马,这匹骏 马驮着苏申柯去到另一个王国; 3、 巫师给了伊凡一只船,小船载运伊凡到 另一国度; 4、 公主给了伊凡一个指环,从指环中跳出 的年轻人背负伊凡至另一个国度。
6
上述四个故事中,包含可变与不变两种因素,其 中角色的姓名、身份、属性在发生变化,但这些 角色的行动及其功能是不变的。民间故事常常安 排各种角色来实践同一行动,通过各种具体方式 来实现同一功能,这就使我们可以根据角色的功 能来研究民间故事。 角色的功能是故事构成的不变的,或说基本的要 素。故事的功能是由角色和角色的行动构成。
普洛普的叙事功能
第二章普洛普叙事功能说教学内容:普洛普叙事功能说。
教学目的:1、了解普洛普总结的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2、掌握七种叙事角色。
3、学会运用功能叙事学说分析文学作品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七种叙事角色;难点是叙事功能说的运用。
课时:4课时第一节俄国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一. 叙事功能的定义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Vladimir Propp,1895—1970)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艺术理论家,是苏联民间创作问题研究的杰出代表。
他虽然不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中的一员,但他于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态学》一书在研究方法上与形式主义有相通之处,所以也被看作是20世纪形式主义思潮的一个推波助澜者。
在民间创作研究领域开辟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享有世界性的声誉。
在对所搜集的童话作详尽分析时,普洛普发现,童话总是把同一行动分配给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物虽然千变万化,但他们在童话里的活动和作用却很有限。
他认为,在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是不变的,他称之为“功能”。
角色的功能可细分为31种,这些功能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来的。
而这些功能经常是纠缠在一起的,形成了角色。
角色和功能是故事的两个基本元素。
功能是叙事作品的最小单位,功能之上的单位是“回合”。
所谓“回合”,是由一系列功能单位组合而成的叙事单位。
比如,故事的开始是灾难或反角的作恶,这算是一个功能,然后又经过一系列其他的人物动作也即功能之后,灾难消失,恶势力被消灭,最后是大团圆的“婚礼”——这样一整个过程,普洛普称之为“回合”。
一个故事可能由一个回合构成,也可能由数个回合组成;回合之间也有不同的组织关系,可能是两个回合首尾衔接,也可能几个回合互相重叠,也可能一个回合未完之际又插入一个新的回合,总之没有一个定则。
通过对功能和回合的精细分析,普洛普总结出了一整套民间故事的叙事规则和叙事“公式”,他认为,用这些公式便可以代替所有的俄国民间故事,所有的民间故事都不过是这些公式的不同表现形式,正如所有的算术习题都只不过是少数数学公式的不同演算形式一样。
《摘金奇缘》中格雷马斯结构主义模式初探
76结构主义自19世纪以来,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分析和文化社会研究中。
结构主义通过特定表意系统来呈现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探究和挖掘某种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内涵。
在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影响下,诸多法国批评家将结构主义方法与叙事作品相联系,探究创作技巧对语言单位的影响,体现理论分析的整体性,其内核精髓通用于各种文化研究。
结构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立陶宛裔语言学家格雷马斯等人。
[1]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指出,叙事文本由表层机构和深层结构组成,深层结构在组合化的过程中生成表层结构,进而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文本。
在格雷马斯“二元对立”和“语义方阵”的理论指导下,可以辅助研究者分析电影艺术中的基本意素关系。
朱浩伟执导的电影《摘金奇缘》由吴恬敏、亨利•戈尔丁、杨紫琼领衔主演,主要讲述新加坡富二代王子杨尼克带美籍华裔女友朱瑞秋回家参加婚礼并拜访父母,女主人公瑞秋面对家族阻挠、克服阻力最终牵手尼克走入婚姻殿堂的故事。
作为北美连续三周票房冠军,《摘金奇缘》以全新的华裔阵容为老生常谈的“灰姑娘”故事披上崭新的外衣,在插科打诨的故事情节和外放而浮夸的镜头表现下完全打破传统的东方含蓄模式,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眼球。
影片体现出导演对故事叙述内核的结构性把握,反映出好莱坞电影拍摄的成熟商业模式。
该片获得第三届澳门国际影展亚洲人气电影奖、第24届评论家选择奖、最佳喜剧片奖等众多奖项。
[2]本文结合法国文学批评家热奈特的叙事结构思想和格雷马斯的相关结构主义理论,对电影《摘金奇缘》进行结构主义分析,透过影片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表象,挖掘电影文本背后的深层结构和内涵意旨。
一、“叙事功能”理论下行动元模式分析格雷马斯依据普洛普的“叙事功能”理论,依据二元对立的原则,提出行动元模式,即“主体”和“客体”,“发送者”和“接受者”,“辅助者”和“反对者”。
行动元模式具有特定的价值和功能,涵盖故事叙事中的所有人物及其变体。
叙事作文之以普洛普叙事理论分析格林童话
以普洛普叙事理论分析格林童话摘要:俄国着名语言学家普洛普开创了叙事结构类型研究的先河,打破了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传统方法,他采用的分析故事构成单位及相互关系的方法,对叙事文体的分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普洛普;角色;格林童话普洛普认为故事的基本单位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动功能。
于是普洛普通过分析俄国民间故事,归纳总结出七种角色和31种行动功能,这些行动功能才是组成故事情节的稳定因素。
《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
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想象丰富且语言优美。
它注重叙事性和开放性,兼具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的叙事特征。
一、角色分析普洛普研究发现,七类角色设定寓于三十一种叙事功能之中,这七种叙事角色分别是:反面角色、捐献者、帮助者、公主、派遣者、英雄和假英雄。
以《白雪公主》为范本,白雪公主既是公主又是主人公,王后是反面角色,猎人既是王后派来杀公主的帮助者又是公主的捐献者,还是让公主走的派遣者。
小矮人则收留并帮助公主,是捐助者和帮助者的存在。
最后,帮助者王子吻醒了公主,惩戒了王后。
《睡美人》中,公主既是公主又是主人公,诅咒公主的第十三个女巫是反面角色,减轻诅咒让公主沉睡一百年的女巫是捐献者。
作为帮助者和英雄的王子披荆斩棘,吻醒了公主。
《会唱歌的骨头》里,国王是派遣者,送长矛给弟弟的小个子男人是捐助者,弟弟用长矛杀死了野猪,是英雄和主人公。
哥哥杀了弟弟是反派角色兼假英雄。
牧羊人用弟弟的骨头吹奏乐曲,让弟弟沉冤昭雪,是帮助者。
国王派人挖出弟弟的尸骨,并将其安葬,同样是帮助者。
《睡美人》里,王子既是帮助者又是英雄;《会唱歌的骨头》里,国王在开头是派遣者,后来却成为了帮助者。
可见这些角色在故事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时刻,扮演着不同的叙事角色。
二、叙述功能普洛普将角色的功能分为了31种(以下仅节选):(1)一位家庭成员离家外出;(2)对主人公下一道禁令;(3)打破禁令;(4)对头刺探消息;(5)对头获悉消息;(6)对头给受害者设圈套,以掌握他或他的财物;(7)受害者上当;(8)对头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危害或损失;(9)灾难或缺失被告知;(11)主人公离冢;(12)主人公经受考验;(15)主人公转移;(16)主人公与对头正面交锋;(18)对头被打败;(19)最初的灾难或缺失被消除;以《费切尔的怪鸟》为例具体分析,故事一开始介绍了反派巫师经常扮作穷人抓走漂亮姑娘,这就是普洛普说的“初始情境”。
普罗普功能理论对叙事学人物的启发意义
江西社会科学普罗普功能理论对叙事学人物研究的启发意义■卢普玲俄国理论家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中提出的核心理论———功能理论,不仅对结构主义叙事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同样对今天的叙事学人物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通过对普罗普功能理论的剖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该理论对人物研究的启发意义:一、人物和行动的研究;二、人物和结构的研究;三、人物和身份的研究。
[关键词]普罗普;功能理论;人物[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4-0032-04卢普玲(1976—),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叙事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江西南昌330022)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人物对叙事的反作用———西方叙事学人物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0CWW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功能”一词在各领域使用都颇为广泛,但将人物与功能直接关联到一起进行文学研究的,要首推以《故事形态学》享誉世界的俄国理论家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罗普。
普罗普将“功能”界定为“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同时,他把对“功能”的考察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角色的功能充当了故事的稳定不变因素,它们不依赖于由谁来完成以及怎样完成,它们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组成成分;第二,神奇故事已知的功能项是有限的;第三,功能项的排列顺序永远是同一的;第四,所有神奇故事按其构成都是同一类型。
[1](P18-22)在普罗普的研究中,人物是承载功能作用的角色。
但人物作为具有功能作用的角色,仅仅是普罗普研究方法中的一个要素或工具,是普罗普用来寻找故事的共同规律的一个材料。
不过,在找寻民间故事叙事规律的过程中,普罗普关于人物作为功能性的行动者的研究却带给我们众多启示。
一、人物和行动的研究普罗普关于功能的定义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行动”。
普洛普的叙事功能
第二章普洛普叙事功能说教学内容:普洛普叙事功能说。
教学目的:1、了解普洛普总结的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2、掌握七种叙事角色。
3、学会运用功能叙事学说分析文学作品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七种叙事角色;难点是叙事功能说的运用。
课时:4课时第一节俄国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一. 叙事功能的定义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Vladimir Propp,1895—1970)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艺术理论家,是苏联民间创作问题研究的杰出代表。
他虽然不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中的一员,但他于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态学》一书在研究方法上与形式主义有相通之处,所以也被看作是20世纪形式主义思潮的一个推波助澜者。
在民间创作研究领域开辟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享有世界性的声誉。
在对所搜集的童话作详尽分析时,普洛普发现,童话总是把同一行动分配给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物虽然千变万化,但他们在童话里的活动和作用却很有限。
他认为,在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是不变的,他称之为“功能”。
角色的功能可细分为31种,这些功能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来的。
而这些功能经常是纠缠在一起的,形成了角色。
角色和功能是故事的两个基本元素。
功能是叙事作品的最小单位,功能之上的单位是“回合”。
所谓“回合”,是由一系列功能单位组合而成的叙事单位。
比如,故事的开始是灾难或反角的作恶,这算是一个功能,然后又经过一系列其他的人物动作也即功能之后,灾难消失,恶势力被消灭,最后是大团圆的“婚礼”——这样一整个过程,普洛普称之为“回合”。
一个故事可能由一个回合构成,也可能由数个回合组成;回合之间也有不同的组织关系,可能是两个回合首尾衔接,也可能几个回合互相重叠,也可能一个回合未完之际又插入一个新的回合,总之没有一个定则。
通过对功能和回合的精细分析,普洛普总结出了一整套民间故事的叙事规则和叙事“公式”,他认为,用这些公式便可以代替所有的俄国民间故事,所有的民间故事都不过是这些公式的不同表现形式,正如所有的算术习题都只不过是少数数学公式的不同演算形式一样。
普洛普 三十一种叙事功能
一、从 Propp 的故事角色与行动功能谈起Propp (1928/1968)以故事结构做为分析对象,着重于故事的组织和组合方式,并提出叙事结构分析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表象的母题 (motiffs),它是故事的最小分析单位,包括叙事、描人或写物的单位,但是它自身只是一种「变项」(variable),它的功能才是一种「常数」 (constant)。
亦即不论是那一个或那一种母题,它们都有特定相同的功能 (function)。
第二,研究叙事应该从「常数」「功能」着手。
既然母题是属变项,就可以各种面貌出现,必然杂乱纷沓,所以从常数下手才是上策。
Propp 并提出俄国童话故事的四个通则:第一,人物或动物不论其角色为何,它们的功能都是不变的常数。
第二,功能的数量总是有限的。
第三,功能的出现,有一定的秩序,永远是相同的。
第四,就结构而言,所有童话都属于相同的类型。
Propp 指出,故事人物及其行动变化万千,根本没有所谓固定格式或模式可言,所以故事的基本单位不应该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动功能,他并且分析俄国各式各样一百多个童话故事归纳总共七种角色和31 种的行动功能,而这些行动功能才是真正组成故事情节的恒定不变因素。
这七种叙事角色分别是:坏人、神助、帮助者、公主、派遣者、英雄和假英雄,兹分别说明如下:(1) 坏人 (villain):创造叙事复杂化的角色;(2) 神助、捐助者 (donor):给予英雄某些东西(实体对象、信息或忠告),有助解决叙事的角色;(3) 帮助者 (helper):协助英雄回复均衡状态的角色;(4) 公主 (princess):经常是受坏人胁迫,而在最高潮又丞待英雄拯救的角色;国王通常则是在叙事结尾,将公主许配给英雄。
(5) 派遣者 (dispatcher):派遣英雄出任务的角色;(6) 英雄 (hero):男性为主,任务是恢复均衡状态,通常是拯救公主,并且赢得美人芳心;有关英雄角色,又细分落难英雄和找寻者英雄 (seeker hero),落难英雄是坏人破坏的焦点,找寻者英雄则是协助受害人。
叙事功能
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Vladimir Propp,1895—1970)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艺术理论家,是苏联民间创作问题研究的杰出代表。
他虽然不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中的一员,但他于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态学》一书在研究方法上与形式主义有相通之处,所以也被看作是20世纪形式主义思潮的一个推波助澜者。
在民间创作研究领域开辟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享有世界性的声誉。
在对所搜集的童话作详尽分析时,普洛普发现,童话总是把同一行动分配给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物虽然千变万化,但他们在童话里的活动和作用却很有限。
他认为,在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是不变的,他称之为“功能”。
角色的功能可细分为31种,这些功能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来的。
而这些功能经常是纠缠在一起的,形成了角色。
角色和功能是故事的两个基本元素。
功能是叙事作品的最小单位,功能之上的单位是“回合”。
所谓“回合”,是由一系列功能单位组合而成的叙事单位。
比如,故事的开始是灾难或反角的作恶,这算是一个功能,然后又经过一系列其他的人物动作也即功能之后,灾难消失,恶势力被消灭,最后是大团圆的“婚礼”——这样一整个过程,普洛普称之为“回合”。
一个故事可能由一个回合构成,也可能由数个回合组成;回合之间也有不同的组织关系,可能是两个回合首尾衔接,也可能几个回合互相重叠,也可能一个回合未完之际又插入一个新的回合,总之没有一个定则。
通过对功能和回合的精细分析,普洛普总结出了一整套民间故事的叙事规则和叙事“公式”,他认为,用这些公式便可以代替所有的俄国民间故事,所有的民间故事都不过是这些公式的不同表现形式,正如所有的算术习题都只不过是少数数学公式的不同演算形式一样。
普洛普甚至还认为,我们完全可以依照这些叙事公式“创造”出新的民间故事。
二.俄国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故事形态学》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家普罗普的开山之作。
第八章 叙事功能与叙事语法
托多洛夫将这个故事的基本成份提取出来,用 图解表示: X犯了法——Y要惩罚X——X力图逃脱惩罚— —Y相信X没有犯法——Y没有惩罚X。
托多洛夫相信,单个故事最终都来自“叙事语 法”。他的研究较多地借用了语言学的概念和 方法,从而使语言学与叙事语法发生了更加密 切的联系。但也正是这种对语言学概念的搬用, 深深地印上了叙事语法初创时的依赖性的痕迹。
在上述三个民间故事中,沙 皇、老人、公主的身份不同, 但是在作品中担负的任务或 功能,却是类似的。苏森科 和伊凡们也是如此。也就是 说,在结构基本相同的故事 中,人物的身份虽有改变, 但其基本作用(功能)以及 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可以循着 同一个形态。
分析作品时,把不同的作品作比较,抓住那些 稳定不变的因素,就可以像概括出语言的语法 一样,掌握住叙事的规律。
11.主人公离家出发 12.主人公接受考验、质问、攻击等等 13.主人公对未来施予者的行为作出反应 14.主人公获得具有魔力的器物 15.主人公被转移、放逐或迁徙 16.主人公与对头直接交锋 17.主人公被留下某种标志 18.对头被击败 19.最终的灾祸或欠缺被补足 20.主人公凯旋
21.主人公被追逐 22.主人公从追逐者手中获救 23.主人公抵家或到达另一王国,但未被认出 24.假主人公提出无理要求 25.交给主人公困难的任务 26.完成任务 27.主人公被辨认出来 28.假主人公或对头被揭露 29.主人公获得新的外表 30.对头遭到惩罚 31.主人公结婚或登上王位ຫໍສະໝຸດ 二、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理论
参照语言学的模式,托多 洛夫把叙事划分为三个层 次:语义、句法和词语, 主要研究叙事句法。 他参照语言学的句法形式, 将叙事文的结构分为四个 层次:词类、命题、序列、 故事。
叙事学
“功能”的四大原则
• ①功能是故事中恒定不变的因素,不管这 些功能是由谁或以何种方式来完成的,它 们都是构成故事的基本成份。
• ②民间故事里的“功能单位”的总数是有 限的。
• 对此,普罗普采取了对情节抽象简化的方 法。他通过抽象简化,从丰富复杂的民间 故事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叙事功能”, 并加以归纳整理,用拉丁字母符号化。普 洛普一共找出31种有代表性的叙事功能:
• 3、他将故事中出现的动作简化为一种顺序 组合,超出了表层的经验描述,使叙事体 的研究更趋科学化。
• 普洛普对叙事学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抹杀的。 他的研究为叙事体结构和要素分析开掘了 一条新路,结构主义叙事学正是以此为起 点,并沿着这条路线发展的。
• 后来的结构主义理论家都致力于叙事规则 具体化的探讨,如托多洛夫、格雷马斯、 罗兰·巴特等等。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起源受惠于20世纪20年代弗拉基米尔·普 洛普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 普洛普于1928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民间 故事形态学》,书中他首次提出“叙事功
能”的概念,即对故事发展产生意义和作 用的人物行动。
•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 等人为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提出 “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 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 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 个层面。
• 不但施动者是行动元,受动者、帮助者、 反对者等等也都是行动元。
• 普洛普曾经把俄国民间故事中的所有的角 色概括为七种,格雷马斯显然从中受到了 很大的启发。
• 他根据行动元之间的接合原理,将原来只 有三种类型的行动元改造为三对互相对立 的“行动元范畴”:主体/客体、发信人/收 信人、辅助者/反对者。
戏说剧的叙事学分析——以TVB电视剧《醉打金枝》为例
戏说剧的叙事学分析——以TVB电视剧《醉打金枝》为例杨舟【摘要】本文以TVB戏说剧《醉打金枝》为例,分析民间故事在被改编为戏说剧后,对叙事学的运用。
从人物的叙事功能、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了解戏说剧的风格和发展现状。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0(000)007【总页数】2页(P103-104)【关键词】戏说剧;醉打金枝;人物叙事功能;叙事方式【作者】杨舟【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12.2一、戏说剧与《醉打金枝》李献文、何苏六在《港澳台电视概观》一书中,根据题材的时代、内容和表现生活的方面不同,[1]将电视剧分为现代剧和古代剧两种,戏说剧属于古代剧。
在戏说剧中,主要人物冠以历史人物的姓名,其余角色、社会关系、年代都是虚构的。
为了让剧集有新鲜感,创作者已经开始把一些知名地方戏曲故事改头换面一番,变成另类包装的笑剧。
[2]《醉打金枝》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在1997年推出的贺岁剧,将晋剧剧本《打金枝》里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重新演绎。
唐代升平公主(关咏荷饰)冰雪聪明,因不甘皇上安排的婚约而出走,并辗转进入长乐坊,认识了郭暧(欧阳震华饰)。
两人朝夕相处,互生情愫,终排除万难,入宫成亲。
但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宫中规条繁多、婆媳关系等都令二人误会重重。
郭暧一怒之下,醉打金枝……《醉打金枝》是经过收视率检验的经典港产剧,创造了平均1.5以上的收视率,是同一时段的佼佼者。
[3]二、人物的叙事功能人物是故事中做出导致故事结局的动作的人。
[4]一般而言,叙事中的人物不能代表普通人物,人物是叙事中动作的基础。
作为艺术的人物形象,最基本的要求是鲜明、生动,个性是任何形象必不可少的,人物要散发出个性的光彩。
1.人物角色定位以剧中四位主角来分析其角色定位:升平公主——聪明,独立,爱打抱不平。
在本剧第一次亮相,升平公主即以男生形象踢蹴鞠而示人,而后她不满婚约而逃至民间,积极救助素不相识的遇难女子,体现出独立和热心助人的一面;但由于是公主出身,她对市井中所见颇有不满,如第一集中在酒家的见闻,以“凶徒、无耻刁民,愚不可及,乌烟瘴气”等词形容民间。
叙事学心得笔记
叙事学心得笔记“叙事学”学习笔记心得叙事是人的本性叙事的“人为性”故事——话语底本——述本叙事学的两种取径所指的叙事学能指的叙事学一、普洛普:“叙事功能”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100篇俄国民间故事虽然戏剧性的人物(dramatis personae)的名称(还有属性)发生了变化,但其行动方式或功能并没有变化。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故事常常会赋予不同的人物以相同的行动方式。
这就使得按照戏剧性的人物的功能来研究故事成为可能。
行动方式1、沙皇赐给主人公一只苍鹰,该苍鹰背着主人公到达另一国度。
2、老人送给苏申科一匹马,这匹马载着苏申科到了另一国度。
3、巫师给伊凡一只船,船将伊凡运至另一国度。
4、公主给伊凡一个指环,一个年轻人从指环里出现,将伊凡背到另一国度。
31种功能1、家庭某一成员离家出走;2、对主人公发布某种禁令;3、违反禁令;4、对手进行试探;5、对手获得他想捕获的对象的情报;6、对手设置圈套,企图占有受害者的东西;7、受害者受骗,不自觉地帮助了敌人;8、对手伤害家庭里的某一成员;9、主人公接到请求或命令,被允许或被派遣出发;10、寻求者主人公同意或决定作出反应;11、主人公离家出发;12、主人公经受考验;13、主人公对未来施与者的行为作出反应;14、主人公获得有魔力的器物;15、主人公迁徙到被找对象的住处;16、主人公与对手交锋;17、主人公被留下某种标记;18、对手被击败;19、灾祸被消除;20、主人公归来;21、主人公被追逐;22、主人公从追逐者手中获救;23、主人公回家或抵达另一王国未被认出;24、假主人公提出无理要求;25、主人公被委派困难的任务;26、完成任务;27、主人公被辨认出来;28、假主人公或对手被揭露;29、主人公获得新的外表;30、对手受惩罚;31、主人公结婚或荣登王位。
研究俄国民间故事的四个原则1、“人物的功能在故事中是一个稳定的、持续不变的因素,它们不依赖于人物如何实现这些功能。
【word】关于篇章的符号学分析
关于篇章的符号学分析2010年第1期总第119期外语研究ForeignLanguagesResearch2010,NO1Seria1No119关于篇章的符号学分析陈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摘要:面对走向篇章的符号学研究发展趋势和各式各样的既有研究,厘清对篇章进行符号学分析的思路是摆在学界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分析显示,系统把握篇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特征,离不开对篇章的聚合分析和组合分析,同时,完整的符号学分析必须兼顾篇章的表达平面和内容平面以及每个平面所具有的形式和实体两个层次.关键词:篇章;符号学分析;聚合;组合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10)01—0045—070.引言篇章问题的研究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篇章在现代符号学中的研究地位并不是天然形成的,符号学的研究对象也经历了从研究单个符号到研究整个符号的序列——篇章,特别是整体能够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起作用的篇章这样一个过程.走向篇章的符号学研究趋势在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研究中就已显现,在叶尔姆斯列夫和雅各布森(p.O.只KO6COH)两位学者的符号学理论中得到强化,篇章问题最终成为了现当代符号学家关注的中心问题,这鲜明地体现在巴黎结构主义符号学派的研究中,篇章问题也构成俄罗斯语言和文学符号学研究的一条主线.已有的研究纷繁多样,无法显示出清晰的符号学分析思路,摆在学界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面向篇章的符号学分析究竟该如何展开?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探索.1.篇章符号学分析的两个维度篇章的符号学特征显示,无论我们将篇章看成是交际的产物,还是交际过程本身,聚合和组合始终构成篇章的两个轴向,并以二元对立的形式支撑着篇章生成和理解的全过程.(陈勇2008)因此,从聚合和组合两个方向来分析篇章似成必然.这两种分析维度的合理性也在于聚合和组合两种关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关于这一点,雅各布森对失语症病人临床表现的研究表明,失语症病人表现出两种最为典型的言语错乱,即相似性错乱和邻近性错乱,在这两种情况下,病人分别失去了对语言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把握和认知能力.这一观点为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研究所证实.苏联着名的神经心理学家和神经语言学家卢利亚(A.P..YIypHa)经过对有些病例长达26年的跟踪观察,得出结论:言语的聚合性障碍和组合性障碍分别是由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后侧和前侧部位的损伤造成的.(俞如珍1992:1)具体的临床言语观察还表明,言语的称名功能与言语的聚合关系有关,因为丧失聚合能力的病人对称名现象的判断和运用都存在着障碍,而言语的述谓功能与言语的组合关系有关,丧失组合能力的病人在对言语进行述谓性扩展时可能会出现电报式言语的错误,即言语生成的句法环节遭到破坏,无论是复述和独立叙述中都缺乏对动词的把握能力.俄罗斯学者帕诺夫(M.B.1-[aHOB)在检讨学界理解聚合和组合时的偏差时,也认为聚合与称名相关,而组合与述谓相关:聚合体体现了称名的要求,即要求语言单位的稳定性,避免那些能引起误解的变化,以保证称名的完整性和可理解性;组合体则体现了述谓的要求,即对于同一个场景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述谓性的组合包含着一种指示,表明它不是现成的,而是一种应时而生的搭配.(HanoB1980:130—132)正是由于聚合和组合两种关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结构主义符号学框架下的篇章研究才能够彰显出聚合分析和组合分析的可操作性和卓越功效.普洛普(B.冗.Uponn)对俄罗斯魔幻童话的结构主义分析是以组合分析为先导,以聚合分析为模式化工具的一种分析方法,他的第一个操作步骤就是将篇章分离,分解为连续的行动系列,借助这种组合方向上的切分操作,魔幻童话的内容可以用简短的句子进行转述,*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2006年度重大课题”现代语言符号学”(项目编号:06JJD740009)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俄罗斯符号学研究史观”(项目编号:08XYY015)阶段性成果.45?如PO~I,HTeJIHye3>KalOTB.1iec,3anpetLtatoT~,eTHMBblXO~HTbH ay删uy,3MefiHOXHIKaeT~eBymKy等.第二个步骤是通过对比大量语料将这些短句抽象化,使每一类行动归结为某种功能,并用简短的名词形式来称谓这些被抽象化了的行为(如OTJIyqKa,HOTBOX,6opb6a等),表现为一种聚合操作.不同魔幻童话其功能的数量不同,但不会超过其所列的31种①,而且功能在魔幻童话情节扩展中的序列是一致的,这些功能不同的组合关系决定了角色(人物)的活动范围,角色的数量也是确定不变的(7个)固,这样,普洛普得以勾画出魔幻童话常体性的情节模式.而列维一斯特劳斯也是运用组合和聚合两种分析方法来对神话叙事结构进行研究.在将神话分解为尽可能小的具有关系特征的单位后,即完成组合操作之后,与普洛普类似,列维一斯特劳斯也分离出了一些功能,不同的是,他侧重于研究功能间的关系,将一些功能看作是另外一些功能转换的结果,因而将开头的功能系列与结尾的功能系列结合起来,并用布尔代数式的操作图式来代替功能的序列,体现了聚合的思想.对于两学者所进行的分析之间的关系,梅列金斯基(E.M.MeaeTttHCKHfi)指出:”功能间联系的多样性在分离出功能之前是很难确定的,而确定功能之前必须将叙述分解成在时间线性序列中彼此相继的组合段.否则,确定功能间的联系,将功能聚合成束并猜测这些聚合束的象征意义,分离聚合体等等这些操作都将不可避免地带有若干的任意性色彩,都走不出仅仅是猜想的局限,不管这种猜想显得多么睿智或在多大程度上令人信服.普洛普将自己的组合分析看作是研究童话历史及童话本身逻辑结构的敲门砖,这为列维一斯特劳斯倡导的将童话作为神话而进行的研究作了准备.分析组合结构作为研究童话一般结构的第一个阶段,不仅是必须的,而且还直接服务于普洛普提出的目标,即确定童话的特点,描写并解释其结构同一性(cTpyKTypHoeeAHHoo6pa3He).”(MeJIeTHHCKHfi1969:144)格雷马斯在20世纪6O年代的结构语义学研究中则试图通过现代逻辑学和语义学的手段来完善普洛普的图式,以此整合普洛普和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研究方法,即组合和聚合的方法.他在分析童话故事时以普洛普的理论作为基础,同时借助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而分析神话时则相反,主要参照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理论,但辅以普洛普的理论作为补充.在普洛普提出的7种角色类型的基础上,将行动元概括为三组区别性对立: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并建立起了一个行动角色结构模式图:发送者一l客体l一接受者t辅助者一l主体l一反对者(格雷马斯2001:264)对于功能,格雷马斯通过两两结合的方式将普洛普的功能数目缩减为20个,并将功能偶对(napHbieqbyHKII,ttI,I)分为消极系列和积极系列,其中消极系列与童话的开头部分(重重灾难,疏远的关系等)相关联,而积极系列与童话的结尾部分(如消除灾难,奖赏英雄等)相关联.这样,开头和结尾分别可看作契约的违反和恢复,中间部分则是一系列考验,其中每一次考验都是以就眼前的灾难订立契约开始,包括与敌人的战斗和英雄成功的结果.此外,格雷马斯还看到了考验的结构与角色的结构模式之间呈现出的一种对应关系:与基本的交际对立轴(发送者和接受者)对应的是契约,与辅助者一反对者的对立轴对应的是战斗,与获得所要的客体相应的则是考验的结果.也许正是看到了聚合和组合研究各自的效用及两者进行结合的必要性,俄罗斯篇章研究的领军人物尼古拉耶娃(T.M.HnKoaaeBa)指出:”为了描写篇章的实质,我们可以说存在两种生成模式,即纵向的层级模式和横向的链状模式.”(HHKoaaeBa1978:35)图拉耶娃(3..TypaeBa)认为,篇章生成的纵向模式与关于深层和表层结构的观念相关,该模式理论认为存在着某种被称为深层结构的初始性的抽象模式,该模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过程而最终体现在表层结构上;此时,篇章被视为一种包含了深层和表层结构的总体结构(rao6aabHa~cTpyKTypa).而篇章生成的横向模式在一些学者看来是最基本的篇章模式,与篇章语法学理论更为相关,体现了篇章的线性序列特点.(TypaeBa1986:58—59)诺维科夫(A.H.HOBHKOB)和奇斯佳科娃(r.且.LII4CT~KOBa)也认为,篇章理论@的构造应呈现两种类型的模式:一个是纵向组织,包括意思单位层级系统;一个是横向组织,结构的线性序列形式.(HOBHKOB,LIHCTHKOBa1981:49)分析篇章横向的线性生成特点是传统篇章语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篇章的形式手段和46‟内容范畴清单,研究用形式手段表达一定的篇章内容范畴的规则,这种组合研究将词法学,句法学和句法语义学的范畴和方法延伸到更大的组合体中,分析传统语法和词汇手段的组篇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不同于传统语法学的范畴体系,以揭示由句子构成超句统一体,进而构成篇章的规律.而篇章的纵向生成模式(由上而下的生成过程)往往为人所忽略,事实上,同生成语法中旬子的生成过程一样,篇章的展开也经过了一个从起初的抽象象征到具体的实现这样一个过程.R.Harweg认为,纵向方法及其基本原则事实上早在横向生成过程之前就为研究者所熟悉,因为它们更加明确地指向具体的篇章类型(如学生作文,公文书信,报刊简讯等).(HnKoaaeBa1978:33)他认为,生成的纵向模式更适合于一些规定性的和专门性的篇章.这一点为J.S.Petofi的研究所证实,后者研究的绝大多数篇章均属于专门的对象域,他认为人们是先建立某种篇章一结构(TeKCT—KOHCTpyKT)和篇章的一般观念,然后才生成该篇章所有可能的变体.可以看到的是,这里提到的纵向和横向两种模式分别关注篇章的层级性构造和线性扩展特点,分属聚合和组合两个轴向,尽管它们并不能体现聚合分析和组合分析的全貌.翻译理论研究也关注到了篇章的聚合和组合两个维度,如俄罗斯学者科米萨罗夫(B.H.KOMnCCapOB)在考察篇章与翻译的关系问题时,认为描写篇章意思结构最为本质的方向有3个:纵向描写,横向描写和深层描写.(KOMnCCapOB1988:7)在纵向描写态度下,对篇章内容的分析是自上而下的,即从篇章整体到其部分,开始分离出篇章的总主题,然后将其分解成若干次主题,并区分这些次主题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横向描写则侧重于揭示篇章内容的组合结构,包括组成单位的相互作用,在篇章中的分布次序,邻接性的和间隔性的联系,内容上的前指性和后指性等其他使篇章具有连贯性的一切现象.深层描写侧重于描写篇章内容的深层结构,包括语言内容,具体一语境意思和蕴涵意思等.甚至篇章类型学研究也提到,一方面可以根据篇章聚合方面的结构复杂性来对篇章进行分类,在这种分类标准下,一些篇章相对而言语义上是单层的,一维的,而另一些篇章语义上则是多层的,多维的,除了其基本意思外,还有潜台词(HOXTeKCT)等伴随意思和补充意思,如讽刺性的篇章中潜台词比字面意思更为重要.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篇章组合方面的结构复杂性来对篇章进行分类,即根据横向的线性组织结构来进行分类,此时篇章的结构复杂性是由连贯手段的数量来衡量的.一般而言,篇章成分间的联系在结构上会有表达,但有一些篇章,作为组织成分起作用的(至少在篇章的表层上)是整体性,而不是连贯性,如标题,招牌等.换言之,按照这种划分标准,可以分出连贯手段更为外在的篇章和连贯手段更为内隐的篇章.2.篇章符号学分析的两个平面和两个层次除了聚合和组合两个轴向外,尼古拉耶娃还看到了篇章描写模式呈现出的另外两种导向,即语法导向和事件导向.这两种导向反映了渐次结构化的同一内容场的两个极,二者的对立直接引起人们对叙事性问题的广泛研究.”纵向的(聚合的)”和”横向的(组合的)”,”语法的”和”事件的”这两组二项对立形成了篇章描写的4种模式:语法指向性的纵向生成模式,语法指向性的横向生成模式,事件指向性的纵向生成模式,事件指向性的横向生成模式.我们看到,以语法为导向的代表性研究是篇章语法学研究.篇章语法是一种场的语法,而不是传统语法意义上离散单位的对立系统,它试图将语言系统的模式套用到篇章上以揭示篇章自身的系统关系,因此侧重于对篇章的表达系统进行非严格意义上的分析.而以事件为导向的典型研究则是叙事学,普洛普的功能原型分析,布雷蒙的叙事语法逻辑分析,托多罗夫的叙事语法学等均属此列,该方向的研究忽视能指的作用,致力于挖掘一类篇章的所指(内容)呈现出来的规律,强调人物的行动和功能,但并不关心人物本身是谁.因此,这两种研究实质上体现的是篇章”表达”和”内容”的对立.正因如此,尼古拉耶娃认为篇章语言学的目标正在于”寻找并创建带有篇章自身特别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的篇章范畴系统”.(HoBHKOB1988:7)可以说,尼古拉耶娃归结出的4种理论模式体现了语言符号学自索绪尔以来关于符号具有双面双维特点的观点.事实上,每个符号都包含着三类关系:首先是联结能指(表达)与所指(内容)的内部关系,其次是两类外部关系——抽象的聚合关系和具象的组合关系.(华劭2003:119)因此,传统上讲的”语言符号存在于组合和聚合两个关系系列中”的说法,准确地说,应该修正为”语言符号两个平面(或组成项或符号函数的函子)分别处于组合和聚合的关系网中”.因此篇章的聚合分析和组合分析也应该从表达和内容两个平面着手.符号学界存在着将篇章等同于其表达平面的观点,如洛特曼(IO.M.J-‟IOTMaH)在对比篇章与作品两概念时,表现出篇章理解上的不确定性和矛盾性:一方面他认为篇章不仅仅47?是作品物质上得以固定的部分,即纯粹的表达平面(rOYIbI~Iri~iaHBMpaeHHH),同时也是内容平面第一性的方面,但另一方面他常常又将篇章视为作品的纯语言材料,即相当于与自然语言相对的篇章的表达平面,只是作品的一个成分.(I‟lepe/IHHqeHKO2001:26—36)但俄罗斯传统语文学更多地仍然是强调篇章表达和内容平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如维诺格拉多夫(B.B.BHHOFpaAoB)认为:”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现实体现在言语外壳中;这里所提到和复现的事物,人物,行动相互联结在一起,处于多种多样的功能联系中.所有这些都体现为词汇,表达法和结构在文学作品的布局一意思统一体中的联系,使用和相互作用的手段之中.文学作品结构中的言语手段成分是同其内容相联系的,并取决于作者对它的态度.”(FoprUKOB2000:81)表达和内容两个平面之间的这种有机联系凸显出篇章的二元结构符号学性质,以至于洛特曼将诗学篇章视作一个统一的符号,强调篇章的语言结构单位性质,因而《文学篇章的结构》(1970)一书中会专辟一章“文学篇章中的意义问题”来讨论意义而不是内容⑨问题.语言符号除了具有表达(HaaHBbIpa)I(eHHH)和内容(naaHco且epaHHH)两个平面外,每一个平面又包括形式(form/~opMa)和实体(substance/cy6cTaHIIHⅡ)两个部分.区分出表达的形式和实体及内容的形式和实体,是语符学理论奠基者叶尔姆斯列夫最有创见的观点之一.相比较而言,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都是某种实体性的东西,如声音和思想(或观念).叶尔姆斯列夫认为,无形的质料在不同语言中的形式是不一样的,每一种语言在无形的思想质料中划定自己的边界,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配置,并分离出不同的因素,将重心置于不同的位置并给予不同的强调;可以说,一种语言中的聚合体与另一语言中对应的聚合体覆盖着同一种质料区域,如果撇开这些语言,那么抽象出来的质料是不可分的无形的连续统,语言因为其成形作用而在其中划定界限.(JIOTMaH1963:52)在叶尔姆斯列夫看来,”关系”概念优先于”实体”概念,”符号函数”优先于”符号”本身.”符号函数”将”形式”投影在”表达”和”内容”这两个面的质料@上,并让经”形式”切割下来的”实体”浮现于此(内容的形式独立于质料,体现了诸单位在系统中的区分性位置和相对关系,与质料处于任意性关系中,并使之成为内容的实体).至此,叶尔姆斯列夫用”形式”,”质料(义质)”,”实体(实质)”三个层次⑦来诠释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符号双面观,较之更为精确和形式化,事实上形成了关于符号的两面三层观.如下图所示(王德福2003:57):指号内容义质=符号化的混沌的义质————————————————-~(为符号形式化的)内容实质内容形式表达形式(为符号形式化的)表达实质‟‟…-——-————_——__一表达义质:符号化的混沌的义指号索绪尔的符号能指相当于”表达实体”,即具有形式的表达面上的质料;符号所指相当于”内容实体”,即具有形式的内容面上的质料.按照叶尔姆斯列夫的双面三层记号观,”语言的这两个关系系统(指组合和聚合两个关系系统——本文作者注)中都有形式,质料和实体的分层问题,记号的双面三层结构自然表现在语言结构的两大轴向上”.(李幼蒸1999:143)但由于质料是语言外的事物,是声音或思想在确定的语言系统中定形前的”浑然之物”,叶尔姆斯列夫认为它们属于前符号阶段的东西,因而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而应由物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去研究;同时,质料被定形和切分之后,它则隐现于实体的背后,因此,表达面和内容面的分层实质上涉及的只是形式和实体两个层面.这样,如果排除与实体的联系,语言结构便成为了一种纯形式,或诸高级关系之系统.在纯语言结构内,符号可以说是由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所组成的单位;符号函数的两个函子即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这样,叶尔姆斯列夫的宏观语符理论可用下面的结构图式来表示:在该模型中,内容形式可以理解为与语言系统发生关系的意义抽象结构,以概念体系的形态出现,表达形式则是语言系统内部的齐系结构;同意义结构发生关系的是外部意义世界——内容实体,同音系结48?语言外实体部思想纯语言结构声音构发生关系的则是具体的声音——表达实体.可见,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形式观的形成是以充分拓展索绪尔的语言价值学说,语言关系学说为基础的.对于具体语言符号(词符)而言,其内部的结构关系相应地如下表所示:实体形式(Cy6CTaHKH~)(~opMa)表达语音场域语音符号(Bbrpa~KeHHe)(3ByKOBOenoae)(3syKosbmCHrHa~bI)内容语义场域概念(Co且epⅨaHHe)(CeMaHTHqeCKOeno~e)(IIOHflTHe)这里内容的实体是符号所指向的外部世界(包括人脑的理念世界和意义世界),内容形式则是以关系为特征的概念范畴;表达的实体是语音场域,即具有物理属性的语音实体,音素,表达的形式则是语音场域所体现出的关系,即音位系统.对于叶尔姆斯列夫关于表达(能指)和内容(所指)两平面分层的观点,俄罗斯学者普洛特尼科夫(B.A.I”IJIOTHHKOB)深表赞同:”形式同内容@一样,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级的实质(cyuLHOCTb),其表层构成实体(cy6caHIIHH),语言现象的外部轮廓,底层则与内容的表层合为一体,形式以自身的结构穿过该层而到达内容的底层,反过来‟,内容也可以通过本身的成分到达形式的表层,实体.”(兀oqOTHHKOB1989:16)至此,索绪尔的符号双面双维理论(即能指和所指两个平面,组合和聚合两个维度)事实上已变为叶尔姆斯列夫的双面双维双层理论.上升到篇章层次后,如本维尼斯特所言,我们就置身于符号的世界.因此我们认为,篇章的表达和内容两个平面同样显示出形式和实体的区别.对此,叶尔姆斯列夫曾经总结道:”表达与内容的区别及其在记号函数内的相互功能,对于任何语言的结构来说都是基本的.任何记号……其本身都包含着一个表达形式和一个内容形式.篇章分析的第一阶段因而必须是对这两个实体加以区分.”(李幼蒸1999:143—144)显然,这里叶氏已经注意到了区分表达与内容,形式与实体对于篇章研究的必要性了.事实上,比利时着名的修辞学小组⑨在20世纪7O年代就将叶尔姆斯列夫的语符理论延伸到叙述层(IIOBeCTBOBaHHe),并提出了叙述的符号学结构:实体形式叙述话语表达平面小说,电影,连环画(HOBeCTBOBaTeJIbHbI~I/I,HCKypC)现实的或想像的世界,现实叙述本身内容平面的或臆想的历史(co6CTBeHHOHOBeCTBOBaHHe)(Fpynrla1998:301)韦谢洛娃(王,I.C.BeceaoBa)@在此基础上,区分出了口头讲述(yCTHbIepaacKa3bI)两个平面的两个层次:内容的实体(材料)是叙述者的生活经验,这是概念化的第一层次;内容的形式(对材料的认知)表现在选择事件并将其按照生活的,时间的序次联系起来的过程中,即托马舍夫斯基(B.B.TOMaIJJeBCKHft)所谓的题材(~a6yaa⑩),这是概念化的第二层次;表达的形式(叙述用的材料)是所选择的讲述这些事件的方式,即托马舍夫斯基所谓的情节(cme),包括以主人公为中心的情节和材料的其他情节化方式(如解释,简讯等),这是概念化的第三层次;表达的实体则是篇章具体的形态,即为各种诗学手法装饰过的事件的主要线索(如奇事,背叛,诽谤等),这是概念化的第四层次.显然,这里韦谢洛娃对口头讲述篇章表达形式层(情节)的理解着眼于篇章事件(CO6blTHeTeKCTa),即事件在篇章中的体现,反映了篇章主体对事件的把握和处理方式;对内容形式层(题材)的理解则着眼于生活事件。
(完整版)结构主义叙事学
第四讲结构主义叙事学Narratology of Structualism20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邹洪锦概念“叙事学”(Narratology )也称“叙述学”,是20 世纪60 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文学理论,由于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所以前期又称“结构主义叙事学”。
主要探讨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叙事学诞生的标志是为巴黎出版的《交际》杂志1966 年第8 期,该期是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题的专刊,它通过一系列文章将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公诸于众。
但“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 年方始见于托多洛夫所著的《〈十日谈〉语法》一书。
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懂小说,可以看其是否懂“叙事”:即能否区分“故事”与“叙事”,除了明白作品是“写什么”的之外,是否清楚它是“怎么写”出来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
目录一、一般原则:“故事底下找故事”二、普洛普:三十一个“功能”与七个“角色”三、托多洛夫:叙事“句法”理论四、格雷马斯:“行动元”与“符号矩形”理论五、热奈特:“故事——叙事——叙述”理论六、结语一、一般原则:“故事底下找故事”在结构主义者眼中,符号“说”什么可以不必注意,关键在于符号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才具有意义的。
英国当代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伊格尔顿说:“你可以把一首诗作为一个‘结构 '来考察,而将它的每一项目仍然作为本身就有一定意义的东西来对待……但是,仅当你主张,每个意象的意义完全取决于它与其它意象的关系时,你才成为一个合格的结构主义者。
意象并不具有‘实体'的意义,而仅仅具有‘关系'的意义”。
举例他以一篇小说为例阐释上述观点。
小说情节如下:一个男孩与父亲吵架后离家出走,他步行穿过树林,结果落进一个深坑。
父亲出去寻找儿子。
他也来到坑边,向下探望,由于黑暗看不见儿子。
恰巧太阳升到当头,照亮坑底,使父亲救出儿子。
高兴和解之后,他们一起回家。
非结构主义批评的解读:社会学批评会认为这部作品反映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人际关系(代沟)之类的主题;精神分析会认为作品体现了俄狄浦斯情结(“落入坑中”是象征求助母亲的子宫,或象征自我惩罚——阉割);人道主义批评认为作品隐喻人类关系中的困境;也有人认为要从儿子”(sun)和太阳”(sun)两个词的相似关系入手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普洛普叙事功能说教学内容:普洛普叙事功能说。
教学目的:1、了解普洛普总结的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2、掌握七种叙事角色。
3、学会运用功能叙事学说分析文学作品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七种叙事角色;难点是叙事功能说的运用。
课时:4课时第一节俄国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一. 叙事功能的定义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Vladimir Propp,1895—1970)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艺术理论家,是苏联民间创作问题研究的杰出代表。
他虽然不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中的一员,但他于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态学》一书在研究方法上与形式主义有相通之处,所以也被看作是20世纪形式主义思潮的一个推波助澜者。
在民间创作研究领域开辟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享有世界性的声誉。
在对所搜集的童话作详尽分析时,普洛普发现,童话总是把同一行动分配给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物虽然千变万化,但他们在童话里的活动和作用却很有限。
他认为,在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是不变的,他称之为“功能”。
角色的功能可细分为31种,这些功能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来的。
而这些功能经常是纠缠在一起的,形成了角色。
角色和功能是故事的两个基本元素。
功能是叙事作品的最小单位,功能之上的单位是“回合”。
所谓“回合”,是由一系列功能单位组合而成的叙事单位。
比如,故事的开始是灾难或反角的作恶,这算是一个功能,然后又经过一系列其他的人物动作也即功能之后,灾难消失,恶势力被消灭,最后是大团圆的“婚礼”——这样一整个过程,普洛普称之为“回合”。
一个故事可能由一个回合构成,也可能由数个回合组成;回合之间也有不同的组织关系,可能是两个回合首尾衔接,也可能几个回合互相重叠,也可能一个回合未完之际又插入一个新的回合,总之没有一个定则。
通过对功能和回合的精细分析,普洛普总结出了一整套民间故事的叙事规则和叙事“公式”,他认为,用这些公式便可以代替所有的俄国民间故事,所有的民间故事都不过是这些公式的不同表现形式,正如所有的算术习题都只不过是少数数学公式的不同演算形式一样。
普洛普甚至还认为,我们完全可以依照这些叙事公式“创造”出新的民间故事。
二. 俄国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故事形态学》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家普罗普的开山之作。
其写作初衷是为了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势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作者根据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中100个俄罗斯故事进行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规律,被20世纪中期欧洲结构主义理论学家们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人文学科众多分支学科的经典。
在这部著作中,普洛普不满于传统的民间故事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民间文学研究思路。
他认为,传统的以叙事母题,如俄国民间故事中常见的“三兄弟”母题、“护身符”母题、“与毒龙搏斗的英雄”母题等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民间故事研究方法是一种不严谨的研究方法,因为一个母题下面可能包含若干子母题,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最小的不可再往下细分的单位来作为分析的出发点。
也就是说,母题是一个可变项,它不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它出发点;真正科学严谨的研究应该从“不变项”或“常项”入手。
为了达此目的,普洛普从人类学中引进了一个概念——“功能”,把它作为分析民间故事的最基本单位。
功能单位是指人物的行为,行为之成为功能单位,依赖于其在整个故事发展中所具有的功用或意义。
从这个原则出发,普洛普对俄国100个民间故事作了极为细致的研究,从中归纳出了故事的31种功能,并得出以下几个重要结论:1.功能在童话中是稳定的不变的因素,功能构成童话的基本要素;2.民间故事已知的功能数量是有限的;3.功能的次序总是一致的。
普洛普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功能概念:1.沙皇以苍鹰赏赐主角,主角驾苍鹰飞向另一国度。
2.老人以骏马赠送主角,主角骑马至另一国家。
3.巫师赠给伊凡一艘帆船,伊凡乘船渡至另一国家。
普洛普认为,以上三个情节中人物身份虽有改变,但其基本作用或功能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它们在整体故事中承担的职能是一致的,因此,它们可以被归为同一个功能单位。
在一篇故事中,除了功能单位,还包括其他因素,如功能单位之间的关联与重复,人物行为的动机在故事中是否明确表明等等。
与功能单位结合最密切的因素是“人物”,人物与功能单位通常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性质相关的功能单位常常组成一系列连续的行动,这个连续的行动往往属于某个特定的人物。
特定的功能单位与特定的人物相结合,构成所谓的“行动领域”。
在不同的故事中,同一功能单位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同一角色也可以由具有不同属性的人物扮演,比如上面所举的例子:“沙皇以苍鹰赏赐主角,主角驾苍鹰飞向另一国度”,“老人以骏马赠送主角,主角骑马至另一国家”,“飞向另一国度”与“骑马至另一国家”实际上是同一种功能单位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沙皇”与“老人”是一对可以互换的人物,二者承担的也是同一个角色。
同样一个角色,之所以在不同的故事中会由不同的人物来扮演,是因为地方习俗、宗教、仪式、文化背景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同一个角色的不同“变形”之间的变换常常有一定的规则可循,普洛普称这些规则为“变换规则”。
俄国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功能一、从 Propp 的故事角色与行动功能谈起Propp (1928/1968)以故事结构做为分析对象,着重于故事的组织和组合方式,并提出叙事结构分析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表象的母题(motiffs),它是故事的最小分析单位,包括叙事、描人或写物的单位,但是它自身只是一种「变项」 (variable),它的功能才是一种「常数」(constant)。
亦即不论是那一个或那一种母题,它们都有特定相同的功能 (function)。
第二,研究叙事应该从「常数」「功能」着手。
既然母题是属变项,就可以各种面貌出现,必然杂乱纷沓,所以从常数下手才是上策。
Propp 并提出俄国童话故事的四个通则:第一,人物或动物不论其角色为何,它们的功能都是不变的常数。
第二,功能的数量总是有限的。
第三,功能的出现,有一定的秩序,永远是相同的。
第四,就结构而言,所有童话都属于相同的类型。
Propp 指出,故事人物及其行动变化万千,根本没有所谓固定格式或模式可言,所以故事的基本单位不应该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动功能,他并且分析俄国各式各样一百多个童话故事归纳总共七种角色和 31 种的行动功能,而这些行动功能才是真正组成故事情节的恒定不变因素。
这七种叙事角色分别是:坏人、神助、帮助者、公主、派遣者、英雄和假英雄,兹分别说明如下:(1) 坏人 (villain):创造叙事复杂化的角色;(2) 神助、捐助者 (donor):给予英雄某些东西(实体对象、信息或忠告),有助解决叙事的角色;(3) 帮助者 (helper):协助英雄回复均衡状态的角色;(4) 公主 (princess):经常是受坏人胁迫,而在最高潮又丞待英雄拯救的角色;国王通常则是在叙事结尾,将公主许配给英雄。
(5) 派遣者 (dispatcher):派遣英雄出任务的角色;(6) 英雄 (hero):男性为主,任务是恢复均衡状态,通常是拯救公主,并且赢得美人芳心;有关英雄角色,又细分落难英雄和找寻者英雄 (seeker hero),落难英雄是坏人破坏的焦点,找寻者英雄则是协助受害人。
(7) 假英雄 (false hero):看起来是好人其实是坏人,通常在叙事结尾才能分辨的角色。
Propp 所分析出来的 31 种行动功能,则分别如下:0 初始状态 (initial situation):引介家庭成员、或引介英雄1 缺席 (absentation):家庭某个成员缺席或不在家。
2 禁令 (interdiction):宣布某一项禁令。
3 违背禁令 (violation):禁令被违背。
4 刺探 (reconnaissance):坏人试图刺探消息。
5 传递 (delivery):坏人取得有关受害者的信息。
6 诈骗 (trickery):坏人试图诈骗受害人。
7 共谋 (complicity):受害人中计被骗,无意中帮助了坏人。
8 罪行 (villainy):坏人伤害家庭某一成员。
缺乏 (lack):家庭某成员欠缺某些东西,或者渴欲某些东西。
9 调停 (mediation):灾难出现(被告知);英雄奉派前往(救助)。
10 反击 (counteraction):英雄决定反击。
11 出发 (depature):英雄离家出发。
12 考验 (1st donor function):英雄受到考验,并获得神助或人助。
13 反应 (hero's reaction):英雄对神助或援助者的反应。
14 领受神力 (receipt of agent):英雄领受神力或取得神力的使用方法。
15 空间转换 (spatial change):英雄被带到被寻求者所在地。
16 搏斗 (struggle):英雄与坏人展开搏斗。
17 遇险获救 (branding):英雄遇险但终获救。
18 胜利 (victory):坏人被打败、英雄终于获胜。
19 灾难解除 (liquidation):当初的灾难解除,或者缺乏(lack)偿付。
20 归来 (return):英雄归来(途中)。
21 追捕 (pursuit, chase):英雄归来途中遭到追捕或追杀。
22 解救 (rescue):英雄被追捕终获拯救。
23 无识英雄 (unrecognized arrival):英雄归返故里或远赴异乡,却无人识得。
24 无理要求 (unfounded calims):冒出假英雄,并提出无理要求。
25 艰巨任务 (difficult task):英雄被要求某项艰巨任务。
26 完成任务 (solution):英雄完成任务。
27 承认英雄 (recognition):英雄终被承认肯定。
28 揭露真象 (exposure):假英雄或坏人真象大白。
29 身份转换 (transfiguration):英雄被赋予新身份地位。
30 惩罚 (punishment):坏人受到惩罚。
31 婚礼 (wedding):英雄与公主结婚被登基为王。
而这7 种叙事角色和 31 种叙事行动功能,又可交互比对如下表 2:表 2:叙事角色和叙事功能叙事角色叙事功能1.坏人 8.罪行、16.(与英雄)搏斗、21.追捕(英雄)2.神助 12.考验、14.(英雄)领受神力修:17.(遇险获救)3.帮助者 15.空间转换、19.灾难解除、22.解救(英雄)、26.完成任务、29.身份转换4.公主/国王 17.遇险获救(修:删 17)、25.艰巨任务、28.揭露真象、30.惩罚、31.婚礼5.派遣者 9.调停6.英雄 10.反击、13.反应、31.婚礼7.假英雄 10.反击、13.反应、24.无理要求Greimas (1966)根据各种叙事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功能,提出所谓「角色模式」和「语义方阵」等叙事分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