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大全 专题08 导电能力曲线练习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8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专项突破16滴定曲线(pH曲线)分析学案
(十六)滴定曲线(pH曲线)分析[考纲知识整合]1.中和滴定曲线(pH曲线)示例图示(以0.100 0 mol/L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盐酸为例)2.酸、碱相互滴定的两类pH曲线碱滴定酸酸滴定碱[高考命题点突破]命题点1 中和滴定的一般pH曲线分析1.已知25 ℃下CH3COOH的电离常数K=1.6×10-5。
该温度下,向20 mL 0.01 mol·L-1CH3COOH 溶液中逐滴加入0.01 mol·L-1KOH溶液,其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忽略温度变化)。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已知lg 4=0.6)(1)a点溶液中c(H+)为________,pH约为________。
(2)a、b、c、d四点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________点,滴定过程中宜选用________作指示剂,滴定终点在________(填“c点以上”或“c点以下”)。
(3)V0________ 20 mL(填“>”“<”或“=”)。
(4)c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电离消耗的醋酸在计算醋酸的电离平衡浓度时可以忽略不计。
由K=c2+得,c(H+)≈ 1.6×10-5×0.01mol·L-1=4×10-4mol·L-1。
c3(2)a点是醋酸溶液,b点是醋酸和少量CH3COOK的混合溶液,c点是CH3COOK和少量醋酸的混合溶液,d点是CH3COOK和KOH的混合溶液,酸、碱均能抑制水的电离,CH3COOK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所以c 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由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碱性,故应该选择在碱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酚酞。
滴定终点应在c 点以上。
(3)恰好反应时,滴入KOH 溶液的体积为20 mL ,此溶液呈碱性,当pH =7时,KOH 溶液加入的少,故V 0<20 mL 。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中和滴定曲线分析课件(50张)
2.强酸(碱)滴定弱碱(酸)pH曲线比较:
NaOH溶液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 盐酸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
盐酸、醋酸的滴定曲线
NaOH、氨水的滴定曲线
曲线起点不同,强酸起点低于弱酸,强碱起点高于弱碱
突跃范围不同:强酸与强碱反应突跃范围大于强酸与弱碱、强 碱和弱酸反应
3.图象题的分析步骤: (1)先看纵坐标,确定酸滴碱还是碱滴酸; (2)再看起点,确定被滴定溶液酸性或碱性的强弱; (3)找滴定终点和pH=7的中性点,判断滴定终点的酸碱性; (4)最后分析其他特殊点,如滴定一半点、过量一倍点。根据Ka1及Ka2表达式的变形,可以得到c(HX-)/c(H2X)= Ka1/c(H+),c(X2-)/c(HX-)=Ka2/c(H+)。由二元酸的Ka1>Ka2可得溶液中 c(HX-)/c(H2X)>c(X2-)/c(HX-),即lg[c(HX-)/c(H2X)]>lg[c(X2-)/c(HX-)],所 以M曲线为lg[c(X2-)/c(HX-)],N曲线为lg[c(HX-)/c(H2X)],B项正确;当N曲 线 lg[c(HX-)/c(H2X)]=0时,pH≈4.4,由c(HX-)/c(H2X)=Ka1/c(H+)可得Ka1≈ 10-4.4,同理可得Ka2≈10-5.4,A项正确;又因为Kh1=Kw/Ka1=10-9.6<Ka2= 10-5.4,所以NaHX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显酸性,C项正确;由图可知, 当lg[c(X2-)/c(HX-)]=0,即c(X2-)/c(HX-)=1时,pH≈5.4,又因为随着pH的 增大,c(X2-)/c(HX-)变大,所以当pH=7时,c(X2-)>c(HX-),D项错误。
【解析】选 C。20 mL 0.1 mol·L-1 的两种酸 HA、HB 中,HB 的 pH=1,所以 HB 是强酸,HA 对应的 pH 大于 1,是弱酸,化学反应遵循强酸制弱酸的原理, 向 NaA 溶液中滴加 HB 可产生 HA,故 A 正确;20 mL 0.1 mol·L-1 的酸 HA 中滴加 0.1 mol·L-1NaOH 溶液 10 mL,则 HA 酸会剩余,同时产生 NaA,a 点溶液显示酸性,溶液中微粒浓度:c(A-)>c(Na+)>c(HA),故 B 正确;滴加 NaOH 溶液至 pH=7 时,根据电荷守恒,两溶液中分别存在 c(OH-)+c(A-) =c(H+)+c(Na+),c(OH-)+c(B-)=c(H+)+c(Na+),pH=7 时,c(OH-)=c(H+),
高考化学滴定曲线图像专练(含答案)
滴定曲线图像专练1.常温下,用0.100 0 mol·L -1 NaOH 溶液滴定20.00mL0.1 mol•L -1CH 3COOH 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点①所示溶液中:c (CH 3COO -)+c (OH -)=c (CH 3COOH )+c (H +)B .点②所示溶液中:c (Na +)=c (CH 3COOH )+c (CH 3COO -)C .点③所示溶液中:c (Na +)>c (OH -)>c (CH 3COO -)>c (H +)D .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c (CH 3COOH )>c (CH 3COO -)>c (H +)>c (Na +)>c (OH -)2.25 ℃时,在25 mL 0.1 mol·L -1的NaOH 溶液中,逐滴加入0.2 mol·L -1的CH 3COOH溶液,溶液的pH 与醋酸体积关系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B 点的横坐标a =12.5B .C 点时溶液中有:c(Na +)>c(CH 3COO -)>c(H +)>c(OH -)C .D 点时溶液中有:c(CH 3COO -)+c(CH 3COOH)=2c(Na +)D .曲线上A 、B 间的任意一点,溶液中都有:c(CH 3COO -)>c(Na +)>c(OH -)>c(H +)3.25℃时,向20.00 mL 的NaOH 溶液中逐滴加入某浓度的CH 3COOH 溶液。
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 与滴入CH 3COOH 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点②时NaOH 溶液恰好被中和。
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CH 3COOH 溶液的浓度为0.1 mol·L -1B .图中点①到点③所示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C .点④所示溶液中存在:(CH 3COOH)+c(H +)=c(CH 3COO -)+c(OH -)D .滴定过程中会存在:c(Na +)> c(CH 3COO -)=c(OH -)> c(H +)4.常温下向25 mL0.1 mol·L -1 NaOH 溶液中逐滴滴加0.2 mol·L -1的HN 3溶液(叠氮酸), pH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溶液混合时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叠氮酸的K a =10-4.7)。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大全专题08导电能力曲线练习练习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大全专题08导电能力曲线练习练习1.已知电导率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常温下用0.100 mol·L-1NaOH溶液分别滴定10.00mL浓度均为0.100 mol·L-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测得滴定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曲线①代表滴定盐酸的曲线B. 滴定醋酸的过程应该选择甲基橙作为指示剂C. a、b、c三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c>a>bD. b点溶液中:c(OH-)>c(H+)+c(CH3COO-)+c(CH3COOH)【答案】D【解析】醋酸是弱酸、盐酸是强酸。
同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盐酸的导电能力强,所以曲线①代表醋酸、曲线②代表盐酸,故A错误;氢氧化钠滴定醋酸,终点时溶液呈碱性,所以应该用酚酞作为指示剂,故B错误;a点表示醋酸钠溶液、c点表示氯化钠溶液、b点表示氢氧化钠与醋酸钠的混合液, b点水电离受到氢氧化钠的抑制,a点水电离受到醋酸钠的促进,c点氯化钠对水电离无影响,所以a、b、c 三点1 / 11...............................................................................................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c>b,故C 错误;b点表示等浓度的氢氧化钠与醋酸钠的混合液,根据电荷守恒c(Na+)+ c(H+)= c(OH-)+c(CH3COO-);根据物料守恒c(Na+)=2c(CH3COO-)+2c(CH3COOH);所以c(OH-)=c(H+)+c(CH3COO-)+2c(CH3COOH),故c(OH-)>c(H+)+c(CH3COO-正确。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8第39讲滴定曲线和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能力学案
第39讲滴定曲线和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能力课)1.理解滴定曲线的含义及各点的粒子浓度大小分析。
2.了解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
两类滴定曲线的分析1.中和滴定曲线“5点”分析法1 NaOH溶液,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2.沉淀滴定曲线分析某温度下,向10 mL 0.01 mol·L-1 PbCl2溶液中滴加0.01 mol·L-1的Na2S 溶液,滴加过程中-lg c(Pb2+)与Na2S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b 点恰好生成PbS K sp (PbS )=10-28②将c (Na 2S )改为0.02 mol ·L -1,b 点向左平移至V (Na 2S )=5 mL1.常温下,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16.00 mL 稀盐酸时,溶液pH 随NaOH 溶液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般用蓝色手柄滴定管量取稀盐酸B .一般选用甲基橙试液作终点指示剂C .稀盐酸的浓度为1 mol/LD .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0.08 mol/LD [A.蓝色手柄滴定管用于盛放碱性物质,盐酸为酸性,A 错误;B.甲基橙变色范围为酸性,氢氧化钠和盐酸生成中性氯化钠,氢氧化钠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指示剂选酚酞,B 错误;C.由题图可知,起点pH =1,氢离子浓度为0.1 mol/L ,盐酸为强酸,则稀盐酸的浓度为0.1 mol/L ,C 错误;D.HCl 和NaOH反应关系为1∶1,则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0.1 mol/L ×16.00 mL 20.00 mL=0.08 mol/L ,D 正确。
]2.用一定浓度的H 2SO 4溶液分别滴定体积均为20.00 mL 浓度均为0.200 mol ·L -1的Ba(OH)2、NaOH 和NH 3·H 2O 三种溶液,滴定过程中用传感器测得三种溶液的电导率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滴定前三种溶液的pH 大小关系:Ba(OH)2>NaOH >NH 3·H 2OB .b 、d 两点的c (NH +4)大小关系:d =bC .水的电离程度:b >a >dD .H 2SO 4的浓度为0.200 mol ·L -1B[溶液电导率越大,导电能力越强,离子浓度越大,H2SO4溶液滴定Ba(OH)2溶液时,离子浓度先减小,恰好反应时,离子浓度最小,然后逐渐增大,故曲线①为Ba(OH)2,c点H2SO4溶液和Ba(OH)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可知H2SO4的浓度为0.200 mol·L-1,氨水为弱电解质,H2SO4溶液滴定氨水溶液时,离子浓度先增大,恰好反应后继续加入硫酸,离子浓度继续增大,增大的程度变的缓慢一些,故曲线③为氨水溶液,则曲线②为氢氧化钠溶液。
高考化学专题训练—离子浓度关系曲线之导电能力曲线
高考化学专题训练—离子浓度关系曲线之导电能力曲线1、【2016年高考北京卷】在两份相同的Ba(OH)2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2SO4、NaHSO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代表滴加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B.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Na+、OH–C.c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OH–D.a、d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2、[2019新课标Ⅰ]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H2A的K a1=1.1×10−3 ,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C.b点的混合溶液pH=7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3、常温下,用一定浓度的盐酸滴定某浓度的氨水。
滴定终点附近溶液的pH和导电能力的变化如图所示(利用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可判断滴定终点,溶液总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点对应的溶液中:c(Cl-)=c(NH4+)B.a→b过程中,n(NH4+)不断增大C.c→d溶液导电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c(H+)和c(Cl-)增大D.根据溶液pH和导电能力的变化可判断:V2 < V34、25℃,向20 mL 0.1 mol·L−1 MOH溶液中滴加0.1 mol·L−1 CH3COOH溶液, 所得溶液的pH(对应曲线M)及导电能力(对应曲线N)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MOH是弱碱,其K b=1.0×10−21B.b点溶液中,c(CH3COO−) +c(CH3COOH)=0.1 mol·L−1C.水的离子积常数K w:b>c>aD.c点溶液中,c(CH3COO−)>c(M+)>c(H+)>c(OH−)5、下图是0.01 mol/L甲溶液滴定0.01 mol/L乙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其中曲线③是盐酸滴定NaAc溶液,其他曲线是醋酸滴定NaOH溶液或者NaOH溶液滴定盐酸。
2024届全国高考(统考版)化学复习历年真题好题专项(滴定曲线的综合应用)练习(附答案)
2024届全国高考(统考版)化学复习历年真题好题专项(滴定曲线的综合应用)练习 1.[2022ꞏ浙江卷1月]某同学在两个相同的特制容器中分别加入20 mL 0.4 molꞏL-1 Na2CO3溶液和40 mL 0.2 molꞏL-1NaHCO3溶液,再分别用0.4 molꞏL-1盐酸滴定,利用pH 计和压力传感器检测,得到如下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甲、丁线表示向NaHCO3溶液中滴加盐酸,乙、丙线表示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B.当滴加盐酸的体积为V1 mL时(a点、b点),所发生的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HCO-3+H+===CO2↑+H2OC.根据pH-V(HCl)图,滴定分析时,c点可用酚酞、d点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D.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均满足:c(H2CO3)-c(CO2-3)=c(OH-)-c(H+)2.用0.100 0 molꞏL-1盐酸滴定20.00 mL Na2A溶液,溶液中H2A、HA-、A2-的分布分数δ随pH变化曲线及滴定曲线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如A2-分布分数:δ(A2-)=c(A2-)c(H2A)+c(HA-)+c(A2-)]A.H2A的K a1为10-10.25B.c点:c(HA-)>c(A2-)>c(H2A)C.第一次突变,可选酚酞作指示剂D.c(Na2A)=0.200 0 molꞏL-13.常温下,用0.100 0 molꞏL-1的盐酸分别滴定20.00 mL浓度均为0.100 0 molꞏL-1的三种一元弱酸的钠盐(NaX、NaY、NaZ)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该NaX溶液中:c(Na+)>c(X-)>c(OH-)>c(H+)B.三种一元弱酸的电离常数:K a(HX)>K a(HY)>K a(HZ)C.当pH=7时,三种溶液中:c(X-)=c(Y-)=c(Z-)D.分别滴加20.00 mL盐酸后,再将三种溶液混合:c(X-)+c(Y-)+c(Z-)=c(H+)-c(OH-)4.[2022ꞏ河北卷]某水样中含一定浓度的CO2-3、HCO-3和其他不与酸碱反应的离子。
高考化学总复习《酸碱中和滴定及曲线》专项复习
高考化学总复习《酸碱中和滴定及曲线》专项复习1.(2020·全国高考真题)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000 mol·L −1的NaOH 溶液滴定20.00 mL 未知浓度的二元酸H 2A 溶液。
溶液中,pH 、分布系数δ随滴加NaOH 溶液体积V NaOH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比如A 2−的分布系数:δ(A 2-)=c(A 2-)c(H 2A)+c(HA -)+c(A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曲线①代表δ(H 2A),曲线②代表δ(HA -)B .H 2A 溶液的浓度为0.2000 mol·L −1C .HA −的电离常数K a =1.0×10−2D .滴定终点时,溶液中c (Na +)<2c (A 2-)+c (HA -)2.(2020·浙江高考真题)室温下,向120.00mL 0.1000mol L -⋅盐酸中滴加10.1000mol L NaOH -⋅溶液,溶液的pH 随NaOH 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
已知lg50.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NaOH 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pH 7=B .选择变色范围在pH 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可减小实验误差C .选择甲基红指示反应终点,误差比甲基橙的大D .V(NaOH)30.00mL =时,pH 12.3=3.(2020·山东高考真题)25℃时,某混合溶液中()()133CH COOH CH COO 0.1mol L c c --+=⋅,1gc( CH 3COOH)、1gc(CH 3COO -)、lgc(H +)和1gc(OH -)随pH 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K a 为CH 3COOH 的电离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O 点时,()()33CH COOH CH COO c c -= B .N 点时,a pH=-lgKC .该体系中,()()()+-13+a 0.1c H c CH COOH =mol L K +c H ⋅ D .pH 由7到14的变化过程中, CH 3COO -的水解程度始终增大4.(2019·全国高考真题)NaOH 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H 2A 的K a1=1.1×10−3 ,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 点为反应终点。
2023年高考化学总复习:酸碱中和滴定(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化学总复习:酸碱中和滴定基础过关练题组一酸碱中和滴定实验1.(2021山西朔州怀仁高二上期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滴定前应排出滴定管尖嘴部分的气泡B.在进行滴定时左手操作锥形瓶,右手操作滴定管C.下端连有橡胶管的滴定管为酸式滴定管D.滴定过程中两眼应注视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2.(2021重庆万州第三中学高二上期中)在盐酸滴定NaOH溶液的实验中,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滴到终点时的颜色变化是()A.由黄色变红色B.由黄色变橙色C.由橙色变红色D.由红色变橙色3.下面是关于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的叙述:①取一锥形瓶,用待测NaOH溶液润洗两次②在锥形瓶中加入25.00mL待测NaOH溶液③加入几滴石蕊溶液作为指示剂④取一支酸式滴定管,先查漏,再洗涤干净⑤直接往酸式滴定管中注入标准酸溶液,进行滴定⑥左手旋转滴定管的玻璃旋塞,右手不停摇动锥形瓶⑦两眼注视着滴定管内盐酸液面下降,直至滴定终点上述操作有错误的序号为()A.④⑥⑦B.①⑤⑥⑦C.③⑤⑦D.①③⑤⑦题组二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4.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盐酸时,若配制标准溶液时称取的NaOH固体中含有下列杂质,会引起结果偏低的是()A.NaClB.Na2OC.Na2CO3D.NaHCO35.(2020江苏盐城中学高二下期中)用标准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下列操作不会引起实验误差的是()A.用酚酞作为指示剂滴至溶液由红色刚变无色时,立即停止滴定B.用蒸馏水洗净锥形瓶后,再用NaOH溶液润洗,最后加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C.用蒸馏水洗净酸式滴定管后,直接装入标准盐酸,调节液面至0刻度后,进行滴定D.用碱式滴定管取20.00mL NaOH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稀释后进行滴定6.准确移取20.00mL某待测HCl溶液于锥形瓶中,用0.1000mol·L-1 NaOH溶液滴定。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B.随着NaOH溶液滴入,锥形瓶中溶液pH由小变大C.用酚酞作为指示剂,当锥形瓶中溶液由红色变无色时停止滴定D.滴定达终点时,发现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悬滴,则测定结果偏小7.(2021山东聊城高二上期中)某学生欲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来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以酚酞溶液作为滴定指示剂。
2025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课件 酸碱中和滴定及滴定曲线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 ”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酸碱中和滴定及滴定曲线2025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课件知识点一 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与操作1、概念及原理:(1)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根据中和反应的等量关系来测定碱(或酸)的浓度。
知识点一 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与操作2、仪器及用品:(1)仪器:____________滴定管(如图A)、____________滴定管(如图B)、滴定管夹、铁架台、____________。
知识点一 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与操作2、仪器及用品:(2)试剂: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蒸馏水。
(3)滴定管的使用试剂性质滴定管原因酸性、氧化性________滴定管氧化性物质易腐蚀橡胶管碱性________滴定管碱性物质易腐蚀玻璃,致使玻璃活塞无法打开3、实验步骤:(1)滴定前的准备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为例3、实验步骤:(2)滴定操作3、实验步骤:(3)终点判断等到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在半分钟内________原来的颜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如何滴加半滴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旋塞稍稍转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用锥形瓶内壁将半滴溶液沾落,再用洗瓶以少量蒸馏水吹洗锥形瓶内壁3、实验步骤:4.数据处理5.误差分析注意1:读数注意2:终点判断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后,溶液变成×××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
注意3:滴定曲线与误差分析(P172)(2)实例(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为例,分析实验误差)步骤操作c(NaOH)洗涤未用标准溶液润洗酸式滴定管偏高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偏高未用待测溶液润洗取用待测液的滴定管偏低锥形瓶洗净后瓶内还残留少量蒸馏水无影响取液取碱液的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且取液结束前气泡消失偏低滴定滴定完毕后立即读数,半分钟后颜色又变红偏低滴定前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消失偏高滴定过程中振荡时有液滴溅出偏低滴定过程中,向锥形瓶内加少量蒸馏水无影响滴定前仰视读数或滴定后俯视读数偏低1.用酚酞作指示剂,以0.100 0 mol·L-1的NaOH溶液测定装在锥形瓶中的一定体积的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专题08 酸碱盐溶液稀释以及酸碱中和pH—图像(对点练习)-2018高考化学解题方法技巧 Word版含解析
酸碱盐溶液稀释以及酸碱中和pH—图像练习1.(2018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九模)T℃,分别向10ml浓度均为1mol/L的两种弱酸HA、HB中不断加水稀释,并用pH传感器测定溶液pH。
所得溶液pH的两倍(2pH) 与溶液浓度的对数(1gc) 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己知:(1)HA的电离平衡常数K a=[c(H+)·c(A-)]/[c(HA)-c(A-)]≈c2(H+)/c(HA);(2)pK a=-lgK aA. 弱酸的K a随溶液浓度的降低而增大B. a 点对应的溶液中c(HA)=0.1mol/L,pH=4C. 酸性:HA<HBD. 弱酸HB的pK a=5【答案】B2.(2017-2018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浓度均为0.1mol·L-1,体积均为V0的HX、HY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pH随lg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相同温度下,电离常数K(HX):a>bB. HX、HY都是弱酸,且HX的酸性比HY的弱C. 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c(H+)•c(OH-):a<bD. lg=3,若同时微热两种溶液(不考虑HX、HY和H2O的挥发),则减小【答案】C•c(OH-):a<b,选项C正确;D.lg=3,若同时微热两种溶液(不考虑HX、HY和H2O的挥发),n(X-)增大,n(Y-)不变,二者溶液体积相等,所以变大,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3.(2018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常温时,1mol·L-1的HClO2和1mol·L-1的HMnO4两种酸溶液,起始时的体积均为V0,分别向两溶液中加水进行稀释,所得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当稀释至pH均为3时,溶液中c(ClO2-)>c(MnO4-)B. 在0≤pH≤5时,HMnO4溶液满足:pH=1gC. 常温下,浓度均为0.1mol·L-1的NaClO2和NaMnO4溶液的pH:NaMnO4>NaClO2D. 稀释前分别用1mol·L-1的NaOH溶液中和,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HMnO4>HClO2【答案】B【解析】从图像可知,V/V0=1000时,1mol·L-1的HMnO4稀释后的溶液pH=3,所以HMnO4为强酸,HClO2为弱酸;同浓度的两种酸,当pH均为3时,根据物料守恒规律:HMnO4溶液:c(H+)=c(MnO4-); HClO2溶液:c(H+)= c(ClO2-)+ c(HClO2);根据上述等式看出溶液中c(ClO2-)<c(MnO4-);A错误;酸性:HClO2<HMnO4,同浓度的NaClO2水解显碱性,pH>7,NaMnO4溶液不水解显中性;C错误;两种都为一元弱酸,同体积同浓度中和1mol·L-1的NaOH溶液能力相同,D错误;根据图像可知:因为HMnO4为强酸,满足0≤pH≤5时,溶液的pH 与溶液体积稀释的关系pH=1g+1-1=1g;C正确;正确答案选C。
2019年秋高三化学复习强化练习题——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分析(word版,解析)
2019年秋高三化学复习强化练习题——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分析(word版,解析)2019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0分)1.在常温下,向100mL0.01mol/LHA溶液中逐滴加入0.02mol/LMOH溶液,混合溶液的pH变化情况如图中所示曲线(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MA溶液的pH>7B. K点时加水稀释溶液,c(H+)减小C. 在N点,c(A−)=c(M+)+c(MOH)D. 在K点,c(M+)>c(A−)>c(OH−)>c(H+)2.298K时,在20.0mL0.10mol⋅L−1氨水中滴入0.10mol⋅L−1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0.10mol⋅L−1氨水的电离度为1.3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滴定过程应该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B. M点对应的盐酸体积为20.0mLC. M点处的溶液中c(NH4+)=c(Cl-)=c(H+)=c(OH-)D. N点处的溶液中pH<123.25℃时,用浓度为0.01mol·L−1的HA溶液滴定20mL浓度为0.01mol·L−1的NaOH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应选用酚酞作指示剂B. M点溶液中存在:c(Na+)>c(A−)C. Ka(HA)≈2×10−8D. N点溶液中存在:c(OH−)−c(H+)=c(HA)4.常温下,用0.1000mol⋅L−1的盐酸滴定20.00mL0.1000mol⋅L−1的Na2A溶液,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常温下,K a2(H2A)的数量级为10−11B. c点溶液中:c(Na+)=2c(A2−)+c (HA−)+c(Cl−)1/ 22C. 水的电离程度:a>b>d>cD. a点溶液中:c(Na+)>c(A2−)>c(OH−)>c(HA−)5.25℃时,向20.00mL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某浓度的CH3COOH溶液。
导电能力曲线-2019高考复习专题——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大全---精校解析Word版
1.已知电导率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常温下用0.100 mol·L-1NaOH溶液分别滴定10.00mL浓度均为0.100 mol·L-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测得滴定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曲线①代表滴定盐酸的曲线B. 滴定醋酸的过程应该选择甲基橙作为指示剂C. a、b、c三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c>a>bD. b点溶液中:c(OH-)>c(H+)+c(CH3COO-)+c(CH3COOH)【答案】D【解析】醋酸是弱酸、盐酸是强酸。
同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盐酸的导电能力强,所以曲线①代表醋酸、曲线②代表盐酸,故A错误;氢氧化钠滴定醋酸,终点时溶液呈碱性,所以应该用酚酞作为指示剂,故B 错误;a点表示醋酸钠溶液、c点表示氯化钠溶液、b点表示氢氧化钠与醋酸钠的混合液,b点水电离受到氢氧化钠的抑制,a点水电离受到醋酸钠的促进,c点氯化钠对水电离无影响,所以a、b、c三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c>b,故C错误;b点表示等浓度的氢氧化钠与醋酸钠的混合液,根据电荷守恒c(Na+)+ c(H+)= c(OH-)+c(CH3COO-);根据物料守恒c(Na+)= 2c(CH3COO-)+2c(CH3COOH);所以c(OH-)=c(H+)+c(CH3COO-)+2c(CH3COOH),故c(OH-)>c(H+)+c(CH3COO-)+c(CH3COOH),D正确。
2.电解质溶液电导率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常温下用0.100 mol/L盐酸分别滴定10.00mL浓度均为0.100mol/L 的NaOH溶液和二甲胺[(CH3)2NH]溶液(二甲胺在水中电离与氨相似,常温下Kb=1.6×10-4)。
利用传感器测得滴定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d、e三点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d点B. 溶液温度c点高于d点C. b点溶液中:c[(CH3)2NH2+] +c[(CH3)2NH·H2O]=2c(Cl-)D. d点溶液中: c(H+) + c[(CH3)2NH·H2O]=c(OH-)【答案】D3.已知K b(NH3·H2O)=1.7×10-5,K a(CH3COOH)=1.7×10-5。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分析与应用 练习 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重点专题
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分析与应用素养说明:酸碱中和滴定曲线是近几年热点题型,通过分析建模,让考生形成解题程序,也体现大纲对考生对图形的识别与分析的能力要求。
知识梳理1.图示强酸与强碱滴定过程中pH曲线(以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盐酸为例)2.强酸(碱)滴定弱碱(酸)pH曲线比较氢氧化钠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醋酸的滴定曲线盐酸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氨水的滴定曲线曲线起点不同:强碱滴定强酸、弱酸的曲线,强酸起点低;强酸滴定强碱、弱碱的曲线,强碱起点高突跃点变化范围不同:强碱与强酸反应(强酸与强碱反应)的突跃点变化范围大于强碱与弱酸反应(强酸与弱碱反应)特别提醒恰好中和=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滴定终点≠溶液呈中性。
强化训练1、(2020年北京3月份试测题)用一定浓度NaOH溶液滴定某醋酸溶液。
滴定终点附近溶液pH和导电能力的变化分别如下图所示(利用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可判断滴定终点;溶液总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点对应的溶液中:c(CH3COO-) = c(Na+)B.a→b过程中,n(CH3COO-)不断增大C.c→d溶液导电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c(OH-)和c(Na+)增大D.根据溶液pH和导电能力的变化可判断:V2<V3答案 C2.常温下,用0.100 mol·L-1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同浓度、体积均为20.00 mL的盐酸和醋酸溶液(用HA 表示酸),得到2条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滴定醋酸的曲线是图1B.由图分析可得b>a=20C.D点对应的溶液中:c(Na+)=c(A-)D.根据E点可计算得K(HA)=[0.050+(10-6-10-8)]×10-810-6-10-8答案 C解析根据图知,图1中A点未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的pH=1,由于酸的浓度是0.100 mol·L-1,所以图1中为强酸,即滴定盐酸的曲线是图1,选项A错误;由选项A分析可知图1滴定盐酸且滴定终点溶液呈中性,图2滴定醋酸且滴定终点溶液呈碱性,故b=a=20,选项B错误;根据图示可知,D点显示中性;c(H+)=c(OH-),结合电荷守恒可知:c(Na+)=c(A-),选项C正确;E点pH=8,则c(H+)=10-8mol·L-1,c(OH -)=10-6mol·L-1,c(Na+)=0.050 mol·L-1,结合电荷守恒可知;c(A-)=c(Na+)+c(H+)-c(OH-)=0.050 mol·L-1+10-8 mol·L-1-10-6mol·L-1,c(HA)=0.050 mol·L-1-(0.050+10-8-10-6) mol·L-1=(10-6-10-8)mol·L-1,K(HA)=c(H+)·c(A-)c(HA)=10-8×(0.050+10-8-10-6)10-6-10-8,选项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8 导电能力曲线1.已知电导率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常温下用0.100 mol·L-1NaOH溶液分别滴定10.00mL浓度均为0.100 mol·L-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测得滴定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曲线①代表滴定盐酸的曲线B. 滴定醋酸的过程应该选择甲基橙作为指示剂C. a、b、c三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c>a>bD. b点溶液中:c(OH-)>c(H+)+c(CH3COO-)+c(CH3COOH)【答案】D【解析】醋酸是弱酸、盐酸是强酸。
同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盐酸的导电能力强,所以曲线①代表醋酸、曲线②代表盐酸,故A错误;氢氧化钠滴定醋酸,终点时溶液呈碱性,所以应该用酚酞作为指示剂,故B错误;a点表示醋酸钠溶液、c点表示氯化钠溶液、b点表示氢氧化钠与醋酸钠的混合液, b点水电离受到氢氧化钠的抑制,a点水电离受到醋酸钠的促进,c点氯化钠对水电离无影响,所以a、b、c三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c>b,故C错误;b点表示等浓度的氢氧化钠与醋酸钠的混合液,根据电荷守恒c(Na+)+ c(H+)= c(OH-)+c(CH3COO-);根据物料守恒c(Na+)= 2c(CH3COO-)+2c(CH3COOH);所以c(OH-)=c(H+)+c(CH3COO-)+2c(CH3COOH),故c(OH-)>c(H+)+c(CH3COO-)+c(CH3COOH),D正确。
2.电解质溶液电导率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常温下用0.100 mol/L盐酸分别滴定10.00mL浓度均为0.100mol/L的NaOH溶液和二甲胺[(CH3)2NH]溶液(二甲胺在水中电离与氨相似,常温下Kb=1.6×10-4)。
利用传感器测得滴定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d、e三点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d点B. 溶液温度c点高于d点C. b点溶液中:c[(CH3)2NH2+] +c[(CH3)2NH·H2O]=2c(Cl-)D. d点溶液中: c(H+) + c[(CH3)2NH·H2O]=c(OH-)【答案】D3.已知K b(NH3·H2O)=1.7×10-5,K a(CH3COOH)=1.7×10-5。
25℃时,向20mL浓度均为0.01mol·L-1的盐酸和醋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0.01mol·L-1的氨水,测定过程中电导率和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点溶液中,c(CH3COO-)数量级约为10-5B. b点溶液中,c(NH4+) > c(CH3COOH)C. c点溶液中,c(NH4+) +c(NH3·H2O) = c(Cl-)+c(CH3COO-)+c(CH3COOH)D. c点水的电离程度小于d点【答案】D【解析】分析:氨水逐滴滴入盐酸和醋酸的混合液中,依次发生的反应为:HCl+NH3·H2O=NH4Cl、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盐酸为强酸,随着氨水的滴入,溶液的体积变大,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小,溶液的电导率逐渐变小,当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电导率最小,b点为等浓度的NH4Cl和CH3COOH的混合液;继续滴加氨水,弱酸醋酸与氨水反应生成强电解质CH3COONH4,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大,溶液的电导率又逐渐变大,c点为等浓度的NH4Cl和CH3COONH4的混合液;醋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氨水,氨水属于弱碱水溶液,溶液中离子浓度又变小,溶液的导电率又变小。
A项,由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盐酸和醋酸的浓度计算;B项,b点为等浓度的NH4Cl和CH3COOH的混合液,根据NH3·H2O的K b计算NH4+的水解平衡常数,比较NH4+的水解平衡常数与CH3COOH的K a;C项,c点为等浓度的NH4Cl和CH3COONH4的混合液,根据物料守恒判断;D项,分析c点和d点溶液的组成,根据酸、碱、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判断。
4.电解质溶液电导率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常温下用0.100 mol·L-1盐酸分别滴定10.00 mL 浓度均为0.100 mol·L-1的NaOH 溶液和二甲胺[(CH3)2NH]溶液,利用传感器测得滴定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如图所示(已知常温下二甲胺的电离常数K b=1.6×10-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曲线①代表滴定二甲胺溶液的曲线,pH=7时所消耗的V[HCl(aq)]大于10 mLB. 在a、b、c 三点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a<c<bC. 曲线中c点电导率最小,原因是c点溶液中导电微粒的数目最少D. d 点溶液呈酸性,且有3c(H+)=c(Cl-)+3c(OH-)【答案】D【解析】A. 曲线①代表滴定二甲胺溶液的曲线,二甲胺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强酸弱碱盐,根据题意要使pH=7,所消耗的V[HCl(aq)]小于10 mL,故A错;B. 在a点二甲胺与盐酸恰好反应,生成强酸弱碱盐,会发生水解,促进水的电离;在b点为酸过量,抑制水的电离;c点时NaOH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Cl为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溶液显中性,所以a、b、c三点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b<c<a,故B错误;C. 曲线中c点NaOH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Cl属于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导电率大于a点,故C错误; D. 因为HCl+NaOH=NaCl+H2O,0.100 mol·L-1盐酸15mL与10.00 mL 浓度均为0.100 mol·L-1的NaOH 溶液混合,酸过量,所以溶液显酸性,溶液中存在下列电离H2O H++OH- NaCl=Na++ Cl-HCl= H++ Cl- 根据物料守和电荷守恒可得3c(H+)=c(Cl-)+3c(OH-),故D正确。
5.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越强,电导率越大。
常温下用0.1000 mol/L 盐酸分别滴定10.00 mL 浓度均为0.1000 mol/L的NaOH溶液和二甲胺[ (CH3)2NH]溶液( 二甲胺在水中电离与氨相似,已知在常温下K b[(CH3)2NH·H2O] =1.6×10-4),利用传感器测得滴定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盐酸滴定二甲胺实验中选择酚酞做指示剂比选甲基橙误差更小B. d点溶液中:c(H+)<c(OH-)+c [(CH3)2NH2+]C. a 点溶液与d点的溶液混合后的溶液中:c[(CH3)2NH2+]<c[(CH3)2NH·H2O]D. b、c、e.三点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e点【答案】B【解析】假设图中最上方的曲线为②,下方曲线为①;加入盐酸前,浓度均为的和二甲胺[]溶液,是强碱,完全电离,溶液导电能力较强,则曲线①代表滴定溶液的曲线,曲线②代表滴定溶液的曲线。
盐酸滴定二甲胺所得溶液为强酸弱碱盐,溶液水解显酸性,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为pH:3.1~4.4之间,酚酞的变色范围:pH:8.2~10之间,因此使用甲基橙误差更小,A错误;d点溶液中,溶质为,,d点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即:,所以:c(H+)<c(OH-)+c[(CH3)2NH2+],B正确;a 点溶液溶液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混合液(各为0.0005mol), d点的溶液为,其量为0.001 mol,两溶液混合后,溶质变为和氯化钠的混合液,溶液显酸性,所以c[(CH3)2NH2+]>c[(CH3)2NH·H2O],C错误;由分析可以知道,曲线②为的变化曲线,b点溶液中溶质为和,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抑制水的电离,c点溶质为NaCl对水的电离无影响,d点为,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溶液e点的溶液中溶质为和HCl,HCl抑制水的电离,所以b、c、e.三点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c点;D错误;正确选项B。
6.利用电导率传感器可绘制电导率曲线图,下图为用0.1mol/LNaOH溶液滴定10mL0.lmol/L 盐酸过程中的电导率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电导率传感器能用于判断酸碱中和滴定的终点B. a、b、c 点的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顺序为a>b>cC. d点所示溶液中存在:c(Cl-) +c(OH-) =c(H+) +c(Na+)D. C点电导率最小是因为此时溶液中导电微粒数目最少【答案】D【解析】A.HCl和NaOH反应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根据图象知,从0-10mL之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c(H+)浓度逐渐减小,溶液的电导率逐渐降低,加入溶液体积大于15mL时,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逐渐增大,溶液的电导率增大,根据图知当恰好中和时电导率最小,所以可以电导率传感器能用于酸碱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选项A正确;B.电导率与导电性成正比,根据图知该点电导率最大,所以其导电性最强,离子浓度由大到小顺序为a>b>c,选项B正确;C.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电荷守恒,根据电荷守恒得c(Cl-)+c(OH-)=c(H+)+c(Na+),选项C正确;D.溶液电导率与离子浓度成正比,c点电导率低是因为离子浓度小,而不是导电微粒数目最少,选项D错误。
答案选D。
7.电解质溶液电导率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常温下用0.0200mol/L盐酸分别滴定10.00mL浓度均为0.0200mol/L 的NaOH溶液和二甲胺[(CH3)2NH]溶液(二甲胺在水中电离与氨相似)。
利用传感器测得滴定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曲线②代表滴定NaOH溶液的曲线,在相同温度下,水的电离程度A>C>D>BB. 常温下,测得A点溶液的pH=6,则二甲胺常温下电离常数K b约为10-4C. 向二甲胺溶液中滴加盐酸10~20mL过程中:c(Cl-)>c[(CH3)2NH2+] >c(H+)>c(OH-)D. B点溶液中:c(H+)=c(OH-)+ c[(CH3)2NH2+] +2c[(CH3)2NH·H2O]【答案】C8.常温下,向10mL0.1mol·的HA溶液中逐滴滴入0.1mol·的ROH溶液,所得溶液pH及导电能力的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ROH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B. c点由电离出的浓度最小C. b点存在:D. 若升高温度,a、d两点pH增大【答案】C9.298K时,向20mL0.1mol·L-1MOH溶液中滴加0.1mol·L-1CH3COOH溶液,所得溶液的pH及导电能力变化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