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教案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作用和意义。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1.2 教学内容环境监测的定义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环境监测的目标和任务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监测的定义、作用和意义,以及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境监测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实际应用。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空气监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培养学生对空气监测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2.2 教学内容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空气污染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空气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讨论空气污染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监测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水质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水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培养学生对水质监测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3.2 教学内容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水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水污染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水质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水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讨论水污染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质监测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水质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土壤监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展示环境监测实验操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动手进行环境监测实验。

4. 讨论:分组讨论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 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实际工作。

四、教学资源1. 教室、实验室、实验器材。

2.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3. 环境监测教材、参考书。

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第3-4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第5-6周: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第7-8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第9-10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2. 实验操作: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3. 小组讨论:每周1课时,共计10课时。

4. 企业考察:安排1次,共计4课时。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水质监测实验2. 案例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3. 案例三:土壤污染监测实验4. 案例四:噪音监测实验5. 案例五:环境风险评估案例九、教学实践1. 实验一:水质采样与分析2. 实验二:空气质量采样与分析3. 实验三:土壤采样与分析4. 实验四:噪音监测与分析5. 实验五:环境风险评估十、教学反馈与改进1.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环境监测 教案

环境监测 教案

环境监测教案教案标题:环境监测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教学重点:1. 理解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进行环境监测行动。

教学准备:1. 电脑及投影仪等教学设备;2. 环境监测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列举一些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兴趣。

讲解(15分钟)1. 介绍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并通过实例说明环境监测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

2. 介绍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巧,如使用仪器设备、采样和数据分析等。

示范(15分钟)1. 展示环境监测的实际操作过程,如使用空气质量监测仪进行空气质量检测。

2.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监测结果,讨论可能的污染源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实践(20分钟)1. 分组分配任务,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巧,在校园或家附近进行环境监测。

2. 学生收集监测数据,并在小组内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3. 学生将监测结果和分析报告写成小组汇报。

总结(5分钟)1. 邀请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强调环境监测在保护环境和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并分享给全班。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环境监测站,了解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和设备。

2. 邀请环境监测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与学生分享实践经验和最新的监测技术。

教学评估:1. 整个教案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环境监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观察和评估;2. 对学生的小组汇报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进行评价。

教后反思:1. 教师根据教学过程和评估结果,总结教学的优缺点,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2. 学生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馈,提出意见和建议。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2.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3.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4.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概述1.1 环境监测的定义、任务和意义1.2 环境监测的分类和方法1.3 环境监测体系与技术规范2. 环境因子监测与分析2.1 水质监测与分析2.2 空气质量监测与分析2.3 土壤质量监测与分析2.4 噪声监测与分析2.5 辐射监测与分析3.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1 采样方法与技术3.2 分析方法与技术3.3 监测仪器与设备4. 环境质量评价4.1 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分类和方法4.2 单一环境因子质量评价4.3 综合环境质量评价4.4 环境质量预测与风险评估5. 环境监测实例分析5.1 我国环境监测案例介绍5.2 国际环境监测案例介绍5.3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2.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环境监测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环境监测案例,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1.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计算题等,考察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环境质量评价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环境监测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1. 教材:《环境监测》,作者:,出版社:环保出版社,出版年份:2024年。

2. 参考书:《环境监测技术手册》,作者:,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24年。

环境监测教案

环境监测教案

环境监测教案教案标题:环境监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环境监测的方法和工具;3.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4.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定义和意义;2. 环境监测的方法和工具;3. 环境监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4. 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教学步骤:引入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环境监测,为什么环境监测是重要的。

- 提供实际例子,如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等,让学生意识到环境监测对人类和自然的重要性。

介绍环境监测的方法和工具(15分钟)- 介绍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如采样分析法、连续监测法等。

- 介绍环境监测中使用的工具,如传感器、仪器设备等。

- 展示实际的环境监测工具和仪器,让学生对其有直观的认识。

探讨环境监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5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环境监测在空气、水、土壤等领域的应用。

-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领域,展示其应用案例,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讨论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监测如何帮助我们保护环境。

- 分析环境监测结果对环境保护决策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作用。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总结环境监测的概念、方法和工具。

-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环境监测的概念、方法和工具的介绍;2. 实际的环境监测工具和仪器,用于展示和讨论;3. 环境监测应用案例的资料,供学生参考和展示。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2. 学生对环境监测方法和工具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的表现;4. 学生提出的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创造性和可行性。

拓展活动:1. 实地参观当地的环境监测站点或实验室;2. 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环境监测实验,如测量空气质量或水质;3. 邀请环境监测专家或相关行业从业者进行讲座或座谈会。

《环境监测学》教案

《环境监测学》教案

《环境监测学》教案环境监测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监测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熟悉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原理与应用。

- 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 培养环境监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学概述- 环境监测的定义和分类-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意义- 环境监测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2. 环境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 环境监测方法的分类和选择原则- 常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原理和应用-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要点3. 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方法和技巧- 数据质量控制和校准方法-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解读4. 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组织与管理- 环境监测实践的方法和步骤-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报告撰写三、教学方法- 授课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介绍环境监测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实验操作:进行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操作实践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

-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经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作业练: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评估-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

- 期中考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进行考核。

-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环境监测案例进行分析和报告撰写。

五、教学资源- 教材:《环境监测学导论》- 参考书:《环境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实践》- 实验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等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环境监测学概述- 第二周:环境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 第三周: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第四周: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七、备注如有需要,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创新思维,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1.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1.3 学时安排:64学时1.4 学分:4分1.5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环境类专业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环境监测的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悉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4)懂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2 能力目标:(1)具备独立进行环境监测操作的能力;(2)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的能力;(3)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3 情感目标:(1)培养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3.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环境监测的定义、分类和任务;(2)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监测自动化等);(3)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3.2 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1)监测设备分类及功能;(2)常见监测设备的使用与维护;(3)监测设备的校准与检定。

3.3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监测数据的质量保证;(2)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四、教学方法4.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分享实际案例;4.2 实验:操作实践,熟悉监测设备使用和数据处理;4.3 讨论:分组讨论,探讨环境监测中的实际问题;4.4 考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监测工作流程。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5.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占总评的30%;5.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占总评的40%。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环境监测原理与应用》6.2 辅助教材:《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书》6.3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6.4 实验室设备:采样设备、分析仪器、数据处理软件等七、教学进度安排7.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方法(4课时)7.2 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4课时)7.3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4课时)7.4 实践操作与讨论(8课时)7.5 考察与环境监测站(4课时)八、教学实践活动8.1 现场采样操作:学习采样设备的使用,进行实际操作练习8.2 实验室分析:学习分析仪器操作,进行样品分析练习8.3 数据处理与分析:使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环境监测数据处理练习九、课程考核9.1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9.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十、教学总结10.1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了解教学效果10.2 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10.3 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10.4 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其参与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与责任感十一、教学评估与反馈11.1 定期进行课堂评估,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作业难度等方面的反馈。

环境监测技术教案

环境监测技术教案

环境监测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环境监测技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相关技术和方法。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和目的;2. 掌握常见的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原理;3. 了解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环境监测技术是指通过对环境中的各类因素进行定量监测、分析和评价,来评估环境的质量和污染程度的方法和技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监测的概念和目的1.1 环境监测的定义1.2 环境监测的基本目的2. 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2.1 环境监测的主要技术分类2.2 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及其原理2.3 环境监测设备的应用与选择原则3. 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3.1 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3.2 环境监测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3 环境监测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4.1 环境意识的培养4.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个人责任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与引入、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总结与评价。

1. 导入与引入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引出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在此环节中,首先向学生介绍环境监测的定义和目的,然后详细介绍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通过对某个地区空气质量的监测来说明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3. 总结与评价在教学的最后,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环境意识的培养和个人保护环境的责任。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提问学生自己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其中,讲授主要用于对环境监测技术的介绍与解释,案例分析用于加深学生对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理解,互动讨论则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环境监测专业环境监测与分析优秀教案范本

环境监测专业环境监测与分析优秀教案范本

环境监测专业环境监测与分析优秀教案范本教案一: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2.掌握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和技术;3.能够进行大气污染物的数据分析和解读。

二、教学重难点:1.大气污染物的常见种类及其特点;2.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技术与方法;3.数据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为学生介绍大气污染的定义和影响,引发学生对大气污染的思考。

2.知识讲解(30分钟)2.1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讲解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如可吸入颗粒物(PM2.5、PM10)、硫化物、氮化物等,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对环境的影响。

2.2 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方法介绍大气污染物监测的常用方法,如传感器监测、气象站监测、遥感监测等,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场景和局限性进行解释。

3.案例分析(40分钟)选择几个典型的大气污染案例,对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让学生了解如何解读大气污染物数据,分析其影响因素和趋势变化。

4.解决问题(15分钟)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提供一些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监测数据来制定环境治理措施。

四、教学辅助材料:1.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表格;2.相关案例分析报告;3.提供实际环境治理措施的案例资料。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2.数据分析能力: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解读监测数据;3.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大气污染物监测与分析的理解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挑战。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辅助,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次成功的环境监测与分析教学案例,为培养环境监测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案二:水体污染监测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体污染的种类和来源;2.掌握水体污染监测方法和技术;3.能够进行水体污染数据分析和解读。

环境监测教案大全

环境监测教案大全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学时:50 学分:4实验学时:适用专业:环境监测与评价开课院(系)、教研室: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教研室教材、教学参考书:1.张俊秀主编《环境监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张青主编《环境分析与监测实验》天津职业大学校内规划教材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环境监测》具有科学系统性。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对《环境监测》从布点、采样、样品保存、预处理、测定(含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化学性质测定)、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等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比较系统及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环境监测基本技能的训练,达到根据监测项目与要求,选用常规监测方法,获得环境中具有代表性数据的目的。

二、本课程的性质《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的一门必修职业技术课程,它是研究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浓度及时空分布、迁移、转化的科学分支,是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控制、环境规划、环境工程的基础。

本课程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化学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须在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之后开设。

可为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的后续课程提供有关监测和分析测定的必要基础和方法,并为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框架结构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绪论”一章主要讲授环境分析与监测的内容、方法、特点以及进展情况,给学生以宏观了解。

通过了解环境污染现状,增强使命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1. 环境污染与环境科学:掌握环境、环境科学、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定义,了解环境污染的历史及现状。

2. 污染源的形式及污染物的性质:掌握污染源的形式及分类、污染物的共性。

3. 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熟悉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的任务、分类和关系。

第二章水质污染监测教学目的:水质监测方法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主要讨论污染源排放特点,根据天然水特点、生产周期确定采样时间、频率、方法、容器、水样保存、预处理、测定方法等。

环境监测技术与实践教案

环境监测技术与实践教案

环境监测技术与实践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了解环境监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理解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掌握环境监测技术的常见方法和工具;-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环境益农的实践活动; -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2. 教学内容2.1 环境监测技术概述2.1.1 环境监测技术的定义和作用2.1.2 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2.2 环境监测技术的分类2.2.1 远程监测技术2.2.2 现场监测技术2.2.3 实验室分析技术2.3 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和工具2.3.1 水质监测方法和工具2.3.2 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和工具2.3.3 土壤污染监测方法和工具2.4 环境监测技术的实践活动2.4.1 观察和分析周围环境2.4.2 采样和样品处理2.4.3 实验室分析与数据处理2.4.4 提出环境改善建议3. 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创设情境在课堂开始,引入一个真实的环境问题,如当地水质污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分析环境监测技术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实际应用案例,鼓励学生思考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3.3 学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环境监测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了解样品采集、处理和实验室分析过程。

3.4 整理总结与展示学生根据实践活动的结果,整理数据并提出环境改善建议,通过小组展示来分享和交流观点。

4.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实验室设备和试剂- 野外考察工具和装备5. 教学评估5.1 课堂讨论和提问实时了解学生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2 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实际操作和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数据收集和处理、环境分析能力、报告书写等。

5.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根据整个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并参与小组成员的互评。

6. 教学拓展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环境保护活动,如义务植树、环境整治等,提高实践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实验分析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的分类和方法2. 土壤监测土壤污染及其危害土壤采样和预处理方法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3. 水质监测水质污染及其危害水质采样和预处理方法水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4. 空气监测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空气采样和预处理方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5. 噪声监测噪声污染及其危害噪声测量仪器和方法噪声评价指标和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进行土壤、水质、空气和噪声的采样和测定实验。

3. 讨论:分析环境监测数据,探讨环境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环境监测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监测》2. 实验器材:采样工具、分析仪器等3. 课件:环境监测相关图片、视频等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发言、作业等。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课时理论教学和16课时实验教学。

2. 教学计划:环境监测概述(2课时)土壤监测(4课时)水质监测(4课时)空气监测(4课时)噪声监测(4课时)综合案例分析(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土壤、水质、空气和噪声的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2. 教学难点:环境监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与解析。

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解决。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周:土壤监测3. 第三周:水质监测4. 第四周:空气监测5. 第五周:噪声监测6. 第六周:综合案例分析九、教学措施1.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设计方案一、方案背景和目的环境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评估和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其他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环境监测能够提供数据和信息,为环境管理、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支持。

因此,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本方案旨在设计一种有效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环境科学知识。

二、实验目标1. 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熟悉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3. 学会设计和实施简单的环境监测实验;4. 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5.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本实验教学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和步骤:1. 环境监测概述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意义和应用领域,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2. 常见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介绍介绍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如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和土壤监测等,并介绍相应的监测仪器和设备。

3. 实验设计和准备学生根据环境监测的需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

4.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采集相关的环境样品,并使用相应的仪器进行分析和测量。

5. 数据处理和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通过统计和图表展示,探讨实验结果和结论。

6. 实验报告撰写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

四、实验设备和材料根据不同实验的需要,准备相应的环境监测仪器和材料,如水质监测仪器、大气监测仪器、土壤样品采集工具、实验耗材等。

五、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在进行任何实验操作前,学生必须了解和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2. 使用化学品和仪器时,戴好实验手套和其他安全防护设备;3. 样品采集需要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护环境安全。

六、实验评价方法1.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2.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3. 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科学性;4.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环境监测》课程说明(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了解水、大气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性质、成分、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常用环境质量指标的环境意义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学会对水、大气、土壤等进行污染调查、布点、采样,掌握各项指标的物理、化学检测基本原理。

认识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教材选编及依据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的,由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合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监测》(第三版),是目前全国环境类专业使用量最大的教材之一。

(三)教学方法提示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相结合,尤其重视实验和实习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理论课教学方面,采用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法组织教学;实践教学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和开放式实验教学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了解环境监测常用技术,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能学以致用。

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学时分配:4学时重点难点:环境监测的分类、特点,环境标准的分级分类。

教学方法:CAI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一、环境监测的目的二、环境监测的分类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一、环境监测特点1、环境污染的特点2、环境监测的特点二、环境监测的技术1、化学、物理技术2、生物技术3、监测技术的发展三、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第三节环境标准一、环境标准的作用二、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三、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四、几个主要的环境标准思考题: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是什么,环境监测常用物理、化学方法有哪些,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是如何分级与分类的,制订环境标准应遵循哪些原则。

环境监测教案

环境监测教案
20
3
工作态度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30
4
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与展示能力
20
5
报告人的仪表、精神面貌和表达能力
20
任务
描述
任务一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任务二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开篇语
任务描述
※重、难点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回答
讨论研究
记录
分析
总结
记录结果
分析
总结
3′
7′
5′
5′
任务实施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1☆按监测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任务一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引导
引导分析
讲述
分析
10′
15′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学时:48学时4. 学分:3学分5.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6.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具备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任务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 水质监测技术4.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5. 土壤监测技术6.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7. 辐射监测技术8.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9. 环境监测实例分析10. 环境监测法规与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阐述监测规范与标准。

2. 实验:开展水质、空气质量、土壤等方面的监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环境监测实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就环境监测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增进课堂互动。

四、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了解相关法规与标准。

2. 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操作监测仪器,掌握实验方法,具备实际监测能力。

3.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环境监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五、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包括闭卷笔试和开卷笔试,占总评的60%。

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占总评的20%。

3. 课程设计:包括项目方案、实施和报告,占总评的10%。

4. 课程论文:占总评的1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监测》,作者:X,出版社:X。

2. 实验设备: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如水质分析仪、气体分析仪、噪声计等。

3.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4. 软件工具: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如Excel、SPSS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任务2. 第二周: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 第三周:水质监测技术4. 第四周:空气质量监测技术5. 第五周:土壤监测技术6. 第六周: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7. 第七周:辐射监测技术8. 第八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9. 第九周:环境监测实例分析10. 第十周:环境监测法规与标准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1)课程进度计划表(3)教案正文第1章绪论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课程性质、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及其他相关的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课程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环境监测”以及如何才能学好“环境监测”;认识“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2.教学重、难点①环境监测的内涵与研究对象②环境监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③环境监测的研究方法3.教学方法、手段课内教学3个学时,以理论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教学。

4.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导航明确环境监测的内容监测环境标准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重视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1.1.1 环境监测的目的(1)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撒、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2)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

(3)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4)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5)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一. 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二. 按监测目的分类1. 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是指按照预先布置好的网点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是纵向指令性任务,是监测站第一位的工作,其工作质量是环境监测水平的主要标志。

2.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1) 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意义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环境监测的定义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作用2. 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采样技术分析技术监测设备及其应用3.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统计与分析4. 环境监测案例介绍我国典型环境监测案例国际环境监测合作案例5.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公民环保行动与责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以及案例分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监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3. 实践操作: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监测设备,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实践操作表现等。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监测教材或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实验室设备:监测设备、实验室器材等。

4.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环境监测案例和资讯,丰富教学内容。

5. 参考文献:提供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供学生拓展阅读。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

2. 授课计划:第1-4次课: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

第5-8次课:介绍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第9-12次课:学习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第13-16次课:分析环境监测案例,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七、教学实践1. 实验室实践:安排4次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监测设备,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课外调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环境监测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

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环境监测实验课思政教案

环境监测实验课思政教案

环境监测实验课思政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环境样品的采集、处理和监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环境监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 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 空气、水质、土壤的监测技术与方法。

4. 环境监测数据解读与分析。

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环境监测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2. 重点: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空气、水质、土壤的监测技术与方法。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教具:环境监测实验设备、试剂、样品。

2. 多媒体资源:PPT课件、视频资料。

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环境科学相关知识,为实验课做准备。

2. 教学策略:结合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3.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互相交流与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案例导入,介绍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应用。

2. 讲授新课: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示范实验操作。

3. 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归纳小结:总结实验要点,强调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口头反馈进行评价。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指出不足之处,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作业布置1.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结果与结论。

2. 思考题:如何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预习下一节内容:学习不同环境介质(如土壤、水体)的监测方法。

环境监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环境监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意义和目的。

(2)掌握环境监测的方法、设备和工具。

(3)学会运用环境监测技术进行实际操作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2)环境监测的方法、设备和工具。

2. 教学难点:(1)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2)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通过多媒体展示环境污染现状,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有哪些方法?(二)讲授新课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意义和目的。

2. 环境监测的方法:实地调查、遥感监测、实验室分析等。

3. 环境监测的设备与工具:气象站、水质监测仪、土壤监测仪等。

4. 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环境监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角色扮演:模拟环境监测现场,让学生体验监测过程。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环境监测实验,采集数据。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设备和工具等内容。

2. 实验器材:气象站、水质监测仪、土壤监测仪等。

3. 环保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料。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
内容
素材
国家环保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保护标准目录中相关监测规范、方法标准/hjbhbz
/bzwb/dqhjbh/dqhjzlbz/200608/t20060825_91832.htm;
重点

突出
方法
重点:水样的采集方法、预处理方法;主要水体污染指标测定方法。
突出方法:(1)仪器原理及结构采用直观式教学,便于学生理解。(2)实例教学:制定校园生活废水和城市河流水质监测方案。(3)水样的采集与环境监测、环境综合实验实验结合,互相促进提高。
教学
难点

突破
方法
难点: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污染物仪器分析方法;不同分析方法的选择。
5)、环境监测指标——监测什么。
6)、环境监测主要方法技术——如何监测。
在上述基础上对环境标准进行讲授,并对本课程的意义、教学目的、学习要求及相关参考书目进行介绍。
2、设问:
授课过程中穿插主要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什么是监测?监视、监控、测定。
为什么监测?
监测什么?
如何监测?
第六节金属化合物的测定(4学时)
教学内容:汞、镉、铅、铜、锌、铬、砷及其他金属化合物测定。
第七节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3学时)
教学内容:酸度和碱度,DO、pH值、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其他污染物测定。
第八节有机污染物的测定(3学时)
教学内容:COD、BOD、TOC、TOD、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矿物油测定。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和采样布点采用实习作业法。
各种监测项目的测定结合实例进行教学。
2、设问:
为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对分子光谱、原子光谱、色谱分析仪器的原理、结构及应用范围进行提问,根据掌握情况讲课。
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分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有何异同点?能否将分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作为原子吸收光谱仪?反之是否可以?为什么?
第二节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1学时)
教学内容:监测目的;调研及资料收集;监测项目;监测网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采样、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第三节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1学时)
教学内容:直接采样法,富集采样法,采样仪器,采样效率,采样记录。
第四节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的测定(5学时)
教学内容:SO2、NOX、CO、光化学氧化剂和臭氧、氟化物、硫酸盐化速率、汞、总烃及非甲烷烃、VOCs和其它有机污染物的测定;空气污染指数计算。
第五节颗粒物的测定(2学时)
教学内容:TSP、IP的测定;自然降尘的测定;TSP中主要组分的测定。
第六节降水监测(1学时)
教学内容:采样点的布设;样品的采集;降水组分的测定。
第三节水样的采集与保存(2学时)
教学内容:地面水样、地下水样、废水样品、底质样品的采集;流量的测定;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第四节水样的预处理(2学时)
教学内容:水样的消解、富集与分离方法。
第五节物理指标检验(2学时)
教学内容:水温、颜色、臭、残渣、电导率、浊度、矿化度与电导率、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测定。
课时
22




1、了解水资源情况及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分类情况。
2、掌握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
3、掌握水质的布点、采样、保存方法。
4、掌握水样的预处理方法。
5、掌握水体主要污染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测定步骤、计算及监测结果的处理方法。
6、了解水体主要污染物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
教学
突破方法:(1)仪器分析原理采用动画、图片、仿真课件等多媒体直观演示教学。(2)分别明确不同分析方法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根据样品特性选择不同方法。(3)实习作业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学生认识和能力。(4)本章内容讲解结束后,聘请环境监测站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专家讲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
学生反映通过自己查资料、设计,学会了环境空气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并加强了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组织的能力及综合理解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效果良好。今后需加强对讲课同学的辅导,进一步提高课堂效果。
第七节污染源监测中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在教师讲解较为抽象,为解决该问题,最好与保定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大气监测室协商,尽可能带学生到典型企业进行烟气监测实地学习和训练。




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了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掌握了优先监测污染物和环境标准的概念。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环境监测关键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对环境监测工作具备了一定的整体认识,本章也是以后章节的基础。
通过与学生交流,反映出学生对本章内容学习情况较好,达到了本章教学目的。
章节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章节
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
课时
4




1、了解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特性。
2、掌握固体废物的采样方法、制备方法、保存方法及预处理方法。
环境监测课程


课程编号:110114
总学时:68周学时:4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2006级环境科学专业
开课时间:2008-2009学年第2学期
使用教材:环境监测(第三版)奚旦力主编
授课教师姓名:梁淑轩
章节
第一章绪论
课时
4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了解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及特点。
3、掌握优先监测污染物的概念及其种类。
第九节底质监测(1学时)
教学内容:底质监测的意义、目的;样品采集、制备、分解及提取;污染物质测定。
第十节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1学时)
教学内容: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活性污泥性质测定。




本章的特点是内容多,如果平铺直叙不易学习记忆。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实例教学、实习作业、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较好。
第三节~第七节进行详细讲解,第八节进行简要介绍。
2、设问:
什么是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如何制定空气监测方案?
如何根据监测数据评价空气质量?
3、讲解要点:
第一节空气污染基本知识(1学时)
教学内容: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空气污染的危害;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
如何根据水污染情况确定水质监测项目?
样品在哪采集?如何采集?
水质监测项目如何测定?方法怎样选择?
3、讲解要点:
第一节水质污染与监测概述(2学时)
教学内容: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监测项目,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2学时)
教学内容:地面水监测方案;地下水监测方案;水污染源监测方案。
5、掌握颗粒物测定方法及测其化学组分时的样品预处理方法。
6、了解大气降水监测目的,布点采样方法及降水中组分的测定。
7、掌握固定污染源的采样监测方法。
8、了解流动污染源各种污染物的采样监测方法。
9、了解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及使用范围。
教学
重点

突出
方法
重点: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点;监测网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频率;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SO2、NOX、TSP的主要测定方法原理及计算;固定污染源烟尘监测的原理及应用。
4、掌握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教学
重点

突出
方法
重点掌握环境监测的定义、分类;环境优先监测污染物的特点及种类、环境质量标准。
突出方法:(1)通过由浅入深引导式教学讲解基本概念,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整体认识。(2)边学习,边总结提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
难点

突出方法:(1)启发式教学;(2)直观教学:大气采样器、颗粒物采样器采用仿真演示,并与实验结合。(3)实习作业法:学生制定环境空气监测方案,并分组讲解、点评。
教学
难点

突破
方法
本章难点监测网点的布设;大气样品的采集。烟气压力测定和流速、流量的计算及烟尘的采样方法。
突破方法:(1)实例教学监测网点的布设结合保定市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实例和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实例,说明点位布设方法。(2)实训教学大气样品的采集在讲解原理的基础上,学生实际操作仪器。
/hjbhbz/bzwb/shjbh/shjzlbz/200701
/t20070123_100162.htm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1、教师授课思路:
本章涉及的内容除地表水、地下水和废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以及水样的布点方法(重点是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外,更多的教学内容是有关水与废水中各种物理指标、金属化合物、非金属无机物、有机物的机器监测方法。本章内容多,显得零碎繁琐,不易掌握。为引导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相关内容,应在掌握各种分析技术(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重点,明确学习要求。系统总结化学分析(重点是氧化还原滴定和酸碱滴定)、仪器分析(分子光谱、原子光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技术,通过各类分析技术的比较,便于学生进一步提高相关基础课程的认识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1、教师授课思路:
本章作为环境监测的概述,中心内容是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环境监测,该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1)、环境监测的定义(包括手段、目的)。
2)、与环境分析对比,说明环境监测的目的——干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