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实词推断方法(自)精要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推断技巧”讲义导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河川的流水,因而发出感叹。
有同学说孔子可以哦,还会轻功啊站在河川上感慨,这就闹笑话了,这里的上不是“位置在高处的,和下相对”,而是“侧、边”之意。
如果不懂文言文很容易闹笑话,混淆古今,就会误解古文。
比如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里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不是池塘生出了春草,而是池塘的堤岸长出了春草。
现代汉语里“塘”作为一个单音词使用的义项已经消亡,往往指水池,如水塘、荷塘、鱼塘等。
而塘的本义是“堤岸,堤防”。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重点讲解的就是文言文的实词推断技巧。
首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文言文。
知识定位:《考试大纲》中对文言文中的实词方面的要求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这一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考试范围为常见文言实词,高中阶段的常见文言实词有300个;二是考试方向为考查实词的语境义,而非是让同学们对实词死记硬背。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巧释词义。
只有二者巧妙结合,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
本次讲课我们就为同学们讲解一下推断实词的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准确地把握文意。
文言实词是高考中一定会出现的考点,从2015年开始对实词的考查蕴含在了翻译之中。
【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的句子。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
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1)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狱、辄”等词平时练习出现频率都很高,属于得分点,“狱”为古今异义字,“文理”也是古今异义词。
最新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最新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归纳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归纳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 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本文是关于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感谢您的阅读!高三在我们的关注中如约而至,征战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时间不容置疑地把我们推到命运的分水岭。
小编为大家搜集了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jìn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ì“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7.赢粮而景从。
yíng“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8.殚dān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méng饥寒冻馁,něi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
2017 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小 试 身 手
解释下列句中“籴dí ” 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2001北京卷)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 商贩,贸籴粮食。 (2004全国I)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 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翻译:郡中不产粮食,而海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讲析文言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邻 词推断法、成语对应法、字形分析法、代 入检验法、合体拆分法) 2、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这五种方法解决具 体的问题 教学方法:练-析-练
小 试 身 手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 项是( ) A.或有助之者,不听 听:听任 B.告裒(POU)求属令 属:联系 C.安丘令以为诣己 诣:造访 D.犹思慕不能进 慕:依恋 全句译为“告诉王裒请他向县令替自己求情 ” 答案:(B)属:求。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 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①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不期而遇 约定)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招致,招引 )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风知劲草,强 )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求全责备,寻求,寻找 )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 ⑥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⑦吾亦望汝副其心 ⑧召医而尤其故 (出类拔萃,超出) (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里的“人事”是什么?只有探究一下下文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 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理解为“人的作为”。
课 堂 演 练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深”有“深厚” 之意,但联系下 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是“秦之遇 将军” 的具体表现,可见“深”为 贬义,应释为
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因果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通过分析“井蛙”与“海”的对比,可以推断出“井蛙”表示的是局限于狭小范围的人或事物。
2. 类比推断法:根据文言文中的类比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俛仰一世也。
”通过类比“相与俛仰”与“夫人”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相与俛仰”表示的是对人的尊敬与敬仰。
3. 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道”表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4. 反义推断法:通过寻找上下文中的反义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蜀将何以待之?”通过对照“蜀将”与“待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待之”表示的是应对、对待的意思。
5. 对比推断法:通过对比上下文中的其他实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通过对比“参差荇菜”与“左右流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左右流之”表示的是水流的方向。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并准确推断出其具体的含义。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
下面介绍理解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1、代入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如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
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2、根据造字法进行推断。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
再如08年高考卷重庆卷翻译题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
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
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如08高考卷江苏卷的翻译题(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
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
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文言文实词推断(精品)
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指导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等,是文言文的主要构成内容,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关键。
“考试说明”:“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这一要求包含着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考“常见实词”,即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在中学课本中经常涉及的实词,偏僻难懂的实词不在考查范围之内。
二是“理解……在文中的含义”,说明并不是单纯考查字典中的释义,而是考查这些实词在上下文中体现出来的语境义,要结合上下文作判别,不要死记硬背。
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
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课文迁移法。
中学课本中学过大量的文言实词,平时练习中也会接触到大量实词,熟记这些实词的义项,在阅读时自觉地迁移学过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词理解的正确率。
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解析: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攻取,占领。
《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归附。
《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诗·卫风·氓》乘:登上、登临;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北:逃亡的人。
《过秦论》。
答案:C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遇见。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解析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笑, 嘲笑。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
答案:C模拟练习:(1)2010年全国卷文言文第1题“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此句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相似,此句中“报”解释为“答复,回复”,二、语境推断法多义词义项丰富,但在具体语境中最准确的往往只有一个,因此,判别多义词的义项要在理解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上下文作出选择,前因后果、上问下答、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常常都是判别的最好依据。
2017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实词推断方法(自)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先扫读一遍,大致了解文 言段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 整体把握。”
如果是记叙文,那么要知道写的是谁,大致是 怎么一回事。这时,一定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具 体语句上,要把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暂时放过去,顺着 往下读,借助文段的题目,借助文段的注解和出处, 借助设题和选择支,先弄懂文段的大致意思。然后, 借助这个大致意思,反过去读第二遍,由于前边的粗 读已经理出一点头绪,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 时候,原来没弄懂的地方就变得比较好懂了。如果碰 到比较难的文段,就要反复这样“串”几遍。
语境推断法是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的一种技 巧 。
阅读:隆庆时,绍兴岑(cén)郡侯有姬方娠 (shēn)。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 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 (zhāng)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 “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 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2017/2/8
第二个阶段: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 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也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 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 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 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 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 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 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从以往 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 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 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 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 2017/2/8 造成所答非所问。
2017/2/8
“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例说(精华版)
“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例说(精华版)“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例说一、语法分析法:首先要记住一个结构:(定)+主+ (状) +谓+(定)+宾。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或判别活用,进而调动积累的实词义项去决断它的语境义。
【例1】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有敢收尸者,辄捕之。
”选项A:夷三族夷:平(×)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2】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客居的人户)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
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
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
太宗(元太宗)恻然,为免其逋。
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免三年。
诏下,公私便之。
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选项D:诏下,公私便之便:方便(×)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3】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
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
高祖称善。
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
选项B:取永丰仓,以赈穷乏穷:贫穷(×)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4】(杜)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选项C:诗雅好推贤雅:文雅(×)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5】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
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2007北京卷)选项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二、课本迁移法: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试题,选文在课外,但往往考查的词语在课文中已经学过。
文言文实词推断技
7,语境推断法:(“因文定义”法)语境可分 为内部和外部语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可借助 这些语境来推断。 A,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A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中 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 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推断为“记 载”之义。B句中联系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与其所以失之”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就可推断出 “人事”就是“人的作用、人的主观努力”之义。
如“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 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疾” 字推断是“强”的意思:“每责一头,辄 倾数家之产”(《促织》)中的“责”字 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之,是“寻求, 寻找”之意。
5,联想推断法:通过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 互相比照,确定其实词的含义。 A,金人曳出,击之败面(1998年高考) B,使老弱女子乘城(2001年高考) 在A句中,我们联想到《口技》中“曳屋许 许声”,《送东阳马生序》中“当余从师也,负 箧曳屣”,还有成语“弃甲曳兵”中的“曳”都 是“拖、拉”的意思,进而推断这句中的“曳” 作“拉”讲,省略了宾语“之”。在B中,我们 联想到《氓》中“乘彼诡垣,以望复关”,《涉 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两句中的“乘”都 是“登”的意思,进而推断此句的“乘”作“登” 讲。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今以蒋氏 观之,犹信 ③信义著于四海 ④怀信侘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 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 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 “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 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 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 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在阅读文言文时,实词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句子中意义的主要承载者。
实词推断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推断实词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一、上下文法上下文法是一种主要依靠上下文演绎的方法。
它是指在文段或文篇中,运用上下文的提示和语言环境,推断未知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 利用词义上下文推断词义上下文是指文句中其他词语提供的语言环境,有时候可以通过语境中的其他实词,推断要考察的实词的意义。
例如:“吾常观夜梦,与俗殊异,故犹未之谲也。
”——《庄子·外物》观这个实词在这里的意思是“看”,可以从“与俗殊异”这个词组的语境中推断。
2. 利用词汇上下文推断词汇上下文是指文句中其他词语的表达方式和用法,可以从同一文篇或语料库中的其他实词,推断目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离骚》在这里,依和霏都是形容词,改动了其他实词的词性,可以通过这个词汇上下文推断它们的意义是“轻柔、微微”的。
二、形声法形声法是指运用字形和音形相似的字作为脚手架,推断目标实词的含义和读音。
它更多的是一种结合字形、音形、词义进行推断的方法。
以‘阝’为例,左侧表示“阜、陵、险、岸、峰”等意义,右侧表示读音“负、妇、副、富、付”等。
在使用形声法时,可以从字形、音形和词义三个方面入手,推断目标实词的含义和读音。
例如:“啸歌长风,逸兴怡情。
”——《鸢飞/咏鹰》在这里,“啸”左侧的“口”表示其语言特点与吐气起哄相似,右侧的“肴”表明音形就是“销号”,其中“销”和“啸”音相似,“号”贡献子音。
三、会意法会意法是指根据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共性,根据象形或指事字的含义,推断的一种方法。
会意法是文言文实词推断的重要方法,也是汉字历史成长的根本。
例如:“车辙辙,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卜算子》辙和萧是会意字,有些字显然包含多个标识内容。
“辙”包括“车”和“一字”两个标识,表示车轮留下的痕迹;“萧”包括“木”和“戈”两个标识,表示静止不动时空气悠闲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 贤而下士。”此句应译为“君王要想使天下安 定太平,并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后世),一定 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这首先是直 译,重点考察的词语是“垂”“荣 名”“下”“而”括号里的内容为补充的。 (3)词语解释,注意迁移。文言文的加点实 词解释和虚词的比较判断,来自于平时对课文 中的实、虚词的积累。所以,对课文中的词语、 虚词的积累尤为重要。做此题时,要注意把课 内的所学灵活运用到课外。
2018/11/14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先扫读一遍,大致了解文 言段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 整体把握。”
如果是记叙文,那么要知道写的是谁,大致是 怎么一回事。这时,一定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具 体语句上,要把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暂时放过去,顺着 往下读,借助文段的题目,借助文段的注解和出处, 借助设题和选择支,先弄懂文段的大致意思。然后, 借助这个大致意思,反过去读第二遍,由于前边的粗 读已经理出一点头绪,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 时候,原来没弄懂的地方就变得比较好懂了。如果碰 到比较难的文段,就要反复这样“串”几遍。
2017高考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方法指导
西北大学附中王 西北大学附中 王毅军 军
2018/11/14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 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 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⑷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⑸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18/11/14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8/11/14
第二个阶段: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 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也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 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 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 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 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 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 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从以往 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 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 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 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 2018/11/14 造成所答非所问。
2018/11/14
2 、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文章中 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 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尊老在东, 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 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3、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 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例如有一年试题中有一句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命题者给“叔段、 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 “对于琅阝邪 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原 2018/11/14 因是(什么)。” 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文的 能力。
从近几年的命题规律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 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 古今词辨析、古代文化常识等;“文”主要指对文意 的理解。 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 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对 “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 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 重视,主要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对文言 句子的翻译。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时题目出在 “课外”,答案源自“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 一般指“选材”是我们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 2018/11/14 “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测试的知识 是我们“课内”学过的,二是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知
文言文阅读总则
一要靠知识积累(常用实、虚词靠基本技能(词类活用、不同句式的 判定、辨析,翻译、归纳、分析等能力) 三要靠灵活运用的能力(依据具体语境、题 目,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从而准确解决问 题 )。
2018/11/14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1、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 了一遍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 求,特别是最后的一道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 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 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 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最 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 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4、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 善于了解事理。
例如“(何子平)事母至孝”, “既归家,竭身运 力,以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 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但从情理上分析, 就只能取“使……丰足”。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 “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 丰足”。 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 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 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因为这 “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 之有? 2018/11/14
5、一种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1)把握大意,由后做起。在阅读一篇文言文时, 首先要对全文的内容大体上有所了解掌握,而且 要尽可能多的掌握文章。答题时由最后一道题答 起。高考文言考题的最后一道题是结合文意进行 判断,此题有助于考生理解文意。 (2)句子翻译,突出重点词语。在做句子翻译题 时,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是:直、准、补。“直”是说在翻译句子时尽量 要“直译”;“准”是说对重点的词语翻译要 “准确”;“补”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简练,有很 2018/11/14 多省略的内容,在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充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