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2课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理解其中的道德和政治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和观点。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齐桓公、晋文公等,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3. 课文中的道德和政治思想,如仁爱、忠诚、礼义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道德政治思想。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 分析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进行讨论和思考。
4. 表达与写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和表达,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以及对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的爱。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如何运用文本资料,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2)如何把握课文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介绍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论证过程,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的仁政思想和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 写一篇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心得体会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心得体会文章:评估学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自己的思考。
六、教学过程6. 案例分析:(1)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齐桓公、晋文公等历史人物的治国方略。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孟子对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物的评价及其仁政思想。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寓意等。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对比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分析比较:让学生举例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比较。
6.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3.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举例,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文本。
2. 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案例。
3. 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案例。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作者孟子的生平。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分析文中的论证手法和逻辑结构。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文意。
2. 分析论证手法: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比喻、举例、对比等论证手法。
3. 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就文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翻译2.1 课文朗读1.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教师对朗读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2.2 课文翻译1. 让学生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 教师对翻译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分析论证手法3.1 比喻论证1.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论证,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2. 让学生举例说明比喻论证在论证中的重要性。
3.2 举例论证1.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举例论证,分析其可信度和说服力。
2. 让学生讨论举例论证在论证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第四章:讨论与思考4.1 观点讨论1. 让学生就文中的观点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4.2 思考与反思1. 让学生思考文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章:批判性思维与口头表达5.1 批判性思维训练1. 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5.2 口头表达训练1. 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包括演讲和辩论。
2. 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六章:课后阅读与拓展6.1 课后阅读推荐1. 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经典文章,如《离娄上》、《告子上》等,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2. 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齐桓公、晋文公的历史背景和成就。
6.2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孟子与其他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及作者孟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齐桓晋文之事”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a.齐桓公:雄才大略,善于任用贤人,改革政治,使齐国强大。
b.晋文公:明察秋毫,善于纳谏,重用贤才,使晋国崛起。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a.采用对话形式,以事实为例,论述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
b.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两位君主的优点。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成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提问: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a.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突出他们的优点。
b.事实论证:以具体事例论述两位君主的成功之道。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b.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从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道理?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比较阅读心得。
2.收集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其他故事,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齐桓晋文之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孟子、孟子》及“仁政"思想,拿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现象2.过程与方法:学习孟子富有论辩的语言和正确严谨的逻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磅碍的气势及形象的说理艺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4评价目标能解决学案和课堂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孟子在文中提出的“保民而王”的思想以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难点:掌握孟子的论辩技巧。
三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布置预习作业,学生自读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两千多年前,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有一位智者捧着心中的道德律令周游各国,希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这位智者就是孟子。
我们曾听闻“孟母三迁”“孟母断杼”的故事,今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孟子在晚年第二次到齐国的游说背景介绍,了解孟子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孟子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宜王的礼遇。
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宜王身边供职。
【PPT出示】2【讲授新课】一、疏通文本,语言积累1解决学案上学生遇到的问题,强调重要的文言现通难以理解的句子,补充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手悌之义。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齐桓晋文之事》,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 通过对文章中的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味和节奏,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4. 拓展阅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总结拓展: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布置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访谈或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2. 参考资料:与课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解读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4. 拓展阅读材料:与课文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历史书籍等。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初步理解。
2. 第二步: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
3. 第三步: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如孟子对齐宣王提出的“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等。
4. 第四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辩证思考。
高一语文(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二)-1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齐桓晋文之事》(二)
学科
语文
学段:高中
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指导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字词。
2.梳理文本,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3.探究与思考孟子的社会理想。
4.感受孟子的论证魅力,欣赏孟子的人格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 “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2.评价孟子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阅读分析(继续上一课时)
二、延伸思考
继续补充阅读相关材料,借助填写表格,梳理孟子仁政理想施行的具体措施,关注孟子的论证方法和语言气势。
1.第四部分:
孟子运用排比修辞和举例论证,论证了霸道如“缘木求鱼”,应“反其本”,“发政施仁” ,便可达到“孰能御之?”的效果。
2.第五部分:
孟子运用排比修辞和举例论证,论证了施行王道,也就是“保民之产”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和“驱而之善”。这样“不王者,未之有也。”
1.梳理文本,归纳总结孟子的社会理想;并能依托文本,做出理性评价。
2.在与《侍坐》的对比中,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感受孔子孟子传播“仁政”思想的智慧和执着。
锻炼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思辨素养。
引发对儒家文化价值的思考。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1.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1.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2.3 相关知识:介绍齐桓公、晋文公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事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课文朗读和解析: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讨论。
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明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齐桓晋文之事》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历史背景资料:提供齐桓公、晋文公等相关历史人物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5.3 参考书籍和论文:推荐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论文,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视频导入:通过播放与齐桓公、晋文公相关的历史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情景模拟:让学生分组扮演齐桓公、晋文公等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事件,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理解。
6.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以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对齐桓公、晋文公等历史人物的认识和看法。
第七章:拓展阅读7.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与齐桓公、晋文公等历史人物相关的书籍、文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7.2 小组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交流阅读拓展材料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解读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学会运用文本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思考和表达。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中关于仁政和道德的观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作者孟子及其时代背景。
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1.2.2 课文解读:分析文章的开篇和结尾,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解读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贵君轻”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理解:掌握《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论点和观点。
理解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1.2 文本解读方法:学会运用文本解读方法,如分析论证结构、解读词汇和句子等。
2.2 教学难点2.2.1 论证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孟子文章中的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
2.2.2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设计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1.2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读重要词汇和句子。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1.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2 教学方法运用3.2.1 讲授法:运用讲授法进行课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
3.2.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设计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文章背景和作者观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辩论和说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内在逻辑。
2. 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
3.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翻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和《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解析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内在逻辑。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辩论或写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课堂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
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3. 选择一个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进行实践应用。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册的答题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维。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论证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证方法。
3. 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论证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合,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准备论证方法的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准备练习题和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1.2.2 分析课文结构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第二章:课文分析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2 课文主题分析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3 课文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使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和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2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的字词、句法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3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4.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5.2 教学反思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向学生推荐与《齐桓晋文之事》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以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6.2 文化知识普及介绍古代礼仪、制度、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文化内涵。
第七章:课堂活动与实践7.1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7.2 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就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八章:作业与练习8.1 课后作业8.2 练习题设计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涵盖课文内容、文学常识、阅读理解等方面,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1.2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厘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像、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
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雄居“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
他的散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将全面研究一下这位先贤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
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作者介绍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四、题目解说题目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
“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准确理解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掌握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举例、对比等手法进行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文章中所传达的仁爱、正义等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提炼中心论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2)如何正确评价文章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分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提炼中心论点。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行分析其他文章的论证方式。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评价学生在讨论、汇报等方面的表现。
2. 练习作业:(1)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齐桓晋文之事》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论证方法解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让学生搜集其他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1.2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目标:1.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学习孟子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重点掌握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再说“亚圣”孟子1.导入新课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旗帜。
孟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孟子》中的名篇,你还记得吗?(回顾:学过的孟子名言。
)2.文学常识(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他在政治上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不受重用。
汉武帝时,孔孟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唐代,孔孟并称;元明时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
(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文章题解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到了战果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齐桓晋文之事》的相关内容;(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提到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齐桓晋文之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辩论、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对社会正义和道德价值观的追求和坚守。
二、教学内容1. 导学: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作者孟子的生平,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齐桓晋文之事》,理解文中的基本内容和观点,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 课堂讲解:对文中的重要句子、段落和词语进行讲解,解释其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逻辑和论证方法。
4.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文中的问题和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分析文中的论证过程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6. 辩论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提高对文中观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基本内容和观点;(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3)分析文中的论证过程和结论。
2. 教学难点:(1)解读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哲学思想;(2)运用文中提到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论证;(3)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1. 导学(5分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作者孟子的生平,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齐桓晋文之事》,理解文中的基本内容和观点,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语文素养;(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3. 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理解和翻译;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左传》相关内容,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2)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文言文特点,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注释和翻译。
3. 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和启发。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引导。
五、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注释和翻译;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思考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并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3.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 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知识链接】1.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3.“王道”和“霸道”“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4. 孟子名言(背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活动一】书声琅琅——自由朗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准断句。
【活动二】知识梳理【活动三】整体感知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活动四】咬文嚼字1.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孟子提出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目的何在?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这一段文字孟子是如何说理的?【活动五】合作探究1.孟子在本文所阐述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有哪些方面的具体措施?2. 梳理文章思路,简要概括孟子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3.学完本文,你在阅读和鉴赏文章方面有什么收获?在素材积累和写作技法方面有什么收获?【参考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
(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
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
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使动用兵甲(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
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
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做到这种地步。
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
明白的(把王政之道)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一切不守社会秩序的行为,没有不做的了。
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罚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
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
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
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从事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