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与就业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与就业分析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通过收集

1990-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2011年有关统计年鉴数据,对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索,以便更好的认识我省就业的总体状况、变化动态趋势、未来变动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河南省劳动力资源的质量的一些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措施,为缓解和解决河南省的就业问题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

践经验。

【关键词】劳动参与率;教育;就业

一、劳动力资源分析

1.总体状况。根据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全省劳动年龄人口约为6641多万人,占总人口的70.6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上升3.54个百分点。未来的一段时间,我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还将持续递增。有关学者预测,我省的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将会从今年或者明年开始渐渐的趋于稳定,人口总抚养比将在2013年前后达到最低,所以2013年前后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也是劳动力资源异常丰富、人口抚养负担最低的“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最大的时期。

2.城乡差别。 2010年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与前两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有所上升,乡村相对下降,但是河南省劳动年龄人口的城乡分布还是很不平衡,乡村远远多于城镇,若按1953年的每个劳动力可耕地面积为参数计算,目前河南省有

乡村剩余劳动力两千多万人,这就使得目前我省劳动力资源城乡配置不合理,乡村存在着数目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大军。

二、就业分析

1.就业总量。近20年来,全省历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省的从业人口规模一直在缓慢增长。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显示,全省从业人口总量大致在6041.56万人,城镇大致为1126.89万人,乡村大致为4914.67万人。城镇和乡村从业人数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都有所增加。

2.性别因素。数据显示十年来我省从业人口职业的性别隔离指数有所变化,2000年的性别隔离指数d值是0.08,到2010年上升到0.14,但是经过标准化的性别隔离指数ssd值却从0.23下降到了0.21,这说明我省目前还存在着性别隔离的现象,男女这两个群体在不同职业类别中的不平均分布的现象还很明显,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3.从业结构。根据2000年和2010年的统计数据的计算和调整,从人口在三大产业的就业情况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所占比例稳步上升,从2000年的11.8%上升到2010年的26.1%。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也有所增加,由2000年的8.1%增长到2010年的29.0%。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有所下降,2000年为80.1%,到2010年直接下降到4

4.9%。总体来说,近10年来我省在业人口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尽管我省人口产业结构迄今仍属于传统型,但是正在朝发展型方向转变。

4.教育程度。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决定能否就业以及从事何种职业最重要的“资质”。全省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361

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为979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053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45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114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45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409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617万人。

三、失业分析

失业人口涵盖着几种情形:毕业后未工作、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承包土地被征用、离退休、料理家务和其他情形。2010年河南省失业人数大致为38.2万人,比1990年的25.1有所增加,失业率为2.38%,比1990年的失业率上升了0.08。

2010年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其众数为初中,说明我省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已有了较大提高,接受完初中教育的劳动力已成为全省劳动力的主体。如果再从初中以上学历看,则表现出在失业人口中,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失业人口比重在下降。这说明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在就业市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

我省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但是劳动力资源城乡配置不合理。在影响我省人口就业的因素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最大,教育程度与就业水平成正相关;其次,我省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第一产业比重太大,第二、三产业

比重过小;最后,对职业性别隔离的计算也说明在各职业间存在着男女不均等现象。

所以,我们目前就需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增强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社会的就业容纳力;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增强女性的就业能力参考文献:

[1]侯晓红.河南就业状况评价[j].经济经纬,2003(2):26-28.

[2]杜鹏.新世纪的中国人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4]河南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5]河南统计局.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