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教程文件
看华应龙数学课反思与感悟

看华应龙数学课反思与感悟
12月4日,我观看了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教学实录,课上主要讲了如何让学生分析作业中的错题,并激发学生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后我主要有以下的反思与感悟:
1、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教学思路和创意,有各种独特而吸引学生的教学语言和上课风格,还有随机应变善于抓住各种机会进行教学生成的课堂应变能力,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和闪光的思想精华。
2、知识,不是华老师教学的唯一。
华老师的课堂决不刻意让学生只是掌握某个知识点,形成某种技能,而是重在活动,重在体验,重在过程,重在参与。
另外,华老师处理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方法引发了我的深思。
错误,在华老师看来成了教学的最可贵资源。
以前我总认为课堂上学生反馈时出现的错误越少这样的课就越成功。
其实这不是绝对的,学生出错少固然是好事,但要看问题的难度如何,假如学生能在教师的百般“诱导”下仍坐镇不乱,在这种情况下出错少那绝对是好的。
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东西都还云里雾里,到处出错,那肯定是老师教学不到位的问题。
3、我想上一节课,除了精心的教学设计,还与课前的精心预设是分不开的。
如果课前老师对学生会犯什么错误自己都没有认真去预设过,课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总会让自己大吃一惊,课堂中典型错误没让它暴露出来的话,那反而是遗憾的。
一节课是否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看老师有没有把学生中的错误发掘好了,最后又是否成功地将学生讲会了。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

“数学是我们的玩具”——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5月21日在海门实验学校聆听了华老师的《规律中的规律》一课,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为之振奋,真不愧是大师,上出来的数学课含金量十足,不仅学生学到了很多,我们听课的教师更是收获匪浅。
这节课是华老师自己编写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开始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所得的积,学生说出得数,白板显示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142857×4=571428。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交流。
生:乘数越来越大,积的第一个数也越来越大了。
教师此时并没有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而是让学生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抢答142857×5、142857×6和142857×7的积。
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很快猜出了142857×5=714285,142857×6=857142,但142857×7的积学生没法猜了,因为在前面的乘积中最大的数是8,没有比8再大的了。
这是时,华老师引导学生用计算器算算,学生发现142857×7=999999,华老师惊讶道:“嗯,怎么会这样?”一个女生答道:“因为1/7化成小数约是0.142857。
”(我很惊讶学生的知识积累,连1/7化成小数约是多少都记得很清楚。
)这时华老师介绍142857这个数是走马灯数,华老师还形象的用一张写有142857数字的长方形纸,把它圈成一个圆介绍什么是走马灯数。
老师一般到这个地方就会结束,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因为下面的规律学生更难发现,教师也更难掌控课堂。
而华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用计算器计算142857×8、142857×9、142857×10的积,你发现了什么?”生1:“最前面一个数是1,后面一个数越来越大。
听课心得 听《平均数》的反思_说课稿

听课心得听《平均数》的反思_说课稿上午早早地来到石庙小学汇报厅,聆听徐斌老师的讲座,徐老师极具人格魅力,他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就像唠家常,非常亲切自然,学生从一开始的拘谨,到后面的畅所欲言,课堂上欢笑声此起彼伏,学习氛围格外高涨。
徐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用非常简单的男生、女生套圈比赛的游戏引导学生思考,在人数相同时,如何进行比较输赢?在人数不相同时又有哪些方法比较输赢?创设了四场比赛情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做裁判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移多补少”“ 求和平分”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练习的时候,徐老师设计了把三条不同长度的丝带变成相同长度的题目,先由笔筒图引出竖着的条形统计图,到横着的统计图,再到丝带图,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进行理解。
当学生都认为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徐老师顺势而为,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居然解决不了,出现矛盾,产生新知的需要和动机。
孩子们在徐老师的引领下,讨论思考过程畅所欲言,想到了不少办法后发现,都不能精确做到,最后有个孩子提出先量出它们各自的长度完美解决……徐老师通过一个这样小小的改编,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数据的重要性。
徐老师的课堂快乐、美好的课堂,理想课堂不应该就是在这般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而深有所获么?蕴含哲理的故事,富有意义的影片片段,徐老师娓娓道来,让我们对理想课堂和师生幸福有了更多思考。
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
课前,师生对课堂是有期待的,教师一定是带着新知进入课堂。
课堂中是有创造的,师生能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后能审美,对课堂进行回望和审视,是能有愉悦、温暖的体验的。
作为老师,让我们把目光放在学生的脸上,放在学生的眼神中,走进学生的心中,读懂学生。
陈老师说,四十分钟,你必须要走到每一个学生身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用鼓励的、接纳的微笑影响学生。
这是教学的空间管理。
当老师的全部意义在哪里?也许影片《生命因你而动听》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因为你,我们才成了更好的人。
彰显本质 练出兴趣——听华应龙老师《整数背景下的平均数》练习课有感

师: 对对对 , 都是若 干个 3 0相 加 。 这 就 回 答 了刚 才
下如何彰显“ 平均数” 的统计 意义? 华老师提供 给学 生他 们熟悉 的、 现实 的 、 真实 的统计题 材 , 在真 实 的环 境里 ,
学 生人 人 参 与 统计 过 程 . 亲 自收 集 数 据 。 在 比哪 个 组 的 口
●杨 惠娟
华 应 龙 老 师 是一 位有 着 深 厚 文 化 底 蕴 、 富有 智 慧 的
同学的发 现背后 的道 理是什 么了, 非常好 ! 掌声送给他 ! 师: 还有谁能发 现 问题 ? 没有 问题 了? 那现在我们来
看 看 哪 一 组 完 成得 最棒 。
数学老师 , 前不久 在苏州 听了他 的一 节《 整 数背景下 的 平均数》 练习课 , 更确信了这 一点。 整节课 以三个活动为 主线。 首先 以“ 比较全班 8个小组的 口算名次” 为真实情
生( 齐) : 同意。
法; 最后 以一 个有 趣 的题 目, 让学 生深 刻体 会 “ 极端 数
据” 对平 均数的影响。 下面笔者选取其 中的课 堂片段 , 分
享学习体会。
师( 微笑) : 再看看 , 想想 , 还有 没有想法? 生: 第二 组少 了一个人 , 第二 组赢 了。
师: 人数 不等的情况下 , 看 总 分行 不行 ?
师: 哦, 第八 组应 该 是 3 9 0, 看 这 两个 人合 作 得 多
师: 啊 ? 那 你是 不 是 觉得 我 们 刚 才 算 的 平 均 分 白 算 了? ( 生 表 示 不 同意 ) 为 什 么不 是 ? 生: 因为 算 平 均 分 才 公 平 , 人 多人 少的 问题 。
华应龙教学视频心得体会感想(共5篇)

华应龙教学视频心得体会感想(共5篇)第1篇:华应龙听课体会华应龙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2021年9月20日我有幸在开发区实验中学参加了"华应龙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
研讨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的文化引领和精彩报告,有特级教师华应龙和他的徒弟们的实践分享和出色课例,有一线教师的互动讨论和独到见解。
这使所有老师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一天半弹指而过。
可是我们的收获和成长,却是持续不断的!专家教授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无不是一块“敲门砖”,敲开了我们这些老师心中的大门,敲醒了心中的困惑,敲响了心中的希望之钟。
沐浴着专家智慧的春风,忽感到时光的短暂,也警觉到自身的欠缺。
下面我就谈谈听了华应龙老师的课和讲座之后的一些收获。
一、融错,让课堂更精彩听华老师的课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享受华老师精湛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感受到他身上散发的巨大的人格魅力,可以欣赏到学生思维真实的声音。
他注重发现孩子“不同”的声音,保护他们的“独特”思维;奖励“出错”的孩子,让他成为课堂的“明星”。
华应龙老师在整个教学中,从导入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吸引着学生去积极地思考,去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充满了华老师的关爱与呵护。
一句“好了,孩子们!”迅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亲切的笑容、风趣地语言让课堂充满了温馨的感觉,更是让孩子们即使答错了也丝毫没有压力,一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不仅如此,华老师还能够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也会及时加以肯定。
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是在老师的赞赏声中自主得到的。
这样,学生们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华应龙的“融错教育”理念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杜威的观点;教育即解放是巴西保罗〃费莱雷的观点;教育是培养好的习惯是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的观点;教育即融错是华应龙的观点。
《平均数》观课报告

《平均数》观课报告在这次的远程研修里,我观摩了4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课,此次听课收获很大,受益匪浅,看到4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展示着课堂教学艺术,倾听着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课,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他们在开启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受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执教理念的启发。
更让我从中发觉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浅薄与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们学习。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听了这节平均数,我被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折服了,我惊叹这位老师怎么会有这么独到的视角,教学层层推进,整节课都让我不敢松懈,生怕把哪个精彩的设问、哪句巧妙的引导遗漏了。
他的优点不能细数,让我体会最深的几点是:第一,能从生活中挖掘出那么多运用平均数的例子,而且每个例子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挖掘平均数,并为以后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做好了铺垫。
第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前三组数据设计巧妙,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位老师让学生做裁判,“看哪组水平高?”在学生充分交流得出多种比较方法,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哪种方法更合适”,通过充分辨析,最后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合适。
继而教师又抛出“什么是平均数,怎么求平均数”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最终探究出“移多补少,合并均分”是求平均数的灵魂,最终还是学生自己用自己的话理解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多种方法求解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体验成功感,进而体验创造学习的乐趣。
第三,这节课教师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而且老师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获取新知,这一点更是我要学的,因为我平时就怕学生不能自己得出,看来要充分相信学生的。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个别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流畅,语言不通畅。
建议老师把过渡语的衔接设计更流畅些,避免过度的生硬与牵强。
听大师课的感受

听大师课的感受我于2012年3月24日,有幸到昆明听名师讲课,这些名师分别是被称为“一姐”的吴正宪老师,“一哥”华应龙老师,介于两者之间的张齐华老师,盘龙小学的张园老师,海贝中英文小学的张天宇老师。
本次活动的标题是“2012年云南省全国小学名师数学同课异构大课堂”。
本次活动我有了一定的收获。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
整堂课下来,学生个个快乐开心极了。
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在讲《重叠》问题时吴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吴老师的放手下学生用了站队、画图、计算等方法,充分体现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三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并逐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
长期以来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兴趣。
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
她允许学生出错,因为出错后改正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她也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改正错误。
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
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有个性,有思想,不盲从,不渲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这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
听了张齐华老师执教《平均数》,在课堂上让我看到了教师那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深厚丰富的教学语言,以及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这些都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觉到要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性。
张老师的课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活学生兴趣点。
当我们在课堂上讲数学知识时,只有结合生活的数学例子,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乐意去学。
张齐华老师在这一节课中就在运动的话题中,使孩子轻松地学会了平均数。
听课反思 听华应龙老师“分数的再认识”有感

听课反思听华应龙老师“分数的再认识”有感首先我要感谢领导给了我一个来郑州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让我亲身感受到了特级教师的魅力。
9月17日有幸参加了“小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义,印象最深刻的是华应龙老师的一堂“单位,让分数更好玩”的课。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为大家带来一节理念新颖、设计独到的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课堂上华老师充满智慧的教学语言,与学生水乳交融的交流沟通,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电影等,让学生重新认识了分数的意义。
华老师首先从帮助大头儿子解决难题引入,调动起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热情,让学生感悟分数单位,整节课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问题贯穿,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探究,整个课堂彰显着“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人文化教学氛围。
课堂上,华老师精心地捕捉,智慧地引发,师生心灵与心灵、智慧与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情境导入,激发孩子思维。
课从大头儿子与爸爸的谈话导入,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沙发的长度而且领带测量,从而从对折中引入分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认识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先分后数,新知重新定位。
“什么是分数?就是先分后数(shǔ)”。
听起来是多么的格式化,分析起来又是那么有道理。
学生在理解了“单位”与“1”后,华老师不提单位“1”,但学生能自己创造单位。
正如华老师所讲:“怎么做”更重要。
“错误设计”,认清知识点。
课中,华老师让学生圈出苹果的3/4,学生结果不一致,女生说9个,男生则胆怯的说12个,孩子们都说自己是对的。
为什么是这样呢?揭示答案,原来是华老师有意设计了不一样的题。
给女生习题篇上出了12个苹果,而男生出了16个苹果,当然得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华老师用自己的错误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数都是一样的,整体不同,结果就不同。
从而华老师让孩子们明白了:与自己不同的结果,不一定错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2024年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2024年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1今天上了《平均数》这节课,感觉上得有点吃力,在课堂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施展不开,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就是老师在自编自导,老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显现出来,课后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还是雾里看花,对“平均数”还是不了解,教学效果不佳。
课后同教研组的老师对我的这节课做了细致点评,还给我提出重组这节课的建议,让我受益许多。
在交流中使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数学知识的缺失,“活到老,学到老”再次浮现。
不管是教学技能,还是个人研修方面,我觉得“师带徒”活动能让我从中受益。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以下这几点是今后须不断努力学习与不断反思的。
1、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正如前辈老师所说的作为授课者,我们本身对教材都不熟悉,我们怎么能上好课。
不理解吃透教材,老师本身就是懂非懂,在老师云里雾里的教授下,教学效果我们可想而知。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的缺失其一就是对于“平均数”的含义。
特别是“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还不够透。
不能准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课堂上重点的地方没有把握好尺度,在尺度失衡的情况下更不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总之,该出手时没出手折射出对教材理解不够透彻。
所以没有吃透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我在课堂上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我觉得这就是我这节课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2、应变能力是促进课堂的成功课堂上我总习惯按照设计好的教案一步步完成教学,甚至有的时候我还会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我的思维模式里,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答案和我设计的不符合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没有及时的让他说,没有听他这样做的的想法,而多数是我们强压得把我们的答案套在学生的思维上,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我在这一节课里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有一位学生说是“取长补短”,能说出这个答案已经是很不错了,而在我固有的思维里就是希望学生能说出“移多补少”。
我当时没有及时给予这个答案肯定。
求《平均数》教后感

求《平均数》教后感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均数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指标。
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并且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中,教师们通过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字,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在本篇文档中,我将分享我对《平均数》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后感,包括教学过程、学生反应以及我的一些思考。
教学过程教授《平均数》这一概念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与思考。
1. 引入概念我为学生引入了平均数的概念,并且通过简单的生活例子向他们解释了什么是平均数。
例如,我让学生们思考一个班级的学生身高,并求出这些身高的平均数,以此向他们展示平均数的应用。
2. 计算平均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计算平均数,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求和然后除以个数的方式计算平均数。
通过实际运算,学生们逐渐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 平均数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我引导他们思考一些实际场景。
例如,我展示了一个销售数据表格,让学生们找出销售额的平均数,并分析哪个产品的销售额高于平均数,哪个产品的销售额低于平均数。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学生反应在教学过程中,我观察到学生们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他们在讨论实际问题时积极思考,主动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且愿意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计算平均数时,学生们能够迅速运用所学的方法,并且能独立完成作业。
在应用方面,学生们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并做出简单的判断。
思考与改进通过教授平均数这一教学内容,我认识到一些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可以增加更多涉及实际生活问题的练习,帮助学生将平均数的概念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其次,我可以通过更多的小组讨论和互动活动来激发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们在小组内共同解决一个涉及平均数的问题,并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分享解决方法。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及讲座有感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及讲座有感12月16日,特级教师京郊行活动在我们学校拉开了序幕。
这次我们很荣幸的看到了华应龙老师自己,也有幸亲临现场听到华应龙老师的课,真的有种感觉叫特级教师就是纷歧般,大师就是大师呀!华老师的课堂是那样的轻松愉悦,弥漫着书香气息;华老师的文学功底又是那样深厚,让我们望尘莫及。
华老师这30年主要致力于探索“融错教育”,“尊重、沟通、宽容、欣赏”。
使他的课堂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在他的课堂上比较凸显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中学,玩中学,清新流动的生命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
这次讲座的题目是《教育即融错》,是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融错,为什么要融错,怎样融错。
融错就是把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
怎样融错?第一,错是错,温暖的“容”。
也就是包涵、欣赏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悦纳自己和同学的错误;创造机会,流露错误。
第二,错不是错,智慧的“融”。
首先探明错误面前的真正原因;其次,让正确从错误中生长;再次,要用教师自己的错。
第三,错还是错,自豪的“荣”。
首先是拾错;其次是分享;再次是感谢。
反思自己的课堂,我往往都是怕学生犯错误,总是先告诉他们要注意什么,哪边容易错,你们要当心一点,这样子的结果只是告诉学生表象,你那里不成以这样子写,学生可能这次听了老师提醒,这次记住了,但是下次没人提醒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
这就是华老师说的“有些错误早晚都会犯,早出现比晚出现损失少”,真是有道理!所以今后在我的课上,我觉得我应该做到像华应龙老师说的:包涵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坚持学生探究的激情。
华老师还强调我们要创造机会流露错误,这样才干让孩子真正的掌握知识。
再想想自己的教学行为:总是在新课前安插大量的复习和铺垫,到位的提示,越位的暗示。
正是因为我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扫除了学生的障碍,让学生很快的得到我想要的答案。
解读数学教材《平均数》心得体会

解读数学教材《平均数》心得体会第一篇:解读数学教材《平均数》心得体会解读数学教材——《平均数》心得体会对于本次关于数学教材解读的讲座,结合小学科学我有两方面的体会。
一方面是《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有互通之处。
科学是一个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科,它主张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而《平均数》这一课分成学生通过拼图比赛收集数据、学生交流汇报数据、寻找分析最能代表拼图水平的数、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的几个教学环节,这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与科学课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学科与学科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共通之处的,因此在设计教案时不应局限于本学科的视野内,应博采众长,从其他学科的教学理念中得到启发。
另一方面是设计《平均数》教学“一课多研”的过程值得每一学科教师的借鉴。
第三实小数学教研组在设计《平均数》教案时反复的经历备课、上课、评课、反思这一过程,在这过程不仅注重在教学环节、活动的选择、板书的平衡等大方面上把握,甚至细化到每一组数据的选择、每一句话的精炼等小细节。
这样严谨的研究态度和认真钻研的精神我想是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学习的,要明白每个精彩的课堂背后必须需要许多教学研究者的精诚合作!总的来说,本次讲座不管是从教学设计本身还是探究教案的过程都对我今后的科学教学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受益匪浅!第二篇:2011数学教材解读精选2011数学教材解读精选一、编排指导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新理念体现得比较充分,有很多的优点。
但是作为新教材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现将我在五年多的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广大实施新教材的老师共同分享:1、教材内容,体现的是生活化的数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打开北师大一年级数学课本,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生动有趣的、图文并、丰富多彩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示,都是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觉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我在教学时多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使数学教学具体、直观、形象。
听《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反思

听《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反思听《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反思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论你准备了多么好的教具,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果语言没有条理,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还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语言。
教师在讲课中语言要清楚、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对中低年级的小朋友要多用儿童易懂的语言,总之在教学中语言要精练。
语言精练,是不是少讲几句就叫语言精练呢不是,语言精练是指讲到点子上,讲到关键上,使学生一听就懂。
那么精练的语言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认真备课,深钻教材中得来的,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围绕着重点、难点和关键考虑需要讲哪些话,提问哪些问题,哪里要多讲,哪里要少讲,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语言精练。
在组织教学中,可以姿势助说话,用“目光”“走动”等简单的.动作来代替你的课堂管理,以便减少教师说话的次数,使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学生的表率。
教师的语言应是有声的行动,行动则是无声的语言。
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教师就要精神饱满,讲课声音有轻有重,使孩子们爱听。
上课时教师两眼的注意力不能放在教案上,而要放在每个学生的脸上,观察学生的表情,揣摩他们的内心变化,当他们听懂的时候,教师就不要再重复了,要让学生多讲、多练。
俗话说:“百听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教师在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生模仿力是很强的,要想让学生用精练准确的数学术语来回答问题,教师讲课时就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对学生在课堂里每一个正确的回答,都要给以及时肯定,热情鼓励。
对答错的同学要给以热情帮助。
尽管老师只用了“好”“很好”“问得好”“说得对”这样一些简单的话语,但由于亲切、真诚、准确、公正,充满对学生的信任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
总之,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是幼稚、好奇、求知欲强,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一代新人,教师就要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溶化在创造性的劳动之中。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周末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到郑州小哈佛双语小学参加睿师育人----小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讲座《我不只是数学》,感悟颇深。
第一节华老师讲了《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华老师没有被教材束缚思维,而是作了这样深入的思考:单位“1”的概念可以不给,“单位”重要,“1”也重要,在教学中突出了对“单位”的教学。
上面这一段,教师向学生传递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单位都是创造出来的。
一把尺子可以看作一个标准,一根领带的长也可以是一个标准,把“单位”的内涵扩大了,为后面引出分数单位做作铺垫。
听课中我才体会到华老师的设计意图,不禁拍案叫绝。
学生对于“分数单位”的理解是较难的。
华老师从“单位”的知识原点出发,让学生感受“单位”的出现时生活的需要,这里体现了华老师的“打数学”观,那就是深究数学概念产生的认知原点,把它放入一个大背景下去教数学,是多么大气可贵啊!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那才是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与熟悉的生活的联系。
华老师的这节“分数的意义”,设计意义深远,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显现出华老师的智慧。
深思过后才能凸显思想的可贵。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站在数学知识的认知原点分析教材,设计教学,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有“磁性”,把学生紧紧吸住!华老师还以《我不只是数学》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他声情并茂的演讲,幽默风趣的语言,平易近人的笑容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华老师在正式开始讲座之前就用一句句寓意深刻的话给老师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教书的人不读书是一件可悲的事”“错若化开,成长自来”“理想的课堂应当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
在讲座中,华老师结合具体生动的课例向在场老师把《我不只是数学》的主题层层展开,不仅让老师们领略了精彩的数学之美,更让老师们体悟到了“以人化人”的教学魅力。
下午,华老师给我们全体新聘教师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数学新课标培训》,更是给初入教坛的新教师指明了方向。
《平均数》听后感

听《平均数》后感华龙学校:吴月凤时间:4月14日内容:《平均数》年级:三年数执教:张齐华记录人:吴月凤教学过程:一、课前分组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强凝聚力;二、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喜欢体育吗?你喜欢哪个体育项目?猜猜张老师的体育强项?三、创设情境1、出示三生VS张老师:一分钟投篮比赛开始了……(1)小强:第一次5个、第二次5个、第三次5个师:发挥正常,用一分钟投篮5个代表他的水平比较合适。
(2)小林:第一次3个、第二次5个、第三次4个图示师:发挥不稳定,用哪个数表示他的水平合适?小组讨论后反馈。
得出方法:1、移多补少;2、列算式。
师板书:移多补少3+5+4=12(个)12÷3=4(个)(3)小刚:第一次3个、第二次7个、第三次2个图示师:发挥很不稳定,用哪个数表示他的水平合适?生小组讨论后反馈,说方法。
(4)张老师投篮:1、老师要4次机会,猜猜他们同意吗?2、出示前三次投篮的情况,猜第4次的可能。
3、列出算式,算出张老师的平均水平。
4、关键在哪?(5)回家后,想第四次如果……四、巩固练习1、身高平均数2、池塘水深3、平均寿命五、总结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一、要有表演的天赋1、利用故事,心理学上叫故事记忆。
2、与时俱进,关注科技发展。
3、加入新的元素。
4、多打比方,讲故事,深入浅出。
5、童真童趣。
二、谈儿子喜欢的女老师:1、打、骂的方法,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
2、食物刺激,扣上荣耀的光环。
3、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4、经常用的一招,告诫学生:告诉你,凭着我十几年的教育经历,四年级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一不小心成绩就下去了,一用功成绩就上来了。
5、自我认同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发热情的短信,让家长心暖。
6、发自内心爱自己的孩子。
张齐华老师的精彩语言表达,总能让我受益良多。
《平均数》听课体会

《平均数》听课体会11月29日,于跃老师给我们声情并茂地展示了一课《平均数》,我从中受益匪浅。
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觉到要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性。
下面说说我的体会。
在课的导入中,于跃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第一环节由同学们投包入筐比赛引入,第一次比赛,男生女生都有2个人,想知道男生队赢还是女生队赢,我们可以比较总个数;第二次比赛,男生2个,总共投7个包,女生2个,老师加入后共3个,总共投11个包,,现在还能比较总个数吗?由于人数不同,我们应该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引出第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
在新知的教学中,并启发学生大胆思考;在巩固练习中,题型新颖,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近数学。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讲究艺术,营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者在课堂上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常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如“你知道吗”“你有不一样的方法吗”“怎样比才合理呢”等,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在教学平均数的误导时教者把平均数和生活联系起来,设计了“张家财产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的练习,让学生分析合理吗,从而分析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通过进一步有层次的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丰富了对平均数内涵的深刻理解,既让学生学得扎实灵活,又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让他们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多媒体辅助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方法难以讲清的重点和难点,让课堂教学更具魅力,使数学课堂得以优化。
本堂课在教学用“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求平均数时,利用课件形象的展示,将平均分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增强了学生的理解。
小学数学《平均数》听课有感-精选教育文档

小学数学《平均数》听课有感◆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平均数》听课有感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平均数》听课有感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听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几点感想:课一开始,老师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球类活动,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
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
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投篮比赛的结果,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投篮水平高还是女生头的准投篮水平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
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投篮水平高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教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在此,教师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
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
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
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
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2.尊重学生。
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
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
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
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
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
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
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
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
”这让全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
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
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
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
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
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
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
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
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
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
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
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
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
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
”这让全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
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
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
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
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
(马希文)
第三个活动是猜8个人的年龄。
有8个人在篮球场上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
你能想象一下,这8个人的年龄可能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猜的情况有:12、12、19、15、10、18、11、13;11、14、13、10、19、18、15、16;12、13、11、13、12、11、13、11等,很快就有学生快速指出第一组和第二组写错了。
这让孩子们再一次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最后揭示答案的时候孩子们挺吃惊的,答案是:47、8、7、6、6、7、7、8。
其中47岁这个人就是华老师本人。
这张图片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这个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有时候平均数是不能体现整体情况的。
3.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小结的时候,华老师与众不同地让学生畅谈“平均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孩子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说易变的、公平的、神奇难测的、会忽悠人的、接近实际的等等。
华老师还说他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告诉孩子们诸葛亮不姓诸,姓诸葛;平均数也不姓平,姓平均,是计算出来的,不是数出来的!这句话其实是说平均数不是一个原始数据,是个统计数据。
总结得多么精彩!
对于教材的处理与升华,华老师这节课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方法。
数学是什么?数学就是一种思想方法。
数学的教学就是思想方法的教学。
但现在的数学课堂似乎少了许多数学的味道。
在华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
了数学的真谛。
他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传授思想方法。
他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
他的课堂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说、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特别是他视学生如朋友,平易、谦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教学作风,与贯穿始终的妙语连珠融为一体,展示了他渊博的知识底蕴,使我记忆深刻。
他的讲座从“这些精彩的设计我怎么没想到?”说起。
“我有没有想过?”“我会不会想?”“我有没有坚持想下去?”“我想到的有没有记下来?”这四想蕴含了华老师对教育教学的不断追求和不断思考,这是我值得学习和效仿的。
做为数学老师,我需要反思和学习的还有很多,比如大胆地放手,凡是学生能说的、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我们都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不再包办代替。
我会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