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强调教学中应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掌握,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儿童去实践,去获得直接经验。

陈鹤琴还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什么是儿童的“做”:第一,从知识起于感知这点看,“儿童对于环境中各种事物的认识一定要亲眼看到、耳朵听到、手接触到才能了解事物的真象和性质。

” “做”是儿童亲自利用各种感官对事物的直接体验。

第二,从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这个角度来讲,“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

”他认为儿童的学习要由儿童自己来“做”的,“做”是儿童的自动研究,是让儿童通过自己思想来认识世界。

第三,从儿童的心理来分析,“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做”。

第四,他提出“做就是劳动”,一切的创造……要从做中学,做中求创造。

总之,所谓“做”,并不限于双手做才是做,凡是耳闻、目睹、调查、研究都包含在内。

“做中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本人将上述教育原则、思想和观点渗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并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做”是让儿童进行直接体验古人云:不吃梨,不知梨子的味道。

我们现在的科学课就是强调学生动手做,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舌头、手等感官,去玩实验器材,去品味物体,去观察物体、环境,去研究物体的本质与现象。

如三年级第三单元《水》,我就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分辩牛奶、水、醋等液体。

用眼睛看这些液体分别是什么颜色,用鼻子闻这些液体的气味怎样,用舌头品尝这些液体的味道如何,从而得出水是无色、无味、无气味的液体,获得对水的认识。

又如《水和食用油比较》一课,它除了要求学生用眼睛看颜色,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外,还要求学生用手黏一黏,用滴管分别在腊光纸上滴一滴,同时把二种液体倒在一起进行观察。

从而得出水是不粘手,食用油粘手,油比水轻,水比油重,水滴在腊光纸上成小圆珠,油滴在腊光纸上小圆珠较扁,小圆珠滚动时水比油快……这些科学知识不需要老师传授,而是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直接体验后就可以得到。

“做中学”教学理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做中学”教学理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论理★★The o ry Re s e a rc h学★★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突出强调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目的是让幼儿具有初步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但是在现有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多追求知识、方法传授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做中学”理论由杜威(John Dewey)于20世纪初首先提出,强调将学习与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学习是幼儿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使用“做中学”理论可以体现幼儿的发展本位,让幼儿在“做”中体验求知的乐趣,并不断产生“做”的需要,以不断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一、开展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认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

教育部副部长、全国小学、幼儿园“做中学”实验负责人韦玉同志指出:“小学、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是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每个人在他年幼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

”幼儿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惊奇。

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幼儿会集中精力去观察、触摸、摆弄和操作,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

因此,创设有利的科学教育环境,及时而适当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指导十分重要。

二、实施“做中学”教学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是“做中学”教学理论的实施者,其对教学理论精髓的把握、实施方法的运用和实施过程的调控,都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优劣。

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相关合集:教育理论论文相关热搜:教育理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合理的教育理论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运用于实际教学更能发挥其作用,指导一线教育工作者。

本文基于一线实际教学的需要,首先阐述了当代推崇的教育理论,并指出将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的原因,最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工作需要,结合之前的教育理论,提出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希望能对广大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一当今普遍推崇的教育教学理论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近年来,教育界较推崇的一种教育理论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和赫尔巴特传统的教育理论截然相反,人本主义教育学家推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催化剂”,最主要的任务不是教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适应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和氛围,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安排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要选取满足学生好奇心或能提高自尊感的教材,学生才乐于学习;要在压力较小的教育环境下,主动自发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自评学习结果,从做中学,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

在这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育界先后提出“以题目讨论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

2.最近发展区域20世纪30年代,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域”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

在此之前,教育与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教学是充当发展的尾巴,发展总是走到教学的前面”。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水平有两种: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比如已经掌握了的概念和规则;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水平。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杜威(1859-1952),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倡实用主义。

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当时的国际社会,并对当今教育界仍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文献研究法试图解读“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内涵,发现“从做中学”理论可以借鉴的地方,并结合当今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其在实际教学中的意义: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儿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改变家庭作业的单一形式、运用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

标签:从做中学;儿童;教学引言: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的出现和形成,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在他之前的优秀文化,他的教育理论具有丰富且深厚的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功底。

“从做中学”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社会范围内的广泛讨论及对当时教育的审视;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他的教育理论被视作教育界的经典,且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时,必先学习杜威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作为学生自己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涵义与不足杜威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在对适应环境中生长的,个人也是在参加社会活动中而得到身心素质的发展的。

同样,个人的身体和心理以及理论和实践也不是敌对的,而是相辅相成的〔1〕。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主要是批判传统课堂中学生静坐、依托教科书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

杜威认为人们思维来源是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也就是说,在生活中遇到难题了,人们才会思索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去检验方法的正误,思维就是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并得到发展的。

实用主义的思想在教育中的表现,便是“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2〕;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便是“做中学”。

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重视儿童的需要、兴趣、身心发展特征,以儿童的感受和需要为出发点,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将儿童的本能和兴趣置于思考的首位,考虑教学活动是否有足够的趣味性吸引儿童学习。

科学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科学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科学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引言: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学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探讨科学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期为中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一、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的社会背景下,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原则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科学思维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和总结等一系列思维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科学教育的原则是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践和合作。

问题导向是指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实践和合作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应用科学知识,通过合作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包括实验教学、探究教学和项目教学等。

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探究教学是指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是指通过开展科学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科学知识。

四、科学教育的评价方式科学教育的评价方式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笔试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浅析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自然课程是指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自然课程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方法以及提升科学实践能力。

下面将从知识、能力和意识三个方面浅析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第一层运用是为学生提供科学知识。

自然课程涉及多个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通过系统的内容结构和设计,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在物理领域,学生可以学习力学、光学等知识,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光的传播方式等;在生物领域,学生可以学习植物、动物等的分类、结构和特征等知识。

通过自然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逐渐建立起科学知识的体系,增长对自然的认知。

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第二层运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

自然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等步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反应物质的变化规律;在生物实验中,学生可以观察和研究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第三层运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科学意识是指学生对科学的认同、尊重和关注,以及善于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自然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价值、方法和应用,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自然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价值观,提高对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关注程度。

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方法以及提升科学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然课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潜能。

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自然课程的投入和支持,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实践环境,进一步推动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以下是关于“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是在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

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那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是不可取的。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英国专家,联合国亚太地区理科咨询员在北京的一次培训班上提出: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就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事情,让学生懂得他身边的自然事物·包含着许多科学的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怎能样去弄明白这些科学问题。

综上所述,“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有相似之处。

因此,我们将“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结合起来,并有以下感想:首先,课前准备课前准备要充分,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服务。

特别是实验仪器、器材的准备,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学生要,教师无”的情况。

其次,教学过程第一步,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导入。

设置有趣的情节,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把他们“吸引”过来,才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与他们交谈时,他们会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如《摆的秘密》这一课,我们是这样没计的:出示:摆钟;(学生对摆钟非常感兴趣)。

学生观察:钟的特点;教师介绍:这口钟叫“摆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摆的知识。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目前,“做中学”在很多幼儿园都采用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验证——记录和描述——结果与讨论”,这么一种教学模式。

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

一、关于课前准备材料提供恰当与否,是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

首先,要考虑环境材料的提供。

幼儿的学习与成人不同,他们必须通过直接接触,充分感知,才能积累经验,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是获得经验的一个前提条件。

其次,要考虑材料的操作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如果提供的材料太难,幼儿不会操作或不知所措,则对这个活动失去兴趣;提供的材料太容易,幼儿很快就会获得答案,则没有继续探索的动力,从而也无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思维。

再是要考虑材料要便于幼儿操作。

在“立在水中的木棍”活动中,我开始提供的一些材料(如细铁丝)在进行实验时,不但没有成功,而且幼儿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后来我把材料改为小玻璃瓶,材料便于幼儿操作,他们在玩玩、做做中发现了许多能使小瓶立在水中的办法(如有的幼儿在瓶中装钉子、石头;还有一个幼儿想到可以把瓶盖打开,让瓶口朝下,这样小瓶也能立在水中。

教师在课前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清楚该为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既能使幼儿感兴趣又便于操作,既有探索的欲望,又能促进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发展。

二、关于科学活动过程“做中学”项目特别强调: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四个环节。

第一步,鼓励幼儿进行猜想和假设让幼儿在做中学实验研究之前,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作为幼儿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幼儿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允许幼儿出错,耐心倾听幼儿的每一句话,即使幼儿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幼儿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幼儿,力求真正了解到幼儿的真实想法。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校园里学习课本知识,但却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自然,了解自然科学。

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学课堂,它包含了无穷的奥秘和知识,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学习科学,将会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育方式。

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丰富多彩,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星和月亮,学习天文知识;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了解生物学知识等等。

这些自然现象和规律,都是天然的科学教材,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科学知识,会更加深入和持久。

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大自然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当学生在野外观察到蜜蜂采蜜过程时,他们可能会产生对蜜蜂工作方式的好奇;当学生在户外探索化石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对古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

这种自发的探究欲望,能够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更有积极性地探索自然世界中的奥秘。

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自然环境中,学生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观察和探索,需要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在野外探索中,学生需要学会使用指南针和地图找到方向;观察生态系统中的平衡关系,和动植物的相互影响等。

这样的活动都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自然,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自然中学习,学生会亲身感受到自然资源的宝贵,看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这些亲身体验,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白自然界的脆弱和宝贵,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更主动地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是一种非常可取的教育方式。

它可以让学生丰富科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和推动这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用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做为教材,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之美,体验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尊重自然,更好地认识自己。

浅析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班级中的自然资源,运用感官体验法和实验法,让学生更加深入
地了解自然科学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野外考察,让学生观察、探
索和发现自然现象、生态系统等。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实验室、图书馆等
资源,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查找资料的方式,全面掌握和理解自然科学知识。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自然课程的方式,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创新探究,培养学生的科
学精神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或者让学生探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环保小实验,或者设计一个简单的机器人,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
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自然课程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

自然课程贯彻
了科学和人文相互渗透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
程中,多以交叉学科的方式来呈现知识。

比如,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探讨科技的历史、动物的文化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能
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非常重要,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积
极地运用自然课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探究性、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
亲切地接触和体验自然科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浅析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自然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自然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针对自然科学领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自然课程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界的现象、规律和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自然课程,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自然课程强调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自然现象。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实验课、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生物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繁殖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在物理课上,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测量物体的质量、长度或温度,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自然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启发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地理课上,可以通过提问学生,调查和研究当地的气候、地形、人口等问题,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发现问题的规律和原因。

在化学课上,可以通过合作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发现化学反应的规律和机理。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自然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要求他们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在物理课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减小空气阻力,提高物体的速度,培养他们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在生物课上,可以通过探究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机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自然课程应该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社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实践和体验科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日常科学教育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日常科学教育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日常科学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科学教育则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环节。


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日常科学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
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们应该重视如何在日常教育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

在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
或者农田时,可以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土壤、水资源、植被等自然资源,了解它们的重要性
和用途。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观察水的溶解性、测量土壤的湿度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资源的特性,从而增强他们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和理解。

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日常科学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生物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废纸、废塑料等自然资源进行手工制作,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简单
的植物模型或者动物模型,从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
简单的科学实验,如利用玻璃瓶、水和植物制作简易的生态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然
资源的用途和重要性,并在实验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日常科学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我们
可以通过讲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珍贵性,
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社会实
践活动,比如参加环境保护志愿活动、参观环保企业等,让他们亲身体验环保工作的重要
性和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科学教育观念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教育观念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教育观念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科学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获得知识,培养其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教学中,应用科学教育观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科学教育观念强调学生的实践和探索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积极实践和探索。

例如,在生物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种植植物并观察其生长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条件。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其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其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科学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开放性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物理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自由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其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其问题解决的能力。

此外,科学教育观念还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多人合作,需要团队协作和沟通。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和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化学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化学实验,要求他们分工合作并及时沟通。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科学教育观念还强调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资源研究和信息检索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例如,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使用地图和互联网等资源,研究和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

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其信息检索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观念的应用在教师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强调学生的实践和探索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促进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提高其终身学习能力。

“做中学”教育理论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教育理论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教育理论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摘要:科学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结合《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入“做中学”教育理论到初中科学教学之中,以推动科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引导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

关键词:做中学课程改革科学探究教学应用能力培养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全面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工程,具有促进学生成长,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功能。

科学课程(7—9年级)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共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科学课程标准》是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以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背景,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养成科学的行为和习惯。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授、轻亲身体验的获得。

提高儿童和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做中学”教育理论着眼于未来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关注科学教育的平等机遇和基础性,以面向全体儿童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为首要原则。

“做中学”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与《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相吻合的。

一、“做中学”教学产生和发展大约在十五年前,美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Leon Lederman提出了“Hands On”的学习模式。

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美国准备20年后合格的公民。

1995年由法国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Georges Charpak将其引入法国,称为“La Main àLa Pate”,直译为“动手和面吧”,意即“动手做”。

科学教育理念在中学生物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科学教育理念在中学生物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科学教育理念在中学生物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科学教育理念在中学生物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自主学习。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探讨科学教育理念在中学生物教育中的应用。

一、课程设计层面科学教育理念要求课程设计秉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育中,可以通过引入案例分析、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生物进化为主题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的生物进化事件来理解进化的基本原理,进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推理能力。

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实验教学层面科学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在生物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遗传学领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和进行一系列基因突变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基因的继承和变异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评价方式层面科学教育理念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强调综合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生物教育中,传统的笔试评价方式已逐渐不能满足科学教育的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期末项目、展示性评价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例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生物相关的问题进行调研,并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最后通过口头报告和展示的方式向整个班级进行呈现。

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理念在中学生物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是一项全面而复杂的任务。

课程设计要引入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评价方式要多元化,综合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科学教育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与问题解决研究

科学教育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与问题解决研究

科学教育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与问题解决研究引言:科学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中学课堂中,科学教育应用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科学教育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与问题解决研究,包括教育理念、教材选择、实践应用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等方面。

一、科学教育的理念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传统的课本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因此,科学教育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二、教材的选择与设计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应该具有足够的学术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用性。

丰富多彩的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除了传统的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实例和影像资料,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在教材设计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学生可以亲自感受和探究科学现象,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实践应用与问题解决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中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项目活动和实践应用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执行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化学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在物理课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探索自然界中的物理原理。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主题讨论或科学竞赛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实践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方案,是中国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是在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胜利阅历的基础上制定的。

“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全部学前和学校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

在观看、提问、设想、动手试验、表达、沟通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学问,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力量,从小培育同学的科学素养。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学问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那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是不行取的。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注意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同学说出精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同学亲身经受探究和发觉过程,获得有关的阅历,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英国专家,联合国亚太地区理科询问员在北京的一次培训班上提出:学校科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教学问,是教同学,就是教同学怎样科学地看事情,让同学懂得他身边的自然事物包含着很多科学的道理,我们应当怎样去了解,怎能样去弄明白这些科学问题。

综上所述,“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有相像之处。

因此,我们将“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结合起来,并有以下感想:首先,课前预备课前预备要充分,老师熟识教材,了解同学,尽最大可能为同学服务。

特殊是试验仪器、器材的预备,尽最大可能避开消失“同学要,老师无”的状况。

其次,教学过程第一步,设置能够引起同学的爱好和探究欲望的导入。

设置好玩的情节,调动他们的奇怪心,把他们“吸引”过来,才能使他们集中留意力,思维活跃,与他们交谈时,他们会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如《摆的隐秘》这一课,我们是这样没计的:出示:摆钟;(同学对摆钟特别感爱好)。

同学观看:钟的特点;老师介绍:这口钟叫“摆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摆,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摆的学问。

其次步,鼓舞同学进行猜想和假设。

作为同学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同学由于年龄、阅历和熟悉水平的特点,经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索,不行能说出肯定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允许同学出错,急躁倾听同学的每一句话,即使同学说得不着边际,也要敬重同学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同学的观点,面对每一个同学,力求真正了解到同学的真实想法。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引言如何有效地教授学生科学知识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而“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教育理论则强调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探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的重要作用。

1. 什么是“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学习科学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追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探索和发现,提高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应用2.1 实验探究“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让学生探索和发现科学现象。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状态变化时,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并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

2.2 野外考察自然教学中的野外考察是“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的另一种运用方式。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自然的奇妙和复杂性,观察和研究各种自然现象。

例如,在生态学的学习中,可以组织学生去森林、湖泊等生态环境中进行实地观察,了解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和物种的多样性。

2.3 项目实践“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实际项目的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能源的相关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能源利用与保护项目,让他们亲自动手设计和实施解决方案,体验科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3.1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通过实验探究、野外考察和项目实践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的科学思考能力。

理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理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理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摘要自然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探索和揭示自然规律的方法,离不开理论的引导和支持。

本文将深入探讨理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理论的概念、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角色、理论对实证研究的推动和引导以及理论的发展和演化等方面,旨在展示理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一、引言理论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核心和灵魂,是对自然现象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的工具。

理论不仅指导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还对实践应用产生重要影响。

本章将从理论的概念出发,探讨理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理论的概念和特点理论是对具体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的一组基本观点和原理的体系。

理论通过整合和概括大量的实证数据,提供对现象的更深层次解释和理解。

理论的构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科学方法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与实践和观测相结合,以验证和修正理论的假设。

理论具有如下特点:1.理论是科学研究的基石。

理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框架和指导,使科学研究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

2.理论是实践的结果。

理论是对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总结,是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

3.理论是可验证的。

理论必须能够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检验和验证,以保证其科学性和可信度。

三、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角色理论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理论引导和指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其次,理论有助于科学研究的解释和理解。

理论提供了对现象和规律的概念性框架和解释,使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从而为实践应用提供指导。

再次,理论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理论不仅是对已有知识和观念的总结和概括,还是创新和发现的源泉。

科学研究需要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拓展,以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理论对科学研究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持,使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和需求,在技术创新和应用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是在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

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那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是不可取的。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英国专家,联合国亚太地区理科咨询员在北京的一次培训班上提出: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就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事情,让学生懂得他身边的自然事物包含着许多科学的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怎能样去弄明白这些科学问题。

综上所述,“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有相似之处。

因此,我们将“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结合起来,并有以下感想:
首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要充分,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服务。

特别是实验仪器、器材的准备,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学生要,教师无”的情况。

其次,教学过程
第一步,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导入。

设置有趣的情节,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把他们“吸引”过来,才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与他们交谈时,他们会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如《摆的秘密》这一课,我们是这样没计的:
出示:摆钟;(学生对摆钟非常感兴趣)。

学生观察:钟的特点;教师介绍:这口钟叫“摆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摆的知识。

第二步,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

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即使学生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

除此之外,我们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有的也可以改变由我们教师自己把学生的想法画下来,形成集体猜想记。

如《摆的秘密》一课,学生认识摆后,提问:有没有办法让摆球摆动的快些?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让摆球摆动的范围大些;有的说,让摆球变得重些;有的说,让摆长缩短。

教师让学生把这些猜想和假设记录下来,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验证。

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探究。

第三步,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

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急于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

我们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通过提问、参与、建议等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科学概念的原理,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使用的材料、方法,语言表述以及观点和发现,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和小结。

如《摆的秘密》一课,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后,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设计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

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第四步,让学生依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
并与实验前猜想进行比较。

当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有了发现之后,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可大胆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我们教师再结合学生们的观点,把一些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科学概念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小结,并将学生们提出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

又如《摆的秘密》一课,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要进行充分的讨论,找出对方实验中的优点和缺点,并说说对方的设计给自己的提示。

最后,课后总结
课后,教师要注意总结,包括教学感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有多少收获,如何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等。

总之,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就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事
情,让学生懂得他身边的自然事物包含着许多科学的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怎能样去弄明白这些科学问题,并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