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新课标卷

合集下载

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文综地理部分【新课标】

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文综地理部分【新课标】

【新课标】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文综(2012-06-0815:34:41)转载▼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解析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6页,共300分。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页脚内容1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II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地理部分试卷总评】该套试题考查知识较全面,难度较大的地球运动部分和2011年一样都没有命题,难度适宜,符合新课标地理高考特点和要求,是一套命题质量较高的试题。

客观选择题,命题紧抓地理学科本身特点及能力要求,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通过图表数考查正确获取地理信息和理解运用能力。

11道选择题中,1——3和8——9考查人文地理,剩余6道选择题考查自然地理;综合题以以区域地理位载体,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选择题部分,难度相对较低,重点考查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知识迁移的能力。

评析精选:难度有所下降,却又不失新意云南地理教材单独采用鲁教版,且作为新课标高考第一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充满疑虑与期待,从考生走出考场面带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文科综合试题是平和、习惯的试题。

从地理科看,试题不偏、不怪、不难,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地理。

试题集中考查了工业、农业、气候、河流、等高线、自然灾害、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水源等问题。

中等难度题较多,没有特别难的题,试题整体难度比2011年的新课标卷和全国大纲卷皆有所下降,但试题依然需要学生利用储备知识进行思维判断,虽然有的内容多年考,但依然有新意,也有较好的区分度。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地理真题+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地理真题+答案】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科地理试题与答案(word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 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 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汉江平原D.成都平原3.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图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

4. 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A. 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5.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读图2,完成6-7题。

6. 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7. 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图3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

2012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全国大纲卷(解析版)

2012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全国大纲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大纲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第I卷(选择题)图1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日本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 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 D.煤炭自给率1.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计算能力。

结合图示中各国的煤炭消费量及本国的总人口数即可求出人均煤炭消费量。

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2008年的总人口数分别约为13.44亿、3.09亿、11.86亿、1.28亿。

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示资料显示煤炭生产量和煤炭消费量,可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煤炭自给率。

单位GDP能耗、碳排放量不仅仅与煤炭的生产与消费量有关,因此据图示资料不能推算出来。

而能源种类较多,因此,仅根据煤炭的生产与消费状况并不能确定能源的进出口量。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A.1970年~1976年 B.1977年~1984年C.1980年~1989年 D.1989年~2000年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

结合图例,分析选项所给时间段,可知1970—1976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

4.该支流流入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4.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河流的特征。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580亿立方米,长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10 000亿立方米,辽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较少,黑龙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3 000亿立方米。

2012年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最新版(试题及答案)

2012年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最新版(试题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第一卷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边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完成1~2题。

1.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扩大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 能耗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2.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第2题表 德班气候观测站:29º50′S ,31º2′E 海拔:5m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

完成3~4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3.下面四位同学对《村行》评论,哪些说法是正确的?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籁”中的“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到的春天景象;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 .甲乙B .甲丙C .乙丁D .丙丁4.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A .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B .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C .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D .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自2011年7月开始,泰国发生了持续3个多月的洪涝灾害,多个全球知名IT 企业在泰国设立的硬盘生产厂家在此灾害中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导致当年硬盘价格上涨。

完成5~6题。

5.从气候与地形角度看,泰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①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 ②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 ③中南部地势低平,积涝成灾 ④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④6.全球知名IT 企业在泰国设立硬盘生产工厂,主要原因是该国 A.软件产业发达B.国内市场广阔C.运输条件优越D.劳动力价格较低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7~8题7.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A .常绿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B .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C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D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8.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

2012年高考全国卷大纲版地理试题高清解析版

2012年高考全国卷大纲版地理试题高清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版地理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2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解析】:1题是个读图题,而且涉及计算,一定小心!当然只是大概估算。

从图中可以读出每年这四个国家的消费总量,再根据这几个国家的人口数(这点考察学生的识记情况,中国大概13亿、美国3亿、印度10亿、日本就算1.3亿吧),只是略算而已,不要较真,很容易找到答案。

2题考察学生的地理推理能力,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有一个陷阱必须、只能“借助图示资料”,而图中只能读出两个量——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所以不要想当然地做。

A项单位GDP能耗需要知道国家的GDP总量,但是图中读不出来,所以A错;B项煤炭只是能源的一部分,并不是能源的全部,所以肯定读不出来;C项原因和B项相同,能源进出口至少还应该包括天然气、石油,但是图中读不出来;D 项用煤炭消费量除以煤炭生产量就等于煤炭自给率,图中这两个量都有!【答案】:1.B 2.D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了、泥沙量之差)。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试卷及答案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试卷及答案

) 新课标卷(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2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页,共16至9卷II页,第8至1卷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I卷(选择题)和第I本试卷分第分。

300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2B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I第2.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II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答案无效。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3. 分)140共卷(选择题I第个小题,每小题35本卷共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40分,共4 的。

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年以来,2004但耕地不断被挤占,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随着工业化、题。

1-3据此完成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1.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B. 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A. 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D. 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C. 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2. 汉江平原C. 洞庭湖平原B. 太湖平原A. 成都平原D.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3. 人口较少D. 机械化水平高C. 生产规模大B. 耕地面积广A.1图)和该流域吧、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a示意流域水系分布(题4~5完成1,读图)b量变化曲线(中的1a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4. ②地B ①地A ④地D 地③C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5. 湖泊分流C. 河谷变宽B. 河道淤积A. 湖水补给量减小D. 题7-6,完成2读图页14 共页1 第可以推断,根据图是信息6.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B.1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A.1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D.7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C.7 7. 乙两城市分别位于图中甲,山东丘陵江汉平原B. ,浙闽丘陵关中平原A. ,黄淮平原汗水谷地C. ,松嫩平原汾河谷地D.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3图题8-9,完成3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可以推断,该区域3由图8. A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T—B.T 年工业基础雄厚T.100¯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D. T 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T—C. T221甲、乙两类企业相比9. .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A .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B 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D. 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C.题10-11米,据此完成72米,瀑布的落差为100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4图地的海拔可能为10.Q 米C.340 米B.230 米A.90 米D.420 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11.页14 共页2 第米D.410 米C.360 米B.310 米A.260货币最早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
发现 了南越 王 墓等 重要 历 史遗 迹 。这 些发现 对研 究岭 南
c .陆路交通方便 D .水路交通枢纽
图4,意 长 江 中下游 地 区夏 初 某 时的 气压 系统 。该 q , v
历 史有 重要 的 价值 。
材 料 一
气 压 系统 以每 天 10 2 千米 的速 度 自西 向 东移动 。据 此 完
刘邦称帝之后 ,民生凋敝 ,无力南征 ,遂封赵佗 为南越王, “ 与剖符通使”,命其 “ 和集百越 ,毋为南
图4
边 患 害” ,开通 关 市。 南越 国乘机发 展 ,广泛 使 用铁 器 工具 ,海 内外 贸 易也相 当活跃 。 吕后 执政 ,汉朝 “ 南 禁
1 .2小 时后 甲地 主要 吹 0 4 A .东北 风 B 东南 风 . C 西北风 . D 西南风 .
识 ,完成3~5 。 题
图3 意某 地 区人 口密度 。读 图3 示 ,完成8—9 。 题
凡 列瓣废/人/ m k
舀 霎
图3
8 .该地区人 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 ③降水
图2
②河流 ④地形
A.①② B .①④
51
21 0 2年 第 1 5期
c .②③ D .②④
5 93 .18 年以来 ,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最 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A .建 设用 沙量 增加
B .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Jl 奎1
C .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连续 干 旱
6 上 旬 某 地 约 5 (地 方 时 ) 日出 。 据 此 完成 月 时
6 题 。 —7
工前 来这 里采摘 棉 花。
据 《 史记 》等

2012年高考(新课标海南卷)文综地理答案详细解析(1)

2012年高考(新课标海南卷)文综地理答案详细解析(1)
6.A高水头电站建在山区,居民和耕地少,所以移民少,占用耕地少,A项正确,C项错误。半岛东侧和西侧北部冬季有冰期,水位低,夏季水位高,水库水位季节波动大,B项错误。水库不利于鱼类洄游产卵,且缩小了其他动物的生存空间,不利于对动物的保护,D项错误。
7.C挪威纬度高,气温低,取暖耗能多。
8.A甲国利用乙国的原料、市场,仅承担加工、组装环节,该工业环节的主导因素是廉价劳动力,可见甲国劳动力价格低于乙国,其技术、资金、市场等因素均不及乙国。
A.5日5时20分B.6日6时20分
C.6日5时20分D.5日6时20分
20.(2012·海南,20)当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A.悉尼B.上海C.雅加达D.莫斯科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1题~第2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4题~第2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5.答案1:海啸灾害。(3分)理由: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易发生地震,引起海啸。(3分)
海啸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4分)
答案2:风暴潮(台风)灾害。(3分)理由:位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台风)活动区,容易引起风暴潮。(3分)风暴潮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4分)
7.(2012·海南,7)挪威消耗民用电最多的是()
A.照明B.制冷C.取暖D.烹饪
自20世纪60年代,甲国开始在临近乙国边境的地区设立边境工业区,吸引乙国的企业来此投资建厂,并从乙国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加工、组装成品后再销往乙国。目前,这些边境工业区已发展成规模不等的工业中心(见图3)。据此完成8~10题。
(以上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即可得分。其中指出灾害种类得3分,理由合理且充分得7分)

2012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新课标卷(解析版)

2012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新课标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第I卷本卷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解析】读材料把握住几个关键词,“耕地不断被挤占,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来分析:粮食增产的原因,可据材料首先排除A和D。

改进农田的水利设施可以使部分耕地粮食增产,但要达到2004年来粮食的连续增长,应该是科技兴农,使粮食的单产增长了。

选B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汉江平原D.成都平原【解析】读题干材料:“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分析问题。

应该是工业化与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太湖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解析】粮食商品率指的是粮食生产总量中商品量所占比重,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是人口比河南省少,所以粮食消费量少,商品量高,商品率就高。

图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4. 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解析】分析b图可以得出甲乙两个水文站峰值都出现在降水12个小时之后,故此次降水汇流既影响到了甲,也影响到了乙,所以降水地点应该在两个水文站的上游,根据a图可以判定应该是④地。

5.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A 河道淤积B 河谷变宽C 湖泊分流D 湖水补给量减小【解析】本题考查湖泊的“调蓄”功能,经过湖泊的分流调蓄,河流流量会变的更加平稳。

2012年新课标卷地理

2012年新课标卷地理

2012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卷Ⅰ)地理部分第I 卷(选择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 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 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 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 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 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 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 A. 太湖平原 B. 洞庭湖平原 C. 汉江平原 D. 成都平原3.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 耕地面积广 B. 生产规模大 C. 机械化水平高 D. 人口较少图1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 )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 )。

读图1,完成4~5题。

a时间/h流量b图14. 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 中的 ( )A. ①地B. ②地C. ③ 地D. ④地5.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 河道淤积B. 河谷变宽C. 湖泊分流D. 湖水补给量减小读图2,完成6~7题。

6. 根据图是信息 可以推断 ( )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7. 图中甲 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 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图3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3,完成8~9题。

ab图2铁路河流 城市剩余劳动人均工资0T 2T 1 图38. 由图3可以推断,该区域 ( )A .T 0年工业基础雄厚 B. T 0¯~T 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 T 1~T 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 T 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9. 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 )A .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B .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 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 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山东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山东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山东卷,解析版)【试卷总评】2012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的命制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要求,遵循“两个有利于”的原则,坚持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结合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稳中求变,变中有新;以能力立意为主导,重视新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试题在保持较高信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

与往年相比,今年试题呈现的材料使用价值高,与设置的问题紧密相联,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比较深,材料的原创性强。

试题入题情境创设新颖,成为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

选择题第1~2题组,以独特的“资料集群呈现、定性表现地理事物”的关系图式为信息载体,在图示与文字、水平与垂直的情境创设中,考查考生对地理信息的感悟、解读、判断、分析的能力。

另外,第3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第4~6题组的地面形势图、第7~8题组的我国两年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第26题的“丁坝”景观图等,都巧妙地运用静态的图像来考查动态的地理问题,让考生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渗透着地理学探究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第一部分(选择题)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 .苔原带B .温带草原带C .亚寒带针叶林带D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B【解析】从图中纵坐标可以看出R 地位于温带,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 地位于草原带,所以R 地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带的分布。

2.导致自然带沿OF 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 .热量 B .水分 C .风力 D .光照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答案】D 【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地褶皱形成后沉积岩层Ⅱ出现了侵蚀作用,部分岩层被侵蚀掉,后又出现了沉积岩层Ⅰ,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Ⅱ和沉积岩层Ⅰ,故该区域先后发生了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2012年高考真题——地理(全国卷)

2012年高考真题——地理(全国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一、选择题下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下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下列各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A.1970~1976年B.1977~1984年C.1980~1989年D.1989~2000年4.该支流流入()A.黄河B.长江C.辽河D.黑龙江5.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A.建设用沙量增加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D.连续干旱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6~7题。

6.该地可能位于()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B.地中海沿岸C.北冰洋沿岸D.澳大利亚7.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A.正东、正西B.东南、西南C.东北、西北D.东南、西北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

读图,完成8~9题。

8.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9.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

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A.地形平坦B.水源充足C.陆路交通方便D.水路交通枢纽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

据此完成10~11题。

10.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11.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B.连绵阴雨天气C.强对流降雨天气D.沙尘暴天气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
图1 示意 某流 域 水 系分 布 ( a)和该 流域 内一 次局 地
暴 雨 前后 甲 、 乙两水 文站 观 测 到 的 河 流流 量 变化 曲线
( b)。 读 图 1 完成 4 题 。 , ~5
c .汉水谷地 、黄淮平原
D.汾河 谷地 、松 嫩平 原
图3 示 某 区域 在 一定 时期 内剩余 劳动 力数 量 、人 表
图1 2
大就 业 ; ( 分 )保护 红木 ( 2 森林 )资源 。 ( 分 ) 2
( )判断甲 、乙 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 1
据。 (分 ) 6
( 2) ( 处 边境 )接 近 原 料 ( 木 )产地 ; ( 地 红 3
分 ) ( 国 )市场 需求 旺盛 ; ( 分 ) ( 我 2 高速公 路 和铁
大威胁 。
(分 ) 4
( 2)提 出保护城 市水 源地应 采取 的措施 。 ( 6
分)
( ) 1 简述 图示区域 中文化遗产保存较完好 的自然
原 因。 ( 分 ) 4
答 案及 评分参 考
评 分说 明 :
( 2)说明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 采取 的措施 。 ( 6
分)
1 非选 择 题部 分 ,若考 生答 案 与本答 案 不 完全 相 . 同,但 言之 有理 ,可酌情 给分 ,但 不得 超过 该题 所 分配
6 .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A.1 月平均气温 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 1 . 月平均气 温 甲城 市 低于 乙城 市
2 .改革开放以来 ,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
生 产 中的地 位下 降最 为显著 的是 A 太湖平 原 . C .江汉 平 原 B .洞庭 湖平 原 D 成都平 原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地理全套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地理全套

图图花岗岩 砂 岩泥 岩 ① ② ③ ④图225° 30°图3 图4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图1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1完成1~4题。

1.图1中影视城是我国著名的电影电视拍摄基地,该基地的外景 景观特色是A .林海雪原B .奇山秀水C .椰风海韵D .大漠孤烟 2.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A .城市化水平高B .城市南多北少C .处于逆城市化阶段D .城市沿河分布明显3.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货物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 虑该中心最适宜布局在A .固原B .中卫C .银川D .石嘴山4.图2是该省级行政区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

图3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3回答5~7题。

5.德班宜人的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该洋流自北向南的流向主要受控于A .盛行西风B .盐度差异C .陆地阻挡D .水温特征 6.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A .工矿业发达B .人口数量大C .森林覆盖率高D .石油资源丰富7.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A .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 .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 .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 .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

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

图4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4和材料回答8~11题。

8.图4所示区域最适宜种植木薯的地方是A .甲B .乙C .丙D .丁图图9.与化石能源相比,种植木薯、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优点是A.节约土地资源B.原料有可再生性C.减少原料运输量D.原料适宜长期储存10.该区域地势总体特征是A.西北高东南低B.东高西低C.中间高四周低D.南高北低11.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是A.地下水B.大气降水C.湖泊水D.冰雪融水第二部分(非选择题)36.(36分)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12年高考地理全国文综课标精较重绘高清晰版

2012年高考地理全国文综课标精较重绘高清晰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2012·全国文综课标,1-3)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汉江平原D.成都平原(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答案:(1)B (2)A (3)D解析:该题组考查中国农业及其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

第(1)题,根据题干的提示“耕地不断被挤占”,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和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对粮食增产影响不大。

第(2)题,改革开放以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大量耕地被占用为建设用地,因而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

第(3)题,河南省是我国产粮大省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大省,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口相对较少。

(2012·全国文综课标,4-5)下图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1)~(2)题。

(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答案:(1)D (2)C解析:该题考查河流流量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水文站较乙水文站流量大且提前,说明甲水文站应位于湖泊调节河流水量之前,应位于④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新课标卷,解析版)【试卷总评】该套试题考查知识较全面,难度较大的地球运动部分和2011年一样都没有命题,难度适宜,符合新课标地理高考特点和要求,是一套命题质量很高的试题。

客观选择题,命题紧紧抓住地理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以及能力要求,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通过图表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地理信息和理解运用的能力,11道选择题中,1-3和8-9考查人文地理,剩余6道选择题考查自然地理;综合题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材料来命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选做题部分,难度相对较低,重点考查获取材料中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知识迁移的能力。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汉江平原D.成都平原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答案】1.B 2.A 3.D【解析】该题组考查中国农业及其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

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1.根据题干的提示“耕地不断被挤占”,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和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对粮食增产影响不大。

2.改革开放以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1大量耕地被占用为建设用地,因而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

3.河南省是我国产粮大省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大省,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口相对较少。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中国农业及其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

图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

4. 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A. 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5.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读图2,完成6-7题。

图226.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7.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图3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3,完成8-9题8.由图3可以推断,该区域()A.T年工业基础雄厚B.T—T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100ˉC.T—T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D.T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2219.甲、乙两类企业相比()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答案】8.C 9.B【解析】该题组考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特点。

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10-11题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 10.Q地的海拔可能为(米 C.340米 D.420A.90米 B.230米)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11. D.410米 B.310米 C.360米A.260米10.D 11.C 【答案】如米和等高线的分布,可知,河流两侧等高线为100300m(【解析】10.根据图中等高距为。

,可能为400,500Q)下图,则地的海拔为()420m4,与)72米,桥梁位于瀑布的下游地区,桥梁附近河岸海拔为(200,22811.瀑布的落差为米。

,则最接近为360)山峰的高差为(352,380【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等值线的应用。

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读图、析图能力。

分)共160第II卷(非选择题注意事项 8页,需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第II 卷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136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第48第42题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236.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

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是我国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

凭祥(位置见图6 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今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分))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

(61( 10分))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

(2( 6分)(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

【答案】5(1)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保护红木(森林)资源(2)(地处边境)接近原料(红木)产地;(我国)市场需求旺盛;(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3)接近家具厂(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性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成成本。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610分)(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愿因( 6分)(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分)(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答案】(受东部山脉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1 (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不利降水;)地下水;冰雪融水(河水)(2 3)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理由: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芦笋生长耗水量大,理由:观点二:不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种植芦笋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缺。

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44、请考生在第4243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用2B 分)旅游地理(42.10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1所示区域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366年,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

(1)简述图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较完好的自然原因。

(4分)(2)说明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

(6分)【答案】(1)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空气干燥(利于文物保存)(2)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实行淡旺季门票制;加强监测和管理;数字化和多媒体展示等。

【解析】(1)注意审题“自然原因”,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量少,气候干旱,空气干燥,有利于文物保存。

(2)结合材料提示“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在自然条件下保护较完好,由于人为原因对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主要从人为方面来考虑。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旅游资源分布和保护措施。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读图12,完成下列要求图12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8(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6分)(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4分)【答案】(1)甲为地震。

(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

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解析】(1)根据图例可知,甲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太平洋沿岸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为地震,乙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则为飓风。

(2)此问不难,结合所学知识,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主要从监测与预报、应急预案、防御设施、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来回答。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防范措施。

44.(10分)环境保护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到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图13)。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4分)(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6分)【答案】(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