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合集下载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1990.04.20•【文号】国海管字[1990]196号•【施行日期】1990.04.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新闻出版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1990年4月20日国海管字(1990)196号)国务院、军队有关部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各海洋产业部门: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建设、海上生产作业及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海洋环境状况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特别是海洋灾害问题日益为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所关心与重视。

为顺应客观需要,开拓更为广泛的海洋公益服务领域,我局根据多年及当年的近海污染监测、近海标准断面监测、船舶测报、海洋浮标监测、沿海海洋台站观测,以及各类专项调查所获资料,结合海洋环境的研究、预报和警报等综合分析结果,于每年第一季度末发布上一年度的“中国海洋环境年报”,以便各部门及时了解、掌握这些情况,并对当年可能出现的异常与灾害及早作准备,以保障沿海及海上生产、开发活动的安全、海洋环境的保护、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海上执法管理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还将编制内容更详细、信息量更大的三份专项公报或年报,即“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及“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年报”。

这三份材料社会更为关心,定于每年五月份发布。

鉴于“年报”的使用范围较大,为不断改进并完善此项工作,望各部门及时将“年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反馈我局,同时还望各部门将自行开展的海洋环境研究、调查所获成果通报我局,以期使“年报”内容更充实、服务效果更好。

来函或材料请寄:天津市七十五号信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邮政编码:300171。

南海生态安全的法治保障探析

南海生态安全的法治保障探析

南海生态安全的法治保障探析摘要:南海生态安全面临着海洋环境灾害、陆源污染、生态恶化、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威胁;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虽然基本形成,但仍不够完善,立法内容应当充实和调整,效力等级有待提高,行政执法体制有改革之必要,生态安全保障机制亟需创新,南海生态安全保障专门立法属于空白;因此应当完善南海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体系,健全海洋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生态修复制度,完善南海生态灾害应急处理制度,修改生态安全保障的刑事法律,改革南海执法体制。

关键词:南海;生态安全;法律保障中图分类号:df4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2)05010609海洋生态安全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关系到国家环境资源保护总体目标能否实现,也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及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海域,北临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四省,东南、西南及南边毗邻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印尼、文莱等东盟国家,面积大约356平方公里,主要由海南省管辖。

南海在我国海洋经济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通往印度洋、大西洋等海域的主要海上运输通道,因此,必须保证南海的生态安全。

但生态安全的保障本质上依赖于完善的法律制度,本文拟对南海生态安全的法律保障问题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以尽绵薄之力。

一、南海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海洋公报》)指出,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但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加,溢油等突发环境事故灾害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严重。

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海洋环境灾害频发和海岸带生境破坏是影响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

[1]《2009年南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南海公报》)披露:“南海区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 750平方公里,比2008年增加21.3%”;南海区海域近岸水体营养盐污染严重。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新法已经于2015年1月1日施行。

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

这也让环保法律与时俱进,开始服务于公众对依法建设“美丽中国”的期待。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新法已经于2015年1月1日施行。

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

这也让环保法律与时俱进,开始服务于公众对依法建设“美丽中国”的期待。

25年来的首次修订1出台过程因为环保法牵涉面甚广、争议较多,这次修法破例进行了第四次审议才得以通过。

由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凝结了中国环保治理智慧,吸取了之前经验教训、能对症下药的成熟立法。

新《环境保护法》是一部“长牙齿”的法律,是一部能对民怨极大的污染现象打出硬拳头的法律。

2新增内容受限于原有的法律规定,长期以来,中国环保部门的处罚力度、执法手段都相当有限,相对于公安甚至税务和工商部门来说,环保部门一直都是一个“软衙门”,难以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法行为。

刚刚出台的新《环境保护法》,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改变现状、有针对性的执法利器——一是新增“按日计罚”的制度,即对持续性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按日、连续的罚款。

这意味着,非法偷排、超标排放、逃避检测等行为,违反的时间越久,罚款越多。

之前法律规定的针对环境违法的罚款,是一个定数,数额并不大,导致违法成本较低,不少企业因而怠于治污。

新法施行“按日计罚”之后,罚款数额上不封顶,将倒逼违法企业迅速纠正污染行为。

二是新的《环境保护法》作为一部行政法律,罕见地规定了行政拘留的处罚措施,对污染违法者将动用最严厉的行政处罚手段。

新法规定:对情节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对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机构,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三是个别地方企业的污染行为之所以肆无忌惮,背后是当地官员基于畸形政绩观的默许纵容,对此新《环境保护法》将拿“保护伞”开刀。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治理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治理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摘要: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海洋沉积物质量良好。

海水、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本底范围内。

但近岸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灾害多发等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经河流排海的氮、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大,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依然较低。

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2012年我国近海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6 910、30 030和24 70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7 88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 080平方公里。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8 870、6 990、6 700和1 520平方公里。

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3、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由于江河携带大量的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的重点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2年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05万吨,较上年有所增加。

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等主要河口区环境状况受到明显影响。

同时我国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依然较差,水体富营养化是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75%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40%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为重度富营养化。

二、我国海洋污染的成因1、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污染主要表现在;(1)生活废弃物、生产(工作)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排入海洋。

(2)意外漏油、溢油、井喷等事故的发生。

中美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比较研究

中美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比较研究

中美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比较研究王秋璐;许艳;杨璐;李潇;黄海燕【摘要】As increasing of commun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internatio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e cognitive ability of monitoring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could be strengthened�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nagement, assessment method and index standard, the proposal can be put forward to better promote and perfect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ssessment of our country.%随着国际间海洋环境监测交流合作的逐渐增加,需要我们增强对国际海洋环境监测现状和发展的认知。

文章对中美两国在海洋环境监测管理、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完善中国海洋环境监测评价的意见和建议。

【期刊名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年(卷),期】2016(041)004【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监测管理;评价方法与标准;中国;美国;比较研究【作者】王秋璐;许艳;杨璐;李潇;黄海燕【作者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11.1 美国海洋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美国负责国家海洋环境监测的直属机构是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以下简称“环保署”),环保署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行政机构,主要负责维护自然环境和保护人类健康不受环境危害影响;拟订重点海域污染防治规划;牵头协调重特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领导美国的国家环境科学、研究、教育和评估工作。

山东省海洋环境公报

山东省海洋环境公报

山东省海洋环境公报【篇一:海洋环境公报】近五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对比报告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入海河流众多,流域范围广阔,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

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22 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工作,推进了全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专项监测工作。

2010年,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水环境质量监测。

各季节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

夏季全海域海水中营养盐、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重金属等指标的监测结果显示,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2011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

全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

2012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监测要素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评价(一)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

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

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但2004年的数据显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

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3,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

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

中国的环境问题到底有多严峻

中国的环境问题到底有多严峻

中国的环境问题到底有多严峻3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日益紧张起来。

目前,这一紧张关系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

在“人口高位运行”(笔者将中国人口在10亿-14亿之间运行定义为“人口高位运行”;将人口超过14亿的情况定义为“人口超高位运行”)条件下,中国的资源早已严重超载、透支,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且已经临近触发大范围环境危机的边缘(严重雾霾“突然”大面积爆发仅仅是开始);未来十年、十几年,这种紧张关系的发展方向将决定中华民族的未来。

这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基本的国情。

一、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笔者收集了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部、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以及包括中国工程院、中国地质环境检测院和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在内的众多研究机构及其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其中的研究数据显示:(1)全国安全饮用水高度稀缺。

笔者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1)》数据计算,2010年,在七大流域,真正可以安全饮用的Ⅰ-Ⅱ类水仅有28.7%;在六大河流,仅有15.1%;在重点监测评价的湖泊水库,仅有30.2%。

本来,按照国家标准,Ⅲ类水可以用作居民集中饮用水源(需要处理后才能饮用),但是,2002年颁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提高了Ⅲ-Ⅴ类水的门槛,饮用水专家认为,现在的Ⅲ类水还不如1999、1988年地表水质量标准的Ⅳ类水(见国家标准GB3838-88、GHZB1-1999)。

若修正还原数据(即按1988、1999标准将2002年的Ⅲ类水归为Ⅳ类水),2010年中国主要流域、河流、湖泊水库各类水质比例的真实情况是:七大流域的Ⅳ类(处理后也不能饮用)以上严重污染水质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71.3%,其中,不能用于农业灌溉的劣Ⅴ类水质河长占29.8%;六大河流的Ⅳ类以上严重污染河长占84.9%,其中,劣Ⅴ类水质占36.7%;重点监测评价的湖泊水库中,Ⅳ类以上水质占69.8%,其中,劣Ⅴ类水质占41.3%。

2014年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环境状况公报综述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下,我市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快实施城市、农村、园区环境综合整治,以新《环保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全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水环境(一)水环境质量1、饮用水源2014年,市区及东海县饮用水源沭新渠、赣榆区塔山水库、灌云县叮当河、灌南县北六塘河各项水质指标均满足地表水III类标准要求,水质达标率为100%。

2、河流全市地表水达到III类以上水质类别的断面占56.8%、IV类水质断面占23.9%、V类水质断面占6.8%、劣V类水质断面占12.5%。

超标断面主要为市区景观河流以及跨界河流。

市区主要景观河流未能达到相应功能类别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石油类。

与2013年相比,西盐河、大浦河水质有所下降,烧香河、龙尾河、排淡河、玉带河水质无明显变化。

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赣榆区地表水总体呈轻度污染,其中III类水质断面占50.0%,IV类占37.5%,V类占12.5%,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

与2013年相比,盐河灌南段水质有所改善,其余各河流断面水质无明显变化。

全市乡村河流水质处于轻度污染状态,综合达标率为43.8%,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

3、水库及地下水东海县西双湖水库、安峰水库、石梁河水库各项水质指标年均值均满足III类水质功能类别要求。

赣榆区塔山水库各项水质指标年均值均满足II类功能类别要求。

四座水库均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全市地下水各项水质指标均满足相应功能要求。

200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海洋环境监测

200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海洋环境监测
2000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国家海洋局在继续加大 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坚持海洋环境监测必须为社会经济 发展、海洋行政管理和群众生活服务的方针,组织实施了 2000 年全国海洋环境质量监测 工作,对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的监测,特别是对近岸重点海域 进行了高密度、高频率的监测,基本掌握了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根据监测结 果和其它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编制了 2000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现予以发布。 在 新千年到来之际,我们希望通过《2000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使全国人民 更加认识了解海洋,合理开发和科学保护海洋,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共同奋斗。
• 营养盐污染
2000 年我国近岸和近海海域继续受到营养盐的严重污染,海水中无机氮含量劣于一类 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面积达 16.4 万平方公里。其中,二类水质区 7.3 万平方公里,三类水 质区 4.2 万平方公里,四类水质区 2.2 万平方公里,劣四类水质区 2.7 万平方公里。磷酸盐 含量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面积达 17.8 万平方公里。其中,二、三类水质区 12.9 万平方公里,四类水质区 3.5 万平方公里,劣于四类水质区 1.4 万平方公里。
省(自治区、直辖市)
倾倒区数量 (个)
倾倒量 (×106 米 3)
辽宁 河北 天津 山东 江苏 上海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合计
4
2.78
4
8.20
2
3.65
11
5.37
2
8.63
8
33.49
8
3.62
3
1.58
13
26.83

我国海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我国海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我国海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林洪;周青;慕全贵;付晓婷【摘要】我国海藻食品产业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海藻食品安全性已经达到可控状态,但由于与进口国法规和技术等的差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仍然是关注焦点.概述了我国海藻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海藻食品安全性事件及原因,提出进一步提高我国海藻食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以保障我国海藻产业的健康发展.【期刊名称】《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年(卷),期】2015(033)005【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海藻食品;质量安全;重金属;农药残留【作者】林洪;周青;慕全贵;付晓婷【作者单位】[1]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海藻利用化学实验室及水产品安全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2]山东海之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国家海带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山东威海26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54.7编者按:海产品因为口味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海藻含有较为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多糖,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润肠通便、促进新陈代谢,多糖可以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贝类含有较为丰富的锌和硒,锌与胰岛素联结成复合物,可以调节和延长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硒因能防止胰岛B细胞被氧化破坏,而具有与胰岛素类似的调节糖代谢的生理活性。

本期专家论坛对这2种海产品——海藻和贝类的质量安全问题及控制对策进行了阐述。

希望专家深入的分析和中肯的建议,对消费者吃到健康又放心的海产品有所裨益,为预警此类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提供有益帮助。

我国辽阔的海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海藻资源,生长着数千种海藻。

同时,我国也是海藻养殖、生产加工及利用的大国,海带产量名列世界首位,紫菜产量同日本、韩国并列,为世界三大紫菜养殖国之一。

海藻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及活性成分,如碳水化合物、矿物质、脂质、维生素、蛋白质等。

亚太地区的居民食用海藻历史悠久,目前由于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要,海藻食品在世界各国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同时还分布着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000多个,属于海洋大国。

中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因此制定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沿海滩涂和浅海资源我国沿海滩涂资源丰富,总面积为2.17万平方公里(合3255万亩)。

由于我国沿海入海河流每年带入的泥沙量为17亿~26亿吨,平均约20亿吨。

它们在沿岸沉积形成滩涂,每年淤涨的滩涂总面积约40万亩,使我国滩涂资源不断增加。

滩涂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海岸,渤海占31.3%,黄海占26.8%,东海占25.6%,南海占16.3%。

浅海资源由于陆架宽广也很丰富。

0~15米水深的浅海面积为123800平方公里,占近海总面积的2.6%。

按海区分,渤海为31120平方公里;黄海为30330平方公里;东海为38980平方公里;南海为23330平方公里。

滩涂和浅海是我国发展种、养殖业的重要基地。

2.港址资源我国港址资源丰富的原因基于我国大陆有基岩海岸5000多公里,占全国大陆岸线总长的1/4以上。

这类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港湾众多。

它们的特征是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米等深线逼近岸边,可选为大中型港址。

淤泥质海岸4000多公里,其中大河河口岸段常有一些受掩护的深水岸段和较稳定的深水河槽,可建大中型港口。

砂砾质海岸呈零星分布,岸滩组成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发育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泻湖,有一定水深和掩护条件,可建中小型港口。

我国沿岸有160多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10多个大、中河口,深水岸段总长达400多公里。

绝大多数地区常年不冻。

除邻近河口外,大部岸段无泥沙淤积或很少,基本具备良好的港址环境条件。

目前,可供选择建设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有164处。

3.海岛资源海岛是联结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它兼备丰富的海、陆资源,在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海水分析化学 氮磷的测定

海水分析化学 氮磷的测定

监测队伍
国家海洋局直属的和 沿海地方的监测机构 组成,包括1个国家 中心(国家海洋环境 监测中心)和3个海 区中心、11个中心站 以及45个海洋站,沿 海地方的包括11个省 级中心和大约50个地 (市)站。
海洋环境监测项目
海洋环境质量趋势性监测,包括海水、沉积物、海 洋生物质量监测、海洋功能区(海水浴场、养殖区 、倾倒区、自然保护区等)监测以及陆源入海污染 物监测
NO 2

2H 3O
NO 2

1 2
O2

NO3
反硝化作用
在低DO的海水,一些异养细菌将NO3-作为电子受体以 代谢有机物,将部分NO3-还原为NO2-,并进一步还 原为N2,此过程中氮并未结合到细菌生物体中。
4HNO 3 5CH 2O 2N 2 7H 2O 5CO 2
二、氨
1. 含量分布及变化 海水中氨主要以铵离子形式存在,也含有适当量的溶解 NH3和NH4OH,其比例随海水pH而不同。 海水中所说的氨含量和铵盐量是指三者所含氮的总和。 来源:主要来自生物体分解所产生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还 有河水输入。 分布: •夏季浮游植物繁殖季节后,氨氮含量首先回转上升,然后 NO2-N和NO3-N再依次上升。 •空间分布是近岸高远岸低。 •垂直分布特点是在温度跃层或在该层上面出现最大值。
2. 测定方法
• 还原法:将NO3-还原为NO2-后显色测定。 • 异相还原:即用固体还原剂(金属),做成还原柱,速度
快。
• 酸性条件下的还原电位太正,一般还原控制在中性。曾使 用Zn为还原剂,但电位太负,发生过度还原。
镉铜柱还原法 还原率高,精 密度好,无盐 效应,但是操 作复杂。
2. 测定方法
一、营养盐的构成

2014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2014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12来自14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八)北部湾.................................................32 四、入海河流水质状况............................................33
(一)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状况...............................33 (二)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情况...........................34 (三)入海河流水质分析.......................................34 五、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海状况..................................37 (一)全国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海情况.........................37 (二)四大海区受纳污染物情况.................................38 (三)各省直排海污染源排放情况...............................39 六、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状况........................................40 (一)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海水水质状况.......................40 (二)海水重点养殖区海水水质状况.............................40 (三)海洋渔业水域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41 (四)海洋重要渔业水域生物环境状况...........................41 七、海上重大污染事件............................................43 (一)船舶污染事故...........................................43 (二)渔业水域污染事故.......................................43 八、海洋环境保护相关行动与措施..................................44 (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44 (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44 (三)船舶环境保护管理.......................................46 编制说明........................................................48

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海平面公报发布

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海平面公报发布

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海平面公报发布2015年02月28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绿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6.14亿元,死亡(含失踪)24人。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1980年至201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0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5年2月28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此次公布的《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对2014年海洋灾害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绿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6.14亿元,死亡(含失踪)24人。

与近10年(2005—2014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4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均低于平均值。

1、风暴潮灾害2014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9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5.78亿元。

其中台风风暴潮过程5次,全部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34.69亿元,死亡(含失踪)6人;温带风暴潮过程4次,2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09亿元,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

2014年,风暴潮总体灾情偏重,直接经济损失为前5年(2009—2013年,下同)平均值的1.41倍。

其中,1409“威马逊”台风风暴潮和1415“海鸥”台风风暴潮重创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为几十年来所罕见,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3.55亿元,死亡(含失踪)6人。

2、海浪灾害2014年,我国近海共出现有效波高4米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5次,其中台风浪11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4次。

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1.1 海水1.1.1 海水环境状况2012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监测要素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6 910、30 030和24 70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7 88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 080平方公里。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8 870、6 990、6 700和1 520平方公里。

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南海中南部中沙群岛及南沙群岛海域水质状况良好,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监测要素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2012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2001~2012年我国管辖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pH 海水pH值多在7.8~8.5之间,辽东湾西岸、海州湾等近岸局部海域pH值出现大于8.5的现象。

溶解氧渤海及其他海区近岸海域大部分区域溶解氧含量高于6毫克/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长江口、杭州湾等局部海域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低于4毫克/升。

无机氮无机氮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47 15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39 480、34 720、58 160和14 790平方公里,其中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13 030、14 530、33 150和4 06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活性磷酸盐活性磷酸盐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07 89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11 490、30 980、52 590和12 830平方公里,其中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1 280、7 620、13 360和99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大连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2015-03-13)
2014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本网讯近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陆源排污压力巨大,海洋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根据《公报》,2014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5.2万平方公里、4.1万平方公里和5.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夏季重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重点监测的44个海湾中,20个海湾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出现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

《公报》显示,2014年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自然分布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海草、红树等群落结构保持基本稳定。

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海洋生物资源、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

但81%实施监测的近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部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
不合理开发是造成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

2014年,主要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较差,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72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劣于第五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均超过50%。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60万吨,较2013年增加5%。

但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仍然较低,44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全年达标排放次数仅占监测总次数的52%。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差,91%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无法满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根据《公报》,2014年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油气区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

在游泳季节和旅游时段,23个重点海水浴场和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2014年全海域发现赤潮56次,累计面积7290平方公里,赤潮次数和累计面积均较2013年有所增加;黄海沿岸海域浒苔绿潮影响范围为近5年来最大。

2014年,国家海洋局继续对2011年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和2010年发生的大连新港油污染事件实施跟踪监测。

监测数据表明,事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但其生态环境影响依然存在。

来源:中国海洋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