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1-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合集下载

(完整版)实用中医护理学习题集

(完整版)实用中医护理学习题集

实用中医护理学—习题集第一章:中医学基础一、单选题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正确答案: DA。

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

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2.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 )正确答案: DA。

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 )正确答案: AA.上午 B。

中午 C.下午 D。

前半夜4.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 正确答案: DA.寒与热B.上与下 C。

动与静 D.邪与正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正确答案: DA。

木 B。

火 C。

土 D。

水6.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正确答案: BA。

曲直 B.炎上 C。

润下 D。

从革7。

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 正确答案: DA。

润下 B.稼穑 C.炎上 D.曲直8。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正确答案: C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9。

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正确答案: A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C.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D.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正确答案: AA.脾 B。

三焦 C.肝 D.肾11.藏神的是( ) 正确答案: AA。

心 B.肝 C。

脾 D。

肺12.主统血的是( ) 正确答案: CA。

心 B。

肝 C.脾 D.肺13.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正确答案: CA.喜 B。

怒 C.思 D。

忧14。

“在窍为目”的是()正确答案: AA。

肝 B.心 C.脾 D。

肺15.“受盛之官"指()正确答案: CA.胆B.胃C.小肠D.大肠16。

“血府”指( ) 正确答案: DA。

脑 B。

髓 C.骨 D。

脉17。

朝百脉的是( ) 正确答案: DA.心 B。

中医学基础01绪论课件

中医学基础01绪论课件

01
临床治疗
中医学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疗效。
02
03
科学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中,中医学的理论 和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
04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学说
阐述事物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 存、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 。
科研创新
中西医结合可以促进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为全球健 康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西医结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球 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病机学说
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制,包括正邪斗争、阴阳失调等。
03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分泌物等来判 断病情。例如,如果病人面色苍白,可能表 示气血不足;舌质红,可能表示体内有热。
闻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获 取诊断信息。例如,询问病人是否有头痛、
04
虚实辨证
判断病人的病情是虚证还是实 证。例如,如果病人气短无力 、舌质淡,可能表示属虚证; 如果病人腹胀满痛、舌质红, 可能表示属实证。
脏腑辨证Biblioteka 心与小肠辨证肝与胆辨证
脾与胃辨证
肺与大肠辨证
肾与膀胱辨证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 功能异常会导致各种疾 病。小肠主化物和分泌 清浊的功能异常会导致 消化系统疾病。
五行学说
将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 五行,阐述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
脏腑经络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_第一章_阴阳_讲义

中医基础_第一章_阴阳_讲义

中医基础讲义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并用以阐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观点,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规律的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的。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说文解字》:“阴,暗也;阳,明也。

”阴阳最初的概念非常朴素,指“日光向背”而言。

即向阳的一面属阳,背阳的一而属阴。

后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一切事物都具有正反方面,两者对立而又统一,相反相成。

如:动与静,白天与黑夜,上与下,水与火,寒与热,强与弱,大与小,等等。

于是以阴和阳分别加以概括,逐渐上升为理论,形成阴阳学说。

(二)阴阴属性归类的原则和特点:1、归类原则:水、火为阴阳之征兆。

水与火是表现阴阳属性和特点最形象的物质,故为阴阳之征兆。

火…性温热而炎上…属阳水…性寒冷而趋下…属阴根据水火的属性特点,区分万事万物的阴阴属性。

阳阴阳阴明亮的晦暗的兴奋的抑制的功能的物质的积极的消极的上升的下降的活动的静止的温热的寒冷的亢进的衰退的2、归类特点:(1)阴阳归类的事物和现象既相互联系又属性相反。

既:区分阴阳的一组事物和现象是相互关联而属性相反。

如水与火,上与下,明以暗,左与右等。

(2)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在相互关联的事物中,阴阳属性是由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决定的,不可随意颠倒。

如:水与火而言,水属阴,火属阳,绝对不能颠倒(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指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又是相对而言的,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而确定。

具体表现在:①事物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②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

《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

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

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二、中医学的概念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Euglrm中医学基础(教材)

Euglrm中医学基础(教材)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五行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第三节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第三章四诊八纲第一节四诊第二节八纲第四章病因学说及辨证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病因及辩证第五章脏象及脏腑证治第一节气、血、精、津液第二节心与小肠第三节肝与胆第四节脾与胃第五节肺与大肠第六节肾与膀胱第六章卫气营血辩证第一节卫分证治第二节气分证治第三节营分证治第四节血分证治第七章治则第一节治疗原则第二节治法第八章中药和方剂第一节方药概论第二节常用中药及方剂一、解表药和方剂二清热药和方剂三温里药和方剂四祛风温药和方剂五泻下药和方剂六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七消导药和方剂八祛湿药和方剂九理气药和方剂十理血药和方剂十一补益药和方剂十二镇潜、熄风药和方剂十三固涩药和方剂十四开窍药和方剂十五驱虫药和方剂第九章常见病的辩证论治第一节冠心病第二节慢性肝炎第三节溃疡病第四节大叶性肺炎第五节肿瘤第十章经络及针灸第一节经络腧穴总论第二节经络腧穴各论第三节刺灸法第四节其他疗法第五节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第一章绪论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临床经验,是我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维护我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了为世界各人的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尚有针灸、气功、推拿、耳针等特殊疗法,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一种医学。

这里,首先就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学术特点等问题,作一扼要介绍。

第一节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一、中国医药学的起源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猎取食物的过程中,在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医疗和保健活动。

第一章 中医学基础概论

第一章 中医学基础概论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 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 基础和方法,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 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 点的医学体系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条件
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药学巨著:《神农本草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两晋至隋唐时期,此阶段中医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众多
医学家及其著作,如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等,推动了 中医脉学、针灸学等专科的发展。
(二)宋金元时期
中医学迎来了一个学术争鸣、流派纷呈的时期,金元四大家各自提出独特的学 术见解,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源于医药实践与社会文化 的积淀,历经数千年发展。萌芽于殷商至春秋时 期,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01 医药实践知识的积累
远古时期,人们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通过尝试各 种植物、矿物乃至动物的治疗作用,逐渐积累了 丰富的医药经验。这些经验经过反复验证,形成 了最初的医疗知识。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开始 总结规律,如《神农本草经》等早期医学文献的 问世,标志着中医药学知识的系统化。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人是有机的整体
天人相应
根据四诊所得确定证候
根据证候确定治疗原则
一、整体观念: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是统一的整体, 在生理上市相互联系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1.生理上的整体性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 络肢节”的作用,将六腑、五体、官窍与五脏联结 成一个整体,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共同 完成功能。

中医学基础成教亚健康(第1章亚健康)

中医学基础成教亚健康(第1章亚健康)
适应能力下降为主要表现。 (1)青少年社会交往亚健康 (2)成年人社会交往亚健康 (3)老年人社会交往亚健康 ❖ 4.道德亚健康 ❖ 持续3个月以上的道德问题,直接导致行为的偏差、失范和
越轨,从而使人产生一种内心深处的不安、沮丧和自我评价 降低的状态。如球迷闹事、法轮功等
❖ (1)疲劳性亚健康:持续3个月以上的疲乏无力为主要表现, 并排除一切可能导致疲劳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肿瘤、糖 尿病、重症抑郁等)
❖ (2)睡眠失调性亚健康:持续3个月以上的失眠(入睡困难, 或多梦、易惊醒,或睡眠不实,或早醒、醒后难以入睡等) 或嗜睡,晨起时有明显不快感或不解乏为主要表现,并排除 可能导致睡眠紊乱的各种疾病(重症抑郁、睡眠呼吸暂停综 合征、发作性睡眠病等)
❖ (2)抑郁性亚健康:持续3个月以上的抑郁情绪,并且不满 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 抑郁情绪——一种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寡欢、 兴趣减低、悲观、冷漠、自我感觉很差和自责,失、缺乏活 力等,甚至有自杀欲念
❖ (3)恐惧或嫉妒性亚健康 ❖ 持续3个月以上的恐惧情绪,并且不满足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 主要表现为恐惧、胆怯等不良情绪,还有嫉妒、神经质、疑
病、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 反应迟钝、想象力贫乏、情绪易激动、遇到小事容易激动、 爱钻牛角尖、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 ❖ (4)记忆力下降性亚健康 ❖ 持续3过于以上的近期记忆力下降,或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 情为主要表现,且排除器质性疾病或非器质性精神类疾病者。
❖ 3.社会交往亚健康 ❖ 持续3个月以上的人际交往频率降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
第一章 亚健康与中医未病学
第一节 亚健康概论
一、健康的概念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第一章 中医学基础

第一章 中医学基础

机体的阴阳之间 的消长平衡,是 维持正常生命活 动的基本条件, 而阴阳失调,则 是一切疾病发生 的基本原理之一。
第二节
五行
一、五行及五 行学说的概念 1、五行是指木、 火、土、金、水 五种物质及其运 行变化。
水部失火,金尚 书大兴土木
北人南相,和中 堂什么东西
2、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 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 “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 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 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生 木 生 水 生 金 克
火 生
土 生
二、五行的归类 人 体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体 五窍 五志 木 肝 胆 筋 目 怒 火 心 小肠 脉 舌 喜 土 脾 胃 肌肉 口 思 金 肺 大肠 皮毛 鼻 悲 水 肾 膀胱 骨 秋 冬
五 化 生 长 化 收 藏
第一章
中医学基础
主讲
王德海
第一节
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明亮、温热、活动、 兴奋、向上、向外、 阳 扩散、开放等
晦暗、寒凉、沉静、 阴 抑制、向下、向内、 凝聚、闭合等
事物阴阳 属性的两 类特定的 相反趋向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又相互对 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 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者,天地之 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 杀之本始”。 根据阴阳所代表的不同功能和属性, 医学上常将人体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 气称为“阳”,而把对人体具有营养、 滋润作用的气称为“阴”。
然 五 色 青 赤 黄 白 黑
界 五 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 气 风 暑 湿 燥 寒
方 位 东 南 中 西 北

中医学基础-中职课件

中医学基础-中职课件
返回
进入中医特点
概说
发展时期
成熟时期
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
绪 论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实现的。在生理上,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结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的整体,并且通过精、气、津液的作用,共同来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各种生物在自然气候影响下,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 (2)季节气候对疾病的影响: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泻痢,秋季多疟疾,冬季多伤寒。自然界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界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 3.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特征,人们的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婚姻状态等特征以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爱好和心理因素等,都与社会环境有关,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3 . 阴阳的特性 (1)普遍性: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的各自属性加以概括说明,如动与静、水与火、出与入等; (2)相对性: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热证转化为寒证,寒证转化为热证等; (3)可分性:可分性是指阴或阳中可以再分阴阳 。
返回上一页
概说
发展时期
成熟时期
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
绪 论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明代李时珍,为了进一步明确药物的产地、形态等,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并亲自到各地考证,搜集各种药物标本,参考大量文献,历时27年,写成闻名世界的《本草纲目》。书中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插图1109幅,勘误并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此书先后被译成拉丁、法、德、英相、俄、西班牙、朝等约38种外国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家,被誉为“东方药典”。他尊重科学,献身药学事业的精神为后人所称颂。

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

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

三、气的生理功能
(二)固摄作用:指气对体内液态物质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不使其 无故丢失的作用 (1)固摄血液,使血行脉中不溢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等,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其无故流
(3)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
三、气的生理功能
(三)营养作用:指气具有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的作用。 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营养各组织器官,是各组
【外延】 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 —— 属于阳。 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 —— 属于阴。
阴阳归类举例
阳 天 火 男 昼 上 外 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 兴奋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 。
阴 地 水 女 夜 下 内 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 抑制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 。
4.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 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 中医学。
二、临床医学
1.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新 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
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床各科及养生疗法 有显著的发展。
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妇产科有显著的 发展。
【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滋生和促进的作用。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关系】 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 “我生”两个方 面的联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2)五行相克
【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和制约的作用。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 克” 两个方 面的联系。 “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临床经验,是我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维护我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了为世界各人的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尚有针灸、气功、推拿、耳针等特殊疗法,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一种医学。

这里,首先就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学术特点等问题,作一扼要介绍。

第一节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一、中国医药学的起源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猎取食物的过程中,在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医疗和保健活动。

例如人们在寻找和识别食物的过程中,误食了一些有毒的药草,在毒性反应过后,却治好了某些病痛,而发明了能治病的药草,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原始社会人们的贡献,托名神农而写的。

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逐步发明了石针来治病,所谓砭石这是针灸疗法的起源。

殷商时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青铜器的广泛应用,促使发明了银针、金针医疗工具。

二、中国医药学的形成约在公元前5-3世纪,即战国时期,直到秦汉时代完成,产生了我国医学最早的一部医书――“内经”。

“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书,共18卷,162篇,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它是无数医家共同创造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

归纳主要的论点:(一)《内经》从整体观念出发,用朴素的唯物论,即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作为说理工具,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

(二)记载了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来诊察疾病的独特方法。

(三)在疾病防治上提倡预防,早期治疗,主张“治未病”。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强调人身是一个整体。

(四)在临证上,确立了“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中医基础-第一章

中医基础-第一章
2.气化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气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气与形之间的转化: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是“气生形”的气化过程;有形之物死亡消散,化为无形之气,乃是“形化气”的气化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由于先秦至两汉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故此时盛行的精气学说必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使得由精气构成的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
1.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精气自身的运动,化为天地阴阳二气,即所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氤氲交感,相错相荡,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变化。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聚与散也是精气的运动形式,宋?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
中医学有关精的认识,对哲学中精气概念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如《周易?系辞下》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把本为医学中男女两性之生殖之精相结合形成胚胎之论,进一步推理为雌雄两性之精相结合而生成万物,进而再引申为天地阴阳精气相合而万物化生。如此把具体的生殖之精抽象为无形可见的天地精气。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增补了大量的民间药物,并按药物的功效,

《本草 拾遗》
陈 器

将药物分为宣、通、补、泻、轻、重、滑、 涩、燥、湿十种,为后世方药按功效分类 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病三证因方极论─》陈言
在病因上首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素问玄 刘 机原病式》素

以火热立论,用药多用寒凉,促进了温病 学说的发展,对温病学说的形成有深刻的 影响。
成书 年代
著作
作者 主要学术成就

《普济方》朱 橚
收载了十五世纪以前所有方书的内容, 载方61139首。
明 清
吴 形成奠定了基础。

《温热论》叶 桂
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并提出“久病入 络”之论。

《温病条 吴 辨》 瑭
创立三焦辨证,完善了温病学体系。
Q&A问答环节

《诸病源 巢 元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候论》 方 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绪论 学习内容小结表1
成书 年代
著作

《新修 本草》
作者 主要学术成就
收录药物844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方法编 李 勣 、撰药物学著作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苏 敬 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 等 《纽伦堡药典》早800多年。
真心期待着再次相会!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批评指导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载方363方,
东 汉 《伤寒 末年 杂病论》
张机
配伍严谨,药味精练,疗效显著,被后世 医家称为“经方之祖”。
绪论 学习内容小结表1
成书 年代
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基础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李翠娟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一、医学与中医学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医学与中医学
医学?
1. 医学的定义
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门 知识体系。
中医学?
2 .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是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 形成的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 门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以自然科学为主体,蕴涵着浓郁的人文 社科特征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具有二重性。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 春秋-西汉
人体任何一个症状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 调在局部的表现。
(4)诊断上的整体性
察外知内,以候全身:任何一个症状都 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因而 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 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 腑的病理变化。如舌尖生疮→心火上炎
“有诸内必形诸外” “司外揣内”
舌诊、脉诊和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 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隋·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唐·苏敬、李勣负责编撰《新修本草》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宋金元时期
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 —— 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现存最早的 儿科专著,总结了儿科的临床经验
(5)治疗上的整体性
探求病源,整体调节:中医学强调在整 体层次上对局部病变进行调节,如从肝 治疗眼疾,从肾治疗耳疾等。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即天人相应)
(1)人依赖于自然界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食(音饲,给予)人以 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不能离开、独立于自 然界外而生存。
(2)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年周期—气血的运行、津液代谢。如“天暑衣
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景岳全书》《类经》
五、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一般认为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为:整体观 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观点。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 构成的有机整体。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具体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形体结构上的整体性
人体任何一个结构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 存在。 (2)生理功能上的整体性
人体任何一个生理活动都是整体配合的结果。 如心主血脉依赖肺主呼吸的配合。
(3)病理变化上的整体性
中医学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把局 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 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 的影响。
(3)《伤寒杂病论》张机(仲景)—创立辨 证论治医疗体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 后
分为《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伤寒病)、《金匱 要略》(脏腑辨证论治内伤病)。载方269首,奠 定了中医学方剂学基础。后世尊其为“医圣”,书 为“方书之祖”。[法、方]
(4)《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载药365种,首次提出了药物的四气五味理论。[药]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 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 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形成。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由《素问》、《灵枢》两
部分组成。[理]
(2)《难经》扁鹊— 独取寸口、命门理论。[理]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
称为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寒凉派。
金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
元人
四 大
身所有,邪去则正安” —攻邪派。
家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内

脾胃,百病由生” —补土派。
朱震亨(字彦修,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养阴派。
3、明清时期
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 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月周期—气血运行。女性月经 日周期—阳气的昼夜节律变化。“阳气一日而 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 气已虚,气门乃闭……” 人体寤寐节律 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江南气候湿热,其民腠理疏松,体质偏弱。 西北气候寒冷,其民腠理致密,体质较强。 水土不服
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因素(条件)
(1)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2)长期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反复的临床验证 (4)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5)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晋·王叔和编著的《脉经》—— 现存最早的脉学 专著
晋·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 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不同季节气候的变化,可产生季节性多发
病或时令性流行病。如春天多风病、夏天多 暑病等。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灵 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 以旦慧、昼安、的生 活习惯相关。如瘿瘤、克山病、血吸虫病和 一些癌症(食道癌—林县)。
药物学的发展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 11096首,图文并茂,采用自然分类方法,是我 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药物学专著,被誉为“东方 巨典”。 温病学派的创立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创卫气营血辨证 吴瑭(字鞠通),创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并发展了瘀血致 病的理论。创立六大逐瘀汤。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进步对人的影响 利—健康知识的普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平均 寿命延长; 弊—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 (2)社会的治与乱对人的影响 战乱——瘟疫;伦理——疾病(A I D S) (3)个人地位的变迁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 “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