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
儿童行为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儿童行为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教师和社会都会面临儿童行为问题的挑战。
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孩子个人的发展,也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针对儿童行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首先,我们可以从儿童行为问题的常见类型入手进行分析。
儿童行为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攻击性行为、逆反心理、自卑、与同伴关系问题、专注力不足以及缺乏自律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以及学校和社交环境等。
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
首先,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塑造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培养其自信和积极的心态。
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应该以合适的方式解决,家庭氛围应该积极、和谐,以增强孩子的稳定感。
其次,教育方式也是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关键。
父母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榜样的力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理结合,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同时,要注意灵活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
此外,学校和社交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建立正向的教育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商。
提供适当的课外活动、社团组织和辅导,让孩子在多种情境中锻炼自己,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社会也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为儿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减少不良环境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最后,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各方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
家长和教师可以定期进行交流,分享儿童的行为观察和反馈,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而社会应加强相关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建立社区教育与儿童心理辅导中心,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指导。
总而言之,儿童行为问题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通过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我们可以制定出适应性的解决方案。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
幼儿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发育行为科王真真一、概述(一)、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内容感知觉情绪情感认知个性语言社会交往智力道德……(二)、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基因、染色体、遗传性疾病等;2.环境因素:营养、疾病;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儿童期是个体一生中,心身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早期经验: 指个体生命初期,在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中,与抚育者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及形成的体验印记。
实际上,不管成人有无意识,个体童年时期的每一个细节体验,都将构成经验储存在个体大脑中,对其终身产生影响。
家庭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家庭影响幼教机构影响认知(智力因素)30-50% 20%个性行为(非智力因素)75% 5-10%(影响大,并不等于影响好。
恰恰是因为影响大,当影响不好的时候,结果会更糟糕。
)教育误区一:认识上的误区“有些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父母素质本身不高。
”这个观点不成立。
家庭教育关键因素不取决于家长社会地位和文化平,而是取决于父母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二:方式上的误区1、多物质少时间2、重智商轻情商3、重结果轻过程4、过多注重己愿5、棒喝教育过多四种父母类型1、溺爱型:向孩子注入过剩的爱,有时会起到妨碍孩子自立的副作用;2、放任型:基本上对孩子的教育无关心,给孩子无限制的自由;3、支配型:对孩子发出过剩的命令并强迫孩子遵从;4、均衡型:严格与温柔均衡,和孩子保持适当的亲子关系。
(最佳亲子关系)几点忠告:1、儿童发展强调全面综合发展;2、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3、家庭中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而非孩子;4、永远保持良好、有效的沟通,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5、孩子是家庭的衍生,孩子的任何优点和缺点都与家长、家庭有关。
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对策(一)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1.言语障碍:发音的准确性和保持言语流畅性及节律所表现的缺陷及困难。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措施方案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浮现入学适应不
良。
1.2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难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1、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目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为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份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份儿童则会浮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胆怯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普通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身心成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表现为困惑、烦恼、心理失衡、不适应学习生活的现象,有些问题通常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暂时性、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因此,普通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幼儿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处理方法
幼儿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处理方法幼儿期是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可能面临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
对于教育者来说,了解并妥善处理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幼儿常见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并提供一些有效的处理方法。
一、幼儿的情绪问题1.发脾气幼儿时期,孩子可能会因为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表现出愤怒或沮丧的情绪,甚至发脾气。
在处理这种情况时,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保持冷静:避免与孩子争吵或加剧情绪,保持冷静有助于稳定孩子的情绪。
(2)给予理解和支持: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情绪,通过语言和身体接触表达支持与关爱。
(3)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教他们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
2.焦虑和紧张情绪某些幼儿可能表现出焦虑和紧张情绪,这可能是由于新环境、新经历或缺乏社交技巧所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处理方法:(1)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通过有规律的日常活动和适度预测性的规则,提供给孩子一个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2)提供安慰和支持:给予孩子安慰和支持,鼓励他们通过言语或行为表达自己的不安。
(3)逐渐引导孩子适应新环境:逐步引导孩子参与新环境中的活动,帮助他们适应并建立自信。
二、幼儿的行为问题1.攻击性行为一些幼儿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打人、咬人等。
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处理:(1)设立明确的规则:通过设立明确的规则,帮助孩子了解哪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2)教授适当的替代行为:指导孩子寻找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如用言语沟通、分享等。
(3)积极引导冲动控制:通过游戏或体育活动等方式帮助培养孩子的冲动控制能力,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过度活跃有些幼儿可能表现出过度活跃的行为,缺乏集中注意力。
以下是一些应对方法:(1)提供有益的体育活动:给予孩子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以释放其过剩的能量。
(2)创设安静环境:在学习和休息时间创造一个安静、专注的环境,帮助孩子培养注意力。
(3)提供结构化的任务:给孩子提供结构化的任务,如拼图、手工制作等,以培养他们的耐心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31页】
左右达到高峰,而到六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在父母身边得到 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干预技巧:机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
退缩行为
定义:是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各种共患 病的常见神经发育障碍。
核心障碍: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 继发症状:学业损害,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社会适应功能异常 ADHD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抽动障碍
抽动:指身体任何部位肌群出现不自主,无目的重复和快速的收缩动作。 抽动障碍:指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以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
程度要比同龄儿的文化环境所期望的标准低得多。 在18岁以前发病。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脑性瘫痪
定义: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和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 育持续性障碍症侯群。
导致运动受限,常伴有感觉、认知觉、交流及行为障碍,伴有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 骼问题。
DNF-5:属于运动障碍 诊断标准:2014年 必备: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肌力和肌张力异常,反
不适当的吮吸行为
表现:吸吮手指和脚趾,尤其是大拇指导致大拇指变 形 主要原因:小宝宝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通过嘴巴 认识世界。较大宝宝仍吮吸手指,可能是有心理原因, 吮吸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 干预技巧:分散注意力
咬指(趾)甲
主要原因:缺乏微量元素等生理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孩子 压抑情绪紧张)
主要原因: 生理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干预技巧: 排便治疗 心理治疗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导言: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常常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及时认识、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以帮助父母和教育者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一、注意力不集中在当今数字化的世界中,充斥着大量的刺激,对儿童的注意力产生严重分散。
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能导致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困难。
1. 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不同,他们的注意力水平也会有所不同。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避免盲目要求所有儿童具备相同程度的注意力。
2. 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儿童创造一个安静、整洁、无干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减少儿童接触不必要的娱乐设备和电子产品,限制他们的使用时间。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和教育者要给予儿童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儿童提供适当的学习休息时间,避免出现学习疲劳。
二、情绪波动儿童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情绪波动,这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管理儿童的情绪,以帮助他们有效应对情绪波动的问题。
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儿童建立开放、诚实、尊重和关爱的沟通渠道,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情感、感受和需求。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2. 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教育者和父母可以通过教授儿童一些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运动、绘画、写日记等,帮助他们有效应对情绪波动。
3. 提供稳定和支持性的环境:为儿童提供稳定和支持性的生活环境,促进他们感到安全和受到关爱。
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焦虑和压力,从而减少情绪波动。
三、社交问题儿童的社交能力在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儿童可能面临社交问题,如沉默、孤立、欺凌等,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积极互动。
0~6岁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教育指导 PPT课件
ABA基本原理
ABA 的具体训练方法
• 包括指令、个体反应、结果(强化或辅助)、停顿4个基本的元素
回合式操作 • 指令发出后,孩子出现正确反应马上强化,然后停顿,预示着一个回合的结
束。
教学法
塑造法
• 改变行为的一种方法。将一个新的目标任务分解,然后采用适当的DTT, 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儿童掌握所有步骤,最 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
连环法
• 将简单的行为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系列更复杂的行为,这个序列就是链条。
2
来自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通过大脑中枢神经的前庭觉进行过滤和辨识,然后把重要的 信息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协调整合之后,形成知觉,再指挥身 体做出正确的反应,这个过程是吸收有效信息和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过程,即感觉统合, 简称“感统”。
• 使用蒙台梭利教育方式,一对一地促进儿童K的语言能力发展 • 从演示到注视,逐步引导儿童K学会自己做事
• 理解儿童K的父母目前的状况,并将儿童K的成长状况和养育方 式中的不足客观地告知家长
案例三:
促进运动能力发展的事例
【事例概要】
• 儿童S(男)在6个月的时候进入保育园。入园时,儿童S不能自主抬头,全身软绵 无力;1周岁时还不会爬行。1岁6个月体检后,经医生建议定期去医院接受临床检 查。经检查,由于没有足够临床证据,医生尚不能确认儿童S是否患有某种疾病,故 将其列为观察注意对象。儿童S在1岁4个月时学会爬行;1岁5个月时能够抓着扶 手走动;1岁7个月开始能独自站立;1岁9个月开始喃喃学语,但说不出具体的词 语;1岁11月开始才能自己走路。此外,还有对周围事物兴趣不大、活动意愿低、 长时间发呆等情况。整体来看,儿童S的发展比较缓慢,于是基于上述情况为儿童S 设计了一套干预方案。目前2岁5个月,走路虽然还不稳定,但能独立步行较长时间, 也有更多活动意愿的表现。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防治方法如下:(一)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表现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指发生在儿童期的行为偏异。
狭义上等同于行为问题,广义上则泛指所有的心理社会问题,也就足那些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问上都超过相应年龄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
儿童期有以下较多见的心理一行为问题:1. 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活动过度、拒绝上学等,多发生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初入学儿童。
其中有些问题属于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2.情绪问题:如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孤僻,强迫观念、过分任性或冲动、退缩、恐惧等。
此类问题表现程度严重者,须排除精神性疾患。
3. 品行问题:如偷窃、经常说谎、逃学、破坏公物、攻击行为、各种破坏性行为等,男孩显著多于女孩。
4. 不良习惯:如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摩擦癖、遗尿、口吃、偏食等。
判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时,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不同的教育期望和要求。
只有将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对其是否存在心理一行为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第二,不能把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行为表现都视为心理一行为问题。
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行为,才作为行为问题来对待。
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称"心理社会发展失调",经适当的行为指导可痊愈;若久拖不治,问题常变得复杂而严重,导致心理障碍发生。
(二)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防治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有多种多样表现。
在基层幼儿园、学校中应着重针对以下四类(尤其第一类)问题进行预防和矫治:1. 学业相关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内容五篇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内容五篇1. 儿童焦虑症:引起和应对方法儿童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可以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引起儿童焦虑症的原因有多种,例如家庭环境、学习压力等。
为了帮助孩子应对焦虑,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孩子的心声;提供支持和安全感,让孩子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鼓励孩子参与适合他们兴趣的活动,以分散注意力和减轻焦虑;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指导。
2. 儿童抑郁症:迹象和干预措施儿童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被误认为是情绪波动或青春期的特征。
然而,儿童抑郁症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需要得到及时干预。
一些常见的抑郁症迹象包括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睡眠和食欲改变等。
为了帮助孩子克服抑郁症,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包括提供支持和理解、鼓励孩子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寻求专业帮助等。
3. 儿童自尊心发展: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儿童的自尊心是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儿童自尊心发展的两个主要环境。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注,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并接受他们的错误和失败。
在学校中,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心。
此外,教育者可以用正面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表现,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
4. 儿童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如何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许多儿童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中的表现。
为了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创造一个有序和安静的学习环境,减少干扰因素;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视觉、听觉和运动的结合;采用激励措施,奖励孩子的专注行为;给予孩子适当的休息时间,以充分恢复注意力。
5. 儿童社交焦虑症:迹象和应对策略儿童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不良体验。
一些常见的迹象包括回避社交场合、害怕被批评和拒绝等。
为了帮助孩子应对社交焦虑,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如逐渐暴露孩子到社交场合,提供安全感;鼓励孩子参与适合他们兴趣的社交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教授孩子应对焦虑的技巧,如深呼吸和积极自我对话。
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判断和预防
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判断和预防婴幼儿(0-3岁)是一个人类生命周期中非常特殊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他们还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所以家长和其他照顾者需要通过观察和了解婴幼儿的心理行为来判断他们可能面临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婴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1. 分离焦虑:婴幼儿在面对与主要照顾者的分离时常常表现出焦虑、担心和哭闹的行为。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无法理解分离的时间是有限的,导致害怕被抛弃。
2. 恐惧反应:婴幼儿在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或者一些不寻常的事物时,可能会出现恐惧、退缩、哭闹的行为。
这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3. 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婴幼儿的注意力是非常短暂的,所以他们经常会在不同的事物间迅速转移注意力,导致容易分心和难以集中精力。
二、判断婴幼儿可能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迹象1. 频繁哭闹:如果婴幼儿在没有生理需求的情况下频繁哭闹,并且无法通过哄抚和安抚来平静,那么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2. 失眠问题:婴幼儿在睡眠过程中频繁醒来、哭闹或者无法入睡,可能表明他们存在焦虑或恐惧。
3. 社交问题:婴幼儿在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异常的抗拒、退缩或者暴躁的情绪,可能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三、预防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1. 建立安全感:通过建立稳定、温暖和关爱的家庭环境,让婴幼儿感受到安全和被关爱的情感支持,有助于减少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2. 注重沟通:尽量用亲切、温暖的语言与婴幼儿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情感,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 提供激发兴趣的环境:给予婴幼儿丰富多彩的玩具和图书,鼓励他们发展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综上所述,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是一个需要家长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通过及时判断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婴幼儿健康地成长,塑造积极的心理发展。
希望家长们在照顾婴幼儿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细心地关注并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方法
情绪管理:学 会控制自己的 情绪,保持积 极乐观的心态
集体活动:积 极参与学校组 织的各种活动, 增强团队协作
能力
社交互动:与 同学、老师、 家长保持良好 的沟通和交流, 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
Part Five 如何识别和处理小学生
的心理问题
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心理问题
观察孩子的情绪变 化:如情绪低落、 焦虑、恐惧等
Part Four 预防小学生心理问题的
措施
家庭教育: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自信心和适 应能力
建立亲密的亲子 关系:多花时间 陪伴孩子,与孩 子进行有效的沟 通和交流,让孩 子感受到父母的 关爱和支持。
培养孩子的自信 心:鼓励孩子尝 试新事物,给予 孩子积极的反馈 和肯定,让孩子 相信自己的能力 和价值。
Part Three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
家庭环境:家 庭氛围、家庭 关系等对儿童
心理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 式、教育理念 等对儿童心理
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 对儿童心理的
影响
家庭文化背景: 家庭文化背景 对儿童心理的
影响
学校因素:学习压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
关注孩子的社交活动和人际关 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建立家校沟通 渠道,定期召 开家长会,了 解孩子在学校 的表现和情绪
变化。
家长和教师共 同关注孩子的 心理健康问题, 及时发现并解
决问题。
家长和教师共 同制定心理健 康教育计划, 提高孩子的心
理素质。
攻击性、欺凌等行为问题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1、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1.1好动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几个方面。
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
注意力不集中具体来说是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疑神发呆。
自控能力差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怒或冲动,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1.2焦虑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
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显得过分焦燥。
1.3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爱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癖,表现出攻击性。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理论积淀不够深厚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在摸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再加上目前我国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比较薄弱,相关的积淀不够深厚,这就导致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上比其他国家落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有些幼儿教育机构只是在指导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是采用一些零散的书籍。
我国专门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不多,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会忽视对一些引进资料理解和消化。
这样,理论的高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低下就形成了矛盾。
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
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
我们提倡的是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消化和理解教育家和外国专家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而且要结合当前的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处理
.
9
儿童心理保健的主要任务
• 指导教养员培养儿童积极的、平衡的、正常的心 理状态,良好的协作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以 适应当前的社会和环境。早期发现儿童的各种心 理行为问题,以便由专业人员进行早期矫治,为 儿童发展至成人期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
10
儿童心理保健的主要任务
• 配合专业人员开展流行学调查和研究,按发生率 高低和危险性排列出本地区儿童各种心理行为偏
或离开家时出现与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表 现:胆小,不能与亲人分开,哪怕短的分离也会出现严重的分离痛苦 症; • 2.广泛(过度)焦虑:常因一点小事就过度焦虑,烦躁不安,担心害 怕,甚至与实际境遇毫无关系的事情他也焦虑; • 3.回避性障碍:儿童多温顺、老实,但总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显示出 焦虑、恐惧、退缩的反应。
包括 失语症 和 语言发育迟缓
• 语言发育迟缓:表达性语言障碍、感受性语言障碍
.
24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
➢ 定义: ASD是以孤独症为代表的一组异质性发育行为障碍 性疾病。
➢ 指在社会沟通和社会互动方面存在持续的缺陷,以及局限 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为特点的病症。
•继发症状: 学业损害、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社会适应功能 异常 •终身性疾病 •ADHD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
.
31
DSM-5 AD/HD临床类型
➢ 混合性表现:在过去的6个月内,同时符合诊断标准A1(注 意障碍)和诊断标准A2(多动-冲动)。
➢ 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在过去的6个月内,符合诊断标准A1 (注意障碍)但不符合诊断标准A2(多动-冲动)。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处理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处理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家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挑战之一。
这些问题可能是正常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一些心理障碍的表现。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方法,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焦虑问题儿童常常会经历焦虑情绪,如分离焦虑、社交焦虑等。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安全感和支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
同时,可以通过逐渐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和提供积极的反馈来帮助他们克服焦虑。
二、注意力问题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目标,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以及适当的奖励和鼓励来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水平。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也有助于改善注意力问题。
三、情绪问题儿童常常会出现情绪波动和情绪失控的问题。
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情绪表达,理解他们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情绪。
可以通过教授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和积极思考,帮助孩子掌握情绪调控的能力。
四、挑战权威有些儿童会表现出对权威的挑战,不服从父母或老师的指示。
家长和老师应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尊重孩子的意见,同时明确规定行为准则和界限。
通过正面激励和合理的惩罚机制,帮助孩子建立尊重他人和遵守规则的意识。
五、社交问题一些儿童在社交交往中遇到困难,如交朋友、沟通能力等方面。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提供机会培养社交技巧。
同时,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模仿游戏来帮助孩子学习与他人相处的技巧。
六、自尊问题自尊问题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肯定,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批评和负面评价,以免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七、学习问题一些儿童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如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
家长和老师可以与孩子合作制定学习计划,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指导。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参与有趣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和引导。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应对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应对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依赖依赖是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依靠别人而不能自立的心理特征。
一个人如果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就会成为软弱无能的人. (2)自私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3)自卑自卑也称“自卑感”,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到目的时的无力感、无助感及对自己失望的心态。
自卑心理使人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赶上去悲观失望消极处事十分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4)孤僻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
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5)焦虑各种可以引起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压力的学习、生活事件都可能诱发过度焦虑. (6)妒忌妒忌是对他人在某方面超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也是不甘心自己比不上别人而烦恼的不愉快情感,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相应行为。
(7)逆反“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以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这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8)厌学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1)依赖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依赖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多地摆在家长和教师面前的.它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与长辈的溺爱。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让孩子受一点儿累,受一点儿委屈,怕孩子被别人欺负,上学、放学都有专人接送,他们把孩子完全“囚禁"在自认为很“舒适”的环境里.这样做的后果有两种,一种孩子像蒋雅菁一样胆小、恐惧、焦虑和自卑,另一种则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和自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小皇帝”.这两种孩子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自觉地都带上了自身的特点,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与小伙伴交往,因而大家不欢迎这样的孩子,也从而影响了这种学生的全面发展。
6岁以下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3)干预对策: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生物反馈 治疗(A620全自动脑功能诊断治疗仪)三方面的 综合治疗。
精选完整ppt课件
26
10、情绪障碍之癔症
1)表现:突然发生的(1)形式多变的痉挛发作(如 角弓反张、挣扎状、捶胸、抓人等);(2)瘫痪 (突然发生、可突然好转);(3)五官感知觉异常 (如弱视或失明、失聪、失音、口吃、耳语、声嘶、 咽喉部异物感或梗塞感);(4)反复出现的经常变 化的多种躯体症状(如腹痛、恶心、皮肤痒、烧灼感、 麻木感、蚁走感、关节“疼痛”(但不红、不肿、弯 曲活动正常);(5)情感爆发(如嚎啕大哭、喊叫 并时常伴以肢体乱动及冲动行为等);(6)意识改 变,常见的形式是“晕倒”;(7)可集体发作;(8) 容易受周围环境的暗示发病、加重或好转;(9)儿 童自身具有癔症个性(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 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情绪不稳)。 2)处理:心理治疗(暗示治疗为主)、祛除病因、个 性培养。
学龄前期
3 岁 ---- 6、7岁
学 龄 期 6、7 岁 ----11、12岁
青 春 期 大约12岁 ----17、18岁
成年期
18岁 ---- 死亡
---------------------精选-完-整p-pt-课件--------------
8
1、言语发展的特点 1岁左右是最初单词阶段,用一个词代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廖捷儿童行为发育又称心理发展或称心理发育,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也就是指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这一过程大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反应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方向发展。
3、认知功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内部本质方向发展。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方向发展。
儿童行为发育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
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
婴儿期: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大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只有动作性的智力活动,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力活动,如:粗大运动:包括抬头(3个月)、抬肩(4个月)、翻身(6个月)、坐(7个月)、爬行(8个月)、站立行走(12月)、跳(2岁)等。
精细动作:视线跟随、手握物、手指动作等.言语:从牙牙学语到明确含义的语言发展。
社会性:包括表情、微笑、认人、啼哭等。
幼儿期:幼儿期心理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其动作的发育有赖于知觉、体格和生理功能的发展。
而幼儿期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语言的发展是先理解后表达,记忆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但思维还不能摆脱实物及表象。
对社会性认识以自我为中心。
认为他人对世界的看法与已相同,开始出现社会道德感、理智和美感。
气质是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和行为方式,气质与能力和动机不同,能力是指“做什么"和“做得如何”,动机是“为什么做”,而气质是说明“怎样做”。
所以说:“行为方式就是气质"。
儿童气质学说的提出揭示了儿童行为多样化的本质,为儿童个体化养育提供理论的基础。
儿童气质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多个维度所组成的混合体,具体分为九个维度:分别是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廖捷儿童行为发育又称心理发展或称心理发育,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也就是指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这一过程大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反应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方向发展。
3、认知功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内部本质方向发展。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方向发展。
儿童行为发育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
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
婴儿期: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大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只有动作性的智力活动,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力活动,如:粗大运动:包括抬头(3个月)、抬肩(4个月)、翻身(6个月)、坐(7个月)、爬行(8个月)、站立行走(12月)、跳(2岁)等。
精细动作:视线跟随、手握物、手指动作等。
言语:从牙牙学语到明确含义的语言发展。
社会性:包括表情、微笑、认人、啼哭等。
幼儿期:幼儿期心理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其动作的发育有赖于知觉、体格和生理功能的发展。
而幼儿期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语言的发展是先理解后表达,记忆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但思维还不能摆脱实物及表象。
对社会性认识以自我为中心。
认为他人对世界的看法与已相同,开始出现社会道德感、理智和美感。
气质是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和行为方式,气质与能力和动机不同,能力是指“做什么”和“做得如何”,动机是“为什么做”,而气质是说明“怎样做”。
所以说:“行为方式就是气质”。
儿童气质学说的提出揭示了儿童行为多样化的本质,为儿童个体化养育提供理论的基础。
儿童气质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多个维度所组成的混合体,具体分为九个维度:分别是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
活动水平:儿童在睡眠、游戏、进食、穿衣、洗澡及其他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
节律性:儿童的生理功能、日常行为或对事件的反应的规律性或可预测性。
趋避性:又称初始反应,是指儿童对新鲜事物(如陌生人、新情景、新地方、新食物、新玩具、新的程序)的初始反应。
适应性:对新事物的初始反应后的长期调节反应。
反应强度:对刺激反应的强度大小。
心境:情感性质,指儿童日常生活中高兴与不高兴的心情数量的多少。
持久性:儿童坚持某项活动的时间长短(包括克服障碍或排除干扰坚持活动)。
注意力分散度:外来刺激对儿童活动干扰的难易程度。
反应阈:引发儿童出现可观察到的反应或注意的刺激的量的大小。
后来有人发现儿童气质某引起特征往往成“簇”存在,于是可以把气质划分为如下几类:1、容易性:占40%,这类儿童吃、喝、睡、大小便等生理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对新刺激的应反是积极接近,对新事物和新变化适应性强,情绪积极愉快,反应强度适中,这种特点的儿童适应有规律的程序,易接受新事物,对陌生人微笑,容易适应学校,能承受新规则。
2、困难型:占10%,这类儿童生理功能不规则,对新刺激的反应消极退缩,对变化不适应或适应缓慢,强烈的消极情绪,睡眠和饥饿模式不规则,对新食物接受缓慢,适应时间长,总是大声哭闹,笑声也很大,遇到挫折易发脾气。
3、发动缓慢型:占10%,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弱,情绪消极,对新事物和新变化适应缓慢。
这些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刺激慢慢的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逐渐的活跃起来。
4、中间型:介于容易型和困难型之间。
儿童气质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气质无好坏之分,各种不同气质的儿童都是正常的孩子,他们各有优缺点:儿童气质的差异是一个儿童有别于其他儿童最为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不同的气质有不同的指导方法(见表1)。
促进儿童气质与环境的协调几种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发育迟滞又称智力低下,是指18岁前个体发育时期智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水平,并有社会适应行为的显著缺陷。
精神发育迟滞包括有三个内容:1、智商(IQ)<70,2、社会适应行为存在缺陷,3、起病在18岁以前。
主要检查包括:神经心理测量,包括智能发育、智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价。
智能发育评价:常用的有Gesell发育量表,适合4周~3岁婴幼儿,BayLey 婴儿发育量表,适合2~30月的婴幼儿。
智商测定:常用《韦氏智力量表》系例。
社会适应能力评价主要采用二种量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适合3~12岁儿童,《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适用于6月~15岁儿童。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期起病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过多活动、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学习困难、社交问题,有的儿童还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不良。
注意障碍:ADHD的儿童以无意注意占优势,而有意注意减弱,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注意范围狭窄,不善于分配注意。
表现在玩玩具不专心,上课时、做作业时需要花费过多精力,并且经常粗心大意。
过多活动、冲动:表现在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多,在座位上不停扭动,多话,干扰大人的活动。
情绪变化剧烈,容易兴奋,行为冲动,不顾后果。
学习困难:智力大多正常,但成绩较差。
家长和老师督促下可能会提高。
社交问题:表现为不受小朋友们欢迎,令人讨厌。
广泛性发育障碍: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孤独症,也叫自闭症,这种孩子天生不能与周围的人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系。
似乎与环境隔离。
主要表现有三大症状:一、语言发育迟缓:这些孩子往往都是以不会说话来就诊的,由于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二岁、三岁仍然不会说话,有的孩子有鹦鹉学舌似的语言。
二、社会交往障碍:儿童喜欢独自玩耍,不愿意或不懂得如何与小朋友一起玩,缺乏目光交流,对来人也不看,与父母缺乏依恋。
三、刻板行为:对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东西缺乏兴趣,而对一些单调的东西产生迷恋,如:喜欢旋转,也喜欢看旋转的风扇、电灯的开关,而且一玩就玩很长时间。
有些孩子喜欢看广告,天气预报,但对动画片不感兴趣。
四、智力异常:部分小儿智力水平落后于同龄儿童,近年来也发现部分儿童某些方面有超常的能力,主要在音乐能力和记忆能力,尤其是在机械记忆,如数字、路线、车牌、年代等方面。
五、感觉异常:最常见的痛觉迟钝,对打针、割破手指毫无感觉,有些儿童不喜欢被人拥抱等等。
家长预测是否为孤独症的几个问题:1、孩子曾经玩过“假装”的游戏吗?2、孩子曾经用食指去指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吗?3、孩子对其它小朋友感兴趣吗?4、你的孩子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吗?如果回答是“不”,要小心是否患有孤独症了。
学习障碍:这类孩子智力基本是正常的,感觉、运作能力也正常,听觉、视觉均无异常,但在某些方面:如语言理解、语言表达、阅读、计算、拼写等方面存在异常的心理过程,比如拼写:P 和q,m 和 w分不清,阅读时容易漏字、漏行等。
在成绩上往往表现为偏科,某一科极差。
而其它的科目成绩正常。
这些孩子通常要经常特殊的训练才可矫治。
主要表现:1、语言理解困难:语言理解和表达不良,有即使能说出少许单词,但构音明显困难。
常表现为:“听而不闻”或“不理睬父母和老师的讲话”而被视为不懂礼貌。
2、语言表达障碍:开口迟,言语理解良好而语言表达困难。
3、阅读障碍:读字容易遗漏,出现“语塞”或太急,顺序混乱,漏字、漏行,阅读和书写时视觉颠倒,不能逐字阅读,计算时位数混乱和颠倒。
4、视空间障碍:精细协调动作困难,顺序和左右认知障碍,有明显的文字镜像处理现象,如把p视为q,把b当成d等。
5、书写困难:缺乏主动书写,手技巧笨拙,写字丢偏旁部首或张冠李戴,写字潦草难看,涂沫过多,错别字多。
言语障碍:也就是语言发育迟缓,表现在说话迟,具体表现有两种,一种是感受性语言障碍,拿卡片给他看,问小免子在哪里啊,他指不出来,一种是表达性语言障碍,卡片能指但不会说,表达性语言障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构音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齿不清,例如:把“耳朵”说成“耳郭”,把“草莓”说成“考莓”从原因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听力障碍二、智力低下三、孤独症四、颅脑创伤五、缺乏适宜的语言学习环境指导:语言训练遗尿症指5岁以上儿童尿床次数每周超过2次以上,即可诊断为遗尿症。
首要因素: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延迟,导致出现觉醒功能受到影响,患儿不能及时觉醒而尿床。
第二、遗传因素:双亲有遗尿史的父母,孩子患遗尿症占77%第三、膀胱功能紊乱:宫量小,括约肌功能差等等。
第四、心理因素:不良家庭环境及不良的养育方式,导致小儿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往往加重遗尿症的症状。
指导:心理上,不要指责或训斥小儿,要鼓励和关爱为主,膀胱功能训练,晚上不要喝水,定时叫醒,行为疗法。
最后是药物治疗。
夜惊症又叫睡惊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在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等,其特点是发作后则完全遗忘。
指导: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白天过度兴奋、紧张。
2、心理治疗,找出发病的原因,积极予以解释和安抚,排除诱因,3、药物治疗等等梦魇:与夜惊相似,其特点是发作后对梦境能完全回忆。
指导同上。
睡行症:俗称梦游,指导:关好门窗,防止危险发生,必要时唤醒患儿,重新入睡。
失眠:在儿童中较少出现,青少年中大约有10%,指导:1、有睡意才上床2、不在床上玩,床是用来睡觉的3、如果睡不着可起床,进行一些单调的活动,直到有睡意再上床,4、不论睡眠如何,早上照常起床。
必要时可用药物治疗。
多发性抽动主要表现:头面部:多表现为眨眼、摇头、颈肌抽动四肢:也可表现在耸肩、手指轻弹等动作发声:清嗓、叹息等声音秽语:严重者伴有脱脏话。
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半年内为短暂性,行为疗法可解决,半年以上,配合药物及生物反馈治疗。
情绪障碍焦虑症:预感到不好的事情发生,产生的紧张或不安的情绪。
当焦虑持续4周以上,影响正常生活时,便称为焦虑症。
(地震的例子)指导:心理上,认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药物治疗抑郁症:与焦虑症不同,往往是发生变故后产生过度的负性情绪,并且影响到正常的生活,称为抑郁症表现:1、情绪低落2、认知功能失调:如:难于集中注意力、思维和活动缓慢、记忆下降等3、行为功能失调:动作迟缓、活动减少、退缩萎靡,严重者有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4、躯体症状:头痛、头晕、疲乏无力。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伴有焦虑情绪和适应困难的心理障碍。
学校恐怖症:这种孩子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拒绝上学,常以各种借口不去上学,如:说头痛、肚子痛,一般采取系统脱敏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