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个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
对李约瑟难题的多种解答
李约瑟传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3解答一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李约瑟研究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
一、资源因素。
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
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
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
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本观点的辩论:本观点的重点在于认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一在于小农经济导致的社会分工的不足,二在于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
但我们知道:首先,西方历史是从西欧庄园制经济发展过来的,而西欧庄园制经济是一个更封闭、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一个庄园内各种物品生产几乎无所不包,自给自足的程度达到极致,这也是西欧中世纪自罗马帝国后具有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功能的城市极端没落的根本原因,但这也没有影响西欧最终走向科学技术的进步。
李约瑟之谜的启示
成功与无奈: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曲折发展摘要: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科技成就一度领先世界,但是为什么近代科技文明没有在中国得到萌芽与发展,一度落后于中国的西方却后来居上?历史问题很多时候是复杂的,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试图得到一个终极的解释是不实际的,因为“原因”总还有其自己的原因。
因此,应当从多角度来剖析它。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其影响因素必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它们相互影响,在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总能得到不同解释。
关键词:辉煌;没落;李约瑟之谜;多角度;政治;经济;文化引言: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但是近代科技文明却没有能在中国诞生。
它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去深究的。
找到落后的原因,吸取前车之鉴,是我们避免重蹈覆辙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古代中国文明辉煌灿烂,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极大的成就。
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为人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中国在十六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较早的步入了文明时代,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就掌握了比较成熟的农耕技术。
中国有关于日食、哈雷彗星等天文现象的最早记录。
中国有另全世界瞩目的四大发明,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术在中国得以推广。
中国早在唐朝就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
活字印刷术则在宋代发明。
中国的航海技术也一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指南针,麦迪逊写道,“在1405~1433年,中国先进的航海技术体现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上。
中国的航船比葡萄牙的大得多,由于有先进的防水设备,中国的航船更坚固,也更舒适,它们甚至能远洋航行到非洲。
” 15世纪中期,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也代表了当时世界医学的最高水平。
从多个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
专业:哲学系姓名:官佩临学号:0811294 从多个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一)、“李约瑟难题”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1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这一难题自提出以来,就收到了学术界的广大学者的关注,对李约瑟难题的内容的解释性表述,他们为我初次接触并深入透彻的了解这个难题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我查阅了众多学者对该问题的解释,有的是从社会建制方面,有的从经济角度,有的从文化背景角度,有的从社会的科学能力角度探讨,最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我的结论:在我看来,这样一个难题,不仅仅是从一个角度可以解释的,是与一个社会的发展由着紧密联系的,而社会的发展不受单方面的因素决定,是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宗教制度,政治等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这些百家之言都有其观点的合理性,但是都不够全面,要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全方位阐述它的原因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首先,我先阐述我对与李约瑟难题的解读,对于这个问题内涵的的解读是进一步分析前提准备,①:李约瑟所说的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科技是按照现代西方人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而提出的疑问,但是“科学技术”一词包含了“科学”、“技术”两层涵义,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究竟什么是科学呢?贝尔纳认为“科学因体现出不同的本质特征,是难以定义的”2,但是按照现代学者普遍的观点: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包括由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升华而成的理论体系,具有“以逻辑、数学、实验为基础”、“形式上的系统性”、“表达上的概念化、公式化”等特征。
而技术则不同,只是一些实用性的技能,李约瑟先生所述的“中国在16世纪前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更准确的表述我认1《科学与哲学》,1982年第1期第6页。
李约瑟难题及解答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姓名:张秋杰学号:1211302014李约瑟难题解答及其理论启示摘要: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 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 提出了学术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本文就是运用了大量历史事实和范例, 遵循科学发展规律, 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理论探究和分析。
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 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 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 经典理论解答; 理论启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有很多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重大猜想,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律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某一学科的诞生和发展, 其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某一学科本身,“李约瑟难题”就是这类问题之一,对此问题,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争论和解答众说纷纭, 各有千秋。
如果说“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和讨论曾一度唤醒了沉睡多年的中华民族的话, 那么由此所触发的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才是真正深刻而久远的, 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代意义。
一、“李约瑟难题”概述英国著名学者, 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的李约瑟博士(1900年至1995年) 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5世纪, 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 远胜于西欧, 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 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对于这一问题, 国内外一些学者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在新世纪之初, 重新探究这一问题, 寻找科学发展的条件和规律, 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 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促使我国重新回到世界科技的前沿, 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就是遵循这一宗旨进行理论探究和分析, 以求效用。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西方为什么没有‘科学革命’而东方有之”,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科学发展的历史问题。
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启示,下面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简答这个问题,并探讨当代的启示。
一、历史角度从历史角度来看,李约瑟之问涉及到东西方在科学发展上的差异。
事实上,在古代,东方比西方更早地出现了一些科学发现和创新。
比如古印度、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就。
而在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了科学革命,并导致了现代科学的诞生。
这种历史差异可以从东西方的文化、制度、经济等多个方面来解释。
东方强调大一统的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科学发展可能受到了束缚;而西方的分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则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可以借鉴东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尊重传统和历史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角度从文化角度来看,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这也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东方注重整体性思维和共同体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强调个体主义和理性思维,更注重个体的创新和自由。
这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也影响了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东方科学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和应用,强调实用主义和技术创新;而西方科学更注重理论探索和学科分化,注重科学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当代启示:在当代,文化的差异可以成为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促进科学成果的共享和传播,推动科技创新的合作和交流。
三、制度角度从制度角度来看,东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的不同也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东方的大一统制度和儒家教育强调秩序和道德,抑制了科学的创新和发展;而西方的分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则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因为它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给科学家进行研究和创新。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社会制度和政策环境,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为什么在近代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 独特的地理位置论1.1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文化交流的有限性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太平洋的西海岸,珠穆朗玛峰将中国与南亚次大陆隔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与西亚、欧洲及南亚次大陆文明的交流仅限于丝绸之路这一条通道。
而且这一通道时断时续,到了明清时代更是基本上不通。
因此严重的阻碍了近代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从历史上看,凡是这条通道打通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都比较发达(盛唐、元代)。
有人说,中国可以通过海上交流,但科技水平不高的时候,海洋是交通的最大障碍,虽然有郑和下西洋,但主要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炫耀武力而不是为了文化交流。
而且海上交流成本太高,时间效率差,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古代来说无异于劳民伤财。
古希腊人的科技,大多借鉴于古埃及、两河流域,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提高。
他们的冶金、建筑等技术都是从西亚传入的。
这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1.2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政治统一与思想统一中国封闭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的土地与劳动力从根本上决定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从秦代开始实行大一统政治,社会改革比较因难,稳定的因素大于改革的因素,形成超级稳定的结构,尽管时不时改朝换代,但很快又被整合起来,致使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概念,所以整个社会处于缓慢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思想统一以后,就没有了自由,自由创新就成为艰难的事情。
独尊儒术,就像焚书坑儒一样,都是扼杀文化的做法,甚至比后者更为严重。
思想没有自由,就不能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不可能发展。
虽然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但在科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即使观念落后也并不妨碍科技的缓慢进步,而且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具有较多先进思想的人(但是密度不大)足以推动科技在古代中国的发展。
论李约瑟难题的理论
论李约瑟难题的理论,意义之我所见摘要: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古代文化浓厚的兴趣顺理成章地提出学术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本文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理论探究和分析,结合对我国科技革新的启示,将会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论英国现代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志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对于这一难题,李约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十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归路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壮”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中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二、李约瑟难题的现实意义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延续了数千年,一度还还引领历史潮流,雄踞时代巅峰。
1400年以前,中国的科技水平领先于欧洲,因此科技交流的主体是从亚洲移向欧洲的,这是所有研究科学技术史的人所公认的事实。
在中国明代之前,300多项世界性重大发明中,中国就占了175项。
特别是被马克思认为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改变欧洲文明历程的四大发明,更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璀璨夺目的智慧之光和强大无比的辐射力。
但20世纪以后,社会的动荡和历次运动的洗礼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似乎很少主动读《论语》,《孟子》,很少把儒家的理论挂在嘴边,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传统的儒家文化渐息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每天所接触的文化和知志大部分来源于西方,饮食起居触目可及都是来自欧美的“舶来品”,美国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对青年人的诱惑远大于凉茶和中式快餐,欧美流行歌手的知名度高于民乐歌手……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没有出现工业革命?这个问题引起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解答,并分析其当代的启示。
一、历史文化角度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工业革命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古代就已经具有了高度的农耕文明和封建制度,导致社会结构相对封闭,并且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天命思想,导致人们不愿意变革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相比之下,西方在古代就有更为开放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推崇个人的创新和变革,这就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二、经济发展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虽然技术发达,但却缺乏了工业革命所需的资本和市场需求。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且世袭制度的存在导致了资源的垄断。
相比之下,西方具有更为多元化和开放的市场体系,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需求。
三、制度体制角度从制度体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具有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系,这导致了社会的封闭和阻碍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具有更为灵活和去中心化的政治制度,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更多的政治和经济空间。
四、历史事件角度从历史事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战乱、政治动荡等,都对科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事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从而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出现。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古代相对稳定,这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五、当代启示对于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当代启示。
我们需要重视社会的开放和包容,鼓励创新和变革。
我们需要优化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
我们需要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更为灵活和透明的政治机制。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分析一、李约瑟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
二、李约瑟难题的两段式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三、李约瑟难题产生原因分析关于李约瑟难题,很多人归结为我们的文化原因,我认为文化只会是其中一个原因,不是全部,从文化角度看的只是一个宏观的视角,换一种说法就是文化的解释太空虚了,没有事实数据的支持,有一种诡辩的味道。
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理解。
从经济学上对社会历史进行阶段划分,以工业革命为转折点,工业革命之前为前现代社会,之后则为现代社会。
在前现代社会里,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基本没有什么工业而言;在现代社会里,社会经济的主体则是工业和服务业,农业排到第三位。
1、看看科学技术在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前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影响最主要是在农业领域,可是不管技术如何创新如何高明,农业的产出提高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在今天,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也不会比刀耕火种年代高出多少。
我之前看过这么一个统计,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里,农业部门的产出水平大概是人均500公斤小麦,这个什么概念呢,以今天的美元来衡量是300美元不到,低于联合国贫困线标准每天1美元的标准。
在整个大明王朝,GDP的增长大概是每年0.3%的水平,稍微不小心比如碰到洪涝灾害,GDP就是负增长。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是指在中国古代发明历史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发明技术的创始人已经无法确定的情况。
这一难题告诉我们几个启示:
1.历史是一条长河,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是局限性的。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谦虚的态度,承认自己的认识是有限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证据信息。
2.在考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事实,避免因为主观臆想而歪曲历史事实。
3.历史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需要同时运用考古、文物、史料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了解历史。
4.历史研究的成果不是绝对确定的,会随着时间、技术、证据等因素的不同而改变。
我们需要对历史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5.历史是文明发展的宝库,我们需要在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中华文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中国科学史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尽管有着丰富的科技知识和经验,却没有出现类似于科学革命的现象。
这个问题引发了许多学者的思考和讨论,涉及到科学与科技、文化与思想以及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从中汲取一些启示。
我们可以从科技与科学的关系角度来简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的科技非常发达,例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都是中国古代所发明的重要科技成果。
这些科技成果并没有演变成类似于现代科学的体系,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是以实用为导向的,注重工艺和技能的传承,而非以理论探索和实验验证为主导。
中国古代缺乏像科学革命那样的由理论推动的科学变革。
从这个问题当代的启示是,科技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现代社会需要重视科技与科学的结合,鼓励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可以从文化与思想的角度简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以及在宗教、哲学方面的传统对于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而相对忽视了自然界的探索和认知。
中国古代的宗教和哲学也倾向于将自然界的规律看作是神灵或天命的体现,而非以人类自身的认知和实践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
这些思想观念可能抑制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当代的启示是,文化与思想对科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需要重视科学教育,提倡批判性思维与自由探索,培养人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与热爱,以促进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制度与政治环境的角度来简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是在一个专制的社会体系下取得的,而专制的社会并不利于科学的自由发展和创新。
政治环境的封建传统以及官方对于学术独立的控制,也限制了科学的发展空间。
相比之下,欧洲的封建体制有所解体,出现了相对宽松的知识流通和交流环境,这有利于科学的创新。
当代的启示是,社会制度与政治环境对科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指中国传统科技未能像欧洲科技一样在工业革命时期迎来大发展的问题。
这个难题得名于美籍华裔科学史学者李约瑟。
他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一篇论文,探讨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并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停滞不前。
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些原因,包括社会、经济和文化差异等。
然而,这个难题并不是简单的历史问题,而是涉及到文化、哲学、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以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下“李约瑟难题”。
文化和哲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影响深远,形成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和谐、和平和稳定。
这种思想在某些方面是对西方文化和哲学的补充和修正,但在科技发展方面却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中国科技创新不像欧洲那样重视对自然的探索和实验,而是更多地依赖传统知识和技能,缺乏独立的研究和创新精神。
政治和经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一直以来都是中央集权的,而且对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并不鼓励。
商人和工匠被视为低下阶层,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这使得中国没有形成像欧洲那样独立的商业和企业家文化,缺乏支持科技创新和发展的资本和机构。
西方和东方西方和东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在科技发展方面,西方支持个人创新和实验,中国则更注重传统学问和技能。
西方的科技进步受到商业和工业的推动,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业和手工业。
这些差异造成了不同的科技发展模式,也是“李约瑟难题”的产生原因之一。
结论“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哲学、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它突出了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的瓶颈和缺陷,也提醒我们要避免陷入单一的文化和经济模式,应该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成功之处,以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科技对比、科学方法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复杂的议题。
在当代,李约瑟之问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引领我们思考科技发展、文化传承、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众多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李约瑟之问”进行简答,并探讨当代对此的启示。
一、中国科学技术史传统观念的挑战“李约瑟之问”首先对传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观提出了挑战。
传统观念认为,中国古代拥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隋唐以后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方法,科技陷入停滞状态。
李约瑟则提出,中国古代并非缺乏科学思维,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希腊古典科学,并提出了自己的科学方法。
这种观点对传统观念构成了挑战,也引发了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本质的深刻思考。
当代启示:对“李约瑟之问”的关注,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轨迹,超越传统观念对中国古代科学的片面认识,更加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价值。
这有助于我们拓展科学史研究的视野,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与国际接轨。
二、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李约瑟之问”涉及到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
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科学技术史的对比,提出了中国古代拥有自己的科学方法,而且在某些领域上超越了西方古典科学。
这引发了对中西方科技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学习的思考。
在当代,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科技文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当代启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发展历程、特点和成就,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理解,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三、科学方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李约瑟之问”还涉及到科学方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美籍华裔历史学家李约瑟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问题。
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中,李约瑟首次提出了“中国为何没有实现工业革命”、“中国科技为何走向停滞”等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讨论。
本文将围绕李约瑟之问展开多角度的简答,并探讨当代对这些问题的启示。
一、中国为何没有实现工业革命?在李约瑟的研究中,他认为中国没有实现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传统封建制度的束缚、科技创新的不足、商业资本的匮乏、社会结构的僵化等。
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往往倾向于维护现有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对于技术和商业的发展持保守态度。
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虽然较为发达,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实用性和生产力的关注,导致了科技创新的停滞。
商业资本的匮乏也成为制约中国实现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商业和金融活动长期以来受到严格的限制,难以形成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相对较为僵化,社会等级制度、士绅的地位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古代未实现工业革命的原因,并吸取其中的教训。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商业和金融领域的改革,逐步打破社会的僵化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科技为何走向停滞?李约瑟认为中国科技走向停滞的原因在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官僚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的停滞等。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儒家强调“文而不武”,重视文化修养而轻视实际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官僚体制也成为了制约科技进步的因素,官员们往往倾向于保守和守旧,并不支持科技创新。
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也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的重要障碍,社会发展停滞导致了人们对于科技创新的需求不强烈,科技发展缺乏动力。
当代启示:我们需要在当代社会中重视科技创新,加强对传统思想观念的批判和反思,建立支持科技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降低官僚体制的弊端,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保护。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一、本文概述1、介绍李约瑟难题的背景和起源李约瑟难题,又称李约瑟之问,是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史的著名问题。
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李约瑟在研究中发现,尽管中国在古代拥有悠久且辉煌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水利工程、医药学、天文学等,但在近现代的科技革命中,中国却未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种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李约瑟的深思: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如此发达,却在近代科学革命中落后了呢?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科技史的一次重新审视,也是对全球科技发展历程的一次深刻反思。
它挑战了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即认为西方科技是近现代科学革命的唯一源泉。
这个问题也激发了学者们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动力以及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这一难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中国在近现代科技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阐述李约瑟难题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科学传统?李约瑟难题的核心问题集中在这样一个悖论上:尽管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包括了丰富的科学传统和实践,但为何近代科学并没有在中国产生,而是在欧洲得以繁荣发展?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科学史的研究,更触及到文明发展、社会结构、哲学观念等多个层面。
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科学传统确实非常深厚。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天文、数学、医学、农学等领域的卓越成就,都证明了中国人民在科学探索和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智慧。
然而,这些传统的科学实践往往是基于经验积累和实用主义的,而缺乏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科学技术往往服务于皇权和王权,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同时,儒家文化强调人文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于探索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的兴趣并不强烈。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1. 引言1.1 李约瑟之问简介李约瑟之问是20世纪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的一个广为讨论的问题。
该问题主要涉及到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发展,以及为什么中国在一定历史阶段失去了科技领先地位。
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古代曾经有过很高的科技成就,但后来却被西方超越并最终落后。
这一问题引发了许多学者对中国文明与科技发展的思考和讨论。
李约瑟之问的提出,不仅带动了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也引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反思。
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备受关注,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文明衰落的原因以及对当代科技与文明建设的启示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李约瑟之问的历史背景李约瑟之问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和科技文明的交汇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逐渐崩溃,科技进步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中国人面临着许多困惑和困难。
李约瑟之问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质疑和反思。
在20世纪初,中国的科技实力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落后许多,而这种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某些弊端和束缚所导致的。
李约瑟之问的提出,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的一种反思和探讨。
他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来寻找中国科技文明发展的路径和出路。
李约瑟之问所涉及的问题也与当时国际形势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密切相关。
在20世纪初,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科技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中国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自身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李约瑟之问的历史背景也有着国际视野和科技思维的背景。
李约瑟之问的历史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科技文明的迫切需求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些背景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李约瑟之问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探讨中国科技文明的发展路径和时代使命。
2.2 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解读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解读包括对其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和几点启示
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和几点启示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院系: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班级:2010级法学本科班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和几点启示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人类不断地回顾过去,总结历史。
有一种对历史的总结就是基于现有的“历史事实”提出各种“难题” ,对这些“难题”的研究不仅为“难题”本身提供了种种试解,而且也促进了与“难题”相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李约瑟难题”就是这样的“难题”之一。
自上世纪80 年代起至今,中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高潮,众多专家学者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科学技术结构、地理环境等方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积极的阐释与试解,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先应该对“李约瑟难题”进行阐释与解答主这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理解“李约瑟难题”,二是怎样回答“李约瑟难题” 。
一、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1945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序言中,首次提出这样的疑问:在1—15 世纪,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可是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欧洲在16 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1964 年李约瑟在《当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将这一质疑表述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二是“为什么在公元前1一15 世纪期问,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r} 后者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对“李约瑟难题”的表述。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疑问所探讨的内容可以简单表述为:在科学技术方面,为什么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西方,而近代以来却落后于西方。
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但对后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探索前一个问题,对前一个问题的解答最终也要归结到对后一个问题的思考。
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综合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经过了几堂科技史的学习,我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现在我想说一下自己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对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做一下阐述。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也就是说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
而到了近代,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得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国,三次科技革命区区一二百年,取得的成就却比历史上所有时间里取得的成就加起来还要多。
对于上述的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地理环境差异,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成文于周秦之际的《禹贡》(汉代将其收入《尚书》描述了古中国的地域范围):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我们今天可以将这段话进而阐发为: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作者:沈文杰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13期摘要李约瑟之问,是由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关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简要来说可理解为“尽管古代中国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李约瑟之问,是对中国科技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对研究世界科技文明发展规律极具重要意义。
该问题涉及政治制度,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社会观念等各方面因素,因而极具研究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李约瑟之问的分析,从东西方两个角度,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对该问题做出简要解答。
关键词李约瑟之问科学技术东方与西方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1李约瑟之问的具体内涵李约瑟问题具体有两个,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可以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在科学技术方面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和领先地位,而类似中国的教育制度,文化繁荣没能在西方出现?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古代,伟大的华夏人民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数学,农学等各类学科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例如;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科学测量本初子午线的第一人;祖冲之精确计算了圆周率,领先西方近千年;墨子所著《墨经》中已出现对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的阐述。
很难想象,在社会发展初期,在一切技术手段落后的封建社会,中国就拥有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这是值得称赞的。
而促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李约瑟也在后半个问题中提了出来,中国独创的塾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科举制度为统治阶级遴选了人才,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让思想碰撞,而这一切很难在西方历史中找到相似的印记。
中世纪欧洲各国,普遍采用赐官制进行官员選拔,由国王,教皇等人恩赐,委任,进而发展到由政党人员私自将职务分给自己的亲属。
无论是哪种方法,其公正性,有效性,稳定性都不如中国的科举制度;教育制度方面,西欧早期以宗教教育,骑士教育为主;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迎来了不同思想的百花齐放,众多学术流派在中华大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同一时期的西方正处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奴隶制社会阶段,其实也出现了如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哲学流派,以泰勒斯为代表的伊奥尼亚学派,以色诺芬尼为代表的奥利亚派等不同的思想,但其影响力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性远不如东方。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为什么在近代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 独特的地理位置论1.1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文化交流的有限性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太平洋的西海岸,珠穆朗玛峰将中国与南亚次大陆隔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与西亚、欧洲及南亚次大陆文明的交流仅限于丝绸之路这一条通道。
而且这一通道时断时续,到了明清时代更是基本上不通。
因此严重的阻碍了近代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从历史上看,凡是这条通道打通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都比较发达(盛唐、元代)。
有人说,中国可以通过海上交流,但科技水平不高的时候,海洋是交通的最大障碍,虽然有郑和下西洋,但主要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炫耀武力而不是为了文化交流。
而且海上交流成本太高,时间效率差,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古代来说无异于劳民伤财。
古希腊人的科技,大多借鉴于古埃及、两河流域,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提高。
他们的冶金、建筑等技术都是从西亚传入的。
这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1.2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政治统一与思想统一中国封闭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的土地与劳动力从根本上决定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从秦代开始实行大一统政治,社会改革比较因难,稳定的因素大于改革的因素,形成超级稳定的结构,尽管时不时改朝换代,但很快又被整合起来,致使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概念,所以整个社会处于缓慢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思想统一以后,就没有了自由,自由创新就成为艰难的事情。
独尊儒术,就像焚书坑儒一样,都是扼杀文化的做法,甚至比后者更为严重。
思想没有自由,就不能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不可能发展。
虽然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但在科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即使观念落后也并不妨碍科技的缓慢进步,而且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具有较多先进思想的人(但是密度不大)足以推动科技在古代中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哲学系姓名:官佩临学号:0811294 从多个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一)、“李约瑟难题”的解读
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1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这一难题自提出以来,就收到了学术界的广大学者的关注,对李约瑟难题的内容的解释性表述,他们为我初次接触并深入透彻的了解这个难题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我查阅了众多学者对该问题的解释,有的是从社会建制方面,有的从经济角度,有的从文化背景角度,有的从社会的科学能力角度探讨,最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我的结论:在我看来,这样一个难题,不仅仅是从一个角度可以解释的,是与一个社会的发展由着紧密联系的,而社会的发展不受单方面的因素决定,是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宗教制度,政治等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这些百家之言都有其观点的合理性,但是都不够全面,要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全方位阐述它的原因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首先,我先阐述我对与李约瑟难题的解读,对于这个问题内涵的的解读是进一步分析前提准备,①:李约瑟所说的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科技是按照现代西方人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而提出的疑问,但是“科学技术”一词包含了“科学”、“技术”两层涵义,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究竟什么是科学呢?贝尔纳认为“科学因体现出不同的本质特征,是难以定义的”2,但是按照现代学者普遍的观点: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包括由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升华而成的理论体系,具有“以逻辑、数学、实验为基础”、“形式上的系统性”、“表达上的概念化、公式化”等特征。
而技术则不同,只是一些实用性的技能,李约瑟先生所述的“中国在16世纪前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更准确的表述我认1《科学与哲学》,1982年第1期第6页。
2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六页。
为应该是16世纪前的中国技术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我认为,在16世纪前的中国,在冶铁,印刷,火药,造船,数学,天文等等许多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多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依靠技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所获得的,他们的表述方式也大多是技术经验描述式的,本质上时感性知识的积累,即使有一些从表面上看来具有科学的特征,例如数学,天文,但是都只是相似于科学,其实质是不一样的,如中国古代的数学的特点是“算”,从而有了算盘等工具的制造,而西方数学的特点是“证”,讲求的是逻辑的演绎,推理。
在天文方面,张衡的浑天说并没有把日,月,星的运动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只是准确的描述了其运动的状态,而托勒密的地心说虽然现在被证明不是真理,却包含了对这些运动背后的规律的揭示。
正如台湾学者吴大酋先生说:“一般而言,我们民族的传统是偏重实用的,我们有发明,有技术而没有科学。
”3
②虽然李约瑟先生所提的“难题”的前提与事实有些相悖,但是并没有影响这一难题的本质,它依然揭示了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全人类的困惑:中国国代在经验自然科学形态领域的成就应当为自然科学的发展铺垫了良好的感性基础,但是为什么后来的中国没有按人们设想的那样——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却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呢?这个谜便是“李约瑟难题”真正的内涵所在。
在认清这一点的基础上,我的出了自己的看法,
(二)、“李约瑟难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
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
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
3《吴大酋科学哲学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83页。
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
2、经济原因:中国没有由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的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没有取得独立性,未能发展工业和商业资本主义是罪魁祸首。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个体农民,封建地主,皇族经济,都是对内自给自足,对外封闭的,自然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使用价值,由此决定,生产针对的是小范围内的直接消费者,而不是为了交换目的,为了使用价值而生产就是为了人本身而生产4,自然经济的这一性质决定了社会只能维持循环的再生产,而不会进行资本积累的扩大再生产,因而中国工商业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封闭状态的经济环境,加之没有国外的市场,在封闭状态下人的自我满足就是的中国的工商业发展内外受限,无法为科学的发展创造经济基础;于此同时,西方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的特点是工商业较早地获得了自身发展的独立性,他们不断扩大的手工业规模,城市的诞生等,最后使得商品经济完全取代了自然经济,为科学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3、李约瑟本人的答案:李约瑟本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中国式大一统的官僚体制,该制度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水利灌溉网体系的需要;而欧洲是贵族式封建体制,这种制度有利于商人阶层的产生。
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便诞生了。
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适宜于科学的成长,然而它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现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没有成功的实现向现代的过渡,故而落后了。
(三)、“李约瑟难题”的启示与解答
4从中西方历史的比较重探索中国封建社会停滞的经济原因,刘佑成,张钢,人文杂志,1981.
东方的科学是不是已是昨日黄花?它的前出路在哪?是继续发展,赶上甚至超过西方科学,或是与西方科学融合,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我认为,西方科学现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无论是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处理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上,都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出现了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
其次,科学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颈部都呼吁一种新的科学,而这种科学与东方科学不谋而合,东方科学又有了新动力,将面临一个大的发展,但是单靠东方科学带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力不从心,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应当而且必须结合在一起,共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也就是说,西方科学与东方科学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方法上,将出现一个大融合的趋势,他们将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大发展。
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也是李约瑟难题的“难”之所在,我们要有充分的未来意识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在对“李约瑟难题”进行理论反思和展望的同时,不仅要探讨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还应当探索中国游那些传统的技术可以与现代的科学完美的结合,并存,我们的技术作为感性经验的积累,有其丰富性和实用性的优势,我们要善于发挥这一优势来弥补西方科学的不足,吸取双方的有价值的东西,避免我们在实现中国科学现代化的进程中犯西方国家的错误,吸取教训。
真正的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