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易错点特训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 62
【配套K12】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 纠错笔记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点1 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理解不到位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宗法制体现了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B.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大的特征D.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错解】A或D【错因分析】不能准确分析表格信息准确把握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能力,考查学生有效解读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解】B易错点击一、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天子“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的奴隶社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1.特点:分封对象的多样性,主要有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先代帝王后裔,以同姓子弟为主体;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要内容;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其积极方面是通过分封制,强化了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消极方面则是,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说明了此时的分封制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西周的宗法制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采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1.主要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大宗、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嫡长子与众子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2.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这样,通过层层的分封,形成高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宗族等级和政治等级。
3.对西周的影响:西周王朝实行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了王权,从而把“国”和“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人教版必修1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人教版必修1——易错点1.长子一定(就)是嫡长子。
错误。
“嫡子”是相对于“庶子”而言的,是由母亲决定的,嫡妻(正妻)所生为“嫡子”,其妾所生为“庶子”;“庶子”可能比“嫡子”年长。
诸“嫡子”中长子为“嫡长子”。
因此,长子不一定是嫡长子。
2.分封制和宗法制都规定了西周的贵族等级制度,内容相同。
错误。
两者互为表里,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4.西周分封制分封的诸侯都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
错误。
西周分封的对象不仅有王族,还有异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但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5.大宗和小宗是绝对的,周天子是大宗,诸侯是小宗。
错误。
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6.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是一样的。
错误。
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性质是奴隶主贵族间的掠夺战争;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在性质上是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和统一战争。
9.秦朝既是君主专制国家,也是中央集权国家。
因此,君主专制国家就是中央集权国家。
错误。
在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统一的,因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
而近代以来,君主专制的国家越来越少,但是,大多数国家实行中央集权。
10.专制主义(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没有本质的区别。
错误。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专制主义是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的个人专制独裁;而中央集权是指全国各种军队财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11.封建专制就是封建制度。
错误。
封建专制是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等同于君主专制;而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热点难点突破含解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2.“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
”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答案】D3.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
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与材料信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不符,排除B项;“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的是国家官吏,可见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故D正确。
4.清代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不同于常人:秀才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进士出身的官员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会添上花纹,镶嵌珍珠、宝石。
这反映出清代( ) A.科举制度造成社会等级森严B.理学思想决定社会价值取向C.科举出身者具有荣耀的地位D.社会阶层固化削弱思想活力【答案】C5.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2018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此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
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应选C项【答案】C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8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项说法错误;B、D项可表达,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2、〔2018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此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
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答案】D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8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解析】此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
高考历史专题易错强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5.(2019年江苏卷,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6.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
这反映A.宗法观念利于家国同构B.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C.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D.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答案】D7.《汉书•外戚传》:“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
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易错集训: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易错集训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 )A.贵族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小农经济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的日益腐败2、春秋前期,诸侯主要政务官和军队高级长官均由世袭的卿大夫充当,三家分晋以后,“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卿大夫)”。
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B.血缘和政治相分离C.官僚制度正在形成D.专制皇权大大加强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4、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5、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
这表明了当时()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6、《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
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试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课标中的“早期国家的特征”,题型是“反映类”选择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提供了商朝与西周王位继承的代际变化,要求深层次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生通过王位代际的变化,找出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络。
【母题来源二】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
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
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2019届高三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训练(解析版)
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3小题)1.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5.《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6.《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推行郡国并行制B.强化君主专制C.加强中央集权D.解决土地兼并7.唐高宗后期,武则天建议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著作郎元万顷等以文词召为翰林院待诏,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与机要。
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
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是( )A.中书省最高长官B.门下省最高长官C.尚书省最高长官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8. “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
”“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9.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原卷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3.(2019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模拟)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
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
该学者意在强调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4.(2019届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押题)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
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梁启超认为A.宗法制度最早起源于周代B.宗法制度影响至今C.家族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D.宗族比国家更重要5.(2019届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中高三下学期冲刺模拟)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9年4月浙江选考,27,2分)(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基础知识梳理和易错易混点(人教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梳理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宗法制:是西周典型政治制度,是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体制。
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秩序。
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分封对象:周王将子弟、功臣、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各地为诸侯。
诸侯权力:在封国内世袭统治权。
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觐见、提供军赋和力役。
意义:扩大疆域、稳定统治。
后来诸侯争霸,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考点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王朝。
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皇帝制度的创立创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
特征:皇帝大权独揽,皇权至高无上(皇帝制度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皇位世袭。
3.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丞相辅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辅助丞相,负责监察事务。
4.郡县制的建立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
县(道):郡下设县或道,长官是县长或县令。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最大特点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5.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1)汉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郡国并行。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2019·全国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A【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强调的是选贤任能,与血缘关系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的出现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的产物,C选项排除。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与血缘关系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2.(2019·全国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知宋朝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
北宋治军的方针是强干弱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因此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军事力量的控制,与地方控制无关,C选项排除。
北宋的贫富分化主要和政府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有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准确把握,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2019·全国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 D【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率先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对地方实现了强有力的控制,因此有力量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解析版)
专题 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期间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 4 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
这反应出A .禅让制度的长久影响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 B【分析】从资猜中能够看出,商朝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 代出现12 位王,均匀每代有王,进而能够推导出周朝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 B 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成立后,“传贤”变成“传子”,禅让制崩溃,清除 A 项;资猜中并无明确凭证证明商朝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显然差异,清除 C 项;西周推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增强而非弱化,清除 D 项。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 4 分)“教民亲爱,莫擅长孝;教民礼顺,莫擅长悌;移风易俗,莫擅长乐;安上治民,莫擅长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 A【分析】联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依据资料“教民亲爱,莫擅长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 A 选项切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选领袖的制度,与资料没关, B 选项清除。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增强的产物,与资料没关, C 选项清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资料没关, D 选项清除。
3.(2019届河南省九师结盟高三模拟)学者吕文郁以为,西周主假如“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假如“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假如卿医生分封陪臣的时代。
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以内分封卿医生,卿医生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朝任何一个期间都不存在。
该学者意在重申A.周朝的分封制拥有必定阶段性特点B.西周期间的等级制度遭到极大冲击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D.传统的政治统治拥有相对的合法性【答案】 A【分析】经过资料“西周主假如‘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假如‘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假如卿医生分封陪臣的时代”能够看出,作者在重申分封制拥有阶段性的特点,故 A 正确;在材猜中,并无看出西周等级制度遇到了冲击,清除 B;经过资料没法得出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清除 C;资料并无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有关信息,清除 D 。
易错点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
易错点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题【01】早期国家西周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依据材料信息推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留意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
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易错题【02】专制主义与中心集权制度【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心集权侧重于中心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安排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心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心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易错题【03】早期国家与封建国家地方制度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消灭,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头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分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
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心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心集权。
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易错题【04】汉宋监察制度比较——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错因】对二者的地位把握不精确,不清楚二者与监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2019届高考历史易错点特训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
届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曾朝贡周王三次,朝觐齐国十一次,朝贡晋国二十次,朝贡楚国二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分封制正在逐步瓦解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
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
”其意在说明( ).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西周已经进人封建社会、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
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
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
由此可见,秦朝( ).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下。
下表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表。
对上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 古国始封国都今地 存灭 始置州郡县时期莒少昊后嬴姓国,周武王封之于莒。
莒县 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莒,战国时灭于楚。
秦因置(莒)县 薛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侯。
滕州市东薛城 历夏商西周,至战国灭于齐。
秦因置郡,西汉废郡为县。
鲁 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
曲阜市 历西周春秋,战国为楚所灭。
西汉置县属鲁国,西晋始置郡。
单 有虞氏舜帝师所封。
单县 春秋时为鲁单父邑 西汉因置单父县.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钱穆认为古代中国:“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材料中所指出的古代中国“政制演进”趋势的实质是(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与加强.国家统一是历史在发展主流.小农经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1)
1、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曾朝贡周王三次,朝觐齐国十一次,朝贡晋国二十次,朝贡楚国二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分封制正在逐步瓦解
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 包罗甚广。
不能在此一一论列, 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
”其意在说明()
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西周已经进人封建社会
3、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
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
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
由此可见,秦朝( )
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
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
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
4、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下。
下表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表。
对上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
A.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
B.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
C.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
D.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
5、钱穆认为古代中国:“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材料中所指出的古代中国“政制演进”趋势的实质是( )
A.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B.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与加强
C.国家统一是历史在发展主流
D.小农经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6、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里“矫前世之弊”的措施主要是指( )
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
7、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市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
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8、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 有枉法杀人者, 朝廷置而不问。
人命至重, 姑息藩镇, 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 他所采取的措施是( )
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权力 B.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
C.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
9、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 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 不敢把政权分散, 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
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由此可见, 元代的行省是()
A.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B.为了监察地方
C.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民族国家D.为了加强对汉人的控制
10、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 )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11、《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
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说明了(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内阁权力扩大,拥有决策权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
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12、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
密折制度的实行( )
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
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13、阅读以下材料: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
材料一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
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
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
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
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
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
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14、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以下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 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 人君天下者, 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相从而命之。
”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 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两汉时期, 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竭见皇帝时, 皇帝起立, 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 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 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 有一天, 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 开始大臣们还坐着, 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 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
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 座位已被撤掉。
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明代自朱元璋起, 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请归纳有关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西汉、宋代、明朝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
(3)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 反映了怎样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
1.A
2.C
3.C
4.B
5.B
6.B
7.A
8.B
9.A10.A11.A12.A
13.(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3)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因素:相权的牵制;先代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
14.(1)问题: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与地方的问题
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元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沦为外朝,权力大大削弱;
宋朝: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
明朝:废丞相,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3)趋势:皇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受到限制和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