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音美的追求
诗歌朗读教学中的审美追求
朗读 是 书面语 言转变 为发音 规范 , 形象生 动 的有声语 言 的再 创作 活动 。朗读是 一种 出声 读 书的方式 , 在普 通话语 音教 学 中很
重要 , 它不仅 可以提 高说普 通话 的水平 , 而且 还可 以扩大 知识面 , 最 重 要的是 朗读 有 助于情 感 的传 递 。那 么 朗读 教 学如 何 进行 审 美追 求 ?本人 有 几点 粗浅 的体会 ,主要 是从 诗 歌朗 读教 学 方面
【 关键 词 】诗歌 朗读
【 中图分类号 】 6 2 G 3
【 文献标识码 】 A
一
【 文章编号 】17 —4 1 2 1 0 02 2 64 80( 00)1 —06 —0
句 可稍读 重一 些 ;而三个 “ 轻 ”虽然 属于 这节诗 中重点 强调 轻
朗读是 我们祖 先 明智而有效 的教 学方法 , 通过 有声语 言 , 将
的部 分 , 但根据 诗 歌意境来 看 , 能重读 。 么 , 不 那 该怎 样处理 呢?
我们 可 以这 样处 理 :语速 放缓慢 ,声音稍 微拉 长。这样 , 两种 强 调处 理各 有不 同 ,一 种重 读 ,一种 轻读拉 长 ,“ ” 的韵 昧便 出 歌 来 了。把握 好 朗读 的 “ 、重 、缓 、急 ” 轻 ,恰 当地分好 “ 步” 音 , 产生鲜明的节奏感 , 将诗歌 晴感强调 出来 , 将诗 歌的韵 味体现 出来 。
文章 中无声 蕴情 的文字 化成有声 、有色 、 有情 的语 言 ,调动学 生
的听 觉 、视觉 、 觉 ,叩击 他们 的心弦 , 感 使其 产 生思想 与感情 的 共鸣 。同时 ,为使 朗读 达到更 丰富 、更 完美 的言 志传神 的要求 , 还应 充分挖 掘朗读 中所 蕴含 的美 学 因素 ,以意美 、 美 、音美 的 情 魅力 , 感染 学生 , 学生获 得美 的熏 陶。朗读 还是 培养 良好 的普 让 通话语感 的一 个重要 途径 。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诗歌的音乐美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古诗词朗诵是一种艺术形式,需要技巧来展现诗歌的音乐美。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首先是把握诗歌的音律。
古代诗歌有着独特的音律,包括平仄和韵脚。
平仄是指诗句中字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
朗诵古诗词时要准确把握每个字的声调,以保持诗歌的音乐美。
韵脚是指诗句中的韵部,包括押韵和压韵。
朗诵古诗词时要注意押韵的位置和压韵的旋律,以展示诗歌的音韵之美。
其次是注重节奏感。
古诗词有着独特的节奏感,体现了古人的文字艺术追求。
朗诵古诗词时要注意把握每个字词的节奏,使诗句的节奏感流畅而有力。
可以通过对字词的停顿处理和对句子的整体节奏把握来展示诗歌的音乐美。
再次是注重声音的变化。
古诗词的音乐美还体现在声音的变化上。
在朗诵古诗词时要注重声音的转折、上升、下降和变速等变化,以展示诗歌的音乐魅力。
可以通过调整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等来表现诗句的音乐美。
还要注重情感的表达。
古诗词是诗人的情感抒发,通过朗诵古诗词可以更好地展现诗人的情感。
朗诵古诗词时要注意情感的表达,通过声音的柔和、婉转、激昂和抑扬等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语气的调节来展示诗歌的情感美。
最后是注重语音的准确。
古诗词的语言是精细而优美的,朗诵时要准确发音,以展示诗歌的语言美。
可以通过注重每个字词的发音和声调的把握来展示诗歌的语言美。
古诗词朗诵需要技巧来展现诗歌的音乐美。
通过把握诗歌的音律、注重节奏感、注重声音的变化以及注重情感的表达等方面的技巧,可以更好地展示和欣赏古诗词的音乐美。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在朗诵古诗词时更加准确地表达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的节奏与声音美
诗歌的节奏与声音美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通过词语的选择、排列和表达方式传达情感和思想。
节奏与声音美是诗歌的重要元素,它们贯穿于诗歌的每一个部分,给予诗歌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节奏与声音美,并分析它们对诗歌的重要作用。
一、节奏的作用及表现形式节奏是诗歌中最基本的音韵元素之一,它通过诗句中重音和轻音的交替排列来产生。
节奏给予诗歌以动感和韵律感,让诗句有一定的节奏感。
不同的诗体和诗歌风格有着不同的节奏表现形式。
1. 抑扬格的韵律抑扬格是一种常见的诗体,它的特点是韵律明显,有规律的重音和轻音交替出现。
抑扬格的节奏流畅而有力,给人一种铿锵有力的感觉。
例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2. 清新婉转的六言绝句六言绝句以其清新婉转的风格闻名,它的节奏特点是缓慢而柔和。
通过重音和轻音的变换,六言绝句呈现出一种优美的音韵。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 深沉庄重的律诗律诗的节奏通常是庄重而深沉的,它通过有规律的音韵排列和平仄的变化来表现情感。
律诗的节奏给人一种厚重感和庄重感。
例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二、声音美的体现及作用声音美是诗歌中独特的审美特征,它通过音韵、音调和音节的运用来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声音美让诗歌更加动听和美妙,增强了诗歌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1. 音韵的和谐音韵的和谐是声音美的重要方面。
诗歌中通过使用相近的音节或者相同的韵脚来展现音韵的和谐感。
音韵的和谐能够给人一种愉悦感和美妙感。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 音调的变化音调的变化是诗歌中声音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运用不同的音调,诗歌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音调的变化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方式,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例如:“春江花月夜,夜暗思君子。
”3. 音节的运用音节的运用也是声音美的重要元素。
通过巧妙运用音节的长短和重复,诗歌能够产生出一种优美的音韵效果。
音节的运用可以让诗歌的朗朗上口,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例如:“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浅谈诗歌朗读欣赏中的审美因素
浅谈诗歌朗读欣赏中的审美因素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语文来说,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所特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在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诗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情感,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凝炼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等丰富的审美内涵。
朗读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和想像,充分体味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意境美等审美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诗歌朗读是语文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诗歌朗读欣赏中的审美因素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和谐优美的音乐美诗与歌有着不解之缘。
肖统在《文选序》中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的说法,说明诗歌产生时就是为了吟诵和歌唱的。
因此诗歌写作和其他文学创作不同,它要求有整齐的句式、平仄的声调、和谐的节奏。
在朗读诗歌时,特别是朗读中国的古诗词,往往能体味到一种铿锵悦耳、节奏和谐的韵律美。
古人有吟诗之说,说明诗歌只有在朗读时才能充分展现其音乐美感,并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槽槽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语句,运用比喻以及节奏的轻重缓急手法,对琴声进行描摹,时而急促,时而轻柔,把琴声描绘得精美绝伦,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典范。
如果说《琵琶行》中诗句所显现的音乐美主要是依赖于音韵和谐,那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读起来的悦耳动听则主要是得益于诗句声调上的平仄相对,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音乐性却主要显现在句式的整齐上。
对于这些诗句,如果仅仅是注释解读,诗歌中所蕴含的音乐美就很难显现出来,只有通过朗读,体验节奏的变化、声调的平仄,才能把诗歌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凝炼含蓄的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
小学诗歌朗读教学中的审美追求
小学诗歌朗读教学中的审美追求【摘要】众所周知,诗歌是有意境和美感的文学样式,其中包含的审美情趣历来是教学的重点。
如何更好的在诗歌朗诵教学中把握诗歌的审美追求,并让学生领悟诗歌的美感和底蕴,是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本文正是以此为主线,重点对小学诗歌朗诵教学中的审美追求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诗歌朗诵的美感来源、艺术美和主题美等,希望可以帮助诗歌朗诵教学更进一步。
【关键词】诗歌朗诵;诗歌教学;小学诗歌;审美追求;艺术美一、小学诗歌朗诵教学的内涵和审美意境严格来说,诗歌朗诵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课的一部分,涵义包括在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和其他诗歌文体的教学中运行诵读、背诵和朗诵的方法进行诗歌教学。
通常来说,诗歌的朗诵是一种运行发声语言把书本文字变成普通话规划文字的过程。
诗歌的朗诵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诗歌题材,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更加的形象生动,更加具备美的意境和情趣。
之所以说诗歌朗诵教学具备审美感,是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韵律化语言;古人认为,诗词歌赋都是可以就着曲子唱出来的,也就是说诗歌本身就是艺术化的文学作品,是美感和动感兼备的语言文学形式。
那么,在现今的小学诗歌教学课中,诗歌的朗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美学因素,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想象力,最终让学生领悟到诗歌的美学意境。
如此,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诗歌学习的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启迪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诗歌朗诵教学的审美追求,要情真意切,形神兼备在小学课堂中,进行诗歌朗诵教学,要做到八个字——“情真意切,形神兼备”。
所谓情真意切,就是要把诗歌中的情感、意境和美感通过朗诵的方法提炼出来。
只有融入感情,诗歌的朗诵才能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
也只有融入感情,体会意境,才能领悟到诗歌之美。
例如,人教版小学课本中有王维的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新月派诗歌的三美
新月派诗歌的三美新月派诗歌的三美涵盖了主题美、形式美和语言美。
这些美妙的元素使得新月派诗歌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
首先,主题美是新月派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新月派诗人以自然景物、人类情感和社会现象为主题,通过诗歌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他们以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观察力,揭示了生活中的真实和美好。
这些主题既包含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类情感的抒发,也包括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这些主题的选择和发展,新月派诗歌赋予了读者以思考、感悟和启迪。
其次,形式美是新月派诗歌的另一个亮点。
新月派诗人注重诗歌形式的塑造,追求艺术上的完美和独特。
他们对诗句的节奏、韵律和对仗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诗歌在语言层面上具有韵律感和音乐美。
同时,他们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象征和意象的构建,使得诗歌在视觉和感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想象力。
形式美的追求使得新月派诗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最后,语言美是新月派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月派诗人注重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追求文字的精细和细腻。
他们善于运用富有音乐感的词语和词组,通过押韵、排比和修辞等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具有流畅、抒情和鲜明的特点。
同时,他们也注重语言的质感,运用形象的描写和比喻的表达,使得诗歌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意境和感染力。
语言美的追求使得新月派诗歌成为了一种富有魅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能够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的共鸣。
总而言之,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题美、形式美和语言美,使得这一流派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一朵奇葩。
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感悟,还具有艺术上的完美和独特。
通过新月派诗歌的阅读和欣赏,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生活的美好和真实,还可以感受到诗歌带来的艺术享受和审美愉悦。
古代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表达
古代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表达诗歌是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音韵美与意境表达,它能够传递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沉浸其中,领略诗歌的魅力。
在古代,诗歌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意境表达,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古代诗歌的音韵美古代诗歌对于音韵的追求可以说是极致的。
首先,古代诗歌采用了特定的字音和韵律,例如五言绝句中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中每句七个字,字数的限制使得诗歌在音韵上呈现出一种优美的平衡。
其次,古代诗歌注重平仄平衡,即音节的长短和音调的升降,使得诗句在朗朗上口的同时,又不失和谐的韵律感。
这种平仄平衡不仅体现在整个诗篇中,也存在于每个字的发音上,使得诗歌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此外,古代诗歌还利用押韵手法,即使相隔较远的句子在韵脚上也能呼应,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
二、古代诗歌的意境表达古代诗歌不仅追求音韵的美感,更重要的是通过独特的意境表达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诗人善于利用形象的描绘和意象的营造,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
比如在《静夜思》中,李白利用秋夜的寂静和明月的明亮,勾勒出一个人独自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离愁。
此外,古代诗歌还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传递情感和思想,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国家兴旺和个人志向追求的美好愿景。
古代诗歌还注重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具有深邃的意蕴。
诗人通过精准的词语选择和形象的描绘,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凝练成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诗句。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凉爽和自然的静谧,抒发了对逝去的青春岁月的感慨和思考生命的意义。
这种通过简洁的语言传递复杂情感的手法,使得古代诗歌充满了哲理和思辨的力量。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意境表达,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通过恰当的字音和押韵,诗歌呈现出韵律优美的节奏感;通过精准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诗歌传递出丰富的内涵和思想。
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美
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美现代汉语诗歌作为文学形式之一,在表达方式和语言使用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通过艺术的语言表达方式,现代汉语诗歌传达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思想和意境,展现出独特的语言美。
本文将从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特点、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之美。
第一部分: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特点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汉语诗歌注重形象的表现。
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以形象的方式展现出内心世界的细腻情感和独特意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真实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其次,现代汉语诗歌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
诗人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表达,反映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具有多重含义和深刻的象征性,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第二部分: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诗歌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有着多样化的特点,包括自由诗、律诗、现代诗等不同形式:首先,自由诗是现代汉语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自由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灵活运用语言元素,自由构建诗歌结构。
其次,律诗是现代汉语诗歌传统形式之一,注重音律和格律的运用,具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使诗歌具有独特的音韵美感。
第三部分: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美的审美价值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美不仅具有审美上的意义,更是对于人类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现代汉语诗歌展现出诗人对于生命、爱情、自然等主题的独特理解和表达,传递着人类内心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总结: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美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通过对语言的精细运用和艺术表达,展现出诗歌作者对于世界和生命的深刻认知和表达。
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美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是对于诗人内心情感和思想的真实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文学价值。
愿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之美能够持续传承和发展,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感悟和启迪。
古代诗歌鉴赏二语言美
总结:炼字的作用
• 渲染气氛、描景状物、表情达意、说事 明理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第二种类型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 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 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 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 约、简练生动……
王驾诗中最初为“蜂蝶飞来过墙去”,后王 安石把“飞来”二字改为“纷纷”,改后有何 妙出?
答:“纷纷”说明蜂蝶“多”且“连续不断”, 更能表现雨过之后特别的春意。
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两句话,赏析叠词的 妙处。 答案:两个叠词更能表现出时间的漫长,说明诗人长期隐居 山林,不觉时节变化,表达了冷淡孤寂的心情。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次,模糊性(多义性)是提供合理联想的线索, 使欣赏者有多种美的体味与探寻的欲望。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俞平伯认为可有四种解释:
一是说春归何处,可以标点如下:“天上?人间?
二是表示感叹之意,春天去了天上人间,可标点如下:“天 上!人间!”
7、清幽:
清静而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远。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 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 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 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诗歌朗诵中的声音之美
《尚书·舜典》中有这样一句话:“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明朝谢榛在他的《四溟诗话》中说:“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使一关未过,则非佳句矣。”
朗诵吟咏的话叫做诗歌,琅琅上口、如行云流水、金声玉振的诗歌方为佳句,那些读来佶屈聱牙、令人不忍卒听的东西,历来不受人们的喜欢。《南村辍耕录》中记载:“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艰深奇涩,人莫能诵。宋王晟刘忱为之注释,赵仁举为之句读,诚可怪也。韩退之作宗师墓志铭曰:‘文从字顺各识职。’盖讥之也。”由此观之,诗歌和朗诵自古以来就不可分割,经典的诗歌和朗诵艺术一旦结合,将形成一种极具美感的听觉享受。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韩娥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说的是音乐和歌声之美。同样,良好的用声方法再加上汉语语音的美感特征,使得诗歌朗诵这种二度创作在诗歌本身的意境美、形式美、韵律美之上,更增添了有声语言的灵动之美,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中国传媒大学任玮玮)
宗白华对这段话进一步阐述为:“并不是道德上的考虑使拉奥孔雕像不像在史诗里那样痛极大吼,而是雕刻的物质的表现条件在直接关照里显得不美(在史诗里无此情况),因而雕刻家(画家也一样)须将表现的内容改动一下,以配合造型艺术由于物质表现方式所规定的条件。这是各种艺术的特殊的内在规律,艺术家若不注意它、遵守它,就不能实现美,而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
汉语古诗词的朗诵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按照现在的普通话的语音语调朗读,这种方法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基本上人人都能上口,但是由于几百年来汉语语音的发展与流变,很多古诗词用普通话表现时往往会损失一些韵味。于是有人提倡另外一种比较“复古”的朗诵方式——吟诵。所谓吟诵是指用一种调子把诗词吟唱出来,是介于朗诵和歌曲之间的艺术形式。吟诵通常采用的是各地的方言,在这些方言中,较多地保留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特征,因此很多人认为吟诵较之朗诵更能表现古诗词的韵味。而到了现在,真正会诗词吟诵的人并不多了,考虑到艺术的可欣赏性和传承性,吟诵开始向普通话方向靠拢,老艺术家们基本上都采用了普通话来吟诵。尽管如此,它还是比朗诵多了很多曲调的因素在其中。对于现代诗,创作时本身就是按照普通话的发音来完成的,所以朗诵时自然要采用汉语普通话。我们这里就比较普遍的汉语普通话诗歌朗诵来进行研究,暂不考虑吟诵中语音的一些特殊之处。
唐诗宋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表达
唐诗宋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表达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读者。
其中,音韵美与意境表达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本文将从音韵美和意境表达两个方面论述唐诗宋词的独特之处。
一、音韵美1. 韵律优美唐诗宋词以其和谐的音韵和流畅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通过运用押韵和对仗的手法,使诗句中每个字的音节变得和谐,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2. 押韵工整唐诗宋词注重押韵,使得诗句更加优雅。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行”、“声”、“白”、“明”都是押韵的字眼,使整首诗具有韵律感和和谐感。
3. 对仗劲韵唐诗宋词中的对仗技巧也展现了音韵美。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整首诗的句子结构对仗明显,例如“光”与“霜”,“明月”与“故乡”,巧妙地运用了近音对仗,使整首诗节奏流畅,意境深远。
二、意境表达1. 凭空想象唐诗宋词常常通过凭空想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绪。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明月和床前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2. 山水意境唐诗宋词通过描绘山水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通过高楼的形象来表达诗人的壮志豪情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3. 情感抒发唐诗宋词常常通过表达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的心。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饭后风吹竹影落明湖青黛金波动地紫箫声这首词以婉约的词藻展现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引发了读者对于时光流转的思考。
综上所述,唐诗宋词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意境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对音韵的巧妙运用和意境的深入描绘,唐诗宋词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的诗境,让人陶醉其中。
高二语文必修一 - 诗歌的语言之美欣赏
• 诗歌语言的特点 • 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色 • 必修一中的诗歌欣赏 • 诗歌的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 • 诗歌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01
诗歌语言的特点
语言的韵律感
总结词
韵律感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它通过音节、声调、韵脚的规律变化,创造 出独特的音乐美感。
详细描述
意象分析法
总结词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所表达的 情感和思想。
详细描述
意象是诗歌中用以表达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形 象,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诗歌 的主题和意境。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 ,通过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 飞回”等诗句中的意象,可以感受到诗人对 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文化传承与影响
唐诗宋词的传承
国际影响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对后 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 史上的经典。
唐诗宋词的魅力跨越国界,对世界文 学产生了影响,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 重要载体。
对现代诗歌的影响
现代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深受唐诗宋 词的影响,许多现代诗人从中汲取灵 感。05诗歌的鉴赏方法源自技巧VS意象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意象可以分为不同 的类型。如根据表达方式,可分为比喻意 象和象征意象;根据表现形式,可分为具 象意象和抽象意象等。不同类型的意象在 诗歌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丰富了诗歌语 言的表达手段。
语言的含蓄与隐喻
含蓄
含蓄是指诗歌语言不直接表露意义,而是通过暗示、隐喻等 方式表达。含蓄的语言能够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 考余地,使诗歌更加耐人寻味。
详细描述
意象表达通常是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或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或思想。在诗歌中,作者会运用丰富的 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场景或形象,如用“花开”表达希望、美好,用“落叶”表达失落、哀愁 等。这种意象表达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古诗词的语言美与表达技巧
古诗词的语言美与表达技巧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语言美和高超的表达技巧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凭借纯熟的艺术表达,同时也承载着对生活、情感、自然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的语言美以及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
一、节奏韵律的表达美古代诗词通常采用平仄对立的方式来构建韵律美,使其具有优美的节奏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疑是地上霜,”正是通过平仄交错的对仗创造了一种轻盈流畅的旋律感。
二、象征意味的独特表达古诗词常常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或对事物的描绘。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通过雨水的象征意义,寄寓出作者对社会变革带来的希望和喜悦之情。
三、意境的形成与表达古诗词往往通过精练的语言和深入的意境来打动读者的情感。
在《将进酒》中,李白通过墨客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不甘平庸,追求自由豪放的情怀,使读者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酒中的热情和豪迈。
四、音韵美的追求中国古代诗词中,音韵美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技巧。
古人通过对诗句的韵脚、平仄和声调的精妙安排来追求和谐的音韵美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通过“zu”和“ei”的韵脚呼应,创造了一种悠扬的音乐美。
五、情感的细腻表达古诗词常常通过细腻的表达来展示作者的情感世界,使读者情感共鸣。
例如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豪迈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逝去友人的思念之情。
六、对自然的深刻描绘中国古代诗词以其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而被赞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的心境,也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如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遗迹的感伤之情。
七、意蕴的凝聚表达古诗词往往以简洁的语言凝聚出丰富的意蕴,读者通过阅读和品味才能进一步解读其中的深意。
如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通过对简陋屋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崇尚贫朴、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语言美和表达技巧结合了音韵美、意境营造、象征手法、情感表述等多种元素,使得古诗词在语言层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魅力。
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标准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标准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社会、情感和理想的思考和追求。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诗词的审美标准,本文将对其进行总结。
一、音韵美:与现代诗歌不同,中国古代诗词注重音韵的美感。
古代诗词写作中,重视平仄押韵,追求优美和谐的声音效果。
古人常用“平、仄、平、仄”的韵律,形成优雅的音韵。
二、字词美:中国古代诗词对字词的选择和运用也有一定的审美要求。
好的诗词应使用准确、富有意境的字词,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三、意境美:古人认为好的诗词应该能够通过抒情或抒发思想来营造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产生美感。
诗人常通过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以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意境。
四、艺术美:中国古代诗词注重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形式美。
古人追求诗词的精练与简洁,以及行文的舒缓和流畅。
通过使用对仗、描写、修辞等手法,使诗词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
五、情感美:中国古代诗词常常表达作者的情感体验,强调真挚和激情。
好的诗词应当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情,感受到作者产生的情感共振。
六、主题美:中国古代诗词多样化,涵盖了丰富的主题。
好的诗词不仅要有独特的主题,更要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表达,以更丰富和多元的方式展现人生和世界的真实。
七、修养美: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追求也强调诗人的个人修养和素质。
古人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饱满内涵的诗人,才能写出具有时间感和高度艺术性的佳作。
八、时代美:中国古代诗词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时代氛围,好的诗词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在表现社会状况、人民生活和时代变迁等方面具有深刻的记载价值。
九、自然美:中国古代诗词时常以自然为题材,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好的诗词应能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表现自然的美、丰富的内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标准可以归纳为音韵美、字词美、意境美、艺术美、情感美、主题美、修养美、时代美和自然美。
抒情诗歌的音韵美与情感共鸣体验
抒情诗歌的音韵美与情感共鸣体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诗歌无疑是一种独特而优雅的艺术形式。
而其中的抒情诗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能够通过音韵美和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到深深的情感冲击和心灵的共鸣。
首先,抒情诗的音韵美是其独特之处。
无论是押韵还是音律,抒情诗都追求一种和谐的节奏感。
诗人通过词语的选择和排列,创造出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韵律,使读者能够沉浸在其中。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白云时有弄晴机,不独仲宣更有神。
丹霄长袖初开白,碧落霜华净浸银。
”这里的词语选取精准,字音相衔,让人读来如同音乐般悦耳动听。
抒情诗的音韵美让人陶醉其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其次,抒情诗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无数的情感在挣扎和纠结,而抒情诗正是通过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让人们在诗歌中找到了一种情感去匹配自己的情感。
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抒情诗都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情感宣泄的出口。
例如,在骆宾王的《乐游原》中,他写道:“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这里的诗句描绘了桃花随流水流转的情景,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读者读到这样的诗句,不禁让自己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和曾经的美好时光,情感也随之涌上心头。
抒情诗通过音韵美和情感共鸣,让读者能够明白诗人的情感体验,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诗歌无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通过几行文字,让读者能够仿佛置身于诗人的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起伏。
而抒情诗则是其中最鲜明的一种形式,能够更直观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然而,抒情诗也需要读者的共鸣和体会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只有当读者能够真正走进诗歌中,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并感悟其中的美。
正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草的生死循环来寄托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的感伤,读者读到这首诗,或许会产生对人生的反思,对光阴的珍视。
总之,抒情诗的音韵美和情感共鸣体验是其吸引人之处。
什么是诗歌的美学追求
什么是诗歌的美学追求
诗歌语⾔的美学标准
写作诗歌,要调动诸多⽂学⼿段。
如“⽩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的是夸张;“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的是对偶;“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是⽐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的是拟⼈;“硕⿏、硕⿏,⽆⾷我⿉”⽤的是反复;还有⽤顶针,⽤借代第⼀个字是“顺”。
即⾔顺、⽓顺、情顺、理顺。
所谓⾔顺,是要求⾃然流畅,不拗⼝,不晦涩。
⽩居易常将写好的诗念给⽼太婆听,听不懂就修改,直到⽼太婆能听懂为⽌,追求的就是通俗易懂,流畅⾃然。
凡是千古名句,⽆⼀不是通畅⾃然的句⼦。
如:“同是天涯
第⼆个字是“切”。
即对⼈或事物的形态、声⾳、性状的描摹要准确,要切合,要切题、切意、切情、切景,要切时、切地,切合⼈物⾝份,在什么⼭上唱什么歌,对什么⼈说什么话。
对字义、词义、句意要弄清楚,对典故、传说、历史要把握准确。
刘勰说,“夫美锦第三个字是“新”。
“新”包括内容新和语⾔新。
内容新包括⾓度新、⽴意新、张扬个性,写有独特见解的诗词。
语⾔新指的是炼字,选词、⽤句要有新鲜味,要新颖。
要剔除陈腐的⽼套的和⼈云亦云的词句,要推陈出新,要典故翻新。
“嚼⼈家咬过的馍没味道”,说的就
第四个字是“变”。
诗歌篇幅短⼩,⽤语简炼,特别是近体诗,五绝少到20个字,七律也只有56个字。
还兼以平仄、对仗和押韵的限制,它的⽤语省略、跳跃、倒装变化甚多。
如省略:温庭筠的“鸡声茅店⽉,⼈迹板桥霜”,没有⼀个动词,显然省去了谓语;再如杜甫的。
诗歌的音韵美与情感抒情
诗歌的音韵美与情感抒情诗歌是人类文化瑰宝中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它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给人以无尽的审美享受。
诗歌的音韵美与情感抒情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音韵美和情感抒情的角度,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方式。
诗歌的音韵美音韵美是指诗歌中的声音和节奏所带来的美感。
它是诗歌外在形式的美,通过音节、韵律、押韵等手段表现出来。
音韵美不仅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和谐悦耳,还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音节与节奏诗歌的音节是构建音韵美的基础。
音节是指诗歌中发音清晰的基本单位,它包括元音和辅音。
不同的音节组合形成了不同的音韵效果。
诗歌的节奏是指音节的强弱、长短的分布和变化。
节奏可以分为规律性和自由性两种,规律性的节奏给人以稳定和和谐的感觉,而自由性的节奏则表现出灵活和多变的特点。
押韵与对仗押韵是指诗歌中相邻或相隔的诗行末尾音节的相同或相似。
押韵的使用使诗歌具有音乐性的美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对仗是指诗歌中对应位置的词语在语音、意义或形式上的对称。
对仗的运用使诗歌具有平衡和对比的美感。
韵律与旋律韵律是指诗歌中音节的起伏和流动。
它通过音节的重叠、递减或递增等方式,形成了一种节奏性的旋律。
旋律是指诗歌整体上音节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它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流畅感和美感。
诗歌的情感抒情情感抒情是指诗歌中诗人对生活、自然或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它是诗歌内在内容的美,通过诗人的情感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歌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情感的表达诗歌的情感表达是诗人对内心感受的真挚流露。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生活经历或抒发内心情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诗歌之中。
情感的表达使诗歌具有了感染力和生命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意象的运用意象是指诗歌中用来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事物或景象。
诗人通过选取独特的意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古代诗歌艺术对于音韵美的追求》
声调:古代诗歌中,声调的运用,如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形成了诗歌的音乐美。
押韵:古代诗歌中,押韵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对仗:古代诗歌中,对仗的运用,使诗歌形式整齐,增加了诗歌的形式美。
诗歌的押韵和韵脚
押韵:诗歌中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组在句尾重复出现,形成一种和谐的声音效果
押韵的作用:使诗歌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诵
节奏:通过诗歌的节奏变化,增强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感
谐音:通过字词的谐音,表达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
对仗:通过词语的对比和呼应,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叠词: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字词,增强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感
平仄:通过字词的声调高低,调节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追求音韵美的意义和价值
音韵美是古代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诗歌更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韵脚的作用: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韵脚:诗歌中押韵的词或词组,通常位于句尾,是押韵的关键部分
古代诗歌艺术中音韵美的传承和发展
古代诗歌艺术对后世的启示
音韵美的追求:古代诗歌艺术对音韵美的追求,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审美体验。
传承与发展:古代诗歌艺术对音韵美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财富。
例子:现代诗歌中的音韵美体现在押韵、节奏、声调等方面
影响:现代诗歌对古代音韵美的继承和创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音韵美在现代诗歌中的表现和意义
音韵美的传承:现代诗歌中仍然保留了古代诗歌的音韵美,如押韵、节奏等
音韵美的发展:现代诗歌在音韵美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如运用现代音乐元素、口语化等
音韵美的表现:现代诗歌中音韵美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诗歌的韵律、节奏、音乐性等方面
诗歌创作应追求语言美
诗歌创作应追求语言美作者:许孝梅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2期许孝梅内容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许多古典诗歌之所以吸引人,语言美是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项。
艺术创作要求内容与形式统一,要求内容美与语言美相结合。
诗歌没有故事,没有人物,也没有大的情节,它的艺术美,除了内容美外,还要着力于研究语言美。
关键词:诗歌形式美语言美黑格尔说:“美的要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
”内容的美,毋须多说。
语言的美则常被忽视。
诗情画意是美的同义词,诗歌没有故事,没有人物,也没有大的情节,靠什么来抓人?只能靠美。
思想感情美(高尚、纯真、诚笃、豪健等)之外,要语言美。
中国是诗的国度。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创作了无数的诗歌,经过沙里淘金似的沉淀,流传至今的,都成为了传唱不朽的精品。
这些诗歌只所以得到流传,除去它的政治思想内涵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它们都具有了盛传不衰的语言美。
我们说诗歌的艺术美,除了内容美外,就要着力于研究语言美。
诗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形式美表现在语言上。
语言的音乐性(抑扬顿挫的和谐,节奏铿锵自然,明快抒情等)、语言的色彩(画面的明丽,境界的传神,生活色调的对比等)、语言的组合(多样中的统一,组合中的均匀、对称等)、语言的创造(机智聪睿的哲理性,鲜明独到的特征性,抓住事物本质和美感的警句,创造性的形象比喻等),都是诗歌语言美的范畴。
可惜对这方面,我们往往是不予重视的。
而古典诗歌之所以吸引人,语言美是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项。
有一些古诗词内容平淡,没有多少东西,但由于语言美,也能流传下来,语言美是可以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的。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就是唐诗佳品。
如果翻译成白话,就是:“在岐王家里常见到你,在崔涤的客厅里几次听说过你,春末夏初的湘江上,我又看到你。
”除去诗的语言美,这还能算诗吗?“五四”以后,新诗从旧诗词的旧框框里脱颖而出,得到了大江长河奔腾式的发展。
高考语文最有可能出的阅读题热点素材之诗歌语音美的追求
诗歌语音美的追求南朝诗发展至齐永明年间(483—493),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革,就是诗人更加自觉地讲究诗句的声音之美,制订出一些规定,以求达到读起来流畅谐和的目的。
汉语本是极富于音乐性的语言。
每个音节(一般是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的区别(今天的普通话、北方方言已消失了入声,南方许多方言尚保存着入声),因此读起来抑扬低昂,十分悦耳。
汉语音节的声母与韵母拼合紧密,所以每个音节都很响亮。
中国人很早就注重诵读诗文甚至讲话时声音之动人。
且举几个著名人物的例子:东汉末年的蔡琰,即蔡邕(蔡中郎)之女蔡文姬,是有名的才女。
战乱中被掳入匈奴,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赎回,重嫁屯田都尉董祀。
她的心情当然是悲苦的,所谓“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悲愤诗》)偏偏董祀又犯法当死。
文姬乃急往曹操处,为丈夫请命。
时公卿名士、远方使者,坐者满堂。
文姬蓬首赤足而进,叩头请求,“音辞清辩,旨甚酸哀”(《后汉书·列女传》)众人为之动容,曹操也赦免了董祀。
“音辞清辩”,便包括声音清朗动听之意。
史家著史时特地将这一点记录下来,可见声音之美是如何受人注意了。
又如汉末崔琰,《三国志·魏志》本传说他“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特地将其声音之高亮写入,也可见对此的重视。
传说曹操接见匈奴使者,自惭形貌,觉得不足以威服远国,便使崔琰为替身,而自己捉刀立于床头:“捉刀”一语,即由此而来。
这既是借重崔琰的相貌堂堂,也是由于他“声姿高畅”吧?再举一个东晋的例子:据说桓温生下来不到一岁,温峤见之,说:“这小儿有奇骨,让他啼哭一下!”及至听到其啼声,又说:“真英物也!”大约其哭声有力,因此受此赞誉。
这当然不是说话的声音,不过桓温长大之后,确实不仅“眼如紫石棱,须作蝟毛磔”(《晋书》),相貌英武,而且说话声音也很动人。
他率兵平蜀之后,会集僚佐缙绅,侃侃而谈,据《世说新语·豪爽》载,“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语音美的追求
南朝诗发展至齐永明年间(483—493),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革,就是诗人更加自觉地讲究诗句的声音之美,制订出一些规定,以求达到读起来流畅谐和的目的。
汉语本是极富于音乐性的语言。
每个音节(一般是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的区别(今天的普通话、北方方言已消失了入声,南方许多方言尚保存着入声),因此读起来抑扬低昂,十分悦耳。
汉语音节的声母与韵母拼合紧密,所以每个音节都很响亮。
中国人很早就注重诵读诗文甚至讲话时声音之动人。
且举几个著名人物的例子:
东汉末年的蔡琰,即蔡邕(蔡中郎)之女蔡文姬,是有名的才女。
战乱中被掳入匈奴,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赎回,重嫁屯田都尉董祀。
她的心情当然是悲苦的,所谓“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悲愤诗》)偏偏董祀又犯法当死。
文姬乃急往曹操处,为丈夫请命。
时公卿名士、远方使者,坐者满堂。
文姬蓬首赤足而进,叩头请求,“音辞
清辩,旨甚酸哀”(《后汉书·列女传》)众人为之动容,曹操也赦免了董祀。
“音辞清辩”,便包括声音清朗动听之意。
史家著史时特地将这一点记录下来,可见声音之美是如何受人注意了。
又如汉末崔琰,《三国志·魏志》本传说他“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特地将其声音之高亮写入,也可见对此的重视。
传说曹操接见匈奴使者,自惭形貌,觉得不足以威服远国,便使崔琰为替身,而自己捉刀立于床头:“捉刀”一语,即由此而来。
这既是借重崔琰的相貌堂堂,也是由于他“声姿高畅”吧?
再举一个东晋的例子:据说桓温生下来不到一岁,温峤见之,说:“这小儿有奇骨,让他啼哭一下!”及至听到其啼声,又说:“真英物也!”大约其哭声有力,因此受此赞誉。
这当然不是说话的声音,不过桓温长大之后,确实不仅“眼如紫石棱,须作蝟毛磔”(《晋书》),相貌英武,而且说话声音也很动人。
他率兵平蜀之后,会集僚佐缙绅,侃侃而谈,据《世说新语·豪爽》载,“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
其状磊落,一坐叹赏”。
听众所叹赏的,与其说是他所说的内容,不如说是他谈论时的豪情爽气,包括其“音调英发”,声音动人。
以上诸例是谈话时的声音之美。
至于诵读诗文,汉代人读赋、读《楚辞》,都是有一种特殊的抑扬顿挫的调子。
东晋袁宏少时贫困,曾在牛渚(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附近的长江客舟上咏其所作《咏史》诗,“声既清会,辞文藻拔”(《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
)恰好镇西将军谢尚乘着清风朗月,微服泛江。
一闻此声,觉妙不可言,遂迎其过舟,清谈至旦。
从此袁宏名誉日茂。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袁宏诵诗能深深打动谢尚,与其声音之美有不小的关系。
其他如南朝萧齐时的周舍,史家也特地写上这样一笔:“善诵书,背文讽说,音韵清辩。
”(《梁书》)足见人们朗读时注重声音,决不是随随便便的。
文人读书如此,僧徒诵经、说法,同样如此。
南朝梁时慧皎撰《高僧传》,其《诵经论》便说:“若乃凝寒靖夜,朗月长宵,独处闲房,吟讽经典。
音吐遒亮,文字分明。
足使幽显欣踊,精神畅悦。
”简直是把读经视为一种美妙的精神享受。
试想空山明月下,古刹松声里,传来一阵阵寥亮清厉的诵读之声,是何等令人神往!李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云:“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此诗可以说是对于讲究吟讽声音美的传统的礼赞。
言谈、讽咏讲求声音动听,与永明年间文人写作诗文之讲究声律,虽然不是一回事,但正是在这种普遍风气的薰染下,文人写作时追求语言声音美的心理更强烈了,对语音的感受也更敏锐了,辨字审音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锻炼提高。
事实上,早在西晋大文学家陆机所作《文赋》中,已提出“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便是以色彩为喻,说诗文用字,其不同的声音应和谐配合,动听悦耳,犹如锦绣以五色线相配而鲜明悦目。
到了永明时期,这种讲求更普遍,更自觉了。
由于语音学的进步,文人对于语音之四声有了清楚的认识,并写成专著,加以分析论述。
如沈约便撰有《四声谱》。
此时又提出了“八病”之说,要求诗文用字的搭配避忌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八种病犯。
这里不必对此八病作详细解释,只指出它们总的原则,即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说的:“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
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就是要求诗文用字的声调、声母、韵母均有所变化,避免重复单调,又须配合和谐。
当时提倡此道最力者,除沈约外,还有谢朓、王融等人。
响应者甚多,一时蔚为风气。
其作品称为“永明体”。
不过,也有不能理解声韵之人。
据说梁武帝萧衍即不会分辨四声。
曾问大臣朱异:
“何谓四声?”朱异举例道:“如‘天子万福’,即是四声。
”(四字分别为平、上、去、入声。
)萧衍说:“那么‘天子寿考’,为何不是四声?”(寿、考二字为去、上声。
)又,八病的具体规定有的过于繁琐,难于一一遵循,沈约自己的作品也未能完全避免,故反对者也颇有其人,如钟嵘即是。
一件事初起时,本难十全十美。
永明声律论虽尚有缺点,但正是在其基础上,又经过约二百年的演变,在初、盛唐之交,才形成了所谓律诗,中国诗歌从此才有了大体定型的格律,一直到今天,仍为爱做旧体诗的作者所沿用。
沈约等人的功绩是不可埋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