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语用学的认知视角
《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
《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对语用学领域的杰出学者Jef Verschueren的最新作品《语用学的理解》进行深入的评介。
作为语用学的领军人物,Verschueren的这部新作无疑将为该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将从作品背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理论贡献以及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理解框架,进而推动语用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an in-depth review of the latest work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by Jef Verschueren, an outstanding scholar in the field of pragmatics. As a leading figure in pragmatics, Verschueren's new work undoubtedly brings new perspectives and inspirations to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research methods,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in order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a clear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framework,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research.本文将简要介绍《语用学的理解》的创作背景。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
yuwenjianshe001@79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王晶摘要: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有关于语义的研究,也有关于语用方面的研究。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语义和语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语义以及语用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加深对语言学的理解。
关键词:语言学 语义 语用 认知语言学引言当代语言学关于语义和语用的研究始终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语义和语用是语言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语义更多的是语言的含义,而语用则更多的是对语言的应用研究。
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一般是将语义和语用看成是两个互补的领域,语义的研究是对句子真值条件进行的研究,但其实很多句子多没有真值条件,这些句子一般都只是对客观生活中的那些事情进行描绘,比如一些比较普通的感叹句、疑问句等,这些句子只是一种简单而且客观的叙述。
而语用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语言的应用的分支,研究的内容侧重点是语言的交际,更关注是这种交际中的语言所扮演的功能。
一、 认知语言学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是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也是语言的基本功能。
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两个人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进行交流,才能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范畴,是建立在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以观察和积累日常经验得到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阐述的是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也对语言的各项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比如语义、词汇、句法等。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语言学、心理学等,都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研究语言反映出来的人类的认知过程,认知能力是人的一种本性,也是产生其他行为的基础,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在语言的背后还隐藏了很多深层次的含义,在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仅要了解其语言的表象,更应该要对语言进行深入地挖掘,从而能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有所了解。
专业的语言认知理论
专业的语言认知理论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思维表达的方式,在语言的背后隐藏着丰富的认知理论。
专业的语言认知理论致力于揭示语言表达与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语言习得、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等现象。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专业语言认知理论,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一、语音学和音韵学语音学和音韵学是语言认知的基础,它们研究语言中声音的产生、组织和感知。
语音学关注语音发音的物理特征和形成规律,而音韵学则研究语音在语言中的功能和地位。
语音学和音韵学的研究为我们理解语言的音系结构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音韵差异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词汇学和词义学词汇学和词义学研究语言中的词汇及其意义。
词汇学探讨词的形态、词法以及词的构成和演化规律,而词义学则关注词的含义和语义关系。
词汇学和词义学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词汇的内在组织结构,以及词义的变化和引申。
三、句法学和语法学句法学和语法学研究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句法学关注句子的句法属性、句子成分的排列和句法规则的形成,而语法学研究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
句法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组织原则,从而把握语言表达的逻辑和语法正确性。
四、语篇分析和语用学语篇分析和语用学研究的是话语和文本的意义。
语篇分析关注话语的连贯性和话语间的关联关系,而语用学探讨话语的使用和交际效果。
语篇分析和语用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理解语言在具体交际背景中的使用规律和意义推断机制,进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五、语言认知科学语言认知科学是综合运用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语言学等多领域知识研究语言认知过程的学科。
语言认知科学的研究涉及语言习得、语言理解、语言记忆和语言产生等方面,致力于揭示语言在人类认知系统中的作用和机制。
语言认知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认知视角,推动了语言学习与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专业的语言认知理论涵盖了语音学、音韵学、词汇学、词义学、句法学、语法学、语篇分析和语用学等多个方面。
认知视角下词义动态研究评介
认 知 语 言 学 中 的 IM 与 语 义 理 解 有 着 十 分 密 切 的 联 C 系 。人 与 现 实 世 界 互 动 体 验 基 础 上 的 认 知 模 式 对 动 态 词 义 的 解 释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转喻模式。命题模 式是基 本的 、 客观 的, 是客观 世界在 人头
的灵 活 性 留下 了 源 头 。这 种 从 人 的认 知 方 式 和 能 力 角 度 对
理解机制的探索。“ 认知 语言学 是 以认 知为 出发点 , 研究语 言 的形成和意义及其规律 的科学” 具 有“ , 认知取 向, 解释取 向和语义取 向” 。本 文从语 言理解 的角 度 , 用较有代表 J 采
性 的 理 想 化 认 知 模 型 (dai dC g iv d , 下 简 称 Iele ont eMoa 以 z i l
界。 适合程度可分 为以下几个 等级 : 精确、 好 、 很 较好 、 强、 勉
语 义与客观世界 进行 阐述 的理论 , 弥补 了传 统理论 不 足之 处, 还凸显 了词汇在使用 中 的变化 , 对传统语 义理论 的 突 是
21 0 1年 1 月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o r a fl n rM o g l iest rNa in l i u n l f e n o i Un v r i f t ai e o i a vo o ts
V0 . 7 NO 1 11 .
第 l 7卷
C +.. Mn M3 . +C 。但在实际生活中总有不完全符合 I M 的 C 情况 , 如教皇 、 同性 恋男子 不是 bc d r所 以这就 是为什 么 ah o ,
新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词“Duang”的探究
新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词“Duang”的探究作者:黄蕊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2期黄蕊(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10)[摘要]语言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
通过对网络新词“Duang”的使用情况分析,运用新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从社会和认知的有机整合,以及象似性和显著性的认知视角两方面对“Duang”的生成和流行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词;Duang;新认知语用学[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2-0052-02语言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
由于当今社会深受互联网等传媒工具的影响,与之相应的网络新词、新语便不断涌现,并迅速传播。
这些流行词、语在一定程度上,能真实反映社会现象和社会文化趋向,构成一定的社会语用现象,是语用学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拟声词“Duang”是2015年网络上最新最热门网络词语。
它出自于一部由成龙代言的广告,广告中他多次提及这个拟声词,之后网友将该广告和网络神曲《我的滑板鞋》进行糅合,神同步成《我的洗发水》,旋即Duang横扫网络。
由于“Duang”和“成龙”的相关性极高,有高能网友为Duang造字,上成下龙,即成龙。
以下是该词热议的统计,出自于网络。
图1波动趋势微博量开始于2015年2月20日;25~26日处于爆发期,微博量猛增至1140733;27日~28日持续热度期。
“Duang”在短短的时间成为全民皆用语。
例:(1)我洗盘子时闯了祸,duang,duang两声,摔坏了两个盘子。
(2)当瘦子摔倒时,是pia,当胖子摔倒时,是duang。
(3)Duang的一下就要开学了,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论文翻译一个字都没动,好心塞。
“Duang”不同于以往的流行词,它只有拼音而没有对应的规范字①,那么,它的出现是否是网友们凭空捏造?它的生成与流行是否有合理的理据?笔者对以往学界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分析发现,运用传统认知语用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很多,如关联、模因理论、认知语境等;而采用“新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的很少,仅杨青的《新认知语用学对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的阐释力》一篇,且该文中缺少详述的个案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词汇语用学的认知视角--纳西东巴文构形的概念整合解析
词汇语用学的认知视角--纳西东巴文构形的概念整合解析
段红;钟维
【期刊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
【摘要】词汇语用学因忽视认知因素而在解释力或可操作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外,仅关注形合语言而忽视意合语言亦难以揭示词汇-语用-认知界面问题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
本研究借助概念整合理论探讨纳西东巴文构形的心理构建过程。
研究发现,东巴文构形是语义合成和语码截略的有机结合,兼具合成构字和截略构字的特点。
东巴文的合成构字过程主要包括结构赋值式构形、概念联合式构形和概念隐喻式构形三种类型,而符号与指称转喻及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则是截略构字的主要
认知机制。
概念整合理论能对东巴文构形过程中合成和截略这两种相反的字符构建途径做出统一解释,东巴文中大量涌现的类比字从认知机制上看也是东巴文构形的
产物。
【总页数】8页(P1-8)
【作者】段红;钟维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词汇使用意义心智表征的认知体验性建构——以概念整合为视角
2.概念整合理论对纳西东巴文合体构字的解释力
3.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玻璃山》中词汇的认知指称研究
4.纳西东巴文构形分类研究的探讨
5.纳西东巴文字字素的形象构形分析与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闻标题的话语分析——认知语用学视角
新闻标题的话语分析——认知语用学视角王立河【摘要】“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新闻英语标题尽管体例、样式不一,但是都是语言到言语及认知的传承,标题设置方式百花齐放、目的明确,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达到外宣的目的.本文从新闻语言的特殊性修辞方式中的设问、比喻、比拟、引用、仿拟对新闻标题进行认知语用学角度分析,目的为达到最佳关联.【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2页(P176-177)【关键词】新闻;标题;认知;语用【作者】王立河【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引言当代话语分析普遍被认为始于哈里斯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话语分析》;近现代的汉语语言学研究源于《马氏文通》。
从经验主义研究者的成果可以发现,语言的产生是有规律可循的模式化的诚实衍生与发展,字、词、句、章的铁律基本没有被打破,这有助于人们对世界的理解由低到高不断地进步和升华,无论从语义还是从语用分析,语言的理解均被增强且明晰,这有助于对语言交流障碍的剔除,促进理解和沟通,以致更加有效的沟通。
本文以新闻标题为语料,从语义到语用理解新闻标题语言的特殊性,更从认知语用学角度来分析其中的言语行为。
2.新闻标题语言的特殊性——语义与语用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不同角度。
传统各种语义理论把交际中意义的生成看作是规约化的语码诠释活动,把语符当作是一个物质形式,或是包含着思想,这种思想来源于客观世界、经验或想象。
现代语义学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多学科、跨学科、多层次、多视角。
现代语义学词义层次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语言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影响,而在句子层次上的研究则受到了逻辑语义学的影响,因此现代语义学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是认知语义学和形式语义学,相比之下,语用学由于考虑到语境的因素,对字、词、句、章的理解就更加全面,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新闻标题语言中语境隐含是极其重要的。
3.认知语用学角度分析——信息的认知与凸显新闻标题是一种交际行为,在关联理论框架下,交际行为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行为,它具有很强的认知特点。
同语式“N是N”的认知语用机制新探——词汇语用学视角
第20卷第2期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 年 4 月JOURNAL OF NINGBOINSTITUTEOFEDUCATION Vol.20 N o.2 Apr.2018同语式“N是N”的认知语用机制新探—-词汇语用学视角许洋洋(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结构为“N是N”的表达称为同语式,它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受到了逻辑学、语言学及修辞学等学 科的广泛关注。
针对同语现象,逻辑学家只讨论它们的真值,并不关心它们的意义问题。
从逻辑角度讲,同语毫无意义,但从语用方面讲,同语却能传达及其丰富的含义,其含义取决于具体语境。
文章尝试从词义角度切入,联系关联理论,在 词汇语用学的基础上挖掘“N是N”生成和理解的认知和语用机制。
关键词:同语式;认知语用机制;关联理论;词汇语用学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60(2018)02-0059-04_'弓I言同义反复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逻辑学家,语言学家以及修辞学家等都对这种现象表现 出了极大的兴趣。
同义反复语也称为同语,主语和表语同形的结构曾被命名为“同语式”,如:(1) “女人就是女人”。
(2) “丁是丁,卵是卵”。
可以看出,从逻辑学角度来讲,同语就是简单的重复,并没有意义,然而同语实际交际中却能表达 超乎字面义之外的语用含义。
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持续升温,新成果不断涌现,高航和张凤[1]从认知角度提出对于 同语的新的解释框架,认为同语的语用意义需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马文和范振强[2]认为对同义反复 语的理解既需要常规知识,又需要依靠语境。
同语含义推导机制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来 加以阐释。
姜晖[3]认为理想认知模式决定了词语的属性特征,虽然这个属性特征是以词义的概念义为 基础的,但对这些属性特征的限定和凸显要靠具体的认知语境来决定和选择。
目前同语机制的解释可 以大致分为两派。
关联理论视角下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中的词汇语用充实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中的词汇语用充实研究严怿洲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2()24
【摘要】语用充实是交际过程中听话人根据语境条件对原文做出的一定程度加工,具体表现为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两部分。
文章以关联理论作为指导,从词汇语用学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中的词汇语用充实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
研究显示:文学翻译中词汇的理解和转换不仅涉及静态的语义层面,更涉及动态的语用、认知层面;翻译中的词汇语用充实现象体现译者通过推理和明示,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间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严怿洲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H030
【相关文献】
1.关联理论视角下词汇语用充实现象探究——以《爸爸去哪儿》主题歌词为例
2.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充实制约因素探析——以法律翻译为例
3.关联理论视角下法律翻译情态意义的语用充实
4.关联理论视角下法律翻译情态意义的语用充实
5.词汇语用视角下对广告语中的语用充实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指示词语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例子: 例子:
a.“来到河北大学,发现我们 咱们 我们/咱们 我们 咱们这里的条件很不错。” b.“来到河北大学,发现你们 你们这里的条件很不错。” 你们 a. 老师说,“希望我们每个同学 我们每个同学都勇于攀登科学的高峰。” 我们每个同学 b. 老师说,“希望你们每个同学 你们每个同学都勇于攀登科学的高峰。” 你们每个同学 a. “中美足球对抗赛又输了,你说这支队伍 这支队伍还有希望吗?” 这支队伍 b. “中美足球对抗赛又输了,你说我们这支队伍 我们这支队伍还有希望 我们这支队伍 吗?”
趋同(convergence)指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改变自己的言语 习惯或语体风格,包括词语选择等,目的在于取得听话人的 接受或好感,缩短双方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实现双方之间 的相互理解或相互吸引。 趋异(divergence)则是交际一方改变自己的言语习惯或语 体风格,或违反常规地选择词语和语体风格等,以体现说话 人特有的社会身份和群体特征等,以区别于听话人一方,扩 大交际双方的社会心理距离。
该理论已被运用到社会语言学、交际学、会话分析以及语用 学之中,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有关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学和 普通社会心理学基础,促使人们进一步关注交际策略的选择、 语体风格变化的趋同(convergence)和趋异(divergence) 等所隐含的心理动机和情感因素。 适应论的核心在于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探讨交际主体(如说话 人和听话人)之间言语或话语的‘相似吸引’(similarityattraction)。如果说话人的话语和听话人的话语之间越相似 或趋于相似,对听话人来讲,说话人的话语就越具有吸引力, 越容易理解,越能体现语言的适应性。
3.人际交往中的语用视点 3.人际交往中的语用视点
《词汇语义学理论》评介
《词汇语义学理论》评介杨彬【摘要】词汇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有着悠久的传统.Dirk Geeraerts所著的《词汇语义学理论》(2010)对词汇语义学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对各种重要理论进行了详尽的评述,并对词汇语义学的前景作了展望.该书是从事词汇语义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5页(P108-112)【关键词】词汇学;词汇语义学;认知语义学【作者】杨彬【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1.0 引言词汇学既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古老学问,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现代语言学分支学科。
“Lexicology”(词汇学)一词早在1801年就出现在文献中。
(汪榕培、杨彬,2011)词汇学研究词的音、形、义及使用等各个层面。
词汇语义学是词汇学的重要分支,因为“语言中词汇的功能就是表达意义”。
(Halliday&Yallop,2007:24)近年来,词汇语义学在西方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D.A.Cruse(1986)的里程碑式的著作Lexical Semantics之后,出现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专著和论文集,如Jackson(1988)、Singleton(2000)、Lipka(2002)、Behrens&Zaefferer(2002)、Cuyckens et al.(2003)、Halliday&Yallop(2007)、Hanks(2008)等。
国内语言学界对词汇语义的关注越来越多,以词汇语义学命名的专著有王文斌(2001)等。
词义是相当复杂的系统,需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
在语言学理论层出不穷的当下,有必要对词汇学的研究传统和现状进行一番梳理和分析。
Dirk Geeraerts所著的《词汇语义学理论》(2010)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2.0 内容简介除了引言和结论之外,该书的主要内容共分五章。
新世纪国内语用学综述
新世纪国内语用学综述摘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语用学研究,我国就一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卓有成果。
21世纪,我国语用学研究国内学者在认知语用学,词汇语用学,形式语用学,语类的语用分析,汉语语用学,语用翻译研究,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重点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对语用研究取得的成果做了总结和评述。
关键词:语用学研究、中国、新世纪引言20世纪80年代左右引进国外语用学理论以来,语用学在中国发展异常迅速,成为外语界和汉语界学者共同研究的热点。
钱冠连(1990)、何自然(1994)和沈家煊(1996)对国内语用学的发展情况做过综述。
本文重点评述新世纪以来10多年来国内的语用学在认知、词汇、形式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1. 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作为当今语用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许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卓有成效。
在2001年第七界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上,何自然教授作了《语用含意推理》的大会发言,探讨了Clark(1977)和Clark and Haviland(1977)提出的语用含意推理理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博士对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发展概况和趋势作了阐释,指出语用理论是一种交际理论,而交际理论又是一种认知理论。
认知语用学不应该被看成是一门独立的语用学分支,而应该是一种研究视角或对语用现象的认知综观。
可以看出在新世纪开始时,认知语用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那个时期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语境信息的心理处理和推理结论的形成、语用推理或语用照应的认知制约因素等等。
语用学要走向深入,必须同认知结合起来。
在2007年第十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上,认知语用学有了进一步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徐章宏的《关联理论与隐喻标记语》一文援用关联理论从五个方面对隐喻标记语的认知语用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语言的描写性使用/解释性区分,事实性/非事实性区分,概念/程序区分,明示/暗示区分,强制性/选择性区分。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多义观
(1995)指 出 ,几 乎 可 以肯 定 现 在 没 有 , 以往 也 从 未 曾 是 文 体 风 格 上 的润 饰 。这 一 时 期 主要 的代 表 人 物 有 布 雷
有 过 任 何 一 种 自然 语 言 只存 在 一 词 一 义 。
阿 尔 、保 罗等 一 批学 者 。
一 、 历 史上各主 流语 言学派对词 汇意义 的研究
(2002) 指 出 语 义 学 研 究 三 条 路 子 : 语 言 与 世 界 的 路
保 罗 的 语 义 观 的第 一 根 支 柱 是对 语 言 表 达 的 通 常
子 , 即语 义 被看 作 是 语 言 词语 与 外部 世 界 事 物 的关 系 ; 意 义 和 偶 然 意 义 的 区别 。 通 常 意 义 是 一 个 语 言 社 群 的
1968),但 是 , 自然 语 言里存 在着 大量 的 一词 多义 现象 。 取 向的 ,即 意义 被 认 为 是 一 种观 念 或 意 识 的心 理 实 体 ;
一 词 多 义 是 人 类 语 言 的 普 遍 现 象 , 它 展 现 了人 类 意 义 的 变 化 可解 释 为 心理 过 程 的 结果 。这 些 机 制通 常 被
化 势 不 可 挡 , 界 的 简 转 喻 概 念 不仅 是语 言学 概 念 ,同 时 也是 人 类 大 脑 的 认 知
便 、有 效 的 途径 ,优 于 造词 、构 词和 借 词 等手 段 。Lyons 能 力 , 隐 喻 是语 言在 日常 生 活 中 根深 蒂 固 的特 征 , 而 不
语 言 的经 济 性 原 则 ,通 过 赋 予 同 一词 形 以更 多 的词 义 来 认 为 是 语 义 变化 的基 础 ,可 以通 过 词语 历 史 的分 类 研 究
英语第二人称视角语用功能的认知解读
一
、
视 角
式。 本 文从 词 汇层 面 对 以 y o u为代 表 的第 二
人 称视 角进 行语 用认 知方 面 的解读 。
视角 ( P e r s p e c t i v e ) 一 词 来 源 于拉 丁语 p e r — s p e c t u s , 原 来 含有 透 视 ( 1 o o k i n g t h r o u g h)之
英语第二人称视角语用功能的认知解读
宋 培 茹
( 洛 阳师 范学 院 公 共外语 部 , 河南 洛阳 4 7 1 0 2 2 )
[ 摘 要 ] 视 角可 以是 一 个 认 知 范 畴 , 在 叙 事 中其 他 视 角转 换 为 第 二 人 称 视 角 有 着 丰 富 的 语 用 意
义 。 基 于 具 身 认 知 观 的心 理 模 拟 理 论 , 可 以 用 来 解释 这 些 语 用 意 义 的 来 源 , 认 为说话者 通过 y o u的使 用 可以把受众拉进会话语 境 中, 模拟体验说话 者的经验。
( h e , s h e , i t / t h e y - p e r s p e c t i v e ) 。 在谈 话 过程 中 , 视 角 可 以从 说 话 者 转 换 到其 他 会话 角色 上 , 这
就 意 味 着 事 件 和 情 景 不 一 定 总 是 从 同 一 个 视 角
本 可 以互 换 , 它们 之 间 的差 异仅 存 在 于语 体 的 正 规程 度 、 风格 和 修 辞 方 面 。 也就是说 , 第 一
人称的 w e和第 二 人 称 的 y o u也 可 以形 成 泛 指
其 他人 的第 三人 称 视角 。
凸显 某 一 范 畴 从 而 影 响 我 们 处 理 信 息 的 方
2021词汇语用学研究的局限性及发展方向范文1
2021词汇语用学研究的局限性及发展方向范文 1引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GB/T 13745 - 2009) ,学科( disci-pline)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通常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其中"相对"、"独立"和"知识体系"三个概念是定义学科的基础---"相对"强调了学科分类具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面; "独立"则使某个具体学科不可被其他学科所替代; "知识体系"使"学科"区别于具体的"业务体系"或"产品".学科的分类主要依据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学科研究的目的与目标等五个方面进行划分。
这就意味着,在讨论一门学科基本问题时,应该围绕以上五个方面来展开。
本文拟从学科分类的视角出发,在结合前人对词汇语用研究的基础上,来探讨词汇语用学中的基本问题。
2词汇语用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的界定首先得确定研究对象,词汇语用学也不例外。
据文献记载,最早使用词汇语用学(lexical pragmatics)这一术语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德国洪堡特大学的 Blutner( 1998)教授。
根据他的定义,词汇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为"与词汇语义不明确问题密切联系的语用现象"(陈新仁 2005) ,换言之,就是指词汇语义学( lexical semantics)难以解决的意义问题。
词汇语义学主要涉及词汇的概念意义、结构意义、文体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以及语义关系(同义、反义、上下位义)等。
它们脱离单词具体使用语境而存在,可以通过原型范畴的描述而确定,属于词典意义的范畴。
这样,词汇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就可以确定为词典中无法描述的词汇意义。
这些意义只有在单词的具体应用中才能实现,是动态而非静止的意义,是不可预测但是可以理解的意义,是千变万化但是有可以通过推理获得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的分类
认知语言学的分类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语言能力及其认知机制的语言学派别。
其研究范围包括语言的认知和运用过程,语言的逻辑结构及其对人类思维的影响等。
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及其他相关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语义学、句法学、语音学、语用学和心理语言学。
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语义结构。
其研究范围包括词汇的语义、句子的含义、语义逻辑等。
语义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语料库的分析和认知实验的数据收集。
句法学是研究语言的句法结构和组织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句子和短语的结构、语法规则和语法关系等。
句法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语言分析和实验研究。
语音学是研究语音和音位系统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语音的构成、语音音位的规律和语音变化等。
语音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语音分析和实验研究。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和功能。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语言分析和实验研究。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心理过程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语言在认知和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认知实验和神经科学的技术研究。
总体来看,认知语言学的分类覆盖了语言学的多个领域,涵盖了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语音到语义,再到语用和心理过程。
这些分类提供了一个更加细致和全面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究语言的本质和特点。
[语言学,角度,语言]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释语言的不可译性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释语言的不可译性认知语言学作为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很快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以一种严格的科学来开始研究认知语言学和整个语言系统的关系以及对以前的语言学观的冲击。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围绕着这个学科的关键词为体验认知(embodiment),即体验(experience)和认知(cognitive)。
这两者也是密不可分的。
就翻译现象的变化与发展,王斌(2011)在他的翻译认知嬗变一文中,从命名观、结构主义观、解构主义观以及体验认知观这几个视角来阐述翻译的变化。
从命名观的角度,他认为人类对世界解读来源于宗教。
为了认证这个观点,他以《圣经》中帝造物的观点加以说明。
但是在不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命名观又如何解说呢?在解构主义观中,他对德里达(Derrida)提出的语言意义是由延异(differance)而形成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在解构主义学家眼中,语言意义没有了唯一性,语篇一旦成立,便不是作者的了,而成了千千万万读者眼中的篇章了,意义自然也千变万化了,这大概就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论根据吧。
而在体验认知观中,体验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秉持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ing)。
而这正是认知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Susan Bassnett所共持的一个观点,即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语境。
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人们一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无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还是傅雷的形似,神似说,都只是泛泛的翻译原则,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总有一些词语、句子或者是感情色彩是难以准确译出的。
这就导致翻译学家提出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卡特福德具体地把不可译性分为两种:语言上的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和文化上的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Bassnett,2002:39)。
外语类专业论文题目及选题
Wealth does not have roots, but we get it from diligence.悉心整理祝您一臂之力(页眉可删)外语类专业论文题目及选题最新英语专业论文题目1、女性主义视角下《倾城之恋》与《飘》中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2、从目的论的角度下看商务英语翻译3、从翻译美学看《名家散文选读》中译本的审美再现4、教材中的词汇输入频率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5、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说的隐喻学分析6、背诵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7、英语幽默的语用研究8、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模式及其连贯建构功能9、语音意识和阅读能力相关性实验研究10、交替传译中自我监控机制与自我修正模式研究11、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形容词型式评价取向研究12、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女性自我身份的解构与重构13、转喻在新闻语篇中的组织功能14、词汇同义关系在语境中的构建:词汇语用学视角15、推而行之:《中庸》英译研究16、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17、语言维度里的哈罗德·品特戏剧18、交替传译中笔记的心理语言学研究19、论菲利普·罗思后期小说的历史解读与文学话语20、过渡语语用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语用能力评估研究21、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22、《人民日报》中(1987-20XX)农民工的话语再现23、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认知情感阐释与多维发展研究24、法庭审判话语的批评性分析25、信息型文本中长句的翻译26、国内三套高中英语教材对比评价分析27、中国初中生英语语法学习成效调查分析28、视觉语法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多模态话语分析29、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30、从功能对等角度浅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和翻译策略31、字幕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32、《混血儿》(21-23章)翻译实践报告33、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紫颜色》34、《野草在歌唱》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35、英汉饮食习语中的概念隐喻36、铁路机车技术资料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37、从目的论视角分析电影《孔子》的字幕翻译38、中英外交语言中模糊语的比较研究39、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40、操纵理论视角下字幕组的翻译41、基于顺应论的英语商务谈判中模糊限制语研究42、目的论和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43、从目的论视角看外交口译中国特色词汇英译44、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情况调查研究45、从葛浩文英译《红高粱》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46、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问题调查研究47、中美公益广告文化价值观对比48、英若诚及其戏剧翻译研究49、高三学生英语课堂焦虑状况及其与英语学习策略和英语成绩的关系50、英汉新词对比研究51、从关联理论看文化缺省及其翻译重构52、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语境本体性研究53、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英语课堂师生协商话语研究54、学生视角的中国教师批评话语的功能-语用研究55、社会文化与语用认知视角下的中国英语研究56、影响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社会变量研究57、中国学生英语语调格局实验研究58、抗拒现代:生态后现代视域下的华兹华斯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语用学的认知视角
【摘要】词语的使用受制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尤其是在语言交流中,词语作为触发器对人们的语言交流行为进行引导,形成了形形色色以语境为基础的词义扩大和词义缩小现象,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社会的语言交流活动。
本文从词汇语用学理论视角审视词义的扩大与缩小,探讨了现代汉语和英语中词义变化的类型和原因,对词汇的动态发展形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词汇语用学;词义;缩小;扩大
一、语用学概述
语用学是当代随着语言研究和社交语用研究的日渐深入而崛起的一个新兴领域。
目前,为人们所熟知的有跨文化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语际语用学、发展语用学等。
此外,语法学、句法学、语义学等交叉融合形成的词汇语用学(lexical pragmatics)作为一门新的语言学科引起了语用学者的重视。
词汇语用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词汇语用学”( lexical pragmatic)这一术语最早是由德国洪堡特大学布朗特教授(blutner)运用于其研究中。
虽然词汇语用学发展迅速,但是其研究仍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迄今为止还没有涉及此课题的专门研究出台。
因此,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
二、词义的扩大和缩小
在日常语言使用过程中,很多词语所传递的信息往往不是其自
身的字面意义,而是超出或者小于其原型意义或原型概念。
语义学的成分分析理论指出,一种语言的词义由若干意义成分组合而成,这些组成部分被称为词义特征。
中英文中的词与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语义关系,词义变化的现象非常普遍,主要有词义扩大、缩小、褒升和贬降四种表现形式。
其中,词义的扩大与缩小是一对逆向运动,词义的扩大是指词义从表达比较具体或者专门化的个别意义扩展成为表示一般或者
普遍意义的词汇,如从专门术语扩展成为日常用语。
以instant coffee (速溶咖啡)为例,1916年这种用开水直接冲调而成的咖啡诞生了,自此之后instant一词风行饮食业,陆续出现了“instant tea; instant soup ; instant noodle instant food ”等一系列词语。
话语中词义的扩大就是某一词语的原型意义在特定的语境中被不断弱化和泛化等等过程。
有些用语在一定时期和范围之内特指某一人物或者事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其适用范围的扩大其词义也不断扩充,这种扩充被称为类别延伸。
如:iraq didn’t become vietnam during the gulf war.(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并未沦为越南一样的下场。
)此句中的vietnam特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越南战争时期的越南,而非当代越南。
这里词义的扩展赋予词义更加丰富的表征意义。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从原来表达较为宽广的概念缩小到比较狭窄的概念,如由日常用语的一般意义缩小为专门术语。
以knocker 这一英语单词为例,在过去的使用中特指敲门者,而现在在英国则
特指上门推销员;以中文“金”字为例,古代原指包括铜、铁、铝在内的“一切金属”,现今其词义则缩小为专指黄金。
再以“妃”为例,《说文》:“妃,匹也。
”即指配偶。
现代汉语中“妃”专指皇帝的妾或者太子、王、侯之妻,其词义也缩小了。
词义的缩小是为了获取显著的语境效果而对语用信息进行加工的语用现象,其目的在于使句子表达更加具体。
一般来说,词义的缩小有程度和方向之分。
以下面几个日常语句为例:
(1)as i was walking in the garden, a bird singed on the branch.
(2)birds wheeled above the waves.
(3)a bird ,high in the sky, invisible, sang its pure song.
(4)at christmas, the bird was delicious.
由于上述语境条件的差异,听话人对“bird”的原型意义进行了适应语言环境的收缩。
在第一句中可指小麻雀;第二句中特指海鸥;第三句中指代云雀;而最后一句则多指鸡肉,而非鸟肉。
再以中文语句为例理解词义缩小在中文语言运用中的体现:如(1)终于下课了,同学们欢呼雀跃纷纷回家了。
(2)因今年政绩乏善可陈,老李这科长估计得下课了。
上例(2)中的下课运用都是在原型意义(1)的基础上参照特定的语境条件进行词义语用收缩,极大地丰富了语句的运用。
三、现代英语词义变化的外部原因研究
由于语言内部原因情况复杂,每一个词汇在使用过程中根据使用目的、本身负载的意义不同会发生形式各异的变化,因此,本文主要对词义变化的外部原因进行分析。
引发词义发生变化的外部原因是指诱使词义产生变化的外部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社会、历史和心理这三大因素。
1、社会因素(social facto rs)社会的变革带来了大量新兴事物,为了满足人们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需要,大量新词汇被创造出来,此外,许多旧词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扩充了词义表达的范围和内容。
2、历史因素(h isto rical facto rs)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许多名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容,使用范围也大大扩展。
这种由于历史因素所带来的词义变化非常普遍,如ship 一词,早期主要用于表示用于海上交通工具的船只,其后,随着科技的进步,space-ship (宇宙飞船)和moon-ship (登月飞船)等特殊用词的产生大大扩充了ship 一词的原始意义。
3、心理因素(p sycho logical facto rs)心理因素是指人们在使用词汇的过程中通过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赋予词汇更加丰富的新词义。
如blue一词,最初只表示颜色,后来用于指代忧郁这一种心理情绪。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词义的扩大还是缩小,都是词汇语用过程中常见的语用现象。
词义的变化属于语义学研究的范畴,词义的扩大
和缩小是其中常见的表现方式,对词语的功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对其展开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 张华.实用英语词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维友.英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林承璋,刘世平.英语词汇学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6] 丁洁.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英汉多义词词义的发展演变[d].
贵州师范大学,2006.
[7]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l.
[8]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9] james r.h.,b.heasley&m.b.smith.semantics:a course book[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