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单元第1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8单元第1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8单元第1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精品】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冀教版(2014秋)-三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情感目标: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 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 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学生自助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讲故事《桃子的故事》。

一天,小明和小红在树下吃桃子。盘子里有两个桃子,小明高兴地说:正好一人一个。这时树上跳下一只猴子,说:我也要吃。拿着桃子就跑了。小明说:就剩下一个桃子了怎么办?小红说:捺就一人一半吧。 大家说一说:一半是多少?

教师总结:一半也可以说是二分之一。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几分之一的数。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几分之一。

1、出示例题1:把盘中的三种食物平均分给二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1)看课件分的过程。

2)指名说一说分的结果。

(每人分到二个橘子,一盒牛奶和二分之一块月饼。)

2、出示例2:做一做。

问题一:拿一张长方形的纸,把它平均分成2份,并把其中的1份涂色。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小组合作分一分,涂一涂。

2)展示自己的作品。 3)教师总结: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记作12

。 出示问题(2)拿一张长方形的纸,把它平均分成3份,并把其中的1份涂色。

1) 学生独立分一分,涂色。

2) 指名说一说你画出的是什么分数。

3) 教师总结:13 读作:三分之一。

出示问题(3)拿一张长方形的纸,把它平均分成4份,并把其中的1份涂色。

1) 学生独立分,涂色。

2) 指名写分数、读分数。

3、试一试: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它平均分成5份、6分……

小组合作完成,互相说一说。

4、议一议:在 12 、13 、14 中,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教师订正。

5、教师总结: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练习[

1、填 一 填。 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给6个人,每个人分这个西瓜的( )。

2)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之后沿一条对角线折叠,每份是这张纸的(

)。 3)长跑比赛中,小红5分钟跑完全程,她平均每分钟跑全程的( )。 2、我不是小迷糊。

1

1

1

3、读出下面的分数。

1

4读作: 1

8读作: 1

15读作: 1

25读作:

4、看图写小数。

( ) ( )

( ) ( )

5、写出下面的小数。

十一分之一 写作: 四十五分之一 写作:

一百分之一 写作: 三十八分之一 写作:

四、课堂小结

认识几分之一

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2、13

读作三分之一。 五、课后作业

课本81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记作12

。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 简单图形的一部分。对于分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从故事入手,使学生从实际入手,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学生的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环节,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然后通过多项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收到良好的效果。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混合运算一对一教案

卓育1对1个性化教案

教导处签字: 日期:年月日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 顺序。 2、通过适当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能列综合算式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2、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把分步和成综合算式。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 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 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 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知识点二、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经典例题讲解: 1、口算下面各题,直接写出结果。 18÷3+40×6= 1+99÷9=7×6÷×6= 57-34=(68一30)÷2= 23-23×2×0= 17×3= 36+25= 17×2-6÷4= 2、选择。(下面各题最后求的是什么?把序号填在括号中) (1)28×2-35÷5 []①求积;②求差;③求商(2)(80-43)÷4+2 []①求差;②求商;③求和(3)20×3+15÷5 []①求积;②求和;③求商(4)84×3-98+2 []①求和;②求差;③求积 3、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在[]中画“√”,错的画“×”并在右边写出正确的计算过程) (1) 480÷6一42+7 (2) 32÷8-32÷8 =80-42 =4-4 =38+7 =0 []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如下: 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浦城县万安中心小学李丽娟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67—69“分一分(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结合折纸、涂色的活动,利用面积模型表示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自主探索精神,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难点: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苹果、水果刀、正方形、长方形、圆、彩笔等。 五、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要学习分数,是学生以前所不曾想过或是没有想明白的问题,。这一部分内容以前是四年级所学习的内容,而新教材整合为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把认识分数作为一个单元,足以说明学生建立分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一分(一)》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苹果”游戏,引出分数,在活动交流中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逐步懂得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六、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带了两个问题需要同学们解答,但同学们回答

三年级数学(下)提升措施

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一、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根据原计划提升教学质量方案,班上的学困生分别一对一帮扶带动,进行合作学习,帮助解决学习上的困难。组织开展活动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和方式有所改善;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学困生普遍存在不会学习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遇到自己不懂之处,做上记号,以便在上课时问,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要求他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要抓住重点做笔记。在课堂上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即本节课的重点。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 三、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努力转化学困生,要求学困生牢记乘法口诀,要小组长抽查过关,利用晨读课进行概念、进率、公式、算理的试记。重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坚持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和速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也要注意能力的渗透与培养,注意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进行“两基,训练的同时,也得到其他方面的提高。 四、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法。

采用参与式、合作探究式、鼓励启发式、提问式等新型教学复习方法,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加大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力度。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主体性,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向每节课要教学质量。 五、加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定要防止学困生反弹,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补心”与“补课”相结合,及时与学生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学习小组设立帮扶对子,小组长辅导学困生;根据学生差异,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交本作业老师全部面批,随时指导或改错;加强对“学困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六、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在复习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思考,然后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进行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加强练习设计研究,一方面要精选、精编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发展性、综合性的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比如:在教学解决数学问题时可采用四步解决问题法:①认真读题(至少三遍),边读边思考;②认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③认真分析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④认真列式解答,列出算式,答上答案。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最新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一课时比高矮、长短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 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 谁矮? 二比一比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三做一做 1、实践活动。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 2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四练一练 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第3题:(1)出示图,提问:哪 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排队。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条绳长?哪条绳短? (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 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第4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 谁个子矮?为什么? 第5题:出示图,提问:图上的事 物你可以怎样进行比较? 五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再 说一说。 板书设计:比一比比高矮、长短 老师高,学生矮 铅笔长,粉笔短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比轻重、大小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天平、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呈现情景图。 2、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较。 二比一比 1、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说出谁 比谁大、谁比谁轻等。 2、呈现大象和松鼠的情景图,先 进行谁大谁小的比较,再启发学生说一 说哪个轻、哪个重。学生回答谁轻谁重。

三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教师工作计划数学老师工作计划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三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通过教材的梳理让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说说自己暑假中的见闻。 师:大家在暑假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吧。你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说说自己游玩的事情,可以说自己在假期里的小插曲,也可以说说自己取得的收获。 同学们畅所欲言。借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创设良好的

师生氛围。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讲故事《木匠的房子》。“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还留恋那份优厚的报酬,但他该退休了。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他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了。雇主来了,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对他说:房子送给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盖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你就是那个木匠。你每天钉一枚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终于,你吃惊的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如果可以重来。但你无法回头。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听后,让学生说说想法,明白什么?老师为什么讲这样一个故事? 我想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小故事比说教有力量有效果。 (三)回顾上学期的成绩。

小学数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即贴进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与体验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亲自比较,广泛交流,认识高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三、实践与应用 1、实践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分一分(一)” 教案背景: 1、三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2.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分数的认识、理解与平均分的概念的建立和经验密不可分。学生们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已经会运用“一半”这样的词语,只是还不曾提升到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其次,在丰富的生活资讯中,一部分学生是见过,听过,接触过简单的分数的。 教学课题: “分一分(一)”——认识分数 教材分析: “分一分(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4-66页的内容,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在这个单元中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与平均分的经验分不开。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简单的数学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一半可以用1/2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 表示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重要性,进而,重点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和描述活动,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教学方法: 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得——乐中验。 教学过程: (一)实践操作“分一分”。 师:顺德大良有一个出名的公园——“顺峰山公园” 故事情境:星期天,喜羊羊和美羊羊来到顺峰山公园春游,他们坐在草地上欣赏风景的同时拿出随身带的食物,同学们能做小雷锋帮他们分一分好吗? (学生从信封中取出食物纸片分。) 学生汇报: (1)把4个苹果,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2个;

(2)把2瓶可乐,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1瓶,; (3) 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一半。(出示大蛋糕纸片让学生边折边,并投贴一半在黑板) 师:为什么要这样分?数学上把这种公平的分法叫(平均分)。(板书) (二)创造“一半”的表示方法。 1、“一半”表示方式。 师:下面发挥你的想象, 思考“一半”该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生:画图、0.5、 21……)(投影方法并对比) 师:表示一半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符号( 21)来表示,它是一个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师:21你会读吗? 师:数学上规定从下往上读。(板书:读作:二分之一) 师:你能说说2和1是怎样得到的,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2、巧手涂画(21)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里面蕴含着很多分数,刚才我们认识了 21,你能涂出这些图形的2 1吗?(出示幻灯片) 3、 质疑并展示作品:(学生讨论) 师:看着这些图形你有什么问题想提的吗? (师生质疑:为什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涂色部分都表示这个图形的21呢?) 师:2 1不仅能表示半个蛋糕、半个花瓶、半个脸谱……。 (三)深入认识四分之几。 1、认识 41 师:喜羊羊和美羊羊正准备吃蛋糕时,他们的好朋友懒羊羊和沸羊羊拿着一块香喷喷的巧克 力过来了。 师:现在有几只羊了?每只羊会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呢?同学们还愿意帮他们分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左右、上下、前后等相对位置的过程,会辨认物体的相对位置。 2、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2页。 【教学目标】 1、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3、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教学方法】 合作、演示等。 【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创 设情境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做动作。(学生笑,有部 分同学弄不清,手忙脚乱 的。)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做 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 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 的右肩;左手摸左耳,右手 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 摸左耳。 刚才有些小朋友弄错了左 右,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左右”。 (板书:左右) 从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心理发展 规律而言,这样的 游戏情境设计,最 能吸引他们的注 意力,让他们积极 投入到“左右”的 学习中来。 体验感悟黑板的左边有课程表。 黑板的右边有值日表。 红旗的左边和右边都有 字。 我的左边是小明。 这是我的左耳,这是我的 右手,我的左边有一只 脚,右边有一只脚。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有条不紊的摆放书桌上 的用品。 1、理解左边与右边。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我们的 教室,你发现了什么?请你 用左或右说一句话。 那你自己身上有没有“左” 和“右”呢? 请大家每个人把课桌上的 铅笔盒、课本、练习本按照 从左至右依次在课桌的摆 好。 用左右来描述 教室中的物体和 学生自已身上的 各个器官,是学生 乐于参与的数学 活动,交流时可不 必拘泥于坐姿,鼓 励学生用各种方 式表达。 通过学生的亲 自操作活动,让学 生再次体验“左 右”的位置关系。

三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

分一分(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直观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识1/2 1.师:鼠妈妈做了四个饼,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要使两只小老鼠得到的饼一样多,应该怎样份呢?你来帮帮她好吗?如果是两只饼呢,平均分给两只小老鼠,每人分几个?把1个饼平均分给2只小老鼠,每人分多少? (学生思考,出现“半个”、“一半”等不同回答。) 师:“半个”、“一半”该怎样表示,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如用符号、数字等,交流时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 2.引导学生用1/2表示。并让学生思考哪种表示方法比较简便?让学生结合刚才老鼠妈妈分饼的例子来说说1/2表示什么?教学过程中突出“平均分”。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用1/2表示吗?

(二)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认识分数 1.请同学们看书上53页的“涂一涂”,选择一个图形,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它的1/2,并用彩笔涂出来。 选出同学代表说说画的图形,说明是怎么找到图形的1/2的。 2.拿出一个正方形,找出这个正方形的1/4,并涂色。 (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并展示出各种不同方法。) 师小结: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来表示1/4呢?

(讨论后得出: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3.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可以用1/4来表示,那么这样的2份、3份、4份你会用分数表示吗? (引导学生写出分数) 4.课件出示:说说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5.学生介绍分数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三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三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第一单元速算与巧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补数。 2.掌握巧算方法,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加法中的巧算 1.什么叫“补数”? 两个数相加,若能恰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整万…,就把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补数”。 如:1+9=10,3+7=10, 2+8=10,4+6=10, 5+5=10。 又如:11+89=100,33+67=100, 22+78=100,44+56=100, 55+45=100, 在上面算式中,1叫9的“补数”;89叫11的“补数”,11也叫89的“补数”.也就是说两个数互为“补数”。 对于一个较大的数,如何能很快地算出它的“补数”来呢?一般来说,可以这样“凑”数:从最高位凑起,使各位数字相加得9,到最后个位数字相加得10。 如:?87655→12345,?46802→53198, 87362→12638,…

下面讲利用“补数”巧算加法,通常称为“凑整法”。 2.互补数先加。 例1巧算下面各题: ①36+87+64 解:①式=(36+64)+87 =100+87=187 3.拆出补数来先加。 例2①188+873解:①式=(188+12)+(873-12)(熟练之后,此步可略) =200+861=1061 4、练习 (1) 99+136+101 (2) 1361+972+639+28 (3) 548+996 (4) 9898+203 5、小结 第二课时减法中的巧算 1.把几个互为“补数”的减数先加起来,再从被减数中减去。 例1 、300-73-27 解:式=?300-(73+27) =300-100=200 2.先减去那些与被减数有相同尾数的减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腾冲小学周艳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2、过程与方法: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得——乐中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深入的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难点: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分数表示物体、图形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教学图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实践感悟 1、通过学生实践操作平分蛋糕不够每人一个时,自己得出每人半个的初步结论。(多媒体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 个蛋糕。)师:要求学生从信封中取出彩色图片,清点一下是否 4 个苹果,2 瓶矿泉水,1 个蛋糕,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 份,同桌合作完成。(板书:分一分)师:请同学们汇报你们分的结果。强调蛋糕是怎样分的?让学生上前演示(先对折再沿折痕展开)师:为什么要对折一下呢?(突出平均分) 因为平均分给两位同学,每人分得一样多。 师:同学们,2个、1瓶中的2和1都是数学上的数,而半个怎么用数学上的数字表示呢?现在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一个办法来表示半个!

(二)初步探索分数 (多媒体演示分数产生的过程) 师:同学们,古人在分东西时,也曾出现半个的情况,后来古代的中国人用算筹表示(下面两竖, 上面一竖),古代印度人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不过同学们,这个数看上去还是像两个数。后来阿 拉伯人发明了一个神奇的符号,想知道阿拉伯人用什么来表示吗?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4页,自学课本,可以将有关文字轻轻地读一下,看懂的和同桌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书上告诉我们“半个”用怎样的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用2表示。它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 冋学们真了不起,自己能看懂书,那怎么写这个分数呢?一起来看老师写。 (先与分数线,用一横表示,再写分母2,取后与分子1) 师: 我们一起来写一下这个2。请冋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上2,同桌间相互检查。 师: 你们现在知道阿拉伯人发明的那个神奇符号是什么吗?(2) 师: 2是由哪几部份组成的? 师:分数线表示什么意思?这个2和1呢? (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2表示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吃,1表示每人吃这样的1份。) 师:是不是只有吃的东西才能分呢? 师: 请冋学们想象着一个大西瓜,怎样分到 2 ? (三)深入探索分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信封,里面有圆片、长方形和正方形,六边形、花瓶和面具,请每位同学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图 形,给它的涂上颜色。 师:把涂好颜色的纸片举起来,请几位同学上来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上台将自己涂色的纸片在投影上显示交流)1 师: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刚才交流的图片不一样,涂的颜色也不相同,而都是2呢? (因为它们都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2) 师:理解的多好!同学们还想不想学其它的分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2张正方形的纸,按照课本65页折一折的做法,能否找到新的分数朋友? (动手操作,理解2、2、2) (四)巩固运用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如下: 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2教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分一分(二) 教学目标: 结合“颁奖典礼”的具体情境,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分数可以表示它的一部分,从而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用具: 幻灯,小黑板,挂图、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并且知道什么是分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二、引导探索 活动一:分奖品 1、颁奖典礼 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奖品:一张大正方形贴纸。 2、怎样分配奖品?学生在由9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纸上涂上颜色。一等奖涂红色,二等奖涂蓝色,三等奖涂黄色。 集体交流:自己是怎样分配奖品的以及这样分配的理由。 3、把下图涂上不同的(红色、黄色和蓝色)。

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 4、小组讨论: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5、将上面的小正方形剪开,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活动二:现场比赛 观察生活找分数。(P70) 1、小组合作完成: (1)一共有几只蝴蝶?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7 。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 ) 。 (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数与同伴说一说。 2、情境图(P71试一试) 独立思考:说一说把图中哪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动手圈一圈 活动三:创作分数 用各种图形拼出喜爱的图案,并说出每种图形的个数占所有图形个数的几分之几?贴出作品,小组评比。 活动四:拓展应用。

三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①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②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③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④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⑤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⑥上下楼靠右行。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通过教材的梳理让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注意课间安全:大课间、体育课以及参加集体活动时,前后左右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太拥挤,不然容易踩脚、绊脚,容易摔倒。在课间玩耍时要文明玩耍,不做剧烈的活动;上下楼梯靠右走,“右行礼让”;不在教室内打球、踢球、

跳绳、踢毽。严禁用扫帚、拖把、铅笔、石头等危险物品玩耍、投掷。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如杀虫剂、鼠药等)要放在安全的地方。禁止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油反复使用,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 (一)说说自己暑假中的见闻。 准备的学具:尺子、量角器、三角板、把数学书用书皮包好并写好班级姓名,另再准备一个透明书皮,用标签纸写上学号、姓名、班级。 师:大家在暑假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吧。你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说说自己游玩的事情,可以说自己在假期里的小插曲,也可以说说自己取得的收获。 同学们畅所欲言。借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创设良好的师生氛围。 为了督促孩子们自律,各班要特意安排了课间安全监督员,发现课间或课外活动有学生有不安全的行为,安全监督员首先制止,然后报告老师,发现不安全的表现及时报告老师,老师及时教育并弥补管理上的漏洞。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最新资料推荐------------------------------------------------------ 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 比较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 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 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 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 3

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总时数: 3 课时第一课时: 同样多、多些、少些教学内容: 教材第 45 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椅子和花片学习方式: 游戏活动、体验交流、动手操作教学过程: 环节情境创设教师活动教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想请几位同学来玩做椅子游戏,谁想来?(教师在教室前面准备好 5 把椅子)(一)认识多少 1、提问: 发生了什么事情? 2、提问: 椅子为什么不够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活动 6 个小朋友

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加法 第1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八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 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71+45 24+43 35+47 52+20 32+59 53+28 2、笔算 430+260 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和两、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1)提问: 我们湿地的鸟类动物有多少种?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要求他们一共有多少种应该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122 (3)探索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计算方法,可能有口算和竖式笔算两种,口算有点难度,引导学生 用竖式计算。让学生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1 2 2

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3.1数数和估计数量》教案

(一)数数和估计数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7页,数数和估计数量。 教学目标 1.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口头数数的过程,感受100的数量是多少。能够正确数练的数100以内的数。 2.经历估计数量多少和用不同方法数的过程。 3.能用不同的方法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习惯。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活儿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能够正确数练的数100以内的数,能用不同的方法数数。 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扣子、花生 学生准备:扣子、花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数扣子 师:孩子们,您的衣服上都有扣子吗? 生:有 师:服装厂的师傅要把扣子分给每个工人钉衣服,每天每人钉1袋,大约100个,应该怎么分?同学们帮师傅分一分好吗?同组同学议论议论。哪组想出了比较好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小组汇报:1、先抓一把扣子,数数看有多少个,如有50个,那么两把大约就是100个。每个工人分给两把。2、还可以数出100个扣子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重量,分给工人们。师:同学们想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数扣子。板书“数一数”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帮师傅分扣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数扣子(或花生)按照同学们说的,我们先帮师傅数一数扣子。好吗?比一比谁数的又快又好! 生:陆续完成此项任务?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数的特别快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呢? 生:老师我是2个2个数的 我是5个5个数的 我是10个10个数的 师:同学们真棒!找到了数数的简便方法,那么现在你可以选择一种喜欢的简便方法,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二)》公开课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 (二)》公开课教案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多个物体或图形作为整体的分数认识,要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几分之几,仍然离不开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这样构思的: 1.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直接影响着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针对每道例题都安排了相关的学习活动,如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圈一圈等,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对上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2.重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的每个环节都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的,小组的成员不断发现分数的意义,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分一分(二)(1) ⊙复习铺垫

1.复习导入。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这块蛋糕的。 (2)在中,()是分母,()是分子,它表示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 (3)课件展示几张图片,鼓励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鼓励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2.揭示课题。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分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分一分(二)(1)”。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实践探究 1.游戏体验,主动探索。 (1)涂一涂。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涂色游戏,首先把教材70页的9个小正方形分别涂上红、黄、蓝3种颜色。 (生动手操作,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 师:同学们的手真巧!你们有没有信心根据涂色的正方形完成下面的几道小题呢? ①组织学生根据涂色的小正方形完成下面各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