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合集下载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_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_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_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老舍是一位生活积累厚实、创作激情旺盛的作家,他的创作跨越了两个时代——现代和当代,成就卓著。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他们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是写他最熟悉的生活。

他的作品主要以他对市民阶层的深刻了解,塑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市民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开辟了现代文学创作题材的新领域。

从作者伦敦早期三部小说看,老舍的创作兴趣与写作水平都在渐渐提升之中。

刚开始创作时,有“幽默冲淡了正义感”的倾向,但自幼濡染京城满族文化,使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方言,描绘北京风土人情,以喜剧方式演绎悲剧的风格特点,为现代文坛吹来了全新的风,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格是“京味”。

它是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土人情、特殊的文化趣味的精妙展示所形成的一种独特审美趣味。

“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画卷。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的画卷长廊里有寿棚寿席、巫婆的请神画符、坐花轿的婚礼、热闹的赶集庙会等,古都底层社会的众生相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细节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古老、颓败的皇城根下的四合院与胡同市民的生活情趣、文化取向被演绎得生动无比。

老北京人要面子、讲排场、喜气派,向往精致的生活艺术,讲究老礼与老规矩,追求散漫、苟且偷安、温良敦厚的生活态度,老舍在北京市民的庸常百态中揭示了其文化心理构成,也形成了“京味”的风格。

这样的“京味”气息弥漫于老舍作品气氛的营造之中、人物形象塑造、风俗的刻画之中。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有大量的对其精致、高贵、雍容的赞叹与欣赏,也有对美的不可避免的衰败与凋谢的惋惜与伤感。

老舍的市民世界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三类。

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

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太太等,善良、驯顺而又保守、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

老舍在刻绘人物病态精神时使用夸张手法,达到漫画式对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颓废心态的鞭挞。

简谈老舍小说语言中的京味

简谈老舍小说语言中的京味

简谈老舍小说语言中的京味一提起老舍先生,人们大多就会想起老北京那四合小院,听到那小胡同深处传来的叫卖声,憨厚老实的祥子,泼辣凶蛮的虎妞……这位语言大师,用他那鲜活有生命的文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京腔京韵的风俗图。

那难忘的京味,深深地印入了他的作品之中。

一、北京的生活是京味的来源老舍出生于一个下等旗人家庭,从一岁到二十五岁他上学读书,教书做事,在一个大杂院中,度过了他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大杂院里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这些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为了生活奔波挣扎,他们的喜怒哀乐,老舍先生历历在目。

老舍在他自己的著作《老舍创作论》中这样说道:“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的,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全完整了。

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就大胆的描绘它,它是清溪,我一探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

”有人曾对老舍的作品的北京城做过考证,作品中的北京的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的是真名,汇聚起来共有两百多处。

而作品中这些地方,正是老舍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

他熟悉这里的街道,胡同,就像自己的手掌那样。

当老舍书写那些作品人物时,这些熟悉的街道胡同就成了那些人物的活动场景。

老舍一辈子都在写北京的人和事,他的第一篇小说是《老张的哲学》是写北京的,最后一篇小说是《正红旗下》也是写北京的。

老舍的生命和他写的小说与北京水乳交融,北京成为老舍创作生命的源泉。

二、小说语言充满地道的京味老舍的小说绝大多数取材于北京的平民社会,他的笔下流淌的是一个北京底层社会的风俗史,包括了市民社会中的三教九流,从洋车夫、小业主小商贩、说鼓书的、卖艺的、拳师、娼妓、土匪、地痞,到巡警、小公务员、“吃铁杆庄稼”的八旗子弟、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这些人物,老舍用北京人话叙述、描绘北京人的人情世故,从而让他的小说京味十足。

北京方言中最傳神、最鲜活、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地方特色的部分,正是它最平常、最通俗、最随意并时刻挂在嘴边的北京人的口头语。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一、从风俗文化角度切入“改造国民性”主题:1、老舍与鲁迅在这一主题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坛上,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坚持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文学大家之一。

不过与鲁迅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是从风俗文化的角度切入这一启蒙主题的,二者交相辉映,互相补充。

如果说鲁迅是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中西文化传统的根本差异出发,侧重于对中国封建文化内核的深入开掘,那么老舍则是从大量逼真细腻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出发,对文化的具体形态予以了生动细致的剖析;如果说鲁迅以特有的历史深邃感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关注着中西文化的骨骼和血脉,那么老舍则是凭借自己丰富细腻的感受和语言表现才能,条分缕析着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毛细血管”;鲁迅以寥寥数笔传神地画出国民的病态灵魂,老舍则具体地描绘出他所熟悉的一个个“老中国的儿女们”的本真生态和心态。

2、老舍对开掘这一主题的独特意义。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她的民族性格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正是那些几千年沉淀下来、又时时更新变化的风民风俗,构成了这个民族具有直观和丰富的精神面貌。

而老舍的人生体验尤其是他的底层经历和独特的创作个性,都决定了他在表现民风民俗有着特殊的优势。

二、老舍作品中的“京味”特征:作为现代“京味”小说的主要奠基人,老舍小说中反思国民性的启蒙主题,是与他对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分不开的。

1、老舍在他的一系列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一派独具北京地域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老舍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有着特殊的复杂情感。

一方面,他常常陶醉于北京文化特有的雍容华贵、含蓄精致之中,甚至为之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身边国民的麻木、愚昧有着痛切的感触和特殊的敏感,是北京市民文化坚定不移的批判者。

在老舍笔下,塑造得最为成功、思想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人物形象,就是那些老派的北京市民。

他们成年累月地居住在“皇城根儿”下,天然传承着“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因循守旧、萎缩麻木的精神面貌。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作为一种风格现象,“京味”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作品“京味”的主要表现为:(1)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老舍描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以及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充溢着浓郁的北京味儿,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2)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至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叹惋不已。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3)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与趣味①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受到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②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这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创作中。

从《离婚》开始,老舍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

(4)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

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京味”语言在老舍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其独有的语言表达力,形成了现
代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并在“京味”小说的创作源头上,形成了以北京话为
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艺术特点,在整个语言魅力的构成中,体现出一种丰富的韵味。

一、北京独有韵味的特征表现与深厚的“京味”表达
在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表达中,最主要的是通过结合创作中景物描写的体现,将北京的特有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表达出来,并将主人公的人生展现在北京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呈现出一种浓浓的“京味”。

譬如,在老舍作品《茶馆》中,将
王利发的一些台词: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
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
滑舌的对话,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些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论老舍小说的京味——浅谈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内容摘要】“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它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与京味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源于土生土长得古都市民的北京情结,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了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独特京味特征。

【关键词】京味;平民色彩;独特的语言艺术;文化底蕴多年来,京味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因为是生活的淳朴,纯真的体现。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平民市民阶层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题材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京人的特殊文化心态。

精心寻找北京市民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刻画北京市民的生存状况,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的独特的京味特征。

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一)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

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文化精髓。

浓厚平民色彩的“京味”是老舍作品中的极其鲜明的特色。

“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老舍对北京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老舍对北京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入深所呈现的文化趣味。

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字丰富多彩,情感细腻,充满着京味。

那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语言老舍小说的语言特点是京味十足,他将北京方言融入到小说中,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形象力。

他常常使用北京话的特别说法,比如“也好意思,他头一次撞上这样儿的事儿”、“你吓我一跳儿!”、“离奇得很!”等等。

通过这种委婉、生动的语言,他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北京人物形象。

二、题材老舍小说的题材很多都是以北京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京城的生活、人物、风俗为主要素材。

他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把表面琐碎的生活细节转变成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人物形象老舍小说的人物形象也十分具有京味特征,他们往往是普通百姓,通过他们的生活、言谈行为,展现出京城人民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比如,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小福子,以及《茶馆》中的老板娘、看门大爷等,他们都是背负着社会压力的艰苦生活者,他们的经历、生活状态以及话语口音等都清晰地展现了他们的京味。

四、风景描写老舍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其中京城的街巷、胡同、楼房、街头巷尾、老旧派出所、茶馆等等,都是传统的北京风景。

他的描写技巧非常细致入微,不仅刻画了建筑的外在特点,还把人文特色融入到其中。

如《茶馆》中的茶馆(也是小吃店)、派出所里的走廊、见义勇为铜像和荒年负责人像等等这些细节,都让这些场景鲜活起来。

综上所述,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表现在语言、题材、人物形象和风景描写上,他将京味深深地融入到小说中,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是一部具有浓郁京味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运用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京城和人们的生活。

一、字词选用方面的京味老舍在选用字词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词汇。

比如,“扯蛋,胡扯,糊弄,忽悠”,这些都是北京方言中很常见的词汇,用来描绘人物的语言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同时,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淳朴的京味。

比如,“一块儿出来蹦动,让我撞着了”中的“蹦动”即为“闲逛”的意思,“撞着”则是指“碰到”,这些词汇看似平凡,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

此外,在小说中,老舍还运用了许多京城的特有词汇,比如“板子”、“生炉子”、“大车间”等都是北京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为小说营造了浓郁的京味。

二、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在句式和用词方式方面,老舍也展现了独具京味的技巧。

例如,“瞎咯的又傻又大,摔了一跤不想爬起来”中的“瞎咯的”即为“无头脑的”;“挑最麻烦坑最深的是那些叫‘虎阵营’的士兵,因为‘虎阵营’这个称呼实在太可怕,越是瞎折腾越想扮演高深的样子”中,“瞎折腾”即为“胡搞”,“扮演高深的样子”则是指“虚张声势”。

通过这些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老舍成功地刻画出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他们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自然、流畅。

三、描写场景的京味在描写场景方面,老舍也运用了京味,生动地刻画出了那个时代北京市井人民的生活。

比如,在描写鸟笼市的时候,“摆摊者们卖鸟、卖笼、卖地衣,有的捉虫、卖虫,越往里走越牵涉到菜市、肉市、土特产,而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或住在凑热闹的,或在固定的馆子里出租的,做起电台广告,到处拐卖妓女或者出售口供证人,这些人当然排列在街子另一边。

通过这段描写,老舍抓住了鸟笼市这一民俗场景,深入细致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鸟笼市,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京味。

论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论文范文模板提纲 大学毕业职称大专汉语言文学中文论文

论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论文范文模板提纲 大学毕业职称大专汉语言文学中文论文

目录1.京味小说与老舍 (1)以及成因 (1) (1) (2) (2) (3) (4)参考文献 (4)内容提要:老舍是现代作家中的有个性、成就卓著的作家,他京味小说的成就不容忽视,正如矛盾所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始祖和奠基人。

”之所以对他的小说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他的京味小说在取材上颇具特色,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作品追求幽默;他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平易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显示了其京味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题材语言文化心理幽默老舍的创作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老舍对与各种文学体裁进行过广泛的实践,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泛佳作。

尤以长篇小说有影响,与矛盾.巴金的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三大高峰。

他的作品朴实无华,亲切自然,尤其以反映老北京的社会面貌和百姓生活见长。

令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不胜枚举,例如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离婚》……老舍最有特点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浓郁着“京味”,他的“京味”小说与他人之有明显不同,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1、京味小说与老舍以及成因京味小说作者所面对的清末民初以来的北京文化,其形态有更具体的成因。

较之其他地域性文化如湘西文化,上述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其说赖有天造地设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如说更是社会演变的直接产物。

在“成因”中政治历史因素显然大于其他因素。

其一,清王朝乾嘉以还日渐式微,贵族社会带有颓靡色彩的享乐气氛造成了文化的某种畸型繁荣。

浓厚的消费空气、享乐要求,从来是刺激艺术生产、工艺进步的,尽管这繁荣或许正是所谓的“亡国之兆”。

在这里也有必要区分社会历史与文化史的不同眼光。

其二,清王朝戏剧性的覆灭,使宫廷艺术、贵族文化大量流人民间,对于造成清末民初北京的文化面貌为力甚巨。

于贵族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某种合流之外,又有满汉文化的融合。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孙若钿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从小读了许多课文,也看了许多文章,见惯了平铺直叙的陈述,看多了文辞繁缛的描写,一直很喜欢中学课本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觉得在一众中规中矩的课文中显得很特别。

等到看完此文的全集《城南旧事》后,我发现这种特别缘于林海音笔下展现的老北京风情,这让此书有了一股别样的“精气神”。

此后看了老舍的作品,无疑更让人眼前一亮。

老舍作品中也有这么一种精气神,使得他笔下的寻常琐事、市井风情如信手拈来,却又不似市井嘈杂的声音,高亢絮叨让人听而生厌。

老舍的作品,是处处透着一股爽利的气息的,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北京腔,明明喜欢处处带个儿化音却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让人听着格外舒服。

其比之《城南旧事》,则更多了作为旁观者对文中各种人物现象的调侃与客观思索,和更接近市井的民俗气息。

他的作品是这样的:即便你不知道作者是谁,但略略一看文章就能知道这是一个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写的。

他的作品充满了北京气息,按他的故事脉络氛围我们几乎可以勾勒出一个我们不曾见过的老北京。

那么这种“精气神”,便就是“京味”无疑。

关于“京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世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分别体现在他叙述的语言文字、描绘的环境以及展现的文化风情上。

一、语言文化上洋溢出的京味其实说北京话的人很多,写文章的人也很多。

但是把京腔融入文字记叙成长篇,老舍先生是第一个。

老舍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他语言中的北京调调几乎每个作品都有且十分突出,却不会显得很刻意使读者感觉审美疲劳,也并不故作高深对某些事情讳莫如深。

这关乎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语言是先入为主的直观印象。

一篇文章的语言文笔首先决定了整篇文章的风格基调以及它对读者的吸引力。

我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很大原因就是在于他的语言,几乎是原汁原味的京腔,干净利索,有股韵味,还十分幽默。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位代表作家张恨水在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巴山夜雨》中,有个“许先生”始终未露面,主人公李南泉的介绍:“人家是小说家,又是剧作家,文艺界第一流红人......许先生那分流利的国语,再加上几分幽默感,不用说他用小说的笔法去布局,就单凭对话,也会是好戏。

浅析老舍作品的京味—以《骆驼祥子》为例

浅析老舍作品的京味—以《骆驼祥子》为例

浅析老舍作品的京味—以《骆驼祥子》为例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

其主人公祥子作为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成为“苦力”的代名词。

可见,人们感受到的艺术魅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吸引,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

这种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显得格外的沉重,正如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一样,它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与对命运永久的审视。

一、祥子悲剧的直接影响——自身性格和农民的局限性1、绝望、木讷、内向、懦弱的性格。

祥子就是质朴正直的,可以同时他又就是绝望木讷的,他的直观无知快速了悲剧的来临。

在整部作品中,祥子的话不多,又很意味深长。

“他的嘴慢居首功,搬不过那些老油子们。

晓得这个短处,他干脆并不大至‘车口儿’上去;哪里TMD,他摆哪里。

”他的不善言辞,引致他与拉车同伴的隔膜,边缘化了自己,在关键时刻不能获得真挚的协助,只由着自己的性情发展,受压制窝在心里,并因心情困惑而钻牛角尖,甚至自暴自弃,引致灾难。

同时,他又就是寂寞、懦弱的,几乎碰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深感困惑和恐惧时,甚至没有地方倾诉愧疚。

“祥子不敢别人,也不管别人。

他只想自己的钱与将来的顺利。

”当强悍的黑暗势力压制过来难以承受时,他不能获得同情,积极支持,友谊。

他的木讷、内向,激进使他步入了无边的黑暗。

2、固执、保守、利己的个人主义与小农意识的局限性。

祥子作为城市贫民,在他身上集中了因农村破产不得不流亡到城市来寻找出路的农民的特点,带着几千年的农民文化的积淀。

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

祥子固守农民的保守,不思变革,养成了固执、执拗的个性,这从祥子的金钱观上可见一斑。

曹家的高妈曾劝祥子把钱放出去,让钱下钱,祥子没有接受,他觉得钱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稳当。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摘要: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

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

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

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

关于浅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

关于浅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

关于浅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前言自古以来,文学就是表达人们生活,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独特的作家,他们将自己的风格和想法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在这里,京味文化风靡全城,成为了文学的一股势力。

今天我们来谈论一下,京味文学的发展和老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什么是京味文学京味文学是指运用北京方言和民俗文化元素,以及使用有北京特色的文化词汇,反映社会生活、人物形象、情感气氛等,以北京为背景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流派。

它伴随着北京的发展,继承了千百年的京文化,反映了老北京不同层次、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描绘了一个老北京独特的生活面貌。

京味文学的发展京味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早期的京味文学作品多写北京城里贫苦人民的生活,表现多悲壮、激愤、凄厉。

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种文学形式又开始转向写住在胡同里的小市民,如《小二黑结婚》等。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京味文学开始体现出高度的思想性和人道主义精神,如《茶馆》。

50年代以来,京味文学逐渐开始走向成熟。

既有对改革建设的直接反映,如《闲话中国历史》,也有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如《人生》。

不同的作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老舍、杨绛、孙犁等。

老舍的代表作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1901年出生于北京。

他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和剧作家,作品主要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是京味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老舍的小说、戏剧风格独特,内容丰富,观念前卫,充分地把北京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老舍的代表作包括小说《骆驼祥子》、《茶馆》和戏剧《雷雨》、《龙须沟》等。

这些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京味文化,真实地反映了老北京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貌,赢得了读者的赞誉。

在这些作品中,老舍洞察了社会现实中人性的微妙变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形象、情节、语言还是思想,都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老舍的文学特色老舍的文学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点[精华]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点[精华]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摘要: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

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

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

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

最新 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精品

最新 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精品

引导语:老舍的小说语言通俗易懂、京味十足,朴实、自然、不造作,被誉为"人民家"和文艺界的劳动模范、杰出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是当之无愧的,其作品便成了人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以下是lw54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一】[摘要]记得我们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曾经节选过《茶馆》的一部分片段。

我开始喜欢老舍文章中发自内心的幽默感。

老舍小说所描写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其中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不仅包括小说的取材地域特色所描写的世态人情,习俗,也包括老舍对北京心理的揭示以及方言的纯熟运用。

这些“京味”风范,在老舍的小说中散发出来,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本人希望通过文本中老舍作品的“京味”风格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何为“京味”?构成的因素是什么?作品是如何体现“京味”特色的?把这类问题渗透在作品中,用自己的阅读感受清晰地呈现出来。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幽默艺术成就老舍1988年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使小说熟悉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城市贫民。

老舍从小就喜爱市井巷内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后来写作平民生活的创作基础。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

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

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小说”以老舍最具有代表性。

我们将描写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京味文学”。

老舍用京味的语言风格写尽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

一、京味的构成因素京味的构成因素是由乡土味,传统味,市井味三股因素互相融会的。

这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及独特的乡土气息。

其中乡土味主要指地域特色,例如北京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楼,包括马路边的戏班子等。

传统味是指其历史文化遗留的传统。

北京市文明古国的故都,是名族历史的印记所体现出的,如礼节,幽默感,文化素养。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作者:肖敏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

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

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一)何为“京味”儿“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

“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品析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品析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品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是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了京味的独特魅力。

在小说中,作者老舍通过精巧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初北京城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京味浓厚的语言风格。

首先,可以从对白的特点入手,发现《骆驼祥子》中的对白语言质朴、生动,充满了京味。

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往往直接,干脆,富有生活气息。

通过对话,读者可以感受到京味语言的独特魅力,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巷中,听着人们用地道的北京话交流。

这种对白语言的特点不仅使小说更具真实感,也让读者更容易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冲突。

其次,可以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发现老舍在描写京味语言方面的用心。

在《骆驼祥子》中,作者通过对北京方言的运用,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得他们的言谈举止更具地域特色。

在小说中,京味语言常常贯穿于人物的生活琐事中,如骆驼祥子在与顾宝生的交往中,他们的对话中充满了北京方言的独特韵味,展现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让读者更加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此外,可以探讨小说中的地名、物品等细节描写,发现其中蕴含着京味的独特魅力。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通过对北京的地名、风俗、物品等的描写,展现了京味的魅力。

例如,小说中频繁出现的簸箕胡同、马勒房、衙门口等地名,以及老北京的传统物品如炕、炉灶等,都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京味色彩,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不仅是对北京方言的运用,更是对老北京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

通过对对白的特点、描写手法以及细节描写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京味语言,感受其中的魅力,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这部经典之作。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作者:徐静摘要: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先导,其小说的一个极其鲜明的特色就是“京味儿”。

老舍小说的“京味儿”风格,不仅包括老舍小说的取材地域特色中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也包括老舍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以及老舍北京方言的纯熟运用,这些都折射出了老舍的“京味儿”文学风范,并在老舍的小说中散发出来。

关键词:老舍;“京味儿”;风格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奠基人,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儿”的作家。

老舍文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儿”,所谓“‘京味儿’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1](p14)。

老舍的小说大都以北京城作为取材的原地,颇具特色的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再由北京城联系到北京人,揭示出北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且运用独具魅力的北京方言口语,使读者感受到城的“京味儿”文化意味。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风俗习惯、环境氛围、语言艺术,彰显了这种独特的“京味儿”。

老舍以自己独具个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和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描画北京的人和事,北京的环境和风尚,流露了老舍小说取材的地域特色。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关于老舍“京味儿”小说取材的地域特色,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写北京的人和事。

老舍的小说创作和北京是融为一体的。

他的小说描写的都是北京中下层市民的生活,记载着北京小人物以及小市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老舍笔下从车夫、棚匠、老妈子,到教书先生、巡警、店铺老板等等,几乎是北京市民能够从事的行业,老舍笔下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有多少行业老舍就刻画了多少种人物身份。

论老舍小说中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

论老舍小说中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

论老舍小说中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京味小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风格流派。

北京是几个少数构建了自身文化体系的城市。

自老舍开始,京味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波折的过程。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京味小说家的出现,才推动了京味小说作为一个风格流派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京味小说继承了老舍时期的传统,又对其有所超越,并对90年代的“新京味”写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主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研究了两篇文章中的京味特征,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京味小说这一小说流派,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张的哲学》《二马》中京味的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开创了京味小说,通过对京味小说的研究,折射出京味小说的魅力,也更加全面地体现了京味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京味特征;老张的哲学;二马;特征I引言老舍的生长经历,是他的文学作品“京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的“贫民区”,对北京城和北京“胡同市民”的人和事了如指掌,在他的大脑里储存了无数个含有“京味”素材的文学语言细胞,为他日后的“京味”作品创作打下了独具特色的、丰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京味”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老舍文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

老舍的作品,题材多来自北京市民生活,其所描写的风土人情、世间百态等,也均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1 老舍小说“京味”的体现1.1 北京传统、丰富的精神文化北京自元代以来便成了京都,几百年的帝京历史使北京文化中充满了贵族气。

贵族文化可以说是宫廷文化、官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衍生文化。

宫廷的奢华,官场上的应酬周旋,士大夫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都渐渐浸濡到北京的城市文化中。

北平作为“六百年古都”,直到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之前,一直都是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而相对于中国东南新兴的沿海商业文明来说,以北平为中心的北中国又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宗法文明为主导。

即便是在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的背景下,北平也依旧充满着一种浓厚的仍带有强烈的封建宗法色彩的乡土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作者:肖敏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

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

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一)何为“京味”儿“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

“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二)“京味”小说成因北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保守性的北方大都市。

封闭、落后的经济状况与三朝皇都的特殊地位,使文化中固有的保守、愚昧从一种深入骨髓的奴性得到加强。

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间,汉文化中原本属于贵族文化的享乐主义被发展到极致并趋于民间化。

满族对汉文化的崇拜,使它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实际是以强烈的占有和同化意识全面“汉化”;惟其是一种崇拜导致的趋同,满清对汉文化的吸取,就带有普遍的享受意识。

老舍对我们描绘的满清文化,是一个丧失了创造力与进取性,吸附在千年文化积累的残羹冷炙上尽情享用的败家子文化。

“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满族男子,可将毕生的精力花费在养鸟养花、听戏唱戏等生活小刺激与小趣味中,自我陶醉,不思进取。

他们依靠俸禄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万不得已也寅吃卯粮,而绝不去做工,学手艺,他们以自食其力为耻。

老舍自幼所感受的贫困、所目睹的贫困对母亲的折磨以及母亲的坚韧耐劳,事实上已使他形成了一种满清主流文化相背离的生活信念。

但这种积极进取的生活信念远不是满清影响下的北京市民文化的主流。

一个社会普遍的群体意识常常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里,汉文化不但没有受到新鲜文化的刺激而获得新的发展,相反,它处于停滞状态,他的文化精华被满清玩味的“烂熟”以至于腐朽。

满清社会的八旗屯兵制和经济的衰落,在绝大部分旗人沦为贫民之后,也便将一种享乐和苟安的贵族文化习气带到了民间。

这就促成了近代北京文化,也即我们成为“老北京”的市民文化的特有形态:不乏旷达和趣味,然而苟且偷安、敷衍、妥协并且妄自尊大,具有一种皇天在此的优越感。

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辇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迥异于有更浓厚的商业气息的“上海文化”。

他最有特色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安、廉和、温厚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老舍作品处处写到礼仪,礼仪既是北京人的风习,亦是北京人的气质,“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

(三)“京味”小说的源头谈到“京味”小说的源头不难要说到老舍的出身。

老舍出生在北京城内一个破落的旗人之家。

家境的贫寒,父亲的早逝,母亲的刚强、义气对老舍思想性格的形成、发展和创作的选材、命题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老舍由于出身贫苦,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

因此,他不仅熟悉下等人的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

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因此老舍聚集其在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世俗生活所呈现的意趣风致,写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琐事,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

这画卷洋溢浓郁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三,老舍“京味”小说取材上的特色老舍作品的“京味”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生活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

这画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儿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老舍取材还有三味特色:乡土味.传统味.市井味.这三股味是互相渗透,融会一气的。

这三种味共同熔铸成北京人传统的心理习俗、精神气质。

因老舍的出身状况让老舍能轻松刻画小人物形象,当然还离不开他那深切的情感倾向和客观的审美视角。

老舍是用一种宽厚仁爱的胸怀和公允和善的眼光来看待北京发生的一切。

他既痛恨小市民的庸俗自私,也赞扬下层市民身上体现的善良、豁达和淳朴。

这使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闪烁出人性善恶的各种光彩,既有可怜、可卑、可悲,也有可敬、可爱、可贵,完整地、真实地反映灵魂的各个侧面。

如《四世同堂》第一章就这样写到: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

”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熏染了这种北京“礼节”: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女流氓大赤包打了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跟女斗”的“礼”!这种“北京文化”甚至影响到中国市民知识分子,《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就是这样一个衰老的北京文化在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性格。

又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对另一个重要人物虎妞的描写也别有匠心,把虎妞塑造成另类市民的典型。

老舍对虎妞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对虎妞的心理描写也很逼真。

虎妞是一个难以用完全的“邪”或“正”去衡量的、混合着复杂审美意味的形象。

作为车厂老板的女儿,她既是剥削者,同时又是一个被剥削者。

当她对车夫颐指气使、逞威撒泼时,她作为剥削者的狡诈丑陋是十分明显的;但她又始终被她父亲刘四作为一个不花钱的劳动力使用,得不到父亲丝毫的关怀与爱怜,三十七、八岁了连婆家也不为她考虑;在她父亲的眼中,她只是一个比车夫方便一点的劳动力。

虎妞对祥子的骗婚,手段固然卑鄙,但却有几分不得已,这是她为获得独立的地位与幸福的家庭生活而采用的非正当手段,其中包含着一个没有人关心的老姑娘的辛酸。

虎妞为自己操办婚礼的情景,也使人感到些许凄凉。

总之,虎妞为得到一个普通人所应当拥有的正常生活所玩的把戏,使人在厌恶之外,也有同情。

但是她又是一个从小生活在剥削者家庭、沾染了不少庸俗与丑陋品性的人,她对祥子,确有真挚喜爱的成分,祥子的诚实、勤劳、木讷以及高大的身躯,都使虎妞由衷喜欢;但是,她的喜欢中掺杂着太多动物性的占有欲望,显然比较粗俗。

而且,她在内心深处从来没有将祥子看得起过,祥子不过是她的一个猎物与宠物,她花了钱,在婚姻中就拥有了主宰权;一旦祥子有违拗她意愿的行为,她对祥子恶毒与刻薄的情绪就掩饰不住地流露出来,如咒骂祥子是“臭拉车的”,对小福子的恶意侮辱等等,都充分暴露出剥削者的恶劣根性。

她既是一个喜剧性的丑角,但同时又是一个带悲剧色彩的人物;她一生从未得到过爱与关怀,而她也丧失了尊重他人的能力。

与祥子的畸型婚姻并没有使她真正获得幸福,反加速了她的死亡。

老舍没有简单化地刻画这个人物,使之戏谑化;而是如实描写,使她的恶俗、冷酷令人厌恶,而她的不幸又令人怜悯。

老舍对虎妞写得极为细腻、准确,使这个人物栩栩如生,个性十分鲜明。

小说关于虎妞这个人物复杂性格的刻画,以及关于她和祥子之间那种“爱情”纠葛的处理,说明老舍对于这类人物的生活和心理有深刻的理解,也增加了故事情节的起伏。

四.老舍“京味”小说的主旨“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

北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保守性的北方大都市。

封闭、落后的经济状况与三朝皇都的特殊地位,使文化中固有的保守、愚昧从一种深入骨髓的奴性得到加强。

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间,汉文化中原本属于贵族文化的享乐主义被发展到极致并趋于民间化。

满族对汉文化的崇拜,使它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实际是以强烈的占有和同化意识全面“汉化”;惟其是一种崇拜导致的趋同,满清对汉文化的吸取,就带有普遍的享受意识。

老舍对我们描绘的满清文化,是一个丧失了创造力与进取性,吸附在千年文化积累的残羹冷炙上尽情享用的败家子文化。

“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1),满族男子,可将毕生的精力花费在养鸟养花、听戏唱戏等生活小刺激与小趣味中,自我陶醉,不思进取。

他们依靠俸禄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万不得已也寅吃卯粮,而绝不去做工,学手艺,他们以自食其力为耻。

老舍自幼所感受的贫困、所目睹的贫困对母亲的折磨以及母亲的坚韧耐劳,事实上已使他形成了一种满清主流文化相背离的生活信念。

但这种积极进取的生活信念远不是满清影响下的北京市民文化的主流。

一个社会普遍的群体意识常常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里,汉文化不但没有受到新鲜文化的刺激而获得新的发展,相反,它处于停滞状态,他的文化精华被满清玩味的“烂熟”以至于腐朽。

满清社会的八旗屯兵制和经济的衰落,在绝大部分旗人沦为贫民之后,也便将一种享乐和苟安的贵族文化习气带到了民间。

这就促成了近代北京文化,也即我们成为“老北京”的市民文化的特有形态:不乏旷达和趣味,然而苟且偷安、敷衍、妥协并且妄自尊大,具有一种皇天在此的优越感。

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辇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迥异于有更浓厚的商业气息的“上海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