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拟行路难教学设计公开课使用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风和诗歌意境。
能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文化素养。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对人生、理想和挫折的深刻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了解李白生活的唐朝时期,了解其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探讨《拟行路难》的创作动机和目的。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方式。
解读诗歌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理解其整体结构和布局。
2.3 诗歌内容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深入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
诗歌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诗歌内容的深入解读和理解。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对人生、理想和挫折的深刻思考。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朗读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4.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提高课堂互动性。
4.3 写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写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
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5.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背诵诗歌、写读后感等。
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5.3 诗歌默写和分析测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默写和分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拟行路难 教学设计.doc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2)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3)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4)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5)分析诗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1)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3)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1)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2)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1)学习“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古人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诵读诗歌(重点)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情感,语速,语调)播放示范朗读(要求学生逐句模仿读)学生代表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学生集体齐读(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三)请学生串讲诗意,整体感知(四)分析情感:1.提问: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情绪?从而引出诗眼“愁”2.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3.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后完成)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以上设计,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拟行路难》的诗意和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解读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运用文本分析和解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思考;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李白生平简介;《拟行路难》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2.2 诗文朗读与解读:全文朗读;逐句解读,分析意象和表达手法;探讨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3 文本拓展:李白的其它诗作介绍;《拟行路难》的历代评论和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人李白;提问学生对困难和挑战的看法,引发对《拟行路难》的思考。
3.2 朗读与解读:学生分组朗读;教师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和表达手法;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对诗句的解读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与背诵: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关注语音语调和表达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文学素养。
4.2 学生解读与分析:评价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关注对意象和表达手法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4.3 学生小组讨论与分享:评价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分享,提高交流和讨论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材料:《拟行路难》全文;李白生平简介;《拟行路难》的历代评论和解读。
5.2 多媒体资源: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网络资源,如李白诗作的介绍和解读。
5.3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多媒体播放设备;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李白的生平介绍视频,引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
(完整版)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鲍照的生平事迹及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怀才不遇的无奈。
3、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4、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1、感知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所抒之情。
2、学习“以意逆志,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及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苦难是一笔财富。
”司马迁,历经磨难,终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经典史书;杜甫,劳苦多病,却不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情怀;李清照,国破家亡,才喊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爱国壮语。
南朝诗人鲍照也不例外。
正是他的苦难催生了《拟行路难》十八首的诗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仕途坎坷:士族门阀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沉沦下僚临川王刘义庆国侍郎始兴王刘浚侍郎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史书无传:钟嵘《诗品》“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却史书无传.学习民歌,抒写孤寒之士不平激愤之情,被视为“俗”“险”。
三、诵读诗歌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课件展示)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再多说什么。
2、师范读,注意节奏及情感基调—愁(板书)3、指名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诵读技巧。
四、赏析诗歌1、作者为何而愁?仕途坎坷,怀才不遇——门第决定人生(板书)2、沈德潜曾评价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那么为了“不说破”他对门第的看法,开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明确: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拟行路难(公开课)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全诗。
②分析诗句中“愁”的表现方法和社会根源。
2、过程与方法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诵并理解诗歌。
②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悲愁苦闷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①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②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诗歌,分析“愁”的表现方法和根源,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PPT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朗读和朗诵,有些什么样的差别?明确:词典上是这样辨析这两个词的:朗读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的意思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二、朗读诗歌——初识诗歌内容和情感1.现在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开始学习新课——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我们开始是该朗读课文呢,还是朗诵课文?预设:在刚刚接触诗歌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对诗歌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还没有理解到位,所以,这时的读,只能是朗读,还算不上朗诵的。
2.出示朗读要求,学生朗读诗歌①请大声读2遍给自己听,看看在语气语调处理上,有没有变化?②请把你最好的朗读奉献给你的同桌,并让他/她给你提点建议。
③请面向所有老师和同学秀秀你的声音。
3.学生代表尝试读。
要求: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弄清情感、语调、语速。
教师总结:本诗要读出忧愁、悲愤、苦闷的感情。
伴随着这种感情,这首诗整体上语调要平缓,语速不宜过快,具体表现为:前六句句式长短相间,五言七言交错,要读出时缓时急的节奏感,体会诗人半吞半吐,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情感。
后两句连用七言,一升一降,对比鲜明,情感达到高潮。
4.教师配乐示范读。
5.教师总结朗诵基本要求。
字音要读准,停顿要到位,语调有升降,语速有快慢,感情要饱满。
6.学生集体齐读,再次体会诗人情感。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拟行路难》。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背景知识。
2. 诗歌主题的解读和情感把握。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2. 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拟行路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意象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拟行路难》。
8. 板书设计:《拟行路难》李白--关注现实批判精神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发言积极性。
(2)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3)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1. 学生对《拟行路难》的字词释义、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拟行路难》,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拟行路难》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情感,认识友情、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拟行路难》的文意,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教学难点: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拟行路难》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拟行路难》,理解文意,体会作品情感。
3. 讲解:分析《拟行路难》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表达技巧,解读作品中的哲理。
4. 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友情、理想和人生价值,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拟行路难》的文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情感表现,评价学生对友情、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拟行路难》,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3. 选择一首古文诗歌,进行阅读分析和鉴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2. 问题驱动: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分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拟行路难》的文意、技巧和主题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权威的信息来源。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文作品,进行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全文。
(2)了解作者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的分析。
3. 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情感和哲理的深入剖析。
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技巧。
3. 采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精神。
4. 运用启发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作者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1.2 提问:同学们对“行路难”有什么理解和感悟?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2 布置思考题: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
3.2 各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生哲理。
4. 课堂讲解4.1 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翻译。
4.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进行剖析。
5. 课堂练习5.1 让学生运用所学,自行选取一首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5.2 分享练习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6. 总结拓展6.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2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拟行路难”的理解和感悟。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优质教案第一章节: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拟行路难》的背景,掌握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作者情感。
2. 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拟行路难》是东晋时期文学家谢灵运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写了他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
2.2 诗句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解读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节:教学过程与方法1. 课堂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拟行路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大意。
2. 诗句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解读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2.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3.1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4.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4.2 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收获,进行自我评价。
第三章节: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1.1 教师针对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1.2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 小组讨论2.1 教师评价学生分组讨论的积极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汇报质量。
2.2 学生互评,互相借鉴学习。
3. 课后作业3.1 教师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诗句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3.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节:教学拓展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1.1 教师向学生推荐与《拟行路难》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1.2 学生自主阅读推荐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文学活动2.1 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或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创作能力。
2.2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一、教学目的: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明白沙发文学与古典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能够看到文学创作的时代变迁以及其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
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知识的融合、课文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自我感受中全面领会诗词文学的魅力,并且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及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2. 掌握《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和韵律之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找到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并为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三、教学内容:1. 沙发文学的诞生。
2. 《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
3. 《拟行路难》的文学意义。
四、教学方法:1. 教师主讲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经典诗词鉴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典文学之美。
3. 学生朗诵与韵律感悟。
五、教学过程:1. 欣赏沙发文学代表作,介绍沙发文学的发展。
2. 谈论《拟行路难》的语言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学生在其中逐渐领会韵律之美。
3. 通过学生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探讨《拟行路难》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学意义。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习等形式进行评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文学诵读活动,检验其对诗词文学的领悟和表达。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拟行路难》进行诗词鉴赏,并在未来的学习中给予反馈。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较好地处理好古典文学与沙发文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明白两种文学形式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与领悟,而不是简单的知道,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应该在多媒体鉴赏和学生朗诵中得到充份锤炼和发展。
《拟行路难》(公开课教案)
拟行路难开课教师:刘艳芳班级:高二8班日期:2017.11.27【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并通过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并通过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3、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二、作者简介(知人)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人教版选修《拟行路难》word说课稿
《拟行路难》讲课稿建始一中10 级高二语文教师王第平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讲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剖析、教课目的、教法学法、教课过程和教课板书六大板块来睁开。
一、教材剖析《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识》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识》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侧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指引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累积,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依据不一样的教课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介绍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课目的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要旨,另一方面要联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情体验去推断作者的写作本义,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剖析诗歌时要联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偏向、审美情味和他所处的特别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发掘作品的深刻含义。
两者之间是互相交融的,密不行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因为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质的教课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能够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指引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能够为本单元的介绍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
所以,本课的学习意义重要。
二、教课目的本节课的教课目的依据《整日制一般高中语文教课纲领》《整日制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 2011 年湖北省高考语文纲领》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 14 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质状况而拟订。
( 一 ) 《整日制高中语文教课纲领》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觉形象,品尝语言,意会作品的丰富内涵,领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虑,遇到感染和启示。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全诗;(2)了解作者李白及诗歌创作的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矛盾;(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3. 诗歌主题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3. 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修辞手法等;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3. 欣赏法:朗读、默写、演唱等形式,感受诗歌的美。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李白及《拟行路难》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体会诗歌情感;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主题;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做好课堂笔记。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主题的理解程度;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诗歌背诵和课后作业;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诗歌的字词、修辞手法和主题;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八、拓展活动: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诗歌;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李白和古典诗歌的知识。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公开课使用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拟行路难(其四)》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
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围绕这一目标,介绍两种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材料,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把握他们的心灵历程与精神世界因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另外,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与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就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与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就像欣赏《拟行路难》时首先要知道当时实行的是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与私愤,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分析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这一层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对欣赏诗词的方法所知甚少。
这一节课,我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提高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掌握诗歌的内容(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渭南市瑞泉中学刘慧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ppt展示【学习目标】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一、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诵读体味、感知文本(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二)预习检测、自主学习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鲍()酌()踯躅()2. 解题:《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分析: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拟行路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诗词、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慨,理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语言特色。
2. 诗词的意境描绘。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解读。
2. 诗词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拟行路难》,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解读诗词中的典故。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词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启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批改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其对诗词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资源1. 诗词原文:提供《拟行路难》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参考译文:提供《拟行路难》的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3. 相关资料:提供关于李白及其诗歌的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李白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自主阅读《拟行路难》。
2. 第2周:讲解诗词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解读诗词中的典故。
3. 第3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词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4. 第4周:总结拓展,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启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第5周:布置课后作业,收齐批改。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每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效果。
《拟行路难 》公开课教案
不敢言:满腹的政治热情和理想抱负,满腔的愤懑不平之气。
3、诗人的“愁”是如何表现的?
愁
叹
命
劝慰
认命
命
抨击
消
酒
排遣
不认命
悲愤
断
歌
倾泻
言பைடு நூலகம்
感
不敢
认命
无奈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深沉且激越奔放的感情。
4、知人论世:悲愤亦有因
明确:“人”(鲍照):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世”(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即以门第出身地位为唯一选拔标准),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标题:
“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行路难》又是什么?诗歌可能表达什么主旨?又有什么深沉的象征意义?
明确:道路难行。//汉乐府诗歌。//抒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人生之路(仕途)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
二、译诗: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内容
备注
课题: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鲍照《拟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
鲍照《拟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拟行路难》教案教材选择:鲍照《拟行路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和理解《拟行路难》这首诗的结构、内容和主题。
2.通过阅读理解和诗歌解析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诗歌写作技巧,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的练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拟行路难》的结构、内容和主题的解读。
2.诗歌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学习与训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或演示视频,引起学生对《拟行路难》这首诗的注意和兴趣。
2.文学鉴赏(20分钟)让学生阅读《拟行路难》,然后组织讨论,关注以下问题:-诗歌的结构特点和鲍照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诗里的‘路’是指什么?‘难’是指什么?-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3.诗歌解析(25分钟)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艺术,理解诗歌的形象和感染力。
让学生分成小组,选取他们认为最有意味的两个意象,并解释每个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4.诗歌的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25分钟)让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些主题(如:失恋、友谊、诗意的生活等),运用诗歌的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写一首5-10行的诗。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朗读出自己小组写的诗,并解释自己运用的诗歌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
5.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取到的知识、技能和体验,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他们在文学鉴赏和讨论中的表现。
2.检查学生对于诗歌解析和诗歌写作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拟行路难(其四)》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
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围绕这一目标,介绍两种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材料,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把握他们的心灵历程与精神世界因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另外,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与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就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与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就像欣赏《拟行路难》时首先要知道当时实行的是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与私愤,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分析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这一层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对欣赏诗词的方法所知甚少。
这一节课,我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方法一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提高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掌握诗歌的内容(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重点诵读一一秀出你的声音 (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1) 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教法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 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针对本文特点,本 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来领悟作品内容和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能 力。
教师适时点拨,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与他的遭遇联系起来,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挖掘 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课堂,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找到成就感,找到阅读的 乐趣。
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有力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且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尝试背诵这首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海。
”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 提问:本诗哪些地方提到行路难 ?明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提问:此处“行路难”仅仅指交通阻塞吗明确:还指人生道路,具体说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负的政治之路不平。
提问:面对此种境况,作者也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是作者最终的选择是什么明确:面对困境,仍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未来可以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行路难》虽为精品,但借用“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来写诗的,李白并非第一人,他之前还有一位诗人鲍 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拟行路难》,比较两篇作品的异同,并从中领悟鲍照对唐代诗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以意逆志 --- 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直挂云帆济沧要性,并提高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进行诗歌鉴赏的能力) 。
同学评点、学习)。
(二)翻译一一秀出你的理解(通过翻译,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知诗人在诗歌中所寄托的情感。
1 、翻译比赛一一理解诗歌内容(请逐行把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诗的内容 ); 2 、体会情感一一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请体味诗的感情基调,抓关键字,如“愁” “酒” “难” “踯躅”等, 明确感情基调:愁/叹/不平)。
(三)思考一一秀出你的感悟 (通过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1 、抓住诗眼一一读懂诗人的心灵(你抓住了本诗的诗眼了吗?) 2 、爱句赏析一一感受诗歌的魅力 (你喜欢本诗中的那一句,谈谈你的理解,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有什么效果”等方面来谈)。
以上环节重在学生自主学习探讨,学生通过动口读、动手写、动脑想积极参与课堂。
所设计的环节开放性 强,难度不大,适合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 赏能力。
但是,学生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带领学生进行提升。
(四)交流一一智慧的碰撞1 、全诗中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发展过程?2、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愁”,作者为何而愁?明确:行路难(人生亦有命)。
3、面对“人各有命”这一无法改变的事实,作者是如何宽慰自己的?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举杯断绝歌路难”。
用反问句理智地告诉自己不能行时叹息坐时愁,酌酒浇愁 悲歌消愁。
4、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作者的愁有无消除?明确:“心非木石岂无感? ”这一反问句可看出作者愁绪无法消解,有一种愤懑不平之气。
5、既然愤懑不平,那作者有没有把这种感情宣泄出来?明确:“吞声踯躅不敢言”,不敢言更添愁。
6、解题: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的象征意味?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
难在现实既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又 无处哭诉!总结:同学们,作者内心蕴结着一股愁绪却不能表达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三、知人论世——悲愤各有因(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知人论世这一诗歌鉴赏方法对诗歌鉴赏的重 1 、自读一一找出不足, 不断改进(请好好读1-3遍给自己听,看看自己哪些读得还行,哪些还需要改进 2 、互读一一相互评比, 继续改进(请把你最好的朗读奉献给你的同桌,并且让他 /她给你评一评,出出主意, 改进一下)。
2 、展读一一秀出亮点, 共同学习(诵读比赛,秀出你优秀的诵读,由 2 — 3名读得较好的同学来诵读,其他 )。
明确: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问题: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是才华抱负无法施展,李白大声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吞声踯躅不敢言”,原因是什么?明确:(1) 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
全社会形成的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能令懦者勇、弱者壮。
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
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一一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感情丰沛、形象鲜明、思想深沉含蓄,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虽才华横溢,又献诗言志,却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最后死于战乱。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终无果,但仍乐观面世;鲍照则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
四、全课小结借助于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来更好地阅读鉴赏诗歌,把握主旨的方法,即所谓”知人论世”。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的去把握作者的情感,更好的理解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五、拓展延伸1、熟背本诗,体悟作者愤懑不平的情感。
2、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鉴赏鲍照《拟行路难》(其六)板书设计:情感基调艺术手法《行路难》世路艰难中,难展抱负乐观自信《拟行路难》门阀制度下,怀才不遇愤懑无奈比兴、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