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_上课共23页文档
合集下载
涉江采芙蓉(上课适用课件)

• 如: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 无花。(元稹《菊花》)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 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 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 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 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 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本诗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白描手法。 以乐写哀
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1、通过朗读,直接品味诗歌的 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 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3、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 达情感的语句。
拓展研究:
我们一起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 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 手法上有何异同?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 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 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 迢迢的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 到极点。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 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面 六句,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 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主题。两首 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 长。
• 西北有高楼 有层叠三重。楼上飘下了弦歌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之声,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 伤啊!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子.。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 译: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 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 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 的深情呼唤。愿我们化作心心 云齐高。高楼镂著花纹的 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 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 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 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
(优质课件)人教版必修2语文《涉江采芙蓉》(23张ppt)

• 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 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 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 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 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 ”之“忧伤”。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 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天地之间 一声幽叹
不思量 自难忘
名家观点
Ø 我选择了第二个注解(注:“还顾”者就是 所思者,不是“涉江”者)。这其中有两点 理由。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 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多 为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 调也是“闺怨”的情调。
Ø 其次,把“还顾”借“所思”,作为女子推 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 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的“同心 ”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是女子一 个人。照这样的解释,诗的意味也就深刻些 。 ——朱光潜
对写手法
• 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 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 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 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 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 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 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 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 术效果。
谢谢观赏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 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 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 垫。
3.手法—效果—情感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漫浩浩”这两个 词含蓄的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 苦的心情, 不直写,给读 者留下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 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 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 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 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 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 “终老”之“忧伤”。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抒情主 人公是男性,“涉江” 者和“还顾”者都是 男子;也有人认为抒 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 “还顾”者则是“所 思”的男子,你怎么 看?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 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天地之间 一声幽叹
不思量 自难忘
名家观点
Ø 我选择了第二个注解(注:“还顾”者就是 所思者,不是“涉江”者)。这其中有两点 理由。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 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多 为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 调也是“闺怨”的情调。
Ø 其次,把“还顾”借“所思”,作为女子推 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 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的“同心 ”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是女子一 个人。照这样的解释,诗的意味也就深刻些 。 ——朱光潜
对写手法
• 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 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 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 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 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 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 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 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 术效果。
谢谢观赏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 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 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 垫。
3.手法—效果—情感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漫浩浩”这两个 词含蓄的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 苦的心情, 不直写,给读 者留下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 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 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 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 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 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 “终老”之“忧伤”。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抒情主 人公是男性,“涉江” 者和“还顾”者都是 男子;也有人认为抒 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 “还顾”者则是“所 思”的男子,你怎么 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课件(22张PPT)

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低这头五弄 个莲一子结,合莲铸子就青了如一水首。成就极高的五言诗,讲述了东汉末年由大于多数“文莲人的”悲与剧人“生怜。” 音 同 , “ 莲 子 ” 即 “ 怜 子 ” , “ 青 ” 即 “ 情 ” , “ 莲 心 ”
予如独晋爱 《莲子之夜出歌淤四泥十而二不首染》,之濯三清十涟五而:不“雾妖露,隐中芙通蓉外,直见,莲不不蔓分不明水枝。。,香”远“益清莲,子亭亭”净即植“,可怜远子观而”不,可“亵玩青焉”……即莲“,花情之”君。子者这也里。 是 实 写 也 是 虚 写 , 语 意 双
芙蓉亭亭玉立,叶如裙,花如面,不愧为佳人之花。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预习积累有关文学 常识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 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 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 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东汉末年无名氏《古 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 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 “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 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一个高洁优雅的意 境
【课外补充】
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君子之花:
莲远远通染予
品
姿
,观益外,独
质
态
花而清直濯爱
高
优
之不,,清莲
洁
美
君可亭不涟之 子亵亭蔓而出 者玩净不不淤 也焉植枝妖泥 。 ,,,而
气 质 优 雅
仪 表 庄 重
……
可香中不
一个高洁优 雅的意境
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
涉江采芙蓉优秀PPT课件

第1页/共23页
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 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包括汉代无 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没有题目,一般以诗 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 歌的成熟。
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第2页/共23页
古人采摘香草赠亲友
• 珍贵自古寓于常物,古代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 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 棵芳草,如灞桥折柳,再如王维《相思》中的 红豆。采摘花草赠亲朋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 也常有出现。
第9页/共23页
莲,君子之花
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 子者也。”
《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 蓉以为裳。”
第10页/共23页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第7页/共23页
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 的是什么?尽量用诗中 的词语回答。 采芙蓉是为了“遗”远 方的“同心者”, “遗”“所思”。采芙 蓉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 的人。
第8页/共23页
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 蓉”赠给所思之人,而 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 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 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 作用?
个人观点
个人认为“涉江”者为女子, 而“还顾”者为女子所思之人。
1、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大多 是男子,说话人应该是女子, 全诗是“闺怨”的情调。
2、把“还顾”接“所思”, 可看出女子对男子的信任,衬 出下文“同心”两字不是空话, 而忧伤也不只是女子一人,这 样诗的以为就比较深刻了。
第22页/共23页
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 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包括汉代无 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没有题目,一般以诗 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 歌的成熟。
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第2页/共23页
古人采摘香草赠亲友
• 珍贵自古寓于常物,古代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 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 棵芳草,如灞桥折柳,再如王维《相思》中的 红豆。采摘花草赠亲朋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 也常有出现。
第9页/共23页
莲,君子之花
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 子者也。”
《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 蓉以为裳。”
第10页/共23页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第7页/共23页
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 的是什么?尽量用诗中 的词语回答。 采芙蓉是为了“遗”远 方的“同心者”, “遗”“所思”。采芙 蓉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 的人。
第8页/共23页
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 蓉”赠给所思之人,而 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 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 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 作用?
个人观点
个人认为“涉江”者为女子, 而“还顾”者为女子所思之人。
1、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大多 是男子,说话人应该是女子, 全诗是“闺怨”的情调。
2、把“还顾”接“所思”, 可看出女子对男子的信任,衬 出下文“同心”两字不是空话, 而忧伤也不只是女子一人,这 样诗的以为就比较深刻了。
第22页/共23页
《涉江 采芙蓉》教学课件共25页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 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 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 “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 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 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 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
请大家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 朴实的语言,白描的手法。 ❖ 奇妙的构思,反衬的手法。 ❖ 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 单纯而婉曲,曲尽其妙;朴实而醇厚,愈品 愈香。
❖ 有声、有色、有香、有情,形象丰满,画面 感强,诗意盎然。雅、洁、真、纯,诵读之, 使人动情;吟咏之,令人忘俗!
❖ 语言纯朴直率而意境高洁清幽。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涉江 采芙蓉》教学课件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涉江采芙蓉》优秀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 8
整体把握
疏通诗歌大意,回答下列问题: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ppt课件
9
背景
•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 首》中,即大多写思妇游子的相思离别 之苦和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 《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思妇游子相思 离别之情的作品。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抒情主 人公是男性,“涉江” 者和“环顾”者都是 男子;也有人认为抒 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 “还顾”者则是“所 思”的男子,你怎么 看?
1
古 诗 十 九 首
1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2
3 4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失志伤时、人生无 常的感慨。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3、游子思 2 ppt课件 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芙蓉”又叫莲,荷花,芙蕖、菡萏。
• • • • •
相去:相距,相离。 阻:艰险。 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越鸟:南方所产的鸟。 “胡马倚北风,越鸟朝南枝”,是当时习用 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 • 已:同“以”。 顾,返也。 弃捐:抛弃。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些都丢开不必再 说了,只希望你在外保重。 •
ppt课件
24
•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这一 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 火热的痛苦。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 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 争斗不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 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 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 路,失意彷徨。这些人文化素养较高,熟悉 《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能吸收汉乐 府的营养,来抒写自己的人生。
整体把握
疏通诗歌大意,回答下列问题: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ppt课件
9
背景
•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 首》中,即大多写思妇游子的相思离别 之苦和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 《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思妇游子相思 离别之情的作品。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抒情主 人公是男性,“涉江” 者和“环顾”者都是 男子;也有人认为抒 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 “还顾”者则是“所 思”的男子,你怎么 看?
1
古 诗 十 九 首
1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2
3 4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失志伤时、人生无 常的感慨。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3、游子思 2 ppt课件 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芙蓉”又叫莲,荷花,芙蕖、菡萏。
• • • • •
相去:相距,相离。 阻:艰险。 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越鸟:南方所产的鸟。 “胡马倚北风,越鸟朝南枝”,是当时习用 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 • 已:同“以”。 顾,返也。 弃捐:抛弃。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些都丢开不必再 说了,只希望你在外保重。 •
ppt课件
24
•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这一 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 火热的痛苦。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 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 争斗不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 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 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 路,失意彷徨。这些人文化素养较高,熟悉 《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能吸收汉乐 府的营养,来抒写自己的人生。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2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三、诗歌鉴赏
(三)依景情,析手法 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采摘芙蓉是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采花折柳是中国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来传达对亲朋 的关怀、思念等情感,二来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自问自答, 在诗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正确理解诗歌的思 想内容,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 五言诗的关系。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 歌含蓄不尽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芙蓉→清幽、高洁、宁静…… “涉江采芙蓉”,传达出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和美好祝愿。
三、诗歌鉴赏
3.诗歌中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 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主人公的雅洁和 所表达情感的纯洁与美好。
诗中用“芙蓉”“兰泽”“芳草”,营造出一 种高洁、清幽的意境。
一、解题
古诗:这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又称为“古 风”“古体诗”。特点:不入乐,只可诵;可换韵, 不需对仗;句式长短不限。与乐府诗同为汉代文学的 奇葩。
《古诗十九首》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现深情,其 思想内容包括: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世态炎 凉与人情冷暖;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二、写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宦官外 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族结党营 私,中下层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 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 他们只得奔走交游,背井离乡,辛苦辗转,亲戚隔 绝、闺门分离,失意彷徨,落魄江湖。这些人文化 素养较高,熟悉《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能 吸收汉乐府的营养,就以此抒写自己的人生。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三 、读懂内容、临其境
抒情主人公≠作
者
三读,读懂省略(主语),身临其境
妇怀远?
游子思乡?
探 究: 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抒情主人公是男子, 也法 有? 人认为是女子,你怎么看?或者你有什么想泗
VS
1: 是 女 子,因为女 孩子喜欢采一些花花 草草,依据是“涉江 采芙蓉 ”。
《采莲图
(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 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 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 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 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 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 上 。 ” ,“莲子”即“怜子”。
解读文 本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种思念又包含着哪些更细腻的情感呢? ①在外漂泊的羁旅之苦;在宦途艰难、远离故 乡的情况下,自然会产生孤单失意的羁旅之感。
②难回故乡的无奈之情;想要回家,但路途遥远 无法回家,含蓄地传达了游子深深无奈的心情。
四 、读懂情意、感其思
● 女 生 读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男 生 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种写法叫“悬想法”或“对写法”
主人公
采莲者
望乡者
闺妇
(实写)闺妇 (虚写)游子
(虚写)游子 (虚写)游子
游子
(虚写)闺妇 (实写)游子
(实写)游子 (实写)游子
曲笔——对写法
“对写法“也称对面落笔、曲 笔,意指不直接抒发对对方 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是怎样在思念着自 己,简单来说,就是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着力描绘 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一种手法。其实质在于联想和想象。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课件ppt(1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试着复述诗文(诗文大意),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情感? 这是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一串真纯自然的举动,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运用联想和想象改写诗为意境优美的散文 姿态优美 仪表庄重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 表达远隔两地的爱人互相思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
②“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
运用了以虚衬实(悬想)的表现手法。“涉江采芙蓉”和“还顾 望旧乡”是两个空间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的显现。只有在想 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 想”法。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 自己。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就是王维想象兄弟们思念自己, 这种以虚衬实的方法更衬托出自己思念亲人的深切。
在一起念叨着自己。把深挚的思家之情表达的委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想”法。
婉含蓄,感人至深。
——全诗运用悬想。
课堂小结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它, 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 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 的文字并不华美,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 出了一世的悲苦。
十
九
2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首
3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4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矢志伤时、人生无 常的感慨。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3、游子思 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 • • • • • • •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 以而漫望在欲多采 终离浩旧远遗芳芙 老居浩乡道谁草蓉
?( 女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 表达远隔两地的爱人互相思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
②“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
运用了以虚衬实(悬想)的表现手法。“涉江采芙蓉”和“还顾 望旧乡”是两个空间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的显现。只有在想 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 想”法。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 自己。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就是王维想象兄弟们思念自己, 这种以虚衬实的方法更衬托出自己思念亲人的深切。
在一起念叨着自己。把深挚的思家之情表达的委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想”法。
婉含蓄,感人至深。
——全诗运用悬想。
课堂小结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它, 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 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 的文字并不华美,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 出了一世的悲苦。
十
九
2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首
3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4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矢志伤时、人生无 常的感慨。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3、游子思 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 • • • • • • •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 以而漫望在欲多采 终离浩旧远遗芳芙 老居浩乡道谁草蓉
?( 女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诗歌简介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 《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 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 格、艺术成就很高。
日电 问电
“涉江”者为思妇,“还 顾”可能是思妇从对面曲 揣彼意,想象游子 一定也 在望乡感叹。
穹困潦倒的游 子在客愁 中,想 象家中“思妇”也 有离愁别绪,这思妇在想 象游子“还顾望旧乡”的 情景。
P
拓
寸写法
展
探
究
对写,也叫“悬想”, 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 特殊的表达思念(或离 别)之情的手法。简单 说,就是明明自己在思念 对方,却说对方在思念自
通过写身处远方之人想要借采莲相寄来表 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进而抒发远隔两 地的爱人互相思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真实地从这一侧面
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
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 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切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 也,羡慕者并驱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乎?”在这样 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 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 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 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 妇离别相思之情,从侧面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 没落的时代面貌。
关“夫容”。所以,从这个角 度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 多情而忧伤的思妇的缠绵深 情。
《古诗十九首》
诗歌简介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 《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 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 格、艺术成就很高。
日电 问电
“涉江”者为思妇,“还 顾”可能是思妇从对面曲 揣彼意,想象游子 一定也 在望乡感叹。
穹困潦倒的游 子在客愁 中,想 象家中“思妇”也 有离愁别绪,这思妇在想 象游子“还顾望旧乡”的 情景。
P
拓
寸写法
展
探
究
对写,也叫“悬想”, 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 特殊的表达思念(或离 别)之情的手法。简单 说,就是明明自己在思念 对方,却说对方在思念自
通过写身处远方之人想要借采莲相寄来表 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进而抒发远隔两 地的爱人互相思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真实地从这一侧面
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
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 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切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 也,羡慕者并驱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乎?”在这样 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 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 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 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 妇离别相思之情,从侧面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 没落的时代面貌。
关“夫容”。所以,从这个角 度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 多情而忧伤的思妇的缠绵深 情。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23张

2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 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 个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 “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 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 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 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 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 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成为完整的五言形式; 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 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 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 名作。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这两句的语气如何?你 从“远道”一词品出什 么?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 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 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 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 伤,正具有以“乐”衬 “哀”的强烈效果。
长路漫浩浩。 还顾望旧乡,
学习活动——吟咏感知
1.诵读指导,把握情感。小组诵读,互相讨论点
评,教师点拨。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
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
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学生分组诵
读。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用自己
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
语。小组讨论并明确:A.都是男主 你认为这首诗
人公。本诗全为实写,写他采花、送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 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 个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 “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 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 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 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 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 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成为完整的五言形式; 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 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 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 名作。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这两句的语气如何?你 从“远道”一词品出什 么?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 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 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 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 伤,正具有以“乐”衬 “哀”的强烈效果。
长路漫浩浩。 还顾望旧乡,
学习活动——吟咏感知
1.诵读指导,把握情感。小组诵读,互相讨论点
评,教师点拨。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
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
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学生分组诵
读。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用自己
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
语。小组讨论并明确:A.都是男主 你认为这首诗
人公。本诗全为实写,写他采花、送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人喜欢的情感表达,往往不送热烈、奔放,浓重的, 而是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
涉 江《
古 诗
采十 九
芙首 》
蓉
莲花,别称:芙蓉、芙薬、荷花、菡苗......
为什么诗人要写“涉江采芙蓉”而不是“涉江采莲花”?
双关 ①语音双关:谐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 晴与“情”同音,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 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如果要用一种花儿来象征爱情,你们觉得什么花儿合适? 为何古诗词中不怎么出现玫瑰呢?
同学们为何觉得古诗词难: 其实就是相隔的时代太远,我们对遥远的古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太了 解。同理,我们在这方面了解得越多,理解古诗文就越轻松。
②语义双关:“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路上的风雨挫折。
诗中主人公采芙蓉,是为了做什么?用原诗回答。
“芙蓉”谐音“夫容”,意为夫君的容颜,所以当采莲女 子看见水中绽开的朵朵芙蓉,自然就在心里涌现了夫 君的脸庞,不由自主地采摘下来,想要送给远方的夫 君。
补充:藕断丝连,丝谐音思念 莲子谐音怜子,怜,在古代指喜爱;子,是对男子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
视角转换(游子):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是回头看的意思。那个穿着青衫,怅然 伫立在路旁的游子,徒劳而痛苦地向故乡的方向张 望。当他一次次回头遥望故乡,万里路途,漫漫浩浩, 早已看不清家乡的轮廓,只能看到面前这条来路, 看到自己这一路走过的漫漫孤单,无边无际,没有 尽头。
涉 江《
古 诗
采十 九
芙首 》
蓉
莲花,别称:芙蓉、芙薬、荷花、菡苗......
为什么诗人要写“涉江采芙蓉”而不是“涉江采莲花”?
双关 ①语音双关:谐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 晴与“情”同音,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 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如果要用一种花儿来象征爱情,你们觉得什么花儿合适? 为何古诗词中不怎么出现玫瑰呢?
同学们为何觉得古诗词难: 其实就是相隔的时代太远,我们对遥远的古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太了 解。同理,我们在这方面了解得越多,理解古诗文就越轻松。
②语义双关:“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路上的风雨挫折。
诗中主人公采芙蓉,是为了做什么?用原诗回答。
“芙蓉”谐音“夫容”,意为夫君的容颜,所以当采莲女 子看见水中绽开的朵朵芙蓉,自然就在心里涌现了夫 君的脸庞,不由自主地采摘下来,想要送给远方的夫 君。
补充:藕断丝连,丝谐音思念 莲子谐音怜子,怜,在古代指喜爱;子,是对男子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
视角转换(游子):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是回头看的意思。那个穿着青衫,怅然 伫立在路旁的游子,徒劳而痛苦地向故乡的方向张 望。当他一次次回头遥望故乡,万里路途,漫漫浩浩, 早已看不清家乡的轮廓,只能看到面前这条来路, 看到自己这一路走过的漫漫孤单,无边无际,没有 尽头。
《涉江采芙蓉》课件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 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 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
(1) .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 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 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抒发心绪: 孤独、寂寞、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 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三读诗歌,本诗中的感情有没有变化?
温馨提示: 请找出诗歌中体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词语。
明确:所思、旧乡、长路(远道)、忧伤等。
作者的感情变化: 欢欣——失望——思乡念亲——无奈憾恨
抒情主人公是谁?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 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 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 的男子。你怎么看?
正值盛夏时节,江边花香日暖, 娇花撩人,主人公见此情景满心想要 采到鲜荷,甚至不惜“涉江”之劳。
二、美在行为。因为本诗所写的是主人公 于夏日江边采摘芙蓉以送爱人的情节。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 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 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 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美在情感。美丽的花草,美好的行 为,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 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_上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