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中国农业资源变化的影响
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acfdda8102d276a200292ecb.png)
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布日期2000-8-22 15:15:00 )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世纪即将过去,在20世纪的后5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古老的农业又将迎来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
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世纪,也将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全面走向繁荣的世纪。
展望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因此应认真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
农业发展是自然、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选取以下七个方面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一、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实践表明,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对农业发展会产生正、负双向作用和影响。
当经济体制的安排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相协调,经济政策适当时,可以调动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并促进农业的发展;反之,经济体制的构造超越或滞后于农业生产力的实际状态,经济政策失误时,则难以激发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潜能和发展冲动,从而可能使农业垦迟滞运转状况。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以1978年党的十一周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后20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历史。
这两个20年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个特点鲜明的历史阶段。
后者的成功与前者的失误正是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对农业发展双向效应的真实写照。
我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光辉历程,已经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包括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口决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农林牧渔并举;实施科教兴农,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业保护、加强农业的宏观调控等等。
中国现代化地理环境的发展和影响
![中国现代化地理环境的发展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5d2692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a.png)
中国现代化地理环境的发展和影响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地理环境也在不断改变和演变。
近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化改变了中国地理环境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快速增长,城市群的发展和形成也是越来越明显。
然而,城市化进程除了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外,也增加了城市耗资耗能,扰乱原有自然生态平衡等问题。
城市地表被水泥、铁路、公路等人工设施所覆盖,原有植被也被清除,这会影响水循环和生态平衡。
一些城市缺乏废水处理设施,排放污水,导致地下水和生态流域污染。
此外,城市内部陆域能力持续削弱,都市热岛效应明显。
城市中的大气污染、河流水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二、工业化改变了中国地理环境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不断发展,也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然而工业化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工业化进程中,产生大量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严重污染了空气、水体和土地。
这些废水废气一部分没有得到科学的排放和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或者空气中,致使水源和空气环境日渐恶化。
同时,大量的化学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使得一些地区的土地成为废弃土地,被迫废弃,致使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
三、农业现代化改变了中国地理环境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和提高,农业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然而,在农业生产中,传统耕作和传统的灌溉用水方式等问题也带来了严重的地理环境问题。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很多农民使用的卡车和灌溉设备基本都是大型能源消耗工具,而且拥有很低的效率,最后就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
这些废气会污染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另外,传统农业灌溉方式也不宜造成地下水的消耗和水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四、交通决定了中国地理环境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交通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快速的交通方式或者运输方式是否得当也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
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就业
![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就业](https://img.taocdn.com/s3/m/3be6a35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8.png)
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就业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就业形势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工业化对农村就业的促进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给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本文将探讨工业化对农村就业的促进作用以及其中的原因,并分析其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工业化为农村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
这些企业为农村居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在农村地区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与传统的农业相比,工业就业往往能够提供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就业在工业领域。
与此同时,农村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农村的全面发展。
工业化对农村就业的促进作用有多个原因。
首先,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相互联系起到了桥梁作用。
通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农村居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工作机会,并且可以通过就业在城市地区实现自身的发展。
其次,工业化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过去,农村地区的经济主要依赖农业产业,农民的就业机会较为有限。
而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农民可以通过就业在各类工业企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工业化也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胜任更多的工作岗位。
然而,工业化进程对农村就业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工业企业的大规模进入农村地区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源支持,如果不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就可能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村资源的枯竭。
其次,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他们在工业企业就业后可能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工作中的技能要求。
这对一些农村居民来说可能是一项困难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对农村就业的促进作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引导工业企业的发展方向。
从区域产量看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粮食中心逐渐
![从区域产量看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粮食中心逐渐](https://img.taocdn.com/s3/m/22e4f40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2.png)
从区域产量看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粮食中心逐渐(一)粮食安全基础得到加强我国粮食从年恢复增产以来,实现连续8年增产。
8年累计增产亿斤,年均增产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8年单产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
特别是,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四个首次”:即首次迈上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斤的新水平。
这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也低于同期世界粮食平均值减产水平。
年至年,我国三小粮食品种(即为稻谷、小麦、玉米)减产幅度年均3.12%,少于年至新世纪初的年均减产幅度2.28%的水平,比同期世界同类品种生产年均增幅2.12%高于1个百分点;我国三小品种单产年均快速增长1.69%,而世界同类品种同期单产年均快速增长1.13%。
由此可见,我国粮食安全基础持续获得强化,粮食安全形势处在历史上最出色的时期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促进食物消费总量增加、结构升级。
其中,人均大米和面粉消费量稳中趋降,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的消费,如粳米、各种专用面粉及面粉制成品、动物性蛋白、植物油、食糖等消费增加。
第一,粮食供需紧张状况明显改善。
我国粮食生产在年涨至谷底。
~年,我国谷物产量五年合计(谷物,即为稻谷、小麦、玉米等,萨兰勒班县)19.71亿吨,消费21.65亿吨,产严重不足须要;而~年,谷物产量合计22.79亿吨,消费22.31亿吨,产大于须要,比上一个五年的状况存有明显改善。
最近2年谷物“很紧均衡”格局获得进一步提升。
第二,粮食供求区域不平衡加剧。
一些主产区由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粮食调出省由17个减少到13个,部分产销平衡区变成调入区,主销区调入量不断扩大。
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主产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个省(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71.49%,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36%。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其对政府和农民的影响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其对政府和农民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412e7f7aef8941ea76e0527.png)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显著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成分;城市区域布局不合理,城市人口集中度不够,大中小城镇规模一等级结构有待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粗放,日益不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乡关系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60年前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面对贫弱的局面,首先升腾起的是工业化的梦想。
正是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化的进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项目带动了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
而在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速,关于城镇化路径的选择也成为议论的焦点。
60年来,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中心的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是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20世纪19年代末以来,由于各地加快了推进城镇化的力度,加上在宏观政策上大大减少了城镇化的阻力(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城镇化的速度空前加快,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
城镇化过程给国家带来了GDP的增长,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一系列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以城市为主,还是以小城镇为主的问题。
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第二,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
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作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容量,积极开辟就业渠道,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做好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加与城市公用设施、教育、服务、生产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扩镇、建镇热潮。
在城镇化过程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镇,这是必然趋势。
但是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不可能全面扩容,不能一哄而起,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统筹规划,选择少数有发展条件的镇有重点地扩建和发展。
切不可形成扩镇、建镇热潮。
对于农民来说,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启动城乡居民消费品市场,创造最大增长空间,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推动农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可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带动整个国民消费。
中国生态环境之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之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4e8e62c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7.png)
中国生态环境之现状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压力。
本文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土地退化问题中国土地资源极为宝贵,但受到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发展和大规模农业活动的不当利用,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导致了大量耕地的消失,旱地和草地的过度开垦也让土地受到了严重破坏。
此外,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也导致了土壤质量下降。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威胁。
二、水资源短缺问题水资源短缺是中国生态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的水资源管理严重不足。
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水污染问题严重。
尤其是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已经被过度抽取导致水位下降。
此外,水土保持意识不强,给水源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空气污染问题中国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和工业区,大气污染问题极为严峻。
尾气排放、大量工厂排放和燃煤取暖等因素导致高浓度有害气体的产生。
这些有害气体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还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也备受关注。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过度捕捞和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等活动导致了大量珍稀物种的灭绝和栖息地的丧失。
此外,生境破碎化和环境污染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成为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向。
五、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也面临着由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农业危机分析
![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农业危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a30001581b6bd97f19ea57.png)
关键词 : 农业工业化 ; 农业危机 ; 农业发展 中图分 类号 :4 0 F 2 . D 2 ,14 1
收 稿 日期 :0 1 0— 8 2 1 —1 34 2 1 )6— 0 8— 17 3 3 (0 1 0 0 0 0 4
●政治理论研究
工 业 化 进 程 中 的我 国农 业 危 机 分 析
马 翠 军
(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 院, 河南 开封 45 0 ) 7 04
摘
要: 随着 资本 、 技术等工业化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 聚集 , 业呈 现出新 型危机特征 。这 种危机不是农 民生 农
活质量下降或者生活无保障 , 而是在农业工业化 的诱导下 , 民通过资 源和劳动力 的输 出获得 了高 于经营农 业的 农
基金项 目: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 究招 标课 题( 2 9 A3)
作者简介 : 马翠军 , , 女 河南内黄人 ,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 授 , 硕士生导师。
美 国经 济学 家西 奥 多 ・ 尔茨 指 出 : 待农 业 舒 对
由原来 的因城 乡二 元 体 制 引 发 的 “ 三农 问 题 ” 向 走
们对农业 的认识已逐渐从传统的资源性和保障性生 产转向与整个 国民经济相关联 的农业经济增长 , 开 始追求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这种思路导
致涉农政策 的制定与执行遵循工业化发展的逻辑 , 注重工业化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 的影响。 在农业的产业化过程 中, 工业化 的资本和技术掌控 着农业及其整个产业链条 , 中国农业和农村正面临
存在两个极端认识。一个是农业原教 旨主义, 为 认 农业是 经 济 中的基 础部 门 , 民所具 有 的社 会 价值 农
优于城 市一 般居 民 , 而且家 庭农 场 是 “自然 的 ” 经济 单位 ; 另一 个是 工业原 教 旨主义 , 认为 工业始 终是 实
工业化对人口变迁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工业化对人口变迁和城市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f53cb4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f.png)
工业化对人口变迁和城市发展的影响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对城市发展和人口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变迁和城市发展两个方面,探讨工业化对它们的影响。
一、工业化对人口变迁的影响1、转移农业人口工业化的出现,使得工业生产模式替代了传统的手工业,农民工对工业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逐渐向城市转移。
这意味着,大量中国农村人口开始转移到城市,为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2、增加城市人口工业化的进程,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都市生活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这些因素加速了城市人口的增长,社会整体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趋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3、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工业化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消费习惯,更多人追求高品质,高品质的商品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因此,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直接影响了整体的社会经济和生活质量。
二、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提升城市建设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城市的开发不断发展壮大,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工艺设备的发展,也使得建筑技术不断改进。
城市所需要的大型建筑、高楼大厦等都开始得到了提炼和量产,城市建设得到显著提升。
2、改善生活环境工业化的方式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发展,也改变了城市的环境,大量污染存在,但在经过大力治理之后,引进一批环保型的工业设备和绿色技术,城市环境得到显著的改善。
3、推动城市化工业化的方式直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进入工业发展的快车道,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助力,提升了城市经济的水平和效益。
同时城市的建设效率也大大得到提升,更多人选择来到城市生活,城市化进程加速。
总的来说,工业化对人口变迁和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得以更加适应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城市也随之发展,形成了新的都市文化和建设形态。
但是工业化也给环境和整体的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如何平衡利益与发展,才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中国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35b004a69eae009581bec60.png)
中 国城 镇 化 对 农 业 发 展 的影 响 1 . 3 中 国城 镇 化发 展遇 到 的 困难
韦 兰 ,雷国平
( 1 . 东北农 业大学招 待所 , 哈尔滨 1 5 0 0 3 6 ; 2 . 东北农业 大学资源与环境学 院 , 哈尔滨 1 5 0 0 3 6 )
“ 十二五” 以来 , 我 国始 终坚 持 以城镇化 为抓 手 , 大手 笔 规划 , 大力度推进。中心城市 建设上 , 坚持扩 容提质 并举 , 综 合承载力和辐射带 动力 明显 提升。大县城 建设上 , 突 出解决 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的问题 , 县城 面貌发生 了巨大变化 。在 中 心镇建设上 , 注重培育特 色产业 , 一批专业 镇 、 专业村快 速涌
2 . 3 城 镇化 有 利 于农 业技 术 的进 步 与提 高
城镇化的发展使农 民务农 的机会成 本提高 , 促使农 民转 向寻求劳动替代型农业技 术。 中国农业 连续增 产 , 原 因是 多 方面 的。它主要得益 于农 业综 合生 产能力 的提高 。到 2 0 1 0
年末 , 科技 对 农 业 增 长 的 贡献 率 已经 达 到 5 2% , 农 业 耕 种 收
理好城镇化与农业发展 的关 系 , 密 切关注 中国城镇化 建设对 农业的影响 , 是建设我 国农业经 济可持续 发展 的一种 必要手
段。
局不合理导致城镇综合承 载能力滞后 ; 管理 体制 的不 足造成 城镇差异化不足 ; 社会保 障制度 的缺失 ; 等等 。很多农村人在 城市居住 , 但是他们并没有获得相应 的权利 。 2 中国城镇化对农 业发展 的影响探究
一
内需 的最 大 潜 力 所 在 , 要 积 极 引 导城 镇 化 健 康 发 展 。在
中国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e85ceb5c77da26925c5b048.png)
第2 2卷 第 1 期 21 00年 1 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hnc u nvrt o ehooy Sc l cecsE io ) o ra o aghnU i sy f c nl ( oi i e dt n C e i T g aS n i
发 展 , 能 推 动 中 国整 个 现 代 化 事 业 的 健 康 发 展 。 才
一
、
城镇 化概述 及 中国城镇 化的发 展现状
城镇化是乡村人 口向城镇人 口转移 , 以及人类 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 型向城镇型转化 的一种社会现象 , 是人类进步的体
现, 城镇化水平 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 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 平的重要标志 。发达 国家大致在 2 0世纪 7 O年代相继完成 了 城镇化进程 , 其城镇化水平一般大于 7 %。中国的城镇化在经历了建 国后 的第一个高潮后 , 0 直到 19 9 5年 以前 , 城镇化进程发 展 比较缓慢。 比如 , 城镇化率从 18 9 5年的 2 . 1 到 19 37% 95年的 2 .4 ,0年问城镇化率 仅增长 了 5 3个百分 点。 自 19 90% l . 96 年起 , 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较快 , 每年平均以 14个百分点增长 , . 是改革开放以来至 19 95年 间城镇化年均增长率的近 3 , 倍 到
化的重要 内容 ,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 正面和 负面 的双重影响。 因此 , 对 必须正确处理城镇 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 关 系 , 内容 主要 包 括 : 其 制定 科 学 的城 镇 发 展 战 略 ; 革 城 镇 管理 体 制 , 速 农 村 人 口的 城 镇 化进 程 ; 造 非 农 就 改 加 创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fe1c365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7.png)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方面,这两个进程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这两个进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推动了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劳动力的转移。
在中国,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并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工业化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助于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通过工业化,中国建立了庞大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工业化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逐渐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通常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城市功能的完善。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官方数据,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60%。
城市化带来了许多机会和挑战。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
同时,城市也拥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质量。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拥堵、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
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发展,解决好人口集聚带来的问题。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辅相成的进程。
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而城市化提供了人口红利和消费市场。
一方面,工业化提供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需求,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还在改变着中国社会结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业人口逐渐减少,而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将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的影响分析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的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a1765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5.png)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的影响分析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这个经济增长的背后也伴随着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导致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这些过程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物不仅污染了空气和水源,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例如,大量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导致水质恶化,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同时,工业废物和排放物中的有害物质对土壤的污染也对农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中国经济增长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也非常巨大。
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中国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和自然资源开采。
这导致了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同时,大规模的采矿和森林砍伐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然而,中国政府在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后,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状况并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例如,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如风能和太阳能,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对高污染和高耗能产业实行了限制和整顿,推广了绿色生产方式。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事务,并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例如,中国与美国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还成立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动区域内国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
然而,尽管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中国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此外,监管和执法的不完善也限制了环境保护的效果。
需要加强监管机构的能力,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以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
中国工业化所处阶段及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要求
![中国工业化所处阶段及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a35bc8f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0.png)
中国工业化所处阶段及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要求
中国工业化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化的加速以及人口的流动,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
机遇和挑战。
对于农村农业的发展,中国工业化给出了三个主要的要求:
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的农业生产力依然相对较低,需要通过
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包括引进适应中国农业的先进技术和技术管
理方法,提高耕作水平和土壤肥力,推广农业机械和农业自动化等,以满
足工业化经济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
二、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中国工业化需要大量的食品、能源、原材料
和其他工业原料,为此,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农产品加工、农
业品牌培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农村居民收入。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民工的流入,城乡之间
的联系日益密切。
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的互补优势,需要在基础设施
建设、公共服务、市场开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同时要
保障农民的生计和权益,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
乡共同发展。
城市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城市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5262a2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4.png)
城市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城市化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仅以⼀个普通⼈的视⾓去观察,个⼈认为有以下⼏点值得思考:⼀是改变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向。
⼏千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都是以农业⽣产为主,⽽1978年⼗⼀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实⾏改⾰开放的政策,直接将国家发展的⽅向,从农业经济转向城市经济。
改⾰开放40多年以来,国家经济已经成功实现了从农业经济转向城市经济,个⼈认为到2020年底已经实现基本的现代化建设。
⼆是改变了个⼈的⽣活⼯作⽅式。
过去个⼈的⽇常⽣活⼯作主要以从事农业⽣产为主,⼯作中都要以体⼒劳动为主,脑⼒劳动只是部分⼈的专利。
国家快速进⼊城市化以后,⼤部分⼈⽣活在城市中,个⼈的⽣活已经脱离了以体⼒劳动为主的⼯作,⼤部分⼈从事的是有知识含量的脑⼒劳动,农业⽣产也变成了现了⼯业⽣产和服务业⽣产。
三是教育在全体社会⽣活中的作⽤得到充分的加强。
在农业⽣产社会,因为主要从事农业⽣产,并且农业⽣产的知识要求含量很低,⼀些经验都要依靠前辈的积累来传授,下⼀代在传授经验的过程中就可以胜任农业⽣产。
但是进⼊现代城市化⽣活之后,特别是进⼊⼯业⽣产之后,个⼈⼯作变成了社会化⼤分⼯,每⼀个⼈从事的⼯作都要求极⾼的知识含量,⽽知识的获得主要是依靠教育。
长久积累的结果,社会实践就将教育抬升到很⾼的程度,⽽且这种趋势随着⼯业化的前进,对下⼀代孩⼦掌握知识的要求会越来越⾼,因此我们的孩⼦未来所从事的⼯作是由现在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决定的。
可以预见,我们孩⼦的未来主要看他现在接受了多少教育,掌握了多少知识。
四是应急救援变成了政府的重要职能。
城市化带来的后果就是⼈员和资源⾼度融合,⽆论是特⼤城市、中等城市、⼀般城市和⼩县城都变成了⼈员和资源的⾼度结合体。
在这样⼀个⾼度复杂的结合体中,任何⼀点意外事件,都会给社会带来极⼤的震动。
从⽣活中的⽔、空⽓、⾷物等基本⽣活要素,到交通、能源、通讯、娱乐等社会构建要素,每⼀个要素的缺失或者变动都会给城市带来极⼤的不稳定性,从⽽影响城市⽣活,严重的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乡镇企业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问题
![乡镇企业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851cd0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a.png)
乡镇企业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问题【摘要】乡镇企业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问题是当前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乡镇企业问题导致了就业压力增大、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包括土地资源减少、农民收入不稳定等困境,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农村产业和生活方式带来深远影响。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乡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政府需要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大对乡镇企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未来,应该注重协调发展乡镇企业、农业农村和城市化进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必要的政策建议包括制定更加灵活的农村土地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技能和就业机会,为乡镇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乡镇企业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影响、现状、解决方案、应对措施、关系、未来发展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乡镇企业问题乡镇企业问题是指在乡镇地区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困难和困境。
乡镇企业通常是指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企业,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等方面的不足。
这些企业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
乡镇企业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乡镇企业问题的主要影响包括:一是影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乡镇企业在乡镇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果这些企业发展困难,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乡镇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是影响了乡镇居民的就业和收入。
乡镇企业是当地就业的重要来源,如果这些企业无法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将导致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出现就业困境。
解决乡镇企业问题是当前乡镇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才能推动乡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1.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2ac47e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3.png)
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言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发展迅猛经济的国家,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长期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恶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当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能源资源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我国能源资源的供应形势日益严峻。
首先是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煤矿灾难频发和环境污染严重。
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依赖进口,使得我国对国际油价的波动高度敏感。
此外,清洁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仍然较为有限,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水资源水资源是维系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资源,但我国水资源面临严重短缺和污染问题。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塌陷等问题。
南方地区则面临着水资源的污染和过度利用,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矿产资源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长期以来的过度开采导致了资源衰竭和环境破坏。
尤其是稀土矿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更加显著。
此外,矿产开采行业的粗放式发展也导致了大量的矿石浪费和尾矿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负担。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过程中,大量的废气排放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特别是我国的城市,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等造成了空气质量下降,使得许多城市常年笼罩在雾霾之中。
这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污染我国的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工业废水、农业用药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许多河流和湖泊受到了严重污染。
水污染不仅使得水资源难以利用,也危害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带来了巨大风险。
土壤污染工业活动和农业用药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加剧。
工业废弃物和农药残留对土壤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丧失了土壤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土壤污染对农业产出和食品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潜在风险。
解决方案资源领域在能源领域,我国应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中国农业用地面积变化
![中国农业用地面积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d1b50f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a.png)
中国农业用地面积变化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农业用地面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就中国农业用地面积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展开讨论。
一、农业用地面积变化的原因1. 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建设的扩展,大量的耕地被转变为工业园区或城市建设用地,导致农业用地面积减少。
2. 工业化发展:工业化的推动使得中国农业生产模式发生了变化,农田改作为工业用地或者厂房用地,这进一步减少了农业用地的面积。
3.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农业用地面积减少还与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有关,例如,大量农田转换为旅游景区或者其他非农业用途,这也导致了农业用地的减少。
二、农业用地面积变化的影响1. 农业生产减产:农业用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农业生产规模缩小,农产品供应减少,可能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2. 农民收入减少:农业用地减少使得农民的耕地减少,土地收益减少,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会相应减少。
3. 生态环境受损:大面积的耕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三、针对农业用地面积变化的应对措施1. 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例如,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改进农作物种植模式,增加农作物单产,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2. 发展多元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农民发展多元化农业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 保护耕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分类管理,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行为,确保农业用地面积不进一步减少。
4.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加农产品产量。
综上所述,中国农业用地面积变化存在一系列问题和影响,但通过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发展多元农业经营模式、加强耕地保护以及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等应对措施,可以减少农业用地面积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与调整
![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与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40a2ee1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2.png)
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与调整近四十年来,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调整。
本文将从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讨论这种影响与调整。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快速进入了城市化进程。
1980年代以来,城市化率迅速提升,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催生了许多特色产业,如制造业和服务业。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
农业现代化是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的又一重要调整。
农村地区采取了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农民种植和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农村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农业逐渐让位于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多元化和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
改革开放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政策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竞争的机会。
许多国内外投资者纷纷涌入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
由此,中国的制造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从最初的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到如今的国际市场领先地位,中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工业化进程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这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挑战之一。
与此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影响和调整之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
金融、教育、旅游和医疗等服务业不断壮大,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服务业的兴起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了国民收入水平。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与调整不仅仅是单一的方面,而是多元的、复杂的。
它包括了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调整。
这种调整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例如,城市化带来了城市化难题,农业现代化面临着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问题,工业化带来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
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变革和转型
![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变革和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42af608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5.png)
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变革和转型引言工业文明的出现和发展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中国。
工业文明的冲击促使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和转型,从而改变了整个国家的面貌。
本文将探讨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以及相应的变革和转型。
工业文明的冲击工业文明的到来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结构的变革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被工业制造业所取代,工业产值和资本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同时,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社会结构的变迁工业文明的冲击也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
工人阶级的出现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社会各阶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工业化的步伐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的人口减少,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调整。
科技水平的提升工业文明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的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中国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蓬勃发展。
大量的科研人才涌现,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大幅增加,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变革和转型工业文明的冲击推动了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和转型。
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封闭的经济体制,引进了外资和先进的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实施了市场经济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结构的重构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结构的重构也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城市化的加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导致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农民的转行,农村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城市中新的社会阶层如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逐渐形成,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社会层级更加明晰。
农业工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农业工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f29ad3a4d0d233d4b14e693f.png)
农业工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就晋中农业发展而言,农业产业化起步早,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全面,农业产业化水平居于全省前列,但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农业发展压力逐渐显现,晋中的农业发展进入了“爬坡”期。
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有限,土地集约化经营困难重重,再加上土地使用权流转困难,农业分散经营、小打小闹的局面一直无法改变,农业现代化就更谈不上了。
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劳动力年纪大、素质低,很难承担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任。
但是我们也看到,晋中农业发展有辉煌的历史,拥有人才、技术、资金、区位、交通、特色农产品、大量农村劳动力等优势,发展现代化农业得天独厚、正当其时。
如果能使晋中农业的发展融入整个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理念经营现代农业,并与二三产业成功对接,那么将会对晋中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工业化是农业转型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一、农业工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它是指在农业领域广泛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由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农业劳动者参与,具有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较为完善的政府扶持制度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它是由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变为高度商品化、社会化的市场经济,并由此带动农村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农民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念根本改变的过程。
这个动态发展过程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农业劳动由以体力为主转向以机械为主,二是农业决策由以经验决策为主转向以科学决策为主,三是农业现场管理由以封闭的小农方式为主转向以开放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为主,四是农产品销售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深加工产品为主,五是农业经营由以农业本身为主转向以非农产业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需求发展为主。
农业是一种基础性很强、附加功能很多的产业,其他各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农业联系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
东岳论丛 Ju ly., 2010 V o.l 31 N o. 7 2010年 7月 (第 31卷 /第 7期 )
公顷, 12年间净减少大约 800万公顷。 2002年和 2003年达到了一个高潮, 年内耕地面积分别大约净减少 169万公顷和 254万公顷。 2003年之后, 每年耕地面积的减少呈现递减趋势。同时从人均占有量来看, 中国 人均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29% , 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中国未利用土地多分布在海 拔较高、缺水和气候比较恶劣的地方, 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影响农业资源的途径
(一 )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耕地资源的影响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个主要影响是占用大量的城市外围土地资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 土地要素的投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 第二产业向城市集中, 人口向非 农产业转移,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随着人口在城市的集聚, 住宅和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越来 越大, 导致耕地数量的减少。工业化和城市化除了使耕地数量减少外, 也会带来耕地质量下降。在中国工业 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由于城市外围耕地地价低、地上建筑物与其他设施少和价值低等原因, 工业和城市用地 不断向城市周边扩张。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的耕地, 大多数是城市周围、公路两旁的优良耕地, 很难开发同 等质量的耕地来弥补; 同时耕地变为建设用地后也引起了周围耕地质量的下降。 (二 )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 随着工业和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增加, 工业和城市居民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城市土地利 用趋向立体化, 使得城市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更加频繁和集中, 尤其是人口的集聚, 也促进城市水资源利用的 集中化 。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紧张, 不得不挤占农业用水, 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工业化与城市 化对水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工业化与城市化导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造成城市水体及周边 河流水质的严重污染问题。改革开放 30年来,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污废水大量增加, 城市 中工业生产排出的污水、居民的生活废水等, 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当, 排入河流或直接渗入地下, 导致地表及地 下水污染 。 (三 )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工业化和城市化促使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包括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 产业转移 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空间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 农业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中,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中国经济发展 和农业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农村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来自农业的收入持续下降, 使越来越多
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尤其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城镇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因为 2003 年之 后, 国家开始统计分行业职工人数, 统计口径与以前不同, 所以这里只对比了 2003年之前的就业情况。 1978 年至 2002年, 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数由 1978年的 2. 8亿增加到 2002年的 3. 2 亿, 占总就业人员的比例从 2002年的 70. 5% 减少到 2002年的 44. 1% , 而其他行业占的比例从 29. 47% 增加到 55. 94% 。随着时间的发 展, 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占的比例逐步降低, 这意味着一部分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逐步转移到其他行业。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8353( 2010) 07- 0038- 05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规模的扩张不可避免地占用 和消耗大量耕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给中国的农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考察了中国的工业化 和城市化对中国耕地资源、农业水资源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影响。首先回顾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以及农业资源的变化情况, 然后考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业资源产生影响的途径, 之后使用计量经济学模 型定量地考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耕地资源、农业水资源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最后对未来中国主要农 业资源的变化进行了展望。
(二 )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业水资源影响的计量分析
除了上文分析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 总人口数量增加会促进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和上一部分考察 对耕地资源的影响一样, 这里我们选取 popuit、induit和 urbait作为解释变量考察这些变量对非农业用水量 w a teit的影响。非农业用水量为用水总量减去农业用水量, 单位为亿立方米。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资源约束下的现代农业建设研究 ( 07BJL 025)的部 分成果。 [ 作者简介 ]盛科荣 ( 1977- ), 男,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 学院经济系副主任, 博士, 讲师。
38Βιβλιοθήκη 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中国农业资源变化的影响
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二 )中国农业资源的变化状况 中国的耕地资源每年都在减少。 1996年中国共有耕地面积大约 1. 3 亿公顷, 2007年减至大约 1. 22 亿
进行了定量研究, 并对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条件 下农业资源的变化进行了展望。随 着工业化和 城市化的 进一
步发展, 农业资源将变得更为短缺。现代化的农业建 设一方 面要注 重提高资 源利用 效率, 另一 方面要充 分利用 国
外的资源。
[关键词 ]工业化; 城市化; 农业资源
[中图分类号 ] F323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水资源总量不丰富, 人均占有量更低, 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并 且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时空分布不均。中国的水资源总量 从 2000年 的 27700 亿立方米下降 到 2007年 的 25255亿立方米, 下降了 2445亿立方米, 年均下降 300多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从 2000年的 2193立方米 下降到 2007年的 1916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也都呈下降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 国的水资源缺乏的问题会进一步凸显出来。
注: 、 、 分别表示 10% 、5% 、1% 的显著性检 验水平上显 著。括号 中为 t值。表 中省略 了年 度虚 拟变
量和省份虚拟变量。
表 1 是回归结 果。模型 ( 1) 只 包括 Lnpopuit和 L ninduit两个解释变量, 结果显示, Lnpopuit和 Ln induit 的符号与期望一样为负数。人口每增长 1% , 耕地面 积减少 0. 58% ; 工业增加值每增加 1% , 耕地面积减 少 0. 05% 。模型 ( 2) 只包括 Lnpopuit和 Lnurbait两个 解释变量, 结果同样显示, Lnpopuit和 Lnurbait的符号 都为负数, 人口每增长 1% , 耕地面积减少 0. 57% ; 城 镇人口每增长 1% , 耕地面积减少 0. 02% 。模型 ( 3) 包括了 L npopuit、Ln induit和 Lnurbait三个解释变量, 结 果显示, 它们的符号与期望一样, 都为负数。人口每 增长 1% , 耕地面积减少 0. 63% ; 工业增加值每增加 1% , 耕地面积减少 0. 05% , 城镇人口每增长 1% , 耕 地面积减少 0. 03% 。以上结果显示, 工业化和城 市 化对耕地资源产生了显著影响。
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影响耕地资源变化外, 总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增加对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等
的需求, 导致耕地的流失, 因此, 我们把总人口数量也作为解释变量。为了克服异方差的影响, 对上述变量均
取对数。根据上文的分析, L npopuit、L ninduit和 Lnurbait的系数都期望为负值。 i 为省份固定效应, 体现各省 份之间差异的非观测效应, 例如一个省份的历史、资源、环境和气候等。 t 是时间固定效应, 体现随时间变化 的影响所有省份耕地资源的因素。 !it是随机误差项。此模型使用的数据均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相关期的数 据整理得到。
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农业资源的变化状况
(一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78年至 20世纪 90年代末和 20世纪 90年代末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至 20世纪 90年代末属于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同步发展阶段, 90年代末至今为重化工业加速发 展阶段。从 1978年开始, 轻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例连续上升, 到 1981年该比例首次超过了 50% , 1982年至 1998 年, 轻工业总产值和 重工业总产值大体相当, 而在 1999 年以后, 重工业化趋 势显著增强。 1999年以后, 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以后, 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转为工业生产大国, 主要工业 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具备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 1978年到 1985年, 这一阶段 城镇人口迅速增加; 第二阶段从 1985年至 1995年, 这一阶段城镇人口处于稳定增长期; 第三阶段从 1996年 至今, 这一阶段城镇人口进入一个较快增长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三个特点: 一是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由 1978年的 193个发展到 2007年的 655个; 二是城市人口比重迅速提高, 与 1978年前的 30年相比, 城市化水 平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是城市综合实力大大增强, 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城镇空间布局、城市基础设施等
( D ong Y ue T ribune)
的农民向农业与农村以外转移。大多数研究表明, 农业比较效益低和劳动力过剩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 要动因 。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业资源变化影响的计量分析
(一 )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耕地资源影响的计量分析
由于我们只能得到 1996年和 2007年两年的分地区的耕地面积数据, 因此, 本文使用除西藏以外的 2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