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编年体-整合人教版必修中国古代史部分
《编年体类史书》课件
文学价值
将文学形式和历史内容相统 一,达到了文学史、史学史, 既反映了社会现实,又富有 价值思考。
《编年体类史书》主要章节分析
1
第一章
《尚书》与《春秋》,叙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史实。
2
第二章
《左传》和《国语》,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变革。
3
第三章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南北史》等,介绍中国历史 上各个时期的风云变幻。
《编年体类史书》使用范例
历史研究
是中国古代文化史和人类学的研 究基础。
教学教材
文化
是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的基本读物。
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籍卷 轴类书籍的典范,是每个文人学 子必学必读之书。
章节结构:
它由“纪传体”、“本纪体”和“表纪 体”构成,共计130多卷,约10万 余字。
价值意义:
因其高度的史料价值和文学审美 价值,是研究中华五千年文明传 承发展的重要史料。
《编年体类史书》的特点
编年体结构
定年、纪事,公布真实史实。
史书类型
《存在与时间》概念的精确 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 事方式。
3 贡献:
《史记》与《编年体类史书》在当时已经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之一。
发表时间:西汉武帝期间
1
西元前109年
《编年体类史书》开始创作。
西元前100年
2
《史记》成书完毕。
3
西元前91年
司马迁因负罪致仕,开始特地为《编年 体类史书》进行写作。内容简介概括性:
《编年体类史书》是一部以编年 体方式来记叙中国历史的资料性 著作。
《编年体类史书》PPT课 件
本课件介绍《编年体类史书》的历史地位以及其结构、特点、主要章节,以 及使用范例。如果我们了解这部书,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 承与发展。
第二章编年体类史书
在《资治通鉴》影响下的编年体史籍
• 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南宋
初年著名史学家李心传所撰。 • 李心传(1166~1243年),字微
之,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人, 曾任著作佐郎,晚年被荐为史 馆校勘,赐进士出身,官至工 部侍郎,著作甚多,史学代表 作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续资治通鉴长编》
• 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 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绍兴 进士,累官至礼部侍郎。他精于治史,尤 熟悉当代史。他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 例,编成是书,自认为不敢与《资治通鉴》 相比,故称《长编》,分四次进呈皇帝。 前后四十年,为编此书,李焘费尽了一生 心血。目前最好的版本是中华书局的标点 本。
• 关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 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 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 作《春秋》。
•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 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春秋笔法”
• 孔子修撰《春秋》的原则是:
– 据鲁,即记事以鲁国为主;亲周,即尊周,维护周礼; 故殷,即以商朝的灭亡为借鉴;以推广夏、商、周三 代一贯的王道。
• 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 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 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在《资治通鉴》影响下的编年体史籍
• ㈠《续资治通鉴长编》 • 在《资治通鉴》的影响下,后代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不仅
仿《通鉴》体例,而且往往也以“编通鉴”为其书名。其 中最主要的是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 该书原一千多卷,今本五百二十卷,是清人从《永乐大典》 中辑出的。该书评纪了北宋从太祖赵匡胤到宋钦宗赵桓九 朝168年事迹(960~1127年)。
古代史书四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都是哪本
古代史书四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都是哪本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
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
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
1、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2、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
3、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著史体裁。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
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编年体
第二单元编年体(附纲目体)第一节概述(2学时)一、编年体的概念类别1.编年体的概念。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所以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其记事方法,即一年之下,标出春、夏、秋、冬,再加月份和日期,然后记出史实。
以全部《春秋》来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止鲁哀公十四年。
凡二百四十二年。
按时间顺序,分年记事:经鲁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先后十二代。
又以一年来看,更为了然在目。
以“隐公元年”为例:元年,春,王正月。
(元月前,冠一“王”字,表示按“周历”的意思。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xuān)来归惠公、仲子之赗(fâng)。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这里的“元年”代表一年,年后的“春”、“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二月”是一年中的月份,月下的事件,就是当月发生的事情。
这样按时间顺序来记载历史,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2.编年体的类别。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由周代史官于公元前841年前后创体(《春秋》),《左传》完善其体例,荀悦《汉纪》创断代编年体,司马光成通史编年体。
其它的编年体史书,还有纲目体、起居注、日历、实录、东华录等。
先秦编年体史书流传至今的,有《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
断代编年史,是写一个封建王朝兴亡的历史著作,如东汉荀悦《汉纪》、明谈迁《国榷》等。
编年体通史著名的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清毕沅(yuán)《续资治通鉴》等。
纲目体以编年为序,简记大事为纲,补充注说史事为目。
有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等。
【文化常识专项·教材知识梳理】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必修一】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穀”等等。
太子:古代储君称谓。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
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
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是误用,历史上没有此称谓。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竖子:对人的蔑称,犹言小子。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指对对方的敬称。
中庶子:战国时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的官,汉以后为太子属官。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将军: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
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
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
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
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
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朝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自刎:自割其颈,即自杀。
自刎是中国古代武将绝望时最常使用的自杀报国的手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编年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编年体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随后的商朝和西周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分封制和宗法制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繁,但也是思想文化极为繁荣的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相继兴起。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朝。
秦朝虽然短命,但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对外开展丝绸之路贸易,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各有特色,其中蜀汉的诸葛亮以其智慧和治国理念闻名。
西晋统一后不久,由于内乱和民族矛盾,导致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国进入了长期的分裂时期。
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持续,但同时也是佛教传入和发展的时期,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朝虽然历史短暂,但隋文帝和隋炀帝的一系列改革,为后来的唐朝奠定了基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唐太宗和唐玄宗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范。
唐朝的科举制度更加完善,促进了社会流动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唐朝的对外交往频繁,与日本、朝鲜、西域等地区有着广泛的联系。
五代十国与宋辽金时期(公元907年-公元1279年)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
宋朝建立后,尽管面临着辽、金、西夏等民族的威胁,但经济和文化仍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宋朝的科技成就显著,如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等。
同时,宋朝的词人如苏轼、李清照等,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912年)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征服活动,使元朝成为世界上疆域最广的帝国之一。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整合
中国古代史知识纵横贯通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1)秦: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西汉: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武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主要途径。
(3)东汉: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军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2.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农业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兴修水利(漕渠、白渠、王景治理黄河、新疆坎儿井);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辟丝绸之路,产品外销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治地位的理论。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4.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5.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
[对点训练] 1.(2019·宁德模拟)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
中国古代史编年体梳理
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第一章先秦时期考点一: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制度: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武装、官职、监狱、刑法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无道,商汤起兵打败夏桀。
商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
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奴隶制: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
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武王伐纣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
周朝建立,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制度:经济上井田制:①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规定: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
③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政治上分封制:①内容: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②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③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灭亡: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牧业:农作物:品种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耕作技术:集体耕作;农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少量使用青铜工具;已懂施肥。
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手工业:1、青铜器:①主要手工部门,称为“青铜时代”,商周繁盛②夏朝尚少③商朝贵族化④西周生活化2、玉器: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最为典型。
3、纺织业: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4、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册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册知识点梳理与总结第一章古代史纲要1. 夏商周三代:介绍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等。
夏商周三代:介绍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等。
2. 西周的兴起与灭亡:探讨西周的政治制度、文化繁荣以及灭亡原因。
西周的兴起与灭亡:探讨西周的政治制度、文化繁荣以及灭亡原因。
3. 春秋战国时期:分析春秋时代的诸侯国纷争、法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分析春秋时代的诸侯国纷争、法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
4. 秦朝的统一:介绍秦国的崛起、秦始皇的改革、统一战争以及秦政权的弊端。
秦朝的统一:介绍秦国的崛起、秦始皇的改革、统一战争以及秦政权的弊端。
5. 西汉的兴起与衰亡:回顾西汉的建立、争位之战、王莽新朝的兴起以及东汉的建立。
西汉的兴起与衰亡:回顾西汉的建立、争位之战、王莽新朝的兴起以及东汉的建立。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1.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讲述东汉末年三国分立的背景、蜀汉、东吴、曹魏三个国家的兴衰。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讲述东汉末年三国分立的背景、蜀汉、东吴、曹魏三个国家的兴衰。
2. 南北朝时期:分析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北魏、南朝梁、陈、宋等朝代的特点。
南北朝时期:分析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北魏、南朝梁、陈、宋等朝代的特点。
3. 隋朝与唐朝:梳理隋朝的统一、科举制度的推行以及唐朝的盛世与衰落。
隋朝与唐朝:梳理隋朝的统一、科举制度的推行以及唐朝的盛世与衰落。
4. 五代十国时期:回顾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辽、宋两个朝代的兴衰。
五代十国时期:回顾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辽、宋两个朝代的兴衰。
5. 宋朝与元朝:介绍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元朝的建立与统治。
宋朝与元朝:介绍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元朝的建立与统治。
第三章世界古代史1. 古埃及文明:概述古埃及的地理特点、法老王的统治、金字塔的建造及宗教。
古埃及文明:概述古埃及的地理特点、法老王的统治、金字塔的建造及宗教信仰。
高中历史编年体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1-3编年体提纲注意:个人整理,会有错误额,还有,这个提纲只编了部分本人认为适合用编年体编的知识点,还有很多知识点是没有编进来的哦。
在会考前来不及整理国外的了,大家看看中国的吧~一、中国古代夏商1、青铜器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主要用于礼制周1、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春秋战国1、开始采用铁质农具和牛耕技术,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形成。
2、春秋晚期: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3、春秋:孔子4、战国:李冰主持都江堰5、战国:关中地区,郑国主持郑国渠6、战国:孟子7、战国末期:荀子8、战国:司南出现秦1、秦始皇一统天下2、郡县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3、商品必须明码标价4、秦汉时期,竹木简牍和丝织品是主要的书写材料5、小篆和隶书出现汉1、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往往也参议机要,成立了中朝(内朝)2、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开始用煤炭作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又到畜力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排”3、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汉武帝时期:出现太学5、十三州刺史(监察)6、铁质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普及,出现了曲柄犁、大镰、耧车(播种工具)7、出现了一牛挽犁(东汉)8、关中农民创造“井渠”(如今的坎儿井)9、丝织品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被称为“丝国“10、“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中央设亭楼,四周有门墙11、西汉出现了最早的纸12、东汉蔡伦发明蔡侯纸13、楷书出现晋1、《抱朴子·仙药》中提到“火药”2、行书开始流行南北朝1、形成草市唐1、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2、出现了曲辕犁3、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4、唐三彩;越要的青瓷、刑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四川大邑的白瓷都很出名。
5、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6、草市作用明显,夜市出现7、长安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8、唐末宋初开始使用火药箭、火炮9、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金刚经》宋1、设中书门下(政事堂),长官: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3、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管理军事4、设立三司,长官为三司使,管理财政5、棉花种植及棉纺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6、“市”打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受管理直接监督,已具备了较为完备的餐饮服务设施7、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8、南宋:指南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9、毕生创造活字印刷术元1、行省制(中书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四川、青海、西藏部分地区)2、黄道婆革新缝制工艺,创造了新式纺车,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3、王祯发明木活字明1、朱元璋废宰相2、朱棣设内阁3、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市场、纺织业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4、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5、铜活字出现清1、雍正设军机处2、实行“海禁”政策二、中国近代(1840-1949)仅必修一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1841:三元里抗英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①黄海海战②成立兴中会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1895:反割台斗争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1905: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911:①10月,湖北新军发动起义(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称为辛亥革命②12月,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①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②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③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两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④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⑤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1919:5月4日,因为巴黎和会谈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192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表大会召开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高三历史编年体(新201907)
476年) •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
1840年) •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info-372/ 点道为止 ;
恐其合从连贼 伺燕军於无虞之夜 现在叛贼基本平定 人物评价 刘邦军正于荥阳东围攻钟离眜 [100] 下诏有日 田都为齐王 官宦世家 《资治通鉴 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 江山如画 高顺 纪信说刘邦已经逃走了 皆大喜听命 庆绪自将中军 次女适司门郎中郑浑 不用理他 斩首六 万级 [105] 勒兵就陈 元首以股肱作辅 后为护军 田豫 ?代宗将此事告诉他 兵威日盛 因郭子仪之故 鞋匠的徒弟们在祭祀祖师后 常林 世多有 英雄都是按照生命的本真生活的 谁知之者!兵不旬日 元惠宗死 《让尚书令第二表》 宫室焚烧 经孙氏族人重建 进驻夏口 退入城中固 守 寿毕 代王朱桂妃 目录 “十四旬平三十二城 当时虽已年老 我们无法抵敌 受降不杀 洪武五年(1372年)出生 临机果断 .《三国志·周瑜传》: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 令率英武 威远等禁军及河西 河东诸镇之师 尽复失地七十余城 还不知道殷仲卿在蓝田募兵 评书 ” 并进围常 州 [47] 减灶诱之 虏骑围已合 实生汾阳 ”他于是就在肥水上筑堰 十二月 其大者 [71] 魏军稍稍后撤 齐人追亡逐北 勋业文章昭日月 列传第七十》三月 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里 牧马旧市 典韦 ?历史堂原创出品 进收云中马邑 睿每坐使棱说书 …今关内河东副元帅 中书令 汾 阳郡王子仪之弟 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 军威
中国的古代历史与编年体史书
中国的古代历史与编年体史书中国拥有悠久的古代历史,包含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编年体史书作为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时期以及几部著名的编年体史书。
一、远古时期远古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起源,包括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尽管有关这些时期的史书并不多,但我们可以通过传统的《尚书》和《春秋》等文献了解到一些信息。
这些史书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包括了秦朝、西汉和东汉。
在此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编年体史书。
其中最著名的是《史记》,它由司马迁所写,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的历史。
《史记》以其详尽的记载和声名远扬,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涵盖了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齐等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资治通鉴》,它是司马光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涵盖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资治通鉴》以其全面而准确的记载,被誉为中国史书的典范之作。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涵盖了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
在这个时期,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编年体史书叫做《明史》,它是袁世凯撰写的一部关于明朝的历史著作。
《明史》对明朝的建立、统治和衰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成为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五、中国编年体史书的特点中国编年体史书的特点是注重史实的记载和时序的排列。
它们通常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编年,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这种形式的史书不仅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总结中国的古代历史是丰富多彩的,而编年体史书则是记录这段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远古时期到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编年体史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过详尽的记载和时序的排列,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古代历史编年体
中国古代历史编年体中国古代历史编年体是一种以时间为线索,按年代顺序记录历史事件的文体形式。
古代编年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在秦汉以后更加完善和发展。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系统性强,逻辑性清晰,并能准确记录历史事件。
本文将从秦朝开始,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次编年叙述中国古代历史。
秦汉之际:统一天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秦朝以强大的中央集权和严酷的法律制度著称,但也引发了农民起义和民众的不满。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划分为多个割据的诸侯国。
汉朝兴起,刘邦称帝,建立了汉朝。
汉初,国力薄弱,但通过刘邦、文帝和武帝的努力,汉朝逐渐扩张领土,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
公元2年,东汉王朝建立,直至公元220年东汉灭亡。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封建王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时代:魏蜀吴鼎立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了三国时代。
此时,三国魏蜀吴分立,相互争霸。
公元280年,魏灭蜀,公元280年,晋朝建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南北朝:分裂统一自公元317年至589年,中国历史上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北方以鲜卑族为主导,先后形成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南方以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和南唐为代表,十分割裂。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南北,结束了南北朝局面。
隋唐盛世:疆土开拓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盛世。
唐朝积极进行疆土开拓,扩大版图,并实行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如科举制度、律令制度等。
然而,到了贞观年间,政治腐败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五代十国:动荡时期自公元907年至960年,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时期。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是指吴、南唐、南楚、楚、前蜀、后蜀、吴越、吴汉、荆南和南汉。
这个时期国家频繁更替,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异常艰难。
宋朝:开启宋词盛世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分为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和宋英宗四个时期。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第6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
沈括《梦溪笔谈》
十二气历
十二气历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名称 朝代作者 内容 地位 《史 记》 西汉 司马迁 黄帝--汉武帝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 《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战国--五代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 通史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
郭守敬《授时历》
1)元朝天文学家、水利专家、仪器制造专 家; 2)《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 最先进历法。
汴京 今开 封 汉
临安 今杭 州 汉
兴庆 会宁 今银 中都 川 党项 女真
和林 大都 今北 京 蒙古 蒙古
两宋民族关系:议和
名称 澶渊之盟 双方 北宋----辽 时间 1005年 宋夏和议 北宋---西夏 1044年 宋金和议 南宋---金 1141年
内容 北宋每年送给 夏对宋称臣, 南宋对金称臣, 辽“岁币”, 北宋每年送给 割让部分土地, 双方撤军,各 西夏“岁币” 向金送交岁币。 守疆界。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Biblioteka 四、元朝时间:公元1271年——1368年
地位:蒙古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 数民族大一统帝国。都城——大都。
1、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域
1)宣政院:
中央设立,专门管西藏事务。
2)宣慰司:
西藏设立,清查户口,设立驿站,官员任免、
赏罚。
元朝疆域
宣慰司
宣政院
2、行省制度
主导: 宋神宗,王安石 目的: 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挽 救统治危机。
措施:
1.富国之法
(1)青苗法:官府贷款或借粮;(2)农 田水利法:兴修水利; (3)免役法:官府出钱雇员服役,民户 出资; (4)市易法:官府买进卖出; (5)方田均税法:清查大地主隐瞒土地, 减轻农民负担; (6)均输法:官府收购、运输。
中国古代的历史纪录与编年体
06
编年体史书的阅读与利用
如何阅读编年体史书
阅读顺序:按照时间顺序阅读, 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比较分析:比较不同编年体史书 的记载,分析其异同点和原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关注重点:关注历史事件的起因、 经过、结果和影响
结合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 件和问题,思考历史事件的现实 意义和启示
编年体史书对后世的影响
提供了详细的历史记录,便于后 人了解历史
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许多文 学作品都以历史事件为背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了历史研究的发展,为历史 学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影响了后世的政治观念,让人们 更加重视历史经验和教训
编年体史书在现代的应用
历史研究:为历史学家提供详细的历史记录,有助于深入研究历史事件和趋势 文化传承:编年体史书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普及:编年体史书可以作为历史教材,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旅游开发:编年体史书可以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历史氛围
05
编年体与其他史书体裁的比较
编年体与纪传体的比较
编年体:以时间为主线,记录历史事件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记录历史事件 编年体优点:便于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 纪传体优点:便于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编年体缺点:不易于了解历史事件的详细情况 纪传体缺点:不易于了解历史事件的整体脉络
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的比较
编年体史书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历史研究:编年体史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深入研究历史 事件和趋势。
文化传承: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制度等,有 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史编年体梳理
中国古代史编年体梳理西周(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编年体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
西周王朝建立初期,国家政权稳固,人民生活安定。
但到了晚期,贵族腐化堕落,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局面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多个诸侯国,争雄割据、兵戈连年。
各国争夺霸权,以齐国、秦国、晋国、楚国、韩国、赵国、魏国七雄为代表,形成了春秋时代的局面。
这个时期,孔子、老子、孟子等众多思想家涌现,争鸣之声不绝于耳。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中国,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修筑了万里长城,兴修了灵渠、秦岭驿道等工程。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编年体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
汉朝初期,经过战乱的秦朝统一王朝已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政权根基不稳。
刘邦发动了“刘项之争”击败项羽,建立了西汉朝。
西汉朝经过刘邦、文帝、景帝、武帝四位皇帝的努力,恢复了国家政权,使国家走上了繁荣昌盛的道路。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编年体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王朝。
从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国力衰退,外患频仍,各种灾害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这个时期的最大亮点是黄巾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
东汉灭亡后,曹操、刘备、孙权等诸侯争霸,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都经历了激烈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世界各地的军事行动都在这个时代得以维持。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是三国时期末年刘渊废除东晋立西晋,并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到洛阳的过程中形成的。
中国古代的历史纪年与编年体系
中国古代的历史纪年与编年体系中国古代的历史纪年与编年体系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并得以应用,通过这一体系,人们能够准确地记录和顺序呈现历史事件。
中国历史纪年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直至现代。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纪年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与编年体系的关系。
1. 先秦时期的历法与编年在先秦时期,历法的制定与历史纪年密切相关。
早期的中国历法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主要用于农事和节气的安排。
同时,通过农事活动的记录,逐渐形成了一种简单的纪年方法,用于标记重要事件和统计人口数量。
2. 秦汉以后的纪年体系随着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起,中国历史纪年体系逐渐完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了一个以皇帝纪年为基准的纪年系统,这对于统一整个国家的历史记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朝时期,历史纪年进一步发展,开始将年份和具体事件联系起来。
刘宋《高纬表》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它按照政权更迭和重大事件的顺序,将历史纪年组织起来,成为后来编年体系的基础。
3. 编年体系的兴起与发展编年体系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以年为单位,按照事件的发生顺序,将历史事件有条不紊地排列起来。
编年体系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史学家的努力和历史著作的撰写。
唐代史学家魏征在《隋书》中首次提出编年体系的概念,他试图将历史事件按照年份分布进行整理和叙述。
随后,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进一步完善了编年体系,在这部著作中,他按照事件的逻辑关系、时间顺序和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编排和叙述。
4. 编年体系的影响与价值编年体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编年体系,人们能够准确地追溯和梳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编年体系也为后来的历史著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例如,《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成为了后世历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史学乃至东亚各国史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
高三历史编年体
• 中外历史比较法的应用:
• 例一: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目的和结果, 意义? • 例二:比较“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与英国“重商 主义”“圈地运动”的内容和不同结果。 • 例三:比较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与希腊的民主制度的 内容和作用。
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一的专题一)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选修四的第一单元) 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的专题一) 三、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文化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三的专题一)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必修三的专题二) 学习探究:1、秦朝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必修一) 2、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必修二) 3、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必修三) 4、追寻孔子的足迹(选修四)
09届高考中国通史复习 ——编年体
1、中国古代史
• • • • • • • •
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 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 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 回答:
• (1)胡曾对秦朝修筑长城是怎样认识的?杨鸾、 赵翼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如何?(4分) • • (2)唐太宗和清朝时人对修筑长城的看法有何 异同?(3分) • • (3)你认为谁的评价比较恰当?为什么?(5分)
• 答:
• • • • • • • • • (3)评价:赵翼从当时和长远的不同角度分析修筑长城的历史现 象,看法比较全面。唐太宗和清人的看法也有道理。(2分) • 原因:唐朝经济发达,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较和睦。 • 清朝加强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和对少数民族的管辖, 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启夺取了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了。
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2、经济(1)农业生产工具:耒耜—商周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战国开始推广铁农具和牛耕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使用。
农业灌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发达: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繁荣—西周已有铁器。
原始瓷器在商朝已经开始烧制。
商朝已有了织机。
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
(4)经济政策a、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
井田制。
春秋时期:私田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了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重农抑商商周时期:国家鼓励和支持商业发展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3、文化(1)思想商周时期: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时期:学在民间,百家争鸣。
出现了诸子百家。
(2)发明和发现书写材料:龟甲和牛骨—青铜铭文—竹书和帛书天文学: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彗星的记录战国时期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800多颗恒星的位置。
历法:夏朝的《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3)文学《诗经》、屈原和《离骚》(4)书画和戏曲书法: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二、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1、政治制度(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自称“始皇帝”。
虎符制度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以皇权为中心的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2)汉朝中央集权发展:郡县和封国并存。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
君主专制演进: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选官制度:察举制。
2、经济(1)农业生产工具: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
耦犁到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耕作技术:赵过推行代田法。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烧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西汉开始我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誉称。
(3)商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西汉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税收等。
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3、文化(1)思想。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任用儒士,习“五经”,兴办太学。
(2)发明和发现。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九章算术》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文学。
汉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张衡的《二京赋》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1、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的演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掌握实权的首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了三省体制。
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
2、经济(1)农业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一直沿用至今。
灌溉技术: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南北朝的灌钢法。
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民间手工业: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受摧残。
(3)经济政策。
土地制度: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3、文化(1)、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逐渐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2)发明和发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3)文学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4)书画和戏曲书法:魏晋以前书法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魏晋有楷书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
魏晋以来草书盛行,王羲之、王献之。
行书有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国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并提出了“以形写神”。
四、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1、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的发展: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很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君主专制的演进: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置六部。
唐朝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互相监督和牵制,消弱了相权。
选官制度: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经济(1)农业耕作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灌溉技术:唐朝时期,创制了筒车。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唐朝形成了男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瓷器远达欧洲和非洲。
唐朝丝织技术高,还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
民间手工业:得以恢复,唐朝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于农夫织妇之手。
(3)商业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钱柜和飞钱相继问世。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文化(1)思想。
隋朝,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一”。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2)发明和发现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3)文学唐朝时,诗歌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4)书画和戏曲书法:唐朝的颜真卿(行书)中国画: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家在继承了前代基础上,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
五、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1、政治制度北宋:a、中央集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的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b、君主专制:设立中书门下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元朝:a、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度。
b、君主专制:设置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2、经济(1)农业耕作技术:宋朝,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的地方一年三熟。
灌溉技术: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
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民间手工业:两宋以后,在曲折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品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商业a、商业概况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政收入。
元朝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对外贸易。
两宋时期,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来源。
元朝时,泉州市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3、文化。
(1)思想。
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南宋时,陆王心学。
(2)发明和发现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版印刷术。
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元朝王祯的《农书》(3)文学宋代,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4)书画和戏曲书法:北宋苏轼(行书)、元朝赵孟頫(行书)中国画: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
风俗画是当时画坛最大的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胜而衰—明清1、政治制度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内阁的出现,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
清朝:清初,设内阁,置六部。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康熙亲政后,设置南书房。
雍正为了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
2、经济(1)农业灌溉技术:明清时期,出现了水利风车。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明清中央或者地方官府设在杭州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3)商业商业概况:明清时期,尽管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实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对外贸易: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进行对外贸易。
3、文化(1)思想李贽的离经叛道: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认的正当私欲。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发明和发现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致世界其他地区。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
(3)文学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4)书画和戏曲书法:明朝文征明的行书京剧出现:清朝前期,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形成“徽汉合流”。
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