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德育渗透案例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案例分析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案例分析

引言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

高中物理知识和规律都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行为和认知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落实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就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根据不同的内容精心设计不同形式的德育实施途径。

按照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高中物理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物理成果为德育素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物理学是一门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学科,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深入地进行延伸,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国家科技发展与物理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如在学习“原子物理”时,教师可以介绍居里夫人,或者布置学生去查找关于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让学生知道居里夫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把一种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体现其爱国主义精神。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学习到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楞次定律等外国科学家发现并以其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而中国科学家发现命名的却几乎没有。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和正确认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而今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实力同步壮大,已成为科技创新大国并逐步迈向世界科技强国。

如在“远距离输电”的学习中,教师给学生介绍祖国的丰富资源,展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又如在“宇宙航行”的学习中,教师介绍中国航天技术发展,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探月,从神舟飞船到天宫实验室等彰显国家的科技实力,适时介绍我国科学家如钱学森“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为国贡献的事迹。

通过展示国家科技的新成就,将物理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准方向和目标,坚定为祖国“四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念,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和以科学态度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陈道平物理知识中本身隐含着很多的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

它们和现在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有很多的共通点。

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将它们挖掘出来,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德育效果于智育教育之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将德育内容和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在授课中自然贴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一、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世界观爱国主义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世代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讴歌中国人在物理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情。

比如在第十八章第二节“核能”的教学中,介绍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

这位次长大为震惊,拒绝了钱学森的要求。

钱走后,次长对人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他还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但是,钱学森的爱国之心矢志不移。

后来,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饱经折磨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离开美国,踏上返回祖国的征程。

在第十七章第三节“卫星通信”的教学中,介绍我国的“东方红三号”同步通信卫星以及我国目前处于先进行列的火箭与卫星技术,介绍“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的成功完成太空任务让世界瞩目。

以此类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状况,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看到祖国在飞速前进,立志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学习。

这样做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利用物理史上的小故事让学生产生以服务人民为荣的人生观在学习第十六章第一节《磁体与磁场》的教学中,“生活物理社会”中提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可以展开一下,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服务,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分钟物理德育教学案例

五分钟物理德育教学案例

五分钟物理德育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本案例发生在一节初中物理课上,教学内容是关于力学的基础知识。

在讲解完牛顿第三定律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机会。

二、案例描述1.导入:我首先通过一个小实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我拿出一个小车,将其放在一个光滑的桌面上,然后轻轻推一下小车,让它滑行一段距离。

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小车会移动?”学生回答:“因为您推了它。

”2.知识点讲解:然后我开始讲解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我告诉学生,当我们对一个物体施加力时,这个物体会对我们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这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然后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比如我们跑步时,脚对地面施加了一个力,而地面也对我们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使我们能够跑步。

3.德育渗透:在讲解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后,我开始进行德育渗透。

我告诉学生,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物理世界,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

比如,我们对别人友好,别人也会对我们友好;我们对别人不友好,别人也可能对我们不友好。

这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我们的行为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而周围人的行为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4.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原理,我举了一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学生,他在课堂上经常欺负其他同学,对老师也不尊重。

那么,这个学生可能会觉得周围的人都不喜欢他,他的行为对周围的人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但是,如果这个学生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的人友好、尊重他人,那么他也会得到周围人的友好和尊重。

这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

5.课堂讨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原理,我组织了一个短暂的课堂讨论。

我让学生们分享一下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类似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例子。

学生们积极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有的学生说:“我在对父母微笑时,他们也会对我微笑。

”有的学生说:“如果我帮助朋友,朋友也会帮助我。

”通过这些例子,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体现。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五篇材料)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五篇材料)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五篇材料)第一篇: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超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体现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学校中的德育是由学校举行的各种德育活动和各学科的德育组成的整体,各学科都担负着由学科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德育任务。

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通过课堂渗透,使德育内容逐渐地、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使学生的头脑得到滋润。

渗透就是要求真正地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做到水乳相融。

除课堂渗透外,教师还需要用一定的力量搞好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主要靠熏陶和感染,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切合实际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取材于物理学史和我国建国以来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习题课、实验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我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中去。

高中物理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近年来,德育渗透已成为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也有其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下面是一些高中物理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1. 引导学生思考
物理学需要有大量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是德育渗透非常重要的一步。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自主探究,不但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现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也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2.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物理学中的实验和探究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到底是集体完成还是分头完成作业等等,都是需要引导的。

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并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敬业、负责、诚实、守时等优秀的品德。

3. 要求学生尊重和爱护实验设备
物理实验设备的摆放和使用十分讲究,要求学生尊重和爱护实验设备能培养学生的爱物理、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知识与品德。

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教学案例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社会责任、博爱精神、道德伦理等品德素养的培养。

希望我们的物理教育事业越来越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美好未来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概述本文档旨在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案例。

德育渗透是指在物理课堂中注入德育教育的元素,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

通过以下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物理课程中如何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

实验案例实验标题:团队协作实验内容:学生分为小组,完成一个物理实验项目。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德育渗透:通过组内合作和交流,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分享资源、倾听他人的想法,并培养了对团队成员的关心和支持。

实验标题:环保意识实验内容:学生进行一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物理实验,如太阳能发电实验。

实验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太阳能是一种环保的能源,并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德育渗透:通过这个实验案例,学生懂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到自己可以为环境贡献力量。

他们发展了环保意识,并在行动中体现出对环境的尊重和关爱。

实验标题:科学道德实验内容:学生进行一个涉及伦理道德讨论的物理实验,如克隆技术伦理问题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也需要考虑道德伦理因素。

德育渗透: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明白到科学研究需要遵守道德规范,不能只追求技术和知识的发展。

他们学会了思考科学的利弊,培养了对伦理道德的敏感和判断能力。

结论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物理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机会。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在物理学习的同时,也学会了团队合作、环保意识和科学道德。

这种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物理德育渗透的案例

物理德育渗透的案例

物理德育渗透的案例1、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

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2、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十年实践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

3、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

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

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4、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幽默,可以调节课堂节奏,活跃教学气氛。

例如:笔者在讲解电功率时,为了说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学生电源给一小灯泡供电,电压由低变高,小灯泡越来越亮,当电压刚超过额定电压时,小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

眼看灯毁在即,笔者随口大声吟出:“生命诚可贵,电势差更高,小灯泡呀,你一路走好!”一道闪亮,灯灭了。

真实而略带悲壮的感受,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对电功率的理解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高三物理德育渗透教案范文

高三物理德育渗透教案范文

高三物理德育渗透教案范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物理德育渗透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安全电压第二、用测电笔辨别火线第三、安全用电常识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安全用电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具有实际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的内容不同于前面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好的体现了STS精神。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安全电压知道测电笔的构造,学习使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安全用电的原则是学生今后生产、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准则之一,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对于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过程(一)事例引课(2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视频,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兴趣是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案例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案例

在物理教案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案案例本节课在学习完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情况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一下当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时,合力的情况。

案例如下: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互成一定的角度,这时合力与分力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活动:猜想、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老师引导:同学们的猜想都是从力的大小出发的,那么,力除了大小这个属性之外,还有什么性质呢?(即力是矢量还是标量的问题)学生回答:进一步强化力的矢量性。

老师:再次指出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都有关。

同时老师提出合力与分力间究竟满足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引导学生,实验应分几大部分?老师按小组发放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细绳套、图钉、三角板、直尺、橡皮筋(一半学生)、钩码(一半学生)案例分析:通过此环节由特殊情形延展至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变直接给出结论为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让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何确定分力、合力。

学生活动:根据器材设计讨论各自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先用两个弹簧秤拉着钩码上升,再用一个弹簧秤拉着钩码上升,记录结点的位置、弹簧秤的读数,细绳套的方向。

方案二:先用两个弹簧秤使橡皮筋伸长一定的长度,再用一个弹簧秤使它伸长同样的长度,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再分析比较。

老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改进双方的实验方案,进一步指出:“橡皮筋伸长相同的长度”记录起来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还需要作哪些记录如何记录力的方向?两点近一点好还是远一点好?请一名同学把实验方案完整的叙述一遍组织引导同学讨论,对方案一进行修正:本案中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给与提示:钩码上升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运动状态不好控制,即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不好控制,应该怎样改进实验方案?请一名同学把实验方案完整的叙述一遍将两个实验方案进行对比,有何相同之处?记录数据时木板放置方式有何区别?学生讨论回答:使橡皮筋伸长到同一个点。

物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物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物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案例一、教学背景德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为学生将来生存与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他们坚强意志力、自信心、自我意识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

物理虽非社会科学,但在物理学中包涵了人类许多伟大的思想,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而无数的物理学家的艰苦卓绝的严谨治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又正是人类所奉信的道德水准。

因此,只要我们在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渗透,那么我们便可以将许多崇高而伟大的思想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传输给学生,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效果。

二、案例内容(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几只能水平方向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它们的N极指向北方。

师:小磁针静止时N极总是指向北,世界各地都是如此,这是什么原因?生: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课件展示:地磁场的存在和地磁感线的指向分布,说明地磁场南北两极与地理的南北两极相反,并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如课本图9.2—5.师:通过观察课件展示,你知道了什么?生:地磁场的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

生:地理的两极与地磁的两极相反,但并不重合,稍微有些偏差,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人是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比西方国家早了400多年。

师:大家观看很认真,讲的很好。

地磁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位于南纬66.5º,东经140º)地磁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位于北纬75º,西经99º处)对于地磁场,你还想知道什么?生:地磁场是怎样产生的?师:这个问题已经研究了多年,至今还没有满意的结果,只是发现大气层和地壳中流动着各种电流都能影响地磁场的变化,一些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空间实验站在飞行期间都十分注意对地磁场的结构、性质进行研究。

学习了下一节电流的磁场以后,也许你会对地磁场的产生多一种猜想。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0~P61科学世界的“动物罗盘”。

初中物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背景在现代教育中,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如何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研究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初中物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案例。

目标通过该教学案例,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以及合作精神,并提高他们的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本教学案例将以实际生活中的日常物理现象为切入点,通过设计实践性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道德价值。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活动安排:1. 第一步:导入- 提出一个物理学科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为什么我们在走路时会感到疲劳?- 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2. 第二步:实验与观察- 设计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观察物理现象。

例如,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简易弹簧测力计,用来测量不同活动强度下的力大小。

-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实验心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3. 第三步:道德思考- 注重在实验中对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进行引导和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

- 通过问题提出和讨论,让学生思考与物理学科相关的道德问题,如劳动伦理、资源合理利用等。

4. 第四步:展示与分享- 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和自己的道德思考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和分享,如展板、PPT等。

-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展示他们学到的物理知识和道德观点。

结束语通过这种初中物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案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能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他们通过对道德问题的思考,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水平。

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够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也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关怀。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案例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案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物理教学案例——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课堂教学案例)姓名:王红艳单位:得胜学校初中部职务:高级教师电话: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学背景为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习主席对青少年寄予厚望。

他说: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属于青年,青少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活动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他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的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迅速展开,各种媒体的介入,使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受到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直接影响到下一代。

因此,必须抓住学校教育这个主阵地,提高教师的认识,切实抓好德育工作。

作为学校教育,德育工作不只是班主任的事,也是我们各科教师的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弘扬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

因此,作为物理教师,我在物理教学中积极树立德育观念,掌握了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和方法,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机,加强德育渗透,将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视频、社会调查等多种方法教学过程:一、介绍我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学习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电与磁》第一节“磁现象磁场”时,通过介绍指南针,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背景1.2 教学目标1.3 教学内容1.4 教学方法第二章: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2.1 德育教育的定义和内涵2.2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2.3 德育教育与物理教学的相互促进关系2.4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案例第三章: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3.1 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设定3.2 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3.3 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选择3.4 德育教育的教学评价与反馈第四章:德育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4.1 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和重要性4.2 德育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案例4.3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4.4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注意事项第五章:德育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案例5.1 德育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5.2 德育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策略5.3 德育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分享5.4 德育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反思与总结第六章:德育教育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融入6.1 物理概念教学的特点和重要性6.2 德育教育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实践案例6.3 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6.4 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注意事项第七章:德育教育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7.1 物理规律教学的特点和重要性7.2 德育教育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实践案例7.3 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7.4 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注意事项第八章:德育教育在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融合8.1 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特点和重要性8.2 德育教育在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实践案例8.3 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8.4 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注意事项第九章:德育教育在物理评价与反馈中的体现9.1 物理评价与反馈的特点和重要性9.2 德育教育在物理评价与反馈中的实践案例9.3 物理评价与反馈中的德育教育策略9.4 物理评价与反馈中的德育教育注意事项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的总结10.2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的反思10.3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的未来展望10.4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的建议与改进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德育教育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它在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和作用。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案例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案例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上好实验课,既能调动起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更是渗透爱护公物、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的好时机。

像温度计、量筒、烧杯等仪器是易碎品,天平、电表等仪器比较精密,所以我总是教育学生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仪器,尤其是若能养成爱护物品的习惯,将来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

万一不小心损坏了仪器,要勇于承认,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实验时既要仔细认真,又要如实记录结果。

错误的测量可能会导致一次实验的失败,误差过大可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如美国在研究航空发动机时,测量的系统误差由0.5%上升到1%,造成了研制一台发动机增加300万美元的损失。

在做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发生了争议。

我急忙走过去,一个同学说:“我们重做了好几次,并联电路的总电流不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但我认为操作过程没有出错。

”另一个同学说:“我们已经预习了,透过过程看结果,结果不对,过程肯定错了。

”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当评委,而是请大家暂停。

我问:“哪组同学做的并联电路的总电流不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同学们不知醉翁之意,有两个组的同学慢慢地举起手。

我又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

”有几个组的同学刷地举起手来。

我满意地说:“我们只要有测量,就会存在误差,所以课本结论与实验事实有点偏差是常有的事。

我们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这是我们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芜杂的现象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我们既要有科学的态度,又要有科学的方法。

”讲到科学的方法,物理中有很多探索性实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等。

做这类实验,首先要在一定的理论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

这既需要我们有探索科学的刻苦精神,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引言德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德育渗透的方式,既可以在学生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本文将介绍一个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以启示其他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融入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案例在研究力学的课程中,可以通过德育渗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以下是一个教学案例:标题:小组合作设计纸飞机实验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纸飞机实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步骤: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要求每个小组设计并制作一架最远飞行的纸飞机。

3. 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协助,共同完成设计和制作过程。

4. 鼓励小组成员分享想法、交流意见,共同提出改进建议。

5. 进行比赛,测试并记录每架纸飞机的飞行距离。

6. 对每个小组进行表彰和反馈,鼓励他们展示出色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结果:通过这个纸飞机实验,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力学相关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想法,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他们通过这个实验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结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和体验德育的机会。

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通过启发性的案例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确的价值观。

这将有助于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物理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物理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物理学科:初中物理年级:八年级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三种介质中的传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敲鼓、吹笛子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学生演示实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液体、固体三种介质中的传播。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3. 学生演示实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德育教育渗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团队合作精神,如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2. 强调科学探究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3.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学生在团队合作和科学探究精神方面的表现。

注意事项: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在德育教育渗透方面,教师要抓住时机,结合具体实验和现象进行教育。

3.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八年级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例

八年级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例

八年级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例丁雪这学期初我上一节物理公开课,内容是“压强”,最后特别精选了一个事例,说的是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由于草地很松软,当战士踩上去时草地承受不了这个压强很容易下陷,就会使战士前进困难,甚至牺牲了生命,问:如果你是一位红军战士会如何做去减小这个危险呢?让学生围绕这个例子应用所学的知识展开讨论,从而对知识得到巩固及深入理解。

这节课上下来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也得到了各位听课老师的好评,最后有一位老师的评语是这样的:“红军战士例子的应用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呀,当时上课引用这个例子,只是为了它的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放松一下,根本没往爱国主义教育上去想。

这番评价让我有所触动,这些年的教学中是否少了点什么,把一些重要的东西忽略了。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逐渐无意识的把德育与智育分开进行,认为德育一般是在学生行为有错时才进行,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校会、班会等政治性活动时进行,一堂课四十分钟,教学都忙不过来,又有何时间去考虑德育呢?而且也不太好在教学中进行德育呀。

就是有这种思想使得老师们忘了,忘了“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纵形式,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它不仅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从各学科的性质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深挖其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通过这节课,可以给物理老师们一个启示,对以往的每节备课、设计的每一篇教案,好好反思,斟酌着如何把德育放入其中,如何让德育在物理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贯彻,如何发挥物理特有的特点去实施德育。

下面是几点粗略的做法:第一,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多介绍些相关的物理学科的发展史和古今中外物理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故事,给学生树立“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激励和引导他们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理想和追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德育渗透案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年节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情分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能有效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
(3)知道实验推理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理想条件下的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了解科学进步的漫长、艰难的历程,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教学用具斜面、木板、小车、毛巾、棉布等、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出示小车,提问:如何让物体运动起来?
演示
1、用力使小车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提问:从以上实验中,可以看出力与运动存在什么关系?
师:你的观点与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你就是现代的亚里士多德。

课件:亚里士多德头像及观点
师:今天这里还有一位伽利略
课件:伽利略头像及观点
历史上,科学界对这两种观点争论了一百多年,到底谁正确呢,学了今天的课程,就能做出判断。

进行新课:
课件展示:小车从斜面滑下,将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时间。

1、提出问题: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假设: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各组代表回答
(评价:同学们思考非常到位)
课件展示:
影响小车前进距离的因素:
小车质量水平面的阻力
斜面坡度小车起始高度
教师:如果要研究小车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的阻力的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
非常正确,请大家根据现有器材,设计一个研究方案。

3、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改变?
(鼓励)
还有吗?
同学们的回答简练而且全面,综合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得到了今天实验的操作方法,哪位同学归纳一下。

归纳得非常精彩。

请思考,这样的实验方法是什么呢?
课件展示:
研究小车前进的距离控制的条件:斜面坡度、小车起始高度、
小车质量相同
与水平面的阻力的关系改变的条件:水平面的阻力(不同表面)
4、进行实验,分别指导。

提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分析论证:
a、三种表面谁的阻力最小?从三次实验现象得到怎样的描述?
b、若表面再光滑一些,则小车所受阻力将怎样?前进距离呢?速度减小的程度呢?
课件展示:初步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在水平面前进的距离越长。

c、沿着这个推理,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没有任何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推理:如果小车不受外力,将会怎样运动?
出人意料地大声赞扬:你答得太对了!
即: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原来静止的物体呢?
6、得出结论
总结上述两点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课件:结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7、评估交流: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成立条件又是什么?
结论呢?
什么情况下静止,什么情况下匀速直线运动?
精彩!从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

所有的物体都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在物理上称为惯性,我们将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去研究。

回顾我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用到了哪些方法?
这种方法叫实验推理法。

那么请大家思考,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吗?请说明理由。

回答正确。

当然,虽然不能用实验验证,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因此,现在是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本节小结:我们今天花一节课的时间就解决了曾在科学史上争论了一百多年才解决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说明,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不断地质疑和探索才能够推动其进步。

今天我们班上的“伽利略”同学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为了鼓励他坚持真理、敢于质疑的精神,我决定奖励他一个砸中过牛顿的幸运苹果。

颁奖
回答: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回答:用力推或拉
观察
生:要维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
(惊奇)
生: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兴奋)
阅读。

观察
思考
讨论后回答:小车的质量、斜面的倾斜度、小车下落的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思考后回答:保证小车的质量、斜面的坡度和小车的起始高度不变,改变水平面的阻力。

比较小车在不同情况下前进的距离。

思考,讨论
生:改变水平面的状况,让小车在同一个斜面滑下;
先让小车直接滑在木板上,滑一次,然后分别在上面铺毛巾、棉布再重新做一次。

生:必须从相同的高度开始滑;
生:小车必须是同一辆。

生:在水平面板上铺上不同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让小车滑下,
归纳:改变水平面的状况,分三次让同一辆小车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比较小车在水平板上滑行的距离。

齐答:控制变量法
分组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什么都不铺的时候阻力最小,可以看出:阻力越小,小车前进的距离越远。

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就会越小,前进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

小车的速度将会不变,一直运动下去
生:如果原来是运动的,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保持不变。

将继续保持静止
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齐读
回答:一切物体,不管原来是运动还是静止。

不受外力的作用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原来静止的物体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生1:实验
生2:还有推理
回答:不能,牛顿第一定律说的是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的情况,但我们周围不存在不受外力的物体,因此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生2:科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学习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坚持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

复习旧知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意外的评价激起学生兴趣。

两位著名人物的两种观点的对撞,引发学生好奇。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科学探究方法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科学方法的渗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