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服饰方面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A、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

B、鸦片战争后:①西装传入中国,民国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②“断发易服”(剪辫着西装。具有移风易俗、反清色彩)

③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旗袍——是西式服装影响下女性服装变化发展的典范。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中西合璧)——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综合西式和中式服装的特点,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中山装和旗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A、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B、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服装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

2、西餐

(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

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鸦片战争后:

2、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3、中西合璧

四、习俗方面

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厚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2、这些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婚礼删繁就简、火葬、简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

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社会政治变革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文

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社会政治变革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左”倾束缚,解放思想等)

4、外因: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交流(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的交流。)

5、政府政策的影响。(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倡导婚姻自主、

规定一夫一妻制、新时期政府倡导文明之风等)

第二节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内容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

2、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1881年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09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

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

(1)电报:

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三、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四、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

1、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

④加快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第三节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

(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通俗性报刊普及

(1)原因:白话文推广、识字率提高。

(2)特点:

①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②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5、报纸的功能:新闻传播;舆论监督;娱乐大众;宣传教育、启迪民众(强烈的政治性)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