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4 诗词五首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 这种效果,为什么?
这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心 与境合”的高度概括。当诗人采菊与篱下时,偶一 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怡人,飞鸟结伴相 还,环境优美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 心境相吻合。
抒隐居之情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
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 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 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 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 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 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 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 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 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 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
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
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
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
簪。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写出了“春 望”所见,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 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 悲凉 的气氛。 “国破”与“城春”意思相反,诗人却在此对举, 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正是这种别具匠心的艺 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共83张PPT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共83张PPT

饮酒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东篱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 篱 ——白居易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 盈袖 ——李清照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 手扣东篱
真意指自然之趣人 生真谛。
检测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 水田园风光,抒发作 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 句是 2、诗歌中表达作者 对理想的追求 诗句 是
二、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 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 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 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 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 美。
——《红楼梦》


菊的意象
何宁 曾可 吹枝 落头 北抱 风香 中死 ,

菊荷 残尽 犹已 有无 傲擎 霜雨 枝盖 。,

1、想想这首诗讲了 几层意思,分别写的 是什么? 2、居住在喧嚣的尘 世,为什么生活是如 此的平静、心灵是如 此的安宁呢? 3、选出你喜欢的诗 句读一读,谈谈你喜 欢的原因
1至4句为第 一层, 作者因为 能够超脱现实纷 扰,有高尚的精 神境界,所以觉 得所在的地方也 偏僻幽静了。 叙结庐之事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 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 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 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 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 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 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 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 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 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 写《饮酒》诗20首 是其 中的第五首。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理解性默写:
7、写出了诗人在傍晚与飞鸟结伴的诗意生活的诗 句是:_山__气_日__夕__佳_,飞__鸟__相_与__还__。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 受的句子是:__问_君__何__能_尔__?_心__远__地_自__偏__。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__山_气__日_夕__佳___,__飞_鸟__相__与_还___。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 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 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 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 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 “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现。
质疑探究:
苏轼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时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 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 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 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 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 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 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 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 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轻声读,结合注释,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1-4句:建造房屋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 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24课《诗词五首》2020年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件(全)

24课《诗词五首》2020年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件(全)

3、视频朗读,注意重音
吟读感知音韵美
4、抽生朗读,读出情感 5、全班齐读,读出诗味
赏读探寻意境美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 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 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赏读探寻意境美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 溅泪:落泪 恨:悲伤 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 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 住心中惊悸。
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 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诗人留下了眼泪。
悟读品诗情感美
看到这繁花似锦的美景,诗人却落泪了,诗人 流下的是什么泪呢?
伤感之泪,与家人分别之泪,痛苦之泪,愤怒 之泪,叹息的眼泪…
想到原来的长安城是那么的繁华昌盛,可是今 日,一夜之间,长安城变得这样破败不堪,草木丛 生,他流下了伤心的、痛苦的、激愤的泪水。
中考链接
9、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
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
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
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 结伴归林。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部编版 八年级上
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 的世外桃源;
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 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 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 那高洁的灵魂。他是谁?(陶渊明),今天我们 就来品读他的诗《饮酒》(其五)。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全面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全面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读出情感:豪壮、慷慨、激昂
诗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 2. 首联: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前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 云”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 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写守 城将士严阵以待,雄姿英发。
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未销蚀的铁戟 兴感之由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 侥幸心理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颈联:叙事写景,描写了援军到来的活动。 2.前句中“半卷”写出援军的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交 战地点。后句接着写双方的苦战。
3.“半卷”二字含义极为含蓄丰富。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 ,可并没有因黑夜到来而停止。我军势弱,不能坐以待毙 ,而选择主动出击。 “半卷”,一是风大,红旗不能充分 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二是为了隐蔽突袭,攻其不备 ,这也体现了我军的智慧。“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 又引用典故,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风萧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永别勇士荆轲的 场景历历如在目前,催人泪下。“声不起”三字,写天气 极寒,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

2020年秋统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4 诗词五首

2020年秋统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4 诗词五首

24诗词五首【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本课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饮酒(其五)》1.资料助读陶渊明(352或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基础知识结庐:构筑房舍。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还:结伴而归。

相与,相伴。

3.诗歌赏析(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前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

本课的五⾸诗词分别为《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课⽂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春望 杜甫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连三⽉,家书抵万⾦。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 李贺 ⿊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鳞开。

⾓声满天秋⾊⾥,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霜重⿎寒声不起。

报君黄⾦台上意,提携⽟龙为君死。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乔。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暮。

学诗谩有惊⼈句。

九万⾥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吹取三⼭去。

教案 教学⽬标 1.深⼊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了解诗的艺术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化的思想感情,提⾼⽂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导⼊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标导学⼀: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

东晋⽂学家、诗⼈。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他以⽥园⽣活为题材进⾏诗歌创作,是⽥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然,极受后⼈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居》《饮酒》等。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人。

东晋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李贺(791—816),字长吉,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诗最具现实意义和进步性的是论政议兵、忧时伤乱及抒发壮志的一类。

当然也有反映城市生活、写景抒情等各种题材的作品。

他那种不追逐时尚的创作精神在晚唐诗坛是难能可贵的。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课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结庐.( lú ) 东篱.( lí)
嗟.日暮(jiē ) 车马喧.( xuān )
燕脂.( zhī ) 谩.有(màn ) 不胜簪.( zān ) 搔.更短(sāo ) 提 xié( 携 ) yīn( 殷 )勤 折 jǐ( 戟 ) níng( 凝 )夜紫
2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或“以花自喻,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的慨 叹”)。
(五)(武威中考)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 刎之处。 2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咏史(或:怀古咏史)诗。
示例:(1)战斗从白昼持续到夜晚:从“甲光向日”的白天至“塞上燕脂凝 夜紫”的黄昏;(2)“塞上燕脂凝夜紫”,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 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 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17.这首诗色彩鲜明,请分析这一特点及其作用。 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 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错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作者善于调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很好地渲染了战斗的惨烈。
“人生自古谁无死?_留__取__丹__心__照__汗__青___”“__鞠__躬__尽__瘁___,死而后已”的继 承和发扬。
2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 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 如果 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 也有可能 卷土重,来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诗词五首 (共58张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诗词五首 (共58张PPT)

小乔就只能永远锁在铜雀台了。
精析:生发议论,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形势的演
变,而是通过写东
渔 家 傲 天接云涛 连晓雾,星 河 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 帝 所,闻 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 诗谩有 惊人句。 九 万 里风鹏 正举。风休 住,蓬 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云涛 连晓雾,星 河 欲转千帆舞。 翻译:漫天云涛汹涌翻滚,晨雾弥漫飘移,银河 流转(天快亮了),像千帆如梭逐浪飘。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闻讯后前往投奔,中途
被叛军抓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过了半年多的俘虏生活;因 他官卑职低,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杜甫乘机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所写,它集中表达了诗人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年代是唐代中期,藩镇叛乱
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翻译:感伤国家时局,看见花朵而落泪,悲恨亲 人离散,听到鸟啼也感到心乱。 精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鸟以感情, 移情于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 批判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精析: 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
天帝,天帝询问自己的去向。 上阕: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并展 开雄奇的想象,写了自己在梦中拜见天帝的情景。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 惊人句。 翻译:我回答天帝说: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学作诗,
徒然有惊人的妙句。
精析: “路长”“日暮”写出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
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3.(湖北荆州中考,T9)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如对仗、夸张、拟人等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例,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艺术特色。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感较弱。为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在诗词意象、情感分析方面,虽然我尽力引导学生们去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情感表达方式还不够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尝试运用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时,有些小组的讨论并不充分,部分学生显得比较被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举例:《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韵律,感受诗句的气势。
(2)诗词意象、情感分析:通过分析五首诗词中的意象,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诗词的主题。
举例:《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引导学生分析“折戟沉沙”等意象,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
3.强化文化认同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背诵、解析,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诗词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朗读与背诵:五首诗词的正确朗读与熟练背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词的节奏、韵律,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复习要点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复习要点

24 诗词五首复习要点(一)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注释结:构建、建筑。

庐:简陋的房屋。

尔:这样。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气:气象、景致。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辨:分辨、辨识。

二、文学常识1、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组诗《饮酒》,共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田后饮酒的即兴之作。

选自《陶渊明集》。

2、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江西人。

东晋诗人、辞赋家,田园诗的开宗和代表者。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四、赏析(1)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诗中描写的田园景物表现了生活的恬淡宁静,句中“悠然”一次,不仅写人闲适自在,也意在写山静穆而高远。

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交织在一起,情感共鸣,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2)语言朴素隽永,结构严谨开头四句质朴平实,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思路清晰而流畅,结构严谨。

语言上没有夸张的修饰,平淡自然,但却意境隽永。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文学常识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

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八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小家安顿在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因他官职卑微,未被囚禁。

这首诗写于次年三年。

二、注释国:国都,指京城,这里指长安。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叹时局。

恨别:悲恨亲人离散。

惊:使……惊动。

烽火:战火。

家书:家信。

抵:值,相当。

搔:用手指轻抓。

短:稀疏。

浑:简直。

不胜:禁不住。

三、翻译京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草木丛生(闹市已成荒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4.诗词五首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饮酒(其五)
课文导入
问世间酒为何物?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
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
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
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酒文化渊源
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
人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李白 欧阳修 陶渊明
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 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 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 以为欢笑尔。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 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
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 ( 今江西九江 ) 人。他
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 ”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 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 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
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春望
课文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
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
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 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 赏名作之境界。
悠然
体会诗人悠然的心境。
诗人从中悟出了 。
悟出了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24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答:不能。

“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

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

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春望》陶渊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诗词五首【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本课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饮酒(其五)》1.资料助读陶渊明(352或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基础知识结庐:构筑房舍。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还:结伴而归。

相与,相伴。

3.诗歌赏析(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前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分辨清楚,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4.小结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三、《春望》1.资料助读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鄜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基础知识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浑:简直。

欲:要,就要。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3.诗歌赏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寄情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迫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4.小结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第2课时《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一、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分别学了《饮酒(其五)》和《春望》,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词的学习,继续徜徉在诗词的古风古韵中。

二、《雁门太守行》1.资料助读李贺(790-816),字长吉,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2.基础知识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黑云压城: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比喻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向,向着,对着。

角:军中号角。

临:逼近,到,临近。

声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报:报答。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3.诗歌赏析(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4.小结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帖,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三、《赤壁》1.资料助读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基础知识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

3.诗歌赏析(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