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教学案例
《太阳》教案
《太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太阳》。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介绍了太阳的面貌、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太阳的基本知识,提高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太阳的基本知识,了解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认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地球家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的面貌、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太阳的温度、太阳辐射能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太阳的面貌、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 合作探讨(10分钟)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太阳的温度、太阳辐射能的计算。
5. 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课堂小结(5分钟)7. 板书设计(同步进行)太阳的面貌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太阳的面貌。
(2)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是什么?(3)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4)请计算一下你家所在地区的年太阳辐射能。
2. 答案:(1)太阳的面貌:太阳是一颗恒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表面温度约为5500摄氏度,核心温度约为1500万摄氏度。
(2)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上的生物依赖太阳的光和热生存。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光和热为地球提供能量,影响地球的气候、生态环境等。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太阳》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指导。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太阳、关爱自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的形状、颜色、温度等,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想象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他们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能源利用等。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形成小组观点。
3.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
4.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纠正错误观点,巩固所学知识。
1.知识方面:通过学习《太阳》这篇课文,使学生掌握太阳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的形状、颜色、温度等,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作用,以及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太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太阳》,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解读,讲解太阳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的形状、颜色、温度等,并解释太阳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3.结合课文内容,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的伟大和神奇。
关于《太阳》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案例(精选
关于《太阳》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案例(精选一、教学内容1. 太阳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太阳与地球的关系3. 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太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认识到太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方法,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认识太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教学重点:掌握太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激发学生对太阳的好奇心。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精读课文(1)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取太阳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3)让学生讨论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
5. 例题讲解(1)展示例题:“太阳有哪些特点?太阳与地球有什么关系?”(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解答例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太阳与地球的关系3. 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谈谈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你认为如何更好地利用太阳能?2. 答案:(1)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供光和热能,促进生物生长,影响气候变化等。
(2)利用太阳能的方法: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太阳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建议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了解太阳的更多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文《太阳》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
课文《太阳》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1. 太阳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太阳的结构与能量来源3. 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太阳的基本概念、结构与能量来源,了解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宇宙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太阳的结构、能量来源以及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太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念、结构和能量来源。
3. 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详细讲解太阳的结构、能量来源以及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的概念、分类2. 太阳的结构与能量来源3. 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太阳的结构。
(2)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太阳的认识。
2. 答案:(1)太阳的结构包括:核心、辐射带、对流层、光球、色球、日冕。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提供光和热能,影响气候变化,促进生物生长等。
(3)太阳是宇宙中的一颗恒星,具有巨大的能量,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关键因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了解太阳在不同时间的变化。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太阳》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运用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特别是通过展示太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太阳的壮观景象,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度和兴趣。
2.讲解过程中,注重对课文重点词汇、句子和段落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太阳的结构、功能、对地球生物的影响等知识点。
3.结合课文内容,适时穿插科普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在学生对太阳有了基本了解后,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负责探讨一个与太阳相关的问题,如太阳的能量来源、太阳对地球生物的影响等。
3.强调太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分为基础型和拓展型,基础型作业包括对课文内容的复习、重点词汇的巩固等;拓展型作业则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如查阅太阳的相关资料、撰写科普文章等。
2.作业布置时,注意分层设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2.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形成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共识。
3.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质疑,最后达成共识。
(四)总结归纳
1.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将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太阳的认识。
2.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他们梳理知识点,形成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太阳》一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热爱,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课文《太阳》教学设计教案(精选
课文《太阳》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章《自然奇观》中的《太阳》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太阳的基本知识、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以及太阳活动的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的基本知识,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提高思维品质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掌握太阳活动的特点。
重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思维品质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奇观,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太阳的基本知识。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讲解课文(1)太阳的基本知识a. 太阳的组成b. 太阳的距离c. 太阳的大小(2)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a. 光照作用b. 温室效应c. 风力发电(3)太阳活动的特点a. 黑子b. 耀斑c. 太阳风4.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六、板书设计1. 太阳的基本知识2. 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3. 太阳活动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太阳的基本知识。
(2)举例说明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3)解释太阳活动的三个特点。
2. 答案:(1)太阳是由氢、氦等元素组成的恒星,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直径约为139万公里。
(2)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体现在光照作用、温室效应和风力发电等方面。
(3)太阳活动的三个特点是黑子、耀斑和太阳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太阳系的其他行星。
(2)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太阳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的变化。
(3)开展科普活动,邀请专家讲解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小学语文《太阳》教案
小学语文《太阳》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太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意识。
2.了解太阳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艺术修养。
2.通过对太阳特点和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地球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1.课件:课文《太阳》、相关图片。
2.教具:小太阳模型、幻灯片、黑板、彩色粉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5分钟)1.教师放映幻灯片展示太阳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2.引导学生回答,介绍太阳的一些特点,如明亮照耀、温暖等。
3.教师出示小太阳模型,让学生触摸、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Step 2 学习课文(30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太阳》,学生跟读。
2.教师解释课文中一些生字词,如“光点”、“威武”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句子,教师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Step 3 听写和讨论(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的听写,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Step 4 语文扩展活动(30分钟)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合作创作一幅描绘太阳与地球之间关系的图画,并在图画中标注相关的词语和描述。
2.学生进行课文的改编,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发挥,重新创作一个太阳的形象和作用。
Step 5 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太阳的特点和作用。
2.教师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醒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太阳的变化,写一篇关于太阳的观察日记。
2.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太阳的模型,可以用各种材料如纸板、黄色纸等,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加深对太阳的认识。
关于《太阳》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案例(精选
关于《太阳》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案例(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
课文主要从太阳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描述,旨在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相关知识,增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太阳的基本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掌握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太阳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太阳的基本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 课堂讲解:(2)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的特点:远、大、热2. 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光源、能量来源、影响气候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描述太阳的特点。
(2)举例说明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太阳的特点:远、大、热。
(2)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供光源、能量来源,影响气候变化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太阳的资料,了解更多太阳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以“太阳”为主题的绘画或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三年级语文《太阳》教教案例
《太阳》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的形态特征和重要作用。
2.学习并掌握太阳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的形状、太阳的颜色等。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观察、描述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乐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太阳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具和课件等。
2.学生准备参与实验的杯子、水、水果片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太阳的图片,激发学生思考,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2.引导学生说出太阳的名称。
Step 2:呈现 (1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太阳的颜色、形状等特征。
2.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太阳的形状和颜色。
3.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了解太阳在早上、中午和傍晚的不同位置和颜色。
Step 3:讨论 (15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问:太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学生回答太阳给我们带来光和热。
Step 4:实验 (20分钟)1.配置实验材料:透明杯、水、水果片。
2.让学生用水装满透明杯,并在杯中放入几片水果。
3.让学生观察杯中水果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水果片为什么会变色?4.引导学生思考,提问:水果片变色是因为什么?5.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是太阳的光和热使水果片变色。
Step 5:归纳总结 (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总结太阳的作用:太阳给我们带来光和热,照亮世界,给予大自然生命力。
2.教师总结太阳的形态特征和重要作用,巩固学生对太阳的认识。
Step 6:拓展延伸 (10分钟)1.教师邀请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讨论它们与太阳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与太阳有关。
四、教学反思:通过《太阳》这一教案,学生能够了解了太阳的形态特征和重要作用。
通过实验的操作,学生能够亲自感受到太阳的光和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对太阳的认识和理解。
太阳教学设计案例(精选5篇)
太阳教学设计案例(精选5篇)太阳教学设计案例篇1活动背景偶然的一次浏览中看到了《北风和太阳》这个寓言故事,很想把它与我的小朋友一起分享。
于是我就琢磨着以怎样的一种方式把它介绍给小朋友,如果单纯把它当成故事课来上,又显得没多大意义,我一直在寻找这个活动的突破点。
想到我身边的幼儿当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情况:他们总是认为某几个幼儿特别棒,而对自己缺乏信心。
于是我就把目标定位在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方面。
有了目标以后,活动的设计也就呈现了。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北风爷爷和太阳公公其实各有所长。
2、敢于在集体面前用较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初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北风和太阳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1、引起幼儿兴趣,帮助幼儿熟悉故事中的两个角色(1)出示北风和太阳师:它是谁?(北风)对,是北风爷爷。
谁来说说看北风爷爷有什么本领?它又是谁?(太阳)太阳公公又有什么本领呢?(2)小结师:北风爷爷有北风爷爷的本领,太阳公公有太阳公公的本领,那它们两个究竟谁的本领更大呢?(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2、在讨论中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1)讲故事第一部分师:有一天,北风爷爷和太阳公公发生了一次争吵,它们在争论谁的本领大,各人都夸自己的本领强。
忽然看见一个人在赶路,他外面穿着一件大衣,于是他们决定谁能叫这个人把身上的大衣脱掉,谁就算赢了。
(2)分角色,各自想办法①师:下面这样好不好,我请你们来扮演北风和太阳,想出自己的办法来让这个人把外衣脱掉。
谁愿意来当北风爷爷,请坐到这边来。
要扮演太阳公公的小朋友请坐到这边来。
②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师:你会用什么办法让这个人把衣服脱掉呀?(3)继续听故事师:到底北风爷爷和太阳公公想出了什么办法呢?你们仔细听。
太阳公公让北风爷爷先试一试他的本领,北风爷爷呼呼地吹了一阵,差点儿把那人的大衣脱掉,他越刮越厉害,那个人太冷了,就把大衣越裹越紧。
第16课《太阳》教案
1.理论介绍热的恒星,它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对生物生存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案例中展示了太阳如何在冬天帮助人们驱寒取暖,以及如何在夏天促进植物生长。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太阳的光和热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太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有着自己的认识,但在表达时有些困难。今后,我可以在这一环节增加一些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太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得较好,但在案例分析时,部分学生对于太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太阳的作用。
-深入理解太阳对地球生态、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形成系统的科学观念。
举例解释:
-在区分形近字时,教师可设计趣味游戏,如“找不同”,帮助学生识别并记忆。
-在修辞手法的教授中,教师应提供多个示例,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练习,如让学生尝试用比喻句描述其他星球。
-对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师应设计探究活动,如小组讨论、科学实验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太阳的重要性。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成果展示时,部分小组的代表表达能力较弱。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在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思维还是受到局限。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更多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太阳》精品教案(通用
五年级上册语文《太阳》精品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太阳》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太阳的基本知识、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太阳的传说及太阳的相关诗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太阳的基本知识,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太阳的相关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教学重点:太阳的基本知识、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太阳的基本知识(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太阳的基本知识。
(2)教师讲解太阳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的构成、太阳的表面温度等。
3. 讲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1)让学生结合课文,说一说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4. 学习太阳的传说及相关诗歌(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太阳的传说。
(2)教师讲解太阳的传说,引导学生欣赏相关诗歌。
5. 例题讲解针对太阳的基本知识和诗歌鉴赏,进行例题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的基本知识2. 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3. 太阳的传说及相关诗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介绍太阳的基本知识。
(2)请举例说明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3)请赏析课文中的太阳诗歌。
2. 答案:(1)太阳的基本知识:太阳是一颗恒星,由氢和氦组成,表面温度约为5500摄氏度。
(2)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太阳为地球提供光照、热量,促进生物生长等。
(3)太阳诗歌赏析:如《太阳的后裔》中的“太阳啊,你是人类的祖先,你是万物的母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太阳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良好,但对太阳的传说及诗歌鉴赏存在一定难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5《太阳》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5《太阳》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阳》这篇课文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文章。
课文从太阳的特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方面,生动地介绍了太阳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对太阳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太阳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通过这篇课文进一步拓展。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在文本分析、信息提取等方面仍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日益浓厚,可以通过这篇课文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太阳的特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增强对太阳的敬畏之心,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科学知识。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拓展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展示法: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以便在课堂上创设情境。
2.准备课文原文,以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准备相关科学知识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4.准备课堂讨论话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展示太阳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太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太阳》教案设计
教案名称:《太阳》一、教学目标1. 能听懂、认读课文的生字;2. 能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3. 能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到太阳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能理解课文内容;2. 难点:能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到太阳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太阳》的教材;2. PPT或者图片资料,用于辅助教学;3. 课堂道具:太阳模型、太阳眼镜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太阳升起的视瓶,让学生观看太阳升起的画面,并引导学生讨论太阳对人类和万物的重要性。
2. 学习课文(1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讲解生字、词语的意思;(2)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感受太阳的强大光芒和温暖;(3)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听录音,朗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并纠正发音错误。
4. 感悟太阳的重要性(15分钟):(1)教师与学生讨论太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2)通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太阳对人类、动植物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太阳的重要性,并制作小展板进行展示。
6. 复习课文,谈谈自己的想法(5分钟):让学生围绕太阳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五、板书设计1. 主题:太阳的重要性2. 生字、词语的意思3. 太阳对于人类和万物的重要性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2. 用一句话描述太阳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 下一节课需要更多的互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太阳的重要性。
这节课主要围绕太阳的重要性展开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太阳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太阳的重要性的认识。
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需要更多的互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来更深刻地理解太阳的重要性。
关于《太阳》语文教学设计优秀优质教案案例(精选
关于《太阳》语文教学设计优秀优质教案案例(精选一、教学内容《太阳》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主要讲述太阳特点及其与人类关系。
详细内容涵盖太阳巨大、太阳与地球距离、太阳热量以及太阳对地球重要性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解太阳基本特点,知道太阳与地球关系,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概括课文大意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太阳与地球关系,认识太阳重要性。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太阳解,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太阳基本特点。
3. 课堂讲解:a. 讲解太阳巨大:通过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太阳巨大。
b. 讲解太阳与地球距离:通过对比地球与太阳大小,让学生理解太阳与地球距离。
c. 讲解太阳热量:以生活中实例,说明太阳热量对地球重要性。
d. 讲解太阳与地球关系:通过提问、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对地球重要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太阳对人类生活影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太阳巨大2. 太阳与地球距离3. 太阳热量4. 太阳对地球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太阳为什被称为“大火球”?2) 太阳与地球距离有多远?3) 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b.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太阳对人类生活重要性。
2. 答案:a. 1) 因为太阳非常巨大,温度极高,像一个大火球。
2) 太阳与地球距离约为1.5亿公里。
3) 太阳对地球有光照、热量、气候等方面影响。
b.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反思自己在课堂组织、讲解、引导等方面表现,找出不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太阳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太阳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太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太阳的特征及其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学习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太阳》一文,课文介绍了太阳的基本特征(如远、大、热),以及太阳对于地球上生命和气候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制作生字卡片,准备相关科学实验材料(如温度计、镜子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太阳升起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太阳的好奇和兴趣,导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描述太阳特点的关键句,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究: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的“远”、“大”、“热”等特点,以及太阳如何影响地球的生命和气候。
4. 实践活动:利用实验道具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的过程,直观感受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5. 总结归纳:全班共同总结太阳的特点和作用,强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更多关于太阳系的知识,了解太阳在宇宙中的位置及其它行星与太阳的关系。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倡导环保理念。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太阳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书面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质量,看是否达到理解课文、掌握知识点的目标。
3. 知识应用评价:通过口头问答或小测验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太阳特点及作用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太阳》教学案例与评析
《太阳》教学案例与评析教学目的:1、相识太阳的特点以及与我们的亲密关系。
2、初步了讲解明文的特点和说明方法。
3、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酷爱自然、探究自然的爱好。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以及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没有太阳, 就没有我们这个漂亮得意的世界。
教学过程及评析:课前沟通:吟诵关于太阳的诗、板题。
1、听说大家都是语文小能手, 我们来对对诗, 敢不敢?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评析:由于是借班上课, 师生在课前几分钟才见面, 所以设计对诗的嬉戏, 能很快拉近师生距离, 并让教师尽快了解学生的语文素养, 并由此引出教学内容。
2、你们发觉了吗?我们刚刚对的诗句中都描写了同一个事物, 是什么?〔太阳〕3、猜猜, 我们今日要学习哪篇课文?〔板书课题:21、太阳〕一、读题入文, 走进太阳的传闻。
1、齐读课题。
2、师:说起太阳我们并不生疏。
它普照大地, 滋润万物。
在远古的时候, 我们的祖先就把太阳当作神来敬爱, 来崇拜。
因此, 也流传下很多关于太阳的神话传闻。
请看, 有这么一个传闻〔示课件图文:古时候, 天上有10个太阳〕3、谁来讲一讲?看谁讲得神奇?我们一起把这个神话讲给大家听吧。
4、这个神话传闻叫后羿射日。
后羿真的能把太阳射下来吗?5、师引题:是啊, 后羿射日只是一个古老的传闻。
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视察、探究和探究, 我们渐渐揭开了太阳神奇的面纱。
今日我们就一起学习《太阳》这篇说明文, 一起去了解太阳的奥妙。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训练学生讲故事的实力,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爱好。
二、速读课文, 概括主要内容和文章层次。
1、请找开书90页, 先给课文的自然段标出序号〔8个〕, 快速阅读课文, 找一找, 《太阳》这篇说明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太阳哪些特点, 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怎么样?2、沟通, 板书。
《太阳》教案教学设计范本
《太阳》教案教学设计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太阳》的基本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通过分析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太阳的认识。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太阳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太阳》的基本内容。
(2)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太阳的内部结构及其运作原理。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生长等。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太阳的基本知识。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太阳的特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太阳》课文。
2. 课件:太阳的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太阳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太阳的基本特点,如距离地球的距离、大小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太阳的基本知识。
(2)回答问题:太阳距离地球有多远?太阳的大小相当于多少个地球?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太阳的特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案例分析(1)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生长等。
(2)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黑子、太阳风等。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绘制太阳系的示意图。
6. 板书设计太阳的特点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直径约为109倍地球直径质量约为333,000倍地球质量表面温度约为5,500摄氏度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太阳引力维持地球轨道稳定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气候变化:太阳辐射影响地球温度生物生长:太阳能量支持生物代谢自然灾害:太阳活动引发自然灾害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太阳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太阳》是四年级语文的一篇常识性课文。
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否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设计思路
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
习的自信心。
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
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
因此,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目标
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写一个”日”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师相机板书:太阳。
)
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
师随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问: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读懂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
师相机板书:
师:《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和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
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课件播放: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
)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
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
(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
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
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读了出来。
)
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
(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
师用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
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
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
这时学生们高举右手,有的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
”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
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
“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
(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
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说明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
片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千八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
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又有学生起来说道: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生答:月亮。
)同时教师演示课件: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反馈与反思
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全班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将月亮的特点说得很清楚,而且条理清晰。
有的学生将“嫦娥奔月”这一传说写进了自己的练笔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还有一个学生
在写到月亮的体积时,不仅与地球进行了比较,还通过自己的演算,与太阳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说明了月亮的小。
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体现。
从练笔的整体结构看,学生用词很准确,在写到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时,如果要到月亮上去,引用了“日夜不停”。
在“嫦娥奔月”的这一传说与月亮的实际资料过渡时用上了“确实”、“的确”等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我还觉得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读”与“写”融会贯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