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背诵篇目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d85f70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d.png)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1. 古文:古代文学的一种,包括经、史、子、集四大类。
2.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集中了周代初年的民歌、宗教歌曲、吟咏诗等。
3. 《楚辞》:楚国文学的代表作,主要表现了楚国爱国主义和科学的思想。
4. 《春秋》:古代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以鲁国宰相左丘明为著者。
5.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
6. 《庄子》:道家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修身养性、独立自由等。
7. 《史记》: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司马迁为主要著者,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典范。
8. 《红楼梦》: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巅峰之作,主要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故事和旧制度的衰落。
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在艺术上,古代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形式丰富,涵盖了诗、词、曲、小说、传记等多种文学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c542ff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d.png)
中国古代⽂学史复习知识⼀、名词解释:1.韩孟诗派:(贾岛、姚合)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个影响较⼤的诗派。
其代表⼈物是韩愈、孟郊。
此外还有贾岛、卢、刘叉。
他们遵循“不平则鸣”、务去陈⾔的诗学原则,追求探险怪僻、刻意推敲,以独特的炼字之⼯,怪异的想象艺术,营造幽奇冷艳的艺术风格。
他们努⼒变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但由于刻意求新,在⼀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也存在明显的弊病。
2.江湖派:南宋时期的⼀个诗派,因书商陈起所刊诗歌集——《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得名。
《江湖集》中所录诗⼈⼤部分是布⾐,或为下层官吏,以江湖习⽓标榜,因⽽被称为江湖诗派。
他们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排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3.豪放诗派:宋词风格流派。
内容侧重于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题材⼊词,使词能象诗⽂⼀样地反映⽣活,所谓“⽆⾔不可⼊,⽆事不可⼊”。
它境界宏⼤,⽓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各词⼈风格亦有微差:苏词轻放,⾟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代表⼈物及其作品:⾟弃疾《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苏轼《念奴娇》(⾚壁:怀古)岳飞(《满江红》)4.婉约诗派:词的风格流派。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软词风。
宋代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承其余绪,宛转柔美,但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成⼀家。
南宋姜、吴⽂英、张炎等⼤批词家,皆受影响。
婉约词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侧重⼉⼥风情,结构深细缜密,⾳律婉转和谐,语⾔圆润清丽,有⼀种柔婉之美。
词本为合美⽽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这与婉约(婉转含蓄)的风格最适合,所以⼈们形成了词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f23bb8d647d27284a73514b.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与《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瞧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与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就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 来源: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就是孔子的弟子与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就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与古文《论语》而成。
319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必背名词解释大汇总
![319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必背名词解释大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9df0a0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3.png)
319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必背名词解释大汇总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跟着大师兄的脚步,认真复习就一定能有所收获以下是从各个版本的古代文学教材里整理出来的比较重要的名词解释,现在推送出来,看看大家有没有都记住!名词解释除了是一种考试题型,其实也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的考量。
掌握了足够多的名词解释,对解答简答题和论述题也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大家在这一块千万不要松懈,该弄懂的概念一定要弄懂。
1、三古七段说三古七段,是中国文学史的一种断代方法。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2、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00538(全国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讲版
![00538(全国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讲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16f560227916888586d74c.png)
带你一起背考点
【名词解释】
赋、比、兴 宋代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语言 准确而简明。叙事特点:微言大义。 《吕氏春秋》 1.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成书于秦统一中国之前,向来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 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2.文章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创作了近 300 则丰富多彩的寓言 故事。 “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 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 “建安风骨”是指汉末魏初诗歌创作的时代风格,形成了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左思风力 西晋左思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建安风骨,被钟嵘《诗品》誉为“左思风力”。左思的诗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 刚健有力。 玄言诗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发端自魏正始时代,盛行于东晋。内容特点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 理的表述。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 宫体诗 宫体诗是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遣性质,注重对写实技巧的追求,构形常常惟妙惟肖。 《水经注》 郦道元《水经注》约成书于北魏,是为《水经》所作的注释,共 40 卷。它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系统而完整 的学术著作,书中根据水道流程记述了河流两岸的名胜古迹、风物景象以及神话历史传说故事等,是一部描绘山 水风光的优秀散文著作。
3
(2)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3)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嵇康诗歌的特色 钟嵘的《诗品》评价其诗风“过为峻切,讦直露才”。 (1)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 (2)有一种峻切之语。 (3)清远之意境、隽秀之语言,别具一格。 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的特点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1)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2)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 (3)描写更加细腻。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1.《咏史》八首是左思的代表作,这八首诗主要反映了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最能表现左思气 概的是《咏史》其五。 2.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名为咏史,实是咏怀。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 的特色。《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诗品》又说他“文典以怨”。 简述庾信诗歌的艺术特色 (1)庾信诗风体现了南方清绮诗风与北方贞刚诗风的融合。(2)庾信的诗歌创作可以依 42 岁留魏为界,分 为前后两期:①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徘偶均自然工巧。②后期诗歌格调苍劲,技巧精工,集南北诗 歌之大成。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主要体现 (1)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2)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46ffa4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1.png)
我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一、文学概念1.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指我国文学史上自先秦时期至唐代末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的整体。
这一时期包含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史时期,包括了经典文学、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古代文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优美动人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后人称颂不已。
2. 经典文学:经典文学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具有历史、经典、典故意义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被人们奉为经典,成为后人学习、传颂和崇拜的对象。
例如《诗经》、《楚辞》、《唐诗》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3. 诗歌:诗歌是古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指的是运用语言、韵律和意象等手段进行艺术表达的文学作品。
古代诗歌以其言简意赅、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而备受推崇,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江城子》等都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
4. 散文:散文是古代文学中与诗歌齐名的文学表现形式,指的是用白描文字表达情感、描写景物和叙述故事的文学作品。
散文以其平实、真挚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赞誉。
鲁迅的《呐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都是我国古代散文的杰作。
5. 戏剧:戏剧是古代文学中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指的是通过表演、音乐和舞蹈等手段进行文学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形式。
我国古代戏剧以其丰富多彩的剧情、生动活泼的表演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被人们喜爱。
元曲《西厢记》、京剧《红楼梦》等都是我国古代戏剧的杰作。
二、文学流派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倡导对现实社会的客观描写和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追求对社会现象、人物性格等的深入分析和揭示。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唐宋诗人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诗词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2.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主张个性与情感的自由发挥和表达,追求超脱现实、理想化的艺术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f4835202af90242a895e551.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先秦两汉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a510b4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2.png)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记录,它涵盖了从古代文学的起源,到现代文学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文学史中,有很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理解,以下是其中一些名词的解释。
1. 诗经:又称《诗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许多不同作者创作的诗篇组成,涉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后世的文学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言文:指古代汉族的书面语言,是古代文学作品的主要表达方式。
它以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为基础,使用一些特定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严整性。
3. 唐诗: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唐诗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文学成就。
唐诗通常以四言或五言句式为主,讲究平仄和韵脚的押韵,以及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抒发。
4. 宋词: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文学时期,宋词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
宋词以语言细腻、意境深远和抒写个人情感为特点,多为七言绝句或七言律诗的形式。
5.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元代(1271年-1368年),是元代戏曲的代表作品。
元曲以《傲慢剧》、《杂剧》、《散曲》等不同类型的剧目为主,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进行表演。
6. 白话小说:白话小说是使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的小说,与文言小说相对。
它于明代(1368年-1644年)开始出现,逐渐发展成熟。
白话小说的特点是使用白话语言,写实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7.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发生在20世纪初。
这一时期的文学运动提倡用白话进行写作,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倡导科学、民主和人道主义,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指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关注农民命运和乡土文化的文学形式。
乡土文学通常以真实、细腻和生活化的方式表达人物、事件和环境,强调地域性和浓厚的情感氛围。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5605b32e87101f69e31955e.png)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上古文学1、《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1、《诗三百》:在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2、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DOC)](https://img.taocdn.com/s3/m/498c779acf84b9d529ea7a63.png)
的名称。汉代,辞和赋的概念混淆。
3、《楚辞》的主要形式是楚国民间的巫歌。
骚体
汉代辞与赋的概念混淆,后人为了把楚辞和汉赋区别开来,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
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
韩非子 是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张任法术而尚功利,信赏必罚,排斥仁爱。 法家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所以提倡君权神圣,连尧舜汤武一起反对。自秦以后,历代封建专制主义集 权统治的建立,韩非的学说颇有影响。
、“楚辞”、 《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赋比兴 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 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比兴手法 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 只是片断记录。
《春秋内传》
1、即《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 ,又名《左氏春秋》 。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
《盘庚》 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尚书是记言的古史, 《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2)精选全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2)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fa7b20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7.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学者们收集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术语和术语的解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文学名词体系。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名词汇总,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一、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指中国从夏代的历史起源开始,到清末,跨越六朝、十六国、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历史时期,以及一些主要宗教派别,在时间长达三千余年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学作品。
二、上古诗歌上古诗歌是中国古代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以说上古诗歌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古诗歌最初以神话、哲学讨论和抒情性叙述为主,但后来也涉及到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等话题。
三、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四部书籍与五部书籍,其中四书指《诗经》、《尚书》、《礼记》和《春秋》;五经指《易经》、《书经》、《诗经》、《尚书》和《礼记》。
四书五经汇集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和理念,既是古代史实的体现,又是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精神文明的宝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当中的一种,以宋朝词人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最为流行,宋词以精致的文字、灵动的画面、诗意的议论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抒发出一种文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许多精彩的作品,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至今所出现的文学作品,它是宋词、诗词、元曲等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延续,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整个过程中的反映,是中国社会发展最新动态的写照。
当代文学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又具有明显的现代特色,其内容包括科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等类型。
六、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文体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国修辞文学研究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必备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必备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5c5ff2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9.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必备名词解释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https://img.taocdn.com/s3/m/9f7b179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6.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a7f2b395f0e7cd184253699.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来源: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背诵篇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背诵篇目](https://img.taocdn.com/s3/m/d85059f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9.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背诵篇目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背诵篇目1.陶渊明——五柳先生传2.吴均——与宋元思书3.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6.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
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
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
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
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
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
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
"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3.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
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4.初唐四杰: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1.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也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d2ec69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e.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著作。
以下是该书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的汇总:1.诗经:刚开始收集和整理民间诗歌,是中国最早的文学遗产之一。
《诗经》包括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2.古文:古代文学作品的正式文体,古代文学中最简约、朴实、直接的表达方式。
3.史书:记载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文学作品。
史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4.诗赋:古代文学中的两种主要艺术形式。
诗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赋以辞章华丽、造句繁复为特征。
5.韵文散文:广义上泛指所有有韵的散文,狭义上特指宋代的散文形式。
韵文散文强调音韵的韵味和文辞的优美。
6.宋词:盛行于宋代的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以抒发爱情和自然之美为主要主题。
7.律诗:唐朝盛行的一种严格按照字数音律要求的诗歌形式,以五言、七言为主。
8.元曲:元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戏曲体裁,以曲调婉转、剧情细腻、寓意深远著称。
9.文言小说:古代小说的一种,用文言写成。
代表作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10.白话小说:用白话语言写成的小说形式,起源于明清时期。
代表作有《水浒传》、《金瓶梅》等。
此外,还可以拓展一些其他相关的名词:11.词:古代一种以歌咏表达感情的独特文体,有诗意、音韵优美的特点。
12.传统戏曲: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形式来表演剧情。
13.简体字和繁体字:汉字书写形式的两种变体,简体字主要在中国大陆使用,繁体字主要在台湾、香港等地使用。
14.文言文和白话文:汉语书写的基本文体。
文言文用于古代,具有复杂的语法结构和丰富的修饰词汇,白话文则是口语化的书写形式,近代以来被广泛使用。
15.诗派: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些独特的诗歌创作流派,如唐代的豪放派、骚体派等,宋代的词派等。
这些名词解释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一些重要的文学形式和流派。
当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极为丰富多样,还有很多其他名词和概念值得深入了解和拓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4379d1a04a1b0717ed5ddc5.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根底知识第一编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XX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X?、?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单,在记事中表达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来源: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根底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集合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集合](https://img.taocdn.com/s3/m/f766fef3ba0d4a7302763a88.png)
1神话2风3雅4颂5《诗经》6采诗说7献诗说8删诗说9弃妇诗10《春秋》11重言12寓言13卮言14《尚书》15《今文尚书》16《古文尚书》17《逸周书》18九歌19天问简况20楚辞21《吕氏春秋》22辞赋23抒情小赋24散体大赋25骚体赋26乐府27苏李诗28建安七子29游仙诗30左思风力31玄言诗32太康诗风33吴歌34元嘉诗歌35元嘉三大家36永明体37永明声律38北地三才39西曲40宫体诗41山水诗42用典43骈文44志怪小说45志人小说46初唐四杰47吴中四士48沈宋49上官体50律诗51馆阁体52文章四友53高岑54王孟55李杜56竹溪六逸57拗体58排律59大历诗风60大历十才子61长庆体62元和体63元白64韩孟65长吉体66小李杜67武功体68韩柳69唐传奇70变文71俗讲72南唐词73温韦74花间词派1神话:神话即是关于神灵的故事。
根据马克思有关神话的论说,指出其基本特征:它是想象或幻想的,它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所经历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是经过"幻想"加工,成为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它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的远古时代的产物。
2风":原指音乐。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即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3"雅":指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其区别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4"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5《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仅有诗题,不在305之数。
6采诗说: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e8e61f27c1cfad6195fa76e.png)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5、《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背诵篇目
1.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2.吴均——与宋元思书
3.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
6.李煜——林花谢了春红
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
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
诗人。
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
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
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
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
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
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
"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
3.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
刘伶、阮咸。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
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4.初唐四杰: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
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1.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也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2.他们自负很高,名高而位卑。
3.他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
4.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
二.四杰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段,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三.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对偶的整齐、声律谐调,表现感情具有稳定性,而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四.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
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
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
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言浏亮,富于个性,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四杰为结束齐染文风,开启盛唐之间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5.大历十才子:一.“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
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二.“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三.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
四.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6.变文:一.“变文”是唐代明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
有唱的,为佛教俗讲所借用。
所谓“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
二.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
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
三.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明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7.游仙诗: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
而以“游仙”为诗名,
则始于曹植《游仙诗》。
游仙诗内容尚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这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
其体裁多为五言,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
8.元和体:一.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
二.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
三.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9.象外之象:晚唐诗人司空图主要以诗论著名,他提出“象外之象”
说。
第一个“象”指诗中具体鲜明可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个“象”则指这种诗歌形象画面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10.玄言诗: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玄言诗
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
11.骈文: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
它实际上是广义的
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
别。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12.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
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
周颙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
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
最优秀的“永明体”
诗人是谢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