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考试题(名词解释+论述)
基础生态学试题
演替演替顶级:每一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
系列:在同一地段植物群落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顺序出现的群落系列。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
5.光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生态因子:指环境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又称环境因子。所以有人称生态因子的总和为生态环境。
生态型: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隔离,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趋异适应的结果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
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归并为同一生活型。生态型是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何为最小因子定律?何为耐受性定律?
答:(1)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2)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学考试之名词解释
专业名词解释。
Ecology生态学,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Biosphere生物圈(或全球生物系统),地球及其大气中有生物生存或能够维持生命的部分,也指全球生态系统。
Ecosystem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影响该群落的所有非生物因素形成的统一整体。
Nutrient养分,生物体发展、维持和再合成需要的化学物质。
Epiphyte附生植物,一种可能自己获取食物但附生在其他植物的顶端以获得更多阳光和水分的植物。
Ecotone群落过渡带(或群落交错区),从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到另一类型的空间过渡带,例如:从草原到树林的过渡区。
Climate diagrams气候图,表示气候特征和气象要素等时空分布、变化、相互关系等的图示。
Biomes生物群系,主要由其主导植被区分并与特定气候紧密相连,例如:热带雨林,荒漠群落。
Tropical rain forest热带雨林,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阴凉、潮湿多雨、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Tropical savanna热带稀树草原,分布在干湿季比较明显的热带地区,树木稀少而草很多的草原。
Temperate forest温带森林,Tundra苔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土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
Kelp forest海藻林,是由海藻所构成的海底森林,主要分布于温带到两极地区的岩岸海域。
海藻林主要由海带目(Laminariales) 的大型褐藻所构成。
Coral reef珊瑚礁,指造礁石珊瑚群体死后其遗骸构成的岩体。
Salt marshes盐沼,地表过湿或季节性积水、土壤盐渍化并长有盐生植物的地段。
Mangrove forest红树林,是一种热带、南亚热带特有的海岸带植物群落,因主要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而得名。
Salinity盐分(或盐度),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水的质量比值。
Dissolved oxygen溶解氧,指溶解在水里氧的量。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 考研必备
八两整理qq:137677878考研生态学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A. 环境因素B. 生物个体C. 生物种群D. 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系统包含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因此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A. 物种多样性B. 群落结构C. 群落动态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环境污染是环境问题,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特征。
3.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A. 物质循环B. 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环境污染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4.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A. 温度B. 光照C. 食物D. 空间答案:D解析: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等)和生物因子(如食物、竞争等),空间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
二、判断题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从消费者到分解者,最后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不可逆转。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答案:错误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生物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三个层面,不仅仅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保持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填空题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解析: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生态学》复习题解析
《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生态因子2. 限制因子3. 基础生态位4.阿伦(Allen)规律5. 趋异适应6. 生活型7. 主导因子8.种群增长类型9. 生态位10. 生活史对策11. 邻接效应12. 遗传漂变13. 密度14. 重要值15. 优势种16. 先锋植物17. 构件生物18. 存活曲线19. 集合种群20. 复合种群21. 群落最小面积22. 逆行演替23.群落交错区24. 中度干扰理论25. 物质循环26. 生态平衡27. 林德曼效率28. 流通率29. 氨化作用30. 生态承载力二、简答题1.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6.比较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种间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写出Lotka-V 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具有哪些特征?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17.陆地上呈大面积分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19.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20.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2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具有哪些生态意义?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因素?三、论述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期末考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论述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1、监测植物:植物监测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
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或指示植物。
2、大气污染: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3、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4、临界剂量:污染物浓度和接触时间的联合作用称为剂量。
能引起植物伤害的最低剂量称为临界剂量,或叫伤害阈值。
5、植物抗性:指植物在污染物的影响下,能尽量减少损害,或者受害后能很快恢复生长,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的特征。
二、填空、选择、简答1、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①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②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可以测得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强度和总毒性,以此作为确定污染承受能力和制定环境标准怕参考依据。
③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④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2、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①维持碳氧平衡②吸收有害气体③滞尘作用④减菌效应⑤减噪效应⑥园林植物增加负离子效应⑦园林植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3、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①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②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4、园林植物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③吸附大量的降尘和飘尘④吸收一部分包含一些重金属的粉尘。
5、常见的防风林结构。
①紧密(不透风)结构。
②稀疏(疏透)结构。
③透风(通风)结构6、大气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尺度: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围和发生的频率。
2.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3.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小环境: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围的特定栖息地。
5.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6.密度制约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物因子,比方食物,天敌等。
7.非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的生物因子,比方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8.太阳常数:地球在日地平均距离处与太垂直的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所接收的所有波长太阳辐射的总能量。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10.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围,即有有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围,称为生态幅。
11.广温性: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均较远的现象12.狭温性: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很低的现象。
13.驯化: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产物水平比在温暖环境中高。
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14.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光谱主要由短波〔紫外线,波长小于380nm〕、可见光〔波长380-760nm之间〕、和红外线〔波长大于760nm〕组成,三者分别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9%,45%,46%,大约辐射能的一半是在可见光谱围。
15.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速射向地球外表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16.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nm—710n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新疆农业大学 生态学考试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指研究有机体(生物)与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学:是指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条件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和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科学。
3.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4.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能量和物质联系起来的功能整体。
5. 自然环境:在生态系统的作用于生物外界环境条件总和。
6. 人工环境;广义指所有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
7. 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认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性的物种类群。
8.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及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类群。
9.生境;在环境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区域中生存,该区域为相应生物的生境。
10.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11.种群:某一特定时间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有机体。
12. 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率。
13. 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成为该种群对的环境容纳量。
14. 环境阻力:是妨碍种群内禀增长率实现的环境限制因素的总和。
15. 生命表:又称为寿命表或死之率表,它可用来综合评定种群年龄组的死之率和寿命,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还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列情况。
16.生物群落:指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17.群落结构:群落中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
18. 群落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度区域。
生态学试题库
生态学试题库(原)31615(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名词解释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值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效率(林德曼效率):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占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之比。
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
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的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生态型: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趋异适应的结果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的称为生态型。
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归并为同一生活型。
五、简要回答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生态学简答与论述
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生物圈:3、尺度:五、简要回答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六、论述题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2、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1-3部分一、名词解释1.环境:2.生态因子:3.生境: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5.限制因子:6.耐受性定律:7.生态幅:8.光周期现象:9.冷害:10.冻害:11.贝格曼规律:12.阿伦规律:13.生物学零度:14.有效积温:15.土壤质地:16.土壤结构:五、问答题1、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2、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3、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六、论述题6、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7、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8、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9、简述高温对植物或动物的影响及对植物或动物对高温的适应。
10、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1、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2、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13、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4. 植物如何从生理上和形态上适应干旱条件。
15. 简述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16、简述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17、空气主要组成成分的生态作用有哪些4-7部分一、名词解释1、种群2、生态位3、生命表4、种群分布格局5、异株克生现象6、种群密度7、存活曲线8、出生率9、种群年龄结构10、互利共生11、性比12、生态对策五、简答题1、种群年龄结构可分为哪几种类型2、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3、种群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有哪几种类型4、逻辑斯蒂克方程中修正项1-N/K 的生物学含义是什么5、一般种群的存活曲线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6、何谓竞争排斥原理六、论述题1、试述种群逻辑斯蒂克增长方程的适用条件与局限性。
2、种群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了解种群间相互作用在农林业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
生态学题库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0)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尺度:是指生态现象或生态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二、单项选择题1、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B)。
A.奥德姆 B.海克尔 C.达尔文 D.高斯2、在诸生态因子中 B 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 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B 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C 把其他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D 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A.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5、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四、填空题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6、生态学的定义是由Haeckel 于1866 年提出来的。
五、简要回答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3)二、单项选择题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
A.气候因子B.地球因子C.非生物因子D.外来因子2、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23年修改整理
生态学复习题(课程代码372004) 一、名词解释:1. 生态因子2. 限制因子3. 基础生态位4.阿伦(Allen)规律5. 趋异适应6. 生活型7. 主导因子8.种群增长类型9. 生态位10. 生活史对策11. 邻接效应12. 遗传漂变13. 密度14. 重要值15. 优势种16. 先锋植物17. 构件生物18. 存活曲线19. 集合种群20. 复合种群21. 群落最小面积22. 逆行演替23.群落交错区24. 中度干扰理论25. 物质循环26. 生态平衡27. 林德曼效率28. 流通率29. 氨化作用30. 生态承载力二、简答题1.20 世纪,生态学界浮现了四大闻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6.比较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种间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写出Lotka-V 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时期的特征。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阻碍群落结构的?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具有哪些特征?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17.陆地上呈大面积分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要紧有哪几类?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浮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浮现哪些植被?19.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20.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21.试说明阻碍植被分布的要紧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具有哪些生态意义?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因素?三、论述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农业生态学整理试题(名词解释、简单题、论述题)
农业生态学题库名词1.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学:研究动物与有机及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4.生态因子:指自然环境对生物生存起作用的各种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co2土壤ph值。
5.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元素。
这种元素不但直接限制植物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因子的效应。
6.耐性定律:然和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制时,会使该种生物衰老或死亡。
7.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耐性范围的趋同适应,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性相似的生物类群。
8.生态型: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耐性范围的趋异适应,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9.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出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0.原初演替: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11.次生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演替。
12.群落演替: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有序的发展变化。
13.协同进化:指在种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间相关性在进化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
14.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相对平衡的稳定的群落。
15.初级生产: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
16.次级生产:指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产物进行得体同化繁殖后代的过程。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下层3.环境:指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5.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6.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每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单体受精卵发育成一个结构单位,这一结构单位在形成更多的构件和分支结构8.集合种群: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9.生态入侵: 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1.生物群落: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形态和营养)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高抗干扰能力变化剧烈13.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物种优势层的优势种14.生物多样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15.群落的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16、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17、群系: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8、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9.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集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其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及大气圈下层20.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产有机物的量GP=NP+RPS=C-FU-R 次级生产量=摄入量-未同化量-呼吸损耗量21.显域地境和地带性植被:具有壤质土或黏质土非盐渍化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地显域地镜上的植被22.隐域地境和非地带性植被:地区性因素作用下斑块土壤隐域地镜上的植被23.生物地化循环:元素的各种化合物在地域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使物质总量不变二、填空题(本题共35空,每空1分,共35分)1.以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问题凸显为分隔点,将生态学分为理论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两个发展阶段,其中,经典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研究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向微观延伸到分子生态学、向宏观扩展到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圈,现代生态学有四个发展特点:研究层次由微观到宏观发展、研究手段更新、应用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国际性凸显。
生态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5、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6、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7、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8、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
9、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
10、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1、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1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
13、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14、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15、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16、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17、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18、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地带。
19、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生态学考试题(名词解释+论述)
生态学考试题(名词解释+论述)名词解释概念: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特殊、遗传、生理、生态及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4)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的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升至、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适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
6)生态环境: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8)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线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生态幅。
9)个体: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10)种群: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组合。
11)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备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栖居着的所有咸亨无(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13)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14 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生的位置及其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5)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16)建群种:优势种中起构建群落作用的中称为建群种。
环境生态学复习试题
环境生态学复习试题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探索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与规律,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
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2环境: 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
3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4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6微环境:是指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导致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生物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8有效积温:有效积温法则是指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9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10温周期:温度有日变化,除赤道地区外,还有季节变化,植物对这两种节律性变化反应敏感,并且已经适应,在这样的变温条件下,才能正常发育,这一现象称为温周期现象。
1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这一概念被称为“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12耐性定律:是指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限值,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13光补偿点:植物能够在微弱的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并从外界吸收CO2。
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达到平衡,表现出气体交换量为零,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14光饱和点:净光合作用增长到一定程度,曲线趋于平缓,最后曲线达到峰值,尽管光照强度再增强,光合作用也不在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概念: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特殊、遗传、生理、生态及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4)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的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升至、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适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
6)生态环境: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8)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线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生态幅。
9)个体: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10)种群: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组合。
11)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备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栖居着的所有咸亨无(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13)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14 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生的位置及其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5)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16)建群种:优势种中起构建群落作用的中称为建群种。
17)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18)伴生种: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物种,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19)偶见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物种。
,20)关键种: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他们消失或减弱整个生态系统就可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物种称为关键种。
21)冗余种:相对于需求有过多剩余的种22)食物链: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分为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两大类23)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它们往往交叉链锁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即食物网24)顶位种:在食物网中不被其他任何天敌捕食的物种25)中位种:它在食物网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26)基位种:不取食任何其他生物27)湿地生态系统: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
28)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
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29)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30)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31)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于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
32)生态恢复: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
33)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共生鱼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综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34)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污染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简答题1)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层次和影响因素?答: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它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中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一般有四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的属性3生物地化循环4系统的稳定性2)种群的增长模型?答(1)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1种群离散增长模型增长率=N1/N2种群连续增长模型J形增长(2)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S型增长5个时期1开始期:也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个体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的一半时,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5饱和期,种群个数达到K值而饱和。
3)什么是生态对策?r-选择和K-选择理论主要特征?答: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R选择和K选择理论根据生物的进化环境和生态对策把生物分为R对策者和K对策者两大类。
R对策者适应于不可预测的多变环(如干旱地区和寒带),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地爆发和猛烈地破产”。
R对策者具有能够将种群增长最大化的各种生物学特征,即高生育力、快速发育、早熟、成年个体小及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一旦条件转好,就能以其高增长率R迅速恢复种群,使物种得以生存。
K对策者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的环境。
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保守主义者,当生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就可能趋于灭绝。
在稳定的环境中由于种群数量经常保持在环境容纳量K水平上,因而竞争较为激烈。
K对策者具有成年个体大、发育慢、迟生殖、产仔少而大但多次生殖寿命长、存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以其高竞争能力使自己能够在高密度条件下得以生存。
因此,在生存竞争中,K对策者是以“质”取胜,而R对策者是以“量”取胜;K对策者将大部分能量用于提高存活,而R 对策者则是将大部分能量用于繁殖。
4)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答:1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2生物因素的影响包括竞争和捕食两个方面5)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食物链包括哪些类型,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意义?答: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它们往往交叉连锁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即食物网,食物链包括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两大类;6)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答: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负反馈调节就是控制可使系统保持稳定。
因为地球和生物圈是一个悠闲地系统,其空间、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应该考虑用负反馈来管理生物圈及其资源,使其成为能持久地为人类谋福利的系统。
7)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功能价值内涵及评估方法?答: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
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功能:1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2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3调节气候;4减缓灾害;5维持土壤功能;6传粉播种;7控制有害生物;8净化环境9感官、心理和精神益处;10精神文化的源泉价值内涵:1直接价值(1)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2)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2间接价值3选择价值4遗产价值5存在价值评估方法:(一)市场定价与替代花费法1市场价格法(1:市场价值法2:费用支出法)2替代花费法3生产成本法(1:机会成本法2:回复和保护费用法3:影子工程法(二)环境偏好显示法1旅行费用法(TCM)2享乐价格法(HPM)3规避行为和刚胡费用法(三)条件价值评估(CVM)(四)绿色国民经济账户8)绿色国民经济账户的内涵优点?答:世界上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无论是西方国家的“国民账户体系”还是中国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都是以经济核算为主,以GDP为核心指标,几乎不涉及幻境成本核算。
就环境而言,当前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民经济账户未能完全包括环境和自然资源,故不能准确的反应社会福利状况;第二,人类活动所使用的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如生产中消耗的水、大气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未记入常规的国民经济账户;第三,污染防治和环境改善的活动需要消耗投入,但在国民经济账户中却列为国民收入,而且环境损失未记入,这种国民核算体系并未把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的代价计算在生产成本内,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的效益。
而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环境、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账户”。
绿色国民经济账户的重要意义在于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性的认识,对生产成本的核算更加科学。
9)何为认为干扰?适度干扰在生态学上有那些积极作用?答:所谓认为干扰,是区别于自然干扰的另一种主要的干扰方式,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形成的干扰多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影响积极作用:1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2干扰时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3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10)何为生态恢复?简述生态恢复的基本理论。
答:生态恢复: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
生态恢复的基本理论:(1)生态恢复的原则1地域性原则2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3最小风险原则与效益做大原则(2)生态恢复的机理(3)生态恢复的标准1可持续性2不可侵入性3生产力4营养保持力5具有生物间的相互作用11)论述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受损原因及修复方法。
一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1受损原因:包括病虫害、干旱、洪涝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但最主要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导致2修复方法:1封山育林2林分改造3透光抚育或遮光抚育4林业生态工程技术二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1受损原因:人类干扰中主要是过度放牧、垦殖和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