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散9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何首乌散1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何首乌散1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472c07d5ddccda38376bafc1.png)
组成:何首乌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白蒺 藜半两(微炒,去刺),枳壳半两(麸炒微黄, 去瓤),天麻半两,胡麻半两,白僵蚕半两(微 炒),茺蔚子半两,蔓荆子半两。
炮制: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妇人血风,皮肤搔痒,心神烦闷,及 血游风不定。
用法:每服1钱,煎茵陈汤调下,不拘时候。
10《圣惠》卷六十九。
8《御药院方》卷八。
组成:何首乌4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风痒疮,揉之汁出。 用法:每用水1大碗,入艾叶拌炒,煎至半碗,入 药末1大匙,再煎2-3沸,去滓,热洗拭干。后敷 贴艾煎膏。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浑身风寒湿痒。 用法:每服2-3钱,空心温酒送服;温茶亦得。
何首乌散15方
1《普济方》卷二七二引《医方集成》。
组成:防风、苦参、何首乌、薄荷各等分。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遍身疮肿痒痛。 用法:每用药半两,水酒各一半,共用1斗6升, 煎10沸,热洗。便于避风处睡一觉。其痛甚者, 3日愈。
11《苏沈良方》卷五引《灵苑方》。
组成:何首乌(水浸1日,切,厚半寸,黑豆水拌 匀令湿,与何首乌重重相间,蒸豆烂,去豆,阴 干)半斤,仙灵脾叶半斤,牛膝(以上各酒浸1 宿)半斤,乌头(水浸7日,入盐2两半,炒黄 色)半斤。 功能主治:脚气流注,头目昏重,肢节痛,手足 冷,重热拘挛,浮肿麻痹,目生黑花。
4《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组成:何首乌2两,威灵仙2两,苦参2两,荷叶 2两,艾叶2两。 功能主治:诸疮。 用法:上(口父??)咀。用水5升煎数沸,乘 热熏病处,通手即渫洗。
5《准绳·疡医》卷六。
组成:何首乌、当归、赤芍药、白芷、乌药、枳 壳、防风、甘草、川芎、陈皮、香附、紫苏、羌 活、独活、肉桂。 功能主治:打折筋骨初期。 用法:上药用薄荷、生地黄煎,入酒和服。
万全散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万全散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527571dda8114431b80dd844.png)
用法:水1盏半,加生姜5片,同煎7分,去滓, 空心温服。
注意事项:切忌生冷毒物。
2《准绳·疡医》卷二。
组成:嫩桕根、水圹根、狸咬柴、乌苞根、青玉 刈、生蓝叶、溪枫根、穿山蜈蚣、薄荷。
功能主治:瘴气时毒,疔疮,蛇犬咬。
用法:水煎,调雄黄末服。或合七神散更妙。
3《圣济总录》卷十七。
组成:白僵蚕1分(炒),附子1分(炮裂,去皮 脐),半夏1分(汤浸7遍去滑,炒)1分,细辛1 分(去苗叶),藿香叶1分,芎䓖1分,羌活(去 芦头)1分,牵牛(捣取粉)半两,干姜(炮)2 钱。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风痰水饮积聚,心胸痞膈,饮食不 化,头目不利,神思昏浊,甚则呕逆不思饮食。 用法:每服2钱匕,空心、临卧浓煎生姜、薄荷 汤调下。
4《医学正传》卷八引阮氏方。
组成:防风、人参、蝉蜕各等分。 炮制:上切细。
功能主治:痘疮出不红润。 用法:每服4钱,水1盏,入薄荷3叶,煎6分,温 服。
5《幼幼新书》卷七引张涣方。
组成:沉香、丁香、人参、五味子,当归(焙)1 两,赤芍药半两,白术半两,桂心1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婴儿脏寒禀弱,或多囟解,面色青 白,遇夜多啼,甚者烦闷,状若神祟。 用法:每服1钱,淡浆水1盏,煎5分,传济阴 方》。
组成:苍术(米泔浸,锉,炒)1斤,厚朴1斤( 去粗皮,姜制,炒),陈皮半斤(去白,锉, 炒),青皮半斤(去白,锉,炒),军姜半斤( 锉,炒),良姜半斤(锉,炒),砂仁6两(去 膜,炒),草果6两(锉,炒),益智5两( 炒),香附1斤(洗,炒),粉草半斤(炒),杜 乌药1斤(炒),丁皮5两(不见火),大腹皮4 两(净洗,锉,姜汁炒),紫苏1斤(炒),桂 皮(不见火)。
将军散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将军散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4cd675b402020740bf1e9bac.png)
将军散5方1《青囊秘传》。
组成:远年石灰2两,大黄1两。
炮制:同炒至石灰桃花色,去大黄用石灰,加血
竭5钱,为末。
功能主治:刀伤。
2《寿世保元》卷七。
组成:大黄(微炒)1两,黄芩1两,黄耆(炙)1
两,赤芍5钱,玄参5钱,丹参5钱,山茱萸(去
核)5钱,蛇床子5钱。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妇人阴痒,是虫蚀,微则为痒,重则
痛。
用法:每服2钱,食前温酒调下。
3《古今医鉴》卷十三。
组成:川大黄(酒浸,蒸)5钱,荞麦面(炒
黄)3钱,阿魏1钱。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癖疾。
用法:每服3分,烧酒调服。
4《古今医鉴》卷八。
组成:大黄(煨)、贝母、白芷、甘草节各等
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悬痈。
用法:酒调,空心服。
5《点点经》卷二。
组成:大黄3钱,朴消3钱,桃仁1钱,乌药1钱
半,香附1钱半,羊藿1钱,甘草8分。
功能主治:酒痫,二便不通。
中和散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中和散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12f7bd7c0029bd64793e2c06.png)
组成:人参3钱,茯苓3钱,白术3钱,当归3 钱,川芎3钱,木香2钱5分,肉苁蓉2钱5分,肉 桂2钱5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寒证,脾胃虚弱,痘淡白内陷不起。
用法:每服3-5分,好酒调下。
5《普济方》卷三九五。
组成:雄黄少许,大黄、五灵脂各等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因乳母气血劳动,或热奶伤胃,致有 痰涎,小儿未及周晬,吐泻不止者。
用法:每服1字,磨刀水调下。
6《准绳·幼科》卷五。
组成:厚朴1钱,白术8分,干姜4分,甘草3分。 炮制:上锉细,作1服。
功能主治:中焦停寒,或夹宿食,痘欲出未出而 吐利者。
用法:加生姜1片,水煎稍热服。
中和散6方
1《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组成:附子1两(1半生,1半炒),大黄1两(1半 生,1半炒)。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产后大便不通。 用法:每服2钱匕,临卧温米饮调下。
2《卫生总微》卷十。
组成:人参(去芦)、白茯苓、白术、甘草( 锉,炒)、干葛(锉)、白扁豆(炒)、黄耆( 切,焙)、藿香(去土)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吐泻定后烦渴者。 用法:每服2钱,水1盏,加大枣1个(去核),生姜 3片,煎至7分,放温服,不拘时候。
3《鸡峰》卷五。
组成:犀角屑1两,瓜蒌根1两,川升麻1两,寒水 石1两,葛根1两,胡黄连1两,生干地黄1两,麦门 冬2两,甘草半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热病毒气在心,脾燥,口干烦闷。 用法:每服1钱,以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加味异功散9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加味异功散9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d69b94ffe45c3b3566ec8bac.png)
加味异功散9方1《不知医必要》卷四。
组成:党参(去芦,米炒)2钱,白术(净)1钱5分,陈皮1钱,麦芽(炒)1钱,茯苓1钱,神曲(炒)1钱,炙草1钱。
功能主治:产后伤食,吞酸嗳腐,满闷者。
用法:加生姜2片,水煎服。
2《不知医必要》卷四。
组成:党参(去芦,米炒)1钱5分,陈皮1钱,扁豆(炒,杵)1钱5分,生薏米3钱,白术(净)2钱,山药(炒)2钱,泽泻(盐水炒)1钱,白茯苓1钱5分,炙草1钱。
功能主治:脾虚有湿所致带下病。
3《疫疹一得》卷下。
组成: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陈皮1钱,山楂2钱,谷芽3钱,甘草5分,砂仁8分,生姜1片,黑枣3个,功能主治:疫疹愈后,脾胃虚弱,食少不化。
4《会约》卷十九。
组成:人参、白术2钱,茯苓1钱半,甘草(炙)1钱,当归2钱,陈皮(去白)1钱,钩藤钩钱半(此味后入,过煎无力)。
功能主治:小儿慢惊风证。
脾胃虚弱,肝木所胜,外虚热而内真寒。
5《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党参3钱,白术4钱,茯苓2钱,甘草1钱,广皮2钱,蕲艾3钱,乌鲗骨8钱,续断3钱。
功能主治:因脾虚气弱,妊娠4-5月,胎动不安,腰痠腹痛,有时下血,气短神倦,面色浮黄,大便下利,舌淡苔白滑,脉沉滑。
用法:水煎,温服。
6《保命歌括》卷二十。
组成: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甘草3分,陈皮5分,砂仁(研)5分,藿香5分,神曲(炒)1钱,陈米(年久者佳)1合。
功能主治:胃虚而呕,不喜食。
用法:上(口父)咀,取顺流水2大盏,煎沸,泡伏龙肝,擂细搅浑,放冷澄清,取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入药煎服。
7《医家心法》。
组成:人参、黄耆、白芍、茯苓、陈皮、甘草、煨姜、大枣。
功能主治:小儿痘疮至7-8日8《金鉴》卷四十七。
组成:异功散,山楂、神曲、厚朴、生姜。
功能主治:产后发热,呕吐胀闷属伤食,或倦怠气乏,属伤气者。
9《叶氏女科》卷二。
组成:人参、白术(蜜炙)、当归、川芎、陈皮(去白)、茯苓、阿胶(蛤粉炒珠)、麦冬(去心)、炙甘草各等分。
中医方剂思维导图(精品教学)
![中医方剂思维导图(精品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2fb58e911a37f111f0855b04.png)
气血壅滞 痰浊凝聚
肿
水 亏 火 不 实
银花-清热解毒 防风白芷-辛散祛邪 当归 赤芍 乳香 没药 陈皮 皂刺 山甲-溃坚散结 消肿止痛 活血祛瘀
营卫失和
天花粉 贝母-化痰散结
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 诸药
29.龙胆泻肝汤
肝经热盛 头痛 目赤肿痛 耳鸣耳聋 耳道疔肿 肋胁疼痛 脉弦数 舌红苔黄腻 黄连栀子-清热泻火 龙胆草-清肝泻火清热燥湿 木通车前泽泻-清热利湿 柴胡-疏肝解郁 散肝经之热 当归生地-滋阴养血 防苦燥 渗利伤阴
36.当归四逆汤
四肢失养 手足逆冷 阴疽冻疮 桂枝 当归 芍药 气血不畅
脉沉细欲绝 舌淡
温阳散寒 养血活血 养血和营 益气和中 通利血脉
寒凝 经脉 阳虚 血弱
大枣 甘草
木通 经脉不通 腰腿 胯足 细辛
疏寒止痛
重点:四逆散 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主证 病机 临床特征有何不同
37.四君子汤
运化失职 不思饮食 便溏
热邪壅盛
舌红苔黄 脉洪大有力
甘草
益胃和中
粳米
22.竹叶石膏汤
发热口渴
汗出 恶心呕逆
余热未尽
气虚不摄 阴虚气逆
石膏 竹叶
清热泻火
半夏-降逆和胃 防补益雍中 麦冬-滋阴清热 人参-益气养阴 粳米 甘草
神倦乏力 舌红苔少 脉虚数
润燥
补
养胃和中 资助化痰
23.清营汤-清营犀地玄麦连,银翘竹叶丹参全
阳入阴中 与热相争
重点:1.银翘散的配伍特点 银花连翘为君药
2.银翘散 桑菊饮组成,功效主治的异同
7-麻杏甘石汤
石膏-清泻肺热 汗出
邪热雍盛
喘咳气急
肺失宣降
八仙散14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八仙散14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d01c77f92b160b4e767fcffd.png)
八仙散14方1《喉科指掌》卷一。
组成:人中白1两(煅存性用),生大黄1两2钱,生石膏5钱,元参6钱(盐水炒),黄芩1两4钱(酒炒),玄明粉7钱,僵蚕末3钱,瓜硝8钱,轻粉1钱。
炮制:上为细末,用炼蜜为锭。
功能主治:咽喉溃烂。
用法:每服2钱,放舌上,津化咽下,连连不断,则烂斑自去矣。
2《伤科补要》卷四。
组成:半夏(姜汁炒)、巴豆霜、当归、乳香、没药、硼砂、血竭、土鳖虫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杖打极重,瘀血冲心。
用法:服8厘,好酒调下。
3《杏苑》卷七。
组成:羌活、独活、防风、当归、牛膝、黄柏、肉桂、白芍药各等分。
功能主治:腰腿挛疼,气血不和。
用法:上(口父)咀,用生绢袋盛,浸无灰酒中。
随量饮之,不拘时服。
4《摄生众妙方》卷七。
组成:白术2两,荆芥穗1两,黄柏7钱,甘草7钱,黄连9钱,升麻5钱。
炮制: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痔漏。
用法:每服30丸,空心米饮下。
以熊胆3钱,片脑4分,为末,用猪胆汁调擦患处。
5《仙拈集》卷四。
组成:川山甲(炒)5钱,乳香5钱,没药5钱,海藻5钱,昆布(1方作蜗牛)5钱,白鸽粪5钱,公土狗(连翅炒)2个,杨柳虫(炒)3条。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瘰疬。
用法:每服3钱,临卧黄酒下。
注意事项:忌酒、色、油荤、甘草百日。
6《外科精义》卷下引《卫生方》。
组成:细辛、荆芥、白芷、川芎、黄芩、防风、甘草、地骨皮各等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游风肿痒,疥癣疮;或因洗头,游风瘙痒生疮。
用法:每用药2两,水2碗,煎10沸,去滓,热淋塌患处。
7《普济方》卷六十七。
组成:防风、荆芥、白芷、川芎、细辛、地骨皮、甘草、羌活各等分。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牙疳。
用法:淋洗患处。
8《圣济总录》卷一三九。
组成:石灰(风化者)10两,地菘苗(新者,切,研)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旋覆根(切,研)半两,新葛叶(切,研,无即用葛粉)半两,青蒿(新者,切,研)半两,麦门冬苗半两,猪膏(去筋膜)半斤。
必胜散12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必胜散12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188654f1b307e87100f69659.png)
必胜散12方1《张氏医通》卷十四。
组成:赤槟榔5钱,皂角刺(炒)5钱,大黄(酒煨)1两,白牵牛(生,取头末)6钱(以一半炒),甘草(生、炙)各1钱,轻粉2钱。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疠风恶疾,营卫俱病,上下齐发。
用法:壮年者分5服,中年者分7服。
每服入黑糖或白蜜2匙,姜汁5匙调服。
临卧时腹中稍空,姜汤送下。
至三更,遍身麻木如针刺,头目齿缝俱痛。
此药寻病根,重者,7日行1次,稍轻者,10日半月行1次,以3-5遍为度。
病退后,眉发渐生,肌肉如故。
如齿缝中有血,以黄连贯众汤漱之。
2《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组成:白术4两,甘草(炙)4两,五味子(微炒)4两,干姜(炮)3两半。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气虚弱,不思饮食。
用法:每服2钱匕,加盐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3《济生续方》卷五。
组成:蒲黄(略炒)、螺儿青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齿衄。
用法:每用少许擦患处,少待,用温盐水漱之。
4《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烟霞圣效方》。
组成:雄黄、川芎各等分。
炮制:上药各为细末。
功能主治:偏正头痛,夹脑风。
用法:含水漱之。
立效。
5《局方》卷八。
组成:熟干地黄1两,小蓟(并根用)1两,人参1两,蒲黄(微炒)1两,当归(去芦)1两,芎藭1两,乌梅(去核)1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男子妇人血妄流溢,吐血、衄血、呕血、咯血;妇人下血过多,致发虚热。
用法:每服5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外科正宗》卷四。
组成:大黄1钱,槟榔1钱,白牵牛1钱,粉霜1钱5分。
炮制:上药各为细末。
功能主治:大麻风,血热秘结,脏腑不通。
用法:年壮者作5服,中年久虚者作7服。
用生姜4两捣汁,赤砂糖3钱,加水1大杯,3味和匀,临睡时腹中稍空,顿温通口服之即睡。
至三更,遍身麻木如针刺,头目齿缝俱痛,此药寻病之功已达,行出大小二便,或青白黑黄,又或红虫之类,此乃病根也。
1月内服药3次渐痊,眉发俱生,肌肤如旧。
7《圣济总录》卷一六九。
益气汤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益气汤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a616cd9ebe1e650e52ea99f6.png)
组成:人参1钱,甘草1钱,黄耆2钱,五味子30 粒,柴胡7分,白芍7分,姜3片,枣2枚。
功能主治:两手发麻,困倦嗜卧。 用法:水煎,热服。
5《杂症会心录》卷下。
组成:黄耆1钱5分(蜜水炒),人参1钱,白术1 钱(炒),当归1钱,麦冬1钱,炙甘草5分,藿香 1钱,五味子10粒。 功能主治:鼻痛过于解散,其始流清涕者,继成 浊涕,渐而腥秽黄赤间杂,皆由渗开脑户,日积 月累而致尪羸。
用法: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温3服。 注意事项:忌牛肉、饧、生葱、菜、猪肉、冷 水、菘菜、海藻酢物。
益气汤6方
1《胎产秘书》卷下。
组成:人参3钱,白术3钱,当归3钱,川芎8 分,茯苓1钱5分,陈皮4分,厚朴4分,苏梗5 分,炙甘5分,腹皮6分,木香2分(磨),萝卜 子3分,木通5分。 功能主治:产后误用耗气:茴香1钱,木香1钱,全蝎1钱,玄胡1钱,陈 皮1钱,石菖蒲1钱,羌活5分,僵蚕5分,川芎5 分,蝉蜕5分,穿山甲1钱,甘草1钱5分。 功能主治:因大气得之,气闭耳聋者。 用法:酒煎服。
3《医门补要》卷中。
组成:当归、党参、白术、陈皮、柴胡、黄耆( 炙)、升麻、甘草(炙)、红枣。 功能主治:肛门下坠。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6《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组成:半夏1升(洗,四破),宿姜8两,芎藭3 两,细辛3两,附子(炮)3两,玄参3两,当归 3两,桂心2两,甘草(炙)2两,茯苓2两,杏 仁60枚(去2仁皮尖,碎)。
炮制:上切。 功能主治:脉极。虚寒则咳,咳则心痛,喉中介 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
麻药11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麻药11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b9ec85ffe45c3b3566ec8b3d.png)
麻药11方1《咽喉经验秘传》。
组成:细辛、南星、半夏、牙皂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
用法:用少许放患处,便不知痛,可用刀针。
2《准绳·疡医》卷六。
组成:川乌、草乌、南星、半夏、川椒。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跌仆伤损。
用法:唾调搽之。
3《喉科紫珍集》卷上。
组成:草乌5钱,川乌5钱,淮乌(即何首乌)5钱,烧盐5钱,半夏3钱,全蝎3钱,白芷3钱,南星1钱5分,细辛1钱5分,川椒21粒。
炮制:上药各为末,和匀备用。
功能主治:喉疔、喉核须用刀针刺割者。
用法:喉疔喉核须用刀针刺割者,用此先吹患处,再下刀针。
但吹后痰涎必须吐净,不可咽下;用刀针后,恶血必须漱净,再吹本秘诸药方。
4《伤科汇纂》卷七。
组成:草乌3钱,当归2钱半,白芷2钱半。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整骨,取箭头。
用法:每服5分,热酒送下。
饮甘草解,或白糖汤冷服亦解。
5《石室秘录》卷一。
组成: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
功能主治:辅助外科手术。
用法:上水煎,服1碗,即人如睡寝。
6《验方新编》卷十一。
组成:川乌尖2钱5分,草乌尖2钱5分,生半夏2钱5分,生南星2钱5分,荜拔2钱5分,蟾酥2钱,胡椒5钱,细辛5钱。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割毒疮或取箭头、枪子。
用法:酒调搽。
7《医事启源》引纪州华冈氏方。
组成:曼陀罗花8分(陈旧者佳,新者发呕),草乌头2分,白芷2分,当归2分,川芎2分。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乳岩结毒,淋漏便毒,附骨疽及跌损脱臼。
用法:空心服之。
须臾,心气昏晕,手足顽痹,或沉眠不觉,或闷乱发狂,乘时施治。
既而饮之以浓茶,又与黄连解毒加石膏汤,2-3时乃醒。
如目眩咽干神气不复者,用黑豆汤即解。
倘其不醉者,更饮温酒。
或乘辇动摇必醉。
8《理瀹》。
组成:草乌、川乌。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缺唇缝合手术。
用法:凉水调,摊贴患处。
9《医学入门》卷八。
组成:牙皂5两,木鳖5两,紫金皮5两,白芷5两,半夏5两,乌药5两,土当归5两,川芎5两,川乌5两,草乌1两,小茴香1两,坐拿草(酒煮熟)1两,木香3钱。
红花散14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红花散14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b15a128067ec102de2bd89be.png)
红花散14方1《医钞类编》卷二十二。
组成:头红花1两,真冰片5分,官桂(去粗皮)1钱,明朱砂1钱,白芷3钱,生军5钱,当门麝4分,乳香5钱,儿茶2钱,全当归(晒干,研末)1两,血竭3钱,明雄黄1钱,没药3钱。
炮制:上药不见火,生研极细末,用瓷瓶封固收贮。
功能主治:金刃、跌打伤。
用法:每用3钱,一半用滴烧酒调敷伤处,血溢者不须敷;一半用黄酒冲服。
如伤口较多者,外敷自宜加倍,伤轻者只须外敷,不用冲服。
2《圣惠》卷三十七。
组成:红花1两,诃黎勒3枚(兼核生用),川朴消5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吐血。
用法:每服3钱,以酒半中盏,水半中盏,煎至6分.去滓,入赤马通1合,温服,不拘时候。
3《外科真诠》卷上。
组成:生耆3钱,当归3钱,红花3钱,生地3钱,荆芥叶1钱5分,贝母1钱,茯苓2钱,黄柏2钱,菊花根3钱。
功能主治:足丫发及手丫发。
用法:内服。
外用酒蜜捣菊花叶、芙蓉叶敷之。
4《伤科方书》。
组成:酒醉土鳖、醋煅古钱、炙乳香、炙没药、苏木节、巴霜各等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刑杖伤。
用法:一板1厘,水、酒调服。
5《外科真诠》卷下。
组成:红花1钱,归尾1两,没药2钱,苏木5分,甲珠1片,银花4钱,甘草5分。
功能主治:腿痈。
6《妇科玉尺》卷一。
组成:当归1两,没药2钱半,红花2钱半,官桂2钱半,赤芍2钱半,苏木2钱半,青皮2钱半。
功能主治:妇女血气。
7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五。
组成:红花1分,白矾1两(烧灰)。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聤耳,累年脓水不绝,臭秽。
用法:每用少许纳耳中。
8《保命集》卷下。
组成:干荷叶、牡丹皮、当归、红花、蒲黄(炒)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妇人产后血晕,胞衣不下,血崩,月事不调,及远年干血气。
用法:每服半两,酒煎和滓温服。
如胞衣不下,另用榆白皮研末煎汤,调服半两。
9《朱氏集验方》卷十。
组成:好红花(细擘)、苏枋木(捶碎)、当归各等分。
功能主治:妇人血膈,经脉不通。
四白散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四白散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2079ed022cc58bd63186bddd.png)
组成:黄耆1两,厚朴1两,益智仁1两,藿香1两, 白术1两,白扁豆1两,陈皮1两,半夏半两,白茯 苓半两,人参半两,乌药半两,甘草半两,白豆 蔻仁半两,芍药1两半,檀香2钱半,沉香2钱 半。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男子妇人,血虚发热,夜多盗汗,羸 瘦,脚痛不能行。
用法:每服3钱,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 服。
四白散5方
1《外科大成》卷三。
组成:糯米350粒,巴豆(取肉)5个。 炮制:用夏布包之扎之,取石灰鹅卵大一块,冲 滚水1碗泡化,以水煮米包成饭,取出,乘热加硇 砂末1钱,杵匀,仍加灰水,研如糊,瓷罐收之, 听用。
2《博济》卷五。
组成:白花蛇1两半(酒浸1宿,去皮骨秤),新 罗1两,白附子1两,白僵蚕1两(微炒),白蒺 藜(微炒,去刺)1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肾脏风毒攻注四肢,头面生疮,遍身 瘙痒。 用法:每服2钱,早、晚、空心温酒调下。
4《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组成:龙骨半两,白石脂半两,胡粉半两(蒸令 黄),白矾(烧成灰)半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冷痢。 用法:每服2钱匕,米饮调下。
5《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组成:蒺藜子(炒去角)、白芷、白附子( 炮)、白僵蚕(炒)各等分。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头痛身热,百节疼痛。 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每服2钱匕,茶清或酒调下,不拘时候。
百合散18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百合散18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ae920ba5f18583d04864595f.png)
组成:百合1两,紫苏子3分(微炒),桑根白皮1 两(锉),紫菀3分(去苗土),甘草半两(炙 微赤,锉),款冬花3分,汉防已3分,贝母3 分(焙微黄),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仁,麸 炒微黄),人参3分(去芦头),赤茯苓1两,麻 黄1两(去根节),桔梗半两(去芦头)。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久咳嗽,胸中气不利。 用法: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 3个,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已经14日外,潮热不退,四肢无 力,昏沉如醉,恐变成百合病。 用法: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 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7《圣惠》卷七十四。
组成:百合半两,桑根白皮1两(锉),栝楼根1 两(锉),葶苈半两(隔纸炒令微黄),甘草半 两(炙微赤,锉)。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心胸气壅,喘促咳嗽。 用法: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葱白5寸,煎至6 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组成:百合5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诸鱼骨鲠在喉中。 用法:用蜜水调涂帛上,匝项系之,甚者不过35上。
8方出《制: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耳聋疼痛。 用法:每服1钱,食后温水调下,日3次。
9《圣惠》卷三十一。
百合散18方
1《圣惠》卷七十四。
组成:百合1两,桔梗(去芦头)1两,贝母(煨 微黄)1两,赤芍药1两,紫菀(洗去苗土)1两, 桑根白皮(锉)1两,前胡(去芦头)1两,赤茯 苓1两,甘草半分(炙微赤,锉)。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1-10月份,伤寒烦热,咳嗽不欲 食,胸前满闷。 用法: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 6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11《鸡峰》卷十七。
组成:百合1两,人参1两,贝母1两,白茯苓1两, 杏仁1两,甘草1两,干山芋1两,鹿角胶2两。
木瓜散12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木瓜散12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8e8e9b760c22590103029d46.png)
木瓜散12方1《传家秘宝》卷中。
组成:大腹1枚,紫苏1分,干木瓜1分,甘草1分(炙),木香1分,羌活1分。
炮制:上锉细为饮子,分作3服。
功能主治:脚气冲心,胸膈痞滞,烦闷。
脚肿。
用法:每服用水1升,同煎至3合,通口服之。
2《圣惠》卷四十五。
组成:木瓜2两(干者),槟榔2两,人参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桑根白皮1两(锉),羚羊角屑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木通1两(锉),紫苏茎叶1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湿脚气,攻心闷乱,或时肿满喘急。
用法:每服3钱,以童便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普济方》卷二四○。
组成:干木瓜1两,紫金皮2两,香附子(去毛净,炒黄)3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脚气。
用法:每服3钱,空心盐酒调下,1日3-4次。
5日见效。
4《普济方》卷二一一。
组成:木瓜、车前子、罂粟壳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每服2钱。
米饮调下。
5《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组成:干木瓜(焙)5两,益智(去皮)2两,桂(去粗皮)2两,草豆蔻(去皮)2两,红豆蔻(去皮)2两,干姜(炮)2两,高良姜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甘草(炙,锉)3分,麦蘖(炒)3分,陈曲(炒)3分,生姜1斤(取自然汁),丁香1两,沉香1两,盐1升。
炮制:上药捣罗14味为散,研细,入生姜自然汁并盐拌匀,瓷器盛。
用法:每服2钱匕,沸汤点服。
6《圣惠》卷四十五。
组成:木瓜皮1两(干者),槟榔1两,桑根白皮1两(锉),紫苏茎叶3分,木香半两,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羚羊角屑3分,防风半两(去芦头)。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脚气,肝肾气虚,心腹气胀,筋脉不利,腰脚无力,胸膈痰滞,不思饮食。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圣惠》卷五十一。
组成:干木瓜1两,高良姜半两(锉),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桂心半两,诃黎皮半两,沉香半两,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1分(炙微赤,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
解肌汤20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解肌汤20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2bfaec34e53a580217fcfe98.png)
解肌汤20方1《伤寒微旨论》卷上。
组成:芍药2两,麻黄(去节)3分,升麻半两,甘草(炙)半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伤寒阴阳俱有余,两手脉浮数,或紧或缓,三部俱有力,无汗恶风,时届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者。
用法:每服3钱,水1盏半,入豉半合,煎至8分,去滓热服。
2《普济方》卷一四二。
组成:恒山2两,柴胡4两,知母1两,甘草1两,青蒿子1两,桃枝1两,桂、生姜2两,乌梅12枚,葱白3寸,薤白3寸,柳枝1握,鳖甲(醋炙,去裙襕)2两。
功能主治:伤寒往来寒热,有时肢节烦疼者;久疟。
用法:上以水1斗2升,煮取6升,去滓,再煮取3升,温服1升,寒热前后各1服。
3《袖珍》卷四引汤氏方。
组成:麻黄(去节)半两(冬用7钱半),人参半两,芍药半两,川芎2钱半,前胡2钱半,独活半两。
功能主治:伤寒发热,心烦燥渴。
用法:上(口父)咀。
每服1钱,水半盏,加生姜1片,薄荷1叶,煎服。
4《云岐子脉诀》。
组成:葛根1两,黄芩1两,麻黄(去节)半两,赤芍药4钱。
功能主治:邪气在表,上气浮肿。
用法:上(口父)咀。
每用1两,生姜7片,水2盏,煎至1盏,食前去滓热服。
5《伤科方书》。
组成:广皮1钱,防风1钱,葛根1钱,木通1钱,羌活1钱2分,荆芥1钱5分,前胡1钱,桔梗1钱,苏叶1钱5分。
功能主治:人于既跌之后,或相打受伤之后,感冒经风,发寒发热,头身皆痛。
用法:加葱白3根,生姜3片,水煎服。
6《万氏家抄方》卷五。
组成:川升麻1钱,甘草(生用)1钱,干姜1钱,黄芩1钱,赤芍1钱5分,麻黄(去节)5分。
功能主治:小儿遍身赤肿,不能睡卧。
用法:上(口父)咀。
每服2-3钱,桃、柳枝各7根,水1钟,煎6分,不拘时候温服。
7《普济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车论》。
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苍术4两(去粗皮),羌活半两,甘草半两(炙),荆芥穗半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伤寒。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续服2-3服。
补骨脂散9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补骨脂散9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81678361360cba1aa811dace.png)
组成:补骨脂(炒)半两,牛膝(酒浸,切, 焙)半两,没药(研)半两,干姜(炮)1两,阳 起石(研)1两,茴香子(炒)1两,白茯苓(去 黑皮)1两,山芋1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虚劳,心腹疼痛。 用法:每服1钱匕,温酒调下。
7《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组成:补骨脂(炒)1两,茴香子(炒)1两,葫 芦巴(炒)1两,槟榔(锉)半两,青橘皮(去 白,炒)研)、牛蒡子(微炒)、牵 牛(炒)、大黄(酒拌炒)各等分。 功能主治:便毒。 用法:上为末。每服1两,酒调下。
3《杨氏家藏方》卷四。
组成:破故纸1两(炒),黑牵牛(碾取头末)2 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寒湿气滞,腰痛,脚膝肿满,行步艰 难。 用法:每服3钱,食前橘皮汤调下。以利为度。
9《圣惠》卷二十八。
组成:补骨脂2两(微炒),诃黎勒1两半(煨, 用皮),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肉苁蓉2 两(汤浸1宿,刮去皱皮,炙令干),厚朴1两( 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鹿茸1两(去 毛,酒洗,涂酥炙微黄),肉豆蔻3分(去 壳),龙骨1两,赤石脂1两,白术1两,缩砂2 两(去皮),当归半两。
5《御药院方》卷九。
组成:补骨脂2两,青盐半两。 炮制:上二味,同炒至微爆为度,候冷,取出, 为细末。
功能主治:牙齿疼痛久不已。 用法:每用少许,以指蘸药,擦于牙齿痛处,有 津即吐,误咽无妨。每日丁香散与补骨脂散相间 使用。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膀胱久虚,便溲不禁,腹胁虚满,少 腹(疒丂)痛。
用法:每服2钱匕,盐酒或盐汤调下。
8《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组成:补骨脂1两,菵草叶1两,官桂1两(去粗 皮),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干姜1两(炮 裂,锉),干蝎1分(微炒)。
《方剂学》方解(图表)
![《方剂学》方解(图表)](https://img.taocdn.com/s3/m/a882c9f103d8ce2f006623fb.png)
绪言一.“方子”与“方子学”的概念1、方子,是在治法的指点之下,选择适合的药物,裁夺用量,按照方子的构成原则配伍而成.2、方子学,是研讨并解释治法与方子的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一.方子与治法1.方子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起源于方子;(2)治法是指点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子是表现和完成治法的重要手腕.2.经常应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经常应用治法归纳综合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表现各法的代表方子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息争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子的构成1.构成原则:君.臣.佐.使.(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重要治疗感化的药物,在方子中不成缺乏.(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感化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重要治疗感化的药物.(3)佐药:①佐助药,即合营君.臣药以加强治疗感化,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清除或削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感化的药物.(4)使药:①引经药;②折衷药.2.构成变更:(1)药味加减的变更(2)药量加减的变更(3)剂型改换的变更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感化,治疗表证的方子,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应用解表剂时应留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掉水者,禁用.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有峻汗之功.(臣)杏仁——降利肺气,. (佐)甘草——折衷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佐使)[应用留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 散中寓收(君)白芍——敛养分阴. 折衷营卫(臣),温胃止呕;助桂.芍(佐)大枣——助白芍益阴,补脾益气.折衷营卫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解肌,合白芍酸甘化阴以益阴;折衷药性.(佐使)[应用留意]①微火煮取;②药后啜粥以助酿汗;③温覆以助汗出;④方中桂枝.白芍用量相等.[方子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中均用桂枝.甘草,具有解表散寒之功,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烧,头痛,苔薄白,脉浮者.麻黄汤中还有麻黄.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实用于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烧,无汗而喘,脉浮紧等;桂枝汤中还有芍药.生姜.大枣,发汗散寒之力稍逊,重在折衷营卫,实用于风寒表虚证,症见恶风发烧,有汗无喘,脉浮缓或浮弱等.九味羌活汤[方解]羌活——祛风散寒除湿. (君)防风.苍术——助君药祛风散寒除湿. (臣)细辛.川芎.白芷——散风寒,行气血; (佐)黄芩.生地——清热.制燥.甘草——折衷诸药. (使)小青龙汤[方解]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助麻黄解表.(臣)白芍——敛阴,防过汗伤正; (佐)五味子——敛气,防肺气耗散;半夏——燥湿化痰.甘草——益气和中,折衷药性. (佐使)止嗽散紫菀,百部——苦.温润入肺理肺化痰止咳君白前降气祛痰止咳化痰之力大大加强臣桔梗宣肺止咳一宣一降止咳化痰荆芥──祛风解表佐陈皮──理气化痰甘草──缓急和中,折衷诸药,合桔梗.荆芥又有利咽止咳之功. 使辛凉解表桑菊饮[方解]桑叶.菊花——分散风热. (君)薄荷——助君药分散风热; (臣)桔梗.杏仁——宣肺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佐)甘草——折衷诸药.(使)银翘散[方解]银花.连翘——轻清透表,清热解毒.(君)牛蒡子.薄荷——辛凉助君药分散风热;(臣)荆芥.淡豆豉——辛温助君药开腠散邪.桔梗——宣肺利咽; (佐)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甘草——清热解毒,折衷药性. (使)[配伍特色]①重用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为君药;②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方子比较]本方与桑菊饮中均用连翘.桔梗.薄荷.芦根.甘草,具有疏风清热之功,用于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症见发烧,口渴,咳嗽,脉浮数者.银翘散中还有银花.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解表清热之力较强,属于“辛凉平剂”,实用于风热表证,热象着重.表郁较甚者,症见发烧较高,咽喉痛苦悲伤,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等;桑菊饮中还有桑叶.菊花.杏仁,肃肺止咳之力较大,属于“辛凉轻剂”,实用于风热表证,受邪轻浅,肺掉清肃者,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解]麻黄——宣肺平喘.君臣相伍, (君)石膏——清泻肺热.宣泄肺热. (臣)杏仁——降肺气,助君药宣肺平喘.(佐)甘草——益气和中,合石膏生津止渴;折衷诸药.(佐使)[方子比较]本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二方虽同治实喘证,但麻黄汤麻.桂合用,属辛温之剂,解表散寒力强,主治风寒实喘证;本方麻.膏合用,属辛凉之剂,宣肺泄热力强,主治肺热实喘证.1.3扶正解表败毒散[方解]羌活.独活——发散周身之风寒湿邪. (君)川芎.柴胡——助君药散邪止痛. (臣)枳壳.桔梗.前胡.茯苓——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佐)人参——扶正以祛邪;生姜.薄荷——增解表散邪之力.甘草——益气补中,折衷药性. (佐使)[备注]喻昌以本方治疗痢疾,称为“逆流挽舟”法.2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感化,治疗里实证的方子,统称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应用泻下剂时应留意:①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者,当衡量表里轻重,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②年迈体弱及病后正虚而有里实之证,需依据虚实缓急,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③得效即止,并进食易消化食物;④峻下之剂,妊妇慎用.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方解]大黄——泻热通便. 相须配伍(君)芒硝——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峻下热结(臣)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佐)[备注]①本方表现了“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②煎药时应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溶入芒硝.温下温脾汤(《备急令媛要方》)[方解]附子.干姜——温阳祛寒.大黄——荡涤积滞.人参.甘草——益气补脾.[配伍特色]大黄与温里药相配,其寒性受温药之制而行泻下之用,即所谓“去性存用”.[备注]本方在构成上可看作是如下方子变更而来:①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②四逆汤加人参.大黄.润下麻子仁丸(《伤寒论》)[方解]火麻仁——润肠通便. (君)大黄——通便泄热; (臣)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和里.枳实.厚朴——下气破结,以助通便; (佐)蜂蜜——润燥滑肠,折衷药性. (佐使)[备注]①本方治证,别名“脾约证”.②本方构成即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济川煎(《景岳全书》)[方解]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君)当归——养血润肠; (臣)牛膝——补肾强腰,性善下行.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 (佐)泽泻——泄肾浊.升麻——升清阳,伍牛.枳.泽使清升浊降.(使)2.4逐水十枣汤(《伤寒论》)[方解]甘遂——行经隧水湿;大戟——泄脏腑水湿; 峻逐水饮芫花——消胸胁伏饮痰癖.大枣——益气护胃,缓诸药之峻烈及毒性,使下不伤正.[应用留意]①服药办法:将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为末,装入胶囊;每服,凌晨空肚时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②药后护理:药后水饮未尽者,次日渐加再服;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体虚邪实,非攻不成者,与健脾补益剂瓜代应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方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生地.玄参.麦冬.海参——滋阴增液.人参.甘草.当归——益气补血.姜汁——防呕逆拒药,和胃运药.[应用留意]方中人参另煎取汁,与姜汁先服.3.息争剂凡是采取折衷的办法,以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效掉调.高低寒热互结者,统称息争剂,分为息争少阳.折衷肝脾.折衷肠胃三类.息争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方解]柴胡——分散少阳之邪.一散一清(君)黄芩——清泄少阳之热.息争少阳(臣)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佐)人参.甘草益胃生津,折衷营卫;生姜.大枣扶正祛邪,实里以防邪入. (使)大柴胡汤(《金匮要略》)[方解]柴胡(君).黄芩(臣)-息争清热.大黄.枳实-内泻热结.(臣)芍药-缓急止痛.(佐)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和中,折衷诸药.(使)[方子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均用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和大枣,均能息争少阳,用于邪在少阳,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者.但小柴胡汤尚配人参.甘草,功专息争少阳,兼可扶正祛邪,主治少阳病,其临床表示除上述症状外,另有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苔薄白等;大柴胡汤配有大黄.枳实.芍药,兼能内泻热结,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其临床表示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心下满痛或痞硬,吐逆不止,大便不解或下利,苔黄,脉弦数有力等.折衷肝脾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方解]青蒿.黄芩——清透少阳胆腑邪热. (君)竹茹.半夏.陈皮.枳壳——清热化痰,理气和胃.(臣)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佐)[方子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中均用黄芩.半夏.甘草,具有息争少阳之功,用于邪在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逆,苔白脉弦者.本方以青蒿配伍黄芩为主,清热之力胜,再配竹茹.赤茯苓.碧玉散.陈皮.枳壳等,祛湿化痰辟秽之功较著,实用于少阳热重,兼有痰湿中阻者,症见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吐酸苦水,苔腻脉滑等;小柴胡汤以柴胡配伍黄芩为主,再配生姜,分散之功强,且有人参.大枣,又能益气扶正,实用于伤寒少阳证.折衷肝脾四逆散(《伤寒论》)[方解]柴胡——透邪升阳,疏肝解郁.芍药——柔肝养血,配柴胡调肝.枳实——下气破结,伍柴胡理气.甘草——益气补脾,合枳实调脾.逍遥散(《宁靖惠平易近和剂局方》)[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助运.生姜——温胃和中.薄荷——散肝郁而生之热.痛泻要方[方解]白术——健脾燥湿.白芍——柔肝缓急.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折衷肠胃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方解]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寒.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虚.[配伍特色]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兼施.[备注]本方乃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将生姜易为干姜而成.4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感化,治疗里热证的方子,统称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应用清热剂时应留意:①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及真假;②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③酌情配伍“反佐”药.更多资料请登录仲景论坛清气分热白虎汤(《伤寒论》)[方解]石膏——清热泻火. (君)知母——助石膏清热,滋阴生津. (臣)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 (佐)甘草——折衷诸药. (使)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方解]竹叶.石膏——清热除烦. (君)人参——益气; (臣)麦冬——养阴生津.半夏——降逆止呕. (佐)甘草.粳米——和中调药(佐使)[方子比较]本方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者.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泻火力强,合适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胃气掉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虚数者.清营凉血清营汤(《温病条辨》)[方解]犀角.生地——清营解毒养阴. (君)玄参.麦冬——养阴清热. (臣)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透热转气;(佐)丹参——活血以消瘀热.[配伍特色]在清养分阴药中,配伍轻清透达之品,表现了“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法.[应用留意]舌绛而苔白滑者,不宜应用.犀角地黄汤(《备急令媛要方》)[[方解]犀角解毒生地清热凉血止血养阴芍药.丹皮化瘀[配伍特色]清热凉血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表现了“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法.[方子比较]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中均用犀角.生地,具有清热凉血,养阴活血之功,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证.清营汤中还有玄参.麦冬.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丹参,重在清泄营热,透热转气,实用于热初入营,尚未动血,症见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约,舌绛而干等;犀角地黄汤中还有芍药.丹皮,专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实用于热入血分,热盛动血,症见出血,神昏谵语,斑疹紫黑,舌质深绛等.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方解]黄芩.黄连——清降头面热毒. (君)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分散头面风热. (臣)马勃.板蓝根——助君药清热解毒; (佐)玄参——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桔梗.甘草——合马勃.玄参.板蓝根清利咽喉;陈皮——理气疏壅;升麻.柴胡——分散风热,发越郁火.甘草——兼以和中调药. (使)[配伍特色]起落并用:芩.连得升.柴,可上行以清头面热毒;升.柴得芩.连,可不至于升发太甚,二者相反相成.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方解]龙胆草——泻怒气,除湿热. (君)黄芩.栀子——助君药泻火. (臣)泽泻.木通.车前子——助君药清热利湿; (佐)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柴胡——疏肝.引经.甘草——调药. (使)[配伍特色]泻中有补,利中有滋(因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易耗阴血;方中药物多苦燥渗利,再耗其阴,故配生地.当归以滋阴养血,使祛邪而不伤正).[应用留意]脾胃虚寒者,不宜多服或久服.左金丸(《丹溪心法》)[方解]黄连——清泻肝胃之火. (君)吴茱萸——和胃止呕,疏肝开郁,制黄连之寒. (佐)[备注]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之比为6:1.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方解]桑白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君)地骨皮——泻肺中伏火,退虚热. (臣)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培土生金.(佐使)清胃散(《兰室秘藏》)[方解]黄连——清泻胃火. (君)生地.丹皮——清热凉血滋阴. (臣)当归——养血和血.(佐)升麻——散火解毒,引经.伍黄连发越郁火.(佐使)玉女煎(《景岳全书》)[方解]石膏——清胃火. (君)熟地——滋肾阴. (臣)知母——助石膏清胃; (佐)麦冬——助熟地滋阴.牛膝——补肾,引热下行.(佐使)[方子比较]玉女煎与清胃散均有清胃感化,用于胃火上攻之证,症见牙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数者.玉女煎由石膏.知母.熟地.麦冬.牛膝构成,清滋并进,滋阴补肾之功较胜,实用于胃火上攻,肾阴缺乏,牙痛齿松者;清胃散由黄连.生地.丹皮.当归.升麻构成,清中寓散,凉血消肿之力较强,实用于胃经实火上攻,牙痛较甚,牙龈红肿或溃烂,牙宣出血者.芍药汤(《保命集》)[方解]芍药当归——折衷营血;甘草——缓急止痛.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燥湿.大黄——泻热解毒(配芩连清中有泻;合木槟通腑导滞) 通因通用木喷鼻.槟榔——行气导滞.导热下行官桂——防苦寒伤阳,冰伏湿热;助行血之力.[配伍特色]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热共投,着重于“热者寒之”.[备注]本方构成,表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痢之法.白头翁汤(《伤寒论》)[方解]白头翁凉血止痢(君)黄连.黄柏清热解毒燥湿止痢(臣)秦皮收涩止痢(佐)[方子比较]白头翁汤与芍药汤均有清热解毒止痢之功,为治疗痢疾的经常应用方.白头翁汤集大队清热解毒治痢之品组方,功专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实用于赤痢热甚,因热毒深陷血分而致者,临床以发烧,痢下赤多白少为特点;芍药汤则清热解毒与折衷气血并进,清热解毒之力稍逊,实用于湿热痢,肠腑气血壅滞者,临床以腹痛里急,痢下赤白相兼为特点.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方解]鳖甲——滋阴退热.青蒿——清热透邪.生地.知母——滋阴清热.丹皮——凉血透热.5.祛暑剂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方解]西瓜翠衣(君).荷梗(臣).黄连.知母.竹叶(佐使)-清热解暑西洋参(君).石斛.麦冬(臣).甘草.粳米(佐使)-益气生津6.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感化,治疗里寒证的方子,统称温里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三类.应用温里剂应留意:①辨清寒热真假,真热假寒证禁用;②素体阴虚.有掉血病证者宜慎用;③联合季候.地域调剂用量.6.1 温中祛寒理中丸(《伤寒论》)[方解]干姜—温中祛寒.(君)人参—补气健脾.(臣)白术—健脾燥湿.(佐)炙甘草—益气和中,折衷诸药.(使)[应用留意]若寒盛病重,病势较急,可改丸为汤,以收速效,《金匮要略》治胸痹之人参汤即为本方.吴茱萸汤(《伤寒论》)[方解]吴茱萸—温脾胃,暖肝肾,降逆气.(君)人参—补气养胃.(臣)生姜—温中断呕.(佐)大枣—益气和中.小建中汤(《伤寒论》)[方解]饴糖—益气养阴,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君)桂枝—温阳气.(臣)芍药—益阴血.炙甘草—甘温益气,合芍药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配桂枝辛甘化阳,温补阳气.(佐)生姜.大枣—温补脾胃.(使)[配伍特色]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方子比较]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构成.两方构成中均有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和大枣,但桂枝汤以桂枝为君,桂芍之比为1:1,功在解肌揭橥,折衷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痛发烧,汗出恶风,脉浮缓等;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桂芍之比为1:2,功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实用于以中焦虚寒为主的虚劳腹痛,虚劳悸烦,以及虚劳发烧等病证.6.2 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方解]附子-温肾祛寒,回阳救逆.(君)干姜-温中祛寒,助附子回阳救逆.(臣)炙甘草-益气,解毒.(佐)回阳济急汤(《伤寒六书》)[方解]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回阳救逆.六正人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生姜-益气健脾,燥湿和胃.五味子-合人参益气生脉.麝喷鼻-通行十二经血脉,使药力迅布周身.6.3 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方解]桂枝.细辛-温经散寒.当归.芍药-养血活血.木通-通行血脉.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协桂辛通阳,助归.芍补血.[方子比较]四逆散.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同出《伤寒论》,皆由“四逆”名方,方中均有甘草,所治病证均见四肢厥冷.但四逆散用柴胡.芍药.枳实等组方,药性偏凉,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感化,主治阳气内郁之证,其症四逆程度最轻,指(趾)头微寒,并可兼怀孕热.脉弦等;四逆汤重要以附子.干姜构成,功可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阴盛阳衰证或亡阳急证,其症四逆程度最重,过肘过膝,并见全身虚寒现象,脉沉微细;当归四逆汤配有桂枝.细辛.当归.芍药.木通和大枣,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效,主治贫血寒凝经脉之证,其四逆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手足厥寒,并有舌淡脉细等贫血症状.7.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感化,治疗虚证的方子,统称补益剂,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和补阳五类.应用补益剂应留意:①辨清虚实真假,不成误用于真实假虚证;②恰当配伍理气健脾和胃之品,使补而不滞.8.1补气四正人汤(《宁靖惠平易近和剂局方》)[方解]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君)白术-健脾燥湿.(臣)茯苓-渗湿健脾.(佐)甘草-益气和中,折衷诸药.(使)[方子比较]本方与理中丸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益气补脾,均治脾胃衰弱之证.但本方尚配茯苓,重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症会晤色萎白,语声低微,肢体无力,食少便溏,脉细而缓或虚软无力者;理中丸则用干姜为君,重在温中祛寒,主治脾胃虚寒证,其临床表示,当在本方证的基本上,见有四肢不温,脉沉迟等虚寒现象.参苓白术散(《宁靖惠平易近和剂局方》)[方解]人参.炙甘草.山药.莲子肉-益气健脾而止泻.白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而止泻.砂仁-行气燥湿,醒脾和胃.桔梗-载药上行以益肺.[备注] 本方药性温和,补而不滞,培土生金,是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生津保肺的经常应用方,不单实用于脾虚夹湿证,并且可用于肺气虚损,久咳痰多之证.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方解]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君)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臣)当归-养血补虚.(佐)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升麻.柴胡-升阳举陷.[配伍特色]补气升阳(以治气虚下陷证),甘温除热(以治气虚发烧证).[方子比较]四正人汤.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汤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益气健脾,所治病证均有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脉弱等性格衰弱现象.但四正人汤尚配茯苓,功专补气健脾,是补气的根本方,主治脾胃气虚证.参苓白术散另有山药.莲子肉.薏苡仁.茯苓.白扁豆.砂仁.桔梗,兼具渗湿之功,且可培土生金以益肺,实用于脾胃气虚夹湿证,其症当有胸脘痞闷,舌苔白腻,或泄泻.水肿,此外还可用于肺虚久咳痰多之证;补中益气汤配伍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长于升阳举陷,除性格衰弱证外,更经常应用于脏器下垂.久泻久痢等气虚下陷证和发烧汗出.渴喜温饮.面色**白.脉洪而虚之气虚发烧证.生脉散(《表里伤辨惑论》)[方解]人参-益气补肺以生津.(君)麦冬-养阴清热而生津.(臣)五味子-敛肺止汗而生津.(佐使)[应用留意]本方有收敛感化,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津未伤者,不宜应用.久咳肺虚,亦必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应用.8.2补血四物汤(《宁靖惠平易近和剂局方》)[方解]熟地-滋阴补血.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白芍-养血和营.川芎-活血行气.[配伍特色]以血中之血药地.芍配血中之气药归.芎,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方子比较]本方与逍遥散均配归.芍以养血调经,同为妇科调经的经常应用方,治疗月经不调.但本方配有熟地.川芎,具有补血调血感化,主治营贫血滞,冲任虚损所致的月经不调,量少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或细涩;逍遥散尚用柴胡.白术.茯苓.甘草.煨姜.薄荷,长于疏肝解郁健脾,主治肝郁贫血,脾掉健运之月经不调,两胁痛苦悲伤,乳房作胀,神疲食少,脉弦而虚.当归补血汤(《表里伤辨惑论》)[方解]黄芪-补气以生血.当归-养血和营.[配伍特色]重用补气药配伍补血药以补气生血.[备注]黄芪与当归用量之比为5:1.归脾汤(《济生方》)[方解]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生姜-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茯神.酸枣仁.远志-安神宁心.木喷鼻-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配伍特色]气血双补,心脾同调.[方子比较]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均用参.芪.术.草.归,均可益气健脾,所治病证均有性格衰弱的表示.但本方尚配龙眼肉.茯神.酸枣仁.远志.木喷鼻,兼能养血安神,主治心性格血两虚之心悸掉眠.食少体倦和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补中益气汤还有升麻.柴胡.陈皮,尚可升清举陷,主治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和蔼虚发烧之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脉虚大等.8.3 气血双补八珍汤(《正体类要》)[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生姜大枣[功用]补益气血.[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心悸掉眠,舌淡,脉细无力. [方解]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补脾.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营.生姜.大枣-折衷脾胃.炙甘草汤(《伤寒论》)[方解]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生地.麦冬.阿胶.麻仁-滋阴补血充脉.桂枝.生姜.清酒-通阳复脉.8.3补阴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方解]熟地黄—滋肾填精. (君)山茱萸—滋肾益肝;三补(臣)山药—滋肾补脾.泽泻—泻肾降浊,并防熟地之滋腻; (佐)丹皮—清泻怒气,并制萸肉之温性;三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健脾.[配伍特色]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肾肝脾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备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六味药物的用量比例为8:4:4:3:3: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解]熟地.龟板—滋阴潜阳,壮水以制火.。
半夏饮9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半夏饮9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19625b73aa00b52acec7ca67.png)
组成:半夏1两(汤洗去滑,用生姜2两同捣作饼 子,焙干),丁香1分,木香1分,白术半两,沉 香(锉)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半两, 草豆蔻5枚(去皮),甘草(炙)1两,青橘皮( 汤浸,去白,炒)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胃气寒,中脘痞闷,呕吐多痰。 不思饮食。 用法: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煎 取1盏,去滓温服。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风痰,心腹烦满,呕吐不欲饮食。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1枣大(拍 碎),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半夏饮9方
1《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组成:半夏(生姜汁炒黄)1两,干姜(炮)1 两,枣肉(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 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陈橘皮( 汤浸,去白,焙)1分,红豆蔻(去皮)1分,木 香半分,草豆蔻(去皮)2枚。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不能饮食,见食吐逆。 用法:每服1钱匕,水1盏,加蜜半匙,煎至7分, 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6《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组成:半夏3分(姜汁浸,炒),白术1两,槟榔 5枚(生,锉),甘草(生,锉)半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脾胃虚寒,痰涎壅滞,呕吐不止。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煎至8分,去滓热 服,不拘时候。
7《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组成:半夏(汤洗7遍去滑尽,焙)2两,厚朴( 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糯米2合,陈橘皮( 汤浸,去白,焙)1两,生姜(焙)1两半。
炮制: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肺气胀满,咳嗽痰壅,四肢痿弱,积 渐虚羸。
用法:每服5钱匕,水2盏,加生姜1枣大(拍 碎),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2次。
9《圣济总录》卷十七。
牡丹皮散10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牡丹皮散10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33eee079da38376bae1fae46.png)
组成:牡丹皮(为末)2分,白盐半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箭镞毒药入诸处不出。 用法: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日3次。其箭镞渐 渐自出。
8《圣济总录》卷一六六。
组成:牡丹皮1两,威灵仙(洗,焙)1两,黄 耆(锉)1两,桂(去粗皮)1两,大黄(酒蒸, 切,焙)1两,当归(切、焙)1两。
4《校注妇人良方》卷十八。
组成:牡丹皮1两,芒消1两,大黄(蒸)1两,冬 瓜子3-7粒(去尖)。 功能主治:产后恶露闷绝。 用法:上每用5钱,水煎服。
5《准绳·疡医》卷六。
组成:牡丹皮、当归、骨碎补、红花(酒浸)、 续断、乳香、没药、桃仁、川芎、赤芍药、生地 黄。 功能主治:跌扑闪挫伤损,滞血疼痛。 用法:水、酒煎服,却用秫米饭热罨缚,冷又蒸 热,换缚。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产后妒乳,壅结疼痛。 用法: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每日3次,不拘时 服。
9《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冬瓜子、当归、赤芍药、丹皮(酒煮)、 大黄、桃仁。 功能主治:产后内伤而喘,血分有热,热壅不不 行者。
10《博济》卷四。
组成:牡丹皮1分,芍药1分,白芷1分,干姜1分, 当归半两,延胡索半两,陈皮(去白)半两,官 桂(去皮)半两,乌药半两,苦杖半两,红花半 两,川芎半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妇人脏冷,气不和,心胸烦闷,不思 饮食,四肢无力,头昏身体痛。 用法:每服1钱半,用生姜2片,酒、水各半盏, 同煎至7分,温服;如初生产后,每日3服,7日 后,渐减服数。如服药后,腹内些小疼痛,请不 怪,如吃至满月,永无病生。
牡丹皮散10方
1《博济》卷四。
组成:牡丹皮2两,赤芍药2两,川芎1两半,羌 活1两半,甘菊2两,防风2两,半夏1两半(汤浸 洗7度,炒令黄),甘草1两(炙)。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妇人血气攻疰,头目疼痛,遍身烦 疼,口苦舌干,多困少力,或发寒热,状似伤 寒。 用法: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薄荷10 叶,煎至7分,稍热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解散9方1《传信适用方》卷一。
组成:苍术(净洗)4两,厚朴(制)1两,桔
梗(去芦)4两,藿香叶2两,前胡(洗,去芦)
2两,柴胡(洗,去芦)2两,当归(洗)2两,
赤芍药2两,川芎4两,陈皮(去瓤,炒)4两,
甘草(炙)4两,神曲(炒)4两,麦糵(炒)4
两,赤获苓4两,半夏曲2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感寒,表里未辨,头痛恶心,发热烦
疼,不进饮食。
用法: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
个,煎7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2《医方类聚》卷五十九引《必用之书》。
组成:邵前胡(去芦,净)1两,川升麻1两,京
芍药1两,赤芍药1两,白术1两,熟苍术1两,羌活
1两,川独活1两,川芎1两,藁本1两,桔梗1两,
防风1两,甘草1两,熟半夏1两,人参(去芦)1
两,藿香1两,粉葛2两(去皮)。
功能主治:四时伤寒初病。
用法:上(口父)咀。
每服4钱,加生姜5片,水1盏
半,煎至7分服,连进3服。
得汗即愈。
注意事项:老人、孕妇、自汗自利者,不可服。
3《活人心统》卷一。
组成:柴胡、茯苓、甘草、黄芩、葛根、防风、
薄荷、芍药、北梗。
功能主治:伤寒得汗未解,或发而未汗。
用法:水2钟,加生姜2片,豆豉1撮,煎至1钟,
不拘时服。
滓再煎。
4《赤水玄珠》卷一。
组成:紫苏、杏仁、陈皮、半夏、前胡、薄荷、
葛根、甘草(炙)、桔梗、桑白皮。
功能主治:伤风,鼻塞咳嗽,胸胁窜痛,发热口
渴。
用法:加生姜3片,葱白3根,枣子1枚。
5《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
组成:厚朴(去粗皮,姜汁炙)4两,陈皮(
洗)4两,藁本半斤,桔梗半斤,甘草半斤,苍
术(去皮)1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四时伤寒,瘴病初起,伤食,胃寒腹
痛,湿疟。
头痛,憎寒壮热,烦躁自汗,咳嗽吐
痢。
冷瘴初发。
胸腹满闷,头眩发热;伤风初
作,未分证候。
腹痛呕吐。
用法:每服3钱,水1盏半,入生姜3片,大枣2
枚,煎至7分,热服,不拘时候。
6《绿槐堂疹症方论》。
组成:防风2钱,桔梗2钱,荆芥4分,升麻1钱5
分,干葛2钱,薄荷3钱,蝉退2钱,力子2钱,
覆花2钱,枳壳5分,木通1钱。
功能主治:疹症,气粗烦躁,二便不通。
用法:为散服。
7《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组成:麻黄(去节,取头末)7分,绿豆(取生
粉,隔纸焙熟)7分(共为细末),新蒲公英2
两(干者7分),条芩1钱,生地1钱。
功能主治:疹已出,遍身形如蚕种,色黑暗,皮
肉僵硬,十死一生者。
用法:后3味煎好,调前2味末,春、冬温服,
夏、秋凉服。
兼用外治方。
8《便览》卷一。
组成:柴胡、桔梗、枳壳、前胡、甘草、茯苓、
半夏、黄芩、葛根、薄荷、连翘、芍药、川芎。
功能主治:四时伤寒发汗后,经中有余热未解。
用法:水2钟,加生姜3片,水煎服。
9《鸡峰》卷五。
组成:川芎、羌活、独活、厚朴、苍术、细辛各
等分,甘草减半。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温疫。
用法: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7
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