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风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城风俗

转载2008-05-04 13:37:17 阅读5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韩城民间社火种类繁多。有秧歌、皮影;社火主要有:高跷芯子、锣鼓、烟火、跑旱船、耍神楼、跑竹马等。在祀神社火中,以耍神楼为代表。在游艺社火中,以芯子最有特色。

耍神楼本来是西庄八社迎送法王上庙时耍的祭祀社火,舞姿剽悍神勇,表演别具一格,被誉为韩城社火之王。西庄镇东庄村的"耍神楼"社火节目多次在省内外表演,声名远震。

逢年过节,韩城的社火队列中,总少不了芯子。南塬是抬芯,高约丈余,惊险热烈;而北塬则盛行背芯,欢快潇洒,更有特色。背芯表演在历史上常有射虎(即猜谜)穿插其间,文化韵味很浓。

韩城秧歌是在韩城流行很久、歌舞色彩很浓的地方戏,其优美的唱腔很为韩城群众喜爱。在别的剧种占据了舞台的情况下,它也走进了社火的队列之中。锣鼓是社火的乐队。黄河锣鼓的狂放表演使色彩缤纷的社火队有声有色。"田家自有乐,农民鼓舞春",为欢庆丰收而表演的"百面锣鼓"也很为韩城群众所喜爱。

门楣题字

【门楣题字】韩城城乡的民居建筑别具一格,大门多为走马门楼,门额上皆有门楣题字,以显示居户的家世家风,文化气息十分浓郁。从制作上看,门楣题字或木雕,或砖刻,名家书写,良工雕镌,相当考究。从内容上看,大致有炫宗耀祖、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三类。如"

延陵世家",因春秋时吴季札居住延陵,标明其家为吴姓;"三槐世泽",因五代时王 在院中植槐3株以盼望子孙成为"三公",标明其家为王姓。而"名列成均"、"父子御史"、"十马高轩"、"进士第"、"太史第"、"黄堂第"等,则是显示其家的功名;"和致祥"、"务为仁"、"谦受益"、"积善居"、"笃敬"、"忠信"以及"永吉庆"、"平为福"、"读耕第"、"勤俭居"、"长发其祥"、"诒谋燕翼"等等,则是信仰和理想的追求。这种习俗沿袭至今,只是门楣题字增添了新的内容,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

家训题刻

【家训题刻】韩城民居四合院,多将家训名言雕刻在厅房歇檐两侧山墙上,文化气息浓郁。其字多为名家所书,书法遒劲,阳刻或阴刻,内容多为道德修养之类。如"至乐莫如读书,至善莫如教子,寡智可以习静,寡能可以节劳";"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亲";"在少壮之时要知老年人的辛酸,当旁观之境要知局内人的景况,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人的苦恼,居安乐之场要知患难人的痛痒";"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醉后失言醒时悔,健不保养病时悔";"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等等。还有自家的处世箴言,用以自勉或训诫后代。清末桃李满韩原的樊厚甫就在他家照墙上镌刻着"出门莫忘见宾敬,面墙须禀不学羞"的自题箴铭。有的将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全文刻在屏风上,有的则作木雕对联,悬挂在厅房明柱上,有的镌在书柜、桌几和插屏两侧,还有的镌刻在大门的铁铺首上。内容虽不乏旧观念的痕迹,但整体上

却反映了民间传统文化的瑰丽多姿,使民居门庭焕然生色。

民居建筑雕刻

【民居建筑雕刻】韩城民居四合院建筑砖雕、石雕、木雕俱全。砖雕主要用于门额、门楼墀头、照墙、厅房、歇檐、山墙、屋脊及其他部分。门额门楣题字大都为阳刻,字型凸起,立体感强,四周雕以万字拐以及博古花卉。门楼墀头是浮雕、透雕和圆雕的结合体,内容非常丰富,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八宝轮、鹿兔象马、虎牛麒麟以及几何图案、万字拐、八卦太极图,还有福禄寿、宝葫芦、吉祥鼓、镇妖剑等等。厅房歇檐山墙的四边以滚棱边饰,上方两角有高浮雕蝙蝠,象征着祥瑞谦和、福气盈门。大门内照墙多为砖刻浮雕,下部为浮雕桌案,饰以花草、禽鸟和博古图案,上部为一竖屏,周围为几何图案边饰,中间是主题画面。画面题材多样,有"鹿鹤同春"、"三阳(羊)开泰"、"封(蜂)侯(猴)挂印"、"丹凤朝阳"、"五福(蝠)捧寿"、"富贵牡丹"等,有的则只刻一个大"福"字或大"寿"字。石雕多用于门墩、柱础、上马石、拴马桩等。门口的石门墩样式很多,有狮子门墩、鼓儿门墩、狮子鼓儿相结合的门墩,还有形体单纯的竖立方体线雕门墩。特别是狮子门墩比较普遍,无论是粗犷简略或精雕细刻,都能将这一猛兽处理得形体生动、神态逼真、乖巧可爱,近乎人情。大门外的上马石,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石雕作品。上马石一侧又有拴马桩,它是高约2米如碗口粗的方石柱,柱头雕刻着各种姿态的狮子或谐趣人物。柱础多用在厅房内外的明柱或半明柱下,特别是明柱柱础由于四周没有遮掩,浑然是一件造型奇特的圆雕艺术品。木雕更是到处可见,有走马

门楼上的枋板木雕,有厅房12屏门的木雕,有歇檐厅廊檐的木雕,还有庭房正堂的香案木雕和神龛木雕。木雕多以单独、连续、对称等形式表现,将花卉草虫及"二龙戏珠"、"双凤牡丹"、"孔雀灵芝"等,配置、雕饰得和谐完整,严丝合缝,特别是那些方形、菱形、蜂窝形、六面六角形等密不容雀的花窗,还附有小巧玲珑的花头雕,组成各种形式的四方连续图案,形成了丰富的观赏画面。

耍神楼

【耍神楼】亦称"抬神楼"、"跳神楼"、"趔爷架"。本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庙宇祭祀和祈雨求神的活动形式,明万历年间即兴盛于韩原。神楼是一种庙宇形式的木制楼阁,有文武之分。文神楼1个,高2米多,重约500公斤,只抬不耍;武神楼2个,宽约1米,高不足2米,是供耍的。耍神楼开始,前边以铳开道,村牌、对联紧跟,锣鼓、大号声震数里,各色旗幡迎风舞动。三五阵锣鼓过后,16人抬的法王神楼赫然出现,抬者手足上的串串铜铃随着舞步铿锵作响,威武壮观。更为引人入胜的是两个武神楼,内坐黑虎灵官神像,各由4名骠悍青年抬架,光头赤足,手足戴有串串铜铃,与舞步和谐律动。踏步时如小舟待航,慢行时如轻船荡漾,狂奔时如烈马脱缰。耍神楼的舞蹈动作有趔、跳、跑、撞、扳、压和游摆、武打等多种。1984年陕西省歌舞团去日本考察,将"耍神楼"介绍到海外。1985年春节陕西省文化厅专门前来考察,使"耍神楼"这一民间艺术得到重视。

百面锣鼓

【百面锣鼓】百面锣鼓是韩城市南原一带群众春节闹社火特有的民间

艺术。起源于清初,清代中叶已风靡韩原,至今不衰。这是打击乐和舞蹈合为一体的民间艺术。锣鼓出场,先有两个顶戴串铃、胸坠红缨、背负黄衣的报童前后开道,接着十杆火铳轮流点放,震耳欲聋,龙凤旗跟随其后,浩浩荡荡,遮天蔽日。旗后是数十个高达丈余的花杆,簇拥着百面锣鼓。两面大鼓居于中央,鼓车人拉或牛拉,各有4个小鼓护拥。40面锣和40面大镲成一字长蛇分列左右。40名锣手身着一色服装,戴墨镜,每人都背着用彩带、纸花装饰的宽面竹片,竹片从背部弯至左肩前,上端有钩,系挂大锣。行进间鼓慢锣疏,边敲边走,文质彬彬。停止时奏"狗撕咬"鼓点,紧凑激昂,气氛热烈。大鼓前后,有两人手执长达丈余的软杆,脚踩锣鼓点,忽前忽后,指挥锣鼓。压杆停,鸦雀无声,起杆响,惊雷腾空,杆起杆落,带有呼声。继而大小鼓集中,一人打五鼓,名为"五子登科"。重槌击大鼓,轻落点小鼓,两手同向击,单手反向击,轮击,跳击,正击,边击,双手掏花击,绕头转射击,花样翻新,章法不乱。表演一阵,前行一段,或止或行,依序前进。

秧歌

【秧歌】韩城秧歌发端于宋、元之际,明代后叶到清末逐渐发展。在表演艺术上,一般由2人表演,表演程式由开场、正曲、退场3部分组成。开场先是丑角登台"拜场",后是"说表",下来是"请场"。丑角请包头上场,包头唱四六曲表示接承,至此,开场部分结束。正曲是秧歌的核心部分,一般以丑角、包头套曲联唱形式进行表演,有唱有舞。退场是秧歌的结束部分。包头表演的特点是娇、巧、俏、媚,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