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的教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孔子的教学思想
摘要本文从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相依四个方面分析了孔子的教学思想,并指出它们对于今天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相依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涉及到了教育理论的方方面面,如: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教育的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思想、德育思想等等。本文单从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相依等孔子的教学思想出发,仔细分析和研究他的教学思想对于今天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取得了成效。他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施行教育。正因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所以“孔子教人,各因其材”①,表现了孔子丰富的差异心理学思想。他认为学生存在智力差异,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②他还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③他认为,“生而知之者”是“上智”,自然是天分很高的人,经过学习而知道的人是良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人是中智,遇到困难而不学习的人是下愚。孔子了解学生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时个别谈,有时二三人或四五人聚集一起谈,方式较为灵活。他了解学生的志向,就是通过与几位学生自由交谈而得到的。第二,个别观察。注意从学生的言论来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是重要的,但也要避免单凭言论作判断的片面性,因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要对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考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④。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孔子熟悉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并
①《论语集注》卷六。
②《季氏》。
③《阳货》。
作出了评价。《论语》中有多处记叙,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①,这是从品格优点方面作的评价;“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匽”②,这是从缺点方面来分析。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中记载许多学生提问什么是“仁”,孔丘根据樊迟未知仁的基本思想、颜回未知仁与礼的关系、仲弓与子贡不知实行仁的方法、司马牛为人多言而躁、子张为人较为偏激等情况,作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的角度不同,但都围绕着仁道这一中心原则。[1]
孔子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培养出一批有才干的人才。其中杰出的就有十人,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当今教育中仍然不可或缺。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千篇一律的说教,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难以确保全体学生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严重片面性,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和个性特长等在很大程度上被置之度外,造成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不良后果。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汲取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优长,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不断提高,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学习内容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启发诱导
孔子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精辟地阐述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教育家。他的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心求知而未知,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适时地进行启发和诱导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个时候正是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要求之时,一经启发便能豁然贯通。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孔子的经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第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要适当,不可过难或过易;第三,要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好学”、“乐学”,始终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以知二”’“闻一以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
①《雍也》。
既能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目前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与变革之中,而这种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变革。[2]我们学习借鉴孔子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处理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以多方面引导、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处于好学、乐学的思想境界,这样,既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才,不仅应掌握前人创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求未知,要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要有“举一反三”的创造性。教学中注意难易程度适当,防止过难或过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新的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浅近事物阐发比较深刻的原理。
(三)学思并重
孔子提倡学习知识面要广泛,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他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没有进步。“学思并重”解决了学与思、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他认为一天只是枯坐冥想,而不去学习是无益的,所以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但是只是好读书,而不开动脑筋,也会使人迷失方向,无所适从。因此,在学与思两者关系中,学习居先,它是基础,是主要方面。在有了知识材料的条件下,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使认识深入和提高,抓住事物的本质。[3]
孔子既重视学习,又重视思考的教育思想是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他的学思并重或学思结合的思想,对于当前的教学实践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一只仅有固定用途的“器皿”,而要重视学生知识的贯通。因此,培养和疏导学生“勤于思考”是极其重要的。学习时如果不积极思维,就会毫无所得;但是思维如果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就会使自己疑惑不定。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孔子关于学与思的论述推出这么一个结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以发展智力去统帅知识的掌握。
(四)博约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