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的教学思想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作者:秦龙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24期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发展,重视人,爱惜人才,追求充实的人生,是一种积极的人本主义。
这些思想可以为当前教育的变革提供有效地帮助,有利于当代青少年正确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理应在教育改革中大力弘扬。
一、孔子及其教育事业概述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地位低贱。
他曾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及大司寇。
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十四年,欲传其道于诸侯,但多不被采纳,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
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他提出了“仁”的思想,摄礼入仁,以“仁”教育学生,更加关注人的自我修养,形成了完整的孔子教育思想体系。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首创平民教育,认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打破了官方对教育的垄断,他的弟子大多是贫贱出身。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被后人宗为“至圣先师”,对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事迹光耀千秋、永载史册。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一)“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就是他的核心思想“仁”。
孔子兴办教育,是要培养能够重建社会秩序的人才,这与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理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孔子非常重视弟子们的人格修养,引导他们认知自我,形成自我发展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塑造真善美完备的人格。
(二)全民教育的教育理想孔子的教育理想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这也是他仁爱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孔子看到卫国的人多,就对冉有说:“庶矣哉!”冉有就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说:“富之。
”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回答是“教之。
”这段对话说明了孔子“富而后教”的全民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
2022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五)
2022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五)试讲9:《孔子的思想》1.题目:《孔子的思想》2.内容: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
孔子创立需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也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
融治相处:实现“仁”。
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敏,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借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看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
主学“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2)明确孔子的思想内容;(3)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答案】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格言,并提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谁还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顺势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环节一:认识孔子介绍孔子环节二:孔子的思想教师进行提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学生阅读材料进行回答:仁。
教师进行总结。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教师提问,那么什么是“仁”呢?怎样才能做到“仁”?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提问:除了仁和礼之外,在教学思想上,孔子有什么主张?孔子弟子三千教育的方法一样吗?学生回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教师在PPT上展示史学家,儒学家对于孔子的评价的史料。
教师提问:孔子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要求:结合教材,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明确:(1)孔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成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并继续传承与发展。
(2)孔子的思想,不仅成为个人的处事准则,更为治理国家提供意见与建议。
(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一部分,几千年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小结向学生询问:“本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试论孔子的教师职业素质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师是社会的核心力量,起到了培养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他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孔子的看来,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素质:德行高尚:教师应该有良好的品德,作为社会的楷模,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识渊博: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学识,能够提供学生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关爱学生:教师应该关爱学生,认真研究学生的情况,帮助他们成长。
敬畏天地:教师应该恭敬天地,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这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忠诚社会:教师应该忠诚于社会,尽职尽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德行和学识,能够关爱学生,尊重自然界和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的教师职业素质思想对当代当代的教师也应该借鉴孔子的思想,努力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素质。
除了上述五点,还有若干其他的素质也是必要的:责任心强: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心理素质好: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工作压力,善于沟通和控制情绪。
专业知识丰富: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精通,能够提供学生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师德高尚: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尊重学生,自身品行端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教学能力强: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地传授知识。
总的来说,教师是社会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职业素质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对社会的贡献。
孔子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思想是对当代教师的启迪和指导,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素质,为社会做出贡献。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摘要: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
它是后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一.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1.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
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
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
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作者:王英丽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6期[摘要]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并践行的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继承和发扬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必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65-01一、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一)以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内容及培养目标的基础孔子把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德放在首位。
孔子为达到这个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把道德规范(礼)、道德熏陶(乐)作为教育的首要内容来强调,其次才是射、御——军事技能,书、数——科学文化教育;同时,孔子也很重视学生自觉地修养德行。
他在这方面提出许多主张,如立志、克己、内省、力行、中庸等。
立志对道德修养非常重要;克己内省指时时反省自我,然后加以克制;力行则要求不论对自身还是对他人都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要身体力行付诸行动;中庸则指掌握事物的分寸,使人际关系和谐。
这一系列的主张都体现了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如何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1.学、思、行结合。
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论语》中提到“思”有25处,可见孔子对思的重视。
孔子在学习中让学生思考,不单单是坐在那里苦思冥想,还要“扣其两端”,逆向思维,思要有灵活性,而学、思最终的目的是行,即付诸实践。
这种学、思、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因其先进性贯穿了整个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
2.启发诱导。
孔子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创始人,他早于苏格拉底几十年提出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有问题时,孔子是先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教师才去点拨一下。
试论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试论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学说被广泛地受到尊敬。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实践自古今中。
首先,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以德为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行。
他以文礼乐礼文礼言行、德厚礼润礼德礼智慧、仁义礼正礼约礼德操守为主要核心,把教育中有关智育和德育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次,孔子提倡“恭敬”、“谦虚”,其中的“恭敬”包括孝顺父母及尊重老师,而“谦虚”包括学习情绪强烈而得性平和,有耐心不妄自菲薄。
孔子也强调学习注重实践,把实践思考融合在一起,否则一切讲说一然而无收获。
再次,孔子强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调节学生,而不是强迫去遵守,杜绝暴力和极端。
他认为,教育应当以正气、善意、慎重、肯定、耐心为基础,在学生中树立一种肯定的、健康的学习意识与氛围。
最后,孔子认为,要有一种比古书更美的东西,即诚实守信的人格。
面对在未来日益改变的社会,只有建立良好的品质才能有所发挥,而这种品质是来自于良好教育并且是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改进的。
总之,孔子的教育理念,一直传承至今,不仅对中国古代而言有一定的启发,也给后代的教育带来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观让中国的教育更加的强调德育教育智育的共同,培养人们的身心灵,为中国文明的努力奠定了基础。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启示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几乎以其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39章注:本文所引《论语》均在参考文献(1)里,以下不在赘述。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第7章)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
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
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第6章)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强调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和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身体力行的倡导乐学和终身教育,期望通过教育培养士和君子推行德政礼治,构建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不仅在当时对推动社会发展、维系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当今的新课改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教育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诸多譬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颇有见地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教育的垄断局面,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优秀人才的培养,维系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性相近,习相远”,“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也”,孔子指出人的天性禀赋相近,是教育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人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通晓知识,是后天的教育才使人博学多才,强调了教育在人格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后半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大开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拥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人才,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不一定全是上层社会的贵族,下层民众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对象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既提倡教育的平等性。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生只需拿一点薄礼即可在私塾读书,孔子会一视同仁的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将固有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改为学在民间,是中国教育史上平民教育的始端,实质上是对人性价值的肯定,一定程度上具有平等的思想价值。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有明确的办学方针,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
通过50年的教育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孔子独特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活动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看到了人才对社会的作用。
他强调选用善良的人,去教育还没有某种能力的人,以改善社会风气:“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贤才是通过教育和学习培养起来的,学习达不到某种程度就不能担任某种职务。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问身心发展上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同所造成的。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肯定后天“习”的作用大于先天“性”的作用,并且“习”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是正确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孔子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他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认识学习的重要,要认真学懂道理,才能解除固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爱好仁德、聪明、信实、直率、勇敢、刚强六种美德,但不爱好学习、不明白道理,就会有愚笨受骗、放荡不羁、伤身害义、说话尖刻、犯上作乱、轻率狂亡等毛病。
教育的对象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面向何种人的问题。
对此,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孔子私学的招生对象,不受族类、地区、贵贱和年龄的限制。
“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论语·述而>)他的学生有贵族的南宫敬权,有鄙人出身的子贡,有作过“大盗”的颜涿聚,而更多的是出身平民的如子张、子夏、曾参等。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孔子在教育对策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宗旨上主张培养“内圣外王”的人才,在教育内容上倡导“文、行、忠、信”,在教学态度上主张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标签:孔子;教育思想;特点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思想,开始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宣扬传统的道德理念。
孔子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其以德为上的政治思想,还有平等、善学、善思的教育思想。
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也成为我们今天发展人才实力、实现科教兴国人才梦的重要体现。
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在教育对策上主张有教无类在西周时期的奴隶社会,按照人的尊卑、贵贱、贤愚严格的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因此也形成了“礼不下庶人”的社会风气。
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需要给予每个人以平等的机会,足以显示惊人的魄力和远见的能力,勇于冲破封建礼制的束缚来谋求教育的大众化和平等化机制。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指出只要是到了十五岁以上行过束修礼了,那就没有理由不去教诲他。
这恰恰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主张教育对象的有教无类,一方面,这是教育从贵族的特权而向广大平民转变,使得教育对象广泛化,同时在广泛的社会群体中宣扬仁政、爱人的思想,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有教无类的思想这是教育对象公平化的重要体现。
孔子广收门徒,打破传统的对人的三六九等的划分,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教育的平等,使教育对象有专门化向平等化转变,这也是孔子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在教育宗旨上主张培养“内圣外王”的人才在孔子的思想中对于君子和小人的描述是比较多的,在孔子的教育宗旨上,同样也主张培养“内圣”之才,即君子。
对“内圣”之才进行正确的政治引导和治国策略的培养。
使其拥有一颗仁政爱民之心,从而实现“外王”的目的。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在孔子的教育宗旨上不是引导那些学习优秀的人去做官,从而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而是倡导学与仕的良好关系。
试述孔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教学方法论
试述孔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教学方法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和理论还影响到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他做的方法,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他们是科学的,有效的。
本文主要从四点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教学方法论,既启发诱导、学思并用、谦虚诚实、温故知新追求领悟。
学习孔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教学方法论有助于我们从现代性的视角去认识孔子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和现代意义,重新认识和利用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推进文化。
标签:孔子;教育;教学方法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和理论至今还影响着我国的教育发展,特别是他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它们是科学的、有效的.当然,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他的思想政治意识发展主要可以代表奴隶主社会阶级的利益.他的认识论在不知不觉中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元素,他强调“活的知识”,但重视后天的经验和学习,主张“更多的气味”和“更多的看到”,并把“气味看到”作为最可靠的知识来源。
显然,他的教育思想有许多地方是可取的,值得借鉴。
下面就孔子的教学方法论思想谈谈本人的浅见。
一、启发诱导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他道出了启发教学的真谛,孔子认为教师应在学生达到一定境界时再加以启发,才能发挥启发的作用.这不仅注重学生需要得到启发,学生们思考后,激发了为了整体判断,但更令人振奋的老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和解决问题。
“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是学生在我们一定基础上发展进行一个积极创新思维的表现,总之,启发学生思维切不可越俎代庖。
孔子认为启发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一旦学生的头脑中出现了问题,有所感悟有还不很明朗的时候,便是进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愤’、悱’状态,这就是启发的最好火候启发式是关于教学方法的一个原理,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具体方法教学,都应该符合这一原理。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利与弊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利与弊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两千多年来,他和他创立的学说对中华民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教育内容、方法、态度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
标签:孔子教育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两千多年来,他和他创立的学说对中华民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他的影响是一种渗入民族骨髓的影响,他的影响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他的影响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他的影响已经到了可以不用言语来表达的程度。
以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例,我们虽然在文字的表达中看不到丝毫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痕迹,可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的思想就在其中,我们在无形中对他进行着批判和继承。
“予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就是孔子的教育内容。
“文”指学习诗书礼乐等书本知识;“行、忠、信”则属于道德教育,指有关品行,忠心,诚信等思想教育。
孔子的整个教育内容就是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混合物。
他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使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从说话到行为。
从意识到作风,都渐渐养成君子的风范。
这种将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做法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尽管已经经历了8次的课程改革,但这是始终没有改变的主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可以说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经典阐述与继承。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看看孔子我们就知道这要求并不新,只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对教育和教学产生了一些理解和运用的偏差,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当大家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又重新回归并有了自己新的认识。
孔子十分重视学,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读《论语》试述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 年,卒于公元前479 年.他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论语》中,能体现出很多孔子所推崇的教育思想及理念,学习了解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为仁由己" 。
孔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孔子"反求诸己"的教育思想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
学生只有具备自我教育和反思的能力,才能自立,自强,自信,辨别是非,才能自觉抵制环境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 第一,"为仁由己"要求学生应具备自主意识,善于独立分析问题.孔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主见,不能随波逐流,他一向反对"乡人"的角色,强调人要有独立意识.子贡曾经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回答说:"未可也".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第二,要求学生自立,自强.孔子提倡"不怨天,不尤人"的品格.在孔子之前,人们相信宿命论,普遍认为人的命运是由神来决定的,人只能被动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孔子的思想唤起了人文精神的崛起,强调命运就掌握在人自己的手里,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括.孔子虽然认为"性相近",但他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即"习相远".由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人的智力,能力,情感通常是不一样的,对优秀的学生可以传授深奥的学问,对普通的学生就只能传授一般的学问了.因此.教育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三、学思行的有机结合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学思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第一,孔子肯定了学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不学礼,无以立".学的目的是获得前人已有知识,足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为学生树:芷了光辉的榜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意思是说, 孔子在发奋学习的时候,忘记了吃饭和忧愁,不知道自己已经老了. 第二,孔子经典地论述了学与思,学与行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好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无所收获;只知道思考而不学习也是不行的,脱离现实的空想会带来危害.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思考的过程使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是认识的升华,所以学和思不可偏颇.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孔子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孔子认为学了不会使用就相当于白学,可见孔子以致用的务实态度.四、"有教无类"。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本文试图从《论语》中,所映衬出来的孔子诸多的教育思想入手,对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自古官学少大师”的原因等予以分析,并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与反思,以期可以指出孔子教育思想本身对当今教育实践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论语》孔子中庸之道自古官学少大师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序言《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在此,我们避之其它不谈,单述孔子的教育原则及教育思想。
虽然,《论语》不能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全部的反映,但也基本上可以对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核心予以简单的概括了。
在对《论语》中,孔子的相关思想予以概括与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本身进行梳理和概述。
一、《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当时,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已得到确认,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制生产关系变革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政治上,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在思想意识上,一些传统观念已经动摇,另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都有发展。
时代变化给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深刻的影响。
并且,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沾染之下,孔子的教育思想呈现出既要求革新又要求复古的两重性的特点。
二、《论语》及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一方面,以它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中不乏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的言论;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人物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
而作为《论语》描述的中心的孔子,书中自然有着大量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及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如《文心雕龙征圣》中的“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等。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本文试图从《论语》中,所映衬出来的孔子诸多的教育思想入手,对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自古官学少大师”的原因等予以分析,并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与反思,以期可以指出孔子教育思想本身对当今教育实践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论语》孔子中庸之道自古官学少大师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序言《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在此,我们避之其它不谈,单述孔子的教育原则及教育思想。
虽然,《论语》不能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全部的反映,但也基本上可以对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核心予以简单的概括了。
在对《论语》中,孔子的相关思想予以概括与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本身进行梳理和概述。
一、《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当时,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已得到确认,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制生产关系变革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政治上,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在思想意识上,一些传统观念已经动摇,另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都有发展。
时代变化给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深刻的影响。
并且,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沾染之下,孔子的教育思想呈现出既要求革新又要求复古的两重性的特点。
二、《论语》及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一方面,以它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中不乏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的言论;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人物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
而作为《论语》描述的中心的孔子,书中自然有着大量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及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如《文心雕龙征圣》中的“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等。
孔子的体育观述论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体育观述论]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宏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然而,他的体育思想和强身实践却被世人知之甚少。
一、孔子的体育实践观先秦时期,一般状况下,对“士”的要求是文武双全,那时的士人也的确多是能文能武。
孔子也不例外,孔子是一位身材高大、威猛有力的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要短,周尺的一尺为现在公制19.91厘米,这样计算。
孔子的身高约在1.80米以上。
《左传》说:鲁襄公十五年,从诸侯之师攻入逼阳城,所悬城门突然放下,孔子举起城门,救出了诸侯之士。
《吕氏春秋》也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愿以力闻。
”孔子具有这样的体格和气力,这和他常常从事体育熬炼是分不开的。
孔子喜好多种强身活动,射、御造诣尤深。
《礼记・射义》谓“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足见他射技高超,因而吸引了如此多的观众。
《论语・子罕》中有一段孔子自谦的话:“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我干什么呀?赶马车呢,还是当射箭手呢?我赶马车吧!)因此,他擅长御车也自不待言。
除了射、御之外,孔子也爱好打猎和垂钓活动,曲阜孔庙刻画《圣迹图》中就有他参与猎郊的记叙:“孔子仕鲁,鲁人猎郊,孔子亦猎郊。
”在《论语・述而篇》中也载有关于孔子垂钓、射鸟的轶事。
孔子还经常和他的弟子们一起进行野游和登山活动,并在郊游和登山过程中,边讲学边谈论,边欣赏大自然的风光。
《论语・颜渊》就有孔子和他的弟子樊迟“游于舞雩之下”的记载。
《孟子》中也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载。
另外,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尽管如此,他仍享年七十二岁,这在当时,可谓高寿。
因此,无论是他的体力还是寿命都足以表明孔子在各项健身活动中受益匪浅。
孔子及其弟子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先秦儒家的体育思想理论,更为重要的是,他树立了中国古典学问分子的新形象,这种儒者风范与后来儒家“手无缚鸡之力”的学问分子形象是截然不同的。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素质教育
fo t : P r mh t / AREo l eB t e v .s ? = & n 3 p/ n i .e / t n a p v 8 =1 . n g
( ) 学作 用 。 一 办
中 已有 所 体 现 。 管 他 的 理 论 中还 有 些 瑕 疵 . 我 们 还 是 尽 但
应 当吸 取 精 华 , 除 糟 粕 , 合 新 时 代 教 育 发 展 的 要 求 . 剔 结 大 力推进 素质教 育。 关 键 词 : 子 办 学 思 想 教 学 理 论 孔 素 质 教 育
、
办 学 思 想
春秋 以后 , “ 在 官 府 ” 走 向“ 下庶 人 ” 文化 由 学 而 学 的 下 移 时 代 , 孔 子 所 谓 “ 子 失 官 , 在 四夷 ” 即 天 学 。孔 子 在 他 su e te g g me t ae [ l e .rci a Ase s n , td n n a e n t s Oni ] a t l s s me t r n P c
《 语 ・ 路 》 载 :子 适 卫 , 由仆 。 日 :庶 矣 哉 ! 论 子 记 “ 冉 子 ‘ ’ 冉 由 日 :既 庶 矣 , 何 加 焉 ? ’ :富 之 。 ’ : 即 富 矣 , ‘ 又 日 ‘ 日 ‘ 又
何 加 焉 ? 日 :教 之 。 L 认 为 , 个 理 想 的 国 家 , 要 立 ’ ‘ …孑 子 一 若 于 不败 之 地 , 须 走 “ 必 庶一 富一 教 ” 发 展 道 路 . 要 有 足 的 即 够 的劳 动力 、 足 的物质 生 活资 料 、 有成 效 的教 育教 化 充 卓 活 动 。 人 认 为 , 理 国家 只 要 依 靠 政 令 、 律 就 万 事 大 吉 有 治 刑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个集より人道性,文采,礼仪,思想,修养,仁爱,仁政,以及转造
社会的深奥思想体系。
孔子提倡“仁”观念,称“仁者有爱”,而“爱”是指厚爱,慈爱。
他强烈呼吁社会实行“仁”政策,这种“仁”政策就是以人为本,重视劳动者的利益。
另外,他强调
以教师的品德为宗旨,要求教师以他的榜样以示人,要求坚持慈爱教育。
立志于以仁政理念,实行以人为本的社会改革,开创了我国教育史。
孔子不仅教导礼乐,还提出“礼”的理论,以礼仪之身,仁政之礼,为教育加重准则,更强
调了以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及达“仁”之最高境界,此外孔子还引导学生追求礼乐,
学习祭祀,学习书经,学习舞体,学习礼法,以培养素质博大的完整的教育道路。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宽厚的仁政思想为中心,以礼树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推行以人为本,合乎天道法则的管理,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责任心和希望。
孔子认为,只有经过坚定不移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士大夫和普
通民众中都受人们的爱戴,并且被世代相传,被普遍接受。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的论文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的论文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立儒家学派,整理、编写“六经”,强调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言行一致、改过迁善的教育。
孔子教人首重做人、做事的教育,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是孔子一生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虽然历代统治者把孔子作为圣人,给他装上各种神圣光环,顶礼膜拜,但真实的孔子并不走运。
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确实如此,孔子一生经历人生三大不幸:早年丧父。
在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病故。
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儿子,背景离乡,从陬邑昌平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里的阙里居住。
母子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正值孔子中年时,他的妻子亓官氏去世。
到孔子晚年七十岁的时侯,他的独生儿子孔鲤不幸早逝。
虽然孔子也曾一度官运亨通,官至中都宰,兼摄相事。
但大多数时间,以教书为业。
尽管孔子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但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上。
作为在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学派、立定教育宗旨、编写“六经”为教学内容、培养大批弟子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吸引着后人不断研究。
本文着重研究他所倡导的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就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研究孔子温故知新和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借鉴孔子的经验,古为今用,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p.17)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孔子的教学思想
摘要本文从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相依四个方面分析了孔子的教学思想,并指出它们对于今天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相依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涉及到了教育理论的方方面面,如: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教育的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思想、德育思想等等。
本文单从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相依等孔子的教学思想出发,仔细分析和研究他的教学思想对于今天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取得了成效。
他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施行教育。
正因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所以“孔子教人,各因其材”①,表现了孔子丰富的差异心理学思想。
他认为学生存在智力差异,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②他还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③他认为,“生而知之者”是“上智”,自然是天分很高的人,经过学习而知道的人是良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人是中智,遇到困难而不学习的人是下愚。
孔子了解学生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谈话。
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时个别谈,有时二三人或四五人聚集一起谈,方式较为灵活。
他了解学生的志向,就是通过与几位学生自由交谈而得到的。
第二,个别观察。
注意从学生的言论来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是重要的,但也要避免单凭言论作判断的片面性,因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要对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考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④。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孔子熟悉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并
①《论语集注》卷六。
②《季氏》。
③《阳货》。
作出了评价。
《论语》中有多处记叙,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①,这是从品格优点方面作的评价;“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匽”②,这是从缺点方面来分析。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论语》中记载许多学生提问什么是“仁”,孔丘根据樊迟未知仁的基本思想、颜回未知仁与礼的关系、仲弓与子贡不知实行仁的方法、司马牛为人多言而躁、子张为人较为偏激等情况,作了不同的回答。
这些回答的角度不同,但都围绕着仁道这一中心原则。
[1]
孔子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培养出一批有才干的人才。
其中杰出的就有十人,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当今教育中仍然不可或缺。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千篇一律的说教,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难以确保全体学生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严重片面性,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和个性特长等在很大程度上被置之度外,造成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不良后果。
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汲取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优长,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不断提高,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学习内容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启发诱导
孔子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精辟地阐述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教育家。
他的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就是说:教师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心求知而未知,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适时地进行启发和诱导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这个时候正是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要求之时,一经启发便能豁然贯通。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根据孔子的经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第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要适当,不可过难或过易;第三,要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好学”、“乐学”,始终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
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以知二”’“闻一以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
”
①《雍也》。
既能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国目前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与变革之中,而这种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变革。
[2]我们学习借鉴孔子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处理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以多方面引导、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处于好学、乐学的思想境界,这样,既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才,不仅应掌握前人创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求未知,要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要有“举一反三”的创造性。
教学中注意难易程度适当,防止过难或过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新的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浅近事物阐发比较深刻的原理。
(三)学思并重
孔子提倡学习知识面要广泛,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他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认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没有进步。
“学思并重”解决了学与思、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
他认为一天只是枯坐冥想,而不去学习是无益的,所以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但是只是好读书,而不开动脑筋,也会使人迷失方向,无所适从。
因此,在学与思两者关系中,学习居先,它是基础,是主要方面。
在有了知识材料的条件下,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使认识深入和提高,抓住事物的本质。
[3]
孔子既重视学习,又重视思考的教育思想是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他的学思并重或学思结合的思想,对于当前的教学实践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一只仅有固定用途的“器皿”,而要重视学生知识的贯通。
因此,培养和疏导学生“勤于思考”是极其重要的。
学习时如果不积极思维,就会毫无所得;但是思维如果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就会使自己疑惑不定。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孔子关于学与思的论述推出这么一个结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以发展智力去统帅知识的掌握。
(四)博约相依
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他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①简称博约相依。
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则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与观点。
博与约二者是辩证的统一。
这一教学思想主要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
孔子主张学习应该“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
他本人就是“每事问”,“无常师”,“敏以求之”,因而成为多才多艺的人。
但是,知识面广,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
他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
”②并承认“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那广博的知识犹如许多散落的珍珠,只有“约之以礼”,用一根红线串起才能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否则其价值将大大降低。
博约相依要求学习者读书既要精读,又要博览。
精读要以博览为基础,博览要以精读为枢纽。
最终成为既具有综合素质,同时又具有某一方面专长的人才。
博约相依,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同样重要。
按学段划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主要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尽量多接触全面化的知识。
而进入大学之后,有了先前的博学基础,就可以重点发展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专功于某一领域。
博学可以帮我们了解万事万物的原理,原则,对这个社会与自然在宏观上有个清晰的把握,而返约则可以使我们在一些领域上深入发展,更深也更有体系的去了解某一领域,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孔子的教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孔子的教学主张和教学原则,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基本规律。
它们之间联系密切,相互制约,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项原则或主张。
我们学习借鉴这些优秀遗产,其目的就是要古为今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尤正梅.浅论孔子的教学思想[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2).
①《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