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法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分离技术-2c
图5-1 薄层干铺法
1-玻板2-玻棒3-厚层套圈4-导轨套圈5-薄层
图3—28 各种点样方式示意图
图5-2 各种点样方式示意图
(a)倾斜上行法展开(b)直立式展开
1—色谱缸2—薄层板3—展开剂1—色谱缸2—薄层板3—展开剂4—展开剂蒸气
递次单向法/多次单向法:
先用一种展开剂上行展开后,再在同一方向用同
一种或换成另外一种展开剂展开,如此反复多
次,可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这种方法称为递次
不易分离的化合物的分离。
:被分离物质和展开剂之间的极性关系。
该原则可用于确定即:强极性试样用强极性展开剂;弱极性试样
预试验(微园环试验和小板试验)→确
图3—25 微量园环技术
单一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为:
石油醚(小)→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
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
正丙醇→甲醇→吡啶→乙酸(大)
混合溶剂的极性顺序:
苯∶氯仿(1+1)→环己烷∶乙酸乙酯(8+2)
仿∶丙酮(95+5)→苯∶丙酮(9+1)→
酯(8+2)→氯仿∶乙醚(9+1)→苯∶甲醇(95+5)
苯∶乙醚(6+4)→环己烷∶乙酸乙酯(1+1)
仿∶乙醚(8+2)→氯仿∶甲醇(99+1)
→氯仿∶丙酮(85+15)→苯∶乙醚(4+6)
苯∶乙酸乙酯(1+1)→氯仿∶甲醇(95+5)
仿∶丙酮(7+3)→苯∶乙酸乙酯(3+7)
→乙醚∶甲醇(99+1)→乙酸乙酯∶甲醇
→苯∶丙酮(1+1)→氯仿∶甲醇(9+1)
喷壶图5-3 吸附色谱中三种主要因素的关系图
薄层色谱的R f值
分配色谱的原理:
的方向。
在裁剪滤纸时,要把周边裁剪整齐,不能留毛边。
色谱法概述
法,是一种分离分析技术,是分离分析多组分混合物
质的极有效的物理及物理化学分析方法;是以试样中 各组分与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吸附、 分配、离子交换、排阻、亲和等作用力)的差异为依 据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离分析方法。
几个概念
• 固定不动的一相,称为固定相,可以是固体或液体。 • 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固定相的流体称为流动相, 可以 是气体、液体或超临界流体。 • 内有固定相,用以分离混合物的柱管称为色谱柱。
分分子在多孔性凝胶中的选择性渗透进行分离。
(5)亲和色谱法:以在不同基体上键合多种不同特征
的配体作固定相(称固定化分子),根据不同组分与固
定相的高专属性亲和力进行分离。 (6)生物色谱法:采用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材料(例 如:酶、载体蛋白、细胞膜、活细胞等)作固定相,利
用固定相与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选择性结合进行分离。
色谱法概述
主要内容
1 色谱法的起源
2 3 4
5 6
色谱法的发展
色谱法的定义、特点 色谱法的分类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色谱术语
一、色谱法的起源
1906年由俄国植物学家Tswett创立
研究植物叶子的组成时,他将植物色 素的石油醚浸取液通过填充有碳酸钙的直 石油醚
立玻璃管,再用纯净的石油醚自上而下淋
洗,随着淋洗的进行,发现不同色素向下 移动的速度不同,最后色素中各组分互相
按色谱过程的分离机制分类
1、按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状态分类
流动相
液体 液体 气体 气体 超临界流体
固定相
固体 液体固体 液体
类型
液-固色谱 液相色谱 (1) LC 液-液色谱 气-固色谱 气-液色谱 气相色谱 GC SFC
色谱法原理及应用
定量分析-外标法(校正曲线法)
举例说明: 精 确 配 制 A 物 质 标 准 溶 液 浓 度 100ppm 、 300ppm 及 500ppm,进样后测得各峰的面积为 S1、S2及S3。再次测 含A待测样品峰面积为Sx,其中wx求法如下:
w/ppm 500
wx
300 100
wx = f Sx +b
48
定量分析-归一化法
举例说明: 色谱图中总共出现3个峰,分别记为A、 B及 C,积分测 得其对应面积为SA、SB及SC。 由此可计算: 100% wA SA S A S B SC
100% wB SB SA SB SC 100% wC SC SA SB SC
2016/3/4 41
1-C250.M
180˚C
80˚C
40˚C
2016/3/4
42
GC重要组成
检测 气路 进样
温控
分离
2016/3/4 43
进样器
2016/3/4
44
FID vs. TCD
FID与TCD比较 FID TCD
检测对象
检测局限 灵敏度 价格 噪音
2016/3/4
H2-Air可燃有机 物
脱镁叶绿素
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黄素
新叶黄素
薄层层析
2016/3/4
4
色谱分析法普及
1938 年 阿切尔 · 约翰 · 波特 · 马丁 和 理查德 · 劳伦斯 · 米林 顿· 辛格 分离不同种类的氨基酸,他们将氨基酸水溶液 吸附在固相的硅胶上,以氯仿冲洗,成功地分离了氨基 酸。
硅胶 Silica gel
2016/3/4
氯仿 Chloroform
色谱分析法概述
二、色谱法的分类:
三、色谱法的发展趋势 • ①新型固定相和检测器的研制
• ②色谱新方法的研究 • ③色谱联用技术的开发
• ④色谱专家系统的开发
四、色谱分析法的特点
• • • • • 1.选择性高 2.灵敏度高 3Leabharlann 效能高 4.分析速度快 5.应用范围广
总结:
• 1.色谱:混合色素被分为不同色带的现像。(像
Chapter.16
色谱分析法概述
信建豪
第一节 色谱法的历史、分类和发展
一、色谱的历史
① .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Mikhail Tswett 最 先发明。他采用填充有固体CaCO3细颗粒的玻璃柱,
将植物色素的提取物加于柱顶端,然后以溶剂淋洗,被
分离的组份在柱中显示了不同的色带,他称之为色谱。
(希腊语中 “chroma”=color; “graphein”=write )。
用调整保留体积定性结果 较为准确,但用调整保留时间 定性,结果更加直观。则通常 用调整保留时间定性。
7.相对保留值:
r1, 2
t 2 R t1 R
VR2 VR1
8.保留指数:Ix
I x 100[ z n lg t ( x ) lg t ( z ) R R lg t ( z n ) lg t ( z ) R R
]
(三)色谱峰高和峰面积 (定量):
1.峰高(h): 组分在柱后出现浓 度极大时的检测信号,即 色谱峰顶至基线的距离。 2.峰面积(A): 色谱曲线与基线间 包围的面积。
(四)色谱峰区域宽度:
1.标准差(σ) : 正态色谱流出曲线上两拐点距离的一半。正 常峰, σ为0.607倍峰高处的峰宽. 2.半峰宽(W1/2): 峰高处一半的峰宽。W1/2=2.355 σ 3.峰宽(W): 通过色谱峰两侧拐点作切线在基线上所截得 的距离。 W=4σ 或W=1.699 W1/2
现代色谱分析技术发展及应用
现代色谱分析技术发展及应用色谱分析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色谱分析技术也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现代色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应用领域进行探讨。
一、色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色谱分析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最早的色谱法是在液体中通过旋塞柱进行分离的,被称为“旋转色谱法”。
随后,固定相柱的发明推动了色谱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50年代,气相色谱技术的诞生使得色谱分析技术得到了重大突破。
然而,早期的色谱分析技术存在着许多缺点,如分离效率低、分析速度慢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
在20世纪6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被引入,这种技术在分离效率和分析速度方面较传统的液相色谱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
此外,超临界流体色谱、毛细管电泳等新型色谱分析技术的出现也为色谱分析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现代色谱分析技术的分类及原理现代色谱分析技术主要可以分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电泳三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1. 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气相色谱是利用气体作为载气相和样品分子之间的分隔介质,将混合物中的分离成分分开的色谱技术。
它主要包括样品的气相进样、气相传递和色谱柱的分离。
气相色谱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和灵敏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气体组分分析、环境检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2. 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LC)液相色谱是以液体作为流动相和样品分子之间的分离介质的色谱技术。
常见的液相色谱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HPLC)。
液相色谱具有高分离度、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
色谱概论1-3章
气相色谱图
二、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 从色谱图上可获得的信息有: 色谱峰的个数,可判断样品中所含组份的最少个数; 色谱峰的保留值,可进行定性分析; 色谱峰的峰高或峰面积,可进行定量分析;
色谱的保留值或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柱分离性能的
色谱峰间距是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依据;
a.死时间(tM) :不与固定相作用的物质从进样到出现 峰极大值时的时间,它与色谱柱的空隙体积成正比。 由于该物质不与固定相作用,因此,其流速与流动相的 流速相近。如用热导池检测器时,从注射空气样品到空气峰 顶出现时的时间。 b.保留时间(tR):试样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时的时
间。它包括组份随流动相通过柱子的时间tM和组份在固定相
第三节 色谱法的定义与分类
一、色谱法的定义
色谱法或色谱分析也称之为层析法,是一种物理化学的分 析方法,它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别,当 溶质在两相间做相对移动时,各物质在两相间进行多次分配, 从而使各组分得到分离。分离的仪器即色谱仪。
二、色谱法的分类
色谱法可按两相的状态及应用领域的不同分为两大类。 (一)按流动相与固定相的状态分类 1 .气相色谱 气相色谱又可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前者是以气体为 流动相,以固体为固定相的色谱,后者是以气体为流动相,以 液体为固定相的色谱。 2 .液相色谱 液相色谱又可分为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前者是以液体为 流动相,以固体为固定相的色谱;后者是以一种液体为流动相, 以另一种液体为固定向的色谱。
色谱分析
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色谱法的原理
第三章 色谱仪
第一章 绪论
1
色谱法的发展简史 色谱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和配合
色谱法的产生和发展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tt发表了他的实验结果,他为了分离植物色素,将植物绿叶的石油醚提取液倒入装有碳酸钙粉末的玻璃管中,并用石油醚自上而下淋洗,由于不同的色素在碳酸钙颗粒表面的吸附力不同,随着淋洗的进行,不同色素向下移动的速度不同,形成一圈圈不同颜色的色带,使各色素成分得到了分离。
他将这种分离方法命名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
在此后的20多年里,几乎无人问津这一技术。
到了1931年,Kuhn等用同样的方法成功地分离了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从此,色谱法开始为人们所重视,此后,相继出现了各种色谱方法。
色谱法的发展历史在分析化学领域,色谱法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学科。
早期的色谱技术只是一种分离技术而已,与萃取、蒸馏等分离技术不同的是其分离效率高得多。
当这种高效的分离技术与各种灵敏的检测技术结合在一起后,才使得色谱技术成为最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几乎可以分析所有已知物质,在所有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色谱法的优点分离效率高。
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性质类似的化合物可在同一根色谱柱上得到分离,能解决许多其他分析方法无能为力的复杂样品分析。
分析速度快。
一般而言,色谱法可在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复杂样品的分析。
检测灵敏度高。
随着信号处理和检测器制作技术的进步,不经过预浓缩可以直接检测 10-9g 级的微量物质。
如采用预浓缩技术,检测下限可以达到 10-12g 数量级。
样品用量少。
一次分析通常只需数纳升至数微升的溶液样品。
选择性好。
通过选择合适的分离模式和检测方法,可以只分离或检测感兴趣的部分物质。
多组分同时分析。
在很短的时间内(20min左右),可以实现几十种成分的同时分离与定量。
易于自动化。
现在的色谱仪器已经可以实现从进样到数据处理的全自动化操作。
2. 色谱法的缺点定性能力较差。
为克服这一缺点,已经发展起来了色谱法与其他多种具有定性能力的分析技术的联用。
色谱法的定义与分类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在色谱分离中固定不动、对样品产生保留的一相。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课件
该理论模型对气相、液相色谱都适用。Van Deemter 方程的数学简化式为:
B H = A + + Cu
u
式中: u为流动相的线速度; A,B,C为常数 A——涡流扩散项系数 B——纵向分子扩散项系数 C——传质阻力项系数( C = C s+ C m)。其中C s: 固定相传质阻力项系数; C m:流动相传质阻力项系数。
⒉ 速率理论的要点
⑴ 被分离组分分子在色谱柱内运行的多路径、浓度梯度所 造成的分子扩散及传质阻力使气-液两相间分配平衡不能瞬 间达到等因素是造成色谱峰扩展、柱效下降的主要原因。
④ 空间排阻色谱(凝胶色谱法,L-S):用多孔物质对不同大小 分子的阻碍作用进行分离。固定相是一种分子筛或凝胶,利用各 组分的分子体积大小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⑤ 亲和色谱:利用不同组分与固定相的高专属性亲合力(生物分 子之间特异的结合能力例如抗原和抗体、酶和底物及辅酶、激素 和受体等)进行分离的技术,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
u L tm
L tm u
保留时间 tR
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色谱峰极大值所需要时间。如图中OB。它相应于样品到达检测器所需的时间。
tR = tR′+ tm
调整保留时间tR′
扣除死时间后的组份保留时间,
即
tR′ = tR tm
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tR包含了组分随流动相通过柱子所需的 时间和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tR′实际上是组分在固定相中滞 留的时间。单位(s)或(cm)。
色谱法的分类大致如下:
根据以上所述,将色谱法的分类总结于下表中:
2.2 色谱分离原理
2.2.1 分配系数和分配比
分配系数:
K Cs Cm
色谱基础知识
火 焰 电 离 检 测 器(FID)
a. 当含有机物 CnHm的载气由喷嘴喷出进入火焰时, 在C层发生裂解反应产生自由基 : CnHm ──→ · CH b. 产生的自由基在D层火焰中与外面扩散进来的激发 态原子氧或分子氧发生如下反应: · + O ──→CHO+ + e CH
c. 生成的正离子CHO+ 与火焰中大量水分子碰撞而发生 分子离子反应: CHO+ + H2O ──→H3O+ + CO d. 化学电离产生的离子和电子在外加恒定直流电场作用 下分别向两极运动而产生微电流(约10-6~10-14A); e. 在一定范围内,微电流的大小与进入离子室的被测 组分质量成正比,所以氢焰检测器是质量型检测器;
tR
E D A E D , 前 信 (E D T -100P B ) C 1 , C 1A 部 号 C \S D P .D 归 化 一
tR’
1200
tM
1000
800
600
400
分离度:色谱柱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对混合物综合分离能 力的指标。
2(tR(2) -tR(1)) R= W(1)+W(2) R1/2 = W1/2(1)+W1/2(2) 2(tR(2) -tR(1)) Rh = Hh-Hv Hh
色谱法的应用
世界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进步,推动了分析化学的 发展,而色谱分析法是分析化学的组成部分,从一出现就对科学 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20世纪30~40年代它为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为分离复杂 的生物组成发挥了独特的作用;50年代为石油工业的研究和发展 做出了贡献;60~70年代成为石油化工、化学工业等部门不可或 缺的分析监测工具。 目前色谱法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医药科学、 食品科学/安全、法庭科学以及航天科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手段。 各种色谱仪器已经成为各类研究室、实验室极为重要的仪器设备。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简介
高效液相色谱仪
色谱仪器的流程由液体流动相的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
系统、检测系统、信号放大记录系统组成,其中高压泵、色 谱柱和检测系统是高效液相色谱的主要部件。
1.贮液罐 (滤棒,可滤去颗粒状物 质) 2.高压泵(输液泵) 3.进样装置 4.色谱柱——分离 5.检测器——分析 6.废液出口或组分收集 器 7.记录装置
3.根据分子结构选择 用红外光谱法,可预先简单地判断样品中存在什么 官能团。然后,确定采用什么方法合适。例如,酸、 碱化合物用离子交换色谱;脂肪族或芳香族用液– 液分配色谱、液–固吸附色谱;异构体用液–固吸附 色谱;同系物不同官能团及强氢键的用液–液分配 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的选择参考表
五.高效液相色谱仪
离子对色谱机理:离子对形成机理;离子交换机理;离 子相互作用机理;
例如离子对形成机理:固定相为非极性键合相,流动相为水溶液,组分离子 A-,加入一种反荷离子B+,B+离子由于静电引力与带负电的组分离子生成 离子对化合物A-B+。
A 水相
B 有机相
A B 有机相
由于离子对化合物A-B+具有疏水性,因而被非极性固定相(有机 相)提取。
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
(-)固定相
1. 高效液相大类:
刚性固体:以二氧化硅为基质,可承受7.O×108~1.O×109Pa的高压,可 制成直径、形状、孔隙度不同的颗粒。如果在二氧化硅表面键合各种官 能团,就是键合固定相。
硬胶:主要用于离子交换和尺寸排阻色谱中,它由聚苯乙烯与二乙烯苯基 交联而成。可承受压力上限为3.5×108Pa。
流动相:对于亲水性固定液,采用疏水性流动相,即 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液的极性(正相色谱),反之, 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液的极性(反相色谱)。正相 与反相的出峰顺序相反;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分析化学
I X 100 [Z n
' ' lg t R lg t ( x) R( z )
lg t
' R( z n)
lg t
' R( z )
]
Ix为待测组分的保留指数,z 与 z+n 为
正构烷烃对的碳原子数。
P
16
乙酸正丁酯的保留指数测定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七 章 色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七 章 色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P
1
第一节 色谱法的分类和发展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七 章 色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色谱分析法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 析方法。 始于20世纪初; 30与40年代相继出现了薄层色谱与纸色谱; 50年代气相色谱兴起、色谱理论、毛细管色 谱; 60年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7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 80年代末超临界流体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 色谱。
• R=1 4σ分离 • R=1.5 6σ分离 95.4% 99.7%
w1
w1
tR2-tR1
P
21
三、分配系数与色谱分离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七 章 色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1、分配系数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 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 CS K Cm 2、容量因子
m
X+
H+
SO3-R
S
X+ SO -R 3 H+
P
30
阳离子交换树脂
xie 仪 器 分 析
色谱基础理论
离子色谱:液相色谱的一种,以特制的离子交换树脂
为固定相,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为流动相。
(3)其他色谱方法
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比较简单的色谱方法
凝胶色谱法:测聚合物分子量分布
超临界色谱: CO2流动相。
高效毛细管电泳(0.05mm内径的毛 细管,采用了高达数千伏的电压) 九十年代快速发展、特别适合 生物试样分析分离的高效分析仪器
一、分配系数K和分配比k
1.分配系数K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 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 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g / mL)比,称为分配系数, 用K 表示,即:
溶质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Cs K 溶质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Cm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
2—3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 离,组分要达到完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 足够远,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 配系数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 关。但是两峰间虽有一定距离,如果每个峰都 很宽,以致彼此重叠,还是不能分开。这些峰 的宽或窄是由组分在色谱柱中传质和扩散行为 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的动力学性质有关。因 此,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来研究色谱行 为。
2-2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一.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二、基线
是柱中仅有流动相通过时,检测器响应 讯号的记录值,即图中O—t线.稳定的基线 应该是一条水平直线.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峰高
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以h 表示,如图中B′A
四、保留值
1.死时间tM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物质进入色谱柱 时,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称 为死时间,如图中 O′A′。因为这种物质不 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故其流动速度将与 流动相的流动速度相近.
色谱法起源于20世纪初
色谱法起源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米哈伊尔·茨维特用碳酸钙填充竖立的玻璃管,以石油醚洗脱植物色素的提取液,经过一段时间洗脱之后,植物色素在碳酸钙柱中实现分离,由一条色带分散为数条平行的色带。
由于这一实验将混合的植物色素分离为不同的色带,因此茨维特将这种方法命名为Хроматография,这个单词最终被英语等拼音语言接受,成为色谱法的名称。
汉语中的色谱也是对这个单词的意译。
茨维特并非著名科学家,他对色谱的研究以俄语发表在俄国的学术杂志之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正常的学术交流被迫终止。
这些因素使得色谱法问世后十余年间不为学术界所知,直到1931年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的库恩将茨维特的方法应用于叶红素和叶黄素的研究,库恩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也让科学界接受了色谱法,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以氧化铝为固定相的色谱法在有色物质的分离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这就是今天的吸附色谱M.С.(MихаилСемёновичЦвет)(1872~1919)俄国植物生理学家和化学家。
1872年5月14日生于意大利阿斯蒂,1919年6月26日卒于苏联沃罗涅日。
1896年获日内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全家移居俄国。
1901年获喀山大学植物学学士学位。
1902年任华沙大学讲师,1907年任兽医学院教授,1908年任华沙理工大学教授。
茨维特应用化学方法研究细胞生理学。
1900年他在树叶中发现了两种类型的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后来又发现了叶绿素c,并分离出纯的叶绿素。
他最重大的贡献是发明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中极重要的实验方法——色谱法。
他的第一篇关于色谱法的论文发表在1903年华沙的《生物学杂志》上。
1906~1910年的论文都发表在德国的《植物学杂志》上。
在这几篇论文中,他详细地叙述了利用自己设计的色谱分析仪器,分离出胡萝卜素、叶绿素和叶黄素。
由于他的论文发表在不大知名的期刊上,所以当时没有引起化学界的注意。
谈我国色谱法的进展
谈我国色谱法的进展谈我国色谱法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之后,色谱技术zui初只应用于石油领域,到了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应用于国防领域。
新中国的色谱技术在老一辈色谱科学家的带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54年,卢佩章院士首先把气-固色谱法的体积色谱成功的应用于水煤气合成产品的气体组分分析;1956年成功开展气液的体积色谱成功用于石油产品分析;1961年朱葆琳领导丁景群开展了毛细管色谱的研究,并成功地用于石油产品的分析;1964年原子弹爆炸前,最后获得的铀235金属中的痕量气体分析,我国的色谱工作者在1963年1月份就开始本项金属中痕量氩的测定,并与年底完成;1956-1958年发表了用液相色谱分析石油,油页岩和煤焦油组成的结果,建立了用碘和碘仿作为柱內显谱剂的快速测定烷、烯、芳三元组成分析方法样品用量0.5ml,分析误差在1%以内,平均分析时间为1h,并将分配色谱和紫外光谱联合的方法用于分析低沸点酚类的单体组成;20世纪60年代后期,现代液相色谱技术获得飞速发展,引起了国内色谱界的重视,1974年,卢佩章等开始从事液相色谱研究,针对了当时液相色谱的两个主要矛盾:一是仪器设备,二是固定相,开展了微粒型硅胶及其各种化学键合相得研究,并提供了产品供应的国内需求;1968-1974年完成核潜艇用船用色谱仪;连续测定密闭舱中的大量和微量有毒气体的组成,确保了潜艇人员在水下长期作业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需要,这也是当时世界的船用色谱仪;文化大革命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色谱技术有了高速的发展,应用领域也在扩大,主要的应用领域如下:•石油和石油化工分析:油气田勘探中的化学分析、原油分析、炼厂气分析、模拟蒸馏、油料分析、单质烃分析、含硫/含氮/含氧化合物分析、汽油添加剂分析、脂肪烃分析、芳烃分析;•环境分析:大气污染物分析、水分析、土壤分析、固体废弃物分析;•食品分析:农药残留分析、香精香料分析、添加剂分析、脂肪酸甲酯分析、食品包装材料分析;•药物和临床分析:雌三醇分析、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分析、尿中孕二醇和孕三醇分析、血浆中睾丸激素分析、血液中乙醇/麻醉剂及氨基酸衍生物分析;•农药残留物分析: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有机磷农药残留分析、杀虫剂残留分析、除草剂残留分析等;•精细化工分析:添加剂分析、催化剂分析、原材料分析、产品质量控制;•聚合物分析:单体分析、添加剂分析、共聚物组成分析、聚合物结构表征/聚合物中的杂质分析、热稳定性研究;•合成工业:方法研究、质量监控、过程分析;1980年,张宗炳指导研究生,用纸层析及液相色谱(HPLC)方法鉴定出这种芳香胺类为酪胺;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是色谱技术发展zui快的20年,许多崭新的色谱法方法开始出现,如在气相色谱中的毛细管柱工艺的发展,毛细管超临界流体色谱和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兴起,毛细管电泳的发展,电名谱加入色谱的行列,场流分离为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提供了新的途径等等。
色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色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许多种类的物质需要进行分析和检测。
色谱分析技术就是一种用于分离和检测化合物的重要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快速和经济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学、环境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色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色谱技术的分类根据色谱柱填充材料不同可以将色谱技术分为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
其中气相色谱是利用气体作为载体,将物质分离出来。
液相色谱则是利用溶液作为移动相,将物质分离出来。
此外,还有许多基于色谱技术的方法,如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毛细管电泳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点,可以根据具体的分析需求选择不同的技术。
二、应用领域1. 医药行业在医药药物研究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技术,对药物进行检测,评价其纯度、活性和质量等方面。
此外,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也需要用到色谱技术。
2. 食品行业在食品检测方面,通过色谱技术可以检测出各种化学污染物和添加剂。
比如在奶制品中检测出过氧化值,或者检测出食品中的苯并芘等有害成分。
3. 化学行业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和产品进行分析和检测。
比如可以利用色谱技术来检测污染物的含量和纯度等方面。
此外,还可以将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实现化合物的鉴定和结构解析等方面。
4. 环境行业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利用色谱技术可以对各种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例如空气中的苯系物质含量、水中的重金属含量等等。
三、色谱技术的发展趋势1. 自动化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开始使用自动化技术。
针对色谱技术,也开始使用自动化设备来实现样品处理、数据分析等步骤。
2. 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现代色谱技术的发展方向是追求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发展了诸如UHPLC、二维色谱等新技术,提高了色谱技术在分析中的地位。
3. 综合技术将液质联用、气质联用、毛细管电泳等不同的分析技术进行综合,可以在分析能力和检测效率等方面实现更进一步的提升。
色谱法基本介绍
交换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利用被分离组分与固定相之间发生离子交换的能力 诧异来实现分离。离子交换色谱的固定相一般为离子交换树脂, 树脂分子结构中存在许多可以电离的活性中心,待分离组分中的 离子会与这些活性中心发生离子交换,形成离子交换平衡,从而 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形成分配。固定相的固有离子与待分离组 分中的离子之间相互争夺固定相中的离子交换中心,并随着流动 相的运动而运动,最终实现分离
吸附色谱利用固定相吸附对物质分子吸附能力的差异实现对混合 物的分离,吸附色谱的色谱过程是流动相分子与物质分子竞争固 定相吸附中心的过程。
基本原理
物理吸附又称表面吸附,是因构成溶液的分子(含溶质及溶剂) 与吸附剂表面分子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物理吸附过程: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析——直至 分离
气相色谱和色谱理论的出现
气相色谱的出现使色谱技术从 最初的定性分离手段进一步演 化为具有分离功能的定量测定 手段,并且极大的刺激了色谱 技术和理论的发展
高效液相色谱
板数,以高压驱动流动相,使得 经典液相色谱需要数日乃至数月完成的分离工作 得以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完成。
化学吸附 基本特点:有选择性、不可逆吸附。 基本原理:产生 化学反应。酸性物质与Al₂O₃发生化学反应;碱性物质与硅胶发生 化学反应;Al2O3容易发生结构的异构化,应尽量避免。
分配色谱
分配色谱利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对待分离组分溶解度的差异来 实现分离。分配色谱的固定相一般为液相的溶剂,依靠图布、键 合、吸附等手段分布于色谱柱或者担体表面。分配色谱过程本质 上是组分分子在固定想和流动相之间不断达到溶解平衡的过程
色谱理论
1、关于保留时间的理论 保留时间是样品从进入色谱柱到流出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不同
1.色谱概述
柱色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概述:色谱的发展 概述:色谱的发展2
然后由于充分考虑了平面色谱法的 薄层色谱法 优点而发展了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在这种方法中,分离 系在涂布于玻璃板或某些坚硬材料上的薄层吸附剂上 进行。 在1958年进行了经典性的工 纸上电泳或薄层电泳 作将技术和所用材料加以标准化之后,薄层色谱法方 赢得了声誉。为了帮助提高纸色谱法或薄层色谱法对 离子化合物的分离效率,可以向纸或板施加电场。这 种改进了方法分别称作纸上电泳或薄层电泳。
5. 运行费用不同: 运行费用不同:
GC低 HPLC较高
概述: 概述:色谱与其他分析仪器的区别和联系
如:紫外,红外,质谱,核磁等等
区别:色谱是以分离为手段,定量为目的的分析仪器 紫外,红外,质谱,核磁等仪器是定性的仪器 联系:色谱与其它定性仪器可以互联,色谱提供分离功能。 其它仪器进行定性分析。 例:紫外早就是HPLC的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应用广泛。 质谱与GC相联造就了气—质联用仪 等等。
概述:色谱的发展 概述:色谱的发展5
总结
20 世纪中期,大量采用一些经典的分离方法:
沉淀、蒸馏和萃取。 50年代,色谱发展最快(一些新型色谱技术的 发展;复杂组分分析发展的要求。 1937-1972 年, 15 年中有 12 个 Nobel 奖是有关 色谱研究的! 现代分析中,大量采用色谱和电泳分离方法。 迄今为止,色谱方法是最为有效的分离手段! 其应用涉及每个科学领域。
欢迎您来访“中国制药技术论坛” 名称:中国制药技术论坛 网址: 论坛发展方向:专注于制药工艺研究以及药品国外注册技术。 论坛简介: 中国制药技术论坛,又名“憩读轩”,创建于2005年5月7日,论 2005 5 7 坛以“以专业为导向,以人才为根本”的办坛理念,以实际应用 为根据,开设论坛栏目,经过全面权衡斟酌,论坛目前栏目科学 合理,详而不乱,紧贴药学工作,赢得药学同仁的一致称赞和好 评。论坛发展注重人才的导向作用,目前论坛许多管理人员均是 药学生产、研发界的精英,为坛友授道解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坛访问的人员也日益增多。论坛目前在各位管理人员以及各位 坛友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平稳,论坛管理委员会希望更多的 医药学者,生产技术人员,科研技术人员以及医药学生参与到论 坛中来,为了中国的医药事业而努力奋斗。
12 色谱分析法
仪器分析
1、基线—在实验操 作条件下,色谱 柱中只有流动相 通过(没有组分 流出时)的曲线 叫基线。 稳定情况下:一条 水平直线。 基线上下波动称为 噪音。
仪器分析
2、色谱峰的高度h
峰高h —色谱峰最高点与基线之间的距离,可用 mm,mV,mA表示。峰的高低与组分浓度有关, 峰越高越窄越好。
h
仪器分析
1.涡流扩散项 A A = 2λdp
(1)影响因素: ①λ:填充物的不规则程度。λ↓,A↓。 ②dP: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 dP ↓,A↓。
(2)减小A的方法:
①填充色谱柱时要均匀、紧密;
②使用适当细度、颗粒均匀的填充物。
仪器分析
2. 分子扩散项 B / u 以GC为例: B / u = 2γ Dg / u (1)影响因素: ①γ:弯曲因子,填充物对分子扩散的障碍因素, γ ↓,B↓,(B/u)↓。 ②Dg: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 Dg ↓,B↓, (B/u)↓。 影响Dg的因素: 与载气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随T柱↓而↓,随P柱↑而↓。
仪器分析
(2)保留时间tR —— —组分流经色谱 柱时所需时间。 进样开始到柱后 出现最大值时所 需的时间。操作 条件不变时,一 种组分对应有一 个tR定值。
仪器分析
(3)调整保留时间t’R
扣除了死时间的保 留时间。 t’R=tR-t0 t’R 体现的是组分在 柱中被吸附或溶解 的实际时间。
VR kVg KVl
VR KVl Vg
仪器分析
(二)塔板理论
把色谱柱比作一个精馏塔,将连续的色 谱分离过程分割成多次的平衡过程的重 复,同时引入理论塔板数作为衡量柱效 率的指标。 对一个色谱柱来说,若色谱柱长度L固 定,每一块塔板的高度用H表示,称为 塔板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色谱法的产生和发展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T s w e t t发表了他的实验结果,他为了分离植物色素,将植物绿叶的石油醚提取液倒入装有碳酸钙粉末的玻璃管中,并用石油醚自上而下淋洗,由于不同的色素在碳酸钙颗粒表面的吸附力不同,随着淋洗的进行,不同色素向下移动的速度不同,形成一圈圈不同颜色的色带,使各色素成分得到了分离。
他将这种分离方法命名为色谱法(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在此后的20多年里,几乎无人问津这一技术。
到了1931年,K u h n等用同样的方法成功地分离了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从此,色谱法开始为人们所重视,此后,相继出现了各种色谱方法(见表7-1)。
表7-1色谱法的发展历史在分析化学领域,色谱法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学科。
早期的色谱技术只是一种分离技术而已,与萃取、蒸馏等分离技术不同的是其分离效率高得多。
当这种高效的分离技术与各种灵敏的检测技术结合在一起后,才使得色谱技术成为最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几乎可以分析所有已知物质,在所有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表7-2列举了色谱法起过关键作用的诺贝尔奖研究工作。
表7-2色谱法起过关键作用的诺贝尔奖研究工作色谱法的优点和缺点1.色谱法的优点分离效率高。
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性质类似的化合物可在同一根色谱柱上得到分离,能解决许多其他分析方法无能为力的复杂样品分析。
分析速度快。
一般而言,色谱法可在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复杂样品的分析。
检测灵敏度高。
随着信号处理和检测器制作技术的进步,不经过预浓缩可以直接检测10-9g级的微量物质。
如采用预浓缩技术,检测下限可以达到10-12g数量级。
样品用量少。
一次分析通常只需数纳升至数微升的溶液样品。
选择性好。
通过选择合适的分离模式和检测方法,可以只分离或检测感兴趣的部分物质。
多组分同时分析。
在很短的时间内(20m i n左右),可以实现几十种成分的同时分离与定量。
易于自动化。
现在的色谱仪器已经可以实现从进样到数据处理的全自动化操作。
2.色谱法的缺点定性能力较差。
为克服这一缺点,已经发展起来了色谱法与其他多种具有定性能力的分析技术的联用。
色谱法的定义与分类固定相(s t a t i o n a r y p h a s e):在色谱分离中固定不动、对样品产生保留的一相。
流动相(m o b i l e p h a s e):与固定相处于平衡状态、带动样品向前移动的另一相。
色谱法:又称色层法或层析法,是一种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它利用不同溶质(样品)与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作用力(分配、吸附、离子交换等)的差别,当两相做相对移动时,各溶质在两相间进行多次平衡,使各溶质达到相互分离。
色谱法的分类方法很多,最粗的分类是根据流动相的状态将色谱法分成四大类(见表7-3)。
色谱法基本原理基本概念1.保留时间与容量因子在整个色谱分离过程中,流动相始终是以一定的流速(或压力)在固定相中流动的,并将溶质带入色谱柱。
溶质因分配、吸附等相互作用,进入固定相后,即在固定相表面与功能层分子作用,从而在固定相中保留。
同时,溶质又被流动相洗脱下来,进入流动相。
与固定相作用越强的溶质在固定相中的保留时间就越长。
从色谱柱流出的溶液(柱流出物)进入检测器连续测定,得到如图7-1所示的色谱图,即柱流出物中溶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直线部分是没有溶质流出时流动相的背景响应值,称作基线(b a s e l i n e)。
在基线平稳后,通常将基线响应值设定为零,再进样分析。
溶质开始流出至完全流出所对应的峰型部分称色谱峰(p e a k),基线与色谱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色谱图(c h r o m a t o g r a m)。
死时间(d e a d t i m e)溶质保留时间(s o l u t e r e t e n t i o n t i m e)保留时间(r e t e n t i o n t i m e)容量因子(c a p a c i t y f a c t o r)死时间(d e a d t i m e):在色谱柱中无保留的溶质从进样器随流动相到达检测器所需要的时间,通常用t表示。
溶质保留时间(s o l u t e r e t e n t i o n t i m e):或称真实保留时间,是溶质因与固定相作用在色谱柱中所停留的时间,它不包含死时间,通常用tS表示。
保留时间(r e t e n t i o n t i m e):是tS 与t之和,通常用tR表示,即tR=t0+tS(7-1)容量因子(c a p a c i t y f a c t o r):对于有效的色谱分离,色谱柱必须具有保留溶质的能力,而且还能使不同溶质之间达到足够大的分离。
色谱柱的容量因子是溶质离子与色谱柱填料相互作用强度的直接量度,由下式定义:2.色谱峰的对称性高斯(G a u s s i a n)曲线不对称因子(a s y m m e t r y)拖尾峰(t a i l i n g p e a k)伸舌峰(l e a d i n g p e a k或f r o n t i n g p e a k)高斯(G a u s s i a n)曲线:在理想情况下,色谱峰的形状可以近似地用高斯曲线描述(图7-2)。
图中为标准偏差(拐点处的半峰宽),h 为最大峰高,w为峰宽。
在任意给定位置x处的峰高y可以用下式描述:(7-3)(式中Y0为峰极大值,即Y=h)不对称因子(a s y m m e t r y):在实际的色谱过程中,溶质从色谱柱中流出时,很少符合高斯分布,而是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
我们可以定义一个不对称因子A s来定量地表示色谱峰的不对称程度,如图7-3所示,将10%峰高处前半峰的宽度设为a,同高度处后半峰的宽度设为b,将b与a的比值定义为不对称因子A s,即(7-4)拖尾峰(t a i l i n g p e a k):当A s大于1时,色谱峰的形状是前半部分信号增加快,后半部分信号减少慢。
引起峰拖尾的主要原因是溶质在固定相中存在吸附作用,因此,拖尾峰也称为吸附峰。
伸舌峰(l e a d i n g p e a k或f r o n t i n g p e a k):当A s小于1时,色谱峰是前半部分信号增加慢,后半部分信号减小快。
因为伸舌峰主要是固定相不能给溶质提供足够数量合适的作用位置,使一部分溶质超过了峰的中心,即产生了超载,所以也称超载峰。
3.分离度色谱分析的目标就是要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分离,两个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R(r e s o l u t i o n)定义为两峰保留时间差与两峰峰底宽平均值之商,即(7-5)式中tR1和tR2分别为峰1和峰2的保留时间;w1和w2分别为峰1和峰2在峰底(基线)的峰宽,即通过色谱峰的变曲点(拐点)所作三角形的底边长度。
计算分离度所需的参数都可以从色谱图(图7-4)中获得。
如果色谱峰呈高斯分布,则分离度R=2(相当于8分离)即可完全满足定量分析的需要。
因为在基线位置的峰宽w为4,R=2时,两个峰完全达到了基线分离。
通过调节色谱条件还可获得更高的R值,不过这时的代价将是分析时间增加。
如果两组分浓度相差不是太大,分离度R=0.5时,仍然可以看得出两个峰的峰顶是分开的。
4.选择性系数两个组分达到分离的一个决定性参数就是两组分的相对保留值,将其定义为两个色谱峰真实保留时间之比,称作选择性系数,即(7-6)计算选择性系数所需参数也可以从色谱图(图7-4)中获得。
选择性系数主要由固定相的性质所决定,在高效液相色谱(H P L C)中,选择性系数也受流动相组成的影响。
当选择性系数=1时,则说明在给定的色谱条件下,两组分不存在热力学上的差异,无法实现相互分离。
色谱过程动力学色谱过程动力学研究物质在色谱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如解释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谱带展宽的机理,从而为选择色谱分离条件提供理论指导。
用严格的数学公式表述色谱理论需要根据溶质在柱内的迁移过程及影响这一过程的各种因素,列出相应的偏微分方程组,求出描述色谱谱带运动的方程式。
其数学处理相当复杂,方程组的求解也非常困难。
在实际研究中,通常要进行适当的条件假设并作简化的数学处理。
在此仅作简单介绍。
1.塔板理论塔板理论把气液色谱柱当作一个精馏塔,沿用精馏塔中塔板的概念描述溶质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并引入理论塔板数(t h e n u m b e r o f t h e o r e t i c a l p l a t e s)N和理论塔板高度(t h e o r e t i c a l p l a t e h e i g h t)H作为衡量柱效的指标。
根据塔板理论,溶质进入柱入口后,即在两相间进行分配。
对于正常的色谱柱,溶质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的次数在数千次以上,最后,"挥发度"最大(保留最弱)的溶质最先从"塔顶"(色谱柱出口)逸出(流出),从而使不同"挥发度"(保留值)的溶质实现相互分离。
理论塔板数N可以从色谱图中溶质色谱峰的有关参数计算,常用的计算公式有以下两式:2.速率理论为了克服塔板理论的缺陷,Van Deemter等在Martin等人工作的基础上,比较完整地解释了速率理论。
后来,Giddings等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速率理论充分考虑了溶质在两相间的扩散和传质过程,更接近溶质在两相间的实际分配过程。
当溶质谱带向柱出口迁移时,必然会发生谱带展宽。
谱带的迁移速率的大小决定于流动相线速度和溶质在固定相中的保留值。
同一溶质的不同分子在经过固定相时,它们的迁移速率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谱带的展宽。
谱带展宽的直接后果是影响分离效率和降低检测灵敏度,所以,抑制谱带展宽就成了高效分离追求的目标。
引起谱带展宽的主要因素有涡流扩散(eddy diffusion)、纵向扩散(longitudinal diffusion)和两相中传质阻力(resistance to mass transfer)引起的扩散。
图7-5是色谱柱中溶质谱带展宽的几种主要因素的图示。
色谱过程热力学色谱过程热力学就是从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观点出发,研究溶质保留值随分析条件、分子结构变化的规律。
根据热力学公式R T l n K=和,可以得到:(7-17)式中:K为溶质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为吉布斯生成自由能,为焓变,为熵变,R为气体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
根据容量因子的定义,可以得到:(7-18)式中Vs 和Vm分别表示固定相和流动相体积,由式(7-17)和式(7-18)可以得到:(7-19)如果色谱条件一定,则可视为常数。
是热力学温度倒数1/T的函数,与1/T的关系曲线称为范特霍夫(v a n t H o f f)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