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
分 强调优 先发展 重工 业和军 事工业 , 从而 限制商 品货币关系 , 否 定价值 科 学的评 价毛泽 东思想 的同时, 彻底否 定 “ 以阶级 斗争为纲 ” 的错 误理 规 律和 市场机制 的作用 , 用行政 的命 令管理 经济。 将 一切经 济活动置 于 论 。 吹响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的时代号角 。 十七 大报告 明确指 出中 三个 代表” 重 要思 想以及 科学 指 令性 计 划内。 实行 低价工资政策 , 对必 需 品实行 计划 价格, 保证 人们 国特 色理 论体系就 是包 括邓小平 理论 、“
小平 曾说 过 “ 学 习苏联 好 的 东西对我 们 用处很 大 , 借鉴 苏联 错 误 的 东西 , 对
一
组成部分。 苏联模 式与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既有密切联 系又有显著 区 别。 邓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涵
模 式, 但是通 过对 社会主义 的不断探 索 , 对 苏联模 式的弊端 的认识 逐渐 清 晰。 对 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探索 , 始于毛 , 成于邓。 邓小平在 《 论 十
墩缝
t P O L I T I C A L A N D E C O N O M
浅谈苏联模式对 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共产党内部还出现了一个脱离、背离乃至背叛人民根本利益的特殊阶层。这些人但从党政军官的薪资水平上就可以看出,1922年苏维埃国家规定的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的差距是8倍,1934年扩大为30倍。1945年4月实行特定职务工资。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部长级工资是5000卢布—6000卢布,加特定工资6000卢布—8000卢布,合计11000卢布—14000卢布,而当时最低工资是250卢布,相差44—56倍。更严重的是,党政军官僚集团还享有高新之外的其他特权,如住房、别墅、汽车、游艇、特供食堂、特供商店等。最后在对苏联从内部瓦解起到了催化作用。
从对外关系上来看,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从20年代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苏联还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要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挥中心。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
在党的建设上,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政党,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在新时期的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的决心和能力。
经济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通发展。充分释放社会生产力,使物有所用,人尽其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再分配环节,坚持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兼顾效率。避免苏联模式经济上管得过死,只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导致整个经济都缺乏生机和活力。
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改革开放,不同于苏联式的激进式改革,属于渐进式的改革。并且这种改革是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路线。我们的改革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的干扰破坏,顶住了西方的压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文化、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在我国的GDP位居世界第三,并且有望在年底过日本排名第二。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更是以负责人大国的身份在世界上赢得了尊重,摆脱了百年动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屈辱。在国际关系上,我国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小议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主题词:“苏联模式”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社会主义(一)“苏联模式”的萌芽和形成“苏联模式”萌芽于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7年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最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连年的战争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得当时的苏联(亦称苏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国内,苏俄反革命叛乱不断;国外,帝国主义国家对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出现的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仇恨尤加,不断对苏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形下,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有:①余粮收集制,将人民大众的余粮收归国库,以应战时需要;②工业国有化,大力发展重工业,优先满足战争要求;③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国家配给,最大限度地防止社会财富减少;④实行强制劳动,最大可能地创造社会财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情况下适应了苏俄的国内需要,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这只是“战时”的需要,一旦离开这一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其弊端就暴露出来了。
毕竟,这一政策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脱离了农民的需求,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破坏了工农联盟。
于是在内忧外患趋于平和后,列宁政府及时改变了这一政策,推行了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经济政策”,其内容有:①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恢复商品贸易,推进市场发展;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增加国家财富;④实行按劳分配,取消强制劳动。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缓和工农矛盾,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苏联模式的形成:三大运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执政,推行了包括“工业化运动”、“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政治大清洗运动”等在内的三大运动,促成“苏联模式”的形成。
1、工业化运动其内容主要有: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优先满足军事工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发展的畸形发展模式下,斯大林政府又提出以“布尔什维克的速度”进行发展的要求,资金的不足更加限制了重工业的发展。
苏联模式的理性反思及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苏联模式的理性反思及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突破1. 引言1.1 苏联模式的背景苏联模式的背景可以追溯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从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苏联模式的核心特征是计划经济和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苏联模式下,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等经济规划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并由中央政府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快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
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经济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社会不平等加剧、创新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溃,成为一场历史的悲剧。
正是由于苏联模式的失败,世界各国开始反思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再简单照搬苏联模式,而是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也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理性反思,并通过不断突破和创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2 苏联模式对我国的影响苏联模式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集权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对国有企业和农业集体化的倡导。
这些影响导致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建设。
在经济方面,苏联模式给我国带来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技术支持,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但与此苏联模式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包括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以及对市场机制的排斥,导致了我国经济长期停滞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困难。
在文化方面,苏联模式对我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包括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教育体系的建设。
苏联模式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僵化和单一化,抑制了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苏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但也暴露出了其局限性和缺陷,需要我国通过自主的改革和创新来突破这些问题,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浅谈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
浅谈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作者:孔梓力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4年第11期[摘要]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两个最重大的互相衔接的实践,是世界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大的组成部分。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
邓小平曾说过“学习苏联好的东西对我们用处很大,借鉴苏联错误的东西,对我们也有很大的益处。
我们要善于接受苏联的经验教训,这样就可以减少损失。
”[关键词]苏联模式;弊端及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苏联模式的基本内涵所谓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长期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涵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政治上,苏联模式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是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
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这就造成国家的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治被忽视。
经济上,过度集中地全民所有制,过度集中地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从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的命令管理经济。
将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内。
实行低价工资政策,对必需品实行计划价格,保证人们的基本要求。
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的投资目的。
思想上,思想文化领域的管理权集中于党中央,领袖言论成为衡量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党中央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通过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掌握着文化领导的任免权。
通过党中央宣传鼓动等机构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直接控制。
二、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建国初期,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中国实行封锁、遏制,而前苏联则给予新中国援助和帮助。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上半时期苏联模式形成和确立时期就已经存在。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对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历史溯源,往往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更好发展。
“苏联模式”在中国建国之初,确实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稳固政治的作用,但是一旦离开那个特定时期和背景,其弊端暴露无遗。
只有对苏联70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持辩证分析的态度,正确汲取苏联解体的教训,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本文从苏联模式的内涵探究出发,寻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其相关的蛛丝马迹,并借全球化的大背景,从积极角度提出了苏联模式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全球化发展一、对苏联模式的基本认识1.分析苏联模式的重要性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刻认识苏联模式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关系,必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苏联模式中成长起来,并从体制模式的层次上实质性地突破苏联式社会主义而取得的伟大成就①。
不深刻认识这个问题,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左顾右盼、摇摇摆摆,甚至走回头路。
正确地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于科学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还是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2.苏联模式的内涵及特点(1)苏联模式的内涵正确理解所谓“苏联模式”,不仅应符合实际标准,更有助于我们在今时今日给予其科学的评价。
所谓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②。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时时代的特点。
(2)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国家的政体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创举。
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议题。
苏联的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具体影响。
在经济领域,苏联模式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苏联在20世纪初实行的新经济政策(NEP)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
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学习了苏联的经验,并将其运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特别是在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进程中。
在政治领域,苏联对中国的政治改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联的政治制度和党的建设经验对中国的共产党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中国共产党从苏联的经验中学习到了党的组织建设、干部培养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苏联的政治体制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比较对象,促使中国在自己的政治体制建设中进行了反思和改革。
在军事领域,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改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联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对中国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在自己的军队建设中学习了苏联的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提高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苏联的军事援助和军事合作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推动了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
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入的。
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改革实践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在自己的改革进程中汲取了苏联的经验,同时也进行了自身的探索和实践。
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制度和政策层面,更体现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思路上。
苏联改革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促使中国在自己的改革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苏联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国情,中国在吸收借鉴苏联经验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良。
中国在改革中注重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苏联模式指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苏联模式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外来经验。
苏联在20世纪初期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却存在许多弊端,其中最明显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制和方法。
这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效益提高的空间,同时增加了政府的干预成本,不利于创新和竞争。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苏联模式,而是要根据中国自身情况进行改进和发展。
其次,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
苏联在20世纪初期就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世界科技领先地位。
在今天的中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提高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人民的参与和积极性的发挥。
苏联当时对于个人的利益并没有充分考虑,这导致了许多制度和政策缺陷的存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重提高人民的参与感和自治能力,通过改革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努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四,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
苏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今天的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只有保护好环境、保护好生态资源,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苏联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而要在科学地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注重自身情况和中国特色的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的形成背景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和理论界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争论的结果是斯大林的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在此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苏联模式。
斯大林首先面对的是与托洛茨基的矛盾。
托洛茨基认为,苏联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且苏联经济技术还相当落后,“不顾世界经济的统一性,要想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只能是空想。
”他认为苏联要建成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依靠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所以,他主张“不断革命”,直至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得全面胜利,才能在苏联最终建成社会主义。
而斯大林则认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一国最终胜利”是两个问題,在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取得胜利之前,可以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虽然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是不正确的,但他认识到世界经济的统一性,特别是认为苏联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观点,则是正确的。
争论的结果是,1926年托洛茨基被开除出党,并被专政机关流放,1929年被驱逐出苏联。
然后是与布哈林派的斗争。
在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问题上,斯大林认为:必须全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点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并将重工业化当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根本区别之一。
布哈林则认为,工业化重要的问题是工农结合,工业化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
反对过分强调重工业化的政策,主张注重经济上宏观平衡。
关于如何改造社会主义农业的问题上,布哈林则认为,解决粮食问題,固然要通过日益增长的集体化,将个体生产变为集体化大生产,但解决集体化问題,必须按列宁的合作化政策,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所以,他反对实行一步全面集体化,改变所有制形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2020年整理).pptx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2020年整理).pptx回答: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优缺点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1.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以国家所有制为基础,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模式。
2.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实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家成为一个世界重要的工业大国。
3.政府的强制计划和控制。
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控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府组织和指导生产活动,规划经济发展和分配资源。
4.一党制和政治集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各种措施都是由一党领导人民实现的,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民主制度不发达。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优缺点1.优点(1) 高效率。
苏联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有效地分配了社会资源,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 集中力量办大事。
苏联社会主义构建了以国有经济为主要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国营企业的规模化和普惠化,集中力量办大事,保障国家的基本经济利益和安全。
2.缺点(1) 缺乏经济激励机制。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忽视了经济市场的力量,实行政治控制、强制计划的方式,导致缺乏经济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率和创新能力。
(2) 制度僵化。
由于政治制度的缺陷和一党制的限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长期以来存在制度僵化和腐败现象,反过来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1. 按照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条件,选择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改善和增强民生和社会福利。
3. 政治体制能否得到有效的改革和完善,是决定长远发展能否稳定的关键。
4.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扩大民间经济的发展空间,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经济转型更为顺畅。
苏联范式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苏联范式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一、概述在20世纪初,苏联范式对我国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的特征,它在我国政治经济学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苏联范式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和总结。
二、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影响1. 五年计划体制苏联范式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的最大影响之一是五年计划体制的引入。
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实施了五年计划,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在1953年开始实施五年计划,这也标志着我国政治经济学受到了苏联范式的直接影响。
五年计划体制为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使得我国的工业生产大幅增长,经济结构逐步得到优化。
2. 集体化运动苏联范式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集体化运动的推动。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集体化运动,这一运动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也实施了类似的集体化运动,这导致了农村经济的重大变革,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影响是显著的。
3.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苏联范式还对我国政治经济学产生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
苏联实行了中央计划经济,在我国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的经济活动受到了严格的政府控制和计划安排,这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政治经济学中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苏联范式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也是深远的。
苏联的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路径,为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然而,苏联范式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在某些方面的创新不足,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适应性较差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不可否认,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但就长期来看,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追求、探索和奋斗,曾经历过漫长的时期。
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叩响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走上历史舞台的大门。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想,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虽然东欧剧变、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斗争步伐受到迟缓,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既是一个终结,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社会主义阵营在脱离了苏联模式的禁锢和束缚之后,经过漫长和艰辛的探索,正在逐渐的成熟和壮大起来。
21世纪,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社会主义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可以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在21世纪得到新的发展,就必须对社会主义的历史,仅有的一段实践史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刻反思,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苏联解体的启示按照西方的观点,苏联解体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巨大错误,计划经济不可行,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带来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苏联的解体,既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优越。
它只是证明,这个制度在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时比资本主义优越,比资本主义有更快的发展、更多的公正。
这是被苏联的早期历史所证明了的。
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列昂诺娃也强调了这一更深层次的影响:苏联解体没有使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其经济、社会和民族矛盾的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俄罗斯。
如今关于强大的苏维埃帝国解体原因的著述颇多,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三种情况:第一个是苏联由于宪法条文的局限性,给加盟共和国自由脱离苏联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这就像一颗延时爆炸的水雷,休眠了几十年,在合适的时机引起了轩然大波。
第二个原因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改革而引发出“依赖性”这一生产社会的“毒瘤”,在沉重危机的刺激下加速发作,加盟共和国开始后悔向邻居施舍面包而以求自保。
在第比利斯和维尔纽斯,人们都在说“为莫斯科干够了”,在乌拉尔有人要求不再“养活”中亚共和国。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斯大林所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20世纪的人类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来,它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都为人类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它既在苏联大地上播种了社会主义,又在同一片土地上败坏了社会主义。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它既创造了一度震撼人心、激越进步的雄伟事业,向全世界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打败反人类的德日法西斯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又使苏联人民付出了不必要的、空前惊人的牺牲。
苏联解体了,不只是在历史的篇章上留下了它的印痕,更多的是激发我们进行无穷的思考。
十几年来,中国依旧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所谓前车之鉴,研究苏联衰败的原因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从根本上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苏联解体乃是其制度性缺陷导致的。
苏联政治体系的上层处于一种麻痹僵化状态,它对苏联面临的深刻的社会问题置若罔闻,社会长期存在三个矛盾。
第一,过左的急于求成的路线使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过早建立的僵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难以持久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尽快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亦难以提高。
第二,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和对外关系的体制同社会主义要求尽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自由的矛盾。
第三,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更是雪上加霜。
其次,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上逐渐堕入了教条主义。
在教条主义方面,苏联表现得尤为典型。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联曾经搞过短暂的直接民主的尝试,随后便建立起议行合一,高度集权的政体并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种转变虽然确实与当时应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叛乱有关,但主要还是基于全面贯彻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基本构想。
此外,这样做也是执政前革命作法的惯性延伸,更为共产党人熟悉和欢迎。
然而,来自前人书本上的理论原则和革命的惯常作法与现实的实践需要,特别是与苏联当时落后的社会条件所产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毕竟存在较多矛盾和较大差距。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摘要: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
只有正确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才能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改革进一步的深入。
关键字:苏联模式;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1]。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苏联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集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并且认为,国有制是一种更高类型的公有制,集体所有制是一种低级的公有制,要逐步过渡到更高类型的公有制上去。
第二,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排斥市场,限制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经济的方法主要是行政手段。
第三,在政治运行机制上,实行一党制,党处于社会领导核心的位置,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
第四,在社会生活中,实行高度国家化。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都置于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
第五,实行严格的思想文化控制制度。
与在政治、经济领域中的高度集权一样,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实行高度集权,舆论高度一律[2]。
三、苏联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作用苏联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形成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诞生。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摘要: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
伴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呈现在世人面前,并引来纷纷质疑。
辩证分析并总结苏联模式的成功与失败,提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用以指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苏联解体已有20年之久,但对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却是学术界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一大课题,且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密切关系,我国也一直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各方面的对比和反思。
在一段时期内,学术界充斥着这样两种声音:一种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认为苏联模式早已失败,是一条死路;另一种是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既承认苏联模式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指出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
如若要对苏联模式进行准确的研究,我们必须秉承辩证的分析态度,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了解,以寻求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为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宝贵的实践启示。
一、苏联模式苏联模式,通常指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具体方针策略,[1]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下的特定产物。
苏联模式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2]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高度集权制,贯穿于具体体制的方方面面。
经济上,苏联模式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各级党组予以执行,以国家工业化发展为既定目的,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地有计划地管理经济体制。
[3]苏联模式中,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直接的经营管理者,依靠指令性计划来指挥,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和控制,忽视市场和经济规律的作用。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专题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三、苏联经济体制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 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 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 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4月3日)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问题】据材料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解读】 “特点”据第一句话“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概括。“形成 原因”据“因为我国过去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 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苏联采取„„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等概括。 答案: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形成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 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3.文化教育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内,教育的形式、内容全部采用苏
联模式,使中国的文化教育打上了深深的苏联烙印。
4.外交上: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执行所谓“革命外交”,意识形态挂帅,对外封 闭,恶化了我国的外交关系。 5.社会生活上: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 系,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 ,这是已经定了的。但绝不可以因
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首先 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必须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
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如何看待苏联模式的成败和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是在一个特殊的国度、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
其宗旨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带动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而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这种实践方式的形成是由于在1919年苏联建立政权后不断遭受国外列强们的牵制,且一战中的教训也使苏联的各代领导人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于是斯大林就带领苏联走出了这一条“苏联特色”的道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以下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2、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3、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4、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地、集中制定,它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总之,“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并且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上。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当时苏联政府的一些官员企图废除总统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政变领导人是苏联共产党强硬成员。
浅议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浅议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摘要: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参照的是苏联模式,尽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理论到实践上都试图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行避免与克服,但最终未能实现突破,因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创立的。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启示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来考察,探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和作用,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这对我们更好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必定会有现实意义的。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即斯大林模式。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书会所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亦称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斯大林执政时期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这种模式确立后,虽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反而日益凝固、僵化。
”同时由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并且认为“斯大林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创立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大局出发,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在国内经济建设问题上采取了苏联模式。
即: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由此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但是,苏联模式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联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下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即“苏联模式”,及其发展过程、表现和特点。
在苏联的影响下中国采用了同样的方式进行发展。
此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照搬照抄阶段和扬弃阶段。
中国建国初期的照搬照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一方面吸收苏联模式的精华,另一方面对其弊端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发展并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目录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1)(一)苏联模式形成的背景 (1)(二)苏联模式的形成:三大运动 (2)(三)“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3)(四)苏联模式的特点 (3)二、“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一)建国初期——照搬 (4)(二)改革开放以后——扬弃 (4)参考文献 (6)“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一)苏联模式形成的背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险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所处的国际形势十分险峻,一直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国际反共战争逼近的状态中。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帝国主义对俄国苏维埃政权干涉失败,欧洲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受挫,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出现了一种新状态:帝国主义消灭不了苏联,不得不与苏联和平共处,但它们并不放弃反苏的宗旨,总在寻求机会进行侵略和颠覆;苏联力量相对弱小,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对外采取的唯一正确的策略是和平共处,借以利用暂时的和平机遇壮大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苏联与国际资本主义呈现一种本质上对立却又不能不和平共处的关系。
因此,斯大林明确指出:“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者究竟会在哪一天进攻苏联,打断我国的建设。
他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形成于斯大林时期的一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探,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后来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照搬这一模式。
新中国的成立后,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再加上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开始学习移植苏联模式。
该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其又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僵化模式”。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才开始彻底摒弃这种模式,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苏联模式;高度集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
该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在经济上,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在政治上,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
苏共当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实现对文化部门的控制。
有通过党中央宣传鼓动部等机构对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直接控制。
社会文化团体本属于群众性组织,最后通过大规模改组,变成准国家机关。
领袖的言论和思想被绝对化、神圣化,不容置疑。
2 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及其影响
建国初期,在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和遏制,而前苏联则给新中国以援助和支持;在国内,新中国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而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工业化建设中取得的高速度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威力,并且这种模式又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提出的“一边倒”国策,实质上就是要在外交上与苏联结盟和在建国模式上效仿斯大林模式的行动宣言,从此中国走向了像苏联学习的“苏化”道路:
经济方面。
1953年1月,新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个以重工业化为主的指令性计划,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设计的,其中工业发展蓝图、计划指标的设定、计划贯彻执行程序和工厂管理体制等,都是按照斯大林模式的样板制定的。
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底蕴,新中国在这些基础性的经济运作程序上对斯大林模式的仿效,决定了整个经济体制对斯大林模式的模仿。
中央国家计划领导机关成为全国经济决策的核心机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上行下达,计划一经最终制定,就成为一切经济工作的衡量标准,甚至具有法律的效应。
政治方面。
在组织原则上,民主集中制表现为权力向党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集中;在政党制度上,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和最高领袖的手中;在政权结构上,中共拥有高于全国人大(包括解放初期的人民政协)和政法机关的权力;在干部制度上,中国实行的任命制和实际存在的终身制更是典型的斯大林模式。
阶级斗争上。
“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唯政治化路线被确立下来,“政治批斗”,“知识分子下乡”等运动,使得新中国脱离工业化目标,经济停滞不前,相比较斯大林模式,新中国在其消极面上走的更远。
从整体上说,1978年以前,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有限调整下对斯大林模式的全面模仿,有些地方甚至比斯大林的一些过激做法走得更远。
中国走苏联模式,在当时产生了一定意义的积极影响。
首先,赢得了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对新中国的援助与支持,为稳定新生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率先承认新中国政权,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给予了极大支援。
其次,促进建国初期工业增长,奠定了我国重工业的基础。
“一五”期间建立了一系列的重工业基地,为以后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修建几十条铁路,大大改善我国交通运输。
再次,采用苏联模式使得国家权力高度集中,这对我们在建国初期凝聚民族合力,打退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反扑,突破国际反华势力的政治封锁、经济禁运和军事包围,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斗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从历史上看,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
一、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与民相关的轻工业得不到相应的发展,消费资料得不到满足,最终又制约经济的发展。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严重;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这一套工业体制,正是中国直至今日仍然有所残存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
二、政治上高度集权,缺乏对党的监督。
苏联模式强调了毛泽东在国家政治
经济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权利高度集中使得其不可避免的出现决策失误,并且在实践中难以得到纠正。
其晚年的一些错误,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作用;官僚主义盛行,个人崇拜,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凌驾组织之上的现象不断滋长。
各种特权现象滋生,助长了不正之风,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
3 结语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也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我国和苏联的教训,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经济上,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改革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政治上,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实行法治。
思想上,实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践证明,中国在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前苏联不可比拟的。
参考文献
[1] 周新城,关于社会主义模式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5
[2] 周新城,“斯大林模式”辨析,求实,2005-2
[3] 唐文彰,姜红明,苏联模式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术论坛,2001-9
[4] 黄志雄,在与苏联模式比较中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百色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