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形成于斯大林时期的一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探,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后来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照搬这一模式。新中国的成立后,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再加上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开始学习移植苏联模式。该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其又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僵化模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才开始彻底摒弃这种模式,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苏联模式;高度集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该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在经济上,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在政治上,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苏共当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实现对文化部门的控制。有通过党中央宣传鼓动部等机构对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直接控制。社会文化团体本属于群众性组织,最后通过大规模改组,变成准国家机关。领袖的言论和思想被绝对化、神圣化,不容置疑。
2 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及其影响
建国初期,在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和遏制,而前苏联则给新中国以援助和支持;在国内,新中国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而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工业化建设中取得的高速度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威力,并且这种模式又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提出的“一边倒”国策,实质上就是要在外交上与苏联结盟和在建国模式上效仿斯大林模式的行动宣言,从此中国走向了像苏联学习的“苏化”道路:
经济方面。1953年1月,新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以重工业化为主的指令性计划,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设计的,其中工业发展蓝图、计划指标的设定、计划贯彻执行程序和工厂管理体制等,都是按照斯大林模式的样板制定的。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底蕴,新中国在这些基础性的经济运作程序上对斯大林模式的仿效,决定了整个经济体制对斯大林模式的模仿。中央国家计划领导机关成为全国经济决策的核心机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上行下达,计划一经最终制定,就成为一切经济工作的衡量标准,甚至具有法律的效应。
政治方面。在组织原则上,民主集中制表现为权力向党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集中;在政党制度上,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和最高领袖的手中;在政权结构上,中共拥有高于全国人大(包括解放初期的人民政协)和政法机关的权力;在干部制度上,中国实行的任命制和实际存在的终身制更是典型的斯大林模式。
阶级斗争上。“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唯政治化路线被确立下来,“政治批斗”,“知识分子下乡”等运动,使得新中国脱离工业化目标,经济停滞不前,相比较斯大林模式,新中国在其消极面上走的更远。
从整体上说,1978年以前,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有限调整下对斯大林模式的全面模仿,有些地方甚至比斯大林的一些过激做法走得更远。
中国走苏联模式,在当时产生了一定意义的积极影响。
首先,赢得了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对新中国的援助与支持,为稳定新生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率先承认新中国政权,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给予了极大支援。
其次,促进建国初期工业增长,奠定了我国重工业的基础。“一五”期间建立了一系列的重工业基地,为以后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修建几十条铁路,大大改善我国交通运输。
再次,采用苏联模式使得国家权力高度集中,这对我们在建国初期凝聚民族合力,打退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反扑,突破国际反华势力的政治封锁、经济禁运和军事包围,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斗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从历史上看,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
一、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与民相关的轻工业得不到相应的发展,消费资料得不到满足,最终又制约经济的发展。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严重;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一套工业体制,正是中国直至今日仍然有所残存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
二、政治上高度集权,缺乏对党的监督。苏联模式强调了毛泽东在国家政治
经济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权利高度集中使得其不可避免的出现决策失误,并且在实践中难以得到纠正。其晚年的一些错误,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作用;官僚主义盛行,个人崇拜,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凌驾组织之上的现象不断滋长。各种特权现象滋生,助长了不正之风,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
3 结语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也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我国和苏联的教训,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上,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改革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政治上,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实行法治。思想上,实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证明,中国在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前苏联不可比拟的。
参考文献
[1] 周新城,关于社会主义模式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5
[2] 周新城,“斯大林模式”辨析,求实,2005-2
[3] 唐文彰,姜红明,苏联模式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术论坛,2001-9
[4] 黄志雄,在与苏联模式比较中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百色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