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件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
切不可一 味地咬文嚼字 。
( A)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 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C )
跳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 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 果上有什么区分?
“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把必须有的 附带语省略。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 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 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 能在文字本身出现。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 是”的讥刺意味。 (你是个好小子)
举郭沫若的例子,为了说明 什么?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 切。
•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 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这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 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 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释字义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 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 频回望,每一次回望,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 字让我们好像看到抒情 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 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 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 楚。
绘 景 象 点作用
谨严
留意玩索
艺
刻苦自励
术
推陈出新
的
思想情感与语言的精练 与互相吻合
完
美
小结
艺术的完善
咬文嚼字
意随 思处 索留
自刻 励苦
出推 炼时 吻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优秀课件(共44张PPT)
小老鼠看书
(打一四字成语)
咬文嚼字
朱光潜
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 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 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或者当众讲话 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解题:
文中义:
贬词褒用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 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试独
品
人携
味
间天
妙
第上
语
二小
泉团
月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
独携小团月 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辨析: 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
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清茶
(味觉)
联
想
清沁心脾
水中月 (视觉)
联想
烟
水汽
联想
一川烟草
朦胧愁绪(化虚为实)
写愁的具体形象的其他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动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重量)
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
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 石也。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文字与意味有关
– 指出下列两句话那一句更形象?
•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
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 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 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 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
主办单位:上海文艺出 版总社 报刊版面:
咬 文 嚼 字
朱光潜 ( 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 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 美学奠基者之一。笔名孟实、 孟石,先后就读于6所大学。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 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 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 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代表作 有:《文艺心理学》、《谈 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导入新课: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摇
映
舞
隐
扶
失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 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 画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 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 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写 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更形象生动。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 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 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 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 了一种浓浓的意境。
A.数 B.一 C.几 D.若
“一”字,它凌寒独自开放,是 报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行者。
❖问题:
❖ 1、课文对《惠山烹小龙团》中的“独携天上 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做了剖析。 作者想通过对诗句的分析说明什么问题?
❖ 2、对“杨柳细腰”等套语的评述,引用了一 系列例子,想说明什么?
❖ 时间:5分钟
❖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反)
❖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斟酌(正)
(一)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⑵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高三语文课本中,《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原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件
⑵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
⑶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⑷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顾文炜
咬文嚼字
朱光潜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 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 国现代美学的开辟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 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 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 美学历史的著作,具有首创性的学术价值,代 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明确: 咬文嚼字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 励,留意玩索,推陈翻新。
拓展探究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了 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 一点,咬文嚼字”。对中所说的咬文嚼字,
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单就阅读说,就 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 咀嚼文字的意味。逐步到达“字会、意 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域。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明确:齐己本来用的是“数枝开”,郑谷将其中的“数”字改为“一”字。 郑谷日:“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梅花开 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就更显 示出此梅不同平常;同时“一枝”又照应了题中“早”字。一字之异,寓 意顿拓,更渲染了“深雪”的意境,烘托了“早梅”的品行,所以后人称 郑谷为“一字师”。
4、现在同学们明确“咬文嚼字”的另一个 原因了吗?
明确:因为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字的直 指意义平淡无奇,联想意义意蕴更丰富但又容 易陷入“套板反应”。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大胆 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述,要 从字词上咬文嚼字,到达最佳,力求文学创作 有所创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 (共63张PPT)
Hale Waihona Puke
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后习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后习题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字义与“咬文嚼字”最接近的一组是()。
A.说一不二、无核之谈、随口而出。
B.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
C.反复推敲、刻意抠词、拘泥不化。
D.信口开河、深思熟虑、造诣深厚。
2.以下哪个不是咬文嚼字的表现?()。
A.无心插柳柳成荫。
B.射箭易穿人难防。
C.岂有此理。
D.我要好好地学习,不让家长失望。
A.冯梦龙。
B.文征明。
C.朱熹。
D.孟子。
4.下列用词,哪个不符合“咬文嚼字”准则?()。
A.三位一体。
B.权力下放。
C.环保部。
D.组织领导。
5.以下哪种方式表达是咬文嚼字的表现?()。
A.物美价廉。
B.以人为本。
C.盈余利润。
D.调查研究。
二、判断正误。
1.咬文嚼字的本质是追求语言的严谨性。
()。
2.咬文嚼字应该成为咱们中学生写作的标淮。
()。
3.咬文嚼字意味着表达时,一定要选用生僻的词语。
()。
4.文学作品中,所有情况下都应该追求咬文嚼字。
()。
5.不懂得咬文嚼字的人往往看起来文笔不好。
()。
三、简答题。
1.请你说说你对“咬文嚼字”的理解。
2.谈谈咬文嚼字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间的关系。
3.在写作中怎么样才能避免过度咬文嚼字造成的问题?4.你认为咬文嚼字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实现?5.你觉得咬文嚼字的习惯可能对你的学习、办事和与人沟通的方式产生什么影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课件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P41第三行)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 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 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欣赏小故事:
有一个乞丐,他面前的牌子上写着:“本人自幼双目 失明。”可乞讨的效果很不好,一个诗人见到,把他面前 的牌子上的字改写为: “ 春天到了,可我什么也看不到 ”结果乞讨的效果
非常好。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突出特征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
“咬文嚼字” 在《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请选择每句中 “咬文嚼字”
的正确意思:
A、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C、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1、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
事。( B )
C 2 、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苏轼写诗
点铁成金 生发联想
正面
套板反应 “套语”“滥调反”面
滑于流弊
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作文中的“套板反应”
• 人物描写—— • 同桌:“高高的鼻子,水灵灵的眼睛”, • 妈妈:“布满老茧的手”和“夹杂银丝的头发”
独携小龙团, 来试惠山泉。
大胆想象:
1、诗人所处环境: 月明风清,碧泉映月
2、诗中人物的活动:
独携天上小团月, 品茶、赏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3、诗中人的情趣: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6篇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咬文嚼字教案优秀6篇《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ppt必修五
经典诵读的意义
01
经典诵读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
文化素养。
经典诵读活动的形式
02
经典诵读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学校组织的诵读比赛、社
区组织的诵读晚会等。
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
03
通过媒体宣传、教育部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等方式,推广经
典诵读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
05
互动环节:课堂活动与讨论
朱光潜在文章中强调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 ,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主张在文学创作中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追求 语言的精确、生动和形象,以达到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
朱光潜生平与成就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中国美学家、文艺 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02
通过感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 己的见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 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美感和审美元 素,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对比分析、评价作者观点等方法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 思维水平。
04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探讨
汉字文化及其传承价值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 》ppt必修五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章内容梳理与解读 • 咬文嚼字:品味语言艺术 •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探讨 • 互动环节:课堂活动与讨论 •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咬文嚼字》创作背景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关于文艺的论争,即“文艺大众化”的讨 论。这场论争涉及到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如何为工农兵服务 等问题。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 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件(26张PPT)
复射,终不能入石矣”——《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失去了: 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
字数不同,情感不同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推敲
僧敲月下门
至少也有一些 温暖的人情; 剥啄有声,打 破岑寂,平添 搅扰
僧推月下门
咬文嚼字
朱光潜
咬文嚼字有哪些意思?
①过分地斟酌字句, 死抠字眼不注重精神实质 ②形容卖弄才学 ③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 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 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探究
3、“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换成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句式之后,表达 的情感不一样了,这就直接证明了第三段中的哪几句话的正确性?既然这样这 就要求我们怎样做?
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 整思想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
无论在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放松的谨严。
这一小节起总结作用。 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③咬文嚼字的方法(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提高拓展
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科学文字与文学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入海流”这一倒装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流”字发音舒缓 绵长,放在句末,可以想象黄河宽广辽远、浩荡千里的形 态;“入海”这一瞬间景象可以想见黄河惊涛骇浪、奔腾咆哮 的气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教学课件 (共22张PPT)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示例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卢梅坡《早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示例
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示例
酒桌上,同学们高谈阔论,相互交流,个个兴 致蛮高。
我一直很矜持,很礼貌。问什么就回答什么。 当然能不回答的也不回答。因为我清楚我是坏同 学,我不能破坏他们的雅兴。
四、梳理文脉
一、斟酌语言,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二、要努力使用避免俗滥的语言和思想情感。 三、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力争思想情感
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五、把握主旨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力争思想情感 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运用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要善于“咬文嚼字”)
六、借鉴写法
一、独抒己见,推陈出新 二、选材典型,说服力强 三、娓娓道来,深入浅出
3、韩、贾“推敲” 用词不同,情感不同
斟酌文字的 分量,实际上就 是调整思想和情 感。
四、梳理文脉
二、(第6、7段)
1、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
善用联想意义,意蕴丰富
2、用‘柳腰桃面”等套 语
误用联想意义,易生流弊
用好词语的联 想意义,避免俗 滥的语言和思想 情感。
四、梳理文脉
三、(第8段)
运用文字应有严谨的态度,要刻苦自 励,推陈翻新,力争思想情感和语言的 精炼与吻合,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一个女同学说,阿成变了,变得文雅了。 我听了,用脸笑了一下。
(阿城《周同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七、课外拓展
语文必修五第11课《咬文嚼字》
3.“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 想情感的密切关系”至“在文字上 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上‘推 敲’”。我们应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内 容?
【提示】 这段文字明确表达了 作者对“推敲”的态度、观点。作 者的态度:怀疑(我很怀疑韩愈的
作者的观点:内容和形式是相随 而变的。在文字上“推敲”,其实 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原文中 表示作者观点的语句共有三处:(1)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是动了思想 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2)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
诗海探珠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佳诗品韵清幽书香 【赏析】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 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 间。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 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 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 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 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 挚,语言淳朴。
②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 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 展。
③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 自认为了不起。(多含贬义)
④索然无味:形容文章的内容空 洞,文字枯燥。也作“索然寡味”。
⑥点铁成金:原意是指使石头变 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 改为好的文章。
⑦援引:引用成例。援,引用。
⑧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朱先生一生勤勤恳恳工作,从事 教学工作,为国家培育了不少人 才。他在历次运动中,虽经受冲 击,多次受到批判,但他仍以其 特有的睿智,走完了他卓有成果 的一生。古人说人生有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说朱先生做
【赏评】 本文主要描写了朱光 潜先生的“美学”人生观,他认为 美是一种善,善也是一种美,美 与善的统一和结合,才会有最高 的人生境界。人生要有情·趣,要 淡泊功利,用艺术家的眼光观察 人生,对人生做到超越功利的观 赏。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 业,以平淡宁静的心态和豁达开 朗的精神去看世界、看人生。文 章的开头先从朱光潜先生的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单元的阅读方法(阅读要勾画圈点)
1、第一步,从头到尾阅读,碰到不懂得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 以便于先对全文有个整体印象。 2、第二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全文大意。先理清总体思路 ,拟出全文纲要,然后理清局部思路,搞清各部分内容的顺序 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第三步,透过重要的段落和关键语句,抓住课文主旨。 4、第四步,对课文的观点和材料作出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 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5、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6、找出文章中关于”咬文嚼字”作者主要举出了哪些实例? 请概括说明。
7、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回答什么叫“套板反应”?
8、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回答作者提出怎样“咬文嚼字”?目标是什么?
文艺评论,又称文学 批评,是评论者在某些文 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学 作品进行阐述和评判的文 章。文艺随笔:是一种形 文艺随笔: 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 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 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 趣味性的文学评论样式。 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同一个句子改动之后有什 么不同?
不带感情的判断陈述
你这没骨气的无耻文人!
语气坚决感情强烈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
说说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甲说:“吃在中国。” 乙说:“在中国吃。” 丙则长叹曰:“在吃 中国。”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第3-4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 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射之,终 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原句
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查阅工具书解释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说说 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 3、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下列字词注音和释义 锱铢必较 中石没镞 解释词义: 推敲 援例 岑寂 尺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4、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咬文嚼字的范例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无题》 鲁迅)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 王安石)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 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玉楼春》宋祁 )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 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 意味。
变句式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 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变字数
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变字眼
总结
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
字 数 不 同
情 境 不 同
思想感情
意 境 不 同
字 眼 不 同
形容细微的小事也斤斤计较。
蕴藉 是藏在其内,隐藏而不外露的意思,多形容君子气
质。也指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
了解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 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 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 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 著,朱光潜熟练掌握英、法、德语, 几十年来,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 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朱光潜是北 京大学一级教授、被选为全国政协常 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 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 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代表 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阅读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认为为什么要“咬文嚼 字”?怎样咬文嚼字?目标是什么?
提 出 期 望
严本 精着 神谨
心随 玩处 索苦
翻 推 新 陈
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动动手,动动脑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 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 说出了一句诗:
“轻风 细柳”和“明月 梅花”后,要求二人各加一字,成为
2、作者笔下“咬文嚼字”新的含义:
即提倡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 肯放松的谨严。
全文中心论点
3、梳理字词
从文中找出下列生字词加以注音: 锱铢( zī )( zhū)必较 中石没镞( zú ) 岑(cén)寂
尺牍( dú ) 锱铢必较 下乘( chéng) 蕴藉(jiè) 付梓( zǐ )
4、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5、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6、找出文章中关于”咬文嚼字”作者主要举出了哪些实例? 请概括说明。
7、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回答什么叫“套板反应”?
8、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回答作者提出怎样“咬文嚼字”?目标是什么?
解题
1、咬文嚼字 平时的语言运用中 “咬文嚼字” 的含义:
①本指过分地斟酌字句或在某些字句上纠 缠,死扣字眼而不注重其精神实质. ②形容在别人面前卖弄才学.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王若虚改句
这样改有什么变化?
3、贾岛“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第5段)
有一次,唐代诗人贾岛骑驴闯了 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 “鸟宿池边 树,僧推月下门”的“推” 有点不太 合适,不如“敲”好。不知不觉地,就 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 是用‘敲’好,你认为韩愈为什么说用 敲要好呢?(本诗写的是贾岛(僧)夜
对进步知识分子实施压制政策,钳制群众舆论,文化界也不例外.
是否可以改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 到墙外有两株枣树”
不可以 首先,我们要明白文章的意境,本文是一 篇寓意深刻的散文。鲁迅先生借景抒情, 寄托着对当时黑暗. 现实的愤怒与抗争, 对被压迫者向往光明未来的愿望充满同情 ,对那些. 顽强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 士作了热情的赞颂。 而枣树就是战士形 象的代表因此不说“两棵都是枣树” 更 能表现出枣树孤独,借此烘托出枣树“顽 强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
诗眼。
尝试自己填入两个词,并说说为什么.先在 组内交流,选出代表展示。
轻风
细柳, 明月
梅花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 “摇”,后句加“映”,即成为 “轻风摇细柳,明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轻风摇细柳,明月映梅花。
苏东坡认真地思 索后,得意地说: “有了,‘轻风舞细 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 好了,但仍不属上 品。”
访友人李凝隐居之所.)
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 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 ‘敲’字,几分声响将环境反衬得更加幽静。 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 了朋友。
——《题李凝幽居》
各有什么变化?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
切。试想,明亮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 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 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 一个“失”字,就勾画了夜色和梅花 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诗的感染力。 真是一字生辉。
“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
散文集《野草》中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当时国民党
‘轻风舞细柳,明月隐梅花。’
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 “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 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 明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 谷吟诵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谈谈你认为妙在何处?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
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 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 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 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 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中作者的基本观点。 2、在文中相关评论指导下,调动 平时的阅读体验,提升自己的审美 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 。
1、查阅工具书解释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说说 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 3、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下列字词注音和释义 锱铢必较 中石没镞 解释词义: 推敲 援例 岑寂 尺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4、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1-5):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 (从实例入手,引出论题.) 第二层(6-7):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 和误用两个方面. (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层(8):总结上文,提出期望. (全文小结.)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第1-2段)
比较以下语言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